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实例分析范例6篇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案例教学;安全工程;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64-03

一、引言

随着案例教学法在安全工程教育的利用,帮助学生建立在实践中寻找科学结论而不是凭空设想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案例之中包含了各行各业的背景知识,在案例之中去引导学生对安全工程这一学科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从上可以看出,案例教W在安全工程教育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准确却不主观地评估案例教学的应用效果是可以促进安全工程教育质量提高,且帮助相关专业的发展。因此,科学且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安全工程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理论提出

安全工程案例教学领域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指:安全工程教学里的案例基本是一些安全生产事故,不易捕捉与显示。隐形知识显性化应用于案例教学当中,就是把这些藏在案例背后的知识找出来,根据老师的技巧和同学之间的探索一步步成一个螺旋的上升的形状转化成显性知识,从而被学生所学习转化。

本文构建的评价安全工程案例教学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1)安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中知识数据化水平指安全工程案例教学中内容设置是否可以客观展示,能够反映出不在书本内且具有现实操作性的知识。(2)安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共享,学生在学习案例内容的过程中通过讨论问题、相互沟通、交流分析案例的思路来达到知识的共享。(3)安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中的知识流程化、制度化、系统化。对于教学的流程有明确的安排,有具体的制度来把控教学的方式,能够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系统,将知识系统化。

三、案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研究变量的界定。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相关背景,本文的主要三个研究变量包括:自变量――安全工程案例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因变量――安全工程案例教学效果;前因变量――安全工程案例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影响因素。(1)前因变量的界定。本文将影响安全工程案例教学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因素总结为三个方面,即基础资源保障、安全教育制度体系、安全专业组织文化。基础资源保障:包括学员安全知识素养;学员共享意愿(班级成员对于知识信息是否愿意分享);教育配置保障(学习在教育当中相关设备设施配置程度)。安全教育制度体系:包括班级组织结构(学校从制度、结构方面为组织成员间知识共享提供的支持);教学场所规划;奖励机制(对于学生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激励)。安全专业组织文化:包括知识创新氛围;知识共享氛围(教育组织内部学生分享知识,对多向信息沟通的意愿)。(2)自变量的界定。对于本研究的自变量隐形知识显性化水平,在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影响因素大类结合安全专业做了一定调整,其中包括:安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中知识数据化水平(案例教学的信息化、数据化程度,案例资源数据开发运用情况);安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共享(案例教学中学员知识交流分享情况,学员知识共享的程度,主要包括共享频率及共享范围等);安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中的知识流程化、制度化、系统化(是否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学习制度流程,对安全相关案例有系统的分析方法,案例教学中对学员的激励制度、学习流程的确定,对知识点的梳理、分类、总结,以及框架的构建)。(3)因变量的界定。本研究的因变量即为安全工程专业案例的教学效果。

2.研究假设的提出。本研究根据上述变量界定,为了深层次分析安全工程教育效果与案例教学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具体的评价体系与指标。上文中提出了三个前因变量,是影响隐形知识显性化的具体指标即:基础资源保障、安全教育制度体系,以及安全专业组织文化。基础资源保障(用BR1表示)指标内容有: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基础能力素质、学生对知识分享的主观意愿以及学校对于教学的配置。学生安全知识素养指的是的学生学习的能力,学历,对于安全知识的认识程度,上述内容组成隐性知识的根基。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J1):资源配置基础对安全专业案例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有显著正效用。

假设2(J2):资源配置基础对安全专业案例教学效果有直接的显著正效用。

假设3(J3):班级组织结构对安全专业案例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有明显正向的作用。

安全专业组织文化因素指标包括组织安全知识学习态度和安全理论分享与创新。

假设4(J4):安全专业组织文化氛围因素对安全工程案例教学过程中隐性知识显性化起到积极作用。

假设5(J5):安全专业组织文化氛围因素对安全工程案例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很大帮助。研究安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1)隐性知识实体化程度;(2)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沟通交流程度;(3)将学习的过程流程化为系统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的提升可以通过知识水平丰富、主动思索潜在原因、安全意识的提升、能够根据案例举一反三、在实际中得到启示等方面进行统计。

假设6(J6):安全工程案例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对于案例教学效果有正向利好的影响。

3.量表编制与问卷发放。研究需要客观且实际的结果,选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拥有的题目数为25个,在实际的研究中通过各量表进行分析。设计制作因素量表来反映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研究学生处于教学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能够使得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的相关因素;编制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量表,用于度量安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过程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教学效果量表,为了调查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的样本来源为笔者所在专业各班级。信息的获取方式为现场发放问卷、电子邮件的方式来得到需要调查的结果。做该项研究一共发放127份问卷。其中有7份问卷未回收,回收率为94%,在这120份问卷中,有效份数为116,有效回收率91%。

四、案例教学效果研究

1.问卷处理结果分析。在调查问卷中编制25个题目,并对这些题目进行编号,将题目代码设为A,编号从1到25。对以上题目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运算得到相应的特征值,对主成分进行提取,得到八个主成分,分别为:学员知识共享意愿、教学支持系统、知识共享氛围、案例教学制度、班级物理规划、激励机制、知识创新氛围、知识创新氛围。将25个题目进行分类如下:A3―6为第一主成分,A7―10为第二主成分,A22―25为第三主成分,A11―14为第四主成分,A12、A15为第五主成分,A16―18为第七主成分,A19―21为第八主成分。对以上八项进行信度检验,各个主成分的信度系数在0.690至0.865之间,各个因素整体的信度系数为0.84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编制的调查问卷各项的可信度较高。对隐性知识显性化水平量表的各个因素进行编号,代码设为B,经过因子分析提取出三个主成分,分别为:知识流程化、系统化,显性知识共享水平,知识化水平。其中B9―11为第一主成分,经检验其信度系数为0.898;B4―7为第二主成分,经检验其信度系数为0.824;B1―3为第三主成分,经检验其信度系数为0.785,总体经过信度检验得到信度系数为0.821,可以看出该表的信度较好。教学效果量表设定了八个题目,对其进行KMO检验,得到检验值为0.859,结果证明取样是适当的。对该量表进行Bartlett球度检验,得到卡方值为467.512,其中自由度为19,显著性概率为0.001。对效果量表进行因子分析,提取1个因素,累计变量为66.961,为案例教学效果。教学效果量表总体信度为0.884,信度良好。

2.指标模型评估效果分析。本文利用AMOS软件,对上文提到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假定关系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对假定模型进行拟合得到拟合指数,将结果与参考值对比,从而对上文建立的整个模型进行评价,达到整体评价的目的。研究得到一些拟合数,可以衡量利用结构模型进行拟合的好坏程度。从数据结果中可以得出:χ2=191.674(p=0.06>0.05),满足χ2不显著的要求。χ2/df=1.974满足χ2=df

五、结论

在安全工程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在该方法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科学地提高教学质量,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确定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可以为组织、引导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并结合数学模型,从隐性知识显性化角度构建了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变量的关系建立了案例教学效果综合评价模型。使用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对问卷进行分析处理,并采用结构方程对模型进行拟合分析,进而检验假设。对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可以得知该教学方法主要应侧重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共享与创新精神,对教学体制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能从根本上提高该教学方法的效果,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闻曙明,王剑敏.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初探[J].苏州大学学报,2005,(01):117-119.

[2]郭俊辉,曹旭华,王富忠.案例教学效果的最优模型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3):140-144.

[3]陈业华,杜慧娟,王月秋. 产业集群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07):92-97.

[4]刘彦文,管玲芳.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04):69-75.

[5]杨峰.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励机制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4,(10):36-37.

[6]廖明,姜峰,朱蕾,郭燕锋.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基于学生教学质量观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2,(06):61-65.

[7]林海明.因子分析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06):998-1012.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as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Safety Engineering Based on Tacit Knowledge Explicitation

LIU Shuang-yue,HAO Xiang-yu

(School of Civil and Resource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大学生安全教育 应用方法

案例教学法侧重以人为本,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法把学生的德育知识和社会能力培养从理论教学中细分出来,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案例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精心选择案例

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就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案例时注意案例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答案的多元性编制出好的案例。我认为在选择案例过程中应从下几个方面考虑:

1.案例要有针对性。案例要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案例的收集过程是个不断筛选积累的过程,收集的案例要有针对性与典型性。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案例的选择,既要典型又要贴近生产实际。因此我经常深入学生的生活收集素材,不断更新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在课前将准备好的案例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案例内容,并要求学生查找一些必要的资料,做好发言准备。

2.案例要存在争议性。即案例本身能引起争议和冲突,引发不同的观点,这是刺激学生兴奋点的有效措施。如果是学生不用经过讨论就能得出共同观点的案例,就不存在讨论意义了。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择有一定争议性的案例,让学生有讨论的空间。

3.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案例太难,学生因知识储备不够无从下手,只有消极等待课堂上的灌输,丧失参与的兴趣。相反,如果案例过于简单,结果一猜便知,则不仅会降低教学要求,而且会降低学生对案例的参与度。所以,案例难易要适度。同时,对案例难易程度的掌握,有助于教师把握好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教学量,提高学习效率。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是使学生在熟悉具体案例的过程中,通过自学、分析、讨论、总结这一过程,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有特殊的应用条件与程序。我认为在这一系列程序中,有几个环节非常重要,直接关系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1.第一个重要环节――认识案例。案例教学重要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透彻地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实现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还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教师在此环节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案例,将真实的典型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能被学生立即运用于类似案例描述的社会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并达到为学生敲响警钟,提高安全意识的效果。

2.第二个重要环节――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一方面,要使学生勇于发言、陈述观点。另一方面,要保证讨论的秩序和效率,使讨论能够围绕主题,有针对性。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精神。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提问,发现问题,回答问题,总结提炼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主动参与,提高学生能力与基本技能。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充分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胆量、快速反应的能力,等等。

3.第三个重要环节――课堂总结。总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评价过程。总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在课堂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肯定,同时鼓励参与度低的学生今后积极参与讨论,从中不断锻炼自己。另一方面要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分析问题思路的恰当与否,观点归纳的逻辑性与全面性,课堂讨论主旨问题的把握及表达效果。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从中取得经验,逐步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及总结

运用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实施后,效果如何,学生的反馈意见如何,学生的收获如何,是作为任课教师要反思的问题。要通过学生课堂、课后的反应、收获及任课教师的感触进行总结与改进。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调查学生通过这门课得到的收获,了解学生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中更希望通过哪些案例进行讲解、讨论,让学生提出哪些案例更适合课堂的案例教学法,等等。对学生提出好的建议与意见给予肯定,并虚心接受与采纳学生意见。经过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拟定出更好的案例、思路,并在今后的课堂中灵活运用,让学生从中收获更大,学得更轻松。同时任课教师必须透彻理解案例所涉及的焦点问题,同时必须把握问题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基础,并由此得出结论,并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进行全面总结和点评,这说明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上课时我们应借鉴先进的经验,加大《大学生安全教育》案例教学法的比重,提倡互动式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时刻提醒学生安全无小事。不仅要自己做到有安全意识,同时要把这种意识感染至身边的家人、朋友、同学,让大家共度平安一生。

参考文献:

[1]王红姝.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

[2]王纪中,等.案例教学法应用初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

[3]扬树新.案例教学法初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1(1).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73

大学生群体处在校园生活向复杂社会生活过渡时期,具有青春、灵动、富有探索性与求知欲特点,虽然高校改革以后人们对“象牙塔”这个称呼已经渐渐的示弱,但是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以及社会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给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期望并未减弱,所以大学生依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同时因为高校周边环境相对于中小学更加开放,在逐渐成年而心智又未完全成熟的年纪,注定了这个群体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利、害双重影响,因此高校不仅要负责学生学术上的教育,还要体现安全管理育人职责。

高校安全管理任务不仅仅是体现在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还需要从育人的角度让学生终生受益,教会学生必要的安全知识与避险技能以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这项工作任重道远,也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目前高校普遍进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多从宣教层面进行,成效固然有,但未能真正达到形成“入脑入心”的目的。我校结合多年平安校园建设与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程,迈出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第一步,笔者也从就学生安全教育进行了调研,以真实了解学生对安全的需求以及大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现实情况与薄弱环节,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育提供借鉴。

1 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1.1 缺乏国家层面法律支撑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义务和权利,但是并未明确规定高校如何进行,教育部虽然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的工作,但由于地方区域性经济特点,各个地区高校对这项工作的推动与支持也很不平衡,落实情况不乐观。据相关学者对17所高校进行的“三进”落实调查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南开大学、扬州大学、云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实现安全教育情况“进课堂”的不足60%,“进教材”的不倒40%,“进学分”的只有10%左右。

浙江省教育厅也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了“平安校园”考核指标,且规定安全教育有教材,进课堂,各校对这项工作相对较重视并积极的开展这项工作,从全国范围来看属于走在前列的,即便如此,依然未能如教学任务一样未明确要求落实学分制度,这就体现出了法律与地方性政策对工作促进作用不同。

1.2 重宣而轻教的局面

多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基本是在“宣传”层面,例如使用板报、警示窗、网站、短信息平台等形式以及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的确呈现了形式“多样化”局面,即时通讯的确发挥了一定应急警示功能,但这些形式从根本上也属于宣传,其弊端也不是没有,如果学生对新媒体或者板报等形式不去关注,那么宣传工作效果就大打折扣。对安全工作重视的学校还会安排在学生入学时进行统一安全讲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高校发生侵财、重大恶性案件的当事人的事后反馈信息来看,这样的一堂安全宣讲课,非常容易被学生淡忘;教育,必须是全面而系统的,学校层面按照教学任务进行的教育规划,宣传与教育二者必须相辅相成,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

2 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素质调查分析

2.1 调查方法

笔者选取了在校大学生四个年级的4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对象随机不记名形式,消除被访人员顾虑以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共收回问卷365份(回收率91.25%)。

2.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设置分为大学生校园基本生活安全防范关注冷热点、校外安全事故易发环节、公共安全、人身安全防范应对、财产安全防护、安全防范基本素养与常识六个方面,题目依据高校共性特点及周边环境特殊性设置。

2.3 调查结果分析

2.3.1 大学生基本生活安全防范关注冷热点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实验、参与运动、毕业实习实训几个环节的安全意识相对较高,而对于课堂教学、勤工俭学、娱乐活动、社团活动等环节的安全意识就比较差了,这也反映出了学校在实验、运动、毕业实践动员等环节的安全宣传工作力度相对较大,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但课堂教学、勤工助学、娱乐活动、社团活动等大学生主要生活环节就有些忽视了,具备安全防范意识的最高仅为25%左右(图例1)。

2.3.2 校外安全事故易发环节调查

对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求职及临时打工环节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学生具有安全防范意识,而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未曾具有防范意识,这部分不设防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不法分子关注的重点(图例2)。

2.3.3 公共安全防范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经常使用网络安全关注相对较高,但对于校园宗教活动、国家安全方面就相对较弱,在当前敌对势力、宗教狂热分子日益猖獗的大背景下,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急需要加强大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普及(图例3)。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主要生活场所,防范火灾是一项重要工作,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严重危及到宿舍公共安全,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过违规行为,甚至有14%学生将常见违规行为都有违反过(图4)。

2.3.4 人身安全防范应对调查

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对打架斗殴、两抢防范的意识相对较强,但对于、绑架、传销几个方面的防范较弱(图例5);此外对于出行交通习惯上也呈现新的特点,在传统的交通陋习高发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约车、包车行为开始占较大比重,约63%的学生已经养成使用网络平台约车习惯(图例6)。

2.3.5 财产安全防范调查

学生侵财案件在高校呈现高发、多发性特点,案件涉及金额也越来越高,调查显示约有89%的学生在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意识较差,而其中大约10%的学生基本不设防;而在诈骗案件中中介求职、电信诈骗所占比重最高,有37%的学生遇到过诈骗(图例7、8)。

2.3.6 安全防范基本素养与常识重点、薄弱点调查

结果显示,学生在自然灾害应对、急救知识、性安全常识、网络犯罪几个方面相对欠缺,而在游泳、观潮安全、饮食安全、报警求助等方面知识掌握的也仅为70%左右(图例9)。

3 安全教育进课堂教学探讨

3.1 课程定位设计

安全教育课的定位应该体现“防为上”的理念,安全防范工作走在受侵害事件的前面,才能体现安全教育课的价值。

目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国家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盗窃安全教育、反传销、防诈骗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等。这个课程基本设定是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特点而来的,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但是授课者在实际工作中还因根据地方性特点以及现实中高校安全管理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大纲与教案。

3.2 课堂教育突出敏感点、薄弱点

通过对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需要涉及到常见的安全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这是基本前提;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必须有针对性的发现敏感点、薄弱点,例如在前文调查结果分析中体现的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侵害防范意识较弱的地方,就需要列为重点,窃以为在教育阶段的“缺什么就补什么”是属于积极的行为。

3.3 课堂教育形式多样性是重点

传统的安全教育,基本集中在新生报到后前几周,由学校保卫部门、学工部门进行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讲座与报告,相关人员投入了很大心血,但由于未能深入学生、贴近学生,这也使得这种集中教育很难保证学生能留下深刻印象,继而达到理想效果。体现继承与创新,吸取传统安全教育优秀的精华,利用安全教育进课堂的契机,精心组织,从几个方面入手,让课堂教育形式多样性,激发学生安全知识学习掌握的兴趣。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安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区别,安全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习”,属于意识教育范畴,因而它的重点在于是否愿意去掌握;其次,讲求互动,课程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授课者不一定要照本宣科,巧妙利用学生主动心态,安全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半。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根据一些案例,设定一定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换位思考”,更能身临其境的领会到一些典型案例作案手法虽然不算高明,但是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学生“前仆后继”的成为受害者,授课者在最后再进行点评,如此一来,学生肯定记忆深刻。

3.4 摒弃传统课堂限制,达到辐射效果

安全教育课作为选修课,学时较少,必须注重实效性。所以作为授课者在分析高校安全形势与现实案例的同时,还需要真正的走道学生中间去,准确的了解学生生活状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受课堂教学人数限制,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某一次课程,这也是安全教育课区别于其他专业知识课的另一个方面,所以安全课的目的是通过一个人,影响一片人,传递到所有人的辐射效应。所以,学校安全教育课可以摒弃传统课堂限制,开展典型案例讨论环节,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达到入脑入心,以点带面的目的。

4 结语

安全教育课“三进”工作的推进,既是积极响应教育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举措,也是学校以人为本的教学育人观念体现,在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应用技术性本科学院建设的道路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必然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安全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某一部门孤军奋战,有了多部门的参与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成效必将更加的显著。

参考文献

[1]李丹,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煤炭生产;安全教育;多媒体教学

首先要明确的是矿工的安全教育工作不是在做学问,并不是要考核他们安全的理论知识,而是要让煤炭矿工铭记事故,安全生产,保护自身安全。虽然安全教育是每一个矿业生产都会开展的问题,但是矿业的开展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了矿工的安全问题。所以这一项工作是不得有半点马虎的,所以压迫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

1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多种手段为大家带来影音的教学模式,通过声音,视频。图片等方式,使教育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更具体。在多媒体教学上,比较好的好的教学方式实践知识的教学,以及富含图形列表方面的教学。但对于一般的高等数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式影响力相对较小。但是矿工的生产安全教学是一项结合理论和实践的多重教学,另一方面矿工学知识不是用来考试的,所以不需要知道原理以及问题。它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多媒体,向职工传递生产规范。所以对于此类教育不能用学生课堂这样的教育方式,而是企业的员工素质培训。做好相应的企业培训方案,尤其是一些案例,在企业培训中失败的案例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要比一些相对于理论的东西有效的多。

2 煤炭职工接受多媒体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在很多煤炭矿难的事故统计中,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的结果占据90%以上,其主要分为两部分原因,一部分是因为矿业没有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导致的灾害,另一方面是由个人的失误或者意外导致的连锁现象,形成事故。所以矿业加强对员工的安全问题是一个方面,有关部门监督矿业的安全生产时另一个方面。在生产中很多工人不遵守安全守则,为了图方便而采用不合规的机械导致矿洞的结构造成破坏,造成坍塌的事故,或者在危险地带吸烟导致瓦斯爆炸。在矿业的安全管理过程中教学非常重要但是教学可能出现的术语,职工有时是无法理解的,所以直接采用多媒体教学,简单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多媒体教学能够展现出一些触目惊心的事故案例,因为矿井工作十分危险,让职工们随时保持警惕,不是什么坏事。在矿井下的工作中,一个失误就有可能导致人员的伤亡。所以在要在下矿井之前,让矿工们谨记危险,规范操作。

在多媒体教学中,矿工是来接受教育的,不是来学习的,所以一些安全工作的意义之类的东西应该减少,直接开展工作规范化的教学。在工作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不规范的行为导致问题的发生,所以可以采用视频的方式指导职工正确的工作,多媒体教学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提高规范化的工作。第二部分应该是工作的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中最忌讳的就是制造假案例,对于这些在井下工作一段时间的人,真假案例一眼的就明晰。所以一定采用真实的案例做案例。在多媒体的教育中,主要的方式就是多图片,少文字,减少无用处的篇章,直接开展工作规范教育。同时工作要定期进行,同时时间不宜过长,可用过分章节的教育方式,或者针对工作出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教学具有针对性。

分析导致煤炭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难的根本原因,其主要是因为当前大多数煤矿企业依然使用了传统的培训模式,不能充分调动被培训人员的学习积极性。这时,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其中,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方案等,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安全措施、操作规范、法律法规、质量标准等使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对于加深参与培训人员的印象,提高培训工作效果极为重要。

3 多媒体技术在煤矿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3.1 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提高培训效果

当前,煤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措施、操作规范、法律法规、质量标准、危险源、事故案例等。这些知识具有理论性强、内容较为繁琐、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完全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并不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且缺乏应有的表现力。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弥补其中的不足:

3.1.1 在讲授理论概念内容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教学形式的灵活度,从而将更多的知识使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再辅助以相应的文字和声音,则能够将抽象的内容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加深参与培训人员的印象。

3.1.2 在讲授具体的操作规范、操作程序等内容时,应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动画和视频等方式能够将静止的内容用动态形式展示出来,从而使得所有的参与培训人员更清楚的了解相关操作的整个过程,使得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都更为明显。

3.1.3 在对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和展示时,多媒体技术具有其天然的优势。其通过因公录像、动画等方式将事故发生的前后情况一一详细展示出来,不但能够还原整个事故发生的过程,而且可以从视觉、感官等方面给培训者带来更大的影响和刺激。

3.2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增加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参与煤矿安全培训的人员主要是煤矿生产一线工人和相关特种操作人员,其与在校学生存明显的差异,即他们都不习惯于长时间坐在课堂上学习,而是对学习存在一种自然的排斥,存在着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则不能够有效的避免该问题你,从而导致其教学效果不明显。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其特点从参与培训人员的感官、视觉等多个方面进行对应的诱导和刺激,从而将枯燥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活泼而生动,能够很好的激发参与培训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需求者,能够明显提高教学工作效果。

4 总结

矿业生产的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保障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我国很多钱企业的安全教育主要的方面在于安全工作的意义,但对于如何安全工作,安全工作的的具体要求是却没有了下文。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方面就是人员规范化的教育,在施工的过程中,当员工不知道安全规范的时候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便来工作这对安全性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所以多媒体教育中应该抛弃无用环节,直接开展生产规范化教育,以及案例的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贾彩红.多媒体技术与煤矿机电安全培训的整合[J].同煤科技,2014(3).

[2]刘朋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煤矿职工安全培训工作[J].山东工会论坛,2014(2).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实习护生;心理特点;护理;安全教育;效果

众所周知,实习护生往往刚刚从理论知识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工作中,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也没有比较充分的护理安全认识,非常容易发生护理差错事故以及安全隐患问题。因此,带教教师在教学期间必须格外重视这一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对护生采取更加有效的护理安全教育效果。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了60例实习护生为对象,对实习护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安全教育的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一共选择了2018年2月~2019年7月进行实习的60名实习护生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使用数字随机法的分组方式将所有的实习护生分成了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实习护生中有男性护生3例,女性护生27例,年龄范围在20~22岁,平均年龄为20.96±0.83岁;观察组实习护生中有男性护生1例,女性护生29例,年龄范围在19~23岁,平均年龄为21.45±0.75岁。实习护生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性资料经过软件分析后无意义(P>0.05),可以进行分析。纳入标准:①在本医院接受实习的护生;②护生愿意参与该文调查研究;③纳入的护生都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不愿意加入本文研究的护生;②配合性较差的护生;③不愿意接受教学培训的护生;④中途退出实习的护生。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方法

对照组之中的实习护生所使用的教学方式为传统化教学培训方式,由带教教师根据护生教学大纲具体要求,进行教学计划以及进度表的制作。带教教师根据护理安全相关的性质、防范措施、定义以及意义在课堂中告知护生,护生需要认真学习,做好笔记,便于后续实习工作当中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再最后对护生进行出科考试。观察组之中的实习护生采取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PBL)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具体方式为:在课前问题准备阶段,带教教师必须要和教学大纲以及临床当中较为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结合,将护生需要了解和把握的知识点进行罗列,采取问题的方式提前布置,让护生采取查阅资料的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自学阶段,带教教师可以将实习护生分成各个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对于自学期间发生的不理解知识点、概念以及内容,可以使用网络文献检索以及翻阅课本等方式,提升知识的了解度。在护生讨论以及总结时期,带教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让各个小组选择一人采取PPT的方式进行学习情况报告,主要内容必须涵盖前期所布置题目的答案、查阅的资料文献。之后由各个小组进行组内讨论和补充,然后再进行集体讨论阶段,由带教教师使用启发以及引导的方式让护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知识点的思考,增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在完成讨论工作之后带教老师进行小结,全面性地回答以及讲解课前所布置问题,点评各个小组的发言,对于很多护生存在疑惑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带教教师还需要每周进行一次集体性的护理安全讨论活动,对本周临床实践过程当中出现的安全隐患事故进行分析,对实习护生风险防范意识进行提升。

1.3观察指标

在护生完成实习学习之后,对其学习效果、理论成绩、实践成绩以及护理安全隐患事件发生概率进行对比。在实习护生学习完成之后将教学反馈表发放给学生,一共发放了60份调查问卷,回收60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有效回收概率为100%,主要的内容有护理问题发现能力、护理问题分析能力以及护理问题解决能力3个方面,问卷分成了提升、无效果以及降低3个层次,研究中只选择能力提升的护生例数进行统计。实习护生的考核成绩分成了理论考试成绩以及实践技能考试成绩两个部分,满分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所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9.0统计学软件,本研究当中计量数据的表达方式为x±s,检验方式为t检验,计数方式表达方式为百分率,检验方式为x2检验,P<0.05说明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护生的教学效果对比

观察组实习护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实习护生,两组当中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情况如表1。2.2两组实习护生成绩情况对比对照组实习护生的理论知识成绩以及操作技能成绩明显低于观察组实习护生,两组当中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情况如表2。

2.3两组当中实习护生出现安全隐患事件概率对比

对照组实习护生出现了8例护理安全隐患事件,总发生概率为26.67%,观察组实习护生出现了1例护理安全隐患事件,总发生概率为3.33%,观察组出现护理安全隐患事件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当中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x2=6.405,P=0.011<0.05)。

3讨论

3.1实习初期认知时期心理特点以及护理安全教育措施

3.1.1护生心理特点:在实习初期实习护生刚刚进入到科室内部进行学习,对于科室内部的管理和人员都较不熟悉,在日常感觉较为拘谨,就算对护理工作较不了解,也不好意思询问上级医护人员[1]。在此时间内,实习护生具有非常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对于护理工作比较认真和负责,但是这一时期实习护生缺乏一些实践经验以及理论知识,如果带教教师进行把关,将会导致护理人员出现护理差错[2]。3.1.2护理安全教育措施:在实习护生在进行科室临床实习之前,可以组织其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带教老师在实习护生操作期间必须在场对其进行指导,让实习护生认真进行各项操作流程,不可让护生自行进行各类操作。此外,还可以和护生进行以往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从之前的案例当中吸取教训,总结出相关的防范措施。在此阶段实施PBL教学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实习护生出现安全隐患的概率,同时还能够提高护生的护理安全意识,在日常用法律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3]。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上周存在的安全隐患,让学生可以在行动上以及态度上重视其护理过程当中的安全隐患,防止出现医疗纠纷。

3.2实习中期放松时期护生心理特点以及护理安全教育措施

3.2.1护生心理特点: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实习以后,护生已经对科室内部环境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已经没有了前期的拘束感。在心理上之前比较紧张的情绪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常常会误以为护理工作极为容易和轻松,对自身护理工作的要求也会更加松懈。在日常护理期间也敢于进行自行处置。但是因为此阶段的实习护生依旧缺乏较为牢固的理论知识,没有扎实的实际操作经验,再加上学生当中所学知识和临床实际情况依旧存在差异,如果在日常护理操作期间缺乏责任心,没有完成好检查以及核对类工作将极其容易出现护理差错问题[4]。3.2.2护理安全教育措施:在这一时期,带教教师必须要完成好相关的教育工作,对实习护生的责任感进行提升,要求实习护生在实践过程中依据操作流程进行护理,如果存在疑问及时询问带教教师。此外,带教教师还需要强化实习护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完成好三查九对的工作标准,对护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进行提升[5]。在带教工作期间采取PBL教学法正好能够依据上述要求以及目的在之后的考核当中进行案例分析题的设置。通过PBL教学过程中,实习护生可以通过反复的讨论以及思考,对学生的护理安全敏感度进行提高。在本文的研究当中,经过带教学习之后,观察组当中的实习护生得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实习护生显著对于对照组,两组当中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之上的意义(P<0.05)。可见,采取这一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安全教育实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电力安全 安全教育 案例培训

在电力安全教育中,对电力企业职工的培训是安全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努力提高电力安全的培训效率是加强电力安全教育培训的可靠保障。然而,当前多数电力企业的安全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多种多样的原因,下面浅析目前安全培训的弊端,结合实际工作,谈谈电力安全事故教育在安全培训中的作用。

一、电力安全培训的弊端

1.思想重视程度不足。由于安全培训相对一线生产经济效益比较缓慢,不能立竿见影,造成人们长期以来对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因而一些企业领导在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走过场,同时,这种消极态度也会影响到下属职工,受训人员常常也不能对电力安全培训重视起来,并不能真正意识到安全培训的重要性。

2.培训方式简单陈旧。照本宣科是目前教育领域的通病,即便是多媒体教学已普及,只是模式上的变更,教学形式并未出现新的效果,而安全培训应该具有更为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仅仅依靠传统的知识传输,不利于提高电力安全培训的效果。

3.管理人员培训缺失。当前,大多数企业把安全培训的重心放在一线职工身上,而管理人员及领导者通常不在培训之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培训人员安排,同时也导致了部分管理人员和领导者行动上、意识上的培训缺失。电力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是电力安全生产的决策者、指挥者和组织者,他们的安全责任更大,他们的安全意识的强弱程度将影响着整个电力生产状况的安危,因而对管理人员进行电力安全培训将更为重要。

二、电力安全事故案例培训的作用

目前,电力安全事故培训模式化,安全管理部门对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得出事故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以及经济损失,形成事故文件下发各部门组织学习,效果无从反馈,下面我从一起安全事故,浅析一下安全事故案例培训对各级各岗位人员的作用。

案例:某供电局在修复农村低压线路故障过程中发生倒杆,造成一名员工死亡的一般人身事故。

事故直接原因:(1)电杆损坏严重,抗弯强度大幅下降,已不能满足登杆作业的强度要求。(2)防倒、断杆措施不足。(3)风险管控能力不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采取的措施不足以保证作业的安全。

事故间接原因:线路组成构件强度配合不符合要求,当线路遇外力冲击时扩大了受损范围。

暴露的问题:(1)故障抢修管理方面,作业班组执行故障抢修管理制度刚性不够;(2)项目建设管理方面,一是图纸设计流于形式,没能结合现场山地的实际设计,以至工程无法按图施工;二是盲目施工,施工单位在无法按图纸施工的情况下,未办理设计变更,更换导线,并加大线路档距;三是现场监理不到位,监理失职,未能督促施工单位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或办理变更;四是项目建设管理存在严重的“以包代管”,没有项目设计进行审查,在材料发生变更、竣工图与原设计方案出入较大的情况下均未能督促相关参建单位履行设计变更手续;验收流于形式把关不严;(3)执行电气工作票制度不到位。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案例培训在安全培训中具有以下作用。

1.管理人员安全培训的重要性。有管理人员认为,我抓好生产,完成生产指标已经很不错了,安全与我何关?上面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到位、管理到位,这样的安全事故本可以杜绝的。在管理人员中开展案例培训,因为管理不到位造成事故的原因,教育管理人员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一线职工的事情,管理作用也很重要。

2.事故案例培训的普遍适用性。安全事故案例,从多角度分析事故原因,教育各环节工作人员,因为他们的工作不到位,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上述案例教育设计人员,因为设计没变更、现场设计不到位,造成施工无法按图施工,验收人员把关不严等均为事故发生留下隐患。

3.事故案例培训效果明显。安全事故案例,血的教训,极其严重的后果,深深震撼每一位学习人员,培训的过程同时也是警钟敲响的过程,这种无形的影响势必使电力安全培训效果更加明显。

4.事故案例培训意义深刻。案例培训是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创新安全培训模式,强化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安全防范的重要意义,宣传效果明显,教育意义深刻。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字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电力安全事故案例培训的重要作用,在培训中使用典型案例,可以使培训更加科学化,培训效果更加明显。当然,最终的目的仍然是要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雪,现代培训管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 范委唐主编,《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差距和对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