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论文范例

规划设计论文

规划设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特色探讨

1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早期的城市化建设中,很多国家并不重视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平衡,很多时候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城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环保理念也被不断提出。同时,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这条路在不断的探索中也有一些必要的原则需要遵循。

1.1生态原则

在社会文明逐渐强大的今天,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是对于自然的保护,同样也是对人们自身的一种保护。当今社会城市越来越多,人们活动的轨迹遍布了全球,无数的城市被建造,生态城市无疑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生态城市规划的生态原则也就是通过相应的手段来弥补人类城市建设对生态造成的损害,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增加人文绿地景观,实现保护城市本身的自然环境的目的。

1.2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我国当今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也是党和国家经过无数次的科学论证所得出来的重要思想。而运用在现代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就是要从人出发,以人们为中心点去出发、调整、设计、控制现有的城市环境。要实现人们的所要达到的目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希望、最切实的要求。也就是生态城市建设设计不但要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需要兼顾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理念要求。

1.3稳定性原则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需要从整体的稳定性出发考虑,这里的稳定性就是指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中,在生态这一方面要保持稳定,避免和减少各种外界的因素对于生态城市的干扰与破坏。在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人们的目的,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也需要保障这样的生态城市能够循环下去,这就需要重视规划设计中的稳定原则。

1.4经济性原则

在整个生态环境的设计中,都需要计算投入产出比,要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这里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小投入大产出都是合适的,还需要与之前的以人为本原则相互结合。所设计的东西一定要先是符合人们实际需求和目的的,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减少建设的投入,从而达到规划设计的经济性原则,使其效益达到最大化。

2现代生态城市设计规划产生的实际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生态城市的理念也逐渐的深入人心,很多地方也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的设计规划,但在实际中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出现。

2.1设计缺乏本地化特色

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风俗、地势地貌等方面造成缺失,这样的生态城市设计就是流于表面的设计,建造出来的也并不是真正的生态文化城市。

2.2实际规划中缺乏调研

在现代的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很多的设计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实地调研处理,从而导致了许多不切合实际的设计。在不同的地质环境环境、文化、经济情况的条件下,相同的设计并不会带来同样的效果。例如,在设计中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生态土壤结构,一些不适宜的生态景观就需要排除在设计之外。不能仅仅依靠判断和经验去进行一个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这样不仅会降低建设效率,还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针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和问题进行的探讨

一个良好的生态城市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会带来城市中各种产业的相互影响和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生态循环,文章针对提到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和问题进行新的探讨。

3.1重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重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提升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质量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设计的本身需要以人为本,从人们的切实需求和目的出发,在设计的过程中生态原则摆在前面,要重视整体的生态,保护城市本身原有的各种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其次,设计的整体需要稳定,不能很容易就被外界产生的因素所破坏或者干扰。最后,还要考虑到整体设计的经济性,在满足了各项需求和指标之后,需要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投入,资源是有限的,需要用最小的投入完成最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3.2设计融入本地化特色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应该各有各的特色与变化,最为凸显生态城市特色的就是各个城市本身所带有的特性。在设计之初,需要充分调查和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气质、地质环境等各种方面特点,来展现不同生态城市独有的魅力,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辨识度和认同感,从而带来更好的形象及发展。

4结束语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个必要准备条件,需要保障设计是以人为本的,保持其生态原则、稳定原则和经济原则。同时,还需要兼顾生态城市的设计符合本地化,与当地的经济、物质、文化、生态进行结合,从而做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崔益友.生态化、地域特色的城市规划设计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17):82.

规划设计论文范文2

1.1 课程定位

1.1.1本课程针对就业岗位与能力目标要求制定教学任务。

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设计员、绘图员、助理景观设计师岗位),分析各类设计单位和园林工程公司对学生在设计方面的要求,制定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通过此课程的实践和教学,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园林规划和设计的基本能力,初步了解园林规划和设计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经济技术问题,掌握各类园林设计项目的分析和设计技巧,具备设计中小型园林绿地的基本技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培养独立进行各类景观设计方案图纸的分析理解能力,识图能力,为园林施工技术类课程做铺垫,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1.1.2本课程既是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前导课程为《美术基础》、《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树木与花卉学》等专业基础课,后续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园林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专业课和实践课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本专业一、二年级教学的核心主干课程,既是对前期各个课程的综合应用与演练,也是系统学习园林规划设计方法、技术要求与设计技巧的教学过程,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

1.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2.1课程设计依据。

(1)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针对性;(2)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突出技能性;(3)突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1.2.2课程设计原则。

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实施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依据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思维培养相结合原则,按照“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选择典型园林工程项目来设计课程标准,配置各项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

1.2.3课程教学设计体现。

园林规划设计课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把握这门课的教学环节,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该专业能力的目标,我们主要从理论知识够用,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入手,进一步对此课程进行了教改和实践,着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创新能力;(2)具备较强的中小型园林设计的方案规划设计能力、园林艺术鉴赏的能力和方案表现能力;(3)具备运用语言(包括外语)表达思想和写作的能力;(4)具备沟通与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5)团队合作能力。

2教学内容

2.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课程内容的选取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根据“岗位适用、市场需求、技能为主”的原则进行取舍,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2.1.1岗位适用。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毕业生从事设计工作的类型份额不同,从事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占45%,从事单位附属绿地设计的占20%,从事街道小游园、广场绿地设计的占15%,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占9%,其它占13%。课程的设计围绕园林景观行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需求,结合各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展课程的设置。

2.1.2市场需求。

课程教学采用“项目教学”将实际工程项目导入教学当中,把技能关键点与岗位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和现场教学、互动教学的方式,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

2.1.3技能为主。

根据工程项目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分析技术关键点,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训练,进行园林规划方案设计、方案交流与修改、方案文本制作、成果展示与汇报、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图绘制训练等。

2.2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与安排

2.2.1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主要由3个层次组成:园林规划设计基础层次、园林规划的设计方法模块和园林规划的综合设计应用模块。

2.2.2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学习规律,本课程分第二、三学期完成,第二学期8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36学时),第三学期8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6学时,时间教学68学时),每学期对应的知识与能力有所侧重。园林规划设计(一)侧重基础理论、设计方法、设计分析的学习与实践。园林规划设计(二)侧重中小型园林规划项目的设计应用实践。

2.2.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居住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方法,根据主题确定各功能区域的景观布置。难点:景观的立意构思,确定设计主题。解决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以及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居住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方法;合理布置各功能区域的景观。

3独创的考核方式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和训练学生具备详细规划设计与绘图技能,使学生在接受命题后,从最初方案到成稿,有正确的思维步骤、合理的立意构思、科学合理的细部,直到最后准确而形象地绘制。本课程平时作业较为重要,兼专业周成绩与最后成果演示汇报考查,从公正、合理、全面的角度评定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成绩,特制定本考评办法。

3.1成绩项目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成绩设置理论课成绩及专项方案设计成果汇报成绩2个项目,理论课成绩经过平时作业成绩和考试评定,专项方案设计成果汇报通过方案大作业进行评定。

3.2理论考试评分办法

3.2.1平时作业成绩(70%)。

包括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课堂发言情况、参与讨论情况、课堂作业完成情况等几部分,按各次作业的最终平均分评定。若平均成绩低于60分者不参加期末考试。

3.2.2期末考试成绩(30%)。

期末考试范围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本学期全部理论教学内容中的掌握及理解部分,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重点,有理论阐述题、填空选择题和有关作图题等题型,总体难度以中等偏难为控制水平,时间以2个学时为准。

4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培养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注重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通过加强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结合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特点,逐步形成“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企业紧密结合,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教学中采用“项目带动、六步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共6个步骤实施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效果显著。典型的工作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施,必要时用成功案例进行示范,让学生在任务实施中掌握相关的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综合素养,学生成绩的评定由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综合评定。同时,积极探索、总结并推行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而学生又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即:我学———我忘———我看———我有印象———我做———我记住,通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操作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完成相关项目来掌握核心技能,把课堂、企业、现场结合起来组织教学。

5总结

规划设计论文范文3

1.1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总体布局、空间设置、土地利用等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时建立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的,在设计时要注重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促进城市的总体发展。城市的设计必须以一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同时更要接受和延续城市现有的历史景观,在规划过程中通过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以及城市的改造升级,促进城市的发展。

1.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从建筑的外观、结构以及功能等各方面出发,保证建筑的经济性、美观性以及实用性和生态性。建筑的设计必须满足建筑自身特点的需求,同时符合当地的基本环境与人文状况,更需要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从布局、色彩以及功能上与城市规划完美对接。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1城市规划设计指导建筑设计

建筑是整个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于城市的任何规划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以及建筑等,都会对建筑的设计带来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规划从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布局的高效等方面作出了规定,这些都为建筑的设计提出了一定的指导。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其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联系,而这一联系都是城市规划所构建出来的大环境。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以城市规划设计作为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在全局上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调和,也能够对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各项设施建设分配问题上实现最大化的协调。

2.2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而言建筑甚至在城市中占到了主要的地位,它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场所。因此城市规划设计中对于建筑也会作出相应的规划,而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服从城市的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最近几年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发展都会包含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计划当中,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搜集充足的资料,了解城市规划中对于建筑与环境的要求。建筑的色彩选择尽量保证与城市规划环境的相协调,建筑的标高应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建筑的功能选择应服从城市规划的规定等。建筑物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特造型在城市建筑中脱颖而出,但是也应当注重自身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地位,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最大化的保证城市建筑的良性发展。

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策略

3.1合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统筹兼顾到城市、建筑、环境以及人员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在进行规划时切不可仅考虑到短期的需求,应用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人口的增长与移动,对于建筑功能需求的改变以及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等。一个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为建筑设计提供指导,为建筑的设计发展指明方向。

3.2科学的建筑设计

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对城市发展的规划,如城市规划中对道路交通、城市环境以及建筑发展作出了长期的规定,则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长远的需求,从而保证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仅仅依据设计人员的单方面思路来对建筑进行设计,导致运营阶段出现建筑无法与周围变化的环境相互协调适应的情况发生。此外,建筑设计必须遵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硬性规定,如建筑的色彩、标高和布局等。通过城市规划设计为建筑营造一个合理的规定和环境,通过建筑规划对城市规划的相应,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3.3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规划设计论文范文4

1.自我探索方面

人-职匹配理论是基于特质因素论而发展的生涯理论,特质因素论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开发了一整套用于发现个人特质的测评工具,包括能力倾向测试、兴趣量表和价值观问卷等多个大类。通常在现有的生涯规划课堂上最常用到的测评包括基于霍兰德兴趣分类理论的自我职业兴趣量表、基于舒伯职业价值观理论的价值观量表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感,除了直接在课堂上使用量表之外,根据这些理论设计的如“兴趣岛幻游”、“价值观拍卖”等课堂活动也被广泛采用。然而,这些活动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要求个体超越自身经历来进行自我判断。如果问一个现代人:“你喜欢吃大象肉吗?”答案一定是:“不知道。”原因很简单,几乎没有现代人吃过大象肉,所以当然不知道是否喜欢。“兴趣岛幻游”中描述的六个度假岛屿和“价值观拍卖”中罗列的类似“取之不尽的银行卡”,对于大部分选课学生来说就是所谓的“大象肉”,完全超越他们的实际经验,也就难以作出类似“好或坏”、“喜欢或不喜欢”、“合适或不合适”的判断。即使测评或课堂活动最后给出了兴趣偏好或价值取向偏好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于学生来说也会因为缺乏切身的经验体会而没有实际意义。

2.职业探索方面

现有的课程设计中职业探索主要围绕职业分类理论和职业探索方法展开。这个部分的困境在于:如何在2~4个课时内将浩瀚如海的职业世界完整地展示给学生,即着手点或突破口在何处?以学生所学专业为起点,要求学生在所谓“专业对口”的范围内探索职业世界,是通常的做法。这个思路确实帮助学生找到了突破口,但问题在于:首先,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不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简单线性关系,而是纵横交错的多重复杂关系,一次活动或几次课显然无法有所深入;其次,不容回避的是,许多学生在高考进行专业选择时经历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决策,因而对于自己的专业缺乏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以“专业对口”为着力点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无用功。

3.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的关系

在目前很多高校的课堂上,先讲授自我探索,然后再讲授职业探索,至于自我探索的结果与职业探索的结果之间有何关联,课堂教学并不会有所涉及。这种教学安排的结果将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深入地认识自我和了解职业。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在教学中出现“两张皮”的情况,根本原因依然在于课程的设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经验。通常来讲,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包括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学术理性主义取向、基于学生兴趣与需求的人本主义取向,以及基于社会文化需求的社会重建主义取向等多种。现有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在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的模块,遵循的是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以特质因素论和职业分类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根据这部分理论的内在逻辑来组织课堂材料,而忽视了理论与授课对象的经验和需求如何有机结合。

4.职业决策方面

现有课程的职业决策部分主要讲授一种或多种决策理论,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利用一种或多种决策方法进行职业决策,其中涉及的决策方法包括平衡单法、SWOT分析法等。这个过程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因为任何决策都是针对目标而言的,没有目标而空谈决策,只能使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然而,由于学生在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部分没能通过课程整合自身的经验,在此时要确定生涯目标就比较困难。大部分学生此时的状态是:对自身的生涯规划似乎“知道”了些什么,但到底这些“知道”是否正确,以及有了这些“知道”,生涯目标该如何确定,依然模糊。而要帮助学生确定目标,至少要在课程设计中回答以下几个重要问题:(1)要确定长远目标还是短期目标?如果是长远目标,到底以多长时间为限?(2)是要确定一个目标还是多个目标?如果是确定多个目标,如何厘清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3)确定的目标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果未来发生改变,是改变目标还是坚持目标?就目前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来看,以上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二、高校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解决思路

1.坚持课程形式的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的困难源于生涯规划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征,而课程教育采用的是一对多的基本模式(一个老师面对多个学生),因此必然带来难以满足全部个性化需求的问题。然而,在目前国内职业化的辅导人员缺乏,而大学生人数众多且普遍缺少相关生涯知识的情况下,课程教学无疑在降低成本、解决共性问题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同时,从国外经验来看,以课程的形式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一直为发达国家众多生涯发展专家所重视。从国外课程实施效果来看,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涯意识的觉醒,有助于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顺利转变。

2.梳理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难以适应现代生涯发展的需求是现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在对生涯规划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时,首先需要重新梳理生涯规划理论。如前所述,现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理论取向,而人-职匹配理论因其简单的线性思维而脱离真实生涯发展的现实状况,所以寻找更适合的理论基础,综合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兴趣与需求以及社会文化需求的多种取向,是解决目前课程设计问题的当务之急。克朗伯兹汲取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精华,提出了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植根于强化理论和古典行为主义,强调个人的学习经验、社会环境因素及偶然事件在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在克朗伯兹理论的基础上,有专家提出了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进一步将生涯决策的动态过程进行整合,系统性地思考了个人的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学习经验(特别是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和个人目标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社会影响因素与学习经验,对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及生涯主体的自主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恰好填补了人-职匹配理论的空白,因而更贴合真实生涯的现实状况,对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更具启发性。

3.摆脱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束缚

课程设计模式大致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三种。现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主要采取目标模式。目标模式课程设计的主要精神在于“目标取向”的理念,一切以课程目标作为选择活动、组织与时间安排等相关设计活动的指向,并据此进一步形成详细明确的目标,转化成学习经验,最后加以评鉴。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单纯利用目标模式进行课程设计,会因为缺少反馈而难以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同时,因为课程组织均围绕目标展开,当课程目标设定有误或课程组织与课程目标存在脱节时,课程设计的整个环节将陷入无功而返的僵局。从目前高校开设的生涯规划课程来看,通过协助学生自我探索、生涯探索、拟订生涯规划和作出生涯决策以促进学生的生涯成熟和潜能开发,是被一致认可的目标。这与《要求》中设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然而,具体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生涯成熟”、“潜能开发”到何程度?“自我探索”、“生涯探索”如何进行?“生涯规划”、“生涯决策”怎样操作?这些都是目标设定中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由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生涯规划课程真正达到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了生涯规划的知识,而与设定的促进学生生涯成熟与潜能开发的目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情况,即课程内容并没有到达预设的目标。显然,要弥补目标模式带来的课程设计问题,引入新的设计思路尤为必要。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强调的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过程,十分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专业思考。实践模式的课程设计根源于文化分析,其基本假定是以个别的学校及其教师作为课程发展的焦点,即“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被学者评价为促进学校真正改变的最有效的方式。强调教育方式和过程、开发学校本位甚至院系本位课程,应该成为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的可循之路。

4.强调学生经验的课程设计取向

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设计取向,最大的缺点是忽视学生的经验与兴趣,这在现有生涯规划课程中显现出的弊端尤为突出。从课程目标来看,生涯规划课程应该是一门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训练,还有态度、观念的培养的课程,是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真正实现目前课程的既定目标,必须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跳出课程内容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介绍的框框,加强对学生经验的研究与引导。据此,围绕生涯规划的核心,课程的内容组织要使用学生身边的材料,以贴近他们的生活;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帮助他们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为学生创造机会,形成属于他们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新经验,拓展自我观察的视角。唯有如此,才能使课程从以教师教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5.加强课程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规划设计论文范文5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方向的探索一直都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高等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府,而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在的高职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很多企业争抢优秀高职生,高职生的工资也水涨船高,让很多本科生都自叹不如。我们学校的形象设计专业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之路,积极推进职业资格鉴定,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好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抓住专业特色

我们的形象设计专业特色就是抓住重点;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因材施教;增加名师讲座和实践环节;面向就业。我们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绘画水平和造型能力。入学后,我们重点抓入门教育,让学生进校后就开始认识职业,懂得专业,进而规划人生。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的授课内容涉及面广,化妆、美容、美发、形象设计等课程都会接触到。同时我们还紧跟就业实际,不断进行调整,加入热门的前沿教学科目,如:色彩诊断、饰品制作等课程,让学生在广泛接触到所有专业知识后,再因个人的兴趣及职业定位,对其有针对性地深入定向培养。学校对我们的专业也十分重视,建立了实训基地,带动专业发展,同时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针对将来的就业领域考取相关的技能证书,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还力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积极组织他们参加专业活动、比赛等,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三、找准就业方向

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对口的职业是化妆、造型等领域,比如影楼影室、时尚品牌公司、影视剧组等工作,还有专业美容机构也需要大量的懂专业会技能的人才,这也成为了我们未来就业引导的一个方向。从以往毕业生就业情况来说,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市场需求巨大。但是仍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从业经验,一开始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甚至放弃了三年所学的专业和技能,非常可惜。所以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专业建设的长期规划,借鉴院校成功经验,尝试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与一些规模较大、行业正规、信誉好的企业合作,解决学生的一些职业困惑,使他们在学习阶段jiu找准就业方向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加实习与就业机会。

四、利用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发展

最近听到新闻报道,大学生就业困难倒逼高校改革。意思是以后高校的改革方向也是要以学生就业为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高职院校更要以此为契机,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拓展思路,积极探索,走校企合作之路,实现学校与企业长期共同发展。

1.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

校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2.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3.校企合作最大的优势是推动毕业生就业。

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找到适合的岗位,成为当前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4.教师也有了进修与“充电”的机会

其理论知识可以很好地同实践相结合,不断了解行业中最高端最先进的设备,掌握最新的技术,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有机会接触到企业的高端管理模式,甚至有些模式直接可以引入到学校教学中,使学生上学与就业真正形成了“无缝对接”。

5.校企合作新模式——定制班。

校企合作有很多模式,其中就有“定制”的形式。所谓定制班,就是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确定了就业方向。定制班的好处有三方面:一是学生毕业就可以马上进入企业工作,定向培养;二是企业不必担心招不到人才,经过培训的学生可以直接顶岗工作,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三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更有针对性,还可以采取学校企业双培养的形式。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做了很多实践,成果显著。现在很多院校定制班办得非常有起色,定制班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适合企业需要。

五、结语

规划设计论文范文6

1.1从自然环境来说

我国疆土辽阔,城市分布良莠不齐,并且在数量大小上都存在着不同。对于一些发达城市来说,市政建设早已实施多年,为现在打造良好的城市面貌和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些以前发展较落后的城市来说,省政建设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有的甚至还没有一个雏形。在城市规划中,园林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管理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1.2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

舒适的自然环境可以给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活动场所,使人们都能够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来工作与生活,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来激发人们的潜能和内在创造力。

2我国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这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城市建设的关注,从原来的以城市建筑设施为重点转向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园林设计中的园林景观不仅是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更是为了给居民营造一个舒适的、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我们主要运用绿色植物和人工制造景观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这样的建设效果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城市建设。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我们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管理者对园林设计认识不足,使市政园林设计偏离轨道。施工者不具备专业素质,使一些优秀的园林设计意图、不能够在实际的园林设计中展现出来。监管力度不到位,致使整个园林设计质量不能够得到保障。

3城市规划中根据市政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3.1根据城市环境来进行详细分类

对城市环境进行详细分类主要是对该城市环境进行准确考量,由于城市布局复杂,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对该城市的综合环境进行考察,尽可能做到对该城市的方方面面都了如指掌。一般来说,我们在对城市布局进行划分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按照一定规模建立不同的“群”,比如工矿群、企事业单位群、居民区、各类校园以及公园、广场等,根据不同的群,园林设计也是不同的。

3.2根据不同的“群”进行量体裁衣

3.2.1工矿区。

矿区是一个污染非常严重的地区,虽然矿区一般都位于城市外环,但是其自然环境同样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在矿区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绿地防尘污染要求,设计也要大刀阔斧,从整体上和矿区环境背景相配合,要特别进行查漏补缺。同时我们还要对矿区缺失的自然环境进行补充和弥补。另外,设计理念还要从愉悦身心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种植一些应季的花草,利用其颜色对比来使人们的感官造成进行性的愉悦体验。

3.2.2企事业单位群。

企事业单位一般都位于一个城市的核心位置,人流量比较复杂,建筑物的风格也以现代化风格为主,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比较优越,其建筑群周围会有一些规模不等的小广场和小池塘等。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要遵循科学的规划理念来进行合理布局,此外,还要注重一些风水因素和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事业单位的布局中,企业文化和风水这2大因素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在进行改造的时候,要保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些点缀和修补,不违背原有的风格和设计思路,使原有设施焕发新颜。

3.2.3居民区。

居民区是城市人口的聚居地,这个区域内的园林设计也是最具有普遍性,这个区域的设计宗旨也会根据为居民建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来进行。所以,这个区域的设计要采用一些具有装饰性的花草和植物,草地建设也是一个关键。在居民区内铺设草地不仅可以降低污染,还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悠闲的场所。在靠近街道的居民区还要设置一定数量的隔音树木,保证居民能够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作息起居。

4结语

规划设计论文范文7

为了确保发挥出理想的电能输送、调配的结果,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周期性原则,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应该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对于一些大型的大力系统规划应该制定全面、较完善的规划方案,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避免给用户正常使用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首要条件,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杜绝安全隐患,在必要的时候应该配备长期性的系统检测功能;三是成本原则,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师为了实现系统功能,但也需要衡量系统设计成本,寻找系统功能效应与投入成本的平衡点,节约成本。

二、电力工程中涉及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是对电力系统长期、中期的规划设计。在我国电力工程中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在进行电力工程规划设计的时候,涉及到系统规划设计的内容有:分析预测电力工程建设现场的电力负荷指数;处理周边地区电源规划情况;分析电力负荷数据,完善电源规划机构,平衡电力与电量;选择科学的电力工程接入方案;正确计算电力工程介入方案,确保方案的准确性;深入分析计算结果,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方案技术的关系;主义考虑电力设计相关学科,借鉴电力学科资料。

(一)电力负荷预测与分析

电力负荷预测与分析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中重要的准备工作,对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有巨大意义。电力负荷需要经过相关人员周密的计算分析,才可以给予电网规划设计获得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与信息。对中短期负荷的预测,应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分析近几年来经济数据,知道我国经济大概发展情况,从而对电力最大负荷的层次进行分析。另外,规划设计人才可以参考已经完成的大规模电力系统情况,参考其电力负荷数据,对其进行分析,预测电力负荷,这种方式是我国电力负荷预测常采用的方法。预测电力负荷的方式比较多,比较常见的是预测方法、专家预测和模糊理论等。我国电力工程运用这些方法来预测分析电力负荷。分析负荷增长原因,从而可以分析出电力系统发展趋势,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电力系统设计。

(二)电源规划情况及出力

电源规划是对即将建设工程供电量分析,其周围的电网建设的规划研究,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目标,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电源可以分为统一的调度电源和地方性电源两种,其中统一的调度电源是指电网调度统一的大型发电站;而地方电源是具有专用的发电设备的小型的地方性的水电站或发电站,每种电源发挥着作用是不同的,另外电源设备的投入使用可以看出电力系统规划的资金使用情况,对电源的出力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三)电力电量平衡

电力电量平衡对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是具有制约作用的,根据电力负荷预测和电源出力分析,电力工程项目所在的供电区域、所在地区的电力与电量进行计算,平衡计算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电力电量的平衡需要考虑分区间的电力电量的交换情况,这样就可以将电力工程的规模与布局确定下来。根据分析预测的电力系统各水平年的最大负荷,再根据各类电源的出力情况,可以计算出电力电量的盈亏,确定电力工程系统所需要的变电设备容量、所需要的发电量。确定的电力工程系统需要的容量应该是要加上系统需要的备用容量。

(四)接入系统方案

接入系统方案拟定的过程需要考虑电力工程的特点和电网的发展情况来确定,还需要考虑政府部门的相关意见及电网规划来进行方案的比较,使得拟定的方案时效性与实用性更强。接入系统方案要注意节远近结合,综合考虑节能降耗、节约用地,并运用电网新技术。同时需要提出电力工程项目各方案的规模与布局,终期近区电网结构、供电电压及运行方式等内容。

(五)电气计算

电气计算主要包括潮流计算、稳定计算、短路流计算和无功补偿计算。潮流计算是对电力网中电压分布和功率的计算。潮流计算可以计算中电网各网络原件电力损耗、电网各节点电压和电力潮流的分布情况,可以分析各接入系统方案的经济性、合理性和可靠性。稳定计算是对电力工程西戎的各故障情况进行模拟计算分析,确定电力工程系统稳定水平和稳定问题,稳定计算是以潮流计算为基础的,可以校验电力工程系统各个接入系统方案运营是否满足稳定性的要求。短路电流计算是验证故障短路在给定的网架中电气元件产生的不正常的电流值。短路电流计算可以校验电气设备,在发生故障的时候切断短路电流,减少短路带来的损失。无功补偿计算可以减少由于传输无功功率的各网络元件造成的电能损耗。

(六)方案比较

分析比较方案可以使得运算结果符合实际需要,确保电力系统更加可靠、安全,对方案进行横向纵向多层次的分析比较,可以形成最优化的方案,得到的方案设计是最符合实际需求的。

(七)系统专业提资

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可靠的系统电气计算,选出综合条件最优的推荐接入系统方案中,确定电力工程项目的投产时间和建设规模,为电力工程规划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和有效的设计依据。

三、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工作的经验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在电力工程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更好的进行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是电力工程规划设计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本人认为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准备阶段应该了解大网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收集附近地区电力系统情况,并将其录入数据库,作为电网现状的基础资料,了解附近区域电网发展变化情况,将其发展规划录入数据库中,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在电力系统设计的时候应该时刻注意电力系统发展变化,收集更新数据资料库,掌握附近地区变电站、电厂和电力路线的数据资料和分布情况,收集当地负荷情况,计算各类系统电气,配合电力项目工程项目工作,不断更新完善基础数据。

四、总结

规划设计论文范文8

1.1区位分析

本次项目区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的最北端,西临北极村天象馆,东临金鸡之冠,南侧是正在建设的漠河十里长湖水景公园。项目区位于北极村景区内,周围主要景点众多,本项目区景点的建设为北极村景观序列增加一处不可多得的滨水景区,使北极村景观序列增加了水的灵动感和亲水活动的参与性。本次河道整治功能定位为完善景观连续性,泄洪护堤,湿地保护,将原有废弃沟体改造成人工湖水体景观,从而达到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目的。

1.2现状分析

1.2.1自然环境条件解读

规划区现状整体地势无较大起伏,河道南北两侧岸地势分别呈向水面缓降的态势。由于施工破坏,植被较少,土壤大面积裸露,保持自然生长状态,绿化基础较差,绿地系统极不完整,乔、灌、草三层次绿化不同程度缺乏。规划区西部植被较少,东部有小型的乔木群落。

1.2.2人文条件解读

综合考虑漠河县和北极村民族及人口特征,景观设计遵循北极村原有自然风貌及现阶段北极村总体景观规划风格。漠河县北极村具有全国特有的极光节和冰雪汽车越野赛以及漠河蓝莓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因地制宜的设计有针对性的节庆及气候景致,是本次景观设计考虑的重点。

1.3金水湖功能分析

本次规划设计范围是金水湖部分段,长约593m。具体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如下:

1.3.1问题

1)在金水湖开发过程中,单一从水利工程考虑,以满足泄洪功能为主,但对北极村整体规划开发,考虑不足,未使河道流域内用地的利用率及经济性得到有效充分发挥。

2)由于项目区为临时泄洪所产生的遗留用地,北极村景观道路系统设计及其他景区设计时并未对金水湖的开发利用提供详细规划及设计条件,浪费了宝贵的景观资源。

1.3.2建议

1)调整河道两侧规划用地和道路,为河道景点营造和经济开发提供条件。

2)在满足水利景观安全性要求的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及工程技术手段,将现有水面设计的开合有度,尽可能将水体资源融入周边建设项目,以提高景点用地的经济价值和景观效果。

3)本次规划设计力求在建设内容和设计理念上符合北极村总体规划发展要求,在景观设计形式上契合北极村风景区现有景观资源,以避免和减少因工程建设所产生的遗留地对现有景观的影响,以达到为景区内其他景点提供水景特色的景观设计意图。

2规划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充分考虑人们的旅游心理,以人为本,增加景观项目的可参与性,创造一个既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美化功能,又能对游人感受田园自然风光,为游人提供一个休憩、娱乐的舒适环境。

2.2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丰富滨水区竖向景观设计,突出场地的个性特征。

2.3特色鲜明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应强调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北极村自有的天文、植被、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特色活动项目。通过对天像文化和民俗风情文脉的延续和景观的再创造强调其科教性、艺术性、文化性。

2.4充分体现亲水性原则

亲水性是人的天性,滨水景观设计应更多地考虑“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让人与水直接进行接触式的交流。

3景观规划定位

3.1完善北极村景观序列

规划区用地性质为泄洪工程遗留用地,本不属于北极村整体景观体系规划中项目。规划区新建景观设计内容及功能应满足北极村整体景观体系设计要求。规划区项目设置在功能上服务于北极村景观系统,起到为北极村景观增色的功能与目的。

3.2北极村水系承接与发展

规划区拟建设内容为人工湖,是黑龙江水系在北极村内的延续,并且与北极村现有水系系统相联系。项目区水系与拟建设十里长湖水系在北极村版图上东西呼应,形成功能与景观上的动态互补。

3.3发挥特有滨水景观资源

规划区不同于十里长湖带状水系跨度较长的特点,本规划区更接近于矩形水面,开阔、平静为水面的主要特点,同时,因为本规划区紧邻黑龙江,水体的自净和更新速度较快,为水体的清洁度提供了保障。所以,戏水及游泳为本规划区的主要活动项目内容。

4景观规划

4.1空间布局

金水湖景观的整体规划延续保持了原场地的总体功能结构,在此基础上依据场地资源条件和区位特点,并结合当地自然、历史、人文条件综合考虑,构筑“一轴、多节点”的空间结构。

4.1.1一轴

以金水湖河道为项目区域的景观视线中心轴线,并由此连接两岸的景观。

4.1.2多节点

滨水景观带由多个景观节点构成,在河道内形成对景,相互呼应的景观构成设计。

4.2景观分区

根据功能分区的划分,并结合场地现状特点和景观规划特点,将金水湖自西向东拟建四个景观节点。每个景观节点对应其主题相应展开景观空间序列,景点间虽有不同主题形式,但又互相关联,使两岸景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金水湖的景观序列。

4.2.1木平台景观节点

草皮护坡自然入水形式驳岸,水岸线点缀自然石头,仿木混凝土台阶与仿木混凝土或生态木板亲水平台,探水平台长约11m,宽约4.62m,可纵观河道景观最佳地点,生态湿地景观一览无余。

4.2.1.1木亭景观节点

护坡采用地锦不仅美化效果好而且耐性强,桥身可采用吊桥也可为实木板桥,基础可采用仿木混凝土或木桩基础,配以芦苇、水葱等水生植物,展现田园风光,此处是观赏金水湖美景的最佳场所。木栈道景观节点

4.2.1.2木栈桥回廊景观节点

木栈桥回廊栈道宽2m,全长20m,内池中可种植观赏累水生植物,廊道入口处设两个台阶方便游人出入,增加人们亲水及观景需求。

4.2.1.3木栈道景观节点

此木栈道形式简约,正配合田园淳朴气息,长约10m,宽为2m。材质可用仿木混凝土或生态木板均可,可观赏金水湖下游风光,与对岸景观相呼应。

5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

金水湖景点的建设不仅会成为北极村一个重要的旅游点,更重要的是将会完善与提高漠河县的滨水旅游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兴安岭地区和漠河县的旅游经济发展。北极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来巨大的间接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联动效应。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加快乡、镇的发展,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5.2社会效益

此项目建成运营后,为北极村提供了一处新的滨水旅游及亲水活动景点。以其独特的滨水环境愉悦人们的心神,增进人们的健康,为北极村提供了一处不可多得的水景活动区。成为北极村景区度假休闲的一处新胜地,每年可使数万的游人直接受益。为社会提供了理想的旅游地,使广大游客既游出快乐,也游出知识和责任,受到环境教育,把生态环境保护变成每个游客的自觉行动。

5.3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