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感想范例6篇

红色教育感想

红色教育感想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资源 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46

On How to Use the Red Resources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UYANG Wanru

(School of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a new era of heritage, "Red Resources" excellent quality, excellent style of the main line, caught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so that the "red resources," a new burst of vitality and spirit of the times advanc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red resourc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era in how the "red resources" us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pecific 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d resources; application measures

红色精神作为红色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丰富的内涵。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以“军民团结、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都将成为激励当代大学生不断向前,不断奋斗的源泉所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大量的信息涌入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应用于红色资源,让红色精神成为大学生前进道路上的明灯,不断指引其积极探索,积极追求真理。

1 红色资源的内涵

所谓的“红色资源”,指的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核两者构成的一个红色文化统一体,其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下的产物。广义上讲,“红色资源”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成果,如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政治理论;狭义上讲,“红色资源”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的不断探索实践过程中总结的崇高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称。在精神层面,以长征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为代表;在物质层面,体现为革命先烈的纪念地,战争遗迹和各种文物,这些都见证了先辈们勇敢抗争,为中国发展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信仰。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红色资源”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珍贵的教育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资源”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中显现出的民族气魄,将对大学生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进而坚定信念,摆正作风,艰苦奋斗,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2 将“红色资源”运用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分析

(1)“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同价值取向。“红色资源”应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应该只依靠课堂教学,而应该在更为广大的层面探索更多的教育方法。简单来说,“红色资源”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推崇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并要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个人的前途紧紧地与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要勇于献身国家,敢于献身革命。很多大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缺乏对争取民族解放、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富强的真实感受,大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将革命先烈的故事重现,向其展现了一部壮烈的革命史诗,使得大学生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洗礼,精神得到激励。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回望过去,中国的命运浮沉,无数次地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但是如今的中国,科技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带来的,这展现了一个民族的不屈不挠。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并从“红色资源”中汲取养分,感受其丰富的内涵,厚重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这是时代的进步。将“红色资源”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使课堂教育变得鲜活,通过直面历史事实,课堂便有了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红色资源”的应用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真实发生的红色革命事实呈现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思想内涵与积极的爱国主义信念,并使大学生直面历史,进行心灵的交流,感受穿越时空的红色精神魅力。红色资源的特质将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和思想理论支撑。

(3)“红色资源”展现出强大的民族魄力和民族凝聚力。将“红色资源”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铭记,而且在教育中,“红色资源”也将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新时代的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面广,因此将“红色资源”应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红色资源”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所以,新时期的思政教育在运用“红色资源”时,应使时代性和历史性相统一,达到传承历史、展望未来的作用。

3 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应用“红色资源”

(1)把“红色资源”纳入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将“红色资源”真正应用于教学中,只是在遇到一些生涩难懂的概念时,教师会借助革命事例加以阐述。所以在将“红色资源”应用于思政教育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将其纳入体系,比如,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开设“红色资源”教学的专题内容;在教材编写时注重“红色资源”内容的导入;教师在讲解时,将“红色资源”和教学内容相结合。

(2)将“红色资源”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只是以课堂教育的形式来完成,而应该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在建设校园文化时,通过办“红色资源”专题板报,贴与“红色资源”有关的标语,开展“红色资源”专题讲座,邀请革命家回顾“那段光辉岁月”;并通过校园广播站对“红色资源”进行宣传,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红色资源”的文艺汇演,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增强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理解与认可程度。

(3)将“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育准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红色资源”的巨大魅力,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教育形式。学校方面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在节假日(清明节)组织教师学生对烈士陵园进行打扫,献花活动;当代大学生应该观看革命战争时期的纪录片,写下观后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红色资源”,对其加深理解。无论如何,将“红色资源”应用于社会实践会是一个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实践中感受“红色资源”的魅力所在,在实践中丰富“红色资源”的人文内涵。

(4)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其得到广泛传播。新时代的教育发展使得教育已远远不再拘泥于课堂教育,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要想让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应该积极引入网络作为教育的媒介,发挥其载体作用。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汲取知识,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应该加强对网络的建设管理工作,将“红色资源”丰富的内涵文化应用于网络教学中,构建从课堂到网路,从说教到实践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充分发挥网络的快速性、开放性、信息丰富性等特点,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红色资源”相结合。在我国,“红色资源”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人们常说环境影响人、塑造人,所以在大学景观建设过程中,若将“红色资源”应用于其中,将“红色资源”和校园物质环境相结合,红色资源就能给学生一种精神感召和情感激励,营造出一种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团结勇敢的校园文化,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的优秀人才。

4 结束语

大学生是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力量,也是民族和社会的希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先进的爱国主义青年的必由之路。革命先烈的积极抗争是一部壮烈的革命史诗,而以此为内容的“红色资源”中必然蕴含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爱国主义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因此将“红色资源”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也丰富了其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李霞.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3.

[2] 周海燕.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 岳蒙.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延安大学,2013.

[4] 洪惠敏.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1.

[5] 娄晓林.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4.

[6] 李文瑞,贺新春. 论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困境及其对策[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7-30.

[7] 王敬. 红色资源再开发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7-59.

[8] 张颢. 论红色资源开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前沿,2007.7:102-104.

[9] 梁杰华,林天翔.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特立学刊,2012.3:38-42.

红色教育感想范文2

关键词:红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68-03

教育途径是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固定程式和规范性做法,教育途径和方法一经形成便对教育活动起到规范化作用。中国的红色资源极其丰富,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有精神层面的内容。要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成为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就要建立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只有探索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方能增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实效性。

一、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教学融入途径

教学融入途径是指将红色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红色教育途径。红色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直观生动的特点,将丰富生动的红色资源融入教学,弥补了当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缺点,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可以增强学生的正能量,使学生身心受到革命精神、优良传统、红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红色资源有效融入课程教学的方式主要包括下列三种:

1.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讲授式教学,作为当前高校较多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比较高。由于当代学生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受了相当多的革命历史教育,具有比较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在红色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应尽量避免简单说教,防止教育内容流于肤浅,有效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最好选取既具时代性又体现先进性的典型案例,并通过生活化、通俗化的语言,使学生在加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能力。这样的话,势必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例如,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考察与调研活动,考察韶山、井冈山、延安、遵义、上饶等革命圣地,教师在教学中将考察中所习得的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作为典型案例,传授给学生,不仅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素材,而且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

2.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在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中,如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完成教学过程,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由于红色资源大多是原生态的物质形态,很难直接搬到课堂中。这就要求老师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将红色资源转化成为集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按教学要求有机组合,通过屏幕投影显示出来完成教学工作。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拍下的一张张宝贵文物图片资料,将这些图片资料信息很好地整合并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教学中,以增强学生的吸引力。运用多媒体进行红色资源的教学,对于优化教学内容的传递形态,活跃课堂气氛,并最终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去震撼学生的心灵,能让学生受到红色教育的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3.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研究型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更应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受教育者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参与到红色教育活动中来。具体而言,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主动体验红色文化和红色知识的生产和形成过程,增强自己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的申报工作。近来来,我们指导学生先后申报立项的湖南省学生德育实践项目有:《中国共产党早期先锋人物对当代青年成长的启示》、《榜样的力量,前行的动力――“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进校园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的申报、立项、完成研究论文以及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中,不仅接受红色教育的求知欲大大提升,而且经历了学习―研究―实践的完整过程,更有利于他们将感性的红色资源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同时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可以说,这种研究型教学方式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文化感染途径

文化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感染力强等特点。校园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学生的思想、心理与行为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红色教育的开展应当发挥校园文化的这种特殊优势,探索文化感染途径。即将红色资源的内容寓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的影响力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

1.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的有效方式

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的方式主要包括在校园中建造革命历史人物的雕像、塑像以及塑造历史场景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2011年在建党90周年前夕,我们组织我校包装设计专业1008班31位90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墙上绘制了一幅长15米、高2.5米的大型壁画。壁画由三部分组成,左边是浮雕“渡江战役”,右边是油画“万里长城”,中间是中国共产党党徽标志。在壁画展览期间,参与创作的同学在双休日主动为前来参观的师生们讲解创作意图、历史事件背景等,从而使观众身临其境,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红色教育,提升了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了爱党、爱国情怀。

2.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的有效方式

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的有效方式包括:邀请“红色”专家做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研讨、知识竞赛、演讲赛等活动,利用广播、橱窗等宣传媒体开辟红色教育专栏等。我们在2011年利用建党90周年的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具体包括:举办“党在我心中”红歌合唱比赛、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建党90周年征文比赛等活动。另外,邀请省内著名专家、学者在学校党校做革命传统教育讲座。还先后开展了“知党、爱党、跟党走――让历史激荡青春”、“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学习‘双百’人物、创造精彩人生”等系列理论学习和研讨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以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三、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实践体验途径

实践体验途径是指组织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此影响和感化学生的一种红色教育方法。当代学生大多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他们的人生体验、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对我国的红色历史、革命历程缺乏感性认识。因此,高校教育者要特别重视利用实践体验的形式,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性、情景性、体验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红色教育的巨大魅力。

1.依托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进行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我校近几年来在湖南省株洲市的流芳园、湘潭韶山的故居、衡阳的故居、茶陵县的工农兵政府等地先后建立了“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建立之后,我们定期组织各个院系的学生实地参观、考察这些基地,使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如今,这些基地已经成为全体学生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已经成为学生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有利于进一步坚定全体学生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2.有效利用寒暑假期时间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寒暑假假期比较长,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红色景点、开展红色旅游以及各种红色调研、考察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而言,可以起到陶冶情感、充实精神生活、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2012年7月我校精心组织部分学生和老师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重走红军长征路”等系列学习参观活动。志愿者们以“三个不”、“六个一”为总要求。“三个不”总要求包括:不住地市级城市、不看任何非红色景点、不花一分钱门票。“六个一”总要求包括:重温一次入党入团誓词、唱一路红歌、看一部红色电视剧、每人分享一次志愿者活动心得、每人介绍一段红军长征历史、每人每天发一条微博。此次活动途经6个省份,通过重走红军长征路,重温我党我军的光辉历史,进一步坚定广大青年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在真实体验中了解党情民情,深受学生欢迎、喜爱和好评。不少学生在体会中写道: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己深受教育,终生难忘。

四、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网络渗透途径

网络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相当普及的强势媒体,网络强大的功能决定了它在开展学生红色教育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此,教育者必须重视网络的价值,借助网络的力量,探索网络渗透途径开展学生红色教育。

1.建立有地域特色的学生红色网站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的红色网站已初具规模,出现了像清华大学“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红旗在线”等一批品牌站点。可以说,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学生红色网站,是红色文化有效进学生头脑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此,我校于2012年1月,在全校发放了近5000份的调查问卷,围绕“大学要建立何种特色的红色网站”在师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征集广大师生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对学校建立红色网站表示支持,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如有学生认为,大学的红色网站要建出特色,必须着眼于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域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建立有地域特色的红色网站。这次调查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红色网站的筹建做了一次成功的宣传活动,有利于扩大学校红色网站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2.充分发挥红色网络论坛的作用

网络论坛和社区等空间,由于具有言论的相对自由性,有利于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教育双方可以在红色网络论坛里就某些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话题非常广泛。我校担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某些教师,通过双休日在红色网络论坛就某个热点问题与同学们在线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活动,教师以辩证的观点和思维为学生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积极把同学们的心智引导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引导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上来。新颖的红色网络论坛平台,更能提供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思想的自由空间,使他们积极发表思想观点,取得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成效。

3.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网上活动

2011年我校精心组织学生参与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由宣教局、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团中央宣传部、中国文明网、中国网络电视合发起的“寻访革命足迹、弘扬民族精神”网上红色旅游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畅游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有的学生在此次活动中还把自己在红色旅游过程中的照片通过微博分享给更多人。其中某些精彩图片在网站的红色文化专题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学生也在网上留下了自己的红色足迹。这些生动活泼的网络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接受和参与红色网络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网络红色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开发和运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把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不断探索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使红色资源真正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对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其意义和价值是十分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乔湘平等.红色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6-17.

[3] 张泰城,肖发生.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0(1):72-77.

[4] 罗海英,乔湘平.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7-9.

红色教育感想范文3

1概念、数据和研究方法

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红色文化蕴涵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教育,具有很高的价值。红色文化分为实物形态即外在显型部分和观念形态即内在深层部分,其中观念形态是红色文化的主体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运用红色文化蕴涵的革命英雄事迹和崇高人格魅力,可以激发人们坚持真理的勇气,追求真理的意志和献身真理的精神;运用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理想目标,可以教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完美。

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们科学的人生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外在特征,可以对大学生形成视觉、听觉等触动。因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和外在特点,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种类型,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红色文化所蕴涵的德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利用,本研究调查主要是基于这种情况进行的。2010年9月,本调查组在南昌市两个理工院校开展了“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状况调查”,调查中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6份,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调查采取一次性设计,获取全部样本的严格随机抽样形式,所获得的数据、专业、性别等主要指标均与理工院校大学生总体状况接近,显示本次样本获取具有较高的信度。在问卷设计中,我们主要把红色文化具体化为: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旅游(纪念馆)、红色经典文化知识(书籍)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的调查都包含有获得的途径,受访者如何看待等问题。所有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均由SPSS19.0简体中文版软件辅助完成。

2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总体状况

(1)多数大学生通过影视或参观等方式接触红色文化。从数据结果来分析,唱过红歌的学生285人,占总数的62%;看过红色影视的学生有392人,占总数的85.2%;至少去过一处纪念馆的学生有412人,占总数的89.6%;而看过红色经典名著的人最少,只有61人,占总数的13.3%。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的方式不一样,其中学生接受红色教育最多的方式是参观纪念馆,其次分别是影视传播、红歌演唱,最后是经典红色名著的阅读。而在问到“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去纪念馆”的,学生回答“自己组织去的”147人,占35.1%;而回答“您从哪种途径看过红色影视”的,366个学生回答“通过电影院或电视”,占总数的79.6%;在“通过什么途径唱红歌?”的回答中,自己想唱的学生202人,占总数的43.9%,老师要求唱的81人,占17.6%;而在阅读红色文化经典名著的学生中,21.3%的学生是按照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去阅读的,主要通过课堂了解红色文化知识。可见,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主要以参观“纪念馆或革命遗址”和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为主,而通过“课堂学习”的最少。

(2)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精神需求”大于“娱乐需求”。当询问到“是什么吸引您唱红歌的?”较多的学生回答“歌曲的曲调优美,令人振奋”。问到“您认为所体验的红色旅游项目里,红色旅游应注重什么?”时,重视“旅游点的纪念意义或者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的人数达到390人,占总数的84.8%,而回答“红色旅游点的观光价值”仅6人,占1.3%。当问到“了解红色文化知识,您有什么收获?”回答“心灵受到了震撼,精神得到升华”和“增加了对党的感情和对先烈的崇敬”的一共有248人,占总数的53.9%。这表明,他们普遍认为,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传承革命教育非常重要”。

(3)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仍不太满意。在问到“您认为传统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书籍)不能吸引您的原因是什么?”时,79人认为,“内容呆板无新意”,占总数的17.2%,回答“形式单一”有95人,占总人数的20.7%,回答“与日常生活关联不大,缺乏亲身体验感受”的180人,占总数的39.1%。在效果上,“您觉得现在的人们对革命精神态度怎么样?”“不很看重”的321人,占总人数的69.8%,“完全不看重”的54人,占总人数的11.7%。但是,他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回答“您觉得红色革命精神对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相关吗?”回答“有比较大的关系”的262人,占总人数的57%。

(4)大学生普遍反对红色文化过分商业化包装。大学生普遍对红色文化旅游活动表示欢迎,在选择“红色之旅”的动机时,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历史事件的吸引”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拜”。但是,当问到“当前,有一些人对红色经典进行商业化包装,您觉得商业化对红色经典的传承会带来哪些影响?”时,266人回答“红色经典在传承中脱离了现实”,占总数的57.8%;回答“您认为红色经典应该以何种方式传承下去?”时,有125人认为还是“传统地忠于原著传承”为好,占总数的27.2%,76人主张“娱乐性质的改编”,占总数的16.5%,但175人则主张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占总数的38%。

3影响利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情”和“意”的开发。红色资源蕴涵着大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资料,如果教学工具缺乏,没有多媒体,无法把形象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出来,则影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知识的传授,没有情的感染和意的训练。没有情感,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内心自觉的行为,而根据青年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特征,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应该主张从“知”方面教育学生、从“情”方面打动学生,从“意”方面锻炼学生[1]。红色资源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但这需要一定的资金,需要教育者的精心组织才能完成。

(2)偏重理论课程设置,忽视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由于经费投入困难等原因,存在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的现象。实践课程比重较小,以某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课的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只占1周时间,而且缺乏稳定可靠的实践基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3)从思想动机方面看,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红色文化开发者三方都有强烈的当下取向。从接受教育的学生来看,由于就业压力带来的学业忙碌,很多高校学生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人们更多地生活于当下或眼前,很少关注理想和信念,在为了明天的生活做准备的同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娱乐变为了大学生共同的消费品,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一定意义上,娱乐的意义就是在于注重当下的感觉,凸显当前的价值。从传授教育的教师来看,传授知识,特别是传授理论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既方便,又安全。这不仅便于教学管理,也容易评价学生。如果组织学生去参加实践,面临资金方面的问题,也带来组织管理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采取课堂教学是教育者和高校领导者共同的心愿。从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来看,他们在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红色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意义。重视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作为特殊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不能单纯用商业眼光来进行开发,还应重视其教育下一代的价值。

4总结和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投入,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考虑到资金和安全问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附近的红色资源,例如,南昌的高校可以利用“小平小道”、“烈士墓”、“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等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教育。还可以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2)充分利用高校红色网站资源。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门批准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南昌大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等作为高校研究红色文化教育的基地,这就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搭建了比较坚实的学科平台。这些基地平台,为本校乃至全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提供了研究成果。他们设计了校本课程,积累了实践经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丰富和发展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理论宝库[3]。

红色教育感想范文4

一、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一)激活学生认知兴趣,提高理论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多、课时总量偏少、大班集体上课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现实困境。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灌输,就教材讲教材,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缺少生动性和感染力,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失去学习了解理论的兴趣,甚至反感排斥。高校周边的本土红色文化往往是学生熟悉或听说过的,他们对发生于当地的名人大事有着天然的好奇、亲近和接纳感。教师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这种乡土亲近感、地域零距离及“红色教育直观生动、感染力强”[3]的优势,把本土红色文化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有效化解教学资源单一、教学内容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的尴尬,拉近理论与学生的距离,激活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兴趣,提高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拓展教育教学方式,增强理论自觉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质、高尚道德修养、良好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优良素质的形成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教化,而红色文化就是这样一种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品格养成教育于一体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它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昭示着未来,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和鲜明的现实性,是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创新的坚实文化基质,是当代大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4]。挖掘内涵丰富、价值恒久的本土红色文化,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拓展创新教学方式。例如,改变课堂单一讲述法,用多媒体技术以影像、图片等形式直观展示当地革命历史人物事迹,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冲击;鼓励学生课前搜集地方红色史料并在课堂上讨论,在师生互动、学生参与过程中给学生以精神教育;改变坐而论道、足不出户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直观感受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的足迹。这些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使本土红色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力量得到彰显和印证,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的自觉自信。

二、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策略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本土红色文化的特色优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现。

第一,提高价值认知,形成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保障机制。思想上是否重视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是本土红色文化能否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保障。因此,高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提高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价值认知,对红色文化研究提供配套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制订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创设有利于本土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良性大环境。例如,增加课题研究立项,鼓励教师整理研究红色文化资料,并将成果纳入奖惩考核机制;主动联系地方红色教育基地,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实行免费开放;对红色实践考察活动在车辆安排、时间调整、经费来源等方面予以支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等。这些措施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效机制保障。

第二,提升教师素养,打造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优秀团队。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育人功效,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团队。首先,教师应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对所教的理论能“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其次,教师应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在远离红色文化时空的当下,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运用本土红色文化消解学生的精神困惑,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持续深化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学能力。第三,教师应有团结敬业态度和对理论的长期研究精神。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分散,研究力量薄弱,要形成系统规模的教育教学体系,仅靠个人一时的兴趣热情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教师具备教书育人的端正态度、长期钻研的耐性、团队协作的努力、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红色文化才能够创造性地融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并永久传承和泽被后世。

第三,立足基础阵地,改革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阵地和主要环节。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一言堂灌输模式,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高校教师可以先极富创意地导入当地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抓住学生眼球,点燃学生激情,震撼学生心灵,让学生心驰神往,然后,再适时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思考问题。

第四,加强实践环节,营造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软性环境。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利用地缘上的优势与便利,一方面积极扩展校外红色实践渠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革命品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红色公益活动,让学生深入基层,接受最直接的教育和锻炼。另一方面,要丰富校内红色主题活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为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营造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软性文化氛围。

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旨和根本所在。面对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受到冲击与挑战的严峻形势,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需要坚持和突出正确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本土红色文化素材的运用,教师必须严肃把关,充分搜集和严格筛选红色史料,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其导入教育教学活动,力求服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

(二)适当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红色文化的选材与运用,要注意适当、适度和因地制宜。第一,本土红色文化素材要真实可信,涉及的红色人物和故事必须确有其人其事。教师引用例证时不能掺杂个人乡土情结,绝不信口夸张或随意编造,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奉行严谨求实的态度,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客观、全面地考察,不溢美,不掩恶,不苛求,不以偏概全。第二,教师引用具体的红色故事来讲透重大理论问题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是辅的,只可适度,不宜喧宾夺主,要防止偏离、背弃主题。第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注意根据高校地域条件、资源特色、经费状况等具体情形,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三)整体性原则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长期工程,其规范、持续、健康地开展,需要高校各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高校各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制定制度,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本土红色文化教学与实践活动,避免混乱无序、重复浪费情况出现。第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适当增加红色文化实践教学课时。第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是难以胜任的,可以纳入如历史、文学、旅游等其他专业课教师及乡土特色人才、校外同行专家,组成专兼具备的人力资源库。第四,形式与效果统一。科学规范的考评监督机制,是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流于形式的深层保证。于教师,学校要建立激励考评机制,使教师有更好的制度保障和更大的工作动力。于学生,要打破传统的闭卷考核方法,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活动提交的论文或调查报告综合评定成绩。

(四)合力性原则

红色教育感想范文5

    在2013年8月19日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做了系统论述和部署,指出新时期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全球逐渐融入由互联网构成的全媒体和自媒体时代,信息的全球传播加大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信息整合难度。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2]而我国网民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其中学生所占比例高达30%,对互联网的应用呈现出以娱乐和消费为主的特点。网络传播使得各种社会思潮渗透和传播的渠道和速度更具有隐蔽性,大学生独特的观察视野和思考角度,使其在社会焦点和现实利益问题上做出的反应更加迅速和直接,所以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迫切问题。《习仲勋》的热播,反映出红色影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在价值,该影片一经播出,在网络和同一时间收视率都急剧上升,创造了央视五年以来同时段纪录片的最高收视率。利用红色电影对网络主体的教育既是对西方以电影电视为载体的思想渗透的反击,也是我国加强网民的网络敏感性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认为“,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尤其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渗透入网络休闲、娱乐中,利用影视的传播达到无意识教育的效果,这既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占据网络空间的重要方式,又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

    二、可能维度:红色影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为,外因是某一事物变化发展的偶然环境和外部条件,内因则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决定性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说将红色影视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必然性是由于外因所致,那么其内因则是红色影视由于自身承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能性维度。

    (一)红色影视包含的丰富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契合红色影视是以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实为故事题材,通过领袖人物或广大人民群众的经典事迹,发挥人物的引导和精神的启迪,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红色影视的形成和发展有实践和文化两个源头。从实践源头上讲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红色文化产生的实践基础;从文化源头追溯,红色电影展示出来的不仅包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彰显了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所以,红色影视本身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而且必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习仲勋》为例,全片贯穿习仲勋一生共分《烽火陕甘》、《纵横西北》、《国事春秋》、《主政南粤》、《勤政岁月》、《海纳百川》六个部分,通过聚焦其不同阶段的人生历程,展示了时代主题的变迁和主人公的真实成长和思想经历,跟随着主人公的足迹,可以洞见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享受历史教育和历史责任感的启发,主人公根据党和国家需要,忘我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等都给人以明确的政治引导。所以,红色影视除了给人以审美的体验,更能在世界观、历史观、政治观、道德观、传统文化观等多方面给人以明确引导,在无形中达到“无目的教育的教育”效果,在内容上的紧密联系,决定了红色影视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红色影视的载体形式与人们的接受偏好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连接各个要素的枢纽,载体的选择和运用对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内容重视政治性、道德性、思想性,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重理论、重灌输,形成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冷漠甚至厌烦情绪,以致提政治色变。电影是向受众输送社会文化、传达社会信息的传播活动,而红色影视由于本身具有很强的革命故事,蕴含着鲜明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内容,将教育信息和休闲生活融合于一身,实现了教育真正向人们生活的回归,真正发挥电影对于人的隐性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同时集动画、音效、明星角色于一体,且适应现代社会受众的生活节奏和喜好偏差,成为现代人休闲娱乐的选择,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巨大作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组曾对遍布全国各地的429名高中以上,年龄在18到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进行了调查,发现抗击帝国主义侵略、革命传统与社会主义教育、人物传记这三类影片是当年他们观看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最喜欢的题材。”[3]由此可以看出,红色影视在当下仍然很有市场,尤其是在塑造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方面仍有很大潜力,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群体,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个性,利用红色影视达到价值观引导、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作用。

    (三)红色影视的传播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相一致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时又是客体,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是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根本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关注人的需要和个性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红色电影是电影艺术和政治结合的产物,根据党在不同时期的需要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内容,之所以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由于人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由于情境、情感的熏陶,无意中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例如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电影《小兵张嘎》、《刘胡兰》,解放战争时期诸如《百团大战》等,都是通过电影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做人的工作。以《习仲勋》为例,通过对习仲勋一生不同阶段重大功绩的回顾,一方面对党的历史有了重大了解,通过电影画面和解说,反映出共产党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时期中国具体国情、国内基本矛盾的转化,以及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抗争、自强不息,建设新中国的巨大魄力,使我们从心底接受了一次历史的洗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从红色影视的传播效果来看,突破了课堂上就理论讲理论的狭隘界定,更能让受众从历史、情境中加深对党的思想、社会主义道路和价值取向的理解和坚定;同时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对主人公的角色理解加深了受众的审美和认同,对于其心理具有内化和疏导作用,对知、情、信、义、行各方面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教”。

    三、现实维度:实现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路径探索

    (一)挖掘红色影视作品的精髓,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红色影视作品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方面红色影视的精髓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一致,在课堂教学中,插入红色影视或歌曲,通过动画、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展现课堂内容,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得到感染和教育。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红色影视作品背后的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信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观看红色影视,随着对主人公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角色的学习,犹如进行一次历史的洗礼。《习仲勋》影片中从他十九岁发动两当兵变到改革开放后在广东省率先推动对外开放,整个历史背景从土地革命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期,随着国内国际历史背景的变化,习仲勋始终以国家的发展为己任,他传给受众的是历史的责任意识,也树立了榜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有”新人,远大理想的培养,离不开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的教育。尤其是当前大学生整体素质在提高,但对于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漠视,很容易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甚至造成对现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质疑。因此必须重视历史教育,重视红色影视的历史使命感熏陶。

红色教育感想范文6

一、情感熏陶:

红色文化植根于生活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环节,情感是人们判断事物的重要依据。因而,消解教育对象的情感隔阂、获得教育对象的情感共识、增进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感性熏陶是运用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维度,红色文化只有联系、融入、植根于大学生生活,才能发挥其育人功能,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认知与认同。此外,本文将大学生生活细化为社会生活、道德生活、精神生活三个层次,以更深入地展现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 一) 红色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增加大学生的价值认识生活即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脱离于生活的高深理论,也不是专业化的学术语言,而是富于浓郁生活气息和实践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精练概括和通俗表达,本身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而又适用于社会生活。因而,要让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将红色文化融入于社会生活,利用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通性,整合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生动有趣的红色故事、感人肺腑的红色事迹、震撼人心的红色遗址、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将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素材制作成多样化的文字教育资料、影像教育资料、网络教育资料,通过教学教材、报刊书籍、社会活动、电视电影、宣传广告等方式融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文化生活、体育生活、娱乐生活中去,让红色文化无处不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影随形,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 二) 红色文化融入道德生活增强大学生价值认知马克思认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是人的社会特质。同样,作为人格的核心内容的道德人格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环境熏陶和社会教化。道德人格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二者甚至可以说是一对孪生体,一个个体的道德人格势必影响其道德观念。譬如,在资本主义道德涵养下塑造而成的人格,则难以形成、甚至会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红色文化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道德生活。通过红色历史的学习、红色事迹的感染、红色人物的感召、红色精神的弘扬,借助红色文化调节大学生道德冲突、化解大学生道德矛盾、指导大学生道德行为、涵养大学生道德人格,从而使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道德人格,进而有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 三) 红色文化融入精神生活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精神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接近大学生价值观念确立的生活领域。因此,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让红色文化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融入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这需要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娱乐文化等方面转移过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打造更多的红色文化产品,将红色精神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同时需要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密切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就业择业、学习工作、感情生活的现实需要有效对接起来; 扩宽红色文化教育的教育面、覆盖面、影响面,丰富红色文化的功能。让大学生从红色文化中丰富精神世界,从红色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从红色历史中获取精神食粮,从而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二、理性教化:

红色文化着力于教育、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具有一定稳定性、长期性和持久性。价值观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情感熏陶是远远不够的,暂时性的价值倾向、情感态度无法替代持久性的价值观念,因此,必须通过理性教化,促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 一) 发挥红色文化的示范功能,引领大学生确立价值目标我国的红色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奋斗史,是由无数革命先烈亲身实践书写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凝聚着先烈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价值目标的坚持、对个人生死的淡然、对艰苦环境的克服每一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都是极具教育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教育素材。革命烈士对爱国主义的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天然的契合,对大学生树立价值目标、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着巨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对红色人物、红色事迹等先进典型的塑造,加强对红色精神的解读。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从红色历史的史料中探求红色精神的内涵,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深思革命先烈的价值追求,形成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识和红色精神的内心认同,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

( 二) 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功能,指导大学生做出价值判断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质资源,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它能够引领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信息交流网络化的逐渐普及,不同价值观念开始相互交织、多种社会思想相互碰撞、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这一现状使当代中国大学生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而红色文化蕴含着正确的利益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得与失、利与弊、成与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加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无缝对接,加强红色文化的系统教育,让大学生全面了解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涵、产生背景、历史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 三) 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影响大学生做出价值选择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的现实写照,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学习红色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人物品格必将给大学生以深刻的感召,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激励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让红色文化鼓舞人心、净化人心、陶冶人心。系统地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背景、需求等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标准、道德伦理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从而为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提供帮助。

三、实践养成:

红色文化贯彻于实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仅仅依靠情感熏陶和理性教化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教育推向更深层次,即通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沟通实践、劳动实践、生活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 一) 以沟通实践拓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广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不是单纯地宣传教育,也不是一味地排斥其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其他思想的拒斥既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来面目。我们应当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允许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这就需要畅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社会价值观念之间的沟通渠道,发挥红色文化在归属情感、明辨是非、增进共识、整合社会中的作用。通过红色文化架起主流价值观念和非主流价值观念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大学生在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比较鉴别中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从而拓展宣传广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统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