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理念范例6篇

合同管理理念

合同管理理念范文1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管理理念;更新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21世纪,以数字化信息革命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在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同时,也将人类带入了知识社会。知识社会使管理的环境和管理的对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管理者如何根据社会转型后的新需要来调整和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已成为当务之急。理念的改变是根本性的改变,理念一变,一切皆变。

所谓知识社会,也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或“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资本占有更重要位置独立的资源,通过科学的管理,也就是将知识运用于知识,获得另一种更宝贵更有价值的资源,知识的知识。当知识变成社会的关键资源时。这个时期的社会也就成为“知识社会”。因为知识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知识提供了社会发展的新的内驱力。

知识经济的概念,是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首次提出来的。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为题的报告中明确断定:

“知识是支撑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依此为据,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从本质上讲,知识经济就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以智力为支柱,以高新科技为依托,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当知识替换了土地、劳动和资本而成为经济的主要资源之后,人类社会也就随之由工业社会转为知识社会。

社会的转型对于人类的管理实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现代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教授提出了“管理革命”的口号。实施管理革命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类的管理模式与知识社会相匹配,使人们的管理行为适应知识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谓管理,指的是人类为了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规则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管理革命”,就是将知识运用于知识。对人类而言,在实施“管理革命”之前,知识就是力量;在实施“管理革命”之后,只有变为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

“管理革命”的关键,首先是管理理念的革命。所谓管理理念,是人们对于管理活动的一种理性认识,或者说是对于管理活动的一种观念的把握。管理理念对于人类的管理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讲,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实践,管理理念的好坏制约着管理实践的成败。

对传统管理理念的扬弃,必然会派生出当代的管理理念。这种当代的管理理念应该是既吸收了人类管理史中“古代”与“现代”积淀之养分,又饱蕴着人类管理文化中“东方”与“西方”思想的精华。这种当代的管理理念同时还应该是既富有十足的科学精神,又体现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笔者认为,这种当代的与知识社会相匹配的管理理念应该有如下几种:

第一,全球一体化的管理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在加速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和实践模式正在形成,并将对每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个人带来极为现实和深远的影响。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人类生存和发展模式的变革与转换,对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而言,是一次极为严峻的挑战。全球问题的出现,迫切要求管理者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全球问题既是个自然问题,又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为了使人类更好地生存下去,管理者必须做出明智的抉择,使人类自身的行为合理化。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管理者必须共同加强社会管理,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自然界绝不允许无限制的任人攫取。地球只有一个,如果消极地作用于环境,滥用人类的威力,必将遭至惩罚。其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管理者,必须共同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国际环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提倡和平,消除战争。无论是生态资源还是核武器问题,都必须通过各国内部社会环境的改造和外部国际之间的合作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第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管理者,必须共同培养人们的危机意识,树立全球观念,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用科学的宇宙观和历史观指导人们合理地对待自然,和谐地对待社会。总之,人类必须把实现全球化的生存与发展模式作为共同的追求目标。

第二,联系与发展的管理理念。联系与发展是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状态,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它理所当然也应该成为知识社会管理者必备的管理理念,因为当代的社会实践本身就存在着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突出特点。从横向看,人类的交往早已打破了专业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界限,实践活动的联系法则日益明显。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往往需要调动几百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上千家工厂、数万名科研人员、相互交流,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攻关。总之,社会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无一不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他们之间相互影响而彼此渗透,相互依赖而彼此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从纵向看,人类的社会实践无一不处在永恒的发展中,在政治领域,世界政治格局在走向多极化的同时,各个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在日益加大;在经济领域,世界经济在走向市场化、全球化的同时,各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日趋成熟;在文化领域,世界文化在走向多元化的同时,各个国家的文化改革日趋现实。而与这三大社会领域相伴而生的管理领域,无论是相应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还是文化管理,必然也要随之发展和变化。总而言之,面对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社会,面对当今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特征的实践,管理者为了确保管理的方向对头、路线正确、措施得当,进而实现“管理革命”的目的,笔者认为,联系与发展的管理理念无疑是要必须确定的。

第三,创新的管理理念。知识社会的根本特点就是知识创新。而所谓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追求知识增长和创新性的应用。知识创新就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因素。

1998年2月14日,主席在北京参观“数字化产业最新成果小型展览”时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学技术的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他还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见,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何等的重要。进入知识社会,世界范围的竞争既激烈又残酷,优胜劣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取决于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取决于人才的创造力。

因此,为了强化人们的创新意识,开发人们的创新潜能,培养世界水准的创新人才,我们必须要提高国人的创新力度,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体系和措施。从管理的角度而言,管理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管理,管理者要想在知识社会的海洋中弄潮,首先自身必须具有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管理才能。过去人们喜欢谈管理也是生产力,现在看来,这样讲是不够的,具有创新的管理,或者管理上的创新才称的上是生产力。

在知识社会管理的目标之一应该是提倡创新和重奖创新。创新一般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是动力,管理创新是保证,制度创新是前提,理论创新是指导。科学的创新理体系应该也必须是这四者的有机统一。知识社会要求人们告别守旧求稳的管理理念,培育和树立创新的管理理念。对此,管理者应着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制度。世界上最有效的管理是制度管理,最可靠的保证是制度保证。所以,必须把提倡创新和奖励创新作为一种制度落实下来,用制度的力量使创新的行为得到提倡和保护,使创新的成果得到表彰和奖励。第二,营造氛围。在“无功就是过”的氛围中培养出来的肯定是创新的人才,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氛围中肯定寄生着一些不思进取的庸人。第三,改变方式。传统的管理者高高在上,对被管理者发号施令的方式必须摒弃,要鼓励被管理者参与管理,要提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协商式管理,尊重被管理者是做好创新管理的前提。

第四,诚信的管理理念。所谓诚信,简言之就是行为主体履行契约行为的统称。凡是有活动能力健康的人,一切社会行为都处在某些约定之中,对这种约定的兑现就是诚信。诚信失范在整个国际社会都不同程度有所存在,然而,近年来,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已经渗透到社会各领域中的方方面面,诚信的“缺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今仍然在极恶劣地败坏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如何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中确立诚实守信的理念,倡导诚实守信行为,弘扬诚实守信的美德,已作为一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课题摆在了全体社会成员面前,尤其是摆在了管理者的面前。

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东方文明的骄傲。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准则,千百年来之所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重和仿效,原因就在于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发展基石,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不能缺少诚信的道德要求,因为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准则。

在某种意义上,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也就是诚信的再生产过程,人们在生产中不仅生产了物质产品,而且也生产着诚信的关系。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人类都世代相继地追求着诚信,诚信早已是人类社会尊崇的一种精神、一种品格,它是主体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不知从何时起,人类这种最为宝贵的品质却被一些人遗忘了,丢失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诚信经济,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有赖于经济活动主体的诚信。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主体来说,诚信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把诚信作为企业精神培育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在日常工作中,一要狠抓员工对企业的诚信,二要狠抓企业对顾客和社会的诚信,唯有如此,才能求得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合同管理理念范文2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念管理性企业文化经营性企业文化体制性企业文化

一、经营性企业文化理念

经营性企业文化理念,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员工所应具有的价值理念。包括:

1.内在性诚信理念。指企业内在地自觉遵守诚信的原则,完全以诚信的理念来指导经营活动。全方位的诚信理念包括:以契约为基础的诚信、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诚信、完全考虑当事者利益的诚信。诚信是企业经营的基本准则,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企业要有效地贯彻诚信理念,就必须做到:真诚,真实,遵守诺言,守信、守法,保持公正、公平。

2.主动性市场理念。指企业主动地去爱护和开拓市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市场。注重市场经济的内在原则包括:资源培植的市场中心化原则、互利性的等价交换原则、资源主体的自主性原则、反垄断的自由竞争原则、崇尚优势的优胜劣汰原则、机会均等的公平公正原则、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原则、维系有序性的法治原则、以利益为形式的市场经济道德原则。主动性市场理念要求注重爱护市场.注重市场的潜在需求,注重创造市场。

3.能动性创新理念。指企业具有强烈的创新冲动,主动创新,通过各种创新方式而推动经营活动。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经营创新、结构创新、市场创新等方面,其基础是思想观念创新。必须主动地、能动地进行创新,尊重和激励创新,注重创新的投入,依靠不断创新而走在前列。

4.自觉性法律理念。指企业自觉遵守法律,并且自觉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企业经营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法律,充分、有效地利用法律,清楚法律成本,以最低成本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不要因为违法而损害自己以及社会的利益。

5.全方位性经营理念。指企业既重视生产经营,又重视资本经营,全方位地推进自己的经营活动。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的基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要注重资本经营,充分利用资本经营的各种方式和各种手段,建立良好的资本经营策略,创造资本经营顺利进行的有利条件。

6.理性化双赢理念。指企业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赢利,也要考虑客户的利益。树立双赢理念,是为了保证企业的长远利益,推动企业自身提升,也有利于客户得到发展。双赢理念是推动企业利益与消费者主体地位有效结合的重要保证。

7.有效性竞争理念。指企业依靠自我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要在考虑外部状况及社会和竞争对手状况的条件下而获得自己的利益。有效性竞争是比较优势的竞争,是反垄断的竞争,也是理性竞争和规范性竞争。

8.可持续发展理念。指企业必须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问题,要能够保证企业长期存在和可持续发展。因而,要把企业的生存目标、赢利目标和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要抓住机会,根据能力扩张,进行正确的产业战略选择,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9.快速应变理念。指企业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迅速调整自己的经营活动,随着技术发展、市场变化、观念变化、竞争对手的变化、产业的变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快速应变。

10.多层次性品牌理念。指企业注重各种层次的品牌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企业信用的代表,也是企业经营活动依靠的经营手段。必须注重创造品牌,充分利用品牌、维护品牌和提升品牌。

11.预警性反危机理念。指企业主动地预见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主动地反危机,而不是被动地反危机或接受危机。要关注危机的各种形式,从组织建设、体制防范上做好反危机准备,储备必要的资金,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使企业快速发展与稳健经营有效地结合。

12.比较优势理念。指企业通过强调自己的比较优势而获得突出竞争力。所谓比较优势,就是在专业化协作和分工中,企业做自己做得最好的事情。比较优势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进行资本经营的前提。要注重全方位地创造比较优势,增强企业优势和企业个性特色的有效结合。

13.开放性拓展理念。指企业既要开拓国内市场,也要开拓国际市场。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与国际接轨,继续对外开放并拓展市场。要注重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分工。注重产品与资本的开放,进行全方位的开放.遵守国际惯例和规则,在企业体制构造、运行规则、员工素质等方面,全面地适应国际化、全球化的要求。

二、管理性企业文化理念

管理性企业文化理念,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员工所应具有的价值理念。主要包括:

1.责权利对称性管理理念。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尤其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时,要坚持追求责任、权力、利益三者的有效结合,使三者之间具有对称性。责权利对称是员工最基本的权利,责权利对称性管理体现了机会公平,必须以责任为中心来设计权力和利益-采用奖惩等手段来实行责权利对称性管理。

2.高效率性管理理念。只有将管理收益和管理成本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高效率性管理。管理也是一种生产要素·管理中也存在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关系。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最佳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的管理成本不同,管理理念必须与企业体制统一起来。

3.共享共担性管理理念。指企业与员工在利益上共享,风险上共担。企业要通过各种机制将企业的风险和收益量化到员工身上。企业的风险和收益与员工自然人的风险和收益密切相关。企业的风险和收益量化到员工,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动力。

4.互动性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强调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又要考虑被管理者的能力增长,两方面互动,共同发展。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统一,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和被管理者能力的增长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一个好的组织结构对企业固然重要,但是把适当的人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更重要。

5.员工主体自觉性管理理念。员工主体自觉性包括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体现了员工对企业的自愿性付出程度,员工的努力程度对企业经营状况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要把员工外在约束与主体自觉性有机结合起来。员工主体自觉性来源于对企业的认同和对自身待遇的认同。提高员工主体自觉性,可以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民主管理、利益整合等方式。

6.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将员工视为企业的主人,尊重其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个性,以人为本,争取实现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的一致。因此,必须尊重人格,加强沟通。管理制度与人本主义的结合点是契约规则,实行柔性管理.改善工作环境,注重员工职业技能的提高,关心员工生活,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7.理性化管理理念。指管理现代化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管理理念。要坚持管理现代化的方向,包括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人才现代化等;必须考虑企业的适应性,注意社会环境、思想观念、企业发展水平、经验积累、财力支持等方面的问题。理性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有:稳妥性原则、分步骤原则、与企业体制相适应原则、消化吸收与创新提高相结合原则。

8.有序化管理理念。企业的管理目标与管理手段要有效结合,有序运行。有序化管理涉及技术、质量、成本、服务方式、地域拓展、经营方式等方面。企业的管理目标与管理手段的互动提高,也是经营性企业文化与管理性企业文化的契合点。

三、体制性企业文化理念

体制性企业文化,是指为了维系企业体制的存在,人们所应拥有的价值理念。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价值理念的支持,员工对企业制度有充分的认同。主要包括以下理念:

1.契约理念。在企业制度的设计中要以契约原则为指导,企业制度体现了契约精神。它得到当事者的共同认可或共同承诺;企业员工应该以契约精神来对待企业制度,认真执行自己的承诺和认同.主动而自觉地适应企业制度。契约理念是企业制度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和存在基础,是处理企业各种关系的准则,体现在企业制度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与个人之间、各种产权要素之间、各个组织机构之间、各个岗位之间、企业与外部关系之间。在契约制度的制定及其实现过程中都必须具有契约理念。

2.共赢平台理念。在企业制度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实际上是各种生产要素的自我利益的平台,把企业设计为一种共赢平台;任何生产要素都要保护和维护企业这个平台,只有在这个平台上,当事者才能共同实现一种共赢。共赢平台理念是构造企业制度的基础。共赢才能使平台得以存在,平台的存在基础是实现共赢,只有在共赢中才能增强自身。在现实中,要坚持两条原则:第一是任何利益主体的个体利益都能得以提升;第二,企业作为平台应该越做越大。

3.内在融合理念。在企业制度的设计中,要贯彻内在融合的原则,界定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在执行企业制度时,要以内在融合的原则来对待企业及所有当事者。内在融合理念应以尊重个性平等为前提,承认个性文化之间的差异,其关键在于比较优势的有效组合,体现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垒方位地实现内在融合,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制度化、目标化、契约化、人本化、组合化及其文化融合。

4.忠诚理念。指企业制度建立在相互忠诚的基础上,任何当事者都应该以忠诚原则对待企业制度,对待所有当事人,把整个行为建立在忠诚的基础上。忠诚是企业制度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其关键在于处理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承认个体主体性,以真诚和善良为中心,员工和企业都必须忠诚,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强化自我约束。

5.团队精神理念。在企业制度的设计及贯彻中,要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体现团队精神的理念,要求所有员工把团队精神作为行为准则。团队精神最充分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以充分发挥人们的比较优势为核心,是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企业综合效益的基本保证。团队精神理念并不是忽视人们的自我创新能力,而是强调人们的自我创新能力必须与协作原则有效结合。

6.敬业进取理念。在企业制度的安排上,要能够促进当事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促使当事者有敬业进取精神。全体员工敬业进取是企业具有生机活力的内在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要求德行与能力内在统一。企业制度安排以敬业进取为中心,员工只有通过敬业进取使企业得到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

7.等级差别理念。企业的制度设计要认可员工的等级差别;员工也要承认企业中存在等级差别,要以平衡的心态对待这种差别。等级差别理念是人本主义与效率原则的有机统一,能力差别导致丁分工的差别,分工差别导致收人方式和收入水平的差别。等级差别理念是公平原则的重要体现,打破大锅饭的体制,激励先进,同时也要保护弱势阶层。

8.效率惟一性理念。指企业制度的安排必须以效率为中心,把效率的提高作为出发点和基础;同时,企业员工也用效率理念来看待企业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效率。无论是企业的制度安排,还是员工的行为,都要强调效率。效率是界定企业内部差别的惟一准则.坚持效率是评价人的基准、是决定收入分配的基准、是奖惩的基准、用人的基准和制度安排的基准。

合同管理理念范文3

为了跟随时代对人性的追求,教育领域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以及教师等教学工作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平等民主的、符合时代的新型关系。实施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首先是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其中主体对象是全体教职工以及学生,在进行高等教育管理的时候,要首先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然后再解决问题。

一方面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选择权,去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这样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引导学生去自主性学习。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特点,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通过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

另一方面遵循以教师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教师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老师也是教育的管理的主体,而不是高等教育管理下的教书机器。而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管理体系下,教师更应该亲身参与到教育管理当中。与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反映来不断提出教育管理的改进方法,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从而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 高等教育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可行性

2.1 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限制了高等教育管理

在高校的管理体制的长期影响下,高等教育管理在实行改进革新的时候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原本的教育体制由于传统观念过时理论不可能一下就能够解决,总会遗留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权集中在高校高层领导者、管理者事务型的管理策略以及在教师评职称只重视论文数量等。高校的高层重视结果多于过程,对于高等教育更多的是监控而不是管理,并且在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的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改进建议,就如同封建社会中君臣之间关系,高层管理者只是将全体师生作为自己的意志另一种体现方式,诸如此类都阻挡了高校前进追赶时代的步伐,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限制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施行。

2.2 盲目照搬,忽略自身特点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提出之后,国家教育机构鼓励该理念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自此众多高校开始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掀起了一波学习和模仿该模式的高潮。在学校的标准要求下,高校更多的注重在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中是否被成功实行,完成上级所布置的任务,然而并没有考虑到人情感、特点、需求、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在这种管理下,教师只是机械的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线。这样一来,教师只是忙碌在量化的工作中,没有一点自己的主动性,发挥不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优势,高等教育管理也不能因此而得到革新。这种现象并非个别高校,这也是我国教育方向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只有跨越过去才能够追赶上时代的脚步。对于众多高校来说,在面对新兴的教学理念的时候,不能一味的照搬抄袭,如果适合自身教学体系,则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来学习借鉴,如果只是完成任务似的遵循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念,只会毫无作用甚至会产生反向作用,影响原本的教育管理。

2.3 传统教育管理较强硬,打消学生积极性

高等教育管理的管理对象大多是思想价值观基本成型的,对于这种思想独立、有个性的学生,以往的教育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所用语言较为强硬或者说较为绝对,例如禁止、坚决不允许还有严惩不贷等。当这些词语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会令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这不但对于学生来说不能辅助他们好好学习,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而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够较好的解决这种情况,坚持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使其以更好的姿态迎接学习的到来,进而取得较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2.4 教学总结形式化,不具备其存在意义

教学总结对于整个教育过程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高层可以从此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建议以及教师对教学模式的反馈,从而侧面了解教学体系的不足之处,进而改进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但是众多高校在这一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总结过于形式化,学生和教师的建议和反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对教学管理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而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下,学生与教师的意见和反映会得到足够重视,从而促进教育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建?h

3.1 改换以往教学理念,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实行,首先需要先改变高校的管理观念。以往的教育管理观念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已经渐渐的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所以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以符合时代的要求,而以人为本恰巧符合,因此,高等院校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后根据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来进行教育管理,建立一个具有人情味的管理模式。而在改换教学理念的时候教师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带领学生较快的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以及课下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同时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贯彻落实学生为教学主体而教师只负责从旁辅助。学生学习时,教师不应强硬灌输给学生,尽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个人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多元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等教育管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多种多样,诸如精神文化、历史文化还有物质文化等多元的文化组成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在高校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有一面精神旗帜,引领着教职工和学生形成一样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然后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关系,实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或者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再之后高校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当然是促进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感染以人为本的理念。

3.3 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以往的教学评价机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评价对与教育管理的重大意义没有显示出来。而在以人为本理念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改革当中,对教师的评定,还需要在原先教育成绩上加上教师的人格品质、创新精神等多方面考虑,毕竟实行以人为本理念,而教师也是其中的绝对主体。高校要做到对教师评定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也可以对优秀教师进行褒奖。对学生的评定同样也要遵从多方面进行评定。

合同管理理念范文4

创新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硬道理,作为小学教育管理首要的是做好学校的定位。创新的教育理念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定位好学校的管理理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自己自身条件的教育管理模式。此外,教育思想是办学的前提条件,先进的教育理念则是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教育的管理者要以每个孩子都优秀为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发挥自我优势,勇于展现自己,促进小学教育管理的不断深化。首先,学校应广纳管理人才,在了解当下的教育形势后,学校应把好人才储备这一关,根据小学本身的师资力量来选择对学校有利的管理人才,充分做好学校自身的准备工作,以便更好的对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进行深入管理;其次,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管理原则,即要根据学校办学的条件对其进行教育管理,要对学校本身学生的特点、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学习的氛围进行分析,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大力发挥管理的效果;最后,要明确办学的理念,制定出可实施的教育计划。创新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成长的核心,也是学校不断自我升值的灵魂,小学的教育管理给管理者更大的自由空间,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基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的管理模式

坚持“以人文本”的创新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合理的管理模式则是小学教育管理的核心思想。现阶段我国的校园管理中,仍存在统一式和权威式的教育模式,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相违背。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要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喜好和个性。小学生是性格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管理者要充分的做到“以人文本”,发挥小学生的想象空间,鼓励他们自我发展,不要被传统的教育观念所束缚,给学生们足够的空间去培养性格和习惯。因此,教育管理者要做到从思想上进行教育、从精神上进行鼓励,本着学校的发展以教师为基础,教师的发展以学生为基础的原则。首先,要给教育管理者一个公平和自由的发展平台,这就要求管理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学生的利益为先,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要充分的与教师相结合,以教师为主体,共同的营造出一个和谐、宽松的管理环境;其次,要优化教师的队伍,只有做到先育己,才能做好再育人,教师的自我修养得到了提升,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培养学生方面,还体现在对教师队伍的提升上面,这就要求管理者和教师队伍共同的努力,做到教育理念和管理环境相适应、相融合。

三、和谐的校园环境

众所周知,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校园的环境从无形中也会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因此,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是小学教育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管理项目。校园的环境包括教师队伍的风气、班级的风气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这些环境会影响小学生的心态及性格。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校园环境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学校的管理者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同时,还要注重校园氛围的和谐。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学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学生的生存与时代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的环境要与社会整体的发展相结合,这就要求无论从学校的管理层面还是教师队伍都要创造出和谐的校园环境。

四、结语

合同管理理念范文5

人本理念在中国最早由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提出,随后各个朝代也有与此相关理念的提出。例如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等。在现代,“以人为本”更是成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成为科学的人事管理的根本原则,由此可见人本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将人本理念和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解读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指的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尊重、互信和支持。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具有独立精神、尊严和人格的人,同公民和人民的概念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内涵,这里的“本”采用的是不同于哲学思想中本质的意思而是同“末”相对根本的意思。人本理念起源于由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公元前490—421)提出著名的论断“人是万物的尺度”,历史悠久。人本理念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在高校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重视人的需要,鼓励员工,培养员工,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为管理原则,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人事管理指的是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用人原则和合理的管理制度对有关人事方面的录用、调配、任免、考核、定编定员等方面进行系统管理工作的总称,以实现对工作人员的体力、心力和智力作最适当的利用与最高的发挥,并保护其合法的利益为目的,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二、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包括教学、科研和后勤等方面,负责人力资源调查、咨询、组织与管理。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顺畅实施是高职院校日常工作能够进行正常运转的有利保障,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进行转型和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的很多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中仍然采用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模式和理念进行管理,因而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人事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的一些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中都存在着行政干预教学的问题,打破了教学的独立性,过分重视行政的作用,忽视教师的权力和需求,例如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中的老师每天要参加很多的行政会议,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更好的去进行教学准备,从而无法有效的保障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降低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着以官为荣,重视权力而忽视学术的现象,此种不良学术风气不利于学校学术科研的发展,也对维护学术的权威性造成一定阻碍。“权力为上”的人事管理理念的实施导致人事管理僵化,无法进行有效的人事管理改革和创新,很多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仅仅存在形式上并没有将该理念落到人事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阻碍了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2.人事管理工作效率低

工作效率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中都存在着工作效率低的情况,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首先,人事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很多部门在功能上都存在着一些重合,因此在很多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事部门互相推脱的情况,使得本来简单的人事管理工作无法进行正常运转,从而降低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人事管理工作者服务理念错误。很多工作者依据官职的高低提供不同的服务,忽略了人事管理是一项服务工作而缺乏服务工作理念的建立,除此之外部分人事管理工作者综合素质差,法律意识淡薄,职业能力不达标,无法为教职工提供正确的维权建议和帮助,从而让人事管理的价值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再次,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员配备指的是以目标和任务需要为要求,以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为原则,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为目标,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但是很多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中对人员配置时主要从以岗位为标准进行配置,而忽略对以员工为标准进行配置和以双向选择为标准进行配置的两种配置方法的重视和使用,从而造成在实际工作造成人员配置不合理的情况的发生,浪费人才,无法将人才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生,降低了工作的效率。最后,人事管理工作透明度低。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工作中没有将很多人事管理工作进行透明化和公开化,很多教职工对一些人事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不了解,从而使得很多工作在实际推行中存在着阻碍,导致相关工作开展缓慢;另一方面人事管理工作没有实现透明度,也无法发动教职工对很多工作实现有效的监督,监督体制的不完善,致使一些人事管理工作者在职期间贪污浪费、违法违纪,损害了教职工的正当权利,损害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职工对待一些人事管理工作存在着消极应付的工作态度,最终降低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

3.评价标准落后模糊

评价标准指的是在评价活动中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所依据的标准和衡量尺度。评价的条件是否客观性、科学性是衡量评价标准好坏的重要标准,但是很多高校的人生管理工作中对评价标准的设置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首先,评价标准模糊。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指定详细的评价标准,造成很多员工在工作中无法可依,特别是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的设置更加模糊,只是简单的是以听课效果,学习成绩好坏等为标准进行评价,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无法有效把握评价标准,除此之外评价标准的模糊也会造成在在教学评价时存在着不公正,暗箱操作情况的发生。以与教师的关系好坏为标准进行评价,而不是以教学能力为标准进行公正的评价,从而降低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会让一些有能力的优秀教师离开学校,早造成高职院校人才的流失。其次,评价标准落后。没有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引进评价标准中,只是以单一的评价标准对教职员工进行评价。虽然用同样的评价标准为标准进行评价便于实施,但是没有将工作情况的不同,教师能力的高低纳入评价体系中,没有真正重视教师的工作价值,让很多教师存在着付出和回报不平等的感觉,损害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慢慢的会让教师形成消极怠工的工作态度,从而让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三、高职院校实现“以人为本”人事管理的具体措施

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但是因为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在我国的高校人事管理中历史悠久,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将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进行改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人事管理改革,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改革方法,促进高职院校“以人为本”人事管理理念的实现。

1.创新人事管理理念

人事管理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的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变化的,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该时刻关注国内外的人事管理理念,时刻准备着在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下将先进的、科学的人事管理理念运用在本校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以实现人事管理理念能够跟随时代潮流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让人事管理在学校管理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是阻碍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首先需要在人事管理理念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对人本理念的重视,转变以前重事不重人的理念,建立人本观念,将教职工的个人的发展作为重点,重视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管理方式,改变过去刚性的人事管理模式,将刚性的管理模式和柔性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其次,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该明白高职院校的根本职责是培养学生,为社会和企业输出人才,而不是培养和权利主义,将以权力为本的理念改变为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尊严,提高教师在学校中话语权,推进教学改革,充分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权,提高教学质量,在校园内营造一种重视学术权力的氛围,严厉打击学术造假,学术抄袭的行为,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

2.完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

很多高校在人事管理中都存在着照搬其他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或者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这两种问题的存在容易造成人事管理的混乱。因此高校管理者首先需要提高对人事管理的重视,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参观学习和阅读有关书籍,吸取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定出科学合理便于实施的人事管理制度。其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要严格按照制度实施,严禁暗箱操作,让人事管理工作尽量做到公开透明,实现人事管理工作的公平,平等和公正,充分尊重和保护每位教职工的合法权力。例如,通过教职工对人事管理工作的定期评价制度的实行,将教职工的意见和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绩效进行挂钩,将人事管理工作纳入教职工的监督,提高人事管理的质量。最后在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的同时要注重对评价标准的重视,创新绩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调节作用,变单一的评价为综合性评价,高校应以岗位工资为重心,结合岗位聘任制,真正实现教职工收入与岗位、业绩、成果转化后的效益等挂钩,不断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除此之外,学校在充分利用教职工创造的价值的基础上应该重视教职工的长远发展,实现教职工职业规划定期化,举办定期的培训,为教职工提供国外进修的机会,促进教职工的长远发展,提高教职工的工作能力,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提高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

提高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需要合理设置人事管理部门,精简部门,实现各个部门在工作上既能够进行相互配合也能保证每个部门的职能的独立性,减少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提高人事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工作效率。高职职院校可以招聘一些专业的管理人才,让专业人才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管理人事管理部门,为人事管理部门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带动整个人事管理部门工作的学习。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聘请一些人事管理的方面专家给人事管理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人事管理的素质,在定期培训中逐渐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高职院校还可以对人事管理部门工作者进行定期考核,实行竞争上岗,增加员工的竞争意识。最重要的是要求人事管理者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以便更好的帮助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小结

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人本理念的重视,通过人本理念的实施,促进高职院校对人才的选拨,对教师的重视,对学术的保护,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以确保高职院校的综合、长远发展。

作者:徐亮 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健清.加快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关于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2]吴诚斌.谈加强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

[3]胡咏梅,文云英.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路径选择:人力资源管理视角[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合同管理理念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小学教育教育管理

1.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现状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影响下,要积极响应这一理念号召,实现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但是通过对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的具体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存在于其中的问题仍然有很多。这些问题不仅会直接导致小学教育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还会导致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无法落实到实处。首先,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教育部门以及相关单位都在积极呼吁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但是传统理念以及传统教育管理的方式仍然体现在各个管理环节中。特别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仍然将学习成绩看作是评价学生们的唯一标准。这样不仅会导致小学生的整体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还会导致小学教育管理水平一直停滞不前。其次,在小学教育管理相关措施的具体落实过程中,需要构建专业的团队,同时还要全员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够保证教育管理工作可以落实实处[1]。但是在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都无法满足当前新课程标准在改革时提出的基本要求。

2.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措施

2.1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由于受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影响,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也要适当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和单一性。在小学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将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制定出符合学校自身的管理制度和模式,而且还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为了促使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必须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落实教育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将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教育管理者还要将本校的办学条件作为基础,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将这些因素全部都整合在一起,与新课程标准理念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还可以保证这些措施和制度可以真正有效的落实到实处。在小学教育管理制度和措施制定以及具体落实过程中,要确定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并且与小学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有效结合[2]。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教育管理与学校发展目标的有效融合,而且还能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为小学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2.2实现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由于受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所以在针对小学教育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将提升教学质量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是小学教育管理的主要目的,而且也是教育管理者在实施教育时的目标。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针对教育质量进行控制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些是任何制度或者是约束措施无法实现的。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管理者在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制度进行制定和管理的时候,要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重点强调,同时还要将这些环节全部都纳入到小学教育管理当中。比如,在针对家庭作业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形成统一规定,各个学科的教师在针对作业进行布置的时候,要体现出协调性和统一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减轻自己的学习负担,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们对学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够保证小学教育管理措施可以有效落实到实处。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逐渐将重点放在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方面。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各个学科相互之间可以实现协调配合,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们的作业完成质量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