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学体现的教育意义

红色文学体现的教育意义

 

红色文学主要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以及建国到70年代期间反映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文学作品。[1]   这些作品用通俗、大众的语言展示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族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历程,赞扬了无产阶级理想和牺牲精神。作为过去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红色文学对当代青年认识历史和现实提供了启发性视角。   同时,红色文学特别是中国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文学,是‘五四’诞生和孕育的充满浪漫情怀的知识者所作出的选择,它与‘五四’新文学的精神,应该说具有一种深层的延续性”[2]。作品中所宣扬的爱国主义、英雄情结、理想主义与进取精神,也无疑会对当代青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所以,尽管红色文学具有特定时代语境中的文学生产的规定性,从文学价值上来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对当代青年人而言仍不乏现实价值。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青春之歌》以革命、青春、成长、情爱为主题,是红色文学经典作品之一。作品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下,青年的苦闷、希望、欢乐与奋斗。本文便以《青春之歌》为例,从精神与现实两个向度上探讨红色文学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   一《青春之歌》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30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主人公在困境之中,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一名优秀女性和合格的革命战士。她敢于走出家庭,反抗他者对自己婚姻和命运的主宰,体现了其鲜明的独立精神和反抗父权、追求自由的勇气。林道静面对家庭的变故、社会的动乱和感情的创伤,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作品人物不断要求进步、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了几代青年的斗志,也与当代青年渴望成功、努力实现人生目标的心理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3]   在反抗父权与寻找自身价值认同上,林道静同当代青年的追求具有很多相同之处。青年正是在反抗与寻找认同的同时来获得成长的。但与红色文学不同,当代青年的反抗与认同更多地表现在姿态上和视觉符号上。如,对青春偶像特别是明星人物的追捧。偶像所带来的时尚视觉以及其成功形象都会带给青年人以一种梦幻般的诱惑力。于是,青年更多的是通过服饰装扮、语言以及对父权价值观的忽略来肯定自身对个性解放的追求。特别是在当代的青春文学与影视作品中,学校父权制最集中的体现成为青年人最主要的反叛与反抗对象。因此,当代青年对自由的追求和自我的塑造愿望通常是以反抗主流文化为起点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更多的是通过视觉符号来传达。   反观20世纪的红色文学作品,以林道静为代表的青年在反抗与自我价值实现中,一方面,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而不是通过忽略和逃避的方式来反抗父权制的压迫。他们不仅是理想主义者,还是行动主义者;他们不仅努力地去拆解推翻旧的,而且又满怀激情地去建设进步的新世界。他们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是通过个人的不懈奋斗与牺牲来建立理想的崇尚民主与科学的新国家。另一方面,这种反抗不仅宣扬了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也更加强调个人如何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起来,以自我的牺牲换取崭新时代的豪迈情怀和献身精神。   红色文学中的青年追求的恰恰是通过对革命主流文化和爱国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皈依与认可来体现的。   因此,《青春之歌》所提倡的是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更加强调人的崇高精神追求。   两相比照,青年人追逐梦想和成功的积极态度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共通的,但其实质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正是红色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对当代青年具有积极教育意义所在。面对当今以商品经济为中心的物欲膨胀的社会,消费文化中的娱乐性、快餐性、平面性、功利性使很多人丧失了曾经的理想。   当代青年文学与影视作品中呈现的青年人生活的颓废色彩与信仰的迷失等问题,正反映了当代青年精神领域的贫瘠。因此,红色文学中青年对理想和生命价值的追求,无疑对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具有涤荡与促其反省作用,其教育意义是深远的。   二追求个人权益、物质利益和幸福的爱情是人之为人的正常动机与行为。但由于特定历史时代的限制,红色文学中对人物的塑造是片面性的,特别是在塑造人物崇高的人格上,通常会给予进一步的放大处理。他们往往排斥自我的物质性、自然性,而更加强调和倾向于精神领域。他们没有物质欲,甚至将个人的情感也完全纳入革命理想事业中去。然而,正因如此,小说人物的思想也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促使他们有机会去发现人物形象的独特个性和自我的精神世界。小说人物舍弃个人感情和利益,为民族和国家牺牲自我的做法也有利于青年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反思和思考。个人应该如何处理和看待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爱情与事业等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上看,红色文学具有其更加现实的教育意义。   《青春之歌》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恰逢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和出版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多以革命、斗争、赞扬、回忆为主题,歌颂了党领导人民在民族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艰苦奋斗和表现出的伟大精神。《青春之歌》这部作品的主题没有脱离革命、抗争和歌颂。但《青春之歌》还反映了人物的爱情主题。《青春之歌》这部作品正是因为对爱情主题的描写,才显得别具一格,有血有肉,更容易进入青年的阅读领域。   在作品创作的年代,过多追逐个人权益和男女情爱被认为是自私和腐朽的表现,可以说,这是对一种强烈个性和纯粹爱情观的压抑与束缚,这既与创作时代背景和作品主题阐释的需要有关,也与人物本身所处的社会和精神现实有很大关系。林道静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青年,是以一个被社会改造的对象而存在的。因此,她对理想甚至爱情的追求既是执著的,又是困惑的。这表现在她对几位男性的爱情态度上。林道静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寻找社会的认可。因此,在其思想成长道路上的余永泽、卢嘉川和江华又有着其人生向导的身份。林道静在成长过程中,其心路历程的变化恰恰体现在她对不同男性的感情态度变化上。因此,林道静最终选择江华并不是以纯粹的爱情为出发点,而是将个人理想与爱情混淆在一起。她之所以如此选择,因为江华正是自己理想中的生命形态。#p#分页标题#e#   在现代,自我利益的实现和个人情感的满足则是被认可和提倡的。一方面,由于物欲和私利的诱惑,很多青年又表现为向另一个极端的倾斜。他们过于强调个性、爱情至上,在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上,很多人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将道德与美好的人生理想抛之脑后,甚至将婚姻和爱情作为交易的筹码来换取其他。这样的选择到最后都难逃悲剧性结局。   另一方面,许多青年人做着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爱情美梦,为了追求所谓的“真爱”而失去自我,放弃个性的独立,成为情感上的傀儡。一旦美梦破裂,跌入残酷的现实,才发现人生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和条件,亦无法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与林道静相比,当代青年人对爱情和人生的其他抉择上都缺乏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作支撑。因此,从红色文学人物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个人要获得个人追求的成功与情感上的幸福,是在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和成为自我的过程中实现的,并且,需要有正确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追求为精神动力。同时,只有既承认“我”的自然性也兼顾“我”的社会性,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以及事业与爱情的关系。这些对当代青年人来说,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   此外,受过去观念的局限和影响,在《青春之歌》出版的几十年间,余永泽都是以自私、麻木、无情的反面形象被接受的。一些红色文学中强调个人自由和自我利益的人物形象也遭到了很长时间的批判和误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社会开始承认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作为年青一代重视个人的解放、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余永泽被还原为一个普遍的学者形象,[4]其勤于治学、醉心学术的刻苦精神也是值得当代青年人学习的。   综上所述,《青春之歌》中人物表现出的个人奋斗精神符合青年不断追求自我成功和自身价值的观念,小说中所强调的革命理想、集体利益和精神追求,与当代青年注重个人目标、自身利益和物质追求的思想相互冲突,也有利于激发当代青年用现实的视角去认识和解读人物、去反思和分析作品,从而反观自我,教育自我,使其对历史、现实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观念和精神,但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前提。只有符合时展的个人追求才是有意义的,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满足,也才能在精神和物质上都不贫瘠,这正是此类红色文学作品对青年的重要教育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