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例6篇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1

【关键词】卓越计划;土木工程专业;企业深度参与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本文就“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就土木工程专业展开专项讨论。

通过企业的深度参与培养的过程,可以使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熟悉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术标准,提高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能力;了解工程实际需要,涵养职业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独立从事土木工程领域内某一专业方向设计与运行、分解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卓越工程师。

为了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做到扎实有效,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深入踏实的工作:

一、建立企业遴选制度与校企合作方式

合理的利用企业和学校资源使校企合作成为可能,尤其是使二者的合作关系发展成为利益双赢的局面,可以大大增强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动力。因此建立企业与导师的遴选制度,完善校企合作方式成为保证企业深度参与有效性的首要环节。

1.调研本地企业概况,明确企业参与目的与责任

从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来看,选择企业应以本地区(即与学校同一区域)企业为主。以福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为例,该校采取“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3年校内培养加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分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地下建筑与工程三个方向进行培养。根据该培养方案中的培养方向,合作企业主要分为施工、监理和设计三大类。就福州地区而言,由福州市建筑业协会相关信息显示,该市建筑施工企业共281家(其中具备一级资质企业44家,二级资质企业136家,三级资质企业101家);福州企业名录信息显示福州工程监理公司约33家;另据《中国设计院名录大全》(福州卷)资料信息显示,福州市土建类设计院约63家。从相关企业数量上来看,学校可选择的合作企业的范围还是比较宽松的。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前提,必须明确企业深度参与的目的与责任,使校企合作不只是停留在口头或是签订实习基地的一纸合约上,而是要落到实处。

企业深度参与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一是校企联合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要求、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确定培养评价体系;二是通过企业参与及时反馈行业最新消息和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变化;三是使企业在参与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入近距离的从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考察学生,从而筛选出更符合本企业需求的人才,缩短企业培养基层人员的时间,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企业深度参与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一是提供合适的顶岗实习的岗位,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管理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操作、换岗轮岗几率低的技能锻炼的实习机会[1];二是提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实习实训等任务。

2.完善校企教学合作档案,设置更符合企业实际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相符合,直接制约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故学校应在遴选企业名单之后,对有意向合作的企业应做深入研究,设立合作档案机制:一是建立企业业绩档案分析企业近年主要主持的项目、成果和即将投产项目,并将其进行分类整理,为后期制定专业课程企业实训方案提供依据,使实训内容和企业生产实际相对应,从而更有效的利用企业资源;二是建立企业各类高级人才档案,便于学校根据个人特长及素质,确定不同类型的导师参与教学的方式(如讲座、现场教学、实训指导等),从而更大程度的发挥企业导师的能动性,保证教学质量;另外建立企业需求档案,通过加强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如采取订单式课程设置),调整部分课程内容,使教学过程与企业需求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企业参与的动力[2]。

3.建立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增强企业深度参与的动力

企业的深度参与培养是学生在完成学校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补充环节,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过程。企业参与的深度是建立在校企合作深度基础上的,而校企的合作深度主要是指学校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的程度,其成效在于是否促进彼此发展。校企合作深度与校企合作链条长度,合作面宽度成正比,合作链条越长,合作面越广,双方的接触点越多,相互间的依赖性也越强,合作深度也就自然加深[3]。

如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土木工程系与福州市名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一致达成建设“土木工程系暨名筑实业集团技术中心”,包括实验中心、工程检测中心、研究所(结构抗震研究所、高性能砼研究所、复杂结构研究所、创业创新工作室等)的合作方式。其中技术中心建设地点为阳光学院土木工程实验大楼,所需的不动产由阳光学院提供;名筑实业集团公司作为技术中心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负责技术中心的设备购买,设备资产属名筑实业集团公司所有;技术中心的管理和运行由土木工程系负责,双方共享技术中心资源;双方在技术中心内合作的项目,共同享有申报各类荣誉、奖励的权利,申报前须经双方协商确认。

以此为基础,名筑企业积极参与了阳光学院土木系一系列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1)设立土木工程“名筑”特色专班。由阳光学院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名筑”特色专班,针对企业需求,共同量身定制“名筑”特色专班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在制定培养方案中,聘请实业集团公司工程技术专家一起制定专业定位培养规划,双方共同商讨按照社会与行业需求设置教学体系,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

(2)名筑实业集团公司选派一名高级工程技术骨干作为阳光学院土木工程系的特聘系主任、特聘教授,与阳光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共同负责土木工程系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双主任”的有效模式,土木工程系主任负责教学管理和理论教学环节,特聘系主任负责实践教学环节。

(3)名筑实业集团公司提供高级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专家和工程技术骨干担任双师型兼职教师。参与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合作开发专业教学的工程案例,担任土木工程系实践教学课程的部分教学,定期开展工程技术学术讲座与工程实践技术实务讲座。

(4)按照培养方案,结合名筑实业集团公司实际情况,接收学生的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接收人数由名筑实业集团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土木工程系负责推荐符合要求的学生)。除定点安排学生上岗外,另指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骨干指导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过程。

(5)名筑实业集团公司根据需要选聘阳光学院土木系毕业生就业。仅2014届土木系毕业生已有31名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4.6%)成功获聘成为集团公司成员。

由阳光学院和名筑实业集团的技术中心共建合作可以看出,此举既更好地满足企业人才储备和培养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又大大提升学院的理论实践能力。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可谓是形成双赢互惠的局面。

二、细化专业课程企业实训方案

为了配合企业深度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行性,学校培养方案中应提供详细灵活多样的企业实训方案,便于更好的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

如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企业实训培养方案就分别提供了土石方工程施工工程、建筑脚手架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浇筑及模板工程、建筑结构安装工程、建筑防水工程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等多种分项实训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工程进展情况选择对应的实训计划,使得企业真实参与成为可能。

另外,在具体制定相关的实训任务书时,对实训的目的、要求、内容都应该作出清晰详细的说明,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导性和方向性,便于后期的评价和监管指标的确定,从而使实训计划的完成扎实有效。

三、建立企业实践环节中质量保证体系

企业深度参与的成效的关键在于注重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形成循环闭合的质量保证体系。其中加强对学生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监管力度最为重要。

在企业参与实践工作培养过程中,可采用常规监控、定点监控、定时监控等多种监控方式以及多方监督的相互交叉管理的模式。即通过日常工作执行情况记录如实习教学质量执行情况表、毕业设计工作质量执行情况表等进行宏观控制;通过组织校督导组专家莅临施工现场听课、座谈,到相关项目部巡查等形式进行定点监督;阶段性的或者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评审,如专项自评工作、学校定期组织的或上级部门专业评估(包括教育部组织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专业评估等);通过电子媒体、电话等多种渠道,接受社会各界,特别是用人单位等对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并就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素养、实践教学过程及管理方法等方面展开调查讨论。

收集各项监控信息之后,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反馈,便于迅速整改和调控。同时制定或修改相应制度和标准,形成一个闭合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得卓越计划的各实践环节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四、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使得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发展的重大机遇。在现阶段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而在市场经济主体下的企业的主要目标即是创造经济利益,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学生到企业参与定岗实习,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方面的收益,反而增加企业管理的难度(尤其是安全隐患方面)。只有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且高校自身又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使校企联合得以更顺利的展开,这样不仅要求加大卓越计划的社会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同计划的理念,同时要求学校建立对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环节的鼓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项目的研究意识与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校企联合的被动局面,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卓越计划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任伟.浅谈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模式[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08)

[2]林建.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2

一、充实完善江苏建筑职教集团网站栏目和内容。及时国家、省、市有关建筑业政策,有关用人信息和优秀毕业生信息。链接集团内企业和院校网站,通过各种媒体不断扩大对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各会员单位的宣传和推介。

二、进一步延展集团内校际合作办学的覆盖面和教学一体化。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参与联合办学院校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五年制招生计划,为更多的学校争取生源,继续运作“2+3”办学模式,在联合办学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环节,争取在与部分学校开展对口单招合作办学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的一体化建设,作为校际合作的重点,加强教学交流、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在教学方面初步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培养规格、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使用、统一考核评价标准,有效地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带动成员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在促进集团内校企间人才双向交流方面有实质性进展。要组织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内有关院校的教师到建筑企业顶岗锻炼,同时要积极选聘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校企之间要共同协商,处理好互访人才的待遇及有关问题,按照有利于调动双方人才参与双向交流积极性的原则,酝酿建立校企人才交流互访管理制度。

四、进一步拓展深化产学研结合的广度和深度。要充分发挥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省级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和省级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进行建筑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和建筑领域技术课题的研究与攻关。努力使集团内更多的企业成为建筑类院校学生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实践的环境和具体指导。

五、进一步搞好“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建筑类院校与集团内企业广泛开展“订单式”培养,从建筑企业实际需要出发,逐步提高订单数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学中,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培训计划,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培养学生。

六、不断加强校企间学术交流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将为之开辟专题栏目,优先刊发江苏建筑职教集团会员单位的有关优秀论文和科研技术成果方面内容。

七、举办集团内专场人才招聘会。为便于建筑职业教育的优秀毕业生到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内有关企业工作,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将适时组织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建筑职教集团内企业可以提前与学院联系招聘优秀毕业生,亦可委托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推荐优秀毕业生。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3

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实施了主题为“实践•卓越•创新”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启蒙教育”活动,突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创新育人,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工程型人才人文素养的养成和全面发展,更加强调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践,打造出了人才培养品牌,开辟出了地方高校特色化办学的道路,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生存竞争力。

[关键词]

惠州学院;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启蒙教育诚恳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惠州学院积极抢占先机,于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以其毗邻港澳、对接广深、辐射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在地方高校发展中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学院在办学定位上经历了徘徊、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在育人模式上经历了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积极探索。历经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今天的惠州学院已经成长为珠三角高校队伍中的重要角色,办学成效深得社会的高度肯定,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引起了国内主要媒体的持续关注。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建筑学专业实施了主题为“实践•卓越•创新”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启蒙教育”活动,自2009年至2015年,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打造“学术交流”“社会实践”“校企合作”“学科竞赛”等高端活动平台,多人多次荣获部级、省部级和校级奖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惠州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品牌。

一“启蒙教育”的内涵

(一)“启蒙”与“启蒙教育”

众所周知,欧洲启蒙运动的集大成者康德掀起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人为为自然立法,建立主体性哲学的评判标准,高举理性主义大旗为主体意识的觉醒提供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合法性证明。在康德看来,人类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理智并非不言自明,相反是晦暗的,而“启蒙”正是褪去蒙昧束缚的最有效的方式。他对“启蒙”作了权威的解释,所谓“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理智无能为力。”[1]这是在“文化革命”的意义下进行运用的,又根据百度词条的解释,“启蒙”(Enlightenment)是“开导蒙昧,使之明白事理。”主要用于初学者掌握新生事物时的状态和手段。本文运用的“启蒙”两者意义兼而有之,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在该学科和专业领域营造出良好的人才培育氛围,在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建构起一种新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是希望借此将新的育人理念、方式方法进行转换,使之成为建筑学专业人才的一种内在素养。众所周知,建筑学(Architectonic),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兼有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性质和专业特色。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从而包括实用、功能的一面和艺术、美学的一面,它们之间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份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建筑学专业是一门距离生活最近的学科,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2],其中“住”即人居条件是不可或缺的第一需要。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专业问题,就需要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进而言之,建筑学专业的启蒙教育有别于其他专业,而是力图打通专业视角和生活视角的局限,实现两者的融通。

(二)建筑学专业人才主题的确定

为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激发学生活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建筑与土木工程系依托学院人才培养平台,紧扣“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心下移,努力营造学生社团活动、学科竞赛、校外实践的校园文化氛围,端口前移,校企合作,资源共享,逐渐提炼出“实践•创新•卓越”的育人理念及其培养模式。该理念,“实践”是前提,注重发挥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迅速实现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的转化;“创新”是灵魂,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进入到“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机制中去;“卓越”是目的,经过实践和创新的历练,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由量向质的飞跃,成为“卓越之星”。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着力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各种建筑类型的设计规范和要求,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建筑方案设计与施工图绘制能力;能在建设领域、教育部门等行业内的各类企业、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建筑教育、建筑理论研究等方面工作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融入了非专业化的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学术活动等,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主题。

二建筑学启蒙教育的推动进程

(一)建筑学专业人才“启蒙教育”规划思路

在新的世纪,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对相关领域的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教育部于2010年先后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两个指导文件,提出教育要依照“三个面向”的总体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这一发展形势,教育部继续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重大改革项目,此举得到了国内各大高校的积极响应,先后两个批次180余所高校获批立项。惠州学院虽然没有进入立项名单,但却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立足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将该计划融入人才培养,大胆地进行实验,逐步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独具特色的道路———建筑学专业人才“启蒙教育”。在此背景下,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系立足自身实际,厘清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办学办系思路,集中优势资源,共同发力“卓越计划”,精心打造和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并获准惠州学院2013年度卓越人才计划培育项目,逐渐提炼和富有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路径,即“一个价值”“二维视域”“三面红旗”和“四重培养”的特色,[3]并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与之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二)建筑学启蒙教育的推动进程

自学院顺利升本以来,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突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创新育人,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工程型人才人文素养的养成和全面发展,更加强调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践,打造出了人才培养品牌。为确保建筑学启蒙教育工作的顺利实行,建筑与土木工程系组建工作团队,总支书记和系主任作为主要的党政负责人,切实发挥领导和协调职能;主管教学和实践的两位副主任督导执行,辅导员和各班主任及学生干部具体抓,三股力量拧成合力,确保每项育人活动举措落地有声。启蒙教育活动启动后,得到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企业的赞许和支持,有的专家和企业还与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建立长期咨询与合作伙伴关系,成为第二主体;而建筑学专业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项目活动参与进来,从而营造出一股子“阆苑储英人竞向学”的良好学风。“实践•创新•卓越”的建筑学专业启蒙教育人活动开展以来,历时近7年,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2009年。这一时期,建筑与土木工程系提炼出“知行合一、文理兼容、系统优化、实践创新”的育人理念与模式,探索“建筑学、哲学、文化学、艺术学相结合”的人才成长之路。建筑学、工程管理、土木工程三个专业的同学通过该模式,保持了很好的专业学习状态;同时,在学院和系以及广大师生同学的关心和鼓励下,“实践•创新•卓越”的育人模式初步形成,专业学生成长为学习好、品德优和能力强的合格大学生。第二阶段为2010年。经过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之上,“实践•创新•卓越”的育人模式契合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人才培养工程及精神,该模式的成效日趋突出,社会、企业和学校各层面都给予了高度的认可。第三阶段为2011年至今。这一时期,“实践•创新•卓越”的育人模式趋于成熟,组织相关科学领域的专家,召开一系列的座谈会,落实教育部“卓越计划”的文件精神,制定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各级教学主管部门的关心和厚爱,更离不开为项目实施提供大力帮助的业内公司企业,其中,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弘扬岭南建筑文化“两观三性”思想启发了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师生,并经常前来进行指导和交流,同时促成了两届“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的顺利举行;惠州市住房与城乡规划建设局对该项目也大为赞赏,要求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密切结合,从而打通学校、企业人才要求的壁垒,营造双赢局面,并从政府层面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大力支持;在企业支持方面,广东呈斯意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正式在此挂牌;教学实习基地在深圳市奇信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惠州市星光模型制作有限公司慷慨提供现场教学的设备及资源。在推动该项目的过程中,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充分调动各方资源,通过学生校园常规学习与动态学习的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结合、校内充电与校外放电的结合等举措,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切实保证。

三成效与经验

近年来,“实践•创新•卓越”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启蒙教育”模式已步入稳定发展期,各项工作已经形成机制,成效逐渐显现,成为惠州学院一张靓丽的明信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积累了具有建设性的经验。

(一)主要成效

1学术争鸣,举办高端讲座

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者举行“教授•博士系列讲座”“建筑论坛”。成功举办了以何镜堂、戴志坚等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系列学术讲座,召开了校企联合举办的“建筑论坛”达35场次。该举措,旨在拓展全系师生的理论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从而缩短地方院校与国内以及世界高端学术前沿之间的差距,打通一条通往理论巅峰的“卓越”路径,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把握前沿方向。

2创新项目,组织社会实践

推行“科研导师制”,以“教师牵头、学生参与”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关注社会发展,提升实践能力。2009年项目立项4项;2010年3项;2011年11月至今累计多达37项,其中多数项目受到了表彰。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是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强化师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每逢假期来临,都会成立以专业老师为带队老师的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省内外进行实地考察。近期,由学院图书馆馆长郦伟教授和土建系党总支许秋娟书记共同指导的《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的伦理反思———基于广深惠城市空间正义问题的考察报告》,郑武胜、蔡耿彪、何旻等七名同学参与了该项目研究。他们以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和大亚湾为调研对象,提出了城市空间异化的传统生活模式与现代建筑规划相疏离的四大表征,以其前沿性与现实性的重大意义顺利通过专家会审,该研究方案还入选2014年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培育项目立项项目,实现建系以来的“0”突破,具有重要的标杆和示范作用。

3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双赢

与十余家大型公司企业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2012年3月广东呈斯意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2012年12月加拿大HAC建筑设计机构人才培养基地,2013年9月广东呈斯意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创立的“学生党员实践基地”相继挂牌。为避免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两张皮的通病,建土系双管齐下,一是向企业主动推荐优秀学生进行见习实习,通过考核后,企业优先录用,进而形成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定期邀请企业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利用周末时间来校交流,及时传播企业最新技术动态和行业市场信息。

4学科竞赛,勇攀竞技高峰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内、省内各大专院校以及社团组织举办的建模比赛、专业知识竞答等学科竞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和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近年来,建筑与土木工程系成果丰硕,获奖范围涵盖部级、省级和校级。众多获奖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魏泽科等同学的《原竹居建筑的节能生态设计》荣获教育部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哈电杯”三等奖;庞秋萍等同学的《惠东古村落建筑特色与保护》荣获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联合举办的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邱智德等同学的《惠州西湖泗州塔的建筑特色与保护》荣获惠州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二等奖。这些学科竞赛的持续开展,在全系营造了良好的学风,同学之间更是形成了比赶超的氛围,从而达到以竞促学的双重目标。

5“实践•创新•卓越”主题活动,制度常规保障

从2011年11月至2015年11月,已举办了25期《卓越计划》主题系列活动,并被校园网转载;同时还对接了惠州学院书记项目“丰湖党旗红”和“一面旗帜”学生党支部建设创新“一二五”工程,在全系争创“卓越党支部”和“卓越党员”。在2013年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团队评比中,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学工团队荣获“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团队”称号;卓越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为此建筑与土木工程系乘胜追击,围绕该主题活动,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从党建角度入手撰写了题名为《基于“卓越计划”下工科学生党员培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文章提交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本科院校分会2014年年会,得到了省厅的肯定,并荣膺年会论文三等奖,实现惠州学院在该领域内的新突破,在全校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这一点充分表明,积极推动“卓越计划”是卓有成效的。

(二)基本经验

“实践•创新•卓越”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启蒙教育”模式从确立至今,一直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也获得一些宝贵经验。一是为推出该计划,启动前期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和探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对实施方案反复推敲并进行专业试点再逐步推广。二是为保障计划的实施,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持久的动员,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同时积极争取师资、经费和平台支持。三是为持续发展,党政班子达成共识,并形成工作机制,持久深入开展该计划。四是为促进效果升级,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在建筑学科建设、专业培养和品牌建设上不遗余力,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相融合,搭建展业工作团队,进行实战锻炼。

总之,走特色化办学的道路,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凝练特色,形成品牌,是地方高校生存竞争的主导方向,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系抢抓机遇,占领创新发展的制高点,获得了骄人的业绩,而“实践•创新•卓越”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启蒙教育”模式很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理论———实践”的单一向度向“理论———实践———创新———卓越”多维向度的转型,真正开辟出了一条“卓越”之路。

作者:许秋娟 郦伟 张昊 胡超文 单位:惠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2.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4

战略人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由美国管理学界提出,早期研究侧重于人力资源理论与组织行为学理论领域,后来逐渐转变到转为宏观的战略导向,着重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整体关系。90年代,Wright和Mcmanhan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和部署工作;而Snell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系统整合理论,他指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组织内各类人员自我提升和自我控制来达到协同企业战略发展的目的;Delery和Doty进一步明确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组成内容,即内部职业机会、正规培训体系、业绩评测体系、利润分享、就业安全、员工意见反馈及工作规划等内容。 

根据上述理论,现代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常会侧重于三个方面:人才选拔、人才培养和绩效管理。人才选拔方面,目前有很多企业有着严格而富有特色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不同的战略发展需求制定不同的富有侧重点的人才招聘策略,确保迅速有效得从人才市场中找到迅速满足当前企业运營需求的人才;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和完善员工培训制度,激发员工潜能,营造差别化和竞争氛围,促使员工不断提升和超越自我;绩效管理方面,企业通常会采用股权激励的方式吸引人才为其贡献聪明才智,使得员工与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互相投资,权责一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力资源管理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微观层面的部门,而是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其引导和推动作用,从各个方面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框架。 

二、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行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设计行业本身从业人员是在从事一项需要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统筹性的工作,需要在从业环境和工作条件上获得较高的自主性。另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体制下,许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设计院一时间都难以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思想,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接受和运用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多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建筑设计企业由于社会资源的积累处于起步阶段,无心、无力更无勇气去部署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建设内容。具体而言,笔者主要归纳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1.人才招聘和储备缺乏战略层面规划,结构失衡 

当前设计院的人力资源储备普遍存在结构性问题,由于各大建筑院校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培养普遍采取精英式教育,对于建筑设计一些基础性教育普遍缺乏,所以院校培养并提供的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与设计院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大量在设计院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在学校并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院应该在人力资源储备工作中做好充分准备,,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化人力资源储备结构,否则就会出现招收的人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当前院校培养出的方案设计能力固然是建筑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设计企业人员组成结构决定了方案设计工作只能由少数人来完成,大多数人从事的是方案细化工作,对于这两方面人员配比、人员储备和人员转换等工作缺乏战略层面统筹和规划。 

2.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还有待加强 

建筑设计企业的人力资源是该企业乃至该行业最宝贵的核心资源,但是由于长期的体制惯性,很多建筑设计院以及完成改制的建筑设计企业仍然或多或少存在计划经济的人事管理意识。一方面表现在没有在领导层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有的设计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部门。 

3.绩效管理手段单一 

设计企业普遍采取的是薪资激励的绩效管理手段,简而言之就是产值提成。对于已经具有职业资格和丰富设计经验的小有成就的设计师而言,薪资激励使得其大部分的工作和精力放在无休止的重复性劳动上,难以抽出时间进行创新,从而影响企业品牌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对于新入职的年轻设计师而言,由于职业经验的缺乏导致产值产出较低,在整个设计公司内难以获得认同感,需要通过隐形福利及培训制度予以弥补。 

三、建筑设计企业人才管理体系的战略构建 

基于战略人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结合建筑设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笔者建议从人才选拔储备、内部成长机会、绩效管理创新、组织文化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人才体系构建: 

1.人才选拔储备方面 

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去重视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地位,将人力资源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根据企业内外部发展环境和战略目标,及时调整人力资源规划,并构建灵活而不拘一格的人才招聘和选拔机制,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高校进行双向评估,选定人才输送稳定和适应性更高的高校作为战略人才储备基地,建立长期的实习培训关系,延长培训实习期,做到应届毕业生和企业工作需求的无缝对接。 

2.内部成长机会方面 

设计企业应当给员工构建多层次系统性的培训体系,特别是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帮助员工提升业务素养和创造能力;为员工提供多方面的成长机会和职业发展方案,设立员工培训专项费用,通过多种渠道使得员工获得成长,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成长绝不专指职务或者薪资的提升,而是员工全方位的晋升通道,为员工提供多元的价值取向,比如推行合伙人晋升制度等。 

3.绩效管理创新方面 

首先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打破以“唯产值论英雄”的管理思路,根据企业战略发展定位,不断提升员工创新环境,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打造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建立和加强股权激励制度,实施企业剩余价值分享,使得个人的薪酬激励同企业发展和利润增长同步,不断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领导力。 

4.组织文化创新方面 

基于知识型员工和创新型工作的特点,创造新型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赋予各个项目团队较为充分的决策权和自我管理权,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塑造,实施以效率和成果为考核关键指标的弹性工作制度,加强创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通过组织化的各项文化建设和后勤保障制度,不断丰富和强化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契约,使得员工在组织中获得较强的心理认同感,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关心和承诺。 

【参考文献】 

[1] 赵曙明. 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 中国工业经济出版社, 1996(4) 

[2] 波特. 竞争战略[M], 华夏出版社, 1998 

[3] 宋典, 袁勇志, 彭纪生.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创业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12): 134-139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5

【关键词】建筑施工;青年;培养

1 建筑企业青年群体的基本特点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各个行业得到了复苏、发展,甚至走向成功,

建筑行业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许多的建筑施工

企业发展的规模逐渐扩大,甚至已经发展到了其他的国家,进入海外市场。世界各地只要有

生产建设,我们就可以发现建筑工人的身影,他们遍布于荒凉的边疆、山村,也屹立于高楼

大厦和居民别墅上,这就是建筑企业中青年的表现。

2 当前青年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建筑企业的发展速度太快,人才问题就成为了现代建筑企业关注的重要问

题了。目前,不论是施工的领域、地域,还是施工的技术方面,在建筑施工企业中都得到了

巨大了发展,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强度和青年人才需求也是空前加大。虽然大多数的建

筑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现代的人才问题,并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加强青年人才的培训来弥补

工程施工人员的需求。但是人才的培养速度还是赶不上建筑企业的发展速度,而且人才质量

也呈现下降趋势,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建筑施工企业的青年人才培养现状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项目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部分项目领导重视不够

建筑施工企业随着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员工被引入企业中,项目就是一个培训基地,也是青年在施工企业入职进行学习的起点。随着建筑施工企业开发的项目越来越多,需要的人才也是越来越多,大量的青年人才被引入项目后却得不到很好的安排。部分项目部领导与青年人才缺乏有效的沟通,压抑的工作气氛不利于青年的学习培养,同时也影响到了项目施工管理。另一方面,一些项目领导为了培养青年人才,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有利的学习环境,在对待员工上他们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即使是犯了错,领导为了照顾他们的情绪,并没有及时的进行批评改正,而只是在事后进行提点。这使得青年人才渐渐地形成一种惰性,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思想,他们认为只要事后进行改正就行了,使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思想意志不够,这恰恰也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最不利的一个因素,事前工作的不严谨,事后进行改正,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施工企业的发展。

2.2 职业规划和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不强

大多数的青年人才在建筑施工企业入职后都是有着自己的目标的,他们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划分的较为明确,他们有的目标是成为项目经理,有的希望在施工技术方面有所成就,

但这仅仅只是目标,他们在具体实现这些目标上却没有合适的计划,这也使他们的目标在时

光中渐渐地被磨灭。虽然建筑施工企业大多存在着青年人才培训阶段,有的企业管理者在进

行培训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青年人才的优势与不足,然后为他们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来

明确他们的职业目标,但是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较大的特点,为他们制定的规划却得不

到有效的实施,因此,这种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不强。

2.3 建筑企业青年员工自身的特殊性

自计划生育实行以来,我国在人口数量和家庭人员结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独生子女的数量是越来越多。建筑施工企业内的新一代青年人才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相对较好,大多都没有坚韧的意志力,建筑施工项目的生活环境又较差,他们留恋固定而且环境较好的工作也就不言而喻了,很多的青年人才是不能够忍受这一点的,这也是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动性较大的原因之一。

3 建筑施工企业青年人才培养策略

一个真正的青年人才可以发挥出多人的工作作用,他们不仅让企业减少了员工工资成本的投资,也使得员工的流动性减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企业健康地发展。因此,建筑施工

企业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具体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3.1 重视青年员工的培养工作

青年员工的培养已经引起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他们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强对青年员工的培养工作。目前,在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中都存在着入职前的见习期培训,在培训期间一般采取“师徒带教”的方式来进行施工项目现场培训学习。在这个培训过程中管理者要注意两点,其一就是师傅要是能力较强、经验丰富以及有责任心的人,其二就是师徒比例不宜过小,最好是“一对一”的师徒教授制度。

3.2 建立施工企业人才后备库,实现动态化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具有人才流动性较大,这是现代施工企业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针对于这一现象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建立一个人才后备库。在这个人才后备库中,管理者可以对青年人才进行观察,找出他们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促使青年人才在整体素质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在青年人才后备库中实行淘汰制,不仅可以定期更换建筑施工企业人才后备库的新鲜血液,也可以不断激发青年人才的斗志,磨砺他们的性情,然后将他们安排到各项目机关进行锻炼,最终为建筑企业提供可靠的青年人才。

3.3 有效的开展员工培训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大多都存在着青年员工培训这一制度,但是他们的培训的制度上较为笼统,并未完全考虑到青年的专业素养和发展潜力,这使得培养的实效性不大。因此,建筑企业要充分考虑到青年员工的专业能力和优势所在,从而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多层次的培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突显出培训的实效性,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或者是现场施工人才等进行分开培训,同时将现代最新的技术、管理理念等灌输给他们,

从而培养出各方面都较好的优良人才。企业也可以针对这些青年人才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将

他们安排到重点项目上进行培养,实现具有实效的人才培训效益。

4 结语

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较快,其发展的速度已经大于人才的培养速度,使得现代施工企业不论是在管理或者是技术方面都呈现出人才缺乏的现象。在现代建筑施工企业中虽然也存在着青年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却存在着领导重视不够,培养方案实效性不足等现象。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重视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针对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动性的特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人才培养后备库,开展有效的培训活动,从而避免建筑企业人才缺乏的现象,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利.浅谈施工企业后备干部人才培养与使用[J].经济师,2009(9).

[2] 姜伟民.建筑企业做好人才工作的思考[J].今日科苑,2009(15).

[3] 朱志山.建筑企业青年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2(4).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建筑教育面临着挑战。为了适应国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10年教育部推出人才培养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该计划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整体优化教学计划,力争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之间找好结合点;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把实践环节作为知识传授、训练技能和培养创新的载体,同时可以强化建筑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搭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平台

2.1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由我校建筑学院和北京数家设计院联合搭建起教学科研公共平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它同时拥有高校教学资源和设计院工程设计资源,是未来的“卓越工程师”的最佳孵化器。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是在这个平台上建立的联合培养学生的机制。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具体内容:a我校与在北京的十余家建筑设计院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实践实习教学基地合作协议》。签署协议的设计院接纳我校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实习。其中有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美国BDCL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等。b学校聘请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c学校与设计院开展项目深度合作,进行联合设计,同时为学生的实践设计提供课题来源,形成双方互利互益的合作关系。

2.2学校重组实践教学模块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我校将5年学制教学时间划分为“3+2”结构,即前三年为基础训练,重点培养建筑学专业基础知识和设计技能;后两年为工程实践训练,通过校企业联合培养教学模式强化实习实训教学,重点培养实际工程设计能力。

3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阶段组成

将实践教学阶段即四年级和五年级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大学四年级进行“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的实践;第二阶段是大学五年级学生在设计院进行建筑师业务实习;第三个阶段是校企联合教学模式的毕业设计。此三个阶段呈“渐进式”上升趋势。由此三个阶段构成高年级实习实践教学,可以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衔接。

3.1第一阶段:大学四年级的“模拟设计院”情境教学模式

“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是将学校教学过程设置为模拟建筑设计院运行方式的情景教学模式。在模拟设计院中学生可以全面体验设计院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管理方式和工作氛围,用来作为进入设计院实习和工作的前期准备环节。

(1)四年级设计教学内容特点:技术复杂性

建筑学专业高年级设计课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建筑设计系列课实践训练阶段,是学生由三年级之前的基础学习过渡到实习、实践的第一阶段。学习内容的特点是工程技术复杂性。从全国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课题安排来看,大学四年级设计课主要课题安排包括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两部分。训练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以下知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建筑结构技术、建筑防火、安全与疏散、建筑节能、建筑设备、人民防空以及建筑造型等。这些教学内容完全适合用模拟设计院的方式进行。

(2)“情境教学”方式的“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

“模拟设计院”是参照建筑设计院工作模式来设置的建筑设计“情境教学”模式。学生在“模拟设计院”进行设计学习,可以体验设计院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管理方式和工作氛围,进行多专业合作设计的训练。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强化机制和执行模式,通过可操作的这行模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主动或被动地进入角色,在课程进程中以行为校正的方式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模拟设计院”教学运作模式如下:①设计院组织结构模拟;②设计院工作程序模拟;③设计项目模拟;④设计院管理制度模拟;⑤设计院工作环境模拟。•设计院组织结构模拟——情境人物转换“模拟设计院”建立了完整的组织机构来营造真实的“情境”。从设计院聘请各工种工程师进课堂,扮演相应的角色。•设计院工作模式模拟——工作过程与情境创建工作过程阶段的模拟:从甲方布置设工作、现场调查、拟定任务书、方案设计与研讨、结构选型、设备系统概念设计、到方案审定与审核等全过程进行模拟。下面我们选取三个节点来说明。a模拟甲方给“模拟设计院”布置任务并验收成果。这种模式变以往教师评价学生为甲方评价师生的共同成果,这种接近设计院的真实情况,会给学生一种推动力。师生的关系从灌输式的教与学变为启发性的相互讨论。b学生参与结构设计:主动获取结构知识,学生在知识体系中建构意义。当高层建筑方案设计过程进行到结构选型阶段,推敲结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时,聘请设计院结构工程师与学生进行结构专业讨论。c学生参与设备设计:学生与设备工程师进行“会话”主动获取设备知识,在知识体系中建构意义。当高层建筑方案设计过程进行到后期阶段需要推敲设备方案的可行性时,我们聘请设计院设备专业高级工程师进入设计课堂与学生讨论设备系统概念设计。•设计项目模拟——实际工程项目设计与情境营造从校企合作的设计院找到真实工程项目作为设计课题。进行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能够营造真实的设计院“情境”。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设计院管理制度模拟——情景行为的约束“模拟设计院”颁布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模拟设计院”管理细则,用来规范学生设计院行为。其中包含考勤、工资与奖金发放、以及奖励与惩罚制度,最终在期末转化为课程分数。•设计院工作环境模拟——“情境场所”的配置“模拟设计院”营造一个独立封闭的、完整的设计院情境空间,其中有走廊展厅,设计室,会议室,所长办公室等。

(3)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的特点

a“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在“情景教学”的环境中学生不是靠老师的灌输来获取知识,而是靠观察和体验获取知识,其效果是学生会从被动的、无目的学习变成主动的、自觉的、目标明确地去投入到“工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强化了学习的动机。b在“模拟设计院”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①引进真实工程项目进入课堂;②聘请设计院工程师进课堂、加强工程实践环节教学;③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只有处理好实际工程设计进度与教学周期之间相对同步协调关系,才能真正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4)小结

“模拟设计院”教学方法、教学探索实践了四年时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不断摸索和总结,使其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在国内属于首创。国内有关专家经考察后对我们的思路和尝试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3.2第二阶段:依托基地的建筑师业务实习

在大学五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在设计院进行建筑师业务实习,参加实际工程设计,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技术工作情况,加深对工程实践的感性认识,了解设计图纸与实际工程的关系。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主题思想指导下,我校放弃以往的学生自主联系单位的“放羊式”实习形式,将本年级全部学生指定派往合作设计院中进行实习,落实到人,严格管理,强化了实习管理环节,提升了教学效果。

(1)强化实习组织管理环节与入职培训

在开始实习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以保证教学秩序和质量。①学校将学生指定派往与我校签署校外实习合作协议的十几家设计院中进行实习,平均每家设计院分配2~8名实习生,同时要求设计院为实习生指定辅导建筑师。②召开动员培训会,由老师讲授学校的教学目的、实习内容以及考核要求。③聘请建筑师讲座,聘请设计院的资深建筑师为我校的客座教授,做题为《建筑施工图入门解析》的学术讲座。从设计院角度详细讲授关于建筑师业务实习的内容和要求。④召开入职仪式大会:在设计院正式接收我校实习生第一天,设计院各个职能部门、学校建筑教师和学生举行校企合作座谈会。设计院出席会议的有设计院领导、所长、设计大师、建筑师以及人力资源部门干部。设计院对实习生提出指导意见,以及关于转变观念、融入企业文化的要求。⑤入职培训:入职后的第一件事是设计院安排统一的岗前业务培训。⑥委托设计院为每个实习生指定建筑师作为实习导师。

(2)实习过程监控与教学质量管理

①妥善处理好学校和设计院的互利关系,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因为学生实习是全程在设计院进行的,所以首先要理解生产是设计院工作重心的特征以及设计院希望在实习生中选拔优秀人才的需求。要在充分尊重设计院需求的基础上,学校向设计院明确提出实习的教学要求。找到学校和设计院双方互利共赢的结合点,以实现教学和生产双赢的最佳效果。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期健康稳固的发展。②强化教师远程监控机制,加强过程监控与目标考核相结合。a建立高校教师与设计院建筑师的一一对应的直通联系,实现教师对学生的远程即时监控;b加强过程控制,利用互联网对实习中的每阶段过程成果进行查阅评定;c严格执行最终成果的答辩考核,保证教学质量。③筛选适合的设计院、优化设计院平台。以学校的实习教学目标作为第一原则,在北京丰富的设计院资源中优先选择最适合我校实习的多家企业,经过几轮实习和淘汰,逐步与几家设计院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以保证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和质量。

3.3第三阶段:校企联合教学的毕业设计

在大学五年级的第二学期进行本科毕业设计。这是建筑学本科教学中最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来分析解决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等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调研、检索、分析、设计、表达等多方面能力得到提高,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

(1)公共平台整合优势资源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为联合毕业设计打造了最佳平台。设计可以在设计院和学校穿行。通过在“模拟设计院”和“建筑师业务实习”的训练,学生对设计院环境资源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在设计院做好毕业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前期工作多为调查研究、草图设计、方案研讨和咨询,宜多在设计院进行,便于与设计院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各种工程信息资源、及时向设计院工程师学习工程设计经验。后期方案深化和设计表达可以在学校完成,便于后期设计成果图绘制,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的信息资源优势。

(2)课题来源:校企合作的设计院真实工程项目

真实的题目所涵盖的信息量比假题目丰富,其中包含实际工程设计、项目招投标、科研课题以及结合真题所做探索性设计等。真实选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目前设计市场上对建筑的功能、空间、形体等方面的具体需求,为今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避免了做假题目让学生感觉缺乏特色、兴趣不足的弊端,可以给学生带来挑战性,增加对毕业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

(3)双导师制辅导——学校教师和设计院的建筑师

请设计院参与相关设计项目的建筑师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与学校的专业辅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这是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中的“双导师制”。“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教学,弥补了学校教师对经济、技术等实践经验掌握不足的缺点,可以使学生工程设计经验得到全面的提升。

(4)处理好工程项目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关系

真实工程项目设计与毕业设计相比在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明显体现在规模、进度和设计深度等方面。前者题目过大、过散、进度过快或过慢,二者不容易同步。妥善处理好设计院实际项目与毕业设计教学之间的关系是联合毕业设计的难点之一。在联合毕业设计教学中应该坚持以正常教学为主线,以设计院工程设计为辅助的原则,一定要坚持学校的正常教学周期和教学要点不变。无论工程进度快或慢,教学进度不可强求与工程保持同步。设计院工程设计为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借鉴、信息补充和工程经验。这样既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又能充分利用设计院丰富的信息资源。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