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籍管理研究

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籍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从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籍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入手,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根据当期的形势提出对策,切实有效地去解决学籍管理工作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注重学籍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以生为本,规范管理;注重加强制度建设,高效管理;注重运用现代管理技术,科学管理;注重多种方法并举,综合管理等。确保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籍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的质量提升。

关键词:学籍管理;现状分析;对策研究;管理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1]这充分说明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会更加重视国民继续教育,完成向学习型社会的转变。当前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在普及高等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今后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办学将会是多层次、高规格、多渠道、全覆盖的,这意味着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机遇是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将会不断地走向市场,去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挑战则是能否完成转型,提升办学的服务水平,提高管理能力。本文着力从如何提升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籍管理方面谈如何提高管理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评论背景

翻开10年前的成人教育的学籍卡,会发现以前的学籍管理都是手工完成的,还是传统的管理方法。而现在发展为计算机辅助管理,学籍管理经历了从不规范不断向规范的发展过程。由于学籍管理涵盖了学生的录取、入学和注册、成绩考核和成绩记载、学籍异动(包含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留级、退学等)、毕业(结业)和肄业、证书发放等一系列内容。所以学籍管理中问题往往是隐蔽的和迟滞的,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处理各类问题,同时有有着特殊性和时间性,问题也比较复杂,处理起来很耗费时间和精力,甚至有些问题处理起来还比较棘手,稍有不慎将会带来负面影响。问题比较集中的是入学资格的审核,学籍异动的对接,成绩审核(有无遗漏,错登或无成绩),毕业信息核对(信息不全,姓名改动)等。由于时间长,数据量多,有些问题并不是马上能发现的,马上就能解决的,不少问题还需追本溯源,逐一核查原始材料。为此,管理人员有时只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经常加班处理,长期处于“疲于应付”的混乱状态,效率也不高,而且不能有一点错误[2]。尤其到了毕业季的时候,学籍管理人员都会感到压力很大。

2现状分析

通过近30年的发展,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籍管理的现状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笔者根据现在工作现状,发现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籍管理对象参差不齐

成人学生的来源主要是社会的各个行业,年龄层次、资历层次、文化层次差别都很大,个人家庭和工作背景不同,其管理范围大,涉及面广,集中管理难度大。在学籍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远程遥控”式的管理,甚至有些学生长期处于“失联”状态,当然学籍异动也就成了头道“家常菜”,等到报材料的时候,往往这类学生就成了压在心上的石头,唯恐有遗漏和错报等问题。

2.2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现行的学籍管理队伍和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很多学校的继续教育部门或者成人教育部门,往往被边缘化,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所配备的管理人员相对老龄化,相关的管理知识和专业素质也不高,学历和专业结构不合理,运用现代化管理水平的能力不足等,都严重制约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籍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是影响继续教育工作管理效能的一大障碍。

2.3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利用不高

学生的管理平台不能实现多方位融合,有些管理还采用老式的电子表格,甚至还有纸质式的。部分高校成人教育虽然实现了网络化,但并不是全过程的,大数据在学籍管理中运用还是一片空白区,这都将带来繁重的和重复的劳动,消耗大量的时间。

2.4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存在主体监管不到位

近几年伴随着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不断发展,滋生了很多不正规的中介行业,这些中介行业打着“包拿文凭,轻松学习”的幌子,在招生市场上误导学生,破坏招生市场规范性,严重扰乱办学规范性,模糊继续教育的严肃性。通过伪造教学机构和挂靠教学点等方式来获取招生规模,学生的大部分信息全都虚假的,所有这部分学生学籍管理起来困难很大,就像毒瘤一样严重干扰让正常的学籍管理。

3对策研究

3.1强化招生制度,规范管理

要不断完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招生制度,实行规范招生。对办学点严格审查,取缔不合规以及没有办学条件和资质的办学点,规范招生单位宣传口径和招生生源地。对破坏招生规范、纵容中介机构违规招生和扰乱招生市场秩序的单位要进行严肃的处理和问责。要不断净化社会市场环境,提高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含金量,要做到让学生能够在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要不断确保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视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为生命线,不能让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成为输送利益链的地方。

3.2树立创新思维,科学管理

任何管理都是根据一定的章法进行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管理也是一样[3]。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管理要求,完善各项学籍管理制度,做到责任明确,条理清晰;做到管理规范,科学有效。从事学籍管理的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要善于区分成人高等继续学籍管理和普通全日学籍管理的不同,明确其特殊性,同时本着创新思维管理能力,善于在工作中谋划新方法、新思路、新举措。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建立科学管理平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建新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如学籍管理综合平台,手机AAP智能客户端,大数据挖掘功能模块等,既方便学生使用,又能方便管理人员操作),提高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籍管理实时性、高效性、准确性。同时,要明确学籍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彻底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队伍,要对学籍管理人员不定期地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业务的能力,建设一支科学化水平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管理队伍。

3.3建立多维一体,综合管理

多维一体是指从新手入学开始到学生毕业离校期间所涉及的事务,都要全程跟踪,全程把控。运用学期注册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班级考勤制度、考务筛查机制、毕业核查制度、网络平台管理制度、手机AAP软件“预警”提示等多渠道的管理方法,加强学籍管理的真实性、可靠性。这样做可能感觉很繁琐,其实它们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先后顺序,只要运用好、会运用,会觉得非常省心,不再像原先那么累和乱。多维一体,综合管理可以有效解决学籍管理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3.4提倡“混合式”教学模式,人性管理

由于成人高等继续教育面对的特殊群体,大部分学员基本都有工作,有家庭,有一定的学历背景,这就存在着“工学矛盾”“家学矛盾”“知识需求矛盾”等。一方面是工作家庭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学业的压力,所以学员上课的完整性就很难保证。为了解决这类矛盾,满足学生的需求,应该积极开发和提供“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信息化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推行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统一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育思想,实现教师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自主学习。这样的优点有很多,一是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的优势教学资源,二是学生学习的方便性大大提高,无论在家在工作单位,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学习,三是学生有问题在集中面授的时候可以和老师交流并进行解决。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能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真正做到人性化管理。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籍管理的同步性,增加了学籍管理中的可控性。

3.5积极推进管理改革,二级管理

从宏观层面上,如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籍管理应该和教学管理一样,应该在学校的二级学院建立二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分院直接管理作用[4],做到分层细化。各二级管理单位根据继续教育学籍管理统一细则,充分发挥自主管理的特长。二级学籍管理的优点在于灵活精细,人数少易于管理,各环节便于协调,有利于高效管理。

4结束语

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质量得以保障的重要环节,是把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关键[5]。本着“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和“规范公平”的管理意识,要不断提升学籍管理理论和业务水平,要不断借鉴相关管理领域的先进成果,要不断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创新学籍管理工作方法,要不断提高学籍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的利用水平,从根本上全面提高这一领域的管理质量。关于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籍管理的方法还有很多,笔者只是结合身边工作提出一些理论方法,在实践层面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但总体上围绕和帮助在学籍管理方面的同行们开拓工作思路和拓宽视野,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和解决当前在学籍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难题,以减少工作的误差。在日后也希望能和专家、同行们共同研究新方法,共同关注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籍管理新问题。

参考文献:

[1]彭若霞.高等成人教学学籍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2006(5):146-148.

[2]余海峰.高校学籍管理实践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9(6):163-164.

[3]殷涛.如何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90-92.

[4]吕桂萍.增强成人高等学籍管理力度的几个问题[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9):156-157.

[5]石云.成人高等学籍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9):34-35.

[6]占海艺程姗.成人高等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07(12):54.

[7]郑芳.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以N高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作者:滕云 单位:江苏护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