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市场现状范例6篇

零售市场现状

零售市场现状范文1

关键词:农村 零售市场 发展现状 对策研究

1.引 言

国家统计局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 ,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并且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实际增长虽然达到10.9%,但农村消费品销售额比重与城市相比表现为持续下降,增速减缓,据有关统计,2001 年至2006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为:11.5%、14.6%、10.3%、14.7%、13.6% 和14.3%。而同期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只为7.7%、6.9%、6.9%、10.6%、11.5% 和12.6%。①巨大的消费反差充分说明我国农村市场开发的滞后性且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零售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

2.我国农村零售市场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不完善

由于广大农村分布相对分散和地理环境制约及地方财政实力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好的发展,但结构很不完善,且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在广大山区和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落后,整个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农村零售业很难完成畅通的进货和售货运输,就更谈不上包装、流通加工、仓储等要求更高的物流活动。农村零售市场多为定期集市市场,若交通不便,加上天气恶劣状况就会在很大程度不同上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2.2农村零售业经营方式落后

虽然我国告别了供销社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大多数转变为具有自给自足的“夫妻店”, 形式传统单一,新型零售业态比例低,经营主体个体化。虽然近几年超市和连锁店等新型业态形式在农村零售市场得到一定发展并不断壮大,但与传统的夫妻店和摊位交易相比,其规模和数量远不能有效满足日益发展壮大的农村市场消费需求,并且一些超市只是在原有的店面改进而来的,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表面连锁而实质仍是单店操作、各自为政, 很少真正做到统一采购和配送, 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2.3政府职能和体制滞后

虽然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加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建设,但是农村市场秩序混乱,政府疏于管理农村零售网点缺乏规划,地方政府职能和体制建设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农村零售业存在经营缺乏卫生保障,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卫生安全问题,制约着农村零售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的一些部门如工商执法部门和卫生部门等对政策执行不力,使得国家许多好的政策和措施不能够真正及时有效地为农村零售市场的建设和促进农村零售业的发展。

3.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对策

3.1深入认识农村市场的特点

农村的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和进步,如何有效地把握其中的变化才会有利于农村零售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同时,农村市场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差异性,层次性,时间性等特点。由于农村在地域上分布分散,所以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时要把握好深度和广度。差异性是指不同地区,人群的购买差异性,因此企业的经营应注重对差异性和具体情况的把握;层次性是指消费者购买时,消费结构层次的不同需要的有效掌握有有利于企业对销售商品结构的完善;时间性指农村市场多定期集市交易并且购买商品有着明显的时间差异,比如农忙季节对相关农业商品的购买呈明显增加,逢年过节对食品类,礼品类等购买需求呈明显增加。

3.2充分重视和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农村零售业发展中的作用,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对农村的发展政策,继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合作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能力;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其消费观念的转变,培养其科学的消费方式和抑制不良消费习惯;进一步转变政府角色,积极推进标准化市场建设和完善市场机制。政府作为推动社会进步最重要力量,能否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对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影响不可忽视。

3.3经营模式创新

零售业态的创新是发展农村零售业当务之急,农村零售业态发展和创新的重点在于发展连锁店。可以把城市大店、名店的良好信誉、优质服务、先进管理和丰富商品带到农村,利用本身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为农村零售业态提供配送服务,使城乡流通业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高效的、城乡联动的零售组织和经营体系。②第二,积极推广仓储商店、量贩店等零售业态经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城乡经济仍然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对于收入水平不高的农民来说,价格仍然是购物时关注的头等大事。因此可根据农村消费水平、购物习惯,积极推广普及仓储商店、量贩店、折扣店。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县城、交通方便的大集镇设立仓储商店和量贩店,在乡村设立折扣商店,便于居民购到合适的商品。

参考文献:

[1]陈遵奇《论农村零售业创新》,《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4月

[2]王晓光《中国农村零售业连锁经营模式研究》,《经济论坛》2008.21期

[3]李慧《农村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农业经济》2010年4月

注 释:

① 国家统计局网stats.省略/

②陈遵奇 《论农村零售业创新》,《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4月号上

零售市场现状范文2

【关键词】农村 零售业 评价体系

零售是指将商品和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从而实现商品和服务的价值的一种经营活动。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直接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或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零售业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枢环节,它对社会再生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零售业的竞争力也构成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零售业是我国零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因此,构建一套高效、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农村零售业进行科学的评价,引导我国农村零售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零售业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对农村零售业的评价的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和发展以及能力作出全面的衡量。我国农村零售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包括:

1. 整体性原则。农村零售业的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侧面进行衡量。整体性原则是指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地区农村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即建立的指标不仅能够反映一地区农村零售业发展的静态状况,而且能反映该地区农村零售业发展的动态状况;不仅能反映一个地区农村零售业数量方面的特征,而且能反映该地区农村零售业质量方面的特征;能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农村零售业的的状况,而且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2. 层次性原则。农村零售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和过程。因此,指标体系应根据起结构分出层次,标准农村零售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指标都必须建立起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确定起在指标体系中的层次与位置。

3.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指标的数量、权重、指标体系所反映的一个地区农村零售业状况必须是全面的、合理的、可靠的、相对稳定的。

4.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是具有可比性、可得性、定量性,要充分考虑数据及其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既要保证全面反映农村零售业发展状况的各种内涵,又要有利于推广,并尽量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及有关规范标准。

5.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农村零售业的发展演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反映农村零售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也必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体系。当然,如果指标体仅考虑农村零售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将很难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指标体系既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特点,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指标的相对稳定性,不宜变动过频。

此外,指标选择还包括要遵循可比性、具体性、针对性、准确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

二、我国农村零售业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

根据哈佛学派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的基本原理以及产业竞争理论,结合零售业的特点,对我国农村零售业的评价可以从零售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其中零售业评估体系的内部因素主要从零售业的规模、零售业的市场绩效、零售业的成长性等三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估;外部因素主要从区域市场容量以及零售业的市场环境两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估。农村零售业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 零售业的规模

规模是衡量一个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零售业的规模越大,越容易降低交易费用,使交易获得成功,实现商品的社会价值。规模越大,一方面说明市场交换规模大,容易形成大规模商品、物资的流通;另一方面表明该区域内从事市场交易的机构和人员数量较多,服务规模较大,有利于加速商品流通。如果一个区域零售业规模较大,意味着该区域零售业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较高水平,其产业竞争力就较强。零售业的规模一般用零售业从业人数、零售业销售额以及零售业固定资产总额等指标进行衡量。

2. 零售业的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指某一产业中的主要企业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其市场行为所导致或形成的这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益分配状态,是反映具体产业运行效率的综合性概念。通过研究产业的市场绩效能够准确地判断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程度。零售业的市场绩效反映了零售业的实际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市场绩效好,竞争能力就强。零售业的绩效一般用零售业销售利润率、零售业劳动生产率、零售业资产盈利率、零售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等指标进行衡量。

3. 零售业的成长性

零售业的成长性是反映一个地方零售业的长远发展潜力的一个指标。成长性强,就拥有较强的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能力,也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零售业的成长性通常用零售业销售额增长率、零售业资产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以及从业者的素质等指标来衡量。

4. 区域市场容量

区域市场容量反映的是一个地方零售业的发展空间,一个区域的市场容量越大,意味着该区域的消费需求就越大,消费潜力就越高,就能容纳下更多的零售商,也更容易形成规模优势。市场容量主要取决于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等因素。

5. 零售业的市场环境

一个地方零售业的发展除了自身的内在因素外,还离不开当地的市场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对零售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较差的市场环境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零售业的发展。衡量一个地方的市场环境需要考虑当地的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产业政策、基础设施情况以及现代物流等情况。考虑到可操作性的原则,常选用区域GDP总量、区域人均公路通车里程、货运周转量等指标进行衡量。

三、评价方法

以上指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农村零售业的发展状况,为了从整体上动态反映一个地区农村零售业的发展状况,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将这些指标进行综合。在综合评价时,目前有很多方法可以选用,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综合指数法等。下面以比较常用的模糊综合判断模型进行简要的说明。

1. 确定评语集

评语是对评价对象的定性描述。对于零售业的综合评价,可以根据零售业的综合得分相应采用以下评语集合:T={T1,T2,T3,T4,T5,T6},对农村零售业评价为很好、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其中T1∈[100,90],T2[89,75],T1∈[74,60],T1∈[59,45],T1∈[0,44]。

2. 确定指标权重

权重用以描述各指标对于评价目的的相对重要性。根据上文中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建立因素集,然后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权重的确定可以采取层次分析法(AHP)或德尔菲法得出。

3. 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

AHP要求决策者对每一层次各因素之间的相互重要性给出判断,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矩阵形式,这就是判断矩阵,建立判断矩阵是运用AHP的关键一步。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也就是确定各指标或因素的隶属度。

4. 多极模糊综合评价在确定了各指标的隶属度之后,结合权重集,我们可以评价出农村零售业的各个要素对于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对于哪个评价等级的隶属度越大,则属于哪个评语等级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得到一个地区零售业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 杨伦标,高英仪.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2] 岳中刚.中国区域零售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6,(1).

零售市场现状范文3

[关键词] 零售业 市场容量 成长力

1 福建省零售行业成长力的现状分析

1.1 整体的市场容量趋势分析

在全省经济迅猛增长的大环境下,全体居民消费绝对量不断增长,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逐年猛增。受本次美国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并进而转向经济危机的影响,拉动本省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福建政府发现我省现在已趋向外向型经济,第三驾马车进出口“奔跑”已经疲软,越来越重视消费和投资这两驾马车,重视程度最高的就是消费,这也是解决福建省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中的生产过剩的唯一因素。福建省经济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从1990年的979元开始逐渐增加到2008年的10361元,增长958.32%,平均每年增长53.24%,一路上升,基本上没有出现回落的现象,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0年的207.7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828.04亿元,增长1742.7%,平均每年增长96.82%左右,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1763元增加到2008年的30123元,增长势头迅猛,由此可见福建省零售业市场前景广大,市场容量在不断增加。1990年到2008年福建省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曲线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

从图中可以看出,福建省人均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均地区GDP不断增长,但是两者的缺口在不断地扩大,这说明虽然随着人均地区GDP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呈下降的趋势,或者说,消费后劲的动力不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绝对数却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1.2 省内市场结构份额发展状况

我国堪称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零售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加之随着我国加入WTO,福建省各个市场已经逐渐放开,外资零售业则加快进军进驻本省零售市场,从而一举改变本省本土零售业企业的市场份额结构,本省零售业市场正逐渐被外资大型零售业企业瓜分,市场份额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1显示了2007年和2008年福建省内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门店数量、从业人员人数、销售额、市场份额及增长率状况。

从上表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来看,2007年~2008年福建省零售业市场份额结构中,内资企业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但是本省内资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是最低的,只有30.29%,而港澳台资零售业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则达到64.66%,外资零售业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则呈现高速增长,达到360.07%,内资零售业企业销售额尽管有正的增长,但是市场份额却有所下降,港澳台资零售业企业的市场份额虽然保持不变的比例,销售额增长率却达64.66%,外资零售业企业的市场份额不仅有正的增长,而且销售增长率增长最快。这说明,全省整个零售业市场份额开始逐渐被港澳台资和外资零售业企业所瓜分,正逐步丢掉自己的市场,“蛋糕”开始被瓜分。

1.3 内资与外资零售业的差距分析

虽然省本土零售业企业在省内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与国外零售业巨头相比,本省的零售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市场集中度低,行业市场进入壁垒低。以2009年中国连锁百强34强,年实现营业总额逾100亿元的福建永辉集团、新华都、东百集团以及三木集团四家大型商业连锁企业为标准,2008年的CR4为11%,2009年的CR4下降到3.83%,降低速度非常快,市场集中度非常低。这主要归因于行业进入壁垒低导致竞争加剧,市场份额明显发生转变。其二是福建省零售业企业的规模比较小。以东百集团和新华都为代表的福建省本土零售业2010年最新季报资产各为13.7981亿元和13.9042亿元,在各自领域行业上市公司中的排名分别为第34位和第1位,销售额分别为51964.93万元和112829.88万元。两者之和还不到我国2008年中国连锁最强的国美电器有限公司2007年销售额达10459378万元的季销售额的1/15,约37.5亿美元左右,而排名全球第一且已进入本省的沃尔玛2007年销售额则达378799百万美元,是国美的25.25倍之多,与排名世界第五的家得宝(The Home Depot, Inc.)相比,其是国美的5.16倍之多,因此,福建省零售业的规模相对于外资零售业来讲是非常小的。其三,本省零售业企业表现出竞争加剧,外资零售业成长迅速。如表1所示,省内资零售业企业的门店数从2007年的2447个增加大2008年的2710个,增加263个,增长10.75%,而港澳台资企业的门店数从10个增加到14个,增长40%,外资零售业则从92个增加到725个,增加633个,增长688.04%,扩张战略显而易见。而且外资零售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就2006年来讲其门店个数激增,其中沃尔玛在2007年增长高达40%,逐步加快扩张海外市场。外资零售业企业规模及门店数量的扩张对本土零售企业造成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本土零售企业的成长性。

2 后危机时代制约福建省零售业成长力的成因分析

2.1 本土优势

对于内资零售业而言,它们是在省内本土土生土长的,对本省的文化和居民的需求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同理,本省居民对本土企业也比较了解,因而,内资零售业的成长对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反应不明显,这与边际消费倾向降低有直接的关系,但并不说明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无关。而且内资企业在本国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与其门店的数量多寡的相关性并不明显,重要的是从业人员给其带来多大的贡献力,而港澳台资在内地设立机构时,一方面不像外资那样与本地无任何关系,另一方面则不像内资那样土生土长,又属于外来企业,但均属于中国企业,考虑这些特殊性,港澳台资企业则比内资企业需要更多考虑门店数量并不难理解。对于外资企业,总部不在中国,在面临一个全新市场的环境下,不仅机会巨大,同时风险不可小视,则很容易理解其为何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包括门店数量、从业人员、净资产、零售价格指数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等,同时它们还要考虑的是在新市场中是否存在自己的生存空间,即本省零售市场中内资与港澳台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但是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内资零售业比港澳台资及外资零售业更严峻地面临着资金方面的问题。综上分析,就因为内资企业考虑的因素不多,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时,才使港澳台资和外资在内地有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从而制约了本土零售业企业的发展,同时,正因为港澳台资和外资的进入,才导致内资零售业企业竞争效率的提高,可以利用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从而能暂时保住市场的主导地位。

2.2 与港澳台资和外资零售业企业相比,内资企业存在采购过程的纵向捆绑和销售过程的纵向合谋行为

受利益的驱动和长时间的合作,内资零售业企业有足够的空间实行纵向捆绑和纵向合谋,如向供应商低价采购市场份额极小的商品,零售商把两者不相关的商品或者利用一种消费者需求很大的商品配之以几乎没有多大市场的商品捆绑销售所进行的促销活动,这不仅阻碍了没有市场需求产品及其产业的更新换代,还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虽然在港澳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均存在这种现象,但是内资的零售价格一般要比它们贵,这就是纵向捆绑和纵向合谋的结果,提高了内资企业和供应商的利润,却降低了内资企业的效率,阻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导致整个产业链没有及时调整进而阻碍本省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很多内资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与供应商合谋组成专门供货商,以会员为名,实则控制整个市场的供给量,进而抬高商品销售价格,获得垄断利润。除此之外,本省内资零售业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向外省扩张能力不强,门店在县以下网点布局较少配送中心发展滞后,规模较小。这不仅对消费者的福利造成损失,还使本省存在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非均衡发展现象,存在福利净损失。

2.3 本省零售业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记得上海某个地方家乐福有这么一则广告,即方圆五里之内,凡是在本店点购买的商品比其他店更贵,本店一律退还差价。貌似很考虑消费者的福利,认真分析后则不然。存在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的原因在于,其一是外资零售业在国家对内外资企业实行税收统一之前在福建省享有“特殊国民待遇”,这主要是本省为引进外资而制定的相关对外优惠政策,于此外资零售业企业在全省抓紧机遇实行本土化战略,形成自己具备一定规模经济的产业链条,利于控制成本,为价格战奠定了基础;其二是本省零售业企业存在纵向合谋和纵向捆绑导致内资零售业企业的商品价格偏高,而外资零售巨头则在采购环节上注重的是压低供应商商品的价格,国际化的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现代化、独特的经营理念,如:沃尔玛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麦德龙强调“顾客是合作伙伴”;家乐福的理念“一次购足、超低售价、免费停车、自助服务和新鲜优质”,从而降低零售价格。而省内零售业连锁经营理念陈旧,不能深入人心,缺少自己的经营特色,丧失竞争力比较严重;其三是外资零售业的发展战略是“先打市场,后赚利润”的模式。因为外资零售业企业属于外来型企业,实施本土化战略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风险比较大。因而,它们在坚持长短期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在短期以市场份额目标为主,力图站稳脚跟,在长期获得垄断地位后再获取垄断利润。因此,外资零售业企业常常采取价格战,以低价格获取广大消费者的偏好,抢占市场份额,瓜分国内零售“蛋糕”市场。

3 促进本省零售业成长的建议

目前,本省零售业面临巨大威胁,市场份额正在一步步的丢失,如何抓住全省经济高速起飞的重大阶段快速发展是本省内资零售企业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3.1 抓住后金融危机时期并购重组的机会

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其影响的扩大逐步向实体经济转变,导致大量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企业面临资金困难甚至倒闭,给并购重组市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本省内资零售业企业应该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实行并购重组,不仅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吸取被并购企业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获取经营协同、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效应,充分利用被并购企业的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以及运输物流一体化的优势,积极拓展电子商务平台,形成自身的产业链,降低采购价格,从而降低售价,保护好自己的市场份额,不断发展壮大自身规模。

3.2 抓住信用卡时代的便利性

21世纪是个便利的时代,也是信用卡的时代,一卡在手,虽然说不是万能,但是极为方便,这也为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内资零售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大势宣传促销,吸引顾客消费,使顾客产生消费欲,不仅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福利,还可提高自身利润,并进而改善国家整体福利。

3.3 适时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

本省内资零售业要有个清晰的定位,采用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不仅要利用好已有的绝对优势,在区域市场上先做大做强,继而稳步向其他区域推进,同时还应该把自己的定位与外资零售业企业的现状相结合,坚持打好市场份额的“保卫战”,谋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内资零售业企业在面临外资零售业企业的具有丰富的资金后盾和人才的优势及先进管理经验的巨大反差下,应该利用好国家拉动内需的机会,站稳城市的脚跟,扩大在城市的经营规模,并不断积极开拓能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的唯一途径农村市场。内资在发展农村市场时应该做到商品配置要有自己的特色,既要保证商品质量的可靠、安全,又要符合农民的消费口味,既要考虑到农民的消费层次,还要重视农村市场的经营布局科学合理化,从而实现全面与专业化发展相结合、农村与城市市场相结合、电子商务与运输物流一体化相结合、横纵向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

3.4 加强政府管制

传统的SCP范式已经向SCPR分析模式转变,政府管制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于省政府而言,首先应该消除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虽然税收已经统一,但是政府应该加强对零售业价格战的规制,防止恶性竞争。同时,还应该规制我国内资零售业的纵向合谋和纵向捆绑,对于违规出现的现象应该严厉处罚和打击,以规范零售业行业的市场秩序,保证其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再则,充分发挥零售业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其对零售业企业的合法合规经营进行有效的监督,营造一个和谐的竞争环境,克服制约我国零售企业发展壮大的制约因素,促进内资零售业健康成长。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零售业行业成长性的现状分析认为:福建省内资零售业已经面临巨大的威胁,市场份额正在一步步地丢失的结论,进一步分析得出了制约本省内资零售业成长力的因素及内资零售业发展受限的原因是本土优势、纵向合谋和纵向捆绑以及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后提出了福建省内资零售业应该抓住本次金融危机并购重组的有利机会,采取多元化战略,加强政府管制等措施以利健康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 费明胜.跨国零售企业在华扩张战略研究综述[J].江汉论坛,2008,(3).

[2] 张婵娟.中国本土零售商业竞争力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毕小青.我国大型百货零售商场战略危机的成因分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4]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 黄娟.电子商务给零售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电子商务,2008,(12).

[6] 胡蓉.中小零售企业物流服务问题与对策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10).

[7] 许胜余.2007年中国商业零售仓储分析与展望[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10).

[8] 李定珍.中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成长路径评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08).

[9] 韩春艳.由沃尔玛的成功谈我国零售企业文化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8,(23).

[10] 周济平.我国连锁零售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5).

[11] 曾志勇.浅谈我国零售业的供应链管理[J].现代商业,2007,(30).

[12] 金薇.我国零售业现状分析及零售业企业的发展对策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

[13] 欧阳小珍.网络零售业中交易成本与顾客价值创造模式[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2).

[14] 公丕国.浅谈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5,(12).

[15] 张春明.中国零售业企业组织创新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零售市场现状范文4

关键词: 零售业 经济衰退 对策

21世纪初,亚洲,尤其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全球零售巨头利润的主要来源。在零售业严冬的当下,国际零售巨头们在中国如何动作,给中国零售业可能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而中国零售业将如何应对等等问题已是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课题。

一、国际零售服务贸易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1、国际零售业服务贸易的总体现状

全球化步伐正在加快,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市场呈现多样化、国际化,消费者不仅只满足于本国的商品及服务供给,而且对具有异国文化的商业服务也产生广泛需求,这为各国零售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市场条件。

二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零售业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消费不振、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制约了国内零售商业的扩张。另外,零售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组织化和规模化,而市场饱和以及过度竞争导致国内经营成本上升,商业利润不断下降。于是各国大型零售商纷纷冲破本国市场局限,进军海外市场,在国外开店,在全球采购商品,并将全球化发展定为其发展目标。

三是国际零售服务贸易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国际服务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在进出口方面都占绝对的优势。跨国销售额,包括沃尔玛、家乐福、阿赫德、麦德龙等在内的世界超级零售企业,每年都以百亿美元计算。从进入国家和地区的数量来看,世界约20多家零售业巨头开展跨国经营,其店铺分布于欧、亚、中南美和北美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

2、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并正在向现代零售市场体系的方向发展和完善,零售市场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持续提高,市场供应商品的极大丰富,以及市场经营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零售市场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6%,2007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居民消费多元化和层级性的发展,促使我国零售业业态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零售市场上的零售业态,几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零售业态,以连锁经营形式发展的现代零售业态己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流。

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零售企业重组、并购等改革步伐加快。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渐成零售市场主体。2006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为874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1.4%。

我国现行的国内零售市场开放政策,总体上非常接近加入WTO所作的承诺,在开放地域上已经超出了中国的承诺,突出表现为以沃尔玛、家乐福的大卖场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场快速增长。到2008年底,沃尔玛在我国开设了104家分店,家乐福开店达120家。目前,中国已成为家乐福在法国之外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二、当前我国零售服务的SWOT分析

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国外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中国零售领域是必然趋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中国零售业既面临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也面临着外部的机遇和挑战。

1、内部优势

(1)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以来,我国零售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零售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新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管理手段和技术在零售业率先使用,引发了国内以流通社会化、现代化,与国际市场接轨为主要内容的流通革命;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与外商零售业相比较,中国零售业的最大优势就是熟悉本国国情的本土化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优势;门店地理位置优势;与供应商长期关系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从总体实力上看,目前没有哪家国内零售企业能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抗衡,但其在区域上的优势只是相对的。

2、内部劣势

(1)企业规模零、散、小,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尽管我国流通企业已经具备较大规模,但放在全球背景下看,仍属中小企业。零售企业的核心是员工的服务,但我国的许多零售企业只注重员工形象,而忽视员工的素质。

(2)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方式单一。我国零售企业在管理上大多数是粗放式管理,离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和特色化还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色。在经营方式上,零售企业大多采用招商、联营、代销甚至出租柜台,这种经营方式常常导致企业的管理与经营脱离,企业不仅无法提供有特色的优质服务,也无法形成企业的经营战略。

3、外部面临的机遇

(1)国内零售市场容量扩大。2008年1—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4万亿元,同比增长21.9%,这显示出我国消费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我国零售市场业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

(2)政策扶持。中国政府已经将过去的管理职能转变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大型流通企业。力争培育出拥有自主品牌、自主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可以和外国零售企业相抗衡,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3)享受加入WTO带来的权利,可以进入更大的国际市场舞台。

4、外部面临的挑战

我国零售企业外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跨国零售商的冲击,因为我国零售业与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上的差距。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普遍规模大,如沃尔玛公司2007年在华销售额高达213亿元,家乐福为296亿元。我国本土零售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相对较小、网点分布不合理、定位趋同化的缺陷,在总体经营规模上与跨国集团有较大差距。

(2)业态形式上的差距。目前,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市场所涉及的业态包括百货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等现代零售业业态。虽然目前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只占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左右,但在竞争激烈的高端大卖场,外资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80%以上,拥有绝对优势。

零售市场现状范文5

关键词:广州市零售业 核心竞争力 战略 构建

零售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零售业独具的、支撑零售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零售业全面开放后,广州零售业如何通过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亟需探讨的课题。

广州零售业的整体竞争环境

“六资”零售集团抢夺市场份额

各种资本挟不同业态抢占广州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外国零售业资本以扩大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为战略目标,以其成熟的业态优势加快进驻步伐。与此同时,北京华联、上海联华、深圳万佳、台湾好又多、香港百佳纷纷抢滩登陆。广州本土零售业陷入了“外资”、“京资”、“沪资”、“深资”、“台资”、“港资”的六面夹击之中。

本土商业整合步伐加快

面对外来资本的强大威胁,广州零售企业加快整合步伐。广州本土企业中,通过对一批原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整合,培育出“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友谊集团有限公司”两大集团。广百集团旗下有“广百百货”、“广百电器”、“新大新”等企业,并与家乐福合资组建“家广”超市公司。友谊集团的资产则集中于广州市内及中山市共3家销售门店。

民营商业迅速崛起

近年民营商业崛起成为本土商业的生力军,如宝鑫集团已经发展到拥有“岛内价”超级市场、七八十家便利店,并拥有农产品实业公司、物流配送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成为广州最大零售集团之一。2005年8月1日,广州本土民营百货企业——中华百货全盘接手光明广场,正式入驻北京路商圈,成为广州首家全面接受购物中心经营管理的百货公司。

竞争走向全方位、系列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需求,从求量到求质,从求品种转向求品牌,从着重物质消费转向商品、服务并重,服务产品比例迅速上升,零售市场凸现品牌价值、信誉价值和服务价值,完成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市场过渡,并出现部分富裕型的市场结构。竞争由单一的价格竞争推向全方位、系列化的竞争。物流配送逐步走出贪大求洋的误区,向务实发展进入讲使用、讲配套、讲社会效益的阶段,立足于区域发展、重在终端配送、重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尽管wto三年过渡期之后的进一步开放带来白热化的竞争,但广州零售业的竞争优势不容置疑:本土零售商对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的了解程度远远高于外资零售商,还具有外资零售商无法比拟的诸多本土化优势(如政府支持、主场作战、门店地理位置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等);广州零售业属于提前开放行业,早已习惯了与外商进行竞争共存的局面;外商在广州零售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外资商业企业的广州市场份额不超过10%。而且,除去超市、大卖场等业态,在电器连锁、专卖店等业态中本土企业占有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外资进入。随着我国市场准入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取消外商在行业、地域、规模和股权比例等方面的限制,给广州商业的招商引资或走出国门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宏观层面 空间结构失衡。广州市商业网点等级长期以来按市级、次市级、区级进行划分,由于该等级划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未能充分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圈和商业网点的特质及辐射范围,具体的商业网点分布则明显不均衡,商业网点多集中于老城区、闹市区、市中心,过于密集,新城区、市郊商业网点开发不足。新型业态在零售经济中尚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同业态竞争过度。近几年,由于百货商场数量、规模骤增,导致有限的购买力分流,各大商场在促销上都采取降价竞销策略,而不少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忽视对商业企业的管理协调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协调作用,使价格战升级。政策法规不完善,宏观调控不到位。发达的国外城市不但有零售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而且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也为零售业发展提供保证。而广州市目前还没有实施对零售业发展的系统规划。商业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法律体系还未完善。部分行业管理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零售业的管理和统计制度还不规范。

微观层面 广州市零售企业与国外跨国零售企业相比实力相差悬殊。零售业主体规模偏小,95%为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行业零散度高达90%,而欧美国家只有40%左右;连锁化程度比较低,广州市连锁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仅为21.9%,而这一比例在美国达到60%;流通效率较低,体现在流通速度慢、毛利率低、库存率高和物流成本过高等方面。经营缺乏特色。在不同业态竞争上,百货公司失去规模优势后,在经营上缺乏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在同业竞争中,广州几家大百货公司同样没有明显的特色。从商品来看,其经营的商品基本是一样的。在目标市场定位上友谊公司的消费层次比广百、新大新、天河城要高,但经营的主要商品品牌仍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商店所处的地理位置、商圈特点形成了购物层次的差异。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流程和系统。企业信息系统落后,广州零售企业由于受规模和资金限制,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投入不够,即使有投入也存在资金缺乏和更新不及时等现象;商品组货渠道受限较多。国有转制企业在经营上的限制比较多,在货源组织方面供应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运作,造成合作成本的提高,影响货源组织的竞争力;转制企业经营者在意识上强调经营的安全性,尽量以赊销、代销的方式与供应商合作,将风险让渡给供应商。既降低了商品利润率,又流失了优质商品货源。企业人员成本居高不下。广州几家转制国有零售企业从国有企业变成国有控股企业,其国有性质不变,在构架调整上受限较多,不创造经济效益的部门和人员占据了企业的大量资源,如外资、私营企业没有的党团机构及其领导职位;受国家政策保护的转制前老职工,为人员成本带来沉重负担;转制前的旧作风及故步自封的用工方式制约人力资本的使用,不能人尽其用。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及战略应对

广州零售业在整体竞争能力和微观企业竞争力方面,都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在广州零售市场已经成为国际性竞争市场的情况下,这种竞争能力状况显然极不适应。因此,必须增强广州零售业竞争力。

广州零售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规模发展与综合效益兼顾 2004年,广州年人均零售额高达20605元,遥遥领先于其它城市,成为中国购买力最强的城市。近几年,广州市零售业的快速发展确实适应了现时经济发展和购买力增长的需要。然而,这种规模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度的标准,提出规模发展与综合效益兼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综合效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社会效益;能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生态效益;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的经济效益。

业态结构与现代零售业发展状况相适应 相对而言本土零售业的优势在于便利店、专卖店等服务相对比较重要的业态内,而外资零售企业的优势在于大卖场这种大批量销售,单品利润较低的业态。本土企业应发挥熟悉国情、适应本土消费习惯的长处,选择合适的业态,加强自身管理,完全可以在广阔的零售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各种业态必须互相适应,以合理的规模,自身的特色占据合理的市场份额,从而不仅促进零售业结构趋向合理,而且也保证自身得以良性发展。

商业网点结构布局与广州地域拓展配合 根据广州市地域拓宽的发展前景,将广州市全区域以中心城区为内核向外分三级逐层展开,划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商业网点形成拓展“内精、中厚、外实”的布局。“内精”是把不适应在内圈层发展的业态移出,发展内圈层成为具有独特人文环境的现代消费、高级商务及综合会展功能区。“中厚”是依托中圈层地缘优势,发展中高级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外实”是借助港口、机场辐射能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潮流有机结合 发挥交通线和商业街的橱窗展示功能和新、旧城市纵轴线的景观功能,构建广州商业文化景观轴,注重建设珠江岸线商业街,通过珠江水体廊道,展示从琶洲岛至百鹅潭一系列现代商业建筑景观、传统商业文化景观、公众休闲文化景观、自然水域生态景观,将广州市商业文化的特色和精华展现在最具南国风格的珠江岸线上。同时根据广州城区空间的多核心发展趋势,改造和建设一批零售主导型、服务休闲主导型、商务主导型的商业功能区。以商业功能区为平台,合理布局商业街和各种业态的零售、餐饮服务网点。构筑具备“商旅互动”的商业特征。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反映广州古城、名城、商都的历史文化精髓。

构建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资本运营 广州零售企业应通过强强联合、收购兼并、优化组合、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壮大实力,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和完善连锁经营,改变商贸流通企业“小、散、乱、差”的状况,推进传统百货走连锁的道路或向连锁专业店、特色店转型。要培育连锁龙头企业,鼓励连锁企业通过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直营连锁网络,发展特许经管网络。鼓励具备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广州零售企业不可能和沃尔玛比大,但是可以做强,做出特色。只要管理得当,追求适度规模,发挥灵活性,广州零售企业可以发展得很好。

促进行业结构合理化 准确定位。根据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认真搞好商品品种和档次定位,在经营中有所侧重,避免出现“大而全”的现象;树立自己的服务特色。零售企业的产品其实就是服务,如果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形成特色服务是零售企业能否立足于市场,站稳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建立科学的企业营运系统 战略性竞争转变。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独家采购、不系统的间断性促销,向以营销技术(包括市场调查、连锁店开发、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库存与配送、店内布局与商品陈列、营业沟通与市场促销、运营信息管理等)品牌战略(包括品牌延伸、品牌特许连锁和开发自有品牌)为核心的战略性竞争转变。建立、健全三大网络(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网络、配送网络)。三大网络连结成高效的信息流、商流、物流体系,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不可或缺的一环。

提高人才聚集能力 在现代商战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零售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学习型企业,在公司上下营造学习氛围,为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为公司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积累雄厚的人力资源储备。“败不败在己,胜不胜在敌”。这个源于荀子的现代管理哲学的含义在于,与打击对手相比,企业更需要强调自身实力的积累,调动所有资源固本强身,让自己尽快强大起来。

参考文献:

零售市场现状范文6

关键词 零售业态 饱和度 商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个城市的零售业要想健康稳健的发展,必然要求各零售业态在商业布局、设施总量、服务质量上满足零售市场的消费需求,这也就要求政府在宏观调控时、企业在进入市场时,能够对零售业态饱和度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因此,正确评价零售业态饱和度,不仅是流通产业商圈分析的重要内容,更是政府制定商业规划、实施产业政策、调整商业网点结构布局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工作。

二、理论背景

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而零售饱和度反映的是零售空间的供给和消费者需求的关系,当零售空间供给超过消费需求时,社会出现市场饱和。

李飞(2007)提出,零售饱和度的定义是一个地区零售设施数量,满足这个地区实际需要数量的程度,包括:全社会利益视角的需要量;消费者利益视角的需要量;零售商视角的需要量;竞争者利益满足的程度。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零售业态饱和度的概念,即是指某种零售业态在某一地区内的数量满足这个地区实际需要数量的程度。

国际上,通常用零售饱和指数和凯莉的动态相对指标来测量零售饱和度。李飞及苏小博在修正饱和度的概念后,设定了新的测量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这五种典型的零售业态为研究对象,进行北京市零售业态饱和度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分别从“零售商利益”维度和“消费者利益”维度进行测评。在零售商维度,本文根据北京市2005年―2012年统计年鉴上的数据进行零售饱和指数及凯莉的动态相对指标进行计算;在消费者维度,则依据李飞教授“消费者利益”的测量指标进行问卷设计,并进行抽样调查。

四、饱和度综合分析

1、超市(含大型超市)。在各个零售业态中,超市的市场份额一直很高,2012年,超市无论是销售额还是营业面积都居市场第一。北京的超市起步早,发展快,市场发育程度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大型超市。从2005年开始,北京的超市业态就已经处于稳定的状态,发展空间并不大;但是对消费者来说,虽然超市的商品很能满足需求,但是其服务质量,尤其是购物环境和人员服务方面还有所欠缺。

2、百货店。百货店在国内属于成熟行业,在北京上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一定区域内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百货店的商圈影响也有限,但是因为百货店定位中高档,利润空间大,由此造成商圈内百货店云集,受同业竞争影响非常明显,动态指标波动大,但从数据上看,整体的市场空间涨幅并不大;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百货店在购物的便利性,尤其是寄存物品和付款方面还有待提高。

3、专业店。北京市专业店自2005年达到顶峰后,此后呈平缓下降的趋势,至现在都呈现一个相对持平的状态。专业店以其准确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良好的品牌经营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系统与配送系统在广大消费者中有口皆碑。前几年由于发展势头过猛,一度发生倒闭的现象,而这两年则呈现较稳定的饱和状态。对消费者来说,专业店的人员服务是最让人感到满意的。

4、专卖店。专卖店满足了顾客对于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的需求,同时使现代消费者能够满足对于品牌商品的追求,所以在2007年以前发展势头特别强劲,后有所缓和。其销售额所占市场份额一直比较稳定,长期保持在5%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专卖店的消费者满意度和认可度是最高的。

5、便利店。从2007年以后,北京市便利店的门店个数、营业面积和销售额一直是衰退状态,呈现高饱和态势。但是如此高的饱和程度也存在一定的不真实性,这主要是因为北京的便利店仅靠出售商品,同其他零售业态(如超市等)有一定的趋同化,无法获得“异业竞争”优势,同时便利店的便利性也没有很突出的优势,而产品的价格又偏高,商品品种单一,所以便利店才形成了“过饱和”的现象。

五、结语

近几年北京市的零售业有了很大发展,零售市场竞争激烈,总体上趋于饱和,但是各个业态之间发展极不平衡,饱和程度呈现很大的差异。

从主要业态来看,百货店、超市、专业店都已经处于饱和状态,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法规,引导连锁企业的网点布局、业态转型,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从市场商圈来看,一些区域内的零售商业过度拥挤,供给过剩,而一些新兴的卫星城、商业区则零售设施相对单一,甚至供给严重不足。

(作者均为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飞、苏小博:“中国零售饱和度测评指标的探索研究”,《中国零售研究》,20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