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行业分析范例6篇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范文1

(1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城镇经济与发展研究院

2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技术创新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与规避就变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角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构建了一套适合于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进行了评价分析。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层次分析法(AHP);指标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540.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263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A630196);贵州财经大学2014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博弈分析及优化研究”

作者简介:贾广超(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金融;张目(1968-),男,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用风险管理、科技金融、综合评价技术。

收稿日期:2015-02-15

0 引言

技术创新风险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对外部环境因素估计不足或无法适应,或者对技术创新过程难以有效控制而造成技术创新活动失败的可能性。风险因素是制约技术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与规避非常必要。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我国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代宝认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研发风险、替代风险、成果外泄风险四个方面。周仁仪、周喜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为动态管理风险,技术创新基金的财务风险以及创新产品的市场营销风险三个大方面,并分别展开分析。潘喜润从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分别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企业内部因素引发的技术创新风险包括: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引发的技术风险、知识型员工管理不到位引发人才风险两类;企业外部因素引发的技术创新风险又包括: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风险、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创新技术的知识产权引发法律或制度风险三方面。王海刚、陈钢、程旭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链风险、技术创新项目管理过程的风险、由行业内竞争带来的技术创新风险、技术创新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赵红瑞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技术运用风险、盲目追求技术领先风险、以及技术寿命和技术效果的风险三方面的创业技术风险。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征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陆卫国、郑毅认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表现为一个生命周期,这个周期一般分为创新构思期、项目确定期、研究开发期、工业设计与产品试制期、规模投入与批量生产期、技术实现期等几个阶段。本文对其进行参考,创新性的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角度进行研究,从科技成果的创新构思到研发以及应用的整个生命过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析,继而构建基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1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是基于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并将其变为现实的产品或服务,需要经历研发和商品化的过程,任何一个技术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这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很大的风险。技术创新风险发生在技术创新生命阶段的每一个过程。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角度进行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如下:

1.1 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制定一项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技术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之本,技术创新伴随在整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中。产品技术创新包含了产品技术先进性、产品技术配套性、产品技术实用性、产品技术创新性、产品技术可改进性,是反应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方面的风险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首先面临的是决策风险。

1.2 研发风险

研发风险包括技术风险以及支持技术创新研发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风险。高新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多是间断性和跳跃式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可能发生技术的非连续的范式转移,使企业原有的技术范式完全失效,导致企业的技术创新无果而终。此外技术效果事先难以估计,即使是成功的创新,也可能产生没有预料到的诸如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副作用,从而使该创新受到发展限制。

1.3 生产流程风险

生产风险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生产系统中的有关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而导致技术创新失败的风险。即使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要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活动,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也还有大量的转化工作要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使技术创新的成果无法转换为市场认可的产品,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功亏一篑。

1.4 新产品的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由于企业的市场能力差、创新成果本身的缺陷等原因,使得技术创新所体现的最终产品不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最终导致企业技术研究的投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企业因此出现财务危机而难以顺利发展下去的风险。新产品从定价到营销,营销策略及面对外界环境的应变反应能力都会给产品的市场营销带来风险。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都会给新产品带来市场风险。

1.5 财务风险

任何一个企业,只要存在资金的流动就会面临财务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一样。科技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财务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项目融资成本高、信贷资金来源困难、创新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企业资金营运能力差、创新项目资金链断裂几方面。

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状况的标尺。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科学性与现实性原则。指标设计涵盖面要广,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同时,指标体系的建立也要考虑现实性原则,根据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的实际环境,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选取能够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指标。

(2)系统性、整体性原则。构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估指标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能够真实的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各方面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动态连续性原则。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指标体系的建设必须能够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能够反映技术和管理发展的现状、潜力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设计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科技创新生命周期角度对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

3.1 指标权重的计算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是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该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2。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及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通过匿名方式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通过专家对每一个指标进行打分,分数取0~10,分数越高代表风险越大,并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最后采用线性加权和法来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其计算公式如(1)式:

(1)式中,F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综合评价指数,W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权重,Si为该科技型中小企业指标得分。

本文选取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匿名方式通过专家打分法征询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管及相关行业专家进行打分,对专家打分进行统计、汇总,本次共发出18份调查表,收回15份,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计算出金智科技的技术创新风险结果为5.7468,属于中度风险。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企业应当注重增强项目组的总体实力,着力克服复杂技术,增强技术创新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减小技术的可替代性,开源节流,促进企业发展,抵御技术创新风险。

4 结语

本文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体系的补充与完善。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析,计算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指标体系权重,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个指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影响程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对各指标的权重及其得分进行综合分析,对症下药,针对性的减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

参考文献

1 代宝.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防范[J].科技与管理,2003(6)

2 周仁仪,周喜.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5(10)

3 潘喜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与防范[J].上海企业,2009(6)

4 王海刚,陈钢,程旭.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析及防范探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2(12)

5 赵红瑞.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经济师,2012(3)

6 陆卫国,郑毅,曾繁荣.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与资金的需求[J].社会科学家,2005(3)

7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8 李柏洲.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要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4)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部级高新区;主导产业;社会网络分析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集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从2012-2015年,根据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全国的科研投入经费从2012年的10298.4亿元增加到来2015年14169.9亿元,总增长率达37.59%,科研投入的强度从2012年的1.98%增加到2015年的2.07%,具体数据如下表1-1。这说明国家对中国创造和创新的大力支持。同时随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不断增加,国家着力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相关产业。不仅仅是国家,地方政府也在不断扩大对科研投入的支持。地方政府不但提出科技兴省,加大科研投入,同时大力出台优惠政策吸入科研人才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型产业的发展。

二、文献回顾

1.国内外文献回顾。现有的研究主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着重于对国家总体的科技投入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区域划分,从而分析形成科技投入的区域差异化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例如:Kuznets,S.,和Murphy,J.T.(1996)认为技术进步会促进国家的科技创新。Young(2000)认为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阶段中科技发展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显著。Cowgill,P.A(2001)的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科技的投入虽多,然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而且以每年下降的趋势在发展。麦基(1987)以及阿布拉莫维茨(1998)等的研究也得到了一样的结论。西蒙(1966;1971)认为工业化国家之所以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但舒尔茨(1961)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很多时候人力资本的投入,即科研人员的投入也会带来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所以要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第二,着重于从某个区域出发对其科技投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企业的发展和科技投入的关系。例如:Zukauskaite和Elena(2012)的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发展不应仅仅注重研发资金的投入,还应该重视研发人员的投入,特别是研发人员的文化差异。由此进一步发现产学研合作也不应该仅仅注意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对创新或者技术发展的贡献,同时还要研究其会产生的文化创新。Mayer和Heike(2013)通过进补一补的研究发现创新绩效的来源除了现有的科技进步以外还包括了企业家资本或企业家精神,此同时还会带领一个区域实现创新。Ozcan和Sercan(2014)的研究发现证明了网络中关键节点的重点性,合作创新网络的发展会受到网络中发展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或者是行业的领导者的驱使不断发展,喜迎外部节点的加入,例如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处于合作网络的核心是综合性大学和科研机构。第三,着重于从科技园区着手,分析科技园区的企业创新绩效是如何和科技投入相互作用的。例如:Lee和Hyoung-joo(2011)通过对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创新绩效的研究并研究了其中技术创新和传播的路径得出了产业中的技术传播路径并论证了集群网络中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内在动力。Fallah和M.Hosein(2011)研究了发现了产业集群产生的影响因素,即技术工人、集群网络以及技术创新和行业环境的压力。并针对美国高新技术集群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研究得出高新技术集群企业的模式会随着集群的发展而发展,有的会出现中心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有的情况下集群会出现多中心趋势。Casper和Steven(2013)的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会带来科技园区企业创新绩效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于知识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型较高的企业。而且靠近知识传播和发展的快速的地理位置越近其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就越高,例如高校。Kim和Byunghoon(2014)认为专利是建立企业间以及企业和高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网络的依据和基础,并基于此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生命周期进行划分,最终对高新技术集聚区进行定位。一般以这几个行业为核心向扩散的集聚区这也是和专利相关的,现有技术的发展和过去的研发投入,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人员投入都息息相关。2.文献述评。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区域或者是科技园入手,分析科及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具有几下缺点:第一,现有的研究强调的是区域的差异化而忽视了区域之间的共同点。第二,现有的研究强调的是对区域经济的总体影响而忽略了对创新绩效的研究,科技投入更直接的产出是创新绩效,如此才可提高研发投入经费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第三,现有的研究只看到了科技园区的好处,即集群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处而忽略了集群发展给企业创新绩效带来的弊处。针对上述研究的四种角度,本文着重将第三和第四方面结合到一起,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通过对中国145家部级高新区进行研究,分析提炼出四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装备制造,并针对这四大产业,选取张江高科的主导产业进行分析。

三、部级高新区主导产业分析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 高科技企业 技术创新战略 战略类型 战略分析方法

一、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职能的提升

“战略”一词与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间并不长,最初出现在西方经营名著《经理的职能》(巴纳德著)一书中,而“企业战略”的广泛应用是在1965年(美)经济学家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论》一书问世后。企业战略是指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企业以超越对手,发展自己为目的,以争夺顾客,争夺市场为主要内容,所展开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根据它实施的范围、层次分为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和职能战略。高层战略注重做正确的事来改进效能,底层战略注重正确地做事来改进效率。完整的企业战略过程包括战略的分析制定、组织实施和协调控制。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就是高科技企业为达到一个长远的,全局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和政策,是对某种创新趋势进行控制的行动准则,属于总体战略下的职能战略。但由于技术创新在当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实际上从战略职能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战略已突破了底层次战略的“正确地做事”的界定,要求具有帮助企业“做正确的事”的作用。

当代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职能主要包括:(1)高科技企业通过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本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技术创新的目标,使企业有充分的准备面对变化迅速的技术发展趋势,而不被一时得失所迷惑。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采用应变战略,不至于忙乱和束手无策。

(2)高科技企业有了技术创新战略,就有了技术创新发展的总纲,为各种中、短期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长期的、统一的主题和指南。这有助于企业尽量捕捉机会,以一贯的战略敏锐感发现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等。

(3)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能使高科技企业最合理地利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达到较佳的协调和综合效果,即所谓的“1+1>2”。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性的活动,通过分析外部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目标、战略模式,制定科学的实施过程,做到物尽其用的资源配置,这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是意义重大的。

(4)技术创新战略的存在能统一职工思想,增强凝聚力,通过职工不同程度地参与战略的酝酿、决策和实施,有助于形成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行为,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

(5)历史地看,技术创新一经出现就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那些未获得潜在的超常利润的企业便会渴望分享其利,从而形成巨大的模仿高潮。众多的模仿使有限的率先创新大面积地扩散,由技术扩散引起的投资高潮亦会导致投资过剩形成经济停滞。只有再开展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经济才会有全面的复苏和繁荣。这样反复,经济出现了周期,其中技术创新是主要因素之一,企业通过制定战略,可把握技术创新中的趋势,顺应其发展,不但可以生存,还可以获得超常利润,发展壮大。

(6)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投机性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来自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全信息,而战略具有联系内部与外部的特点,其制定过程是个开放式的信息接受、反映、决策、反馈、再决策的循环改进过程,它能够减少这种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重新划分

当前高科技产品开发的方向是多功能化及高能化、微型化及大型化、智能化及简单化、多样化及个性化。顺应这种潮流,高科技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使命,即以技术创新活动为手段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使企业长期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而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目标则是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使命的进一步具体、明确的解释,其构成了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反映了高科技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创新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它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以往对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描述是总体战略目标下的子目标,没有单独的使命。例如,为达到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则技术创新贡献率应达到某种程度。这里,考虑到技术创新战略层次和职能的变化,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期望结果加以总结,无非有两种:一是经济效益的攀升,二是长期获取经济效益的能力即核心技术能力的提高。进而,我们将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分为两类,包括经济目标和技术目标。经济目标具体包括:市场份额、产品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技术目标具体包括:对现有产品生产方法的根本改进、对现有产品的渐进创新、采用别人开发的技术、对率先创新者的模仿。从依存关系来看,经济目标是核心,技术目标的制定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技术目标的不断实现确保了经济目标实现的持久性,经济目标的实现为下一步技术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的重新划分

直到目前为止,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他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1、成本领先战略。2、技术领先战略。3、歧聚战略。从具体应用来看,英国学者弗里曼将技术创新战略按创新时机和创新程度分为:1、进攻型战略2、防御型战略3、模仿型战略。英国的教科书中根据安索夫对经营战略的分类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1、市场领先战略。2、追随者领先战略。3、应用工程战略。4、模仿战略。然而,现有这些分类没有区分开高科技企业对技术目标和市场目标的不同追求。因此,如果对现有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按照两种不同的战略目标划分,则有:一是追求技术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二是追求经济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包括:

1、领先战略。该战略是要求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做到始终“领先”,总是要得到第一笔丰厚的超额利润,或者在长期内形成知识产权的垄断获取利益。它需要企业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力量,只有那些“航母级”高科技企业更加钟情于此战略。

2、追随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企业不抢先研究和开发新产品,而是当市场上出现成功的新产品时,立即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行仿造或加以改进,并迅速占领市场。该战略的优点是:避免了应用研究及可能进行的基础研究所需要的大量投资;克服了新产品在其最初形态时所可能带有的缺陷。高科技企业选择这种战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高水平的技术情报专家,高效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极富有弹性的研究开发组织等。当然,该战略也有缺点,那就是企业受新产品技术专利保护的影响和市场开拓的有限性制约。

3、模仿战略。当企业缺乏技术专家、缺少实验设备以及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时,企业宜于采用此战略方法。但选用该战略时,企业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系统,能迅速、及时地掌握其它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开发动向和成果,使企业具备进入市场竞争的能力。该战略的缺点是由于模仿,有可能利润较少,同时企业技术水平将永远落在技术输出企业的后面。

4、引进先进技术的拿来主义战略。这种战略虽然是低档次的战略,但对于缺少技术、资金的企业不失是一条捷径,其关键在于及时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的转化。

5、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由掌握现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技术到对产品的改进,这种转化的核心在于培育技术创新能力,该能力来源于吸收先进技术,消化理解后的再认识,对外在技术由使用到内化的过程中。战后的日本许多企业依此成功,如被称为“创新之神”的索尼,其实质就是对当时先进产品学习后的二次创新。

经济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包括:

1、“集中一点” 战略。该战略大多为中小型规模的高科技企业使用,由于其资源有限,往往无法经营多品种的产品以分散风险,所以最好集中兵力,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的经营。采用这种战略往往过分依赖于某种产品或技术适用的特定细分市场,一旦市场变化、需求下降,就会给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因此,为了尽量减少风险,采用这种战略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界定好的细小目标市场上站稳、站牢。

2、特色经营战略。该战略侧重于树立歧异性,包括产品本身差别化和营销战略理念的特色定位。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变化,对个性追求的增强,高科技产品为每个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务的理念已逐步被认同。特色经营战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企业得以避开激烈的价格竞争,从而能够比较长远地树立起优势地位,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3、联盟战略。选择该战略的高科技企业通过与其它企业合作,获取互补优势,利用合作伙伴的分销渠道,较易地将产品扩展至合作伙伴的市场。它分为高科技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盟战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强弱协作战略”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弱弱联合竞争战略”。 尤为重要的是:传统产业与大量代表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的结合,创造新的营销渠道,如网上购物交易,网上咨询、市场调查等业务的展开,这在客观上增强了传统企业对高科技企业的依赖性,为高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切入战略。该战略注重于填补市场空白点,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品牌的知名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提升。这是根据部分的高科技企业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切入点的特征为:(1)、产品寿命周期较短,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加以生产,传统企业反映跟不上技术变化的产品领域。(2)、由于许多高科技产品个性化需求很强,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一般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而不愿插足这样的领域。(3)、技术和市场风险较大,但市场前景明朗的领域。

四、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分析方法的评析

战略选择是建立在透彻的战略分析基础之上的。如果从战略发展史上考察,自从战略管理理念被提出以来,主要有两种分析方法:一是传统的“以环境分析为基础”的战略分析方法,它源于波特的市场引力理论和“五力量模型”,即产生利润的主要可能性均来自市场、取胜的关键在于确定有吸引力的竞争领域。而决定行业潜在盈利的在于五种力量——现有公司之间的竞争、新进入者面临的障碍、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潜在产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以该理论思想为基础,扩展至政治、经济、社会、行业,形成我们经常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宏观环境分析、中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二是1990年,由Hamel和Prahalad提出的“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他们认为“一个组织是由相对独立的资源、能力、竞争力组成的,这些要素是该组织战略选择的依据,即战略分析的出发点。”由于上述资源的相对独立性,其它企业的学习成本提高,因而拥有这些要素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当这些要素组合具备工作能力后,竞争优势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势能转化为动能”。这种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资本,它是一种融于企业文化中的员工所掌握的技能和创造力,它具有区别于一般能力的特征:1、核心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核心能力应提高企业的效率,可以帮助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的更好。2、核心能力应当是异质。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的差异。3、核心能力应当是难以仿制的。4、核心能力应当是很难被替代的,不存在替代品的威胁或威胁很小。5、核心能力是局部优势。它只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或产品过程的某一、两个环节或方面存在,即企业并不是在每一个环节都优于竞争对手,因为这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这种方法在现代尤为流行。

“以环境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实际运用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90年代初发展至顶峰。这段时期正是战后西方发展的“大和平时期”,世界市场以卖方市场为主、需求旺盛,企业在成立和投资时,注重研究所投产业和细分市场的定位,以期获得超额利润。此时的企业定位作用胜过对资源的利用,而且企业所处的环境是相对静态的,即产品生命周期较长、技术创新的作用是局部的。但是随着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以来的技术革命和90年代的金融危机等等,环境变化日益难以把握,技术创新的力量往往导致环境的彻底变化。相对静态的环境分析产生的战略落后于发展,而试图动态化进行环境分析又因其磅礴而难以描述。今天的科技使人们难以想象明天的“景色”。这样,原有的外部环境分析无法使企业技术创新准确定位,而相对既定的企业内部资源似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战略导向。这种叫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成为当代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如SONY的精密制造技术、CANON的光学元件技术等。这样,高科技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不失为技术创新战略发展的方向。

从当前来看,核心竞争力分析成为战略分析的主流,相比之下的环境分析似乎不再重要。但,核心竞争力分析也只是作为企业家战略分析的突破口、着手点,而非万能的。我们知道,战略的作用就在于长期规划、在于与对手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如果离开环境谈战略,就如同一个人在闭门造车,推不出去;即使推出去了,也是个落伍的低级品,这样就恰恰失去了战略的意义。

故此,综合运用两种主要理论进行分析才是最佳的选择,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扬长补短,既有环境分析来了解客观变化,又有核心能力或专攻技能的分析做到主观上心中有数。这样制定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方能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主要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1997年版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航空航天器;技术创新;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180-02

引言

技术创新在当今世界性竞争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与作用更加重要。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无论是用于技术创新投入的资金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研发人员,均十分稀缺。这就要求在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进行决策时,必须有坚实的科学根据,以使有限的技术创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科技数据的限制,有关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相对匮乏。笔者通过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得出这一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与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使决策更为科学客观。

(一)指标选择

技术创新的衡量涉及到创新过程的三个主要方面:创新投入,如资金和人力资源;创新的中间产出,如新发明和新知识;创新的最终产出,如不断提高的收入和利润。在考察技术创新过程时,采用R&D费用和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这两项指标作为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创新中间产出指标,产品销售收入作为技术创新的最终产出指标。

(二)数据说明

表1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为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有关情况。由于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基本属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有关数据可以代表这一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技术创新投入与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

以专利申请量为因变量,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为自变量分析技术创新投入与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首先,用Excel做因变量对于每一个解释变量的一元回归分析。其次,以专利申请量为因变量,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为自变量,对数据用Eviews5.0进行二元回归分析。

F-统计量与T-统计量的值均不大,说明模型的总显著性水平不高,参数也不显著,模型从总体上无效,专利申请量与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两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也许是因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有些时滞,在后面的分析中将会考虑这一点。

虽然F-统计量的值较大,模型的总显著性水平比较高,但X2的T-统计量较小,参数并不显著。由此回归分析也可推测,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可能存在时滞,导致了Y与X2的关系不那么有效。然而模型从总体上是有效的,这从F-统计量可以看出。

由上述分析和经济理论可知,专利申请量和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之间可能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它们之间是技术创新投入和中间产出的关系,因此可以考虑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估计:

模型从总体上是有效的,这从F-统计量可以看出。但X2的T-统计量依然较小,参数并不显著,可能仍然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影响的时滞导致。

那么,将滞后变量引入模型进行修正,得到的比较理想的结果是将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同时滞后一期的模型:

不管是参数有效性的T-检验还是总显著性水平的F-检验,都是十分满意的。由以上模型可知,专利申请量对于R&D经费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1=1.798999,说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R&D经费投入每增加1%,专利申请就增加1.798999%,对于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2 =1.562005,说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每增加1%,专利申请就增加1.562005%。β2反映的是专利申请量的规模报酬情况,β1+β2 >1,专利申请量为递增规模报酬。这里,β1+β2=3.361004远大于1,说明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每同时增加1%,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3.361004%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增加的比例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更大比例的增长。

(二)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与最终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

以产品销售收入为因变量,专利申请量为自变量分析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与最终产出之间的关系。用Excel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两行表达式:

F-统计量与T-统计量的值均较大,变量产品销售收入与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解释变量的系数7 085.639可以看出,专利申请量稍有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就会有很大的增长。因此,专利申请这一技术创新中间产出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在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的增加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更大比例的增长,而专利申请这一技术创新中间产出又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首先,R&D投入(包括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产出具有正的、显著的影响,说明增加研发投入确实可以极大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专利申请)。专利申请量对于R&D经费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1=1.798999,对于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2=1.562005,β1+β2=3.361004,这些数据都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起点较低,因此稍有技术创新投入就会带来较大的专利产出;而发达国家这一产业起步早,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很强,再要进行原始创新难度很大。其次,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专利申请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为7 085.639,说明专利申请量稍有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就会有很大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广人密,企业数量较多,一旦专利申请增加,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新技术就会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产出获得较大增长,产品销售收入随即增长。再次,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从研发投入到最终取得产品销售收入是通过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专利申请这一中间变量联系起来的,中间产出对投入反映较敏感,最终产出对中间产出反映较敏感,那么投入对最终产出的间接影响更是非常可观。因此,政府应制定国家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加快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高技术产业化进程,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 王国顺,张涵,邓路.R&D存量、所有制结构与技术创新效率――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3,(3).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科技创新; 向量自回归模型; 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0.3;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3-0039-05

一、引言

我国实体经济中的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成本不断上升,同时出口呈现出周期性回落,传统的投资驱动型、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显示出弊端,其发展难以为继。党的十报告指出“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必须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力量。2014年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当前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历史阶段,提出“要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我国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一词来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我们坚持发展、主动作为。

2014年11月9日,在2014年APEC峰会上系统阐述新常态,认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新常态的特点在于:从增长速度看,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结构调整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增长动力看,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不懈依靠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在新常态背景下,金融与实体经济更加密不可分,一方面,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需要金融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基石,金融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自行成长。当前出现了“钱荒”现象,有专家将银行资金“空转”归因于实体经济不济,虽然资金“空转”会使银行在短期内轻松获利,但极易引发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而导致资产质量下降。杜绝银行进行“空转”的措施是加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金融业主要的服务和支持对象是实体经济,这是由其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在国民经济中起核心支撑作用,同时实体经济也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经营利润来源。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势下,科学发展、技术创新是其必由之路。银行在加大金融支持的同时,应围绕国家的发展规划,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为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二、相关文献综述及变量选取

国外学者较早从理论角度研究了银行和资本市场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大多数学者认为,银行和资本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科技创新均有重要促进作用,但两者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Edison等人(2002)对57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等是否影响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长期增长的贡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Canepa和Stoneman(2008)研究英国金融发展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影响非常大;Benfratello等人(2008)就意大利地方银行的发展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银行的发展对高科技行业企业工艺创新产生了影响,并且降低了中小企业由于资本支出所产生的现金流的敏感度,提高了企业投资研发的积极性;Lee等(2015)分析了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金融部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变化,研究认为,在金融危机后,金融部门加大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我国学者对金融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较晚。主要有:李颖等(2009)对广东省100家企业的科技创新融资微观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认为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有显著的促进影响;黄国平(2009)分析了金融对科技创新的促进机制,以及相关金融政策在实践中的运用,分析认为我国的金融发展现状与科技创新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地方;聂正彦(2012)通过建立世代交叠经济系统模型,分析金融转型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就会影响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的资源型向集约的科技创新型转换,甚至会产生阻碍作用;束兰根(2011)认为金融的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但是由于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风险的评估很难进行,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不足;熊名奇(2012)运用回归模型,对东莞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与金融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认为东莞市的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没有带来促进作用;龚传洲(2012)首先对科技创新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运用向量自回归(VAR)计量模型对融资支持我国科技创新进行分析,认为中长期信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较大且持久,财政拨款的效果明显,证券市场由于发展不充分导致其支持力度不强。

而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的研究偏少,主要侧重于新常态的理解和调控思路。安宇宏(2014)、郑京平(2014)指出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化解增长下行压力和结构失衡,实现经济常态化发展。余斌(2014)认为,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宏观调控的整体思路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调整。张云(2014)探讨了新常态下银行的转型方向及路径选择。赵洪宝和安锦(2015)分析在新常态背景下,财政金融政策对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认为应该搭建信息沟通的融资平台,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和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等手段。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2014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仅分别为3%、26%和51%左右,而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达到5%、80%和75%左右。以色列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被誉为“世界上最小的超级大国”,与其长期奉行“科技强国”的治国方针密切相关。促进科技创新,一方面国家要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基础性、前沿性、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另一方面大力扶持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中小型企业蓬勃发展。实践证明,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能够实现“黄金十年”,主要是由于在其完善的金融体系扶持下,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经济质量的稳步提升。

在我国60%以上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因此,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必须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但是,由于此类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不能达到银行信贷所要求的抵押担保条件,绝大多数企业都无缘银行信贷。

衡量科技创新成果的指标比较多,衡量技术创新最普遍的指标有研发(R&D)投入、高技术产品产值和专利等。Arundel(2001)在分析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时,认为专利数据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分析具有重要作用。Acs Z(1992)采用专利申请数而非专利批准书来衡量创新技术水平,是为了剔除政府专利机构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科技创新的真实水平。龚传洲(2012)在衡量科技创新指标时也考虑了政府中人为因素的影响,选取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指标。

金融相关比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万亿元,而企业债券占比14.7%,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2.6%,证券市场在整个社会融资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大,说明证券市场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发展存在不足。因此,本文在考虑金融发展水平时,借鉴董虹(2012)采用的金融相关率指标,利用金融机构存贷款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来衡量金融相关率,说明金融的发展水平。文章在分析金融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的同时,考虑国家财政投入中对科技的拨款效应,选取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指标。对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金融发展水平、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分别记为Y、X1和X2,并对指标进行对数变换处理,这样处理不会改变变量的协整关系,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得到新的变量序列,分别记为LNY、LNX1和LNX2。文章选取1991―2013年间各变量数据,数据来源于《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金融发展水平变量经过手工计算,并对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

(二)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如果有两列时间序列数据能够表现出一致或类似的变化趋势,即使两者之间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关系,但进行OLS回归也可表现出较高的可决系数,导致出现“虚假回归”问题。如GDP每年都增长和旁边的树每年都长高,如果直接用数据回归,那肯定存在正相关,而其实这个是没有意义的回归。所以,需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

从表1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知道,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的原序列是非平稳的,但是一阶差分后的变量序列都是平稳序列。

(三)协整检验

变量LNX1、LNX2和LNY是非平稳序列,但其线性组合可能存在稳定的关系。从上面的分析知道,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I(1)过程,可以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从表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特征根、迹检验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各变量存在三个协整关系,通过了协整检验,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各变量能够被其他变量的线性组合进行解释。

(四)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分析内生变量间的动态关系,并且该模型不带有任何约束条件,所以又称为无约束VAR模型。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变量间的动态结构分析,分析随机扰动对系统的动态冲击,包括冲击的大小、正负方向和冲击持续的时间长短。

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首先要确定最佳滞后阶数。

依据AIC和SC准则,从表3的结果可知,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是1。

由此建立VAR(1)模型,其矩阵表达式为:

LNX1tLNX2tLNYt=0.20920.14080.5628+

-0.7895 0.1254 0.0341-0.1102 0.9338 0.1681-0.0691 0.0344 0.8762×

LNX1t-1LNX2t-1LNYt-1

三、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分析检验

(一)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IRF:impulse-response function)描述的是一个内生变量对残差冲击的反应(响应)。具体是指,在随机误差项上给予一个来自系统内部或外部的标准差大小的冲击,经过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动态影响。

脉冲响应函数反映的是系统内部所有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具体是通过将全部变量纳入到同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其分析的结果经过系统内部全部信息的相互作用。

根据图1 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所建立的VAR(1)模型的全部特征方程根都小于1,说明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对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采用广义脉冲方法,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变量的输入顺序不同而造成脉冲输出结果的影响。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如图2。

从图2可以看到,当在本期给金融发展一个正冲击后,专利申请在当期后开始出现正向增长势头,冲击效果一直在持续增长,并且冲击的持续期比较长。总体来看,金融发展对专利申请的冲击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这说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不够完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不是很强,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政府政策的时滞性;但从长远的作用来说,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促进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当在本期给政府财政科技拨款一个正冲击后,专利申请反应迅速,虽然当期出现一定的负值,但不到第2期冲击效果就出现正值,并出现与金融发展类似的效果,冲击效果一直在持续增加,不过当期增加幅度要强于金融发展对专利申请的冲击影响,其冲击效果也是保持一个长久稳定的正向冲击反应。这表明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受到的外部正向冲击通过政府的财政预算传递给专利申请,对冲击的反应直接、迅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从金融发展和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对专利申请的正冲击反应来看,在当前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和作用效果比较明显的是政府财政预算。笔者认为,这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和资本逐利有关。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较晚,相关制度等还存在不完善之处,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万亿元,而企业债券占比14.7%,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2.6%,证券市场在整个社会融资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大,我国社会融资仍偏向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比重还较低。同时,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银行在信贷支持上偏重于国有及大型企业,对科技创新力很强的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足。当前我国银行出现的“钱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发展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但其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不可忽视,其支持效应也是持久的。

(二)VAR模型的方差分解分析

对于VAR模型的动态特征,还可以采用方差分解方法对其动态特征进行研究。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比较不同变量的冲击对一特定变量的影响强度或贡献度,通过将系统的均方误差进行分解,分解成不同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通过方差分解分析的结果,可以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中,金融发展和政府财政科技拨款的贡献度。具体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不考虑专利申请本身的贡献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发展冲击对专利申请的贡献率逐步稳定增长,在第10期达到最大,为3.98%;政府财政科技拨款的冲击对专利申请的贡献率一直平稳增长,在第10期达到了近37%。对比金融发展与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冲击对专利申请的贡献率可以发现,金融发展的贡献率较低,发展空间巨大。与张军(2006)认为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一结论相类似。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结果可知,金融发展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所起的支持作用不是很强,具有时滞性,并且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较低,但其冲击效应较为持久,发展空间巨大;相对来说,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反应迅速,效用明显。针对模型的实证检验结论,提出一些建议:

(一)继续加大政府财政科技的力度

模型结果表明,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对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支持作用,且支持效果比较持久。相对于其他科技创新活动活跃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的财政科技拨款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低。龚传洲(2010)的研究数据表明,在2009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才上升到4.2%。因此,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应该建立一个有效长久的稳定增长机制,促进财政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冲击效果。

(二)构建多渠道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

模型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于科技创新的冲击作用较弱,这也说明我国金融业发展没有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较少,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进行。因此,进行科技创新,就应该发展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完善中长期信贷市场对科技创新的贷款定价,最大限度地支持科技创新;优化创新型企业的信息披露,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减少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

(三)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尤其是地方性非国有商业银行

发挥城市商业银行的本土特性、与本地域企业联系比较密切、熟悉客户的资信与经营状况的优势。相对国有大型银行来说,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且方便对地方企业进行监督,应充分发挥城市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

(四)构建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资金占用期长的特征,并且活动主体多为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放贷以流动性和安全性为本,通过风险投资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等科技创新平台来提供金融支持,充分利用融资平台对项目风险等的鉴别能力,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降低银行的成本。

【参考文献】

[1] 安宇宏.新型城镇化[J].宏观经济管理,2014 (2): 83-83.

[2] 董虹.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1992-2009[J].价值工程,2012,31(21):179-180.

[3] 龚传洲,陆彩兰,胡建生.我国科技创新融资支持的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4(5):109-116.

[4] 黄国平,孔欣欣.金融促进科技创新政策和制度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2):28-37.

[5] 李颖,凌江怀,王春超.金融发展对国内科技创新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对广东省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3):9-15.

[6] 聂正彦.金融转型、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5):72-79.

[7] 刘建民,杨华.财政支出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会计之友,2015(1):88-90.

[8] 束兰根.科技金融融合模式与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研究[J].金融纵横,2011(5):9-13.

[9] 熊名奇,颜汉军.东莞科技创新与金融环境的关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12(10):150-153.

[10] 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改革,2014(11):17-25.

[11] 张云.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新常态[J].中国金融,2014 (21):19-21.

[12] 赵洪宝,安锦.新常态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财政金融支持研究[J].会计之友,2015(24):96-100.

[13] 郑京平.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及应对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4(11):42-44.

[14] ACS Z J, AUDRETSCH D B, FELDMAN M P. Real e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 commen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363-367.

[15] ARUNDEL A.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patents and secrecy for appropriation[J].Research policy,2001,30(4):611-624.

[16] EDISON H J, LEVINE R, RICCI L, et al.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2,21(6):749-776.

[17] CANEPA A, STONEMAN P. Financial constraints to innovation in the UK: evidence from CIS2 and CIS3[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2007,60(4):711-730.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范文6

第一,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的市场行为。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不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改善产品功能,不断开发新产品,使企业效能更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第二,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民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将技术和市场、技术创新与资产运营以及投、融资活动结合起来,调整已有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带动整个企业的行业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从而带动大量存量资产的重组,促进企业市场、人才、资源等的重组,同时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第三,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化挑战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专有技术、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把握企业发展的竞争机会和竞争主动权。因此,培育、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将成为企业生存之本,为了更好地建立企业创新机制,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利益各方需要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科技创新,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长期出发,分析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

二、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1.科技创新是一项企业、社会共同的事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行为,需要企业制度文化的保障也同样需要员工和社会的支持。科技创新过程离不开众多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总的归纳起来,主要的利益主体涉及政府、企业、同业竞争者等利益相关主体。因此本文基于利益主体的理性经济行为,对这些主体进行分析。政府的行为分析市场作为一种最为灵活的经济运行机制,在理想状态下能够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作为市场的守夜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依靠政府干预,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政府希望整个国家的经济健康持续向上地发展。目前政府可以支持或者不支持科技创新,如果支持,必须要有政策的引导,配备各项资金及政策的支持,会有短期利益的受损,如果不支持,短期利益得到了保证,但是长期而言,市场守夜者的作用就得不到体现了,政府追求持续向上的经济得不到支持。为此,政府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方面,所站立的角度是支持。

2.企业的行为分析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正如前面分析所言,在科技创新这个问题上,企业会有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所在,支持科技创新,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需要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也需要企业投资者牺牲部分个人利益。如果不支持,企业的投资者也好,相关利益方也好,短期而言,不会有利益受损,长期而言,后续的利益保障不一定能得到支持。但是,从短期上看,企业更多地会因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放弃科技创新,然而,如果企业具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其行为就会截然不同。倘若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能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企业就会支持科技创新。至于企业支持与否,与其他因素相关,特别是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分析同业竞争者也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经济人,同业竞争的目的在市场竞争中希望能够持续占上风,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为此,在科技创新上,如果同业竞争者支持的力度较大,企业方为了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势必将不断地跟进甚至赶超,如果整个行业竞争者都墨守成规,则企业方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将大大降低。

三、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1.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和消费者心理方面无法得到优势,又面临着众多的同业竞争者。政府是市场守夜人的角色,为了使国家经济持续有效发展,政府的做法是支持科技创新,在政策上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短期内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会支付补贴S。短期内企业为了支持科技创新,必须一次性支付经济成本C,但此时会获得政府的补贴S(S≤C),企业现有的经济效益为E,但由于科技创新会占有部分现有业务的资源企业的经济收益将会减少为aE(0<a<1)。(4)如果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由于市场对创新后的产品的需求增加,就会获得经济收益bE(b>1),如果企业没有发展科技创新,那么此时,会在c第二阶段丧失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经济收益就仅为cE(0<c<a<1)。如果企业的技术落后于同业竞争者(同业竞争者支持科技创新,而企业不支持科技创新),则企业为了维持市场份额,获得企业收益,将付出额外的市场费用F。

2.本模型假设信息是完全的,也不考虑利率的影响,计算的是总效益。也就是说,在同业竞争者实施科技创新的情况下,实施或者不实施科技创新的收益差距比同业竞争者没有实施科技创新的情况下要来的大,因此,与同业竞争者无技术优势下的营销费用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因此,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对企业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根据上述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