合同管理三要素范例6篇

合同管理三要素

合同管理三要素范文1

关键词:酒店管理 三课堂一体化 人才培养

前言

当前市场环境下,服务行业发展比较快。酒店行业对管理人才的专业要求比较高。高院校应依据酒店行业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该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三课堂一体化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该专业教学中极具适用性。学校应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思路,对该人才培养方式加以尝试和应用,为星级酒店输送高素质人才。

1 “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第一课堂为学校课堂,学生通常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上课。主要实施方法是教授学生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帮助其进行素质拓展,教学内容非常丰富;第二课堂即除却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教学活动。例如,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专业技能大赛等,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课堂是指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在工作过程中,了解酒店管理方面相关知识,以该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能力。

第三课堂旨在以实习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技能,以免专业教学受师资力量、技术、场地等方面的局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借助社会力量进行人才培养,缩小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差距。三个课堂之间互为关联。第一课堂虽倾向于理论教学,但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第二课堂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作为重点,推动其全面发展。同时,以多种形式,对第一课堂教学效果予以评估。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有助于为第三课堂社会实践奠定良好基础,使其能够有序开展;第三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多引导学生进行实操训练。第三课堂的作用还在与检验和巩固第一课堂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实训中得到不断提升[1]。

三课堂一体化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基本教学追求,其在人才培养中,强调专业理论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三项内容,真正实现学生理论、素质、技能的全面提升。该模式与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特性相吻合,有助于校企共赢。

2 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探究

2.1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及职业素质渗透

近年来,酒店行业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管理人员既要具备专业性,又要注重管理过程中的精细化。学校应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使第一课堂课程体系更加完整,分别从公共、专业和拓展三个方面,对该专业进行细化,确保各教学模块的完整性和适用性。公共平台倾向于职业道德培养,专业平台则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拓展平台旨在对学生职业发展素质予以培养。同时,依据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和设置。

第一课堂作为理论知识教学主阵地,为第三课堂提供理论基础。依据酒店管理工作要求,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职业资格的对接,使课堂更具开放性,并突出该专业的职业特征。同时,对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同步应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度。教师应在实训环节予以创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工作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的同时,定期开展各类讲座,并兼顾网络教学。

第一课堂不仅进行基础理论教学,也应注重职业素质理论教育,确保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兼备。结合该专业课程标准和目标,从多个方面对职业素质教育进行渗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2.2 实现校企文化融合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在第二课堂完成。结合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将常态化职业素质养成训练工作落实到位,为学生制定一套职业标准,使其自觉参与到日常学习及实践过程中。

首先,将酒店管理机制应用到班级管理中,营造良好的酒店服务及管理氛围。以酒店人事编制方式,对班级成员进行管理,并定期召开班级会议,及时发表意见和看法,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依据酒店管理工作规范和星级酒店管理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定期进行评估。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参照酒店管理工作标准,进行优秀员工评定,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其次,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礼仪培训,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为学生提供礼仪培训,安排他们进行实训演练,使其具备良好的礼仪规范,提升他们的服务技能。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都要注重仪态和着装,严格要求自己[2]。

2.3 兼顾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发展

第三课堂是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综合。该环节以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为主。学生以实习的形式,参与到酒店管理工作中,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学校也应依据专业特点,建设实训教学基地,构建完整的三级实践教学平台,将认知实习、现场教学和顶岗实习三项工作内容落实到位,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对接。同时,企业也要参与到专业教学中,与学校共同制订岗位实践培训计划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及时对学生日常实习情况予以评估,以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教师也应指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学生加以改进,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及胜任能力。这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及发展极为有利。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对高职院校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思维及观念的制约,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教师应对“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具备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及职业素质渗透,并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兼顾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确保他们的岗位胜任力,为其提供良好就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肖静,邓君,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6):36-37.

[2]闫秦勤,彭宜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38-41.

作者简介:

合同管理三要素范文2

2012年以来,我部门按照**关于合同审查和管理工作的整体要求和工作部署,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合同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合同审查、管理、监督工作,维护了企业的正常经济秩序和企业利益,促进了企业成本效益年活动的全面、深入开展。

一、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宣传,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适应合同审查、管理、监督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性质,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6月份以来,我公司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合同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实施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合同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严格规范合同审查工作人员行为,明确合同审查工作程序,依法履行合同审查工作职责,提升了合同管理战线的整体素质,为维护企业的正常经济秩序和企业利益奠定了基矗

(二)细化合同管理,保证了成本效益年活动的全面、 深入开展

按照《公司合同管理办法》、《公司合同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积极协助合同签订单位依法签订合同,参加重大合同的起草与签订,严格审查合同,所有合同条款、签订手续和形式均由本部门管理,各类合同签订时均经过审查,程序合法,杜绝了不完善和不合法的合同的出现,依法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协助合同承办人员处理合同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会同合同承办人员办理有关合同文书,建立合同档案,有效制止了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行为,并依法监督合同承办人员的工作职责履行情况,依法执行合同审查制度,切实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总的来看,今年我公司合同管理工作以依法治企为方针,基本达到了集团公司法律事务处的要求。但客观地讲,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相对来说还有待提高。二是组织机构还有待完善。三是合同管理还需进一步细化。这些问题需要在来年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组织起草了多份公司急需的规章制度

我处今年陆续起草了包括:《运输合同模板》、《锅炉安装工程分包管理细则》、《**锅炉辅机设备、大宗材料采购管理细则》、《锅炉、部件委托生产管理细则》等多项公司急需的规章制度,发挥了本部门的作用。

二、明年的工作设想

(一)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

按照集团公司法律事务处的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习。重点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合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与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强化合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遵纪守法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利益不受损失,维护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完善组织机构,依法履行职责

完善我公司合同管理二级负责制,明确合同审查员和合同承办人员的工作职责,对其职责范围内工作定期检查,发现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行为,及时制止,并严厉追究其承办人员责任。对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违法合同,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涉案人员移交司法机关进行法律制裁,督促合同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合同管理三要素范文3

除IS09000标准之外,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又颁布了第二套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 面对目前国内外正在掀起的ISO14000认证热潮,施工企业应该持何态度?企业是否应该建立多套管理体系,以及如何避免多套管理体系运行所带来的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这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结合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行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和建筑企业的特点,提出建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观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点思路。

一、质量、环境、安全三种管理体系的发展和联系

ISO9000 系列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ISO以往单一制定技术标准的格局,不仅把标准化活动同国际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引起产业界乃至政府对标准的重视,而且把系统理论引进了标准化,提出了建立文件化管理体系和管理体系认证等一系列概念。这不仅是标准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而且在管理领域也引起了极大反响。

1993年6月,把国际标准的目标指向了人类最为关切的环境问题,开始制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到1996年10月ISO已颁布了ISO14000系列主要的5个标准。

ISO14000颁布后,引起世界各国工业界的重视和广泛兴趣,抓起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热潮。我国早在1997年2月即等同采用为国际GB/T24000-1SO14000,目前我国电子、化工等行业约有50多家的企业已获得了ISO14000证书。

除已颁布的ISO9000和ISO14000标准外,ISO下一步还要制定和颁布一套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标准(暂称为ISO15000),该标准将参照英国1996年颁布的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标准BBS98800,要求企业建立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OHSMS),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管理,保证职工健康和安全。

质量、环境和安全三种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市场一体化的格局,强调了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质量管理体系(QMS)保证生产出的产品合格,使顾客满意;环境管理体系(EMS)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社会满意;职业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OHSMS)保证在企业内部文明组织生产,加强安全保障,使员工满意。三种管理体系的对象不同,但目标一致。三种体系均作用于企业组织的生产过程,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指导思想上,三种管理体系都遵循相同的管理思想:(1)从注重技术解决发展到从组织上和管理职责上解决;(2)从注重终端控制发展到全过程控制;(3)要求制定管理方针,针对管理体系的总目标做出承诺;(4)要求建立并保持分层次的文件化体系;(5)强调记录和可追溯性; (6)强调“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7)要求采用适当的管理技术;(8)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原则;(9)自愿性原则等。在体系运行方式上,三种管理体系都按照:制定目标方针、计划、实施和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审核及管理评价,即戴明模式(PDCA循环)来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建筑施工企业与三种管理体系

1.建筑施工企业与质量管理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特点和质量管理现状使得ISO9000的作用在建筑企业中得到更加突出的体现。ISO9000标准于 1994年被我国等同采用后,立即得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积极响应。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已通过ISO9000认证,这是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保证工程质量的现实需要。

2.建筑施工企业与环境管理体系。与ISO9000相比,建筑施工企业对悄然兴起的ISO14000现象则表现出认识不足和热情不够。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认识到:

(1)环境保护涉及每个企业。当今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的主题,环境保护不只是意味着控制污染,而与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因此,环境保护涉及所有行业,ISO14000认证并不只是电子、化工、造纸等“排污”企业的事,而是面向所有企业和组织。

(2)建筑施工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也面临来自环保团体、业主、居民、社区和政府部门各方面的压力。建筑污染已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事实上,目前在国内和国际工程的招投标中,已要求承包商的标书中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

(3)防止环境认证成为新的“绿色贸易壁垒”。早在ISO14000颁布之初,ISO就宣布对这一新的认证标准只给予2-3年的缓冲期,缓冲期过后国际市场就可能会对未获证企业和产品作出若干限制,发达国家就可能籍此对第三世界国家构筑“绿色贸易壁垒”。那时,国内的建筑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通行无阻,除要持有“1SO9000的通行证”外,可能还需要持有“ISO14000的绿卡”。

(4)建筑施工企业同样可以享受 ISO14000的成果。在当前形势下,按ISO14000建立EMS,对建筑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扩大CIS成果,增加无形资产;帮助企业树立永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使企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进步;规范程序,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整体水平;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界面;可见,建筑施工也应该研究和关注ISO14000标准,甚至考虑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这不只是解决施工企业的现场文明施工问题,而且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和经济效益。

3.建筑施工企业与职业安全管理体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安全保证甚至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一项强制性条件,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不亚于质量管理,已有一些企业曾偿试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因此,OHSMS标准一旦经ISO颁布,必将立即被政府和企业所采用,建筑施工企业更会以积极的态度接受OHSMS标准。

三、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质量、环境、安全是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都有必要建立系统化、文件化和按照持续改进的戴明模式运行的管理体系来支持。然而,这并不意味企业要分别建立多套独立的管理体系来平行运行。从ISO9000和ISO14000贯标认证的实践和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看,企业建立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是可行和必要的。

1.一体化可避免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按三套标准建立三套管理体系,意味着企业要设置三套组织机构,编制三套体系文件,势必造成职责和权限的交叉和混淆,使得工作重复,资源浪费,也不利于文件的控制。这样,实际上增大了企业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和无序性,降低了系统功能和管理效率。

2.一体化是管理的系统原理的要求。企业存在三个平行的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违背了管理的系统原理。根据系统的观点,为达到组织的管理效果最佳,其所有管理活动必须纳入一个整体考虑,这就意味着任何管理子系统都应该成为组织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运作,从而达到节约管理资源,提高整体效益的目的。

3.一体化反映了三种管理体系的内在联系。质量、环境、安全三种管理体系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在体系运行方式上也体现了相同的管理学原理。三套管理体系同时作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如影响质量的因素5MIE中就有人员和环境的因素,在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中,管理者很难把质量、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割裂开来,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正体现了三者的内在联系。

4.一体化也是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ISO已认识到建立多套管理体系和实行多重认证会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和管理上的不便。如果不是单纯为了认证,完全可以把ISO9000和ISO14000标准结合起来实施,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又可以统一考虑企业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有国内学者提出制定综合管理标准体系(GMS),也就是:QMS+EMS+OHSMS—GMS,对这样的综合管理体系,只须由综合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进行一次审核认证。事实上,ISO正积极为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创造条件。即将颁布的新版ISO9001:2000把原ISO9901:1994的20个要素分布4个方面,使其与IS014000相兼容。在ISO9000标准2000新版的说明中也强调了与ISO14000的相容性。在今后颁布的其他管理体系标准,ISO也将使它们在结构、术语、技术和运作方式上都尽可能接近,以形成一致并共有的结构方式来实施不同标准要素的要求,从而为企业最终实现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创造条件。

四、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途径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建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途径:

1.从头开始,建立新一体化管理体系。如果原来的管理体系很不完善,或根本没有,则可参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模式,结合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和安全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适用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这种做法一次到位,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缺点是过程复杂,难度很大,前期效果不明显。

2.先分别建立单独的管理体系,然后再一体化。例如,可以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取ISO9000认证,运行一段时间后,再借鉴ISO9000贯标的成功经验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获取ISO14000认证,然后再把二体系逐渐整合。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先简后繁,简单易行,前期效应大,但缺点是费时较长,成本较大。

3.在成功管理体系中加入其他管理要素,逐步发展成为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比如,已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已成功运行的企业,则可在此基础上纳入环境和安全管理的要素,这样可把质量体系的成功经验运用于各种管理要素的运作之中,做到平稳过渡。这种做法切实可行,但要避免一体化深度不够或出现主次体系。

无论采取何种一体化途径,都是先通过体系文件的通用化和共享,来逐步达到一体化文件的形成。因为不同的管理体系都要通过程序文件进行运作,管理体系一体化的标志就是各层次体系文件的有机结合,做到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的一体化。然而,文件一体化并非指一定要构成单一的一套金字塔文件结构。由于各体系的目标不同,也考虑到当前体系认证的现实,各体系手册可以形式上分开,但要保证在结构形式、组织目标和运行模式上的一致。对于程序文件的一体化,可以通过用参考表格形式来说明程序文件与每个部门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接口的协调和优化;对于作业文件,则必须做到完全一体化,不但要做到文件内容、格式和编号的一致,而且要实现作业和执行过程的一体化。

尽管各体系目标存在相互促进的一面,整合不同因素在管理逻辑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会有一些因素在特定条件下影响一体化的进行,如:

1.不同体系目标客观上存在冲突的可能。例如,业主提高某项质量上的要求,则可能增加对公众的环境影响;为了防止施工扰民而采取夜间施工,则增加了工人的安全风险。这是整合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

2.不同体系要素实现各自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技术手段存在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3. 各体系受不同的外界影响。如果相关方的团体或上级机关强加于某一体系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另一体系,企业受这种外来的压力,甚至外部资源的影响,则可能会妨碍一体化的进行。

4.存在内部主观上的影响。如果管理层主观上对不同体系的优先性有要求,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考虑,那么,对体系的整合就存在一种人为影响的趋势。

合同管理三要素范文4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效果;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1

一、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

“项目”是指在时间、费用一定的情况下按照相应的质量标准完成预期目标的任务和管理对象。不过,不同学者对项目的定义不一样,但我们毋庸置疑的是项目是项目的特定目标,这种特定目标就是进度快、投入少以及质量好。项目具有一次性、目标明确性和整体性三大特性。任务只有同时具备以上三个特征的才能称为项目。

项目管理不是一次任意的管理过程,它是一种已经被公认的管理模式,是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对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工程项目应用涉及到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等。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工程项目目标系统

为对项目有效的控制,我们应当科学的确定项目目标,这是关键环节。根据项目的背景,工程项目的目标系统分为:功能要求、技术要求和总目标要求。指的就是项目实现后的功能关键技术、质量、工期和现场安全管理的定量要求。

(二)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干扰因素

各因素的干扰是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些因素当中最主要的是人的因素以及材料设备的因素,机具因素、技术因素、资金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属于干扰因素。在实施工程项目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可以预见性地做出防护措施,实施项目的主动控制,避免损失。

(三)工程项目管理评价

目标设定的合理程度和控制的有效程度是项目的顺利的关键,为此,将收集的目标的数据与预定的目标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对整个目标管理体系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三、工程项目管理效果的综合评价

工程项目管理效果的综合评价是系统工程和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评价问题。为的使得评价方法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解决评价指标单一、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应用模糊评价、专家评估、加权评分等方法,综合评价研究工程项目管理效果。

(一)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质量控制效果用质量控制指标(A)来表示:A=总监理工程师打分分值÷70×100;

衡量成本控制的效果用成本控制指标(B)来表示:B=项目部的目标成本÷实际发生成本×100;成本支出在目标范围之内表明成本控制效果好。

进度控制的目标就是将实际的工期控制在施工合同确定的工期范围内。进度控制指标:C=合同工期÷实际工期×100;安全管理指标:D=政府安全管理部门的评定分值÷70×100;这是施工单位重点控制的指标,这一指标和成本控制盒进度控制关系密切,安全指标下降,这两者的指标也会相应的下降。

现场管理指标:E=政府管理部门评定标准÷80×100;有序的现场管理能够保证项目施工有一个良好环境,促进项目的顺利开展。

然后根据L由小到大的顺序就可以对工程项目管理效果的好坏进行排序。

合同管理三要素范文5

关键词:项目 进度管理 措施

项目施工阶段的进度管理是建设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地位。必须从多角度进行综合控制工程项目的进度,因为工作量、工期、资源消耗量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项目进度都有影响作用。所以,要不断改进项目施工中进度控制的措施与方法,认真分析影响施工阶段进度控制的各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项目如期完成。

1 在施工阶段进度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直接关系到项目施工管理的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是工程项目是否能如期的交付使用。进度控制的目标、质量控制目标、成本控制目标,三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想加快施工进度就必定采取相应的措施,生产成本必将会增加,当然成本效益也会随工期的提前而得到提高;严格控制质量也可能影响工程进度,同时进度快可能会影响到工程质量;当然通过严格质量控制就可以避免工程返工,从而加快工程进度。进度、成本与质量三个目标是一个统一的系统,三者之间的协调管理工作是工程施工管理应做好的,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才能使工程保质、保量顺利完工,并获得应有的效益。

2 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

受环境影响大、涉及单位多、周期长等是建设项目具有的一般特点,因此,工程的进度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影响施工阶段工程进度的主要因素有很多,比如说:技术、人为、资源、材料和设备以及环境、资金等都是影响进度的主要因素。下面举例说明:

2.1 技术因素 ①工程出现问题时缺少可以应对的方法是因为施工组织准备不充分,策划不细致;②施工中遇到的应由设计协调的问题未能提前得到协调解决,是因为不熟悉设计图纸;施工前没有详加考虑,对某项关键工序难度的低估,没制定可行的施工方案;③工程中将还未熟练掌握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加以应用,致使过程中失控,并难以对整体施工进行统筹安排,因为不熟悉标准、规范、工艺、方法等。

2.2 人为因素 对工期、质量、安全的全面控制是通过对人、财、物的合理调度而实现的,进度管理即为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是影响权重最大的因素,工期常无法预控,因为出现组织内部人为的影响因素。

2.3 资源因素 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配置大量的资源,这些大量的资源如果不能做到物尽所能、人尽其用,得不到有效的整合,进度控制必将难以得到保证,人、财、物为主要的三个影响因素。项目的施工进度会受到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或不平衡的影响;当周转材料不能满足供应需要时,原施工组织必将被打乱,一些工序被迫分段实施;由于运输条件比较差、缺乏当地材料资源等因素存在时,采购主材就变得十分困难、材料供应商的供货也不能如期进行,会造成窝工,并最终导致工期延误。项目资金困难、自有资金不足也会给项目的正常运转带来严重影响,最终会导致工期延长。

3 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过多的制约因素 进度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到劳动力需求状况、自身的管理水平、设计变更的影响、施工现场环境、资金问题、物资供应问题、风险问题、以及与建设相关的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3.2 成本、进度、质量之间的关系没有把握好 为使工程建设的计划进度要求与实际进度相一致,在项目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开展的为使工程项目按预计的时间完工并交付使用的控制活动,这一活动就称做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在这个这程中,所成本、进度、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是十分必要的,要明确三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4 项目进度管理需要做好的工作

要想搞好项目的进度管理工作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4.1 一个成功的管理团队是一个项目想要成功应必须具备的,项目的操作程序、工作模式、业务制度应是成套的、规范的,还应具有一流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目标。所以,合理的项目管理模式与组织架构必须建立。

4.2 一个切实可行的三级工程计划要及时制定。不仅要将施工单位的工作计划包含在其中,设计单位、业主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都要包括在其中,并要充分考虑与施工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影响。

4.3 一个较大的工程是由很多建设者参加的共同体来构成的,大家的积极性需要有一个严密的合同体系来调动,相互推委现象应避免发生。

4.4 设计单位的确定;设计工作的质量、设计工作的速度及设计工作的检查与评审;设计合同的签订。项目在今后施工过程中能否顺利的实施,主要取决于设计工作质量的好坏。

4.5 施工合同的签订及施工单位的招标、评标,分包、总包单位的选择以及材料、设备等采购合同的签订也包含在其中。

5 项目进度管理的对策

5.1 合同措施

5.1.1 工程款支付的合同控制 工程进度款既是推进项目运转的动力,又是对施工单位履约程度的量化,因此工程款的合同支付方式与工程进度控制是密不可分的。这一关键性工作在工程的进度控制过程中应很好的把握住,并将其在合同约定支付方式中体现,使阶段性的进度目标能顺利实现。

合同管理三要素范文6

(一)整合教育资源的原则

教育资源的整合程度对于提升大学生管理时效性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将整合教育资源的原则落实到位。其一,要以尊重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前提,了解教育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形势,探寻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把握教育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努力发挥不同教育资源的整合价值。其二,由于高等教育活动具有开放性特征,其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管理活动与社会的关联愈发密切,这就要求支撑大学生管理活动的教育资源在整合过程中,要充分考量社会因素的影响力。其三,深刻研究大学生管理的具体特点,根据管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把管理效率看作是教育资源整合的核心指标。

(二)落实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落实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大学生主体权力的实现,是提升大学生管理时效性的重要因素。其一,坚持尊重与理解原则。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是一项重要指标,人人都渴望被尊重与理解,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如果大学生没有在管理中得到应有的尊重,而是被批判与侮辱,必然会激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主动关心与尊重学生才是管理之道。其二,信任与关爱原则。相信学生能够履行相应的责任,给予学生一定的管理权限,放手让学生去做,逐步赢得学生的信任,用真诚的态度打动学生,增加管理的效果。其三,公平与激励原则。良好的大学生管理氛围具有公平与民主精神,教育管理者要以公平的心态处理学生问题,使学生能够心服口服,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管理的目的。

(三)调配大学生管理要素的原则

调配大学生管理要素是提升大学生管理时效性的关键因素。其一,坚持科学性的原则。调配大学生管理要素,首先就要符合科学性原则,多选取管理中的成功经验,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符合大学生科学管理的基本规律。其二,政策性原则。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确立大学生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都要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开展管理活动。其三,法制性原则。调配大学生管理要素,必须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之下进行。

(四)收集大学生管理信息的原则

收集大学生管理信息对于增强大学生管理效能、提升大学生管理时效性大有裨益。其一,坚持选择性原则。在网络化时代,大学生管理信息在数量上十分繁多,这些信息有的对大学生科学化管理具有促进作用,有些信息则会阻碍管理活动的顺利展开,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二,坚持多元化原则。大学生管理信息从数量上讲可以用“海量”形容,从类型上讲,可谓种类繁多,这就要求收集信息过程中要具有多元化的视角,对不同类型的信息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吸纳。其三,坚持系统性原则,面对纷繁复杂的管理信息,不能仓促应对,要采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信息进行系统的甄别与筛选,提高信息应用价值。

二、提升大学生管理时效性的方法

(一)坚持“走出去”的方法

其一,树立“走出去”的发展理念。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开拓思路,敢于接受新的观点与方法,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到管理文化中,以理念更新带动大学生在自学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学习,加强校际之间的学习、交流,形成富有活力的大学生管理文化。其二,加强国际交流。高等教育全球化是新时期重要的发展战略,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文化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亟待进行更新,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管理效能,这就需要依靠对外交流等方法,不断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与管理模式。另外,大学生也要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知识与文化,在交流的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拓展学习与生活空间,锻造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其三,加强与社区、农村的交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提升自我价值,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适应外部社会的形势,增加社会经验。高校大学生管理的重心因此也发生转移,需要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与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行社会文化交流与思想理念革新,相互协同发展,共同提高。

(二)采用平等对话与主动参与的方法

其一,平等对话。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方式通常采用家长式的训导方法,对于学生不规范的行为,往往进行言语训斥,给大学生造成了抵触与反感心理。随着民主、自由、法制等社会先进理念的逐步渗透,大学生管理工作也应引入平等对话的管理机制,将民主与平等精神贯彻到位,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朋友式对话,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尤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学生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其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没有学生高校便丧失了意义。“让学生参与管理,不但会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参政、议政能力,还会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校意识。”高校要给予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实现轮流值班制度,把管理工作纳入学业成绩中,形成激励机制,在实践中转变学生被管理者的固化思维,努力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三)注重“人”与“事”相协调的方法

大学生管理是教育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就其学习、生活等事宜进行有机负责、指引、帮助的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在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管理便是由“人”与“事”两个要素构成的,提升大学生管理的时效性,便是要注重采用“人”、“事”相协调的方法。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工作过于注重对于某件事、某些事、某类型事的关注,而轻视事件背后与学生的相处方式或教育方式的问题,总体上对学生的教导不够。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化,往往事件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包括社会的因素、学生个体的因素、管理者的因素或管理体制、机制的因素等,但高校要做的是在不断提升管理者素养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如何在管理中教育学生、疏导学生,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品质,尤其是要知诚信、懂礼节,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能力,使其明确具体的行为规范,保证人与人和谐相处、事与事协商解决。

(四)采用柔性化管理的方法

柔性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其要求管理者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基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心理需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以委婉的方式实施管理。从内涵上讲,柔性化管理体现的是一种“无为而治“,“即在管理中重规律、重德性、重内在、重激励、重和谐,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因势利导,充分调动与发挥他们自身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由此逐步引导大学生产生强烈的道德观,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最终达到管理的目的。高校要采用柔性激励的方式推动大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提升综合素养,并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柔性激励措施,如榜样激励、竞争激励、物质激励等。

三、提升大学生管理时效性的途径

(一)有效调配教育资源,做好提升大学生管理时效性的基础性工作

其一,合理调配大学生管理所需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硬件设备与资金。大学生管理是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必要资金与设施设备,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余文化活动、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等,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支撑。高校要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不同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在遵守管理规则的前提下,分层次、分梯度、有效地、合理地调配物质资源,促进大学管理的规范化。其二,合理配置文化、理念等软资源。大学生管理时效性的提升,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文化环境与理念是否保持先进性,在现代大学制度盛行的背景下,合理发挥校园文化理念对大学生管理的促进作用是关键,要及时做好信息的收集、调配与反馈工作,推进大学生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明确工作的方向与原则。其三,合理调配高校人力资源。大学生管理工作是教育管理者对大学生的引导、培养、管理过程的活动,其时效性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管理艺术及个人素养。

(二)尊重与维护大学生基本权益,深化“以人为本”理念

其一,转变大学生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本精神作为管理的核心理念落实到位,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强调道德化教育,做到“为学生服务,学生学会服务”。其二,不断完善大学生管理程序。在明确理念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程序,从法律、制度等方面充分保障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努力消除大学生权利实现的程序障碍。其三,建立健全大学生参与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学生管理的“法律”文本,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学生管理实际工作的依循,直接影响学生管理的状态和水平。

(三)把握大学生管理的基本规律,发挥各要素的联动作用

其一,把握大学生管理的基本规律,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等,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深刻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变化规律、学习生活规律等,由此创设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制定管理决策,设计管理制度,提升大学生管理的时效性。其二,把握大学生管理的基本规律,深刻了解教育管理教师队伍的选拔、培养规律,努力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管理队伍,促使其成为大学生管理的好助手,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使其由被动管理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其三,把握大学生管理各要素的属性与特点,具有社会形势、政策与历史发展规律横纵相结合的大局观,充分发挥各要素的联动作用,达到最优组合效果。

(四)采用多种方式广泛收集信息,提升大学生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