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发展前景范例6篇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旅游景区 复合型人才 培养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体系中引起旅游者出游动机的直接触发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旅游业中居于核心地位。然而目前大多数景区现状令人担忧,"圈起地来坐收门票"是当前一些景区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景区里,游客感受不到精细管理与人文关怀,常常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我国旅游景区经过30年的发展,在硬件上已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但在软件上却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同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等兄弟行业相比显得较为滞后,这与旅游景区人才的匮乏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一个景区光有"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能使"景"不断产生新的吸引力的"人"、目前,旅游景区最为紧缺的人才主要有4类:一是旅游景区经营管理高端人才;二是随着旅游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一些技术人才;三是公关人才;四是国际化人才。因此旅游景区的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且能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于景区人才的培养,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在CNKI中国期刊网上以关键词"景区+人才"进行搜索只得到15条记录,其中对"景区复合型人才"的论述更是空白。针对旅游景区目前相关人才的紧缺现状,本文认为可将这几类人才进行整合培养,提出"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即具有一定概念能力、技术能力和人际能力的国际化综合性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人才。其中,概念能力是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能力;技术能力是使用某一专业领域的有关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能力是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能力;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知识结构的人才。另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本文的复合型人才有个前提,即专业性,"复合"与"专业"并不矛盾,即对旅游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必须有一定的学习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同时复合以上多种能力。

一、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对旅游景区的重要性

1、对景区而言人才资源比旅游资源更重要。行业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旅游景区最核心的资源,是景区建设、经营、管理的中流砥柱。我国的中西部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景区管理人才的缺乏,资源的垄断性优势在缺乏科学、人性管理的情况下逐渐被削弱,景区运营达不到理想的境界。与此相反,东部地区资源稀少,但人才济济,管理方法的先进性弥补了其资源的不足性。深圳属于旅游资源非优区,但华侨城集团公司非常重视对管理人员的要求,重视管理制度的规范,业务流程的重组,最终创造了骄人业绩,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的旅游主题公园。可见,旅游资源可以创造,旅游人才却不可多得。一个景区无论其先天优势多么突出,若缺乏专业人才,不能够辅以良好的经营和管理,其生命力和吸引力必然会下降甚至消失。

2、复合型人才更符合旅游景区的需要。相比饭店等行业,旅游景区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对技术、设备和高水准的管理理念的依赖程度更高。例如,信息化的智慧型景区是大势所趋,全国首个"智慧景区"九寨沟已实行景区管理智能化,通过移动道路测量、网格化管理、全球定位、遥感、地理信息、视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解决旅游旺季景区景点资源电子化、门票智能化、游客行为追溯、智能化引导和时空分流、景点负荷监控等问题。可见,旅游景区对人才的要求是"质量"大于"数量",目前最缺乏的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当前制约景区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旅游景区人才现状

旅游景区正面临着严峻的人才问题。

1、景区人才数量不足。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 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 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而且旅游人才分布主要集中在饭店和旅行社,占全行业人才总数的近九成。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具备多种复合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旅游景区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景区需求。

2、景区人才质量总体偏低。不少景区管理层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旅游经营管理理论和技术知之不多,导致盲目上项目、经营不科学、管理不到位,给景区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由于国际化人才的缺失,景区接待国际旅游者能力偏低,制约了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景区人才的职业培训在内容、形式、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等方面均落后于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

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最核心的子行业,复合型旅游景区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这样的情况在一些中小城市的旅游景区尤其严重。

三、旅游景区人才问题原因分析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旅游景区;信息化;现状;维护;发展;九寨沟

信息科技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包括旅游行业也深受冲击。旅游景区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实现景区合理高效管理的重要途径、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推动力量,在旅游景区推动网络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含义和必要性

1.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含义

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是指以云计算、基于位置的技术、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旅游景区内构建起自动办公系统、监控系统、信息门户网站、电子检门票系统、电子导游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将信息技术与景区的管理、保护、发展、服务等工作紧密联系,既给游客提供了随时随地的便捷服务,又促进了景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2.旅游景区信息化系统的组成

景区信息化系统的组成通常有六个部分:

(1)电子门票,不同于传统的纸质门票,电子门票采用条形码、IC卡等新介质,采用计算机、验票机等智能设备取代人工检票,既能节省人力,又可以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漏票、逃票,同时实现对客流量等信息的收集与管理;

(2)电子导游服务系统,即通过电子导游设备为旅客介绍景点情况,通常具有多国语言以供选择,因此一部电子导游讲解器可以满足不同国家游客的需求,相较于人工导游,效率和方便性都具有绝对的优势;

(3)多媒体信息终端系统,也就是常见的触摸屏查询系统,只需要游客点击相应的选项,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得所需信息;

(4)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它承担了网络支付、网络宣传、客户关系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实现景区门票信息、餐饮、酒店、旅游线路等一条龙的查询和预定;

(5)保安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借助计算机与监控软件、以摄像头为介质、在大屏幕对现场情况进行实时显示,在发生紧急事件的情况下,能及时发现、指挥以及疏散人群,最大程度保障了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6)计算机网络系统,它是信息化平台的中枢传输系统,以光缆为介质,相关的操作系统进行支持,建立起一个稳定、高效的网络平台。

3.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必要性

第一,适应时展的需要。当前,我们都身处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依靠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自身的业务进行拓展、对自身的服务水平进行提高,旅游业只有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好好把握住这个机会,才能在这个行业中保持竞争力,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提高景区的口碑,树立良好形象。

第二,符合游客个性化的需求。当前伴随网络的普及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信息和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互联网处理各种生活活动,旅游也是其中的一项。在旅游前,相当一部分人会在网上找到相关推荐信息,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旅游景点,然后继续通过搜索网络查询,制定旅游路线、预定所需的门票和酒店、了解天气等各类信息,在景区内游玩时,游客需要获得帮助信息,如景区的游览路线。只有在景区内构建信息化平台,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自身的吸引力。

第三,提高景区内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在过去,景区内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是相互孤立的,无法实现实时共享,统筹管理难度大,通过构建信息化的平台,可以做到及时共享游客的实时信息,可以使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助和联动,根据现场信息及时调整工作策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维持景区秩序。

二、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的现状

1.取得的成绩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旅游景区都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吸引游客,尤其是级别较高的景区,信息化程度较高,通过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进行宣传、树立形象,同时积极与携程、去哪儿等专业的旅游营销网站进行合作,开展网络营销方式;景区内都配置了电脑、网络等基础设备,财务、计调、信息查询等都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逐步实现办公管理的自动化;针对游客,大部分景区内都配备了触摸屏信息查询设备、智能监控系统、车辆调度系统以及信息系统等,为游客提供实时、快速、方便和自动化的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

2.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旅游景区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入。眼下,许多旅游景区对景区信息化的概念认识仍然很片面、肤浅,他们往往认为信息化就是建立一个网站或者与专门的旅游网站进行合作,完全没有意识到景区信息化对吸引游客、优化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导致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如:很多景区存在网页信息不符合游客需求、景区信息陈旧不更新、没有在线服务等。

第二,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配备的基础设施差。景区信息化管理的设施不配套,一些景区只是购买电脑等硬件设备,但缺少必要的网络建设的支持,电脑无法实现联网只是摆设,一些景区没有相应的软件支持,无法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建设的专项资金,在景区的信息化建设中,是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和相关的软件进行支持的,这往往需要几十上百万的花费,如果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的景区根本无法承受。

第三,缺少系统建设和维护的专业人员。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调试、运行以及维护都需要具有相关的专业人员来进行:一是需要专业的人员对信息系统进行前期的建设和日常的维护,二是急需复合型的人才,既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又具有相关旅游景区管理知识的背景,这个目前来说都是稀缺资源。

第四,旅游景区信息化无法共享。这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前以景区旅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旅行社、酒店等行业所掌握的游客信息没有实现共享,游客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二是在景区内,各个部门之间所掌握的游客信息没有共享,这通常是由于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或者规划不合理造成的。

第五,无法实现信息化及时维护。维护与建设都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如果没有信息维护能力,那么会造成实时信息没有更新,游客无法查询到景区的最新动态,游客与景区没有互动。据调查,许多景区都将门户网站委托给相关的网络公司进行维护,一旦出现工作人员调换岗位、缺少资金等情况,和网络公司会失去联系,网站信息往往没有及时更新,内容陈旧,大多数都沦为“僵尸”网站。景区网站与为了与游客进行互动,促进景区建设而设立的游客留言板也存在问题,如对于游客的提问建议,回复时间至少要两天或者以上,无法即问即答或者迅速回复及时解决游客遇到的问题。

三、旅游景区信息化维护与发展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引导更多的旅游景区加入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必定需要政府采取各种行政措施进行积极的引导,各个政府主管部门应对旅游信息化的整体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出台更多的相关政策吸引各个旅游景区加入到信息化的队伍当中,同时尽量为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给予资金、技术等支持。

2.旅游景区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

首先,旅游景区自身必须对景区信息化建设有正确和深刻的认识,意识到景区信息化的建设对景区吸引游客、实现自动化办公、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景区形象等的重要意义。其次,旅游景区应采用多样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景区宣传,比如加强与专业旅游网站合作进行宣传、录制精美的视频或者采用三维虚拟全景等方式在网络上进行宣传、建立景区论坛、开通微信微博等公共账号与游客进行互动。最后,在景区内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例如使用电子门禁系统以实现自动售票、取票、验票查询等,来优化景区内的工作流程。

3.与相关的培训机构和高校合作

旅游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维护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的人才和技术软硬件的支持,而每年培训机构和高校都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景区一方面应当与各类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景区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的需求与培训机构的培训目标结合起来,使得这些培训机构的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到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既能促进学生就业,又可以为景区的发展输送许多既有丰富旅游管理知识又懂得景区信息化系统运行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景区应当与科研高校展开合作,高校是研发的主力军,借助高校研究平台能够更好地开发符合景区发展和管理需求的专业性的、系统化的、个性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高校的系统开发费用一般较低,通过此举可以减缓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压力。

四、以九寨沟为例

九寨沟被誉为童话的世界、人间的瑶池,属于世界级的自然遗产,其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价值。2001年九寨沟开始实行“数字九寨”的工程项目,到2005年6月份建立起以门禁票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GPS车辆调度系统、多媒体展示系统、景区智能化监控系统、监管信息(遥感监测)、LED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九寨沟景区的信息化管理,在实际运行中,景区的管理、服务等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自2002年7月1日信息化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以来,全部的旅行社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预定九寨沟景区的门票以及观光车票,据统计到2011年7月份,从电子门禁安全通过的游客累计到达1549万人次,线上交易额高达35亿元,而且资金交易实现零误差,同时由于采用电子门禁,不法分子销售假票的现象彻底消失。

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一方面,管理局、景区、旅行社以及游客都能通过互联网了解实时的门票情况,一旦购票总量达到上限则停止卖票,可以有效地控制游客的数量,对景区的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景区可以根据游客人数提前安排好景区内的配套服务,如景区内班车、餐饮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统筹管理,节约了成本,管理更加高效、有序。

景区内基于OA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对当前的基础建设、计算机软硬件等进行资源整合,合理调度、安排资源使用,降低未来系统的维护成本和扩展成本。

五、总结

身处21世纪,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离不开网络和信息科技。旅游景区的信息化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最终方向和根本方法。从九寨沟的例子中可以看到,旅游景区进行网络信息化建设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高景区的管理效率和营销效益。在未来,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建设将成为旅游管理建设中的核心,谁做得好,谁在旅游行业中就可以占据绝对的优势。当然,当前的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景区自身等各部门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帆.浅谈旅游景区信息化管理与应用[J].数字化用户,2013(10):62,67.

[2]王雪.旅游景区信息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3):42-43.

[3]刘锋,束航,马军等.中国景区信息化的回顾、现状与展望[R].2009,9:7.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范文3

大家好!

首先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长期以来对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的有关情况。

一、开展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的历史背景

风景名胜资源是大自然和前人留下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弘扬民族文化,激发爱国热情,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都具有很大作用。特别是当前,保护和利用好风景名胜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需要。人们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观赏美好自然风光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享受生态文明,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至今,风景名胜区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目前,全国部级风景名胜区已达到187个,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约480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近11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13%,基本形成了部级、省级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系。在部级风景名胜区中,泰山、黄山、武陵源、九寨沟等16处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等30个单位被列入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遗产。经过25年来的努力,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一大批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进入了国家保护和管理的轨道,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旅游事业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巩固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开创了风景名胜区事业的新局面。

前几年,风景名胜区建设和管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999年,总理在全国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近年来许多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收益,对风景名胜资源过度开发,使许多重要的风景名胜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一些风景名胜区自然和文化景观正在迅速退化和消失。这种‘自杀’行为必须立即制止。加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保护和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为此,2002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明确提出了加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具体要求。据此,建设部从2003年起部署开展了全国部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其主要内容是,针对一些风景名胜区存在的保护管理不善、资源破坏现象严重的问题,重点对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总体规划编制实施与核心景区划定、违规违章建设拆除与破坏风景名胜资源行为的查处、规范设立标志标牌、景区监管信息系统建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等六个方面开展集中整治。通过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促进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提高,向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树立风景名胜区的良好形象。

二、五年来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的主要工作和主要成果。

通过五年的综合整治,全国部级风景名胜区体制机制明显理顺、规划监督管理力度明显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保护监管手段明显加强、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整体形象明显提升、风景名胜区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一)加强部门协调,体制机制明显理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建立健全综合整治领导组织机构,发挥各部门的管理优势和积极性,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综合整治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通过综合整治,地方主管部门和许多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一些风景名胜区推行了综合执法,有效提高了执法效率,推进了风景名胜区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工作。

(二)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许多省市和风景名胜区都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法规体系,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规划建设、行政管理和旅游服务等发挥了重要的保障、规范和指导作用。

(三)严格规划建设管理,规划监督管理力度明显加大。目前,已有144个部级风景名胜区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并已上报国务院审批,占部级风景名胜区总数的77%;其中97处总体规划已经批准实施,占部级风景名胜区总数的51.9%。l30多个部级风景名胜区编制各类详细规划300多项,保障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规划建设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发建设行为逐步得到规范。

(四)大力整治违法违规建设,风景名胜区环境明显改善。五年来,各地景区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0752起,拆除违规违章建筑面积140多万平方米;取缔违规商业摊点2.4万处;关闭非法采石场10618处;净化水面、美化水景700平方公里;退田还湖、退地还海1000平方公里。这些举措,改善了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了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五)建设监管信息系统,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监管手段明显增强。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级主管部门和148个部级风景名胜区基本完成了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采购遥感数据8.5万平方公里,对15个省的21个部级风景名胜区进行了遥感监测抽查,监测面积达到3.5万平方公里,共采集变化图斑1000余处,并对其中500余处有疑问的变化图斑进行了现场核查和处理。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的运用,实现了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情况以及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状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动态监测,提高了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的水平。

(六)规范设置标志标牌,风景名胜区整体形象明显提升。通过综合整治,风景名胜区共撤消不规范标牌2.5万块,更换和添置新标牌4万块。现在,绝大多数部级风景名胜区规范设立了部级风景名胜区的标志,景区标识标牌新颖美观、富有地方特色,基本形成了“部级风景名胜区标志、景观景点介绍牌、古树名木保护牌、公益事业宣传牌、公共设施标志牌、交通导引牌、森林防火警示牌、游览安全提示牌”等功能齐全、美观大方的标志标牌引导系统,改善了风景名胜区的整体形象。

三、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考核验收情况。

五年来,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在各省、市、自治区进行自查的基础上,今年7月至9月,建设部组织十个检查组,分赴全国对五年来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验收。通过综合整治验收考核,建设部对部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授予峨眉山、黄山、武夷山、庐山、杭州西湖、泰山、南岳衡山、织金洞、石林、新疆天池等10家管理机构“部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十佳单位”的荣誉称号,授予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等43家单位“部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优秀单位”的荣誉称号;授予秦福荣等20位同志“部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优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李晓肃等175位同志“部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同时,建设部还对二十五年来为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在全行业有重要影响的谢凝高、陈素伟、姬保山、马纪群、马元祝、张国强、张延惠、李正明、姚国钧、冯关芳等10名老同志颁发了国家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对网络评选出来的“最爱群众喜爱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黄山、峨眉山、武当山、武夷山、武汉东湖、庐山、衡山、洛阳龙门、蜀南竹海、八达岭--十三陵);“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峨眉山、黄山、武夷山、九寨沟、庐山、崂山、泰山、杭州西湖、石林、天山天池);“最具特色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蜀南竹海、武陵源、三江并流、大理、织金洞、鼓浪屿、华山、方山长屿硐天、黄果树);“最具潜力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三清山、黎平侗乡、麦积山、天柱山、五大连池、腾冲地热火山、河南云台山、荔波樟江、崀山、本溪水洞)等四十个部级风景名胜区颁发了奖牌;对在风景名胜区职工、管理、领导岗位上分别工作25年、15年和5年以上的领导、干部、职工颁发了事业发展纪念奖。

通过综合整治考核检查也可以看出,各地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开展很不平衡。少数地方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不力,成效不明显,对照综合整治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建设部已对其中存在突出问题验收不合格的十个风景名胜区提出了限期整改的要求,这十家风景名胜区分别是:湖南省猛洞河、辽宁省金石滩、福建省桃源洞—鳞隐石林、山东省胶东半岛海滨(成山头景区)、湖北省大洪山(钟祥景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长江三峡(重庆市辖区)、四川省石海洞乡、贵州省赤水、云南省瑞丽江—大盈江部级风景名胜区。

这些部级风景名胜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滞后;建设项目违规审批和建设;违反《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将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划、监督以及门票出售等行政管理职能交由企业经营管理;风景名胜区未实行有效管理,环境卫生、旅游安全等管理混乱;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等。

对上述部级风景名胜区的整改要求,建设部已向有关省发出督办通知,责成有关省级建设(园林)主管部门督促有关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限期整改,要求在2008年6月底之前完成整改工作,报建设部审核验收。对整改以后仍然达不到要求,或者违反《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管理混乱,对风景名胜资源造成破坏的,将按规定程序建议撤销其部级风景名胜区的命名,并依据《条例》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范文4

一、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含义和必要性

1.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含义

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是指以云计算、基于位置的技术、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旅游景区内构建起自动办公系统、监控系统、信息门户网站、电子检门票系统、电子导游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将信息技术与景区的管理、保护、发展、服务等工作紧密联系,既给游客提供了随时随地的便捷服务,又促进了景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2.旅游景区信息化系统的组成

景区信息化系统的组成通常有六个部分:

(1)电子门票,不同于传统的纸质门票,电子门票采用条形码、IC卡等新介质,采用计算机、验票机等智能设备取代人工检票,既能节省人力,又可以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漏票、逃票,同时实现对客流量等信息的收集与管理;

(2)电子导游服务系统,即通过电子导游设备为旅客介绍景点情况,通常具有多国语言以供选择,因此一部电子导游讲解器可以满足不同国家游客的需求,相较于人工导游,效率和方便性都具有绝对的优势;

(3)多媒体信息终端系统,也就是常见的触摸屏查询系统,只需要游客点击相应的选项,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得所需信息;

(4)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它承担了网络支付、网络宣传、客户关系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实现景区门票信息、餐饮、酒店、旅游线路等一条龙的查询和预定;

(5)保安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借助计算机与监控软件、以摄像头为介质、在大屏幕对现场情况进行实时显示,在发生紧急事件的情况下,能及时发现、指挥以及疏散人群,最大程度保障了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6)计算机网络系统,它是信息化平台的中枢传输系统,以光缆为介质,相关的操作系统进行支持,建立起一个稳定、高效的网络平台。

3.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必要性

第一,适应时展的需要。当前,我们都身处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依靠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自身的业务进行拓展、对自身的服务水平进行提高,旅游业只有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好好把握住这个机会,才能在这个行业中保持竞争力,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提高景区的口碑,树立良好形象。

第二,符合游客个性化的需求。当前伴随网络的普及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信息和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互联网处理各种生活活动,旅游也是其中的一项。在旅游前,相当一部分人会在网上找到相关推荐信息,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旅游景点,然后继续通过搜索网络查询,制定旅游路线、预定所需的门票和酒店、了解天气等各类信息,在景区内游玩时,游客需要获得帮助信息,如景区的游览路线。只有在景区内构建信息化平台,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自身的吸引力。

第三,提高景区内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在过去,景区内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是相互孤立的,无法实现实时共享,统筹管理难度大,通过构建信息化的平台,可以做到及时共享游客的实时信息,可以使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协助和联动,根据现场信息及时调整工作策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维持景区秩序。

二、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的现状

1.取得的成绩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旅游景区都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吸引游客,尤其是级别较高的景区,信息化程度较高,通过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进行宣传、树立形象,同时积极与携程、去哪儿等专业的旅游营销网站进行合作,开展网络营销方式;景区内都配置了电脑、网络等基础设备,财务、计调、信息查询等都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逐步实现办公管理的自动化;针对游客,大部分景区内都配备了触摸屏信息查询设备、智能监控系统、车辆调度系统以及信息系统等,为游客提供实时、快速、方便和自动化的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

2.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旅游景区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入。眼下,许多旅游景区对景区信息化的概念认识仍然很片面、肤浅,他们往往认为信息化就是建立一个网站或者与专门的旅游网站进行合作,完全没有意识到景区信息化对吸引游客、优化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导致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如:很多景区存在网页信息不符合游客需求、景区信息陈旧不更新、没有在线服务等。

第二,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配备的基础设施差。景区信息化管理的设施不配套,一些景区只是购买电脑等硬件设备,但缺少必要的网络建设的支持,电脑无法实现联网只是摆设,一些景区没有相应的软件支持,无法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建设的专项资金,在景区的信息化建设中,是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和相关的软件进行支持的,这往往需要几十上百万的花费,如果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的景区根本无法承受。

第三,缺少系统建设和维护的专业人员。旅游景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调试、运行以及维护都需要具有相关的专业人员来进行:一是需要专业的人员对信息系统进行前期的建设和日常的维护,二是急需复合型的人才,既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又具有相关旅游景区管理知识的背景,这个目前来说都是稀缺资源。

第四,旅游景区信息化无法共享。这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前以景区旅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旅行社、酒店等行业所掌握的游客信息没有实现共享,游客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二是在景区内,各个部门之间所掌握的游客信息没有共享,这通常是由于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或者规划不合理造成的。

第五,无法实现信息化及时维护。维护与建设都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如果没有信息维护能力,那么会造成实时信息没有更新,游客无法查询到景区的最新动态,游客与景区没有互动。据调查,许多景区都将门户网站委托给相关的网络公司进行维护,一旦出现工作人员调换岗位、缺少资金等情况,和网络公司会失去联系,网站信息往往没有及时更新,内容陈旧,大多数都沦为“僵尸”网站。景区网站与为了与游客进行互动,促进景区建设而设立的游客留言板也存在问题,如对于游客的提问建议,回复时间至少要两天或者以上,无法即问即答或者迅速回复及时解决游客遇到的问题。

三、旅游景区信息化维护与发展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引导更多的旅游景区加入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必定需要政府采取各种行政措施进行积极的引导,各个政府主管部门应对旅游信息化的整体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出台更多的相关政策吸引各个旅游景区加入到信息化的队伍当中,同时尽量为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给予资金、技术等支持。

2.旅游景区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

首先,旅游景区自身必须对景区信息化建设有正确和深刻的认识,意识到景区信息化的建设对景区吸引游客、实现自动化办公、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景区形象等的重要意义。其次,旅游景区应采用多样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景区宣传,比如加强与专业旅游网站合作进行宣传、录制精美的视频或者采用三维虚拟全景等方式在网络上进行宣传、建立景区论坛、开通微信微博等公共账号与游客进行互动。最后,在景区内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例如使用电子门禁系统以实现自动售票、取票、验票查询等,来优化景区内的工作流程。

3.与相关的培训机构和高校合作

旅游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维护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的人才和技术软硬件的支持,而每年培训机构和高校都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景区一方面应当与各类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景区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的需求与培训机构的培训目标结合起来,使得这些培训机构的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到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既能促进学生就业,又可以为景区的发展输送许多既有丰富旅游管理知识又懂得景区信息化系统运行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景区应当与科研高校展开合作,高校是研发的主力军,借助高校研究平台能够更好地开发符合景区发展和管理需求的专业性的、系统化的、个性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高校的系统开发费用一般较低,通过此举可以减缓景区的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压力。

四、以九寨沟为例

九寨沟被誉为童话的世界、人间的瑶池,属于世界级的自然遗产,其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价值。2001年九寨沟开始实行“数字九寨”的工程项目,到2005年6月份建立起以门禁票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GPS车辆调度系统、多媒体展示系统、景区智能化监控系统、监管信息(遥感监测)、LED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九寨沟景区的信息化管理,在实际运行中,景区的管理、服务等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自2002年7月1日信息化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以来,全部的旅行社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预定九寨沟景区的门票以及观光车票,据统计到2011年7月份,从电子门禁安全通过的游客累计到达1549万人次,线上交易额高达35亿元,而且资金交易实现零误差,同时由于采用电子门禁,不法分子销售假票的现象彻底消失。

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一方面,管理局、景区、旅行社以及游客都能通过互联网了解实时的门票情况,一旦购票总量达到上限则停止卖票,可以有效地控制游客的数量,对景区的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景区可以根据游客人数提前安排好景区内的配套服务,如景区内班车、餐饮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统筹管理,节约了成本,管理更加高效、有序。

景区内基于OA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对当前的基础建设、计算机软硬件等进行资源整合,合理调度、安排资源使用,降低未来系统的维护成本和扩展成本。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范文5

【关键词】旅游管理;困境;应对方法;浅议

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而旅游管理作为顺应经济发展兴起的一门新兴管理内别,其在具体的应用中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为满足人们对旅游的多样要求,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朝着多元化、规模化、创新性的方向演进。而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对旅游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近年来,我国为提高旅游管理的整体水平,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先进的措施来完善旅游管理内容,但从实际的应用情况来看,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采取合理的应对方法来处理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也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1 我国旅游管理的概念

在科技的日益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形式更加多姿多彩,这不仅使大众化旅游的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也使旅游业发展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旅游业作为一项系统化、产业化、国际化、人性化的综合服务性行业,管理系统也比较庞大与复杂。旅游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相应的行政、法律、技术、经济、德育方法,对旅游市场、设施、资源、区域、部门、产业等内容进行的管理活动。旅游管理也可浅显地解释为:一定组织中的管理人员,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来协调他人活动,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进行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对旅游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关系、现象进行管理,最终获取最大程度的目标实现。由于旅游是一项过程多谱化、对象多样化、机制多元化、效应多极化的复杂活动,因此也导致了旅游管理内容的多元、复杂与特殊。

2 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市场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相关的旅游管理部门对于旅游管理的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现状来看,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旅游管理工作也面临一定的困境,这种现象导致了整体的旅游管理水平较国外落后,这也会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2.1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一个国家的长效、可持续发展,与各种法律法规的约束离不开关系,旅游行业亦是如此,只有在科学、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管理与制约下,才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但从当前现状来看,我国对旅游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尚待完善,由于旅游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给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的旅游管理法规只重视对景区环境、景点设施、文物等方面的维护与保护,却忽视了对游客人生安全保护条例的制定。

(2)目前旅游管理中应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虽然促进了景区的发展,但其中提出的多项管理措施在当下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也渐渐凸显出了不足之处,无法满足当下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3)我国相关旅游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多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临时性等特征,尚没有制定出全面、统一、完善的旅游法,这也造成了很多城市在自身利益的考虑下制定出针对强的当地旅游管理法,却未考虑游客方面利益,导致旅游管理法不合理现象的出现。

2.2旅游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属于旅游管理中较严重的问题之一,当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合理性时,一定程度地会影响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从目前我国旅游管理的现状来看,旅游管理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等方面:

(1)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在高科技下,我国各行各业也通过各种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促进行业的高速发展。而旅游管理的内容比较复杂,管理范围也较广,在此前提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很有必要。但我国很多旅游景点追求“原生态、乡村化”的发展目标,忽视了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这给很多游客的出游也会带来诸多不便。

(2)管理体制不合理。若在旅游管理中缺乏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体制,则会造成管理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也会产生问题,引起连锁反应,进而制约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

(3)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由于城市的不同,其对旅游的重视度也不尽相同,相应旅游管理措施、管理人员的设置也不同,若一些较为落后的城市,对旅游景区的管理不够重视,或只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时,可能造成旅游管理人员工作散漫、懈怠,对旅游管理、监督的执行力度不足。另外,由于对旅游管理的不重视,也有可能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强化,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专业性不强,均会影响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2.3旅游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崛起,不仅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各旅游景点设施设备的建设也与早些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一些发达国家来比,我国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存在设施质量较差、配套不完整、绿化不全面、整体不协调等问题。而旅游管理基础设备建设之所以薄弱的原因,除了景区本身的规划不合理、对环境建设不重视之外,也与部分游客的的道德素质低下、环保意识不强,肆意损坏、破坏基础设施,残留大量垃圾等不良行为有着很大的关联。虽然我国有关的旅游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些积极的手段对其不断地进行治理,但还是由于各种因素作用,致使管理政策执行不到位,进而也给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2.4旅游管理理念缺乏创新性

在旅游业大规模、规范化发展的当下社会,我国许多的城市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完善,来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但纵观整体的旅游业,其管理理念普遍雷同、陈旧,缺乏先进性与创新性,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由于旅游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给旅游业整体的发展也带来了影响。

2.5旅游管理与政府政策之间存在冲突

我国政府执法部门在基于国情的考虑下,对各地旅游业的发展与建设制定出了相应的政策与要求,正常情况下,各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应严格遵循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以保证其具备合理、规范与标准性。但是,也有部分的城市在发展旅游业时,忽视国家的政策与要求,形成自己的旅游管理体系并开展工作。其在不顾国家利益与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自行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容易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脱节,进而导致冲突与矛盾的发生。

3 我国旅游管理面临困境的应对方法

针对目前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亟需采取有效、科学的应对方法进行解决,促进旅游管理工作的顺利、合理实施,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1建立健全旅游管理组织机构

针对目前旅游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不合理的现象,采取有力的措施建立健全旅游管理组织机构尤为重要,具体的措施可由以下几点来实现。

(1)加强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当下的旅游管理中,大力应用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充分地利用网络、电视媒体等媒介,多站在游客的角度进行考虑,遵循“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则。针对一些追求复古、安静元素的旅游景区,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营造复古气氛的同时,合理地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便于为游客提供更加贴心、舒适、周到的服务。

(2)具备完善的管理体制,对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可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完善并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应针对旅游业具有的特殊性、多元性与复杂性,在严格遵循国家政策的同时,根据景区的特点、劳务、产品等方面的不同,制定出既符合景区发展,又能给游客提供最佳服务的管理体制。

(3)通过对人才的培训与选拔,提高旅游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合理地淘汰一些专业性不强、工作散漫不积极、年龄较大的管理人员,多往管理队伍中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大力选拔年轻、专业的人才,促进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2合理完善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

为保障旅游业给社会人文与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相应的职能部门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国情,对与旅游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很有必要。具体的完善措施主要如下。

(1)旅游主管部门需制定合理的景区价格管理法规,避免景区恶意提高门票价格,哄抬商品销售价格,给游客造成经济损失。在法规制定之后,还需采取行政强制、行政监督等有效的手段,对景区进行严格管理,通过国家的威慑作用,使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更加规范。

(2)重视旅游协会、景点(区)协会、旅游商品协会的建立,并以相应的政策与法规支持其发展,通过各种与旅游管理有关协会的建立健全,使其能够保证旅游业与游客的合法权益,避免非法、违法经营现象所造成的危害。

(3)由于各城市旅游发展策略、管理方式的不同,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也不相同,容易造成规章制度不全面、不完整的现象,这也给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以上因素考虑,相关的旅游主管部门最好能够制定出集中、统一、全面的管理方针,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城市旅游景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细微的调整与加强。通过统一法规与方针,实现旅游行业的分平竞争,进而促进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

3.3加大旅游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针对目前旅游管理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现象,需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地推进旅游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现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合理地扩大规模,重视绿化,提高游客的接待容量。相应的旅游景区需根据游客的需求,在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规模的基础上,开发新型的,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除此之外,为防止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被破坏,应利用广播、手册、电视、报纸做好保护宣传工作,使游客意识到景点各设施的重要性,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不于设施设备上乱写乱刻。

3.4树立科学先进的旅游管理理念

科学、先进、创新性旅游管理理念的树立,可提高各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信誉,并促进其长效发展。首先,旅游管理在坚持科学发展观,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以先进的理念为目标,有效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其次,合理地借鉴国内外比较先进,实施较好的管理理念,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人文建设的同时,有效的利用比较全面的管理理念,保证当地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再次,重视游客的需求,可通过网络、问卷、民意调查等方式,了解游客实质需求,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创新性、大众化的管理理念,满足大部分游客的要求。

3.5加强旅游管理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存在冲突的现象,需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具体的措施如下:(1)政府部门在下达与旅游业有关的要求文件之后,需加强管理与监督,保证旅游业能够将其规定、政策执行到位;(2)旅游管理工作需自觉服从政府部门的要求,在政府所提出的政策与指令下,科学、合理地开展旅游管理工作;(3)旅游业在开展管理工作之前,如果对政府的政策与要求存在异议,应及时反映情况,以便于双方在互相沟通、协调之下,对政策与要求进行完善,保证双方工作的开展均能合理、顺利,避免冲突的发生。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旅游行业在未来将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但是,在我国当下的旅游管理中还面临诸多的困境,这给今后旅游业的发展来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旅游管理部门也应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加强与完善,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业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琼英,全华.网络最大流模型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6):158-162

[2]庄晶晶.对做好旅游管理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24):94

[3]姜莉.中小旅行社在旅游管理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商贸,2010,7(12):163

合同管理发展前景范文6

关键词:黄河;水利;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黄河岸边繁衍生息,创造出了大量的璀璨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史,也是人类对于进行水利治理的历史。在今天,这些璀璨的文化和水利工程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对于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不但会提升黄河沿岸省市的竞争力,也会带动当地经济,促进黄河的可持续发展。

一、挖掘地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在当代,仅仅依靠自然风光的秀美来吸引旅游者已经难以为继。人们在旅行过程中,不仅需要享受秀丽的风光,也更加关注与之相关的历时文化和民俗文化。在黄河水利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进行当地特色文化的挖掘。黄河的流经地,就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发祥地。半坡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都成为黄河沿岸水利旅游开发的重要宝藏。

在现代旅游开发过程中,究其根本,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支撑因素,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才具有持续的竞争力。同时,在黄河沿岸的各个水利景区中,由于水利建设工程的相似性,也直接导致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各个水利旅游景区难以在竞争中占得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之下,挖掘水利景区的文化特色,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在挖掘的过程中,水利景区可以与当地的文化部门和社会学者建立联系,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水利景区进行文化挖掘和包装。从而使得地方文化能够与黄河水利景区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构建起地域旅游开发的经济体。一旦建立这种经济体,水利工程、水利景区、地方文化将会紧密结合,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共同推动景区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一些城市的黄河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过程中,结合当地的特色,开发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这些旅游文化产品,既可以是地方历史和地理文化的反映,也可以是从黄河的历史传说故事中取得灵感进行创作。

在这方面,有不少城市已经有比较成功的范例。例如郑州市的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口体现了郑州市的地域文化。在风景区的五龙峰上建造了一座具有文化意义的雕像,这座雕像以“哺育”为主题,寓意着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还建立了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塑像,纪念历代为黄河治理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 在黄河风景名胜区内,还有着大量的历时遗迹。仰韶文化遗址、黄河古渡、隋堤烟柳,点将台等历时文化景点都与黄河水利工程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使得黄河的水利风景区更为厚重,更具有耐人寻味的特色。

二、科学规划景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水利工程景区的建设过程中,科学规划显得格外重要。在景区建设前期,如果有科学的规划,那么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就会处于科学的发展轨道之中。相反,如果缺乏前期的科学规划,那么,景区的建设就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在黄河水利工程景区的规划之中,同样要重视景区规划的重要地位。在建设之前,要组成委员会进行详细的规划。组委会的构成包括水利工程的管理方、当地政府管理部门、相关水利专业、旅游民俗专家等方面的人员组成。这些人员组成组委会,结合黄河水利工程和地方的具体情况进行景区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中,一定要注意结合黄河水利景区的特点进行设计,以黄河水利工程为核心进行辐射规划,将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融入其中。科学的规划可以使景区的建设有章可循,能够俺不就按的进行。

在这个规划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借鉴已经运营得较好的地区,例如山东、河南地区等地区的黄河水利工程景区进行规划。可以前往这些地方进行考察,或者邀请该地方专家前来进行指导。总之,群策群力,做好景区建设的规划工作。

三、加强管理,提升景区竞争力

在黄河水利景区建设之前,科学有效的规划是最重要的。然而景区建设以来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景区的运营和管理。高效的管理能够使得景区进入科学的发展轨道,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缺乏科学的管理,再好的规划、再优秀的景区,也会随之衰败。

在景区的管理过程中,可以施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将企业管理中高效的管理方法运用到景区管理中。以成立旅游公司的形式对于景区的整体工作进行管理和运营。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保证黄河水利景区的正常运用。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也要遵循市场的规律去进行运作。按照市场的发展,随时调整经营的策略。同时,要加强景区的服务职能。在景区主体工作建设完成以后,要建设配套的服务设施完善景区的服务。也要引进和培养一大批的优秀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进入到景区中进行服务工作。

在黄河水利景区的管理过程中,安全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涉及到黄河水利,很多区域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也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景区管理者要建立健全制度管理,保证安全性。要划定安全的区域,使得游客能够在安全的区域进行活动。对于一些存在危险的区域,不但要设立警示牌,也要有相关的安保人员在现场进行负责,避免突况的发生。

黄河沿岸旅游资源丰富,水利工程遍布各地,以水利工程为核心开发旅游景区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景区文化底蕴的挖掘、科学规划景区建设、加强管理提升景区的竞争力。在未来,黄河沿线的各个水利工程景区可以联合起来,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探索实现共赢的合作方式。

参考文献:

[1]程丽.节庆旅游活动市场化运做的积极探索――以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为例[J].市场论坛,2009(05).

[2]曹新向,苗长虹.黄河流域省际旅游合作与互动[J].商业研究,2009(11).

[3]张慧霞,刘斯文.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02).

[4]李维秀,徐克帅.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构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