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论文范例

规划建设论文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1

生态社区景观应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场地的规划和土地的利用具有科学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并且要结合开发者、设计者、业主、管理者多方主体的参与意见,使其融入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当中。第二,社区的协调发展和生态发展,需要应用促使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技术,比如,再生能源的利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复层绿化结构等,一方面生态技术能够节约和重复利用宝贵的资源,另一方面潜移默化的增强了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第三,社区的生态化离不开业主和物业管理者,需要多方参与社区生态化的建设和维护,发挥主人翁精神,对社区产生依恋和归属感,居民的归属意识和生态观念能够保证社区生态化发展的有序和可持续。第四,生态社区不仅要体现可持续性,还要体现宜居性,这正是概念中讲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居民在社区中活动的时间长短和频度,可以作为社区宜居程度的一个判定条件。

2城市生态社区调研清单设计

2.1社区规划布局

2.1.1土地利用与规划。①土地集约利用;②分区科学;③布局合理;④预留发展用地;⑤基础设施设置完备。

2.1.2绿地连通性。①绿地集中程度;②绿地间的相互连通性。

2.1.3社区中心。①居民自觉参与形成;②社区中心分布格局;③适合步行尺度;④活动频繁程度;⑤对居民的吸引力。

2.1.4静谧空间。①有无静谧空间;②数量;③分布情况。

2.1.5社区交通。①社区内部为慢行交通还是快行交通;②社区外部交通是否便捷、发达;③最近交通枢纽与社区距离。

2.1.6社区功能多样性。①居住;②工作;③休闲娱乐;④商业购物;⑤锻炼。

2.2社区景观生态技术应用

2.2.1再生能源利用。①风能;②太阳能;③地热能;④生物能。

2.2.2废弃物回收利用。①废旧构筑物利用;②废弃建筑材料利用;③废弃垃圾利用。

2.2.3复层绿化。①社区绿地绿量;②乔、灌、藤、草的结构层次;③社区绿化面积;④社区的绿化覆盖面积。

2.2.4立体绿化。①屋顶花园;②垂直绿化;③植被护坡护岸。

2.2.5园林废弃物处理。①植物散落枝叶覆盖堆肥;②生物质能源技术的应用。

2.2.6节水喷灌。①滴灌;②地下滴灌;③乡土植物、耐旱植物应用;④非常规水利用。

2.2.7景观生态材料。①透水混凝土;②透水砖铺装;③可降解材料应用。

2.2.8照明节能。①照度合理;②高效光源选用;③长寿命光源选用。

2.2.9社区隔音。①植物墙隔音;②生态坡隔音;③吸声材料隔音。

2.2.10空气净化。①水雾除尘;②植物滞尘;③抗污染植物应用。

2.2.11水资源利用。①雨水收集回用系统;②中水处理系统应用。

2.3居民意识

2.3.1居民归属意识。①认同感;②归属感;③社区依恋。

2.3.2主人翁意识。①社区事务关心程度;②社区活动参与。

2.3.3居民对未来社区改造的愿景。①基础绿化改造;②园林小品提升改造;③基础设施改造;④生物多样性提升。

2.4宜居环境体现

2.4.1社区游憩。①居民逗留时间;②活动频度;③活动场地和内容。

2.4.2社区景观特色。①契合本地文化;②场地原有标志物保留;③场地原有自然地貌保留。

2.4.3社区景观维护。①植被养护与管理;②水质景观养护;③园林小品养护。

3石家庄城市社区景观生态化现状

3.1社区土地利用和规划方面

社区绿地集中化程度较高,绿地间相互连通的仅占调研社区的13%;规划布局合理,各个功能空间联系紧密,土地利用紧凑的社区占20.8%;社区绿地大致占社区总面积20%~30%的占45.7%;21.5%的社区绿地面积在20%以下;51.9%的社区有社区中心;47.2%的社区没有社区中心;64.5%的人认为社区中心的吸引力较大;到社区中心距离小于200m的占43.1%;23%的社区以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占主导;56.9%的社区有静谧空间。

3.2社区景观生态技术应用方面

调研数据显示:55.2%的居民对社区绿地系统不满意,原因为绿地数量太少的占59.9%,全是草坪,结构单一的占12.9%,色彩较单调,欣赏性较差的占10%;24.2%的社区有攀爬植物的垂直绿化或可入式的屋顶绿化;54.3%的社区有水景,其中认为有专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占23.5%,认为夏天招蚊蝇,冬天枯水显脏乱的占38.9%,认为维护成本高,利用率小的占21.9%;其余的生态技术在社区中几乎没有体现。

3.3居民意识方面

数据显示:40.7%的人回到社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59.3%的人回到社区缺乏归属感;居民认为应该自觉维护社区环境,积极配合物业管理,生态意识较强的占73.8%;考虑未来几年需要改造和提升的景观元素,86.2%的人希望增加绿地或广场数量、注重景观搭配与设计,11.2%的人认为应当多举办与社区有关的文化活动。

3.4宜居环境方面

86.2%的居民在社区室外逗留时间小于1小时;90.4%的居民逗留主要在做锻炼、陪老人或儿童、休闲这些活动。调研数据显示:居民上下班或者外出时使用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22.5%的人选择步行,38.9%的人选择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18.9%的人选择骑自行车。从社区到公交车站,49.6%的居民步行在5分钟以内,39.1%的居民步行在5~10分钟,共有97.4%的居民步行到公交车站用时在15分钟以内。社区景观维护的调研数据显示:13.1%的社区维护频繁,绿化效果干净整齐;30.5%的社区维护频度适中,效果较好;56.4%的社区景观维护一般或基本不维护;81%的居民认为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没有特色;19%的居民认为社区有特色,在认为社区有特色的数据统计中;13%的居民认为社区契合当地文化,传承了乡土文脉;49%的居民认为社区周围的商业比较繁华;24.9%的居民认为社区组织活动较丰富。

4石家庄生态社区建设的建议

4.1土地利用规划层面

总体来看,所调研社区的土地利用和规划还是比较科学,布局比较合理,社区内外交通便利、发达,具有很好的宜居性。今后规划的重点应当集中在社区中心的管理和营建上来,使社区中心更具吸引力,活动更加频繁和多样。

4.2生态技术

从数据上看,半数被调研社区中有水景,但利用率不高、维护不够充分,仅有2成的社区有雨水收集回用的系统。水景是吸引儿童游戏的主要场地,好的水景环境能够提高社区室外活动的频度和逗留时间,增加居民的社区依赖感,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因此建议,社区水景增加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利用系统,创造出水景或小湿地景观,能够把收集的雨水下渗回土地,或用富裕的雨水灌溉绿地。同时在充分考虑安全的前提下,新建或挖掘现有水景的造景、游戏功能,设置动水景观。复层绿化是乔、灌、藤、草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配置方式,一方面层次的增加能够提高植物造景的观赏性,形成丰富的群落景观,另一方面多层次的植物配置增加了绿量,提高了植被种类和生物多样性,建议社区广泛推广应用。社区立体绿化水平不高,屋顶绿化尚未得到普遍应用,即使有屋顶绿化的社区其绿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垂直绿化大都是园林小品攀爬藤本植物的方式点缀在社区中,绿化水平不高,且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和大面积的应用。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地发展的趋势,它的推广将能改善现有绿地面积不足,绿化覆盖率低的绿化现状,能够改善社区小环境,降低建筑物温度,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其它生态技术应用方面还是很欠缺,多数社区没有考虑社区长远的消耗和维护费用,建议尽最大可能按照调研清单的条目开发应用生态技术,为创造集约、可持续的生态社区提供技术支持。

4.3居民意识方面

调研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居民认为回社区没有归属感,归属意识的缺乏,与社区宜居程度、社区景观特色、社区景观维护、生态性、活动场地的丰富程度等多方面相互关联。这种归属感将会随着社区环境的改善和提高而逐步增强,是一个多方面相互联系的关联体。建议综合考虑和提升社区环境质量,改善社区管理和维护的水平,自然而然的提升居民的归属意识。

4.4宜居环境方面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2

1.1农田水利的规划建设前瞻性不够

不但是新疆地区,在全国都存在这种情况,就是农田水利的建设程度及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农业的发展速度,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生产需要,对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了制约。新疆地区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建设的,受当时的经济发展、建设水平、设计能力等条件限制,使得这些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不高,已经落后于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加之一些工程设备设施,缺乏维护,年久失修,本就建设水平很低的工程,有些已经无法正常运行。即便是新建设的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在规划上往往缺乏前瞻性,工程的运行也只能满足现在的农业需要,工程规划和建设很少考虑到几十年后的农业发展需要,很多工程在农业的不断进步中,暴露出工程规划的短视,对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形成制约。

1.2水利队伍需要加强建设

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上,由于多数工程都是政府主导,地方负责操作,工程完成后由工程所在的群众使用,这就产生了建设、使用、管护的主体不同,尤其是多数工程的管护主体都不明晰,特别是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的主体责任人多数都不明确,造成工程管理缺位,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不当、维修不及时、设备设施人为损坏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工程后期管理上没有专门的队伍进行管护,有的地方虽然有管护队伍,但人员素质、技术水平都很弱,需要加强提高。

2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的相关对策

2.1立足长远袁通盘考虑

农田水利的规划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对于合理调配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分布,充分利用水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保障,对于确保稳产、丰产,促进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意义重大,也是提高当地经济水平的基础,对于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在农田水利的规划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水平,立足长远,全面规划,规划要科学合理,注重高效,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因地制宜,使得水资源、土地资源都能充分得到利用,而且要对农田的生态有改善效果,协调各业共同发展。

2.2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袁合理开发地下水

新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变化特点,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尽可能采用滴灌、喷灌、微灌等灌溉方式,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的耕作方式。要大力发展自压灌溉,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大力发展自压灌溉提供了广阔天地。自压灌溉系统无需动力,不消耗能源,不但能大大降低灌溉系统的运行成本,而且输配水管网的造价相对较低,是现代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时首选的灌溉方式。新疆多为盆地地形、地貌,水源在高处,山前平原地形坡度大,绿洲一般在低处,建设自压灌溉系统具有十分便利的优势。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时,要深入现场进行考察,结合农田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灌溉技术,科学安装灌溉工程设备,在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上,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以及种植者的接受程度,切忌不顾当地实际情况而盲目上马一些造价昂贵的新产品、新技术。对于地下水的开发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地下水的优势,减少引渠的建设成本,尽可能发挥每一滴水的最大作用。

2.3完善制度及水利队伍建设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3

1.1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总体布局、空间设置、土地利用等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时建立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的,在设计时要注重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促进城市的总体发展。城市的设计必须以一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同时更要接受和延续城市现有的历史景观,在规划过程中通过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以及城市的改造升级,促进城市的发展。

1.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从建筑的外观、结构以及功能等各方面出发,保证建筑的经济性、美观性以及实用性和生态性。建筑的设计必须满足建筑自身特点的需求,同时符合当地的基本环境与人文状况,更需要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从布局、色彩以及功能上与城市规划完美对接。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1城市规划设计指导建筑设计

建筑是整个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于城市的任何规划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以及建筑等,都会对建筑的设计带来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规划从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布局的高效等方面作出了规定,这些都为建筑的设计提出了一定的指导。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其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联系,而这一联系都是城市规划所构建出来的大环境。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以城市规划设计作为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在全局上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调和,也能够对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各项设施建设分配问题上实现最大化的协调。

2.2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而言建筑甚至在城市中占到了主要的地位,它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场所。因此城市规划设计中对于建筑也会作出相应的规划,而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服从城市的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最近几年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发展都会包含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计划当中,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搜集充足的资料,了解城市规划中对于建筑与环境的要求。建筑的色彩选择尽量保证与城市规划环境的相协调,建筑的标高应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建筑的功能选择应服从城市规划的规定等。建筑物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特造型在城市建筑中脱颖而出,但是也应当注重自身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地位,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最大化的保证城市建筑的良性发展。

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策略

3.1合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统筹兼顾到城市、建筑、环境以及人员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在进行规划时切不可仅考虑到短期的需求,应用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人口的增长与移动,对于建筑功能需求的改变以及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等。一个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为建筑设计提供指导,为建筑的设计发展指明方向。

3.2科学的建筑设计

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对城市发展的规划,如城市规划中对道路交通、城市环境以及建筑发展作出了长期的规定,则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长远的需求,从而保证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仅仅依据设计人员的单方面思路来对建筑进行设计,导致运营阶段出现建筑无法与周围变化的环境相互协调适应的情况发生。此外,建筑设计必须遵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硬性规定,如建筑的色彩、标高和布局等。通过城市规划设计为建筑营造一个合理的规定和环境,通过建筑规划对城市规划的相应,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3.3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4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方向的探索一直都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高等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府,而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在的高职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很多企业争抢优秀高职生,高职生的工资也水涨船高,让很多本科生都自叹不如。我们学校的形象设计专业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之路,积极推进职业资格鉴定,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好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抓住专业特色

我们的形象设计专业特色就是抓住重点;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因材施教;增加名师讲座和实践环节;面向就业。我们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绘画水平和造型能力。入学后,我们重点抓入门教育,让学生进校后就开始认识职业,懂得专业,进而规划人生。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的授课内容涉及面广,化妆、美容、美发、形象设计等课程都会接触到。同时我们还紧跟就业实际,不断进行调整,加入热门的前沿教学科目,如:色彩诊断、饰品制作等课程,让学生在广泛接触到所有专业知识后,再因个人的兴趣及职业定位,对其有针对性地深入定向培养。学校对我们的专业也十分重视,建立了实训基地,带动专业发展,同时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针对将来的就业领域考取相关的技能证书,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还力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积极组织他们参加专业活动、比赛等,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三、找准就业方向

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对口的职业是化妆、造型等领域,比如影楼影室、时尚品牌公司、影视剧组等工作,还有专业美容机构也需要大量的懂专业会技能的人才,这也成为了我们未来就业引导的一个方向。从以往毕业生就业情况来说,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市场需求巨大。但是仍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从业经验,一开始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甚至放弃了三年所学的专业和技能,非常可惜。所以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专业建设的长期规划,借鉴院校成功经验,尝试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与一些规模较大、行业正规、信誉好的企业合作,解决学生的一些职业困惑,使他们在学习阶段jiu找准就业方向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加实习与就业机会。

四、利用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发展

最近听到新闻报道,大学生就业困难倒逼高校改革。意思是以后高校的改革方向也是要以学生就业为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高职院校更要以此为契机,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拓展思路,积极探索,走校企合作之路,实现学校与企业长期共同发展。

1.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

校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2.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3.校企合作最大的优势是推动毕业生就业。

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找到适合的岗位,成为当前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4.教师也有了进修与“充电”的机会

其理论知识可以很好地同实践相结合,不断了解行业中最高端最先进的设备,掌握最新的技术,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有机会接触到企业的高端管理模式,甚至有些模式直接可以引入到学校教学中,使学生上学与就业真正形成了“无缝对接”。

5.校企合作新模式——定制班。

校企合作有很多模式,其中就有“定制”的形式。所谓定制班,就是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确定了就业方向。定制班的好处有三方面:一是学生毕业就可以马上进入企业工作,定向培养;二是企业不必担心招不到人才,经过培训的学生可以直接顶岗工作,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三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更有针对性,还可以采取学校企业双培养的形式。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做了很多实践,成果显著。现在很多院校定制班办得非常有起色,定制班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适合企业需要。

五、结语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5

作为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结合的产物网络文化产业,在具有市场化、现代性特点的同时,还天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社会以创新性前瞻性的制度建设视角来关注他,如此,使网络文化法规自身及其建设具有战略预见性,紧跟时代。借以更好的引导、促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文化法规是指涵盖网络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条文与规范的宽泛综合称谓,而网络文化法规建设则是指有关该类产业法规制定、试行、重建完善、运行等环节的法规保障具体历程。在实践中,它既可以是一部产业法律制度的运作历程,也可能指一个部门具体管理法规的创新路径。世纪之交以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在与社会互动中,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时代特点,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在与国际同行业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的过程中,为助推和扶持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获得长远进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部门已经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网络文化产业的制度规范、国家政策、地方或部门法规。这些法规,零零总总、卷轶浩繁。其共同特点在于,他们在对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全局中某一专项问题或某一地区网络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做出制度安排和规范管理的同时,无一不是洋溢着引导、扶持、推动、包容的制度情怀和人文精神。对于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建设之制度关怀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理性把握与考察,可以从下列哲理因素及路径来展开。

(一)时代与社会因素

技术与社会互动相关原理表明,社会需求是技术进步至关重要的因素,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与网络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应该回应时局的召唤紧扣时代的脉搏;作为与文化相结合的网络(技术)应回应社会的需求。从技术与社会互动原理看,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对策及政策着眼点只能是看社会效益、有无社会需求及如何激发社会需求,作为社会及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网络文化产业与社会互动的视角来考察,他的发展,不应是一个单一的线条式的历程图式而应是和社会彼此影响交互前行的双链图式。社会对于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意无意之间会施加诸多的影响。而有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实际社会事务也是多头绪的。化解这些事务与社会影响因素则既需要理论探索,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实践努力。如,一方面从政府和社会综合的群体层面来讲,努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积极培育和繁荣健全多样的文化消费市场、普及国民的网络知识和技术等等,这些事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事业与事务性工作都是相当繁杂、需要花费相当力气和心血才能干好的,而且要干出成绩和起色更是要历经千辛万苦、动员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从国民的个体层面来看,“要把群众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激发起来,培育居民网络文化消费习惯!提高网络文化消费水平”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勤劳节俭、重生产轻消费是千百年来每一个中国农民传统的持家美德。所以网络文化法规假设的制度策略在程序和思想路线上,应该首先是扶持、促进和帮助,然后才是观察、评价和管理、精约、提高。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综合国力的比拼中,文化软实力和文化霸权的因素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较之西方,尤其欧美,他们还占据明显的优势。然而我国作为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华之大,魅力无穷,文化资源却相对丰富。自古是人杰地灵,名胜古迹、历史文脉文人骚客、山川河流,无不应作为我们和西方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可以凭借的资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文化霸权的较量中,这东风就是机会和平台。现在,这机会来了。作为文化一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的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理应在国际文化霸权的比拼中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文化部在2012年颁布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要翻一番,其中网络文化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产业自身特点

从网络文化产业数字内容的特点看,数字娱乐业及网文产品具有即时性娱乐性、非传统性、起点高、市场化程度高。由于这些特点,网络文化产业,具有一开始和市场紧密联系的可能性,不像传统文化产业,从发端时就要和行业规范、行业权威、产业机制、产业体制不断互动、不断磨合、不断碰撞,因而少了羁绊,少了规约。这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轨迹的一般特点,自然适用我国网文产业发展过程的起始阶段。那么,在直观上,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所需的环境与社会政策条件,应该只求养眼性、注目率,不需要过高的市场准入条件,针对其规范政策不宜过细切过严密、过繁琐,只要大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合格、有市场、有效益就应助推、鼓励其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与传统各产业甚至传统文化产业自身相比,包括传统文化产业在内的传统各产业具有各自严格的产业独立性,互不贯通性、彼此制约性等。如,各行各业各自独立的运营范围、运营方式招揽顾客特点等,人们对各传统产业甚至传统文化产业内部各行当如,戏剧、说书、电影等的业态独立性的特点有着许多大众式的哲理认识“隔行如隔山”“、行行有状元”、“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价值链独立运行,互不交叉,如广播、电视、报纸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各自的流通环节运行。网络的跨媒介传播,打破了传统业态间的束缚,贯通了传统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网络与文化的结合诞生出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而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具有表现平台的高技术性和新兴性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跨媒体特点使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的跨业态性、贯通性。这使得他在各产业间和文化产业内部各业态之间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包容性。这个特点,也自然需要一个包容、开阔的制度空间来对待网络文化产业。人们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因素第一,强调的就是人才对一件事物发展成长的极端重要性。从网络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看,他属于知识密集性、技术密集性产业,甚至具有高科技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自然应该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据统计,目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只有2万余人,其中高端人才仅占5%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整个网络文化产业继续发展的瓶颈”。从现实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储备与产品产出质与量的客观现状看,“(我国)网络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国内外高素质的动漫与网络游戏设计、研发、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和企业落户(中国)的少”。我国该产业相关人才及其储备相对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说缺口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与其他产业明显不同,这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特殊的复合型的、多层次、高水平人才,首先网络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时代性、全球化和市场化特点,要求这支人才队伍必须是具有产业战略预见性、紧跟时代特点紧扣时代要求的战略管理专家,如此,才能快速应对国际产业行情与动向、并分析相关资料、处理危机,这些专业人才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网络技术和创意内容知识。因而,这三个行业方面兼具的高素质懂行专家实属凤毛麟角,即便是擅长和精通其中某两方面、甚至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极为稀缺和难得。市场实际情况也表明,“网络动漫培训市场的火爆从侧面反映了相关人才的奇缺。兼通多个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网络文化产业教育界面临的难题”。现时的网络文化产业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建设只能是从扶持、支撑和助推的角度出发,才能有利于当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实际难题。

(三)哲理透视

作为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必然具有新生事物发展的哲学特征,因而,新生事物在量的扩张既是事物发展进程中首要的特征,也是客观必然性的要求。为提高和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政策的制定策略,在现实性上应是以鼓励、推动为主,设限规约为辅。从网络文化产业要素构成的内在逻辑关系看,文化是内容,网络是形式、条件;文化是本质,网络是表象和表现平台、技术。二者结合的基本哲学关系应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扩展关系,也可以是,内容和平台、条件的关系,现实性上就是中国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以求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关系。因此在此视角下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建设必须着眼于扶持推动。

二、结语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6

关键词城建;档案;问题

1引言

要解决目前城市建设档案整理中存在的管理、技术、资料的落后等问题,就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在城建档案整理工作中要有开放、有创意、有理性地剖析;有多样化的服务并做出正确的决定,只有这样,方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

2城建档案的特点

当前,城市建筑工程的档案工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应先确定其特征。特别是城建档案具有如下特征。

2.1城建档案内容特征多样化

经济快速发展使城市规划建设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1]。同时,城建档案也脱离了以往的计划经济体系,以一种崭新的方法进行了城市规划建设。按照有关政策,城建档案分为十八大类,其中有勘测、规划、建设管理、市政职能、民用建筑、环保等,这些都是未来城建档案整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具体化、全面化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进行详细的工作。

2.2城建档案类型复杂化

日常工作及实践中,发现城建档案具体的建档范围越来越广,档案的类型越来越多,这就给城建档案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一些档案的保存方式不仅局限于书面,城建档案数字化、电子化也日益普及。为了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的管理环境,需要对现有的档案整理进行优化。

2.3城建档案管理日益多样化

由于城市规划现状不断变化,城建档案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在现有问题基础上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体系。在具体工作中,要对多样化的思路进行优化,并逐渐形成一套崭新的管理体系,从而提升效益管理。其中,图1为城建档案的档案册。

3城建档案的重要性分析

城建工作比较繁杂,所以城建档案工作整理也会随之比较复杂,所以在城建档案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城建工作加以分析,按照不同种类的城市建设工作,按照不同的城建类型做出具体的分析和建设,基于一定的整理工作深入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完善档案整理工作有效开发和运行。

3.1城建档案资料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参考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精确地对某一具体的城市发展情况进行精确的预测;同时还要对诸如人口的变动等进行动态的模拟,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方案;最后就是通过有关方面的审核,才会开始实施。在此过程中,城建工作为推动和贯彻实施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资料基础,使城市规划的整体效果和各个环节的工程质量得到了提升。借助城建档案,可以使城市规划建设更加具体、人性化,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和居住提供更多的信息。

3.2城建档案资料是城市科学研究资料的主要信息源

城市科学以发展为研究资料的综合学科,必须从多个视角去分析、观察和研究某一具体的发展规律,以便在今后做出相应的对策。由于城建档案是反映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的一项重大数据,所包含的大量拆迁、建设或扩建相关的信息,是城市科学研究的主要信息源。对城建档案的管理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的规划管理,而且有利于推动城市的科学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视。

4现阶段城市规划中城建档案工作遇到的问题

4.1没有正确认识到城建档案的重要性

当前,城市规划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部分城市对城建档案工作并不重视,认为这一方面的工作显得有些多余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仍采用了以往的工作方式,整体城建档案管理观念比较落后,未能按实际的计划需求进行有效的开发和使用,最终导致各种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导致城建档案整理工作进展缓慢,没有良性的发展机制和建设目标,对于城建档案整理工作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对于档案整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晰,所以要整体提升档案整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加强档案整理工作。其实,城建档案管理问题的关键是档案管理中的档案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对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城建档案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为以后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从而达到更好的行业发展[2]。

4.2工作内容不明确,档案管理不规范

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工作人员并不清楚城建档案的具体工作,不清楚自己要干些啥,也不清楚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干什么的,这就导致日常工作主要集中在被动收集和整理,并没有获得有效的开发和使用。此外,由于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的工作流程,因而工作质量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其中,对于有些比较贵重的文件,工作人员并未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使用,因此所产生的资源损耗实际上是可以避免的。由于电子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和服务单一,导致城建档案管理的不完善。一般的时候,工作人员都是在需要文件的时候去查看一下城建档案,然后就是一些简单的指引。虽然各个地方的城建档案馆和城市规划设计院都在积极推行数字化管理,但其实施的成效并不明显,所以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当前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目前来看,“科班出身”的人才之员少之又少,并且只是接受了一些基本的岗位培训。所以在城建档案整理上的作用并不大。

4.3城建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并没有意识到城建档案的重要作用,虽然后来各个部门都做了一些调整,由于传统行政结构的原因,导致城建档案改革效率并不高。同时也会影响有关部门对城建档案工作的关注程度,从而导致问题百出。另外,城建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也反映在管理划分不清的基础上。由于各部门之间并没有形成高效落实,导致许多具体的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而且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导致了城建档案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而最终考核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考核制度,要充分认识到城建档案对城市规划建设的作用。其中,图2为城建档案初步模型。

5强化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应用策略

5.1正确认识城建档案整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了解城建档案整理的重要意义,并在具体工作中逐渐深化和完善。要加强宏观控制,促进城建档案工作的改革,使之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服务于城市规划。只有充分了解城建档案整理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城建档案信息化,使之达到平衡发展。要注重对城建档案资料的开发和使用,不仅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收集整理上面,还要结合相关的监管和考核制度,创造一个适合城建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氛围。

5.2优化管理方法,推进科学化管理

在新时代下,要在城建档案工作中更加细化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协助掌握工作的重点,提升工作的质量。还要推动从纸质档案到电子档案的管理,提升城建档案的信息化水平,以及规范化。面对日益复杂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不能一味地采用以档案资料收集和整理为主要内容的城建档案工作,必须强化对城建档案的开发和运用,使之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起到应有作用。总之,城建档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系统化,不仅要注重对档案的保存,还要注重开发和使用。所以,必须进行深层次的风险评估,理清工作程序,以备不时之需。

5.3完善城建档案管理制度

首先,特别是要确保城建档案数据的真实性,这是今后城市规划开发和使用的基础。在各部门,要做好城建档案工作的职责,保证各司其职。其次,要对档案进行归类整理和存续期限的界定,以便制订更为详细的管理制度。最后,要在城建档案的管理中,构建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疏忽大意而导致的错误。

5.4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城建档案馆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其的监管与控制,确保其真实、完整,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有必要的时候,要结合工作的实际需求,结合城建档案的特点,建立健全的管理与稽查制度,并不断创新监管方法,是查找和处理城建档案信息不全的重要措施。要对档案进行定期的核查,发现有遗漏或损坏问题要立即解决,要把工作职责细化到每个人,并制订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制度,以保证工作的效率[3]。

5.5加强城建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

城建档案管理为新时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提供了科学、高效的决策依据,提升了城市的规划服务水平,保证了人们的日常居住。加强城建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是当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要强化城建档案信息化的系统,推动信息化技术在城建档案的日常工作中的运用。可以通过建立信息网络中的目录的方法,以便各个部门迅速地找到有关的档案资料。城建档案要确立档案信息的传递渠道,推动档案在有关方面的实际运用,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档案的需要,增强其在城市规划原有的基础之上的服务功能。

6结语

城建档案整理和收集工作是今后档案开展的重要环节,各有关部门要以严谨、细致的态度,以科学、高效的方法进行城建档案整理和收集,把工作做得更好。完善好城建档案整理工作机制,建立有效的行为管理方式,稳步提升档案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城建档案整理工作是对于城建工作的再次完善和弥补,可以提升城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丽娟.城建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J].智库时代,2021(12):7-8.

[2]蒲冬梅.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城建档案,2019(6):93-94.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7

关键词:水文化;研究态势;分析

1988年10月25日,在淮河流域四省治淮宣传工作会议上,李宗新先生首次提出应大力开展水文化研究。①历经近30年的发展,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建设、水文化教育、水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计量分析和统计学知识,对检索到的水文化论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水文化研究的学科分类与发展轨迹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设有13个学科门类,110个学科大类。水文化归属哪一个学科?经检索发现,文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文献比较集中,教育学、理学、法学、历史学居中分布,管理学、艺术学、哲学分布的较少,农学、医学、军事学没有相关文献,文化及水电工程是关注最多学科。在上述学科门类中,排本学科门类首位的是:文学是中国文学33篇,工学是水利水电工程239篇,经济学是工业经济119篇,教育学是高等教育19篇,理学是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25篇,法学是民族学13篇,历史学是考古10篇,管理学是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10篇,艺术学是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8篇,哲学是中国哲学6篇。除上述研究领域文献较多外,还鲜见于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林学、中药学、医学技术、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等学科。由此可知,水文化研究内容广泛,不仅有文史哲人文学科内容,而且还有理工类自然学科,同时还有经管法等社会学科的内容,属于新兴的文理交叉学科。我国水文化研究历经开展宣传研究(1989—2003年)、服务水利实践(2004—2006年)、政府倡导推动(2007—2010年)和规划专项建设(2011—2014年)阶段,基本上与年度发表文章数量趋势相吻合(见表1)。特别是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来,《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和《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点)课题相继立项,国内学者的水文化研究主要聚集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遗产、水文化资源、水工程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传播等方面。从表1可知,1989—2001年,水文化研究的论文较少,年均不足6篇,低于年均篇数的年度为1989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尤其是1993年和2001年分别为0篇,这说明水文化研究处于萌芽阶段。2002—2006年,论文数量呈平稳缓慢增长态势,平均每年约20篇,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进入2007年后,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到2008年、2010年达高峰期,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趋向稳定和成熟。从2011年开始,论文数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年均为86篇。2011—2016年篇数占所有论文的53.4%,说明此阶段是我国水文化研究领域的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1989—2003年,没有研究生以水文化选题作为学位论文。2004—2016年,学位论文共39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37篇),学位论文数占所有论文的4.06%,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位论文中,最早的博士学位论文是2004年艾菊红的《傣族水文化研究》②,最早的硕士学位论文是2005年刘虹弦的《水脉相连气韵横生———水文化在现代城市形象中浸润和延续》。在水文化文献中,主要来自《治淮》《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水利发展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中国水利》《江苏水利》《水利天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涉水行业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主办的期刊。在水文化研究中,涉水行业高等院校期刊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等成为主要学术交流阵地。尤其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自1985年创刊就设有“水文化研究”专栏,成为全国期刊界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特色栏目。此外,《北京水务》《中国三峡建设》《山西水利》和《城乡建设》这四种期刊数量也位居前列,说明水文化研究与水利建设也紧密相连。

二、水文化研究的热点、焦点与团队分布

文献分析表明,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还没有刊发与水文化相关的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历史类文章,中文核心期刊刊发水文化研究文章更少。在水文化研究论文中,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论文较少,《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收录论文屈指可数。这说明,水文化研究期刊层次和期刊学术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体现一门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焦点。水文化研究出现频率极高且排在前列的关键词有“水文化”“水”“文化”“水文化遗产”“人水和谐”和“水文化建设”。这说明,以上述词语为关键词的文献相对比较集中,是水文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之一。同时,频率在4次以上的关键词主要有“建设”“水利风景区”“保护”“内涵”“水文化教育”“水景观/开发/保护利用”“教育/水资源/水利院校/城市发展/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传承/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播/和谐/水利工程/水环境”和“水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由此可见,水文化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泛,如水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承创新、水教育传播、人水和谐等成为水文化研究新态势。通过分析研究机构,可以了解我国水文化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分布格局。水文化研究发文排在前3位的全部来自高等院校,分别是河海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其中,河海大学38篇,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3.94%;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发文章分别占总数的2.07%、1.87%,这与河海大学水文化研究所、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水文化研究中心都是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密不可分。上述研究基地已经成为水文化研究、水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三、水文化研究的成绩、不足与未来展望

规划建设论文范文8

【关键词】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中的园林景观建设,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设计出优质的园林景观建筑,园林景观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对改善城市生存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还存在规划认识不科学、设计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下文就具体来分析存在的问题。

1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存在的问题

园林规划属于一门工艺艺术,在规划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性与规律性,比如,需要遵循生物学当中种类的多样性原则,注重客观规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目前对城市的建设大部分都是考虑眼前的利益,并没有真正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对环境与资源还是考虑不周全,导致植物与树木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进一步降低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与质量。而且我国城市景观规划的水平较低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过分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城市规划设计缺乏科学的依据,有待改进与完善。此外,我国对城市景观规划这个行业一直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城市景观的管理处于比较松懈的状态,在教育方面,很多高校并没开设有关城市景观规划的课程,这直接地导致学校没有为社会充分输出城市景观规划这方面的人才,在现阶相关从业人员都是按照传统的设计理念进行工作,这些人没有足够的热情与缺乏足够的创新精神,加之城市景观的理论与技术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导致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的发展并不是很理想。此外,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师素养有待提高,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往往重理论,忽视一些客观条件,并且设计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对自然因素综合考虑,从而使园林景观设计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2创新开展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路径

2.1融入艺术理念,综合考量经济成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园林设计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工艺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自身居住的周边环境与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园林景观方案设计中,要积极融入艺术视觉元素,并且以人为本是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满足让人们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兼顾经济成本。因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师要在成本控制与审美水平之间寻找平衡点,还必须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既要保证园林景观具有良好的审美性,又不可以铺张浪费,对园林景观建设的各个环节与各个阶段进行成本控制与监督。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是表现在园林景观表面的形式和艺术上,在园林的实施建造的技术上也可以表现出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园林景观方案设计突破传统设计过分强调景物的观赏性作用。园林景观方案设计主要是在实现景物观赏性作用的同时,又要实现小区绿地满足人们基本娱乐休息的需求,最终达到经济性与艺术性的协调统一,满足当代园林建设发展需求。因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需要综合分析当地的发展需求与城市特色,做好调研基础之上,提升建设效率与水平,提升园林设计的艺术性与经济性。

2.2合理搭配色彩,发挥坐标的作用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需求与城市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色彩要素,真正建设属于城市地标的园林景观,发挥城市文化与生态效益。通过艺术的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植物的本身具有的自然更美,从色彩角度出发,当前很多设计人员认为城市园林设计的基本色彩是以绿色为中心,不需要进行其他的创新空间,产生这种想法存在一定的问题,是不科学的。色彩是人们接触事物的第一感觉,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进程中,经常会将花朵、水塘以及庭廊等多种色彩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并且保持植物原有的状态下利用新颖的手法进行创意,创造出更加美丽的植物景观来供人们观赏或者使用,这不仅没有破坏植物性能,而且在保持植物自然美的同时更好地周边环境相结合,自然美与工艺美相互融合,使各个色彩要素相得益彰,又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群体的生态效应,进而提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此外,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还必须要满足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将其深入的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根据不同层次与不同年龄人的活动特点,明确划分功能区,以此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1]。例如,谋花园设计采用中式景观设计风格,在坚持以人为本设计原则基础之上,将各种色彩要素有机结合,并且在设计中体现环境的功能、局部气氛的创造以及整体构造等,比如假山、小桥流水、亲水平台等,以色彩要素与简单的设计风格为主,提升城市园林设计的科学性与层次性,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2.3发挥创新意识,整合设计要素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比较复杂、综合性较强的领域,在设计实践中,经常会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比如现代艺术、生物、自然科学等不同科学知识。在开展设计工作实践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要充分发挥创新设计意识,整合设计要素。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无限的效力,给人们呈现出美好的视觉效果,这就需要设计人员科学规划、巧妙构思。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选址是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地形变化辅助园林景观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添加更多的元素,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既体现出传统的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人们的需求,给人以心灵上的熏陶与升华,注重生态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所以在城市规划中有自己的应用原则与应用方法,有效发挥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从整体格局出发,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到园林的空间效果,又要考虑到园林中的其他元素,对各项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最佳的组合效果。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园林内部布局的协调性,每个元素都可以进行有效配置。将现代艺术与园林设计恰当融合,发挥其积极效力与作用。园林景观设计师要积极创新,开拓思维,积极引入多种设计元素,从而提升设计的层次性与丰富性,满足受众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在融入多种艺术设计要素过程中,城市景观设计要突破传统设计理念与思维模式,在景观设计中综合分析各类要素并加入多种载体要素,实现多元化设计目标,遵循城市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结合城市发展特征与发展需求,兼顾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提升城市文化性,通过园林景观设计打造城市品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就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设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要用发展与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实事求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丹.浅析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建设管理工作[A].2017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

[2]合肥市环城公园人事园容管理制度改革浅谈[A].中国公园协会2001年论文集[C].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