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教育机制探究

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教育机制探究

【摘要】大学生信用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其现状,寻求从诚信教育的概念、必要性、途径来开展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机制,达到教育之根本。

【关键词】网络信贷;大学生;诚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日常生活思维理念的变化,网络信贷越来越被中国公民所接受、运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已成为网络信贷的业务继续扩展的对象,超强的需求性、非理性性、冲动性等特点让大学生在网络信贷的洪水中不能自拔,越陷越深,虽然最近几年,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各高校加大力度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贷相关知识传播,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政策的效力总是差强人意,网络信贷这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生的自身本质特点等都限制了政策的效力,更甚至陷入信用风险的漩涡,如何在网络信贷的环境下增强大学生信用风险的防控,本文澄源正本,从大学生本身的源头——诚信教育来进行研究,从而寻求更优策略。

一、目前的发展现状

通过陕西省大学生信用认知的调研显示,60.65%大学生的日常经济生活每月资金完全没有盈余,甚至还有负债,资金大部分用于个人旅游、恋爱、享受等消费。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只有31%的学生选择使用网络贷款来弥补资金短缺,其中蚂蚁花呗、天猫分期、唯品花、京东白条占九成以上,只有一成的学生会选择其他P2P网贷平台贷款,但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小额小贷。在诚信方面的调查,92%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信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同学中借款不还的情况比例高达51.98%;认为“个人对信用的理解程度和自觉”对个人诚信影响最大,占比58.80%;有88.39%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对未来就业和社会发展有影响,应该建立个人诚信或者信用档案;有72%的学生愿意或者应该通过学生活动、手机APP、培训讲座等多元化方式学习信用方面的知识。以上数据明显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理财意识,对信贷知识了解甚少,资金经常短缺,喜欢用购物网站平台的贷款项目,运用第三方P2P贷款平台很少,小额小贷,基本上都有按时还款的意识,但同学中借款不还的情况比较严重,缺少信用风险的概念,希望学习相关诚信以及信用、理财方面的知识。

二、诚信教育的概念逻辑分析和必要性

(一)诚信教育的概念逻辑分析

谈及诚信教育,就必须搞清楚一个原点性问题:什么是诚信?诚信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分为两个逻辑性概念,分别是“诚”和“信”,虽然可以互训,但总就有所不同:“诚”也被作为本体论范畴使用,“信”却始终是一个伦理学概念。[1]中国传统伦理更注重“诚信”的价值理性,强调人的内在“诚信”道德的修养,这一理解是基于“人性本善”这一前提下的,但过分注重人性自身的发展和慎独,就会出现“诚信”的知行偏差甚至是完全不一致。同样的西方“诚信”则相反的注重从外在约束(法制、宗教)来促使人形成“信”的基础,养成“诚”的习惯,表现出法制性、工具理性和宗教精神等特点。本文谈到诚信教育是基于中西方对于诚信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人类特有的道德领域,我们不要遵守低级的丛林法则,而是渴望自身通过学习、实践获取诚信相关知识,从而形成诚信的道德习惯和实践行为的一切教育都称为诚信教育。这一概念是在目前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前提下,传统信贷与网络信贷平分秋色,高校学生以及社会金融相关平台部门在承担信用风险的氛围下如何对其进行教育,做到诚信二字,这是本文要探索的诚信教育。

(二)必要性

1.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信用危机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因素。传统形式的金融慢慢向多样化形式的金融分化,微金融、互联网金融等形成的出现势必考验人和社会中的“信”。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信用”“诚信”是前提,因为诚信和风险是并存的,诚信中的信用通常足以避免特殊的行动方式所可能遇到的危险,有效避免市场经济的天然性弊端,克服困难,尽量减少因为诚信或者信用出现金融危机或者次贷危机,扰乱经济秩序,从而保持经济稳好的向前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谈到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核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民族延续的根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就无时无刻渗透着诚信思维,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借助于“诚信”二字延续至今。社会稳定、人民富裕、国家富强都需要有一个法则或者说是文化的出现——诚信。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也是见证者,他们的诚信文化素养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或者是效果,在此基础上对其开展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3.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谈到人要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是精神上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在笔者认为这里指的并不是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指让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融会贯通于整个人体,从内到外,从知到行都是一致的、全面且自由的。二是物质和时间上的全面解放和自由。要做到物质和时间上的自由就必须做到诚和信,让知与行在这两个时空上达到一致,人的问题就是诚信的问题。故在网络信贷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提升其信用基数,控制风险系数,维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三、解决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保证。[2]在网络信贷的视角下,如何让大学生做到诚信,让信用的风险防控在最低层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思政教育第一课堂的理论获得是实践运行的筹码,要毫不吝啬的利用高校的思修、毛概、近现代史纲要等课堂教学融合当代信贷的经济模式,对其进行诚信教育。这种教育是平等的说理,要打破偏颇的理论说教理念,不仅要从国家、民族社会等大方向讲透讲深诚信问题,更要从个人的尊严、名誉、长远利益来论证诚信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明确告知学生在社会信用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公民意识欠缺的时候,诚信的问题是国家富强和个人成功的基石。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在诚信教育这个问题上,所谓的彻底就是解决好根本问题就是在社会缺乏健全的信用制度制约或者社会整体信用程度不高的前提下,作为公民的大学生如何能够正视自我,客观理性分析自我欲望,抵制眼前自身无法解决或者处理的利益诱惑,面对挑战,洁身自好,理性的佛性律己。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在于课堂中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建构性对话,更要做到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和知行统一。注重实践,身教大于言传都是在处理知行之间的历史性矛盾,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难点。理论落实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合理性和差异性,摆脱“两难选择”的困境,这不再是思政教育的专属,诚信教育的成功与否,真正在实践中是要让学生的各门专业中获取诚信价值和意义,在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中起到脊柱作用,从根本上防控信用风险。

(二)构建科学诚信教育体制

诚信教育成功实施的基本保障是法制或体制建设和文化伦理创新。欲望的膨胀或者是不合理性,制度就可以限制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这样的社会或者说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控的,再加上中国文化侧重伦理创新魅力,诚信成为现实与未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连接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和指导,既反对东方文化优越论,也反对全盘西化论,主张兼取中西文化之长而创造新的中国文化。[4]这样的诚信是建立在历史和文化基础之上的信任,受到侵蚀和损害时,一种稳定、透明和可预测的制度能够重建人与人之间新的信任。

1.培养诚信意识,树立诚信理念

教育关注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实现人的潜力,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简单的知识堆积。[6]故诚信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根本一步就是让简单的知识融入大脑思维里,形成一种意识,树立一种理念,这是构建科学诚信教育体制的起点。社会金融的发展方向、融合新科技的云班课及慕课等课堂教学、新兴的网络信贷模式、归于根本的实践行为四者的有机融合及结合是培养诚信意识,树立理念的有机方法。

2.加强网贷宣传,呼吁理性对待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网贷的知识和理解是知之甚少,在对对方不熟悉的前提下去盲目的与之产生联系,容易失去自我或者是“陷入圈套”。宣传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网贷、信用、风险防控等相关的金融专词,正反面的案例特别能让学生感受颇深,然后客观、理性的自我分析和剖析,认真对待自身是否有需要、有能力去与之产生联系。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应对风险能力

有风险就要应对,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心理健康的高校学生会在网贷、信用风险的面前正视自己,选择正确的方向和发展前途,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中一群人,心理社会反差特别的明显,没有经济能力,需求很多,之所以网贷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追求即时满足替代延迟满足。这样的背景下,无限制的欲望都会被短暂的满足,而后期出现的后果有时是他们心理所不能承受的,进而走向极端。故健康的心理能从信用风险的源头和结尾有效防控。

4.健全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管理制度

大学生的信用风险防控实际上就是从个人和团队两个维度来展开的。如果诚信的对象、利益预期、情景约束、频率都达到了全体化或者是高水准,这要依赖于健全的诚信管理制度。个人和团队维度都从以下二个方面开展:一是诚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云平台、电子签章、网络安全认证等技术从档案的建立(教学、学籍、毕业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学生基础信息库、学生诚信信息库)到社会的应用(学校、社会或者企业、个人)等方面,全面开展信息化的服务。[7]二是建立诚信承诺、监督、档案、奖惩相关制度,进而产生大学生信用的评级制度以及信用报告制度,这就相当于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不再犯错,[8]以促使大学生认真、客观、理性的看待信用问题。

(三)齐抓共管,巩固诚信教育效果

信用风险的有效防控不仅旨在教育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巩固其效果。一是国家层面要规范网络信贷;二是金融层面要进行金融风险信息共享。做好这两个方面,实际上也是在诠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精神,为祖国的富强、社会的和谐、金融经济的稳定、人民的幸福起到一定的基础性作用。

四、结束语

教育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回归本心教育是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之根本。此文所谈到的诚信教育,以互联网金融模式为背景,从高校学生的人本出发,防控信用风险,辐射学校、社会甚至整个民族,跟进进步的脚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何怀宏.底线伦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02.

[2]孙明霞.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110-11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4]洪晓楠.文化哲学思潮简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07.

[5]程胜利译.波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178-181.

[6]邹进译,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7]周肖树,魏志军,董雨,赵卓君,何惠彬.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探索——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017(6):117.

[8]傅任敢译.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15.

作者:马珊珊 关峰 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