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训思考

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训思考

摘要:基于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程内容认识的“陌生化”、课程开发的“后置”性和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同安一中进行“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模式”教师培训实践探索:针对全科教师进行泛学科参与培训;针对专职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提升;针对学科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训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于2017年开展“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框架为“两条线”和“四个方面”。“两条线”指的是心理和德育工作;“四个方面”包括生涯课程的建设、家长指导中心的建立、职业体验拓展,以及研究性学习,它们共同构成研究的“四翼”。课题研究的生涯课程编写主要由心理学科教师承当,家长指导中心的建设则借助了家长和校友的资源,职业体验的拓展实践依托社会机构,研究性学习与学校特色——科技创新大赛活动相结合(学校曾获福建省青少年创新教育突出贡献奖、福建省卢嘉锡科技教育奖,现为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校。其中“家长指导中心与职业体验”还为课题“学生自主选择、自行发展”提供真实的数据。在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工作中,确定实施课程教师的地位及角色是关键。教师不仅需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还需要提升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者,研究生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渗透融合,重建知识结构,探索课堂模式,在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职业认知与职业选择方面进行探索。教师作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者,其本质就是“咨询师、辅导者和协助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的‘决定者’或者‘指挥者’。”[1]在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坚持这种角色本质。依据“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模式”研究的需要,以及新高考对教师的要求,学校从具体的师生配置与教学实际出发,制定了教师参训的具体实践方案。

一、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认识的“陌生化”。在国外与港澳台地区,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十几年了。但是,对于大陆的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其他学科教师,生涯规划教育还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其所涵盖的知识、能力、技能等学科素养,对教师而言都充满了陌生感和疏离感。

2.课程开发的“后置”性。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体系是科学、严谨和可操作的;但由于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研究起步晚,适合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很少,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教学的方式等都成为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例如在已经实施的学校中,生涯规划课程被上成心理辅导课或户外活动,都暴露出对课程理解的仓促与错位。

3.专业教师少,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在学校,生涯规划教育主要由心理教师负责,而在心理教师的配置上学校总体数量又显不足。这就造成了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由各个学科老师兼任的局面。在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被赋予了“咨询师、辅导者和协助者”的新职能;但是,绝大部分教师缺乏职业分析指导和心理咨询技能,传统意义上班主任的思想建设、心理辅导、生活管理等工作也与专业的职业分析指导和心理咨询相距甚远。课程内容认识的“陌生化”、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以及课程的缺乏,是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开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课题组认为为教师搭建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基本知识框架是教师培训的应有之义。

二、“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模式”教师培训实践探索

1.泛学科参与:全科教师培训(1)兼顾德育与教学两条线,实施全学科教师培训“选择高考科目”方案带来高中教育的挑战,倒逼学校更新观念,制订生涯教育整体规划。但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毕竟不是单靠某一门课程就能实现的,把生涯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才是实现中学生涯教育的根本途径。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也强调,应培养学生注重自我觉察、生涯觉察和生涯规划,希望学生能运用个人潜能及社会资源,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进一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并将之融入各学科学习之中,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关于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2]新高考考试科目的选择,将打破行政班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行政班和选课走班并存的事实,这对学生、家长是挑战,对教师而言从心理到能力也是巨大的考验,建立在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职业选择基础上的生涯教育将成为所有任教教师的职责所在。按照这种指导思想,参加前期培训以高一年级涉课老师为主。培训的老师包括德育系列的年级长、班主任,教学系列的教研组长、学科骨干,以及对生涯教育有浓厚兴趣的教师,保障培训的效度。(2)注重学历与年龄的合理性生涯教育是一门新的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教师的参与需要以兴趣为前提,以求知欲为动力,结合具体师资情况,参训老师以中青年高中教师为主,或者经验丰富求知欲旺盛的老教师,他们承担着学校的教学重担,是新课改和新高考实施的主力。在学历层次上,参训教师100%为本科学历,并逐步向年轻的研究生倾斜。学历经历和学习能力为老师们接受新知识提供了的智力条件,也保证了培训的效果。此外,课题组还考虑了教师性别的比例,希望以此获得最佳的参训效度。

2.专业知识的提升:专职教师的培养在课题的研究中,专职教师负责课程研发和课堂实践。专职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的是“送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送出去”指的是外出参加高规格、高水平的各级别的研讨会、培训班,比如从课题立项开始15人次参加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年会、NCDACDP国际生涯发展师培训、福建省第一届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等各级各项学习、培训。“请进来”分为两步:一是借助与同安一中合作的“51选校”企业平台,选择合格的教师在高一年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开课,心理学科教师随堂听课,通过课堂观摩,初步考量、商讨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借助“51选校”企业平台把台湾辅仁大学等知名的机构的师资力量拉到学校,利用假期时间与心理学科教师进行“磨课”。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整个课堂研究的核心,也是最艰巨所在。依托心理教师过硬的学科素养以及他们坚持的自主培训,反复打磨,几易其稿,终于在2018年底完成定稿工作,为生涯课程的开设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

3.专业知识的拓展:学科教师的培训学科教师的培训,则以学校培训为主,主要采取集中、短时的“头脑风暴”模式。(1)课程选择。根据“新高考政策以及选择科目”“成为学生生涯指导者”目标,遵循课程体系“促进行动”“认识环境”“认识自己”“生涯理论”的设计,选择“百年生涯规划发展简史以及主要理论”“霍兰德理论与运用”“舒伯特生涯发展理论”等心理学尤其生涯规划理论的主要理论、基本知识,进行授课。(2)资质考量。为了保障培训的效度,学校聘请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以及大学讲师进行授课。在课堂的模式上,力求与大学接轨,甚至向国外大学倾斜,强调了课堂的活动、体验和操作性,改变传统课堂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风格,是教师通过学习在心理认同与教学行为上向“咨询师、辅导师以及协助者”身份转变。(3)课型组合。生涯规划教育强调的是课程的活动性与体验性。根据这一特点,相比较第一次方案的纯粹,第二次教师培训的课程就丰富起来,在课程的安排上,注意到理论课与户外体验活动的结合,安排了外出考察与户外的运用。这主要是考虑到,在3到4天的紧张学习中,休闲运动可以增强愉悦感,从而使老师更好地认同学校开展培训教育的目的与意义。这样课程设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锦上添花的。经过随堂观察,课题组发现年轻的教师开放的姿态很吻合课堂的风格需要,年龄较大的教师经过几个时间段的学习后,也渐渐褪去拘谨、刻板,变得大方和活跃,参与更主动和积极,对生涯教育的热情高涨起来。由此,我们认为,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的开展,受益者首先就是教师本人,它唤起教师对新知的求知欲,重新点染唤教师的职业热情。此外,考虑到培训的根据研究的进度,教师培训分两期进行。

三、反思

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新的学科,课题组只是探索了教师培训的第一步。要获得老师们的认同并愿意付诸实践,还需要全体教师参与课程、高考的改课。

1.重建学科教育教学观念

将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实现观念重建。新课改和新高考都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自我生涯规划的帮助者,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3+1+2”的模式的意义,要提高课堂效率,凸显学科的价值,发现学生的特长,减轻学生自我选择的模糊性,在帮助学生夯实学科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兴趣和优势,为学科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帮助,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建立“学科教学+生涯规划”模式。

2.加强研修提升教学能力

生涯规划大师舒伯曾说过:“生涯发展教育不应是在传统的课程外增加一个额外的科目或单元,而应该把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现有的课程当中去。”由此可见,在高中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是指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不同的学科,其学科能力、思维品质是不同,如语文英语表现为听说读写,数学是推理、运算能力,物理、化学、生物涉及实验能力,等等。因此,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采取科学、灵活地教学方式,将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渗透到不同学科,不能顾此失彼,或者本末倒置。对于教师来说,就是通过自觉,将“学科教学+生涯规划”模式落地于课堂。这种落地,就需要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科素养结合,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融合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思想、思维、技能等,创造出“润物无声”的艺术课堂。这里,以苏州中学的高中语文学科启蒙课示例(节选)[3]。《高中语文学科启蒙课示例》四个主题架构课程的实施:开学第一课,主要是结合学科内容与大学专业的联系,思考“我想成为怎样的人”;认识自我,结合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理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现、认识兴趣、禀赋,尝试寻找目标,思考“我是谁”;学科体验,把对未来职业的向往落地在选文中,借助审美、思辨的活动以及价值观的引领,与丰富、模糊的职场逐步建立起愈发清晰的联系,并对“我能做什么系”做出可行判断;规划自我,将上述三个阶段的活动进行整合,形成相对规范的规划书。显然,在苏州中学的语文学科启蒙课例设计中,生涯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但又保持了学科的相对独立,与语文学科建立起相互独立又相互共生的关系。就语文学科而言,生涯规划不能等同学科视角下的审美体验,比如情感的调动等;它应该是理性与科学的思考与选择。认识到这一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目的地设计实践活动,实现生涯教育的落地,比如朗诵、辩论等活动,可以让帮助学生考虑从事新闻、主播等行业;写作、戏剧表演、国学社等活动,可以让帮助学生考虑创作、编剧、教师、策划等行业。刘静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一文中指出:“将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清晰地展现在学校课程谱系之中,并用创新地教学方法,挖掘蕴藏在各个学习领域和学科教材中地丰富的生涯教育素材,真正让学科教学与生涯规划教育融为一体。”[4]所以,如果说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颗唤起生命未来的种子,那么学科教育就是培育这颗种子的土壤,学科教育培养出的学科素养、学科技能支撑并引导着萌芽成长的方向。学科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的自觉,研修的自觉,育人的自觉。生涯规划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新的关注点,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开展课题研究尚属首次,教师培训也势必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朱益明.“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实施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2010(8):54-57.

[2]周羽全,钟文芳.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13.

[3]何一萍.苏州中学:生涯教育语文学科渗透初探[J].中小学德育,2017(11):11-13.

[4]刘静.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5(10):32-38.

作者:刘映春 单位:同安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