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建设意义范例6篇

科技馆建设意义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1

关键词:设计原理 科技馆 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87—02

1 引言

提到科技馆的设计,想到的往往是科技馆的建筑设计、布局及展项的选择等。国内科技馆理论探讨起步时间不长,一些设计理念仅是针对某一科技馆建设提出的。本文从科技馆的目的、定义等出发,对科技馆设计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理念进行探讨。区别通常针对某一具体设计而提出的理念,本文以设计原理概之。

2 设计原理

设计原理本质上是一种理念或信念,是背后支配我们行动的指南。设计原理决定事物的走向和性质。小到一件物品的制作,大到一个国家的建立,在其背后都能找到一条或多条设计原理。美国的设计原理体现在《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每个人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理念,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构建其社会的基本原则,无论宪法、法律,还是政策,都要遵循这条基本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国家,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其基本的社会原则,如果不能提供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环境,失缺“公平”,国家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不同的设计原理就会带来不同性质的国家。

设计原理本身往往极其简单、不言而喻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从最显而易见的5个公设和5个公理,如“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整体大于部分”“过两点能作且只能作一直线”等,却导出洋洋大观的众多命题,构建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设计原理揭示的是最基本的东西,就象计算机中的二进制,找不到比二进制更简单的形式,就象计算机的移位操作,其他任何运算如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积分微分等,最终都要回归到移位操作。如果能了解大脑最低级(有时最低级意味着最高级)的活动原理,大脑的奥秘也就被人所掌握了。

3 科技馆设计原理

对于科技馆设计存在一些误区。误区之一:科技馆职能和目的明确,用不着什么设计原理。其实不然。职能和目的并不能代替设计原理。没有设计原理作指导,科技馆就会失去根基,就会在设计中没有取舍失去灵魂。就象一棵树,即便枝叶再繁茂,如果根基不正,最后也不能健康地生长,甚至倾倒。误区之二:中国的科技馆设计原理要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其实也不然。对科技馆来说,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目的、职能与任务都是相同的,都起着公众科普的作用,因此科技馆的设计原理应该也都是一样的,它同科学一样应是个中性词,没有阶级性,代表着规律和共性,不论在哪个国家,不论在什么意识形态下,都不能以种种借口被“特色化”。科技馆设计原理没有中文版,没有英文版,它只有一个世界版。

需要特别指出:科技馆设计原理不“特色化”,并不意味着科技馆在具体形式和内容上不能“特色化”。科技馆设计原理和科技馆具体设计是两种概念。事实上,在科技馆具体设计上,要追求“特色化”。任何东西都不能脱离社会环境,都具有天然的政治性,不同国家的科技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如美国的探索馆,加拿大的科学中心,法国发现宫等。科技馆在建设上不能雷同,不能千人一面。在科技馆建设上如何做到特色化,如何彰显个性差别,不是本文探索的内容。本文寻找的不是科技馆的差异,而是科技馆的共性。

探索科技馆设计原理,就要从科技馆的职能、目的,从科技馆是什么,为什么要建等最基本的方面进行探索。作为探索和尝试,提出科技馆设计三条原理:(1)科技馆姓“科”;(2)科技馆的主人是孩子;(3)科技馆要寓教于乐。

3.1 科技馆姓“科”

科技馆的任务是通过组织实施科普展览及相关的社会活动,传播科学精神、思想、方法和知识,激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满足公众亲身体验和主动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建标101—200)。科技馆姓“科”,是科技馆的任务要求,也是题中之义,构成科技馆的身份识别,如果不姓“科”,也就不叫科技馆了。

科技馆姓“科”,是从科技馆定义直接引申出来的。但越是最基本的却往往越被忽略。在现实中,存在这种现象:当一个科技馆规模小、更新慢、去的人少的时候,人们对科技馆多少还有些知道是干什么的,以后扩展成大的,去的孩子越来越多,在人们的印象中科技馆竟跟“游乐园”有些相同了。馆内有空调,好玩的东西多,把孩子朝这个免费的“游乐园”(国内的科技馆大多对未成年人免费)里一放,大可省去看孩子的麻烦,不少人就抱着这样的心态把孩子带到科技馆的,有的科技馆又有意无意地迎合这种心态,把科技馆做得“更好玩”,更吸引孩子。科技馆蜕变成游乐园,是在“科技馆是什么”这种最基本层面上出现了问题,换句话说,它违背了科技馆姓“科”这一基本原理。

科技馆姓“科”,指的是内容姓“科”,内容对公众有科普作用。有的科技馆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子游戏厅,里面的展项或游戏是通过科技手段实现的,便被认为姓“科”而堂而皇之地进入科技馆。这显然站不住脚。制作也利用了高科技手段,但不姓“科”,反而还是有害的东西。姓“科”不姓“科”,关键是看内容。好多科技馆在“虚拟”上做文章,虚拟足球,虚拟台球,虚拟乒乓球等。通过虚拟让观众感受一下现代化科技魅力未尚不可,但展示的太多,性质就变了。关键是看展项的内容和目的。如果展项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玩与科普教育无关的游戏,那么这个展项即便实现的技术再高级,它也不姓“科”。再例如,科技馆4D影院应该是用来传播科学知识等有益内容的,如果仅为了吸引孩子放映血腥的枪战片,就跟本旨背道而驰,跟“科”远远沾不上边,更谈不上姓“科”了。

科技馆能够吸引住孩子,让孩子感兴趣,是好事,但不能忘记科技馆神圣的职责,不能忘记科技馆姓“科”。

3.2 科技馆的主人是孩子

据一项全国性调查,到科技馆的成年人与孩子比例为2比8,而仅有的20%成年人当中,还有八成是陪孩子来的(“首届中外科技馆发展网络论坛很有技术含量”,王中亮)。由此计算,真正来科技馆的成年人仅占总人数的4%。可见,名义上科技馆面向的是公众,但实际上孩子占了绝大多数。成年人数量远远小于孩子,国外也存在这种现象。这或许由科技馆固有的天性决定,相对成年人科技馆更适合孩子。对于成年人还有许多其他方式供选择,如通过网络。就目前科技馆还远远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在科技馆建设也存在资金和技术问题的情况下,一个中小型科技馆如果能做到让孩子满意,就已经是一个优秀的科技馆了。就当前情况看,科技馆只有孩子设计具有其合理性,因为这样仅付出20%可以满足80%的孩子,余下的20%成年人却可能要付出80%的努力。科技馆只为孩子设计,可能伤害了一些完美主义者的感情。但现实情况就要求我们这样做。“先让大多数人满意起来”,再考虑带动其他人满意起来。

所以,科技馆的主人是孩子。科技馆要明确首先为孩子设计的思想。专家可以帮助规划方案,领导可以拍板,但无论什么情况下,科技馆不是为专家设计,也不是为领导设计。一个科技馆建筑再宏伟,布局再科学,如果里面的内容不为孩子欢迎,科技馆也就无法实现其价值。当然,这绝对不是否定专家在科技馆具体设计中的作用。事实上,科技馆的设计离不开专家,但科技馆实际上涉及到一个综合的工程,这就要求专家不仅要有与展项相关的科学知识,还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否则,设计出来的展品就可能跟孩子的要求脱节,最终被孩子所否定。科技馆失去了孩子,也就丧失了价值。孩子对科技馆的展项选择具有最终发言权。

3.3 科技馆要寓教于乐

这条原理不言而喻。科技馆不是学校的课堂,孩子有选择去与不去的权利。在满足第一条原理的基础上,要尽量让科技馆变得“好玩”。科技馆 “好玩”了,去的孩子越多,科技馆实现的价值也就越大。科技馆的价值与孩子数量成正比。

让科技馆充满快乐,是科技馆的生命力所在。科技馆的设计应该远离“灌输”二字。但在现实科技馆设计中,“灌输” 二字总像魔影一样不时浮现。这条原理跟第二条原理相互应。是不是灌输,由孩子的感受决定的。举个例子,有个展项叫“长大以后”,内容是:把画有动物的圆板放到画有各种环境的大图板中,放错了就提示放错,放对了就播放该动物的介绍。设计创意不错,想用游戏的方式来打破常规的“灌输”模式,但遗憾的是,试图躲开“灌输”最后却又回到“灌输”上,因为将动物知识是以一屏又一屏显示的方式来向孩子们传授的,这实际上也是 “灌输”,恐怕没有孩子会有耐心从头到尾看完这些。这个展品实际上就没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在科技馆,不能有任何的强行灌输,否则孩子们就要说“不”。

科技馆的概念应该超越建筑实体,科技馆的活动也并不应该限制在这个实体内。国外科技馆常常结合科技馆业务组织科技夏令营活动。中国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打破了常规的科技馆的概念。有的科技馆带领孩子跨出馆门“走进大自然”,在真实的大自然中接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还有的科技馆举办 “走进科普的春天”“沂蒙科普行”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所以,如果将科技馆的概念跨过混凝土结构的限制进行延伸,实现寓教于乐的方法也就得到无限的拓展。

4 结论

上述三条原理在层次上呈递进关系,同时相辅相成。(1)保证科技馆姓“科”,否则就背离了方向;(2)保证得到孩子的认可与欢迎,没有孩子的认可,一个科技馆无论多么现代化,多么“完美”,都是失败的,孩子是科技馆的上帝;(3)科技馆要寓教于乐,对“强行灌输”说不,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更加积极地参与。

参考文献: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2

关键词:图书馆联盟;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52-01

一、图书馆联盟促进农村信息服务的作用

农村人口众多,是开展信息服务的主战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重点应放在农村,要为建设新农村服务,这是由“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所处特殊地位决定的。

农村文化信息资源相对匮乏,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相对落后,而高校图书馆优越而封闭,图书资源充足,设施先进,高校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结盟,可以形成互补,最大程度的发挥信息资源服务农村的作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的知识结构的高低,掌握信息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农村人口的素质和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特别是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图书馆联盟对促进农村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作用

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还很不健全,农民的民主与法治观念还很淡薄,不少人依然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小农意识强烈。一些农村黑恶势力仍在,封建迷信、宗族家族活动死灰复燃。大学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结盟,可以弥补地方图书馆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地方图书馆,特别是县级图书馆服务农村的优势,把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宣传普及到广大农民中去,把法律知识、民主意识宣传普及到农民中去,教育农民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科学地行使自己的民利,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村民自治中的主人。

三、图书馆联盟在缩小城乡差距中的作用

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具有明显的社会福利性质。当前我国县乡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据统计,“截止2000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675个,人均拥有图书0.3册;到馆读者18854万人次,占全国总人口的15%,”而截至2005年全国农村乡镇中还有3000多个乡镇没有图书室,占乡镇总数的1/10,在已建的乡镇图书室中,约1/3有名无实,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因此,在当前公共图书馆很大程度上还难于解决信息供求矛盾时,大学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结成联盟可以通过馆际互借形式,把大学馆的图书流通到农村,使广大农民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城市信息。城里的信息、校园的信息不单为城里人所独有,也成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使我国9亿农民也能够像城里人一样普遍地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这对于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状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城乡差别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图书馆联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工业污染严重、林业滥砍滥伐、牧业过度放牧等现象。把大学图书馆里的优秀资源传递到广大农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可以通过宣传普及这方面的科学知识来不断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时,着重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主导思想。这确实有着新的、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观。因此,建设新农村,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联盟对形成现代意义的文化观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要搞好科普服务。科学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发显示出它的力量,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价值观。地方图书馆应抓住联建契机,利用大学图书馆新而丰富的馆藏优势,在农村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普及活动,为农民放映科普、科教等专题片。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寓教于乐,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用科学驱除迷信,用文明消除愚昧,形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实现乡风文明,促进生产发展。

二要搞好信息服务。联盟图书馆应积极配合,及时把了解到的各级党政领导的信息需求,做好筛选、分析、加工工作,充分利用报纸、杂志数据库为他们提供决策依据,当好领导的参谋,使之正确决策,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农业科技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农业科技开发的主力军。他们是区县公共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图书馆可及时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检索、信息分析资料,联盟图书馆应成为本地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前沿基地。要主动与本区县、各乡镇的骨干企业联姻,为企业提供高效、实用的情报信息服务。各区、县,图书馆必须把本区、县各乡镇图书馆(室)和村级图书室以及个人图书室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以大学,县图书馆为中心的,县、乡(镇)、村三级图书馆网络,发挥全方位整体服务优势。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3

一、基层图书馆的职能和性质

基层、县乡图书馆是本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信息服务机构,其社会教育职能最为根本。基层图书馆为县城居民和广大农民服务,主要任务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村涌现出许多科技户和专业户等,他们也迫切需要各种专业技术资料,用来指导科研和生产实践。特别是宾川县农村人口占85%以上,县级图书馆肩负着满足众多人口阅读需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任。近年来,“科教兴农――科技致富”的意识日渐深入人心,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日渐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虽然现在广播、电视等媒体占据了农民部分生活空间,但是图书、报刊以其耐读性、可保存性、价格低廉等优势仍受到农民的青睐。因此,基层图书馆要增加自身科技图书的比例,为农民发家致富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

乡镇图书馆是为该区域群众提供服务最基层的图书馆,是县级图书馆与村级图书室的桥梁和纽带;同时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发家致富本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活跃农村文化的重要阵地。为了使农村服务阵地不流失,更好地为农村读者服务,县级图书馆在乡镇图书馆和村级图书室建设中心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

1、做好宣传积极争取领导关心,政府重视。

一是开展送书下乡活动,这就要求图书馆走出馆门,面向社会,主动向社会宣传图书馆,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促使人们了解图书馆。然后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图书馆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二是利用版面宣传,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图书馆的有关决定和行业条例,宣传省州县领导视察图书馆的消息、图片等。如目前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扶持乡镇文化站的设施建设,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推动数字化文化服务进乡村等十方面内容。三是通过对乡镇图书室的调研,撰写调研专题报告,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分管领导反映基层图书馆的困境,提出建设性意见。

通过宣传让各级政府和领导真正把图书馆的建设列上议事日程,把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列入地方建设规划,把图书馆购书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把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列入各级领导的工作日程,争取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的关心,从而保障乡镇图书馆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2、抓职工素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县级图书馆人员的学历达标率不高,专业不对口,专业人才匮乏,大多数是经业余函授等形式进修达标的,表面看有大专文凭的不少,实质上专业知识相当薄弱,知识结构也不合理,对各项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乡镇一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则连这样的条件都不具备。再加上撤乡并镇、人员精简等给县级图书馆的辅导工作带来了新课题。一是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人员变动大,出现了新的管理员;二是具备电脑、外语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较少。鉴于这种情况,首先抓好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让原来没有从事过图书管理工作的人员通过短期培训,掌握一些图书馆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使他们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其次,县级图书馆组织部分职工到省馆或州馆学习先进经验及业务知识;再次,利用县图书馆现有的阵地和资源,广泛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分批分期组织乡镇管理员参加轮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及新农村建设服务。

3、合理布局,扎实抓好网络建设。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中央近年来大力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被称为文化建设的“二号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县级图书馆是该地区文献资料信息中心,同时也是该地区业务辅导中心。随着乡镇图书馆的蓬勃发展,广大农民求知求乐求美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村读者,县级图书馆要及时根据各乡镇环境、人口集中与分散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积极向镇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提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在人口相对集中的镇政府所在地设立镇中心图书馆,然后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在被撤并的老乡镇政府所在地设立分馆,在自然村建立图书室,在偏远的村庄不集中的地方设立流动图书点。随着村级图书室的逐步设立,县、镇、村三级图书馆(室)网络建设逐步健全,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充分利用现在信息资源传播设施,把“共享工程”与政务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基层文化中心相连接。网络的健全,使知识信息、传播渠道更畅通,县级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将愈加显现,使更多的农村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进一步扩大服务面。

三、县级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县乡图书馆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桥头堡。开展农村读书活动,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农民自身的内在要求。做好广大农民朋友精神上的加油站,是县乡基层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心所在。

怎样尽快脱贫致富,成为每个农民自身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生产中认识到科技是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谁掌握了这把“金钥匙”,谁就掌握了致富的主动权。而要掌握这把“金钥匙”,惟有读科技书才是一个最方便、最快捷的途径。以科技致富为目的的读书活动也就成了广大农民的现实需要和自觉选择。为此,县级图书馆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通过推荐农业科技书籍、提供致富信息、开展农业技能培训等读书活动,倡导农民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形式多样的系列农民读书活动的开展,对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4

1、核心功能。科技馆作为政府和社会开展科普工作和活动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其建筑本身必须满足科技教育、观众服务、支撑保障的需要,否则,将影响科技馆效能的发挥,起不到应有的社会作用。科技馆的核心功能是对社会公众实施科普教育,主要是通过举办互动性较强的科普展览和组织公众感兴趣并对社会有益的科普活动以及利用特效影视、多媒体等高技术手段和形式,向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2、历史背景。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催生科学活动兴起,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开始深化,自然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了以研究某一类自然科学现象为主要任务的科学门类,继而催生了一大批科学巨匠。17世纪,科学家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建立科技博物馆的设想,限于人类的认识和社会发展水平,最早建立起来的这些科技博物馆大都是自然史类的博物馆。至19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工业技术类博物馆应运而生。20世纪,尤其是二战之后,科技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类对科技的认识和需求空前提高,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多的人开始热爱和接受科学技术,法国发现宫、美国探索馆、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等现代意义上的科技馆产生了。我国科技馆建设的大规模兴起始于改革开放,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促使国内一大批科技馆诞生,据统计有400余座,但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这些馆大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馆,目前这批科技馆大都被淘汰或改造,更新重建。

3、社会背景。①科技馆建设会受到不同社会背景的直接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兴建的科技馆,之所以寿命较短,主要是没有真正认识到科技馆建设的意义。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人对科技馆的建设开始反思,尤其天津科技馆和中国科技馆二期建成以后,使人们对科技馆的功能认识耳目一新,对建设科技馆认识水平明显提高,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馆在中国大中城市陆续建成。《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这两个重要文件,为科技馆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是我们新时期进行科技馆建设的依据。

二、正确处理科技馆基本建设的四个关系

1、建设规模与运行支撑能力的关系科技馆的建设规模一般是指科技馆建设本身的建筑面积。在这里,笔者将其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筑面积,二是占地面积,三是投资额度。科技馆的建筑面积、占地面积与投资额度成正比。《科技馆建设标准》将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以上,15000平方米―30000平方米,8000平方米―15000平方米,8000平方米以下的科技馆分别定为特大型馆、大型馆、中型馆、小型馆。提出400万城市户籍人口以上的城市适合建特大型馆;200~400万人口适合建大型馆;100~200万人口适合建中型馆;50~100万人口适合建小型馆。虽然《科技馆建设标准》中有了较明确的指导意见,但从这几年的实际建馆运行过程中来看,各地均有各自的做法,往往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馆的建比较大,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城市人口和其他因素。应该说,一个城市建一座科技馆是百年大计,从规模上考虑适当超前无可厚非,也是可以的,但不宜盲目攀比规模,超出本城市实际能力硬上大馆。这是因为,科技馆建成之后,规模越大,所需支撑费用越高,人力也需越多。所以要考虑两个问题是否适应:一是支撑能力是否适应。包括财力运行费是否可支撑,还包括人力、编制是否能批;二是观众源是否适应。如果城区人口太少,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也不多,将会形成空馆的问题,导致科技馆的社会效益大幅下降。

2、馆址区位优势与馆占地面积的关系。科技馆馆址的选择一般应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尽量选在交通便利的城市文化区域,同时要求周边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有条件的最好能建成公园式院落,给观众提供良好的休闲区域,优美的室外环境与漂亮的馆舍相映成趣,共同构成完美和谐的科普文化场所。

3、建筑物造形与实用的关系在科技馆建设实践中,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只有方方正正的展馆才是最好用的,布展利用率才是最高的,不仅展厅的边边角角都可利用,而且空间也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所以,在建设科技馆设计外形时,一定要考虑其实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造型并融入艺术元素,使每座科技馆既安全实用,又美观大方,体现科技馆的科学和艺术水准。

4、展教功能区与其他功能区面积设置的比例关系。科技馆建筑从功能上可分为展教功能区、公众服务功能区(也可叫公共空间)和管理保障功能区。从目前已建成的科技馆来看,展教功能区和公众服务功能区均属于观众活动区域,其中均含有程序不同的展教内容,一般中小型场馆难以具体界定这两个区的边界,所以也可以统归为观众活动区。这两个区域所占的建筑面积应在总建筑面积的70~80%,其中展教功能区要占到总建筑面积的60%以上。管理保障功能区占建筑总面积的20~30%为宜,一般讲,场所越小,观众活动区域应该越大,建筑面积所占比例也越大。

在观众活动区,展厅是最重要的,包括常设展厅和短期展厅,还要设置科普活动区,如讲座室、剧场;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特效影视区;观众餐厅、纪念品卖场等。在管理保障区,应设置展教装备开发、维修用房和仓库,设置中央空调、配电等设备安置区及维修值班用房。然后根据实际人员需要,配备必要的办公用房、安保用房、接待室及其他必须的保障性用房。令人担忧的是,个别地方在建科技馆的时候考虑展厅的面积比例较小,但对办公场所很重视,建的很大,这是不符合现代科技馆展教工作要求的。

三、了解科技馆基建工程的主要环节

1、制作项目建议书。对科技馆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研究,提出建设项目的轮廓设想,并报发改委和规划部门批准。

2、制作建设方案。分别提出科技馆项目的建筑方案和内容建设初步方案。其中,建筑方案应通过招标选定若干设计单位来完成,再经专家评选从中选出若干个方案供领导比选,确定最佳方案进行细化设计。内容建设方案应提出展教工作基本思路和初步设想。

3、项目正式立项。将建设方案(包括建筑方案和内容建设工程方案)一起报送发改委提出立项申请并得到正式批复。

4、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详细论证;对项目技术上、经济上是否可行进行详细评价;最后提出结论性意见。

5、进行勘察设计并编制设计文件。对项目建设地点进行地质方面的勘察,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调查,然后提出项目的详尽规划和初步设计,连同建筑方案报省发改委和当地规划部门批准,取得各种相关建设手续。

6、进行建设准备和工程招标及设备招标采购。包括进行征地(拆迁),平整土地,通水、电、路,落实施工队伍,物资采购等。

7、制定建设计划和投资计划并报主管部门批准。

8、组织基建施工。提出开工申请并得到批准;遵循施工程序,按国家各种规定要求进行施工。

9、施工验收并编制施工决算和办理资产交接使用的手续。

四、强化基建工程与内容建设的结合

在项目决策阶段,内容建设部门要提出内容建设总体设想与初步方案;提出各功能部分(如展厅、影院、实验室、讲座厅等)的主要建设内容,所占建筑面积及空间高度要求等。基建部门要对内容建设部门提出的要求统一考虑列入相关规划。

在项目设计阶段,内容建设部门要提出各功能部分的平面布局方案;提出各功能部分的具体内容及占地面积;提出各功能部分的层高、柱距、楼地面荷载等要求;提出各功能部分的上下水接口、强弱电插座、废气、废水排放数量、位置及要求。

在项目施工阶段要全过程加强沟通,基建部门要对内容建设部门提出的要求逐项进行落实,内容建设部门要对不切实际的方案进行修订。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5

[关键词]区域性信息资源 共建共享 中心图书馆

[分类号]G258

目前,中国的图书馆体系分公共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省市图书馆以至县乡镇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如科技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专业协会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如各大学图书馆。多年的体系一直延续,齐头发展,造成资源重复建设不说,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造成巨大的浪费。在节约型社会里,这一体制是否应当变革?特别是在财力不足的中小城市,是否还要保持原有体制?还要齐头并行发展呢?

最近召开的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专业图书馆界的专家和学者们,都在阐述一个问题,就是专业图书馆面临读者群体变小、网络对图书馆的冲击变大的现实,应如何面对?当然是要“转型”,是要“策略”。大城市的专业图书馆依然如此,那么一些中小城市专业图书馆就更是面临生存的考验。在现代网络发达的今天,是不是高校图书馆可以履行专业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本文就以河源大学城图书馆与河源市共建区域中心图书馆为例,来介绍公共馆、科技馆、高校馆三馆合一成为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的办馆模式,供同行商榷。

1 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模式的意义及特点

1.1 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模式的意义

河源地处粤北,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相对滞后。河源市下辖6个县(区),每个县(区)都设置有一所公共图书馆,河源市还有一所科技图书馆。但这些馆都因资金严重短缺、馆藏资源匮乏、馆舍陈旧窄小、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管理队伍业务水平低等问题的存在,无法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几乎处于闭馆和关门状态,即使有的馆免强开馆,也只是为了养活十几位工作人员,面向附近的几位老年人和几个中小学生开放。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使得区域信息知识供求矛盾不断加剧,最终成为阻碍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瓶颈。

而地方的大学图书馆,由于办学的要求,不断投入、发展状大。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当地的公共图书馆。但传统制度是大学图书馆只能为校园服务,不向社会开放。那么在一个只有30余万人口、城市面积300余平方公里的中小城市,是否必须还要再建一所公共图书馆和科技图书馆?这一直是政府部门和文化部门长期争论的焦点,当然是建设比不建好,但资金的投入确实是一笔巨大的开支。针对河源市公共图书馆发展滞后的现状,2007年河源市领导本着“地方资源为地方,整合共建、资源共享、集中投入、发挥效率、突出中心、强化意识”的原则,提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的构想。对此,河源市文化局、科技局积极响应。2007年9月,在充分调研、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将河源市图书馆、河源市科技图书馆并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形成面向河源市开放和信息服务的区域共建共享的中心图书馆,即河源大学城图书馆。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运作,目前,河源大学城图书馆,已拥有建筑面积26 000平方米,纸质藏书50万册,电子数据库20种,特色资源库6种,电子藏书33万册,馆员人数34人的较大规模的图书馆。该图书馆距离市中心只有2公里。作为城市中心图书馆,从建设到发展,河源市财政先后投入4 000余万元。这标志着欠发达地区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已经诞生。

以大学图书馆和地区公共馆、科技馆联合形成区域中心图书馆,带动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种崭新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是中小城市集中信息资源为地方服务的新举措。这对于公共图书馆不发达地区来说,是集中资源、节省资源、优化资源、减少投入的最好共建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地方的信息、文化工程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1.2 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模式的特点

以大学城图书馆为中心图书馆的共建共享模式与系统内部各成员馆之间的区域合作有其不同之处,它不仅是地区性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系统,而且是区域多方建设的图书馆,以求共享其信息资源:①它的服务性质是为全地区服务,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图书馆;②它的运作是依托大学城图书馆基础设施之上,形成地区中心图书馆,从而开展区域共建共享;③它由原来政府同时为多馆投入,变为政府为中心馆单独投入;④它的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完全由学校负责,地方政府不干预。这样,使得原本单一服务性质的高校图书馆,变成了复合性质的区域中心图书馆。

2 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的实施

2.1 图书馆的实质合并,形成中心馆

2007年河源市图书馆和河源市科技图书馆实质并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图书并入,相关人员并入,就连书架和设备也并入。人员成为统一的事业图书馆编制,资产清点、记账,留做历史备查。最终形成统一的中心图书馆,对外有三个牌子:河源市图书馆、河源市科技图书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统称为河源大学城图书馆、河源市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一夜之间,这个图书馆事业相对落后的城市,就有了一所标志性的图书馆,有了一个为全市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中心图书馆。也使得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任务得以保障。

2.2 明确组织管理程序,更好开展工作

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的是公共馆、科技馆、高校馆联合一体的办馆模式,它既有公共馆、科技馆的职能,又有高校馆的职能。中心图书馆座落在大学校园,学校又是读者和科研人员集中的地方,所以其定位是:中心图书馆隶属高校,行政管理、业务建设由高校负责,区域共建共享由文化局牵头,科技信息服务、企业科技推新等服务由科技局主持。建设经费多方共同投入,以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为主。即一方投入为主,多方建设为辅的格局。

2.3 确定中心图书馆的工作任务

在实践探索中,确定了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的工作任务:①集中区域建设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展建设好中心图书馆,使之成为地区资源状况良好,技术力量雄厚的核心图书馆。在中心图书馆的统一组织和带动下,进行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地区性信息服务;②充分挖掘区域资源,整合高校和地方各信息情报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高校与地方各信息单位实体资源、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共建共享,一体化服务;③

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图书馆共建共享体系,实现区域的共建,走“共同办馆”之路,实现区域资源的共享,走“集群管理”、“通借通还”之路;④向高水平、高层次信息服务过渡,比如传递、推送、咨询、查新、联合检索等,努力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努力成为区域信息服务中心、咨询研究中心、学习教育中心、阅读休闲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⑤共建共享区域特色资源库,实现部分资源数字化或地方文献全面数字化。

2.4 组织机构调整,适应新任务要求

明确职责,全面服务。在管理上,变传统的借阅部为公共服务部,履行为公共读者服务的职责,实行除法定节假日外的,全年、全天开放服务,周服务时间达86小时;将传统的咨询部,变为培训辅导部,面向学校和社会开展教育培训和知识辅导;成立了科技信息服务部,面向科技人员及科研人员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包括科技查新和科技文献检索、推送等;成立了网络技术服务部,面向区域网络用户开展网络技术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及电子资源服务。从而确立了中心馆的共建共享和服务的优势地位。

2.5 中心图书馆成为城市“亮点”工程

发挥集中优势办大事的方针,集中力量办好中心图书馆,造福人民。目前,中心图书馆每天借阅量达3 000余册,到馆阅览人数达4 000至5 000人,真正成为了区域中心图书馆。为此,在书库结构上做了调整:设立普通读物书库,供公众读者利用;设立中小学生读物书库,供公众小读者利用;设立多学科专业研究室,供学科专业人士使用;又设立了研究室,供科研人员和大学专家教授使用;设立全天候开放的自助借还室,供大学生和工作繁忙的人员业余来馆利用文献;图书馆160台机位的电子阅览室、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及区域协作网共享资源,都无偿或有偿供校园和地区读者使用。

3 进一步完善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的实践

3.1 以中心馆为核心,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以中心馆为核心,建立中心资源协作网,各地方馆(县馆)加入协作网,进行资源共建和共享。中心图书馆为各分馆提供系统平台和存储空间,并提供共建共享技术支持、负责技术领域的培训工作。分馆负责本馆的资源建设和技术改进,自愿加入地区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共享各馆电子资源,最终达到通借通还的目的。各协作馆的馆内电子资源,在受权的条件下,无偿或有偿供各馆检索使用。形成馆际互借和区域信息互联、远程传递机制。

3.2 以中心馆为核心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

资源共建共享,有序的领导和组织是不可缺少的。中心图书馆是区域资源共建共享的核心,具有组织、领导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和开展具体业务工作的责任和义务。首先是组织、领导区域共建共享工作,以中心图书馆为牵头单位,上面有文化局主管部门领导,下面有分馆的领导参加,形成图书馆联盟组织。在强有力的联盟组织领导下,区域资源共建共享得以顺利开展,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才能发挥更大的资源组织、资源保障作用。其次是业务建设工作,即负责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实施,负责中央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建设。其他图书馆(包括区县公共馆、学校馆、科研院所馆、单位用户)作为分馆,加人中心馆文献信息共建共享协作网,实现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中心馆是资源的中心、信息的中心、网络的中心、集群管理的中心。这种中心作用,保证了区域资源共建共享的开展,保证了区域文化和信息事业的发展,保证了促进地方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如图1所示:

4 建立区域共建共享中心图书馆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4.1 解决两种思想意识问题

在建设中心图书馆的过程中,解放思想也是十分必要的。资源的投入是政府的,资源的利用就应该是人民的。高校馆资源为什么不能为社会利用,公共馆的资源为什么不能为高校利用?这些问题很简单,但长期形成的公共、科技、高校三轨制,使人们思维产生禁锢,产生误区。这方面存在两种意识问题:①领导的思想意识问题,首先是隶属领导认识不一致,表现在不支持;②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一致,表现在工作中不情愿、不认真。河源市领导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了图书馆事业上一个新台阶。通过教育,中心图书馆人认识了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本着务实的原则、效益的原则、科学发展的原则,从地域文化发展的现实出发,转变了观念,积极投身到区域共建共享任务当中。

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6

【论文内容摘要】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是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图书馆今后发展的方向。文章对学科馆员制度的意义、工作职责、基本素质和未来发展等问题做了初步探讨,认为学科馆员制度很有现实意义,但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

学科馆员制度发端于美国和加拿大。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了“跟踪服务”,美国、加拿大以及西欧的部分研究级大学图书馆也相继推出了“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等,这些模式奠定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基础。目前,这一制度在欧美大学图书馆得到普遍推行。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把学科馆员制度率先引人我国,随后在一些高校相继推行,成为高校图书馆提高学科专业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试图对学科馆员制度的意义、工作职责、基本素质和未来发展等问题略做探讨。

一、学科馆员制度的意义

国外对学科馆员有不同说法,如学术联系人(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学科专家(subject specialist)、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研究支持馆员(research support librarian)、学科咨询馆员(subject reference librarians)、网络馆员(network librarian)等等[1]。国内对学科馆员尚无统一认识,一般是指熟悉馆藏资源,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或较深专业功底和较强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服务能力的图书馆员,其职责是与院系或学科建立对口联系、主动提供深层次、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服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适应社会信息环境变化的需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使信息的获取途径增多,但信息资源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变得更加离散,信息更新的速度之快令用户检索和利用更加困难,而现代用户越来越需要一种系统化、专门化、个性化以及高技术含量的创造,这为学科馆员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2、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的需要。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和文献信息中心,只有密切关注学校各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师生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才能为促进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参考咨询馆员是被动、问答式的事实咨询服务,网络环境下,要求馆员在深入了解各学科对专业信息资源的需求基础上,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主动的参与式服务,这体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现了“资源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的转变。

4、构建合理信息资源体系的需要。它在用户与图书馆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图书馆正确收集各种用户情报,了解用户需要,提供最佳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有利于专业文献信息的合理组织与深层开发、利用。

二、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

关于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dennis w.dickinson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专业参考帮助(specialist reference assistance)和“学科联络”(faculty liaison)[2]。吕艳华将学科馆员工作归纳为中介、指导、研究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孙素云将学科馆员划分为四种角色,即学科资源的组织者、传播者、导航者以及学科资源利用的教育者[3]。综合众多观点,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和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状况,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1、学科联络。与对口院系学科师生、主管科研领导及学术带头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了解科研进展情况、信息需求和学科发展规划;及时通报图书馆最新的文献信息资源,听取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建议和学科信息服务的要求推荐、选定学科专业文献资料,及时向采访部门反馈院系学科专业的文献信息需求;参与对口院系组织的有关学术活动,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2、信息服务。根据对口专业的需求,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重建,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建设特色数据库和学科导航;协助对口院系,对重点科研项目提供全程跟踪式的定题检索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为科研立项与科技查新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建立对口院系重点学科的教师档案,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试用、评介相关学科的电子资源,为教师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技术支持。

3、馆藏建设。包括了解本馆及合作单位馆藏学科资源,协助制定资源建设与规划,根据学科用户的意见制定采购计划,负责学科资源的著录、分类与管理以及资源建设质量的评价与控制等。

三、学科馆员的基本素质

学科馆员既是图书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又是某个学科专业的文献信息专家。在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必须是学士双学位(同时拥有图书情报相关专业和其它某学科学士学位)或硕士以上学历,拥有资格证书的资深专业从业人员担任,他们不但有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还有具体学科的研究经历。此外,国外图书馆特别强调学科馆员的沟通协作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正是这种严格的职业制度,确保了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保证了学科馆员制度的成功实施和发展[4]。

那么,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立这项制度,对学科馆员人选的基本要求又是什么呢?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学科馆员应具备以下素质和条件:强烈的信息意识;精深的图书馆学信息学专业知识;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技能,特别是网络信息处理技能;一定的对口专业知识背景或较深的专业功底;较强的沟通能力与公关能力;良好的服务营销理念与宣传推广技巧;较强的科研意识与参与科研活动的能力[5]。考虑到我国高校图书馆人才结构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作为学科馆员人选,应具备如下基本以下素质:

1、信息意识。面对庞杂繁多的文献信息资源,学科馆员应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善于捕捉、发现和存储最新文献信息,随时监测学科及学科相关信息源的更新情况,把收集到的文献信息、经过分析研究,编制出二、三次文献,提供给用户。

2、专业基础。学科馆员应具备大学程度的学科专业背景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全面了解和熟悉该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专业文献、参考工具和各种网络资源,以及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等情况。通过旁听院系核心教程、参加专业数据库的使用培训等继续教育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背景知识和综合能力。

3、网络技能。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熟悉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和多媒体文献的各种检索工具,在文献信息的查找过程中要有立体的、网络化的检索概念和思维定势。

四、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引进学科馆员制度到现在,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图书馆相继实施了这一制度。清华大学最初从参考部选择若干具有学科专业背景的馆员,对口联系一个院系所,主要针对教师和研究生层面开展用户培训、资源推广、网络学科资源整理、搜集用户建议等方面的工作。1999年在岗位聘任中,进一步设立了专门的学科馆员岗位,在岗位聘书中赋予学科馆员明确的岗位职责和一定的工作量。2002年又将原来分散在各个服务小组的学科馆员集中,组成了专门的学科馆员小组[6]。目前,图书馆主页上明确显示有17名学科馆员/专业馆学科服务负责人,对口联系25个院系28位“图情教授”(图书馆教师顾问),每位学科馆员/专业馆学科服务负责人负责联系一个或几个院系,主要针对教师、研究生层面开展工作。“图情教授”的工作职责主要有资源建设、建议与反馈、指导学科服务和担当查新专家顾问。

又如武汉大学图书馆,从2000年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组建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学、工学、信息学和医学6个学科工作组,共设置了34名学科馆员,对口负责本学科师生的信息服务工作,规模比较大,也较有特色。

学科馆员制度在一些重点高校实施效果较好,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其他大多数图书馆,由于馆员素质的局限和信息资源的不足,学科馆员开展的工作范围和支持力度不是很大。“在一片大张旗鼓宣传学科馆员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这个热潮进行冷静分析与思考。”[7]

1、人员素质的差距。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引进困难且流失严重。虽然学科馆员都是图书馆的技术和业务骨干,但真正既懂专业,又精通图书馆业务者不多。受自身素质的局限,学科馆员无力实施信息开发,难以实现学科咨询和用户培训的有机结合,更谈不上深度服务。学科馆员很难融入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中去,尽管很多高校图书馆聘请图情教授协助学科馆员的工作,但互动效果并不理想。

2、管理体制的制约。学科馆员基本都是兼职的,在担任学科馆员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检索、咨询、教学等工作,无法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并且,由于归属各个部门,学科馆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存在障碍,管理起来存在很大难度,这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开展极其不利。

五、思考和建议

学科馆员制度很有现实意义,代表了图书馆由“资源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发展方向,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化和专业化。建立学科馆员制度,选拔、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学科馆员人才,为他们提供物质和资源保障,让学科馆员全身心地投入到院系的学科建设中,为院系的学科发展和壮大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是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所必需的支撑。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用户素质、馆员素质、馆藏资源等方面差别很大。因此,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应兼顾国情、校情及馆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只有将其纳入正确的轨道,才能保证其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林.国际图书馆发展态势[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2,(6).

[2]李春旺.国内学科馆员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04,(2).

[3]孙素云.试论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措施[j].云南图书馆,2002(1).

[4]张敏.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现状与改进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张志莲.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综述[j].晋图学刊,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