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及盈余管理

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及盈余管理

摘要:在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的过程,会计稳健性原则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进行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忽略盈余管理交叉作用的现象,文章就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

关键词:盈余管理;盈余稳健性;会计制度

在对会计制度、盈余稳定性和盈余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盈余稳健性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盈余的质量,还能够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盈余管理的水平。稳健性的会计准则是否能够提高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质量一直以来都是会计制度改革研究的重点问题,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会计改革的方向,其对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一、盈余管理、盈余稳健性、会计制度之间的联系

在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不断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对其进行调整,这样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才能得到指导,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运行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经历了4次,分别是1993年、1998年、2001年、2006年会计改革。在2006年会计制度改革后,盈余稳健性得到了重视。要想提高事业单位盈余管理的稳健性,就必须要不断扩大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避免由于公允价值的过度应用,给企业财务报告制定带来较大的局限性。通过对会计制度、盈余稳健性、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会计准则在确保盈余稳健性和盈余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十分积极地作用。

(一)在测定盈余稳健性时会受到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事业单位的盈余管理经常会受到并购会计等的影响,因此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必须要不断加大对应计项目的操控力度,这样事业单位的盈余稳健性才能得到提升。在进行事业单位盈余稳健性测定的时候,必须要不断加大对盈余行为的关注度,将能够对盈余稳健性造成影响的应计利润分离出来,这样事业单位盈余管理的准确性才能得到保障。在进行盈余稳健性分析的过程中,学者们一般都会从财务报告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财务报告所反映盈余信息的准确性是非常高的。事业单位的盈余稳健性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会计的损失和利得,同时在进行资产披露管理的过程中,还能够保证企业的自身的利益。盈余稳健性本身是一种财务报告机制,其是一种针对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在进行盈余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事业单位自身管理的重视度,必须要不断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目的来对其的盈余活动进行调整,这样事业单位盈余管理的稳健性才能得到提高,会计师在对事业单位进行盈余管理的时候,必须要以稳健性为原则,这样事业单位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才能得到实现。

(二)会计制度不断强化稳健性原则的原因是盈余质量

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制度改革的时候必须要以稳健性为目的,这样其盈余管理的质量才能得到提高。在进行事业单位盈余管理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其的稳定性,就要限制向上的盈余管理。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在进行薪酬契约活动,以及资本市场监管的时候必须要大量使用盈余指标,这样事业单位管理层在进行盈余管理的过程中才不会出现高估盈余行为的现象,事业单位管理层的判断空间才能得到扩大,盈余管理的质量才能得到提高。要想提高事业单位盈余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管理层就要对会计制度中的乐观盈余管理进行限制,这样事业单位才能及时确认自身的损失,出现盲目确认收益行为的概率才能得到降低。在进行会计制度盈余管理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其的稳健性就要对事业单位的盈余和损失进行明确的要求,并且在进行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盈余进行低估,对损失进行及时确认,这样事业单位盈余管理质量才能得到提高。但是这种行为也会给事业单位的盈余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在进行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地将低估盈余作为盈余引导管理的全部内容。在进行盈余引导管理的过程中,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方法也是来对事业单位当前资产盈余引导管理的一种重要措施。

(三)会计制度强化稳健性原则将促进盈余稳健性的提高

在进行会计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加强对稳健性原则的重视度,不断加大对相关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这样事业单位盈余管理的稳健性才能得到提高。会计人员在对盈余进行确认的过程中,必须要及时对坏消息进行确认,不断加大对执行会计准则的应用力度,这样企业盈余管理的稳定性才能得到提升。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都会将盈余稳健性行为看作是盈余管理行为。

二、改革会计制度对盈余管理、盈余稳健性产生的影响

(一)盈余稳健性提升的关键

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提升盈余的稳健性,不断优化盈余管理的稳健性原则,这样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在进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分析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必须要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盈余管理等因素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知道盈余管理是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事业单位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加大对资本运营管理的重视度,不断加强对经济变化情况的关注度,这样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和管理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制度因素对事业单位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话,我们可以知道事业单位管理层在进行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主要的管理手段就是对应计利润进行操控,这样事业单位盈余管理的稳健性才能得到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在进行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职能,这样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出现风险的概率才能得到降低。要想提高事业单位盈余的稳定性,就必须要不断加大对事业单位盈余管理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盈余管理的针对性,以及盈余管理的应用力度,这样事业单位盈余的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

(二)会计制度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

在进行会计制度改革之后,盈余稳健性原则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不断加大对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事业单位本身的发展目标的把握力度,不断提高盈余管理的针对性,这样事业单位面临的会计问题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提升。在进行会计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还必须要不断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式和需求,来对现有的会计制度进行完善,并且还要不断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相关因素来对其进行调整,这样事业单位盈余管理稳健性的目标才能得到实现。我们必须要不断加大会计制度改革的力度,这样盈余管理的稳健性才能得到保障,本文以某事业单位为例。通过对操控性应计利润在变革会计制度前后所发生变化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其影响。从全样本的角度分析事业单位在1998年各个时期的盈余管理行为比较显著,而且在1998、2000年对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之后,其盈余管理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直到2006年才提升了其盈余管理水平;而从该事业单位的向下盈余管理水平来看,在1998年对会计制度进行改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降低向下盈余管理水平的问题,其向下盈余管理水平的上升是在2006年会计制度改革时,并从此之后都出来大幅度上升向下盈余管理水平的趋势;而从该事业单位的向上盈余管理水平来看,在1998年改革会计制度之前,该事业单位的向上盈余管理行为较为显著,出现降低向上盈余管理行为的时间是在1998~2000年改革会计制度之后,而回升向上盈余管理水平则是在2006年改革会计制度之后。由此可见,在1998年之前没有对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时,该事业单位的盈余管理行为比较显著,而1998~2000年改革会计制度之后都对稳健性原则的运用进行了强化,对其向上的盈余管理行为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从而加剧了其向下盈余管理行为的发展。而在2006年时在对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时,也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强化,使得稳健性原则的使用出现弱化的趋势。从而造成企业开始回升向上盈余管理水平,但是这种回升并不表示事业单位降低了向下盈余管理水平。

三、总结

通过上述文章,我们可以知道盈余稳健性、盈余管理都会对会计制度改革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提高盈余管理的质量,不断完善现有的会计制度,这样事业单位的盈余管理才能变得更加科学、合理。盈余管理的基本准则是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在进行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根据会计制度改革的情况对现有的盈余管理制度进行调整,这样事业单位盈余管理的稳健性才能得到提高,在进行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一切以稳健性为出发点,这样事业单位的发展速度才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银莲.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J].经贸实践,2016(11).

[2]谢安聪.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6(20).

[3]姚丽军,裴钦.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商情,2016(25).

[4]王诗鹃.会计准则变迁对盈余稳健性影响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6(02).

作者:王林宇 单位:白城市洮北区会计核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