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例6篇

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

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老年人;健康;社区护理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保健的进步和发展,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已成为21世纪各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生理功能和适应能力逐渐衰退,以及因退休、离职、丧偶、丧亲人、经济收入改变而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从而使他们成为疾病的高危人群和社区健康服务的主要群体[1]。因此,开展老年人社区护理,根据他们对社区护理的需求,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这对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1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1.1 生理方面问题:进入老年后,由于各脏器组织的逐渐衰退,其功能普遍降低,储备能力下降、代偿能力差,对外界的环境适应弱,逐渐出现心率减慢,肺活量减少,脑组织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视力和听力下降,牙齿脱落,味觉细胞减少,肠蠕动功能减慢,甲状腺、性腺功能逐渐下降,动作缓慢、易疲劳、骨质疏松或增生,关节活动不灵活,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对疾病的反应性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一系列疾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1.2 社会方面问题:退休引起原来角色的丧失、收入减少、离开朋友、晚年丧偶、亲友的相继死亡等都会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冲击和压力,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3]。

1.3 心理方面的问题

1.3.1 失落感 老年人曾经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当他们从原来的工作岗位退下来后,这种主导地位也会随着消失,这一切都会增加老年人的失落感。

1.3.2 自信、固执 老年人资历长,经验丰富,常以长者自居。因此,自尊心特别强,尤其是离退休干部特别明显。

1.3.3 孤独、寂寞感 老年人因身体日渐衰老,心理状态也随着发生变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由于子女的成长不能或不愿意与老年人共同居住,特别是当老年人失去配偶后,如果家人忽视与其交流的话,很容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

1.3.4 落伍感 由于老年人的反应较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差,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带给老年人的是严重的落伍感。

1.3.5 遗憾感 步入老年后,闲暇的时间多了,以往生活中的遗憾会重新出现到现实生活中来,体现在有自己未完成的事情或没有兑现他们给别人的承诺。

1.3.6 焦虑、恐惧感 由于对人生的眷念,老年人会表现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焦虑,总是担心自己的身体出问题,对疾病变得特别的敏感;随着年龄的增加,对死亡的恐惧感也逐渐增加。

2 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因素

2.1 婚姻家庭: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与健康有密切的关系[3]。配偶是老年期生活的主要照顾者,失去配偶会给老年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夫妻关系危机及老年人的负性生活是影响老年人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是老年人获得生活满足的重要来源和精神支柱。完美的家庭结构、和睦的家庭氛围、幸福的家庭支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2 文化经济社会关系: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越高,其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就越高,健康状况就会越好;经济收入低下,居住环境差,不良的生活方式等,都会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

3.1 规范社区老年服务体系[4]

3.1.1 早期发现病人,及时制定护理方案和措施 该方案贯彻多渠道发现病例的策略,包括在社区医疗服务中长期观察积累病人资料。

3.1.2 切实可行的个例护理方案 该方案包括计划的确定及保证计划执行的方案、监护的内容和方法、评价项目与指标,如提供服务与付出的费用、服务的质量、生活质量是否平衡等。

3.1.3 提供对虚弱、慢性疾病老年人和他们的保健人员如家属的教育方案。

3.1.4 支持服务系统 一是协调服务机构:社会对医疗健康的成人日间护理,上门福利餐、交通、短工服务以及家庭生活照料等等都有助于老年护理的正常进行,这些支持都纳入到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中去。二是推进健康生活的福利方案。如建立老年生活活动中心,开展有计划的健身锻炼,定期体格检查;三是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和老年保健检索中心[5]。内容包括在长期监测中积累病人的基本资料,如健康状况、诊断、治疗及所有健康方面的备用数据:包括老年人常见疾病诊断试验、治疗方法和预防服务等方面信息。当老年人因危重疾病就诊时,医院即可以通过检索中心求索病史档案,以作为诊断参考,避免不清楚造成差错。

3.1.5 健康生活的质量评估方法。

3.2 积极开展和重视社区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工作中,护士不仅要作为看护者,还要作为一名教育者,以增加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引导病人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维持最佳的健康状况[6]。我们应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这种信息资源,帮助老年人形成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如可采用个体教育、老年人学校、并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分发健康教育处方和宣传册、电话咨询、上门服务等形式因人而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图片进行疾病的宣传教育,并做好家属的健康宣教,使病人及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并能积极配合治疗。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许多疾病的高危因素[7]。如合理的饮食、戒烟戒酒、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慢支、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应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合理指导用药,使其真正了解所患疾病的危害、治疗过程,保持情绪的稳定,定期监测血压、体重、尿糖等变化,教会病人自我护理知识和技术。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加强健脑锻炼。坚持健脑锻炼是帮助老年人增强记忆、防止脑细胞老化、延缓衰老的重要方法。定期评估健康教育的效果、及时进行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通过问卷、随访、反馈的方式,每月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对社区护士可采用专业理论考核、操作方法考核、现场宣教考核,努力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提高护理质量。

3.3 开展以医院为依托的社区服务:以医院为依托开展社区护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基础护理,为因各种原因不能住院的老年人进行注射、换药、导尿等。②康复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手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指导和康复锻炼。③心理护理,对因疾病、衰老引起忧郁、焦虑的老年人,介绍疾病治疗新进展;对因离退休丧失自尊产生老而无用感的老人,引导他们摆正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8]。鼓励其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帮助他们重新实现自我的价值。家庭关系的和睦和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是构成老年美满的生活的基础,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父母也要逐步适应子女的生活和工作,相互理解,相互适应,才能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减少孤独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还要使老年人从心理上接受衰老,帮助老年人进行退休后的心理调整,鼓励老年人参加各类活动,如书画、戏剧、音乐、体育锻炼等。让老年人认识到参加适当的活动可以保持机体的代谢平衡,起到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的作用[9]。

3.4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经济原因使多数老年人的就医和健康保健受到较大的限制。我们应充分寻求社会团体的援助,帮助经济困难的老年人享受到最基本的健康服务。

3.5 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护理服务:“以人为中心”提倡“服务第一、设施第一、技术第一”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为适应老年人的需要,社区护理工作者必须更加刻苦地、自觉地学习,以熟练掌握高、新护理知识和技术,促进老年人的健康。

4 老年人社区护理前景展望

目前,老年人社区护理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这将促进老年人社区护理的迅速发展,使更多的老年人可以从社区中受益。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特点开设的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是解决老年人生活照顾的最佳办法[10]。虽然老年人社区护理存在着城乡差别,但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缩小,现代交通通讯设施的发展,将会建立一个覆盖城乡的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网络,实行资源共享。随着现在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将会有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医疗资源,这给老年人社区护理的更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起点[11]。加之越来越多的护理学院重视社区护理这一领域,纷纷增加了社区护理的课程,积极开展社区护理科研,这势必会大大推动社区护理的人才培养工作。

总之,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是社区护理人员努力的方向[12]。随着新世纪护理服务的发展,通过扩大服务人群,拓宽服务范围,老年人社区护理将会快速、健康的发展,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昌菊,李乐之主编.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37.

[2]卫小媛,牛丁岚.老年人的健康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3):277.

[3]何流芳.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8,18(2):7-8.

[4]武英.开展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7):55.

[5]肖又姑,宋国菊.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护理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0):64-65.

[6]钟勤.社会发展对医院健康教育的需求[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64.

[7]张文红,徐秀花,张秀云,等.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病人从医行为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3,18(2):89.

[8]黄车锋,卓大宏,卢燕珊.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认知综合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2000,9(2):55.

[9]赵婉莉.人口老龄化与社区护理的发展.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35.

[10]刘宇,何国平.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及前景思考.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1):977-979.

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2

1.1对象根据荆楚理工学院安排的20所实习医院间隔抽取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荆门市10所三级临床医院及实习医院附近的6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所养老院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相关人员392名。纳入标准:直接从事老年护理和护理照料的人员。临床医院选取的是目前以老年病人为主的呼吸内科和心血管内科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社区卫生机构是从事护理工作的社区护士,养老院是从事老年人护理的护士和照料老年人生活的养老护理人员。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制老年护理培训需求调查表。被调查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及工作单位。老年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老年护理培训意愿1项(非常愿意、愿意、一般及不愿意,单项选择)、老年护理培训目的1项(单项选择,提高工作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上级要求、增加社交机会及不愿意落后别人)、培训时间1项(单项选择,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培训方式1项(多项选择,系统培训、短期培训、业余自学、经验交流、专题讨论、调研考察及其他)、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1项(多项选择,工作繁重、领导不重视、经费不足、没有时间、学和不学一样、家务重及其他)、老年护理培训内容1项(多项选择,护理保险、护理法学、人际沟通、社会福利、社会学、老年护理心理学、老年护理伦理学、老年康复学、老年营养学、老年精神护理学、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研究、老年生理与病理、老年用药护理、老年健康评估、老年健康教育及老年健康管理,每项选择为需要、不需要,以需要为评分标准)。

1.2.2调查方法选取荆门市三级医院15名护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名社区护士及养老机构5名养老护理员通过预调查,间隔2周后重测,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94,内容效度0.93。在2013年6月实习前由项目组负责人对荆楚理工学院2010级护理本科班实习并参与本次课题项目的18名学生进行统一培训,18名学生分别在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荆门市10所三级临床医院实习,由18名护生在实习医院及实习医院附近的6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所养老院,于2013年10月—2013年12月以方便抽样的方式现场发放问卷,并解释调查目的,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5.6%。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软件输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被调查者一般资料392名被调查者均为女性,年龄20岁~65岁(32.33岁±10.17岁);学历:中专以下18人,中专89人,专科168人,本科及以上117人;职称:无职称31人,护士157人,护师117人,主管护师及81人,副主任护师6人;护士执业资格:无资格43人,有资格349人;工作单位:临床医院229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1人,养老机构32人。

2.2被调查者培训意愿、目的、时间、方式及影响因素老年护理培训意愿:非常愿意82人(20.9%),愿意226人(57.7%),一般66人(16.8%),不愿意18人(4.6%)。老年护理培训目的:提高工作能力214人(54.6%),更新专业知识136人(34.7%),上级要求22人(5.6%),增加社交机会9人(2.3%),不愿意落后别人11人(2.8%)。培训时间:半个月47人(12.0%),1个月82人(20.9%),3个月164人(41.8%),半年78人(19.8%),1年21人(5.4%)。培训方式:系统培训284人(72.4%),短期培训265人(67.6%),业余自学181人(46.2%),经验交流256人(65.3%),专题讨论218人(55.6%),调研考察185人(47.2%),其他23人(5.9%)。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工作繁重274人(69.9%),领导不重视174人(44.4%),经费不足214人(54.6%),没有时间228人(58.2%),学和不学一样67人(17.1%),家务重142人(36.2),其他35人(8.9%)。

2.3老年护理培训内容排列前5位分别是:老年护理心理学307人(78.3%),老年营养学290人(74.0%),人际沟通284人(72.4%),老年康复学283人(72.2%),社会学241人(61.5%),其次是护理法学237人(60.5%),社会福利206人(52.6%),老年护理伦理学195人(49.7%),老年用药护理192人(49.0%),护理保险184人(46.9%),临终关怀182人(46.4%),老年健康教育177人(45.2%),老年精神护理学163人(41.6%),老年健康评估136人(34.7%),老年健康管理125人(31.9%),排列最后2位是老年生理与病理116人(29.6%)与老年护理研究52人(13.3%)。

3讨论

3.1老年护理培训意愿、目的、时间、方式及影响因素本调查显示,从事老年护理人员培训愿意很高(78.6%),与周晓艳等调查结果类似,低于张显碧等调查结果,可能与他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有关。高培训需求为对从事老年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调查显示,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工作能力(54.6%),与邓荆云等调查结果一致,也反映我国目前从事老年护理人员的技能有待提高。本调查显示,参加培训的时间比例最高的是3个月(41.8%),培训方式比例最高是系统培训(72.4%),与张显碧等调查一致,认为最好是半脱产方式,利用工作间隙进行学习,对函授和自学的方式认为自己不能达到学习目的,同时也担心会影响经济收入。对于培训方法认为最好有指导老师讲解示范,通俗易懂,学以致用。政府在护理员培训方面给予宏观引导与支持(如培训经费),并能与就近的地方高职院校加强相关专业指导与培训。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培训,最好采用多种培训手段,案例教学法、多媒体仿真标准化病人Simman教学系统,构建远程网络教学平台并形成网上知识库,理论与实践培训同时进行,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本调查显示,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主要是工作繁重(69.9%),其次是领导不重视(44.4%),说明目前养老护理人员工作任务重,政府部门要加大养老护理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护理队伍素质,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护理需求;护理干预

我国老年群体数量日渐升高,老年人群作为社区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区卫生保健相关的更多服务。关注和进一步研究老年群体生活质量改善,应该成为社区老年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为提高社区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了解社区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开展社区护理工作,笔者特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对380名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我区380名老年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4例,女性156例;年龄60-91岁,平均(69.1±7.2)岁,其中60-69岁者218名,70-79岁者124名,80-89岁者38名;职业:农民23名,工人103名,教师52名,医务人员15名,企业职工91名,公务员67名,无业者12名,其它17名;文化程度:小学114名,中学及高中192名,大专及以上74名;婚姻状况:丧偶68名,夫妻健在305名,独身7名。

1.3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①受试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②受试者的健康水平: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等11种老年常见疾病史;③制定社区护理的需求问卷,包括疾病预防、疾病护理、健康促进三个方面,共23个条目;④采用GQOLI-74生活质量的综合评定量表[1],内容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共74个条目,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调查问卷由经培训的专业人员入户发放,使用统一指导用语向受试者讲解。调查表由受试者本人填写。本次共发放400份问卷调查表,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8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5.0%。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

2结果

2.1老年群体疾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380名老年人中,患病者273名(71.8%)。其中患1种疾病165名,2种及以上108名。患病率最高的的前五名疾病是高血压(125名)、关节炎(76名)、心血管病(63名)、糖尿病(46名)、白内障(19名)。

2.2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影响因素

表1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影响因素

2.3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

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平均(61.72±9.84)分,躯体功能平均(60.11±11.86)分,心理功能平均(67.31±12.62)分,社会功能平均(63.34±10.76)分,物质功能平均(55.76±13.52)分。

2.4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和生活质量间相关性

表2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和生活质量间相关性(r)

注:*表示P

3结论

3.1护理工作利用情况与影响因素

本调查显示,社区老人的护理服务利用率较低。通过调查结果可知,380名社区老年人中273名患病,患病率高达71.8%。而患病率最高的前五位分别是高血压(125名)、关节炎(76名)、心血管病(63名)、糖尿病(46名)、白内障(19名)。此类疾病与老人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也说明老人对于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较高。社区老人生活质量平均(61.72±9.84)分,这与国内外相关资料[2-3]的研究结果相近。该现象也说明老人有较高社区护理需求,但目前我区护理服务的状况并不乐观,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区护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服务站工作宣传不充分,老人对于社区护理工作的性质、特点、方法、意义等缺乏深入了解;而社区老人对社区护理不接受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费用问题,老人对于费用考虑与平时经济收入和消费习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同时也可反映出老人对于护理工作认识的缺乏[4]。

3.2增强护理服务工作

3.2.1全面了解社区老人护理需求,针对性开展健康宣教 实施健康宣教工作,进一步提高社区老人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的能力,提倡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调查显示社区老人主要患病为高血压、关节炎、心血管病、糖尿病及白内障,因此,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开展健康宣教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干预对策[5]。

3.2.2增强对社区老人生活质量的检测,对生活质量较差的老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特困老人与空巢老人属于社区老人中的困难群体,护理工作人员应增强对该类群体的护理。可将该类老年人资料进行分开保存,让护理人员心中有数,定期对老年人进行针对性护理。

3.2.3增强宣传力度,提高社区老人对于社区护理的知晓度 本调查说明社区老人对于护理工作的性质、特点并不了解,一定程度上着也会影响社区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6]。所以,社区服务站可通过媒体和老人就医等机会,介绍护理相关知识,消除社区老人的疑虑,得到老人对社区护理工作的支持、理解。同时,护理人员也应给予老人更多关怀、关心,通过良好服务态度赢取老人信任。

综上所述,社区护理工作开展的同时应加强自身宣传力度,了解社区老年人的不同状况,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并不断开发更适合社区老年人的护理方式,进一步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亚琴.长治市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区护理需求的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

[2]全鹏,雷松蕙,朱秀娥等.对高脂血症老年人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J].护理学杂志,2007,22(5):64-65.

[3]孙科,黄元汛.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4,(7):117-117,248.

[4]Zahid Muhammad A,Ohaeri Jude U.Relationship of family caregiver burden with quality of care and psychopathology in a sample of Arab subjects with schizophrenia[J].BMC Psychiatry,2013,10(1).

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改革;日本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91-04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和空巢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年护理问题成为了当前社会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根据历年《统计公报》的数据整理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在稳步增长,老年人口抚养比在逐步加强。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1982年为4991万人,2014年增加到13755万人,年均增加273.9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4.9%增加到2014年的10.1%,年均增加0.1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从8%增加到13.88%,年均增加0.18个百分点。此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2000年的71.4岁提高3.43岁。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以及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在未来老年人对长期护理服务有巨大的需求。为了应对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在2011年国务院就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在规划中明确提出:“探索实施老年护理保险,增强老年人对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可见,国家已将老年长期护理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关键是如何建立和实施我国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对国外一些主要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等的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实施内容进行了阐述,然而很少有学者对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改革进行深入跟踪研究。中国和日本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且人口和社会结构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实施方面都带有政府强烈干预的色彩,因而对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和改革的最新态势进行深入跟踪研究,无疑对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具有更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改革的动因

200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逐步缓解了日本国民的护理需求,减轻了个人和家庭的护理费用负担,但随着制度的进一步推进,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了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一)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

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是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的根本驱动因素。根据日本《社会保障统计年报(平成25年版)》的数据显示,日本在2012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已超过30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2%,预计该比例在2015年将达到20.8%,在2025年将达到30.3%。此外,日本高龄化趋势也比较明显,75岁及以上高龄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预计到2025年75岁及以上高龄人口的比重将上升到18.1%。老龄化趋势的加深,高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日本需要护理的人数快速增长并远远超过了预期水平。据199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的一项预测数据显示,日本国内需要护理的老年人人数在2000年、2010年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280万、390万和520万,但实际上虽然2000年时被认证需要护理的老年人仅有218万人,但到2005年就迅速增加到了411万人,超过了2010年的预期水平,而到2012年被认证需要护理的人数又达到了533万人,超过了2050年的预期水平。超预期的人口老龄化以及超预期护理需求的增加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进行护理保险制度改革,增加护理保险供给,以满足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护理需求。

(二)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大

伴随着护理服务使用人数的增加,护理服务给付费用也逐年上升。2000年护理保险费支出为3.6万亿日元,2005年上升到6.4万亿日元。而根据厚生劳动省预测,2012年给付额将达12兆日元,2025年将达19兆日元。由于日本护理保险资金的45%需要靠政府承担,急剧增长的护理保险给付额加重了政府的护理保险财政负担,为了缓解财政给付压力,政府不得不逐步提高参保人的缴费水平。2000年第1号被保险人每月平均需缴纳的保险费为2911日元,而到2012年该费用上升到了4792日元,上涨幅度超过60%。缴费水平的提高挤占了参保人的当期可支配收入,对收入偏低的老年群体带来了很大压力。

(三)护理需求人口结构重心发生转移

日本民众护理需求结构重心发生了转移,主要表现在轻度护理需求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而重度护理需求人口数量增长减缓。在2005年需要轻度护理的认证人数为72万人,而在2000年这一认证人数仅为32万人,五年间增长了225%,如果加上“要护理1”中的轻度护理需求者,轻度护理需求所占比重就更大。因此,随着护理需求结构重心的转移,客观上也需要调整护理保险制度以适应新的护理需求。

(四)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使得护理保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1)政府对护理服务提供者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导致了2007年“COMSN”(日本企业参与照顾服务提供的先驱企业)不法申请给付事件的发生。(2)制度的碎片化,护理保险、福利事业和医疗保险提供的服务存在相互重叠、互不衔接的问题,使得服务利用者对制度设计不满意。(3)护理从业人员待遇水平低、劳动环境差,离职率高、人才流失严重。(4)保险给付项目设计有失公平,例如伙食费和居住费用的承担主体依服务利用方式而存在差异,对于居家照护服务使用者需自行承担,而对于机构入住者该费用则为保险给付项目。

三、改革的措施及成效

针对护理保险制度实施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日本政府围绕如何保持护理保险制度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方向,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并于2005年、2008年和2012年进行了三次改革。其中,以2005年通过的《有关部分修改介护保险等的法案》的改革影响最为深远。

(一)2005年改革措施

2005年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如何完善护理保险制度体系展开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创建护理预防体系,解决轻度护理需求者快速增长的问题。新型护理预防体系以市町村政府的护理预防为主体,负责本区域内综合预防体系的建设。在此次改革中增加了护理对象级别,将护理保险制度开始实施时的“要支援1”级别拆分为“要支援1”和“要支援2”两个级别,改革后护理对象级别增加为7级。此外,还设定了新的预防服务项目,由市町村护理认定审查委员会进行护理等级认定,并提供“预防护理”给付项目的服务。第二,创建社区综合援助中心。在各市町村建立社区综合援助中心负责“地区援助业务”的具体实施,包括护理预防、综合咨询、虐待预防、社区护理援助等综合援助服务。社区综合援助中心整合了医疗、护理、福利等多个职业,改变了以往护理保险、福利事业和医疗保险提供的服务相互重叠、互不衔接的问题。在机构设置和运营体制上,充分考虑了市町村的人口规模、专职人员配备等情况,按每2万~3万人口设置一处的标准设计。第三,创设社区紧密型服务。社区紧密型服务是由市町村制定并监督实施,它更加强调社区的护理功能,原则上只有本市町村的居民(被保险者)才能成为保险给付的对象。社区紧密型服务由于利用者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服务,有利于强化利用者与地区的纽带,增强归属感和地区认同感。不仅如此,市町村根据本地区利用者的人数和服务量,控制服务规模,可以防止服务提供过多以及设施建设规模过大造成的浪费。第四,开源节流,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开源方面主要措施包括:(1)扩大护理保险覆盖范围,例如将遗嘱年金和伤残年金纳入了特别征收范围。(2)增加个人缴费,在2006年第一号被保险人缴费的基数额提高到了4090日元。此后在2009年和2012年又分别提高到4160日元和4972日元。而节流方面主要是对保险给付范围进行改革,伙食费、住宿费不再作为机构护理保险的给付项目,完全由利用者自己承担。这不仅平衡了机构入住者与居家照护服务使用者之间的付费公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金额的支出。

(二)2008年改革措施

2008年,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解决护理从业人员流失严重和政府对护理服务提供者管控不力的问题。首先,针对护理从业者流失的问题,日本政府在2009—2011年第四个护理保险计划实施期间,调整了护理保险报酬的标准,增加了护理从业人员的待遇。同时在护理服务的供给方面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增加了供给。2009年日本政府向各都道府县下拨2495亿日元的护理基础设施特别拨款,用于护理设施和护理中心的紧急建设,2010年又投资约3975亿日元设立护理职员待遇改善交付金,投资约3011亿日元完善护理设施建设。其次,针对2007年出现的“COMSN”不法申请给付事件,日本政府强化了地方政府及NPO对照护服务提供者的指导监督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1)调整业务管理体制,对护理服务提供机构进行分级管理和监督,对不同规模的护理服务提供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2)加大对服务提供机构的检查力度,对违法行为和不正当行为采取严格惩处措施,如罚款、停业整改、吊销服务提供资格等。(3)优化检查惩处的流程,引入了事前申报机制,保证护理服务使用者接受服务的连续性。日本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尽可能消除“护理服务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监管缺失问题。

(三)2012年改革措施

2012年的护理保险制度改革是对前两次改革的拓展和延伸,改革措施包括:(1)进一步推动地区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了全天候24小时对应型访问介护服务、小规模多机能型服务和访问看护复合型服务。实施护理预防与生活照顾相结合的综合援助服务,努力使社区综合援助服务项目向预防、护理、医疗、居住和生活照顾一体化方向发展。这些改革措施引入了福利民间化、市场化元素,为竞争型社会福利的形成打下了基础。(2)再次修改了培养和吸引专业护理人员的政策,调整了护理保险给付标准,提高了护理从业人员的待遇水平。

(四)改革的成效

通过三次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1)护理预防体系得到发展和完善,接受预防护理服务的人数增加迅速。2005年护理预防体系未建立之前“,要支援”认证者人数仅为72万人,2006年护理预防体系建立之后,“要支援1”和“要支援2”的认证者人数就达到了104万人,到2011年已经达到了140万人,约占到认证者总人数的26.4%。预防护理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遏制轻度护理者转变为重度护理者,这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还能减轻护理保险给付金额的支出。(2)护理服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拉动日本经济的新增长点。以居家事务所为例,2011年居家服务事务所的数量达到了126356家(2005年这一数字为83397家),其中民营事务所占到了98.7%,成为该领域的主力军。据估计,到2025年日本护理服务产业预计将达到10万亿日元的产值。(3)护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得到空前发展。护理专业人员从2000年的54.9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12.5万人。2011年通过护理支援专业课考试的专业人员约达到了57.4万人,而申请考试人数超过了200万人次。(4)民众对护理服务的利用更加普遍。据厚生劳动省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居家服务被利用次数达到了3829万次、设施服务被利用次数达到1026万次、社区紧密型服务被利用次数达到353万次;2012年被认证需要护理的人数增加到了533万人,护理保险给付人数增加到了445万人,其中居家服务利用者、设施服务利用者和社区紧密服务利用者人数分别达到了328万人、86万人、41万人。(5)日本民众对护理保险制度认同度提高。就日本内阁府在2010年进行的一次护理保险制度实施效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者中对护理保险制度持肯定态度的人数占比为51.3%,超过了半数以上。

四、经验启示

日本从2005年开始的一系列改革都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保证护理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的重要尝试。虽然改革中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但对于护理保险制度还未起步的我国来说,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特别是护理保险制度改革的理念、思路及具体实施措施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循序渐进地建立适应国情的护理保险制度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各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因此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方针。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护理保险发展模式,可考虑选择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上海、重庆等城市进行试点,然后逐步向全国推广。此外,考虑到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悬殊,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人群的范围可首先将其限定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的家庭,以家庭为单位参与护理保险。护理保险费用筹集应考虑多种渠道,由政府、企业、家庭多方合理承担,家庭缴费允许动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的资产。这不仅提高了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护理保险的资金来源。

(二)注重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是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启示我们,老年护理服务具有高度公共物品属性,政府在护理服务供给中需要承担起主要责任,但在兼顾公平的同时也需注重效率,为了合理协调两者关系通过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是提高运作效率的有效手段。我国可借鉴日本的护理保险实践,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民间力量、市场力量进入护理保险服务市场,建立满足不同护理服务需求和层次的护理服务机构,例如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疗养院和老人日托中心等。试点初期可选择有资质、实力强、网络全的大型保险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参与护理保险,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在积极探索实践政府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以此来缓解未来老年护理需求的压力。例如青岛市在2012年1月7日颁布的《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中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委托第三方经办监管的管理模式,通过政府招标确定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护理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支付等工作,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和工作效能。”此外,合肥市在2013年7月1日还出台了针对五保特殊群体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障制度实施方案,允许政府出资购买商业护理保险来解决五保特殊老人群体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障需求。

(三)重视护理预防保健体系的建设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改革中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就是建立了护理预防体系。我国在护理保险制度顶层设计时应将护理预防保健体系建设纳入到一个重要位置,通过护理预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可实现护理保险制度从被动给付向主动预防转变,这样可减轻护理费用支出压力,对保持制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建立全民健康检查制度,对疾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以降低中老年时期的疾病发生率,降低预期医疗费用开支。

(四)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照料优势

由于我国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对家庭有较强依赖的情结,一般不愿意接受离家较远的机构养老或护理,因此在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思想诉求,这方面日本社区照护服务方式可作为一个借鉴,建立集家庭护理服务和专业机构护理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护理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自理能力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例如针对日常生活能够部分自理的老年人主要采取居家护理方式,由社区服务机构向老年人提供上门的护理服务,例如穿衣、做饭、洗碗等。而针对日常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而家庭成员又无力护理的老年人主要采取养老机构护理方式,由设在社区内的养老院、护理院等专业机构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照顾。

(五)加强专业护理服务人才的培养

国家应重视专业护理服务人才的长期培养,加快发展专业化的护理人才队伍。第一,重视护理专业人才培训,在职业院校中开设老年护理保健专业,建立和培养一支既懂得老年心理需求,又掌握老年医疗保健和护理知识的专业老年护理人才。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护理资格认证考试体系,避免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良莠不齐,促进护理人才市场的良性发展。第二,注重护理在岗人员的职业培训,定期举办护理知识讲座、开展业务技能培训。第三,吸取日本护理从业者离职率居高不下的教训,合理制定护理服务人员的薪资报酬,保证护理服务队伍的稳定,以及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第四,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构建平台打通志愿者队伍的服务通道,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政府在护理服务领域的投入压力,也有利于弘扬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

(六)重视风险管控,强化政府的监督

长期护理保险涉及医疗、护理等众多关系主体,存在较大的医疗和护理服务的风险隐患,若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风险管控手段,必然会造成医疗及护理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可能会导致长期护理保险收不抵支,进一步威胁到护理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因此,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之初就要做好风险管控的长期规划。如果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方式来提供护理服务,那政府风险管控的重点应落脚于供给服务主体,这方面可以仿照日本建立护理服务供给主体监察体系,通过监察体系的建立来进一步规范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主体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供给主体不法行为的出现。在未来护理保险的实践中,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以维护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宋金文.日本护理保险改革及动向分析[J].日本学刊,2010,(4):107-120.

[2]朱秋莲,谭睿.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3):46-49.

[3]王磊,等.日本介护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启示[J].地方财政研究,2013,(5):75-79.

[4]宋健敏.日本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高春兰.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中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分担机制研究———以日本和韩国经验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2,(8):103-109.

[6]谢保群.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改革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8):47-55.

[7]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8]戴卫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社会保障年:平成25年版[EB/OL].国立社会保障•人口研究所官网,2014.

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逐渐衰老,各项功能呈直线下降,老年期又面临重大的生活改变,如退休、丧偶、由子女照料等,这些变化使老年人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护理工作中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1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1.1孤独感和失落感 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等原因,人际交往减少,家庭及社会地位改变,儿女成家立业,没有时间陪伴在身边,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突然有了被轻视、被抛弃的孤独感或失落感,或沉默寡语,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易发脾气,。而大多数子女只注重对老人们生活上的照顾,忽视了情感上的交流。

1.2焦虑和抑郁症 老年人离退休后,过去长期习惯了的生活日骤然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易造成心情低沉,悲观失望。这种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与失调,容易产生自卑、无用感,甚至焦虑、抑郁。随着身心逐渐衰老,此外老年丧偶、亲友生死离别等,对老年人都是最强烈的生活事件,从而感到无限悲伤。

1.3多疑和健忘 老年人身体日渐衰老,有的老人由于大脑皮质功能的减退,致行为异常,自私、多疑、孤僻,或像老小孩一样出现一些原始的幼稚行为;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希望身边的人围绕他一个人,只关心他。而有的老年人智力水平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如出门忘记是否关门,经常忘记吃药等,健忘使老年人经常怀念、唠叨过去,多疑和健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情绪。

1.4固执、易怒 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事业上成功、工作时得到同事们的尊敬,退休后仍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意见和想法不能被采用和重视,易产生不被人尊重的想法,从而封闭自己,对新事物难以适应甚至看不惯,固执己见。老年人性格同老年人的脑退化有密切关系,脑的各部分发生退化的程度不一致,如大脑额叶比其他区域先退化,而额叶与性格关系密切。故老年人性格易发生改变,同时皮质的退化,对皮质下的控制减弱,造成皮质下原始冲动占优势,出现控制力下降,易发怒。

2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老年人机体衰老严重,有的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这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以下因素:

2.1社会角色转变 进入老年期,将面临离退休这一人生的转折点,生活规律发生极大地变化。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地位、社会联系和生活重心的巨大变化,导致社会角色的重大转变。从而产生无价值感、不平衡感,甚至茫然、颓丧。

2.2家庭角色转变 退休老人的生活范围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人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结构、成员彼此间的关系以及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等都直接影响着老人的心理状态。在老人和子孙三代同居的家庭,老年人与子女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存在差异与矛盾。另一方面,"空巢家庭"的增多,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再加上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3经济状况 经济是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完备,医疗服务费用逐渐上升,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由于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收入不佳等原因, 经济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收入的不足,社会地位不高,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

3 社区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社区心理护理以健康为中心,旨在促进和维护社区内个人、家庭和人群的心理健康。而对社区老年人群的心理问题,社区护士更应加强服务,促进老年人适应老化过程,使老年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帮助他(她)们度过健康幸福的晚年,具体措施如下:

3.1建立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中心 社区成立老年人健康服务中心,应有专业人员指导老年的自我保健。如饮食的烹调,营养的搭配,娱乐活动的具体内容等。建立保健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组织专家进行老年保健讲座,订阅老年保健杂志,建立老年健康宣传栏,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组织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社区护士要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

3.2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由于疾病,老年人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护士应加倍耐心,热情,更加体贴,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就能增添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 社会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3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 社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她)们沟通,帮助他(她)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帮助他(她)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认识到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避免"养老金死亡"。退休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

3.4鼓励老年人适度脑体劳动 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运动。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等,让其了解社会变化,更新观念,丰富自己的生活。

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6

(1.淮南联合大学 医学系;2.淮南市田东街道小岛卫生社区卫生服务站,安徽 淮南 232007)

摘 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社区老年患者12例,进行为期12个月以上的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包括:营造有利于患者生活、起居的生活环境.心理指导,情感有关老年痴呆病知识及护理知识的宣教培养,康复训练指导及服药遵医行为指导等.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的病人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老年痴呆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老年痴呆;社区护理;干预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22-02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的7%的社会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人口老龄化社会.截止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1.9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4.3%.2013年将达到2.0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4.8%.[1]据资料统计表明,全世界65岁以上老人的痴呆犯病率为8.4%.随年龄的增长,85岁以上老年痴呆的犯病率将达到47.8%.[2]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痴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性后果.目前,在老年期痴呆患者护理中,对其实施社区护理的认识还未达到应有的层次.因此,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加强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家庭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现把我们对社区老年期痴呆患者护理干预的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社区老年痴呆患者12例,其中血管性痴呆11例,老年性痴呆1例;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54岁(64.7+13.4).文盲5例,小学文化程度4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例;有职业7例,无职业5例;病程最长26个月,最短6个月,平均10.5月.所有血管性痴呆经MR1确诊并由综合性治疗医院转入社区服务站.老年性痴呆(AD)患者的诊断,所有老年性痴呆患者无论是老年性痴呆还是血管性痴呆均经综合性治疗医院确诊转入社区服务站患者的诊断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3]

1.2 方法

1.2.1 痴呆的诊断依据

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进行智力测定,其中文盲≤17分,小学文化程度≤20分,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0分为智力障碍,依次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生活自理评价应用Hachjnski积分表[4],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强.41-60分为中度智力障碍,≤40分为全度自理能力障碍.

1.2.2 干预方法

与社区委员会合作,每两周进行一次家访,每月最少一次电话访谈.每周一次门诊护理咨询,每3个月进行一次老年痴呆患者及家庭的联合健康护理讲座,讲座不拘泥形式,可在家庭、门诊或活动室.时间一年.干预内容:(1)生活起居:对于轻、中度的老年痴呆患者尽可能的培养自我照顾的能力,并进行生活技术的训练.如反复练习吃饭,穿衣,脱衣,洗漱,入厕,刷牙,用碗筷,甚至洗澡,鼓励和赞扬其所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以提高患者的能力、信心、和自尊.针对中后期的患者容易出现的拒食、误吸、误食、走失、跌倒、呛咳、激越行为、超量进食等.督促家属加强患病老人加强语言、记忆、思维、认知训练活动,活动有简到难,有单一到复杂,如聊天、下棋、打牌、看电视、听故事、识卡片,训练按顺序进行,允许患者联想、思维,活动应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2)体能训练: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患者熟悉的场地、街道,由他熟悉的人陪伴,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活动的方式要简单实用,时间不固定,随时随地,常用的方式有:散步、快走、郊游、做操、气功、太极拳、交谊舞、花鼓灯、拾豆子、掰花生、剪纸、练字等.为自理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对行为困难的肢体障碍者,可通过看别人做操、跳舞、看电视、听广播的形式活跃气氛,提高应激能力.(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应以关心爱护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咨询,要耐心倾听他们每一次倾诉,切忌语言生硬,大声训斥,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鼓励患者家属或照顾者主动与病人谈心,交流,交往,时期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愿望,识别和清除不良刺激,减少患者的孤独感,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保护他们的自尊心.(4)健康宣教:对患者及家属定期进行老年痴呆知识及护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根据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讲解老年痴呆病人的注意事项、护理要点.(5)居住环境:是患者生活、学习、社交、休息、娱乐的场所.老年患者生活居住环境的原则是安全、省力、方便、适用、美观、舒适、温馨、清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如:空气洁净、无灰尘、物吸烟者、光纤充足、夜间有照明灯,房间内不宜过于干燥或潮湿,地面平整,无台阶障碍物.地毯平整、无滑动,家具放置稳固,固定有序无阻碍通道,床的高度在膝盖下,远离水源,电源,禁用煤炉冬天取暖烤火,房间的颜色主要采取中性色调或双色调,采光充足,避免刺耳的噪音.(6)指导用药: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不随意混用其他药物,不改变药物剂量和方案,如需要,须征得医务人员的同意,不滥用滋补药,保健药,抗衰老药和维生素.掌握服药技巧,药片多时克分次服用,以免发生误咽,吞咽片剂和胶囊有困难时,可选用液体剂型,如冲剂,口服液、注意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2.3 评价方法采用将抗测量量表SF-36(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5]SF-36是由MOS(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调查问卷表发展而来.主要用于14岁以上健康人群的普查,因其操作简单、易行反应状况直观、一目了然、量化全面.因此,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6]注量表共有9个大项共36个小项,分别是(1)生理功能:10个小项(2)生理职能:4个小项(3)身体疼痛:2个小项(4)总体健康:5个小项(5)活力:4个小项(6)社会功能:2个小项(7)情感职能:3个小项(8)精神健康:5个小项(9)健康变化:1个小项.除躯体角色功能和情绪角色功能仅需回答是和否之外,有7个小项需要把反问评分,3个小项需要重新给予标准分,每个问题需回答4-5个分级,最终进行综合评分,得分越低,生命质量越差,反之得分越高,生命质量越好.由社区护士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12个月后对研究对象各评定一次.

1.2.4 统计学方法所有采集的数据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比较.见表1,表1干预前后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老年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 AD,又称老年痴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混合型痴呆(mixed dementia,MD,即AD合并又称多发性梗死痴呆VD)和其他类型痴呆四种.但其中以AD和VD为多见,约占全部痴呆的70%-80%左右.[7]

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全面性、持续性的智能障碍综合症,除此之外,还伴有言语和智能障碍,人格改变,表现有情感妄想、幻听、幻视、身份识别障碍、抑郁、焦虑、缺乏主动性、活动减少、孤独、自私,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周围人叫冷淡,甚至对亲人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五谷打骂家人,缺乏羞耻感和伦理感.目前尚无有效的病因治疗措施.因此老年痴呆的社区早期护理干预对延缓疾病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生活质量,均有重要作用.然而老年痴呆的上述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多数家庭多数病人缺乏家庭护理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缺乏系统的、正规的操作技能培训,因此家庭护理过程缺乏可赞的护理过程.课题组对患者进行家庭护理干预,进行相关知识指导.通过智能训练、家庭生活训练、体能训练,使患者思维能力、自我生活能力、人格康复、护理能力有了一定提高.Smith认为[8]对痴呆患者的护理重点,是发现他自身的能力,发现他能做那些活动,具备哪些素质,并通过护理保持这些能力,活动,素质,最终使他们能参加这些活动,活动的内容简易、方便,不需要特别复杂和智力,如简单的洗漱、穿衣、吃饭、摇手、如厕等.本研究显示经过12个月的家庭护理干预所有患者护理干预前较干预后的躯体健康、心理素质和体力、精力社会功能角色均较干预前有了明显改善.(P<0.01)

有学者研究认为对老年痴呆患者的高质量有效的护理,在于能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富有爱心情怀的环境.[9]在护理干预过程中,积极培养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文娱活动、体育活动,鼓励和患者多与他人交流,特别是同龄老人,因为老年人常对过去的往事记忆犹新,念念不忘,说起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滔滔不绝、但对近期发生的事转眼即忘,因此要与老年人常讨论“旧话题”,寻找彼此的共同点,建立良好的话语平台,促进大脑思维、思考,有利于精神健康.[10]

本研究显示:通过社会活动,患者躯体角色功能、社会活动能力均较干预前有了明显提高.认知能力改变是老年痴呆的特征之一.一些老年人可能出现记忆能力逐渐减退.如记不清儿女的电话号码,对近期所发生的事和说过的话不能回忆,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而上述老年人出现的种种症状,往往不被家庭和社会所重视.人们普遍认为它是老年人所特有的功能性改变.任其发展,后果严重.实现健康老龄化是21世纪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全体社会、社区委员会、社区护理人员、家庭护理提供者应携手努力,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有利于患者、家庭、社会之间相互交流的良好环境和平台,及早干预并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宇,郭桂芳.我国老年护理需求状况及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5-8.

〔2〕唐牟尼,对老年期痴呆的流行病学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学分册,1998,25(2):83-85.

〔3〕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s].4thed.

〔4〕李荣,袁锦楣.痴呆诊断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59,263-264.

〔5〕Ware JE,SF-36Health Survey.Manmual and Interpratation Guide Boston MA:The health Instrtute 1993.

〔6〕魏朝辉,莫一心,陈和平.生命质量测定量表SF-36的应用.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7,14(4):145-147.

〔7〕孙建萍.老年护理[M].人民卫生出版社,124-131.

〔8〕[英]Smith P.痴呆症病人的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3,22(10):45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