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线路资源信息管理探讨

通信线路资源信息管理探讨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向前发展,综合接入网和无源光网络技术在FTTX网络中得到有效应用,导致传统的资源管理系统不再对FTTX网络的资源进行支持,专业区分的界限不如当初那么清晰。如何更好的对FTTX设备进行相关维护,怎样更好的对FTTX资源建设进行有效指导,这些都需要将FTTX的资源管理系统纳入总体的管理体系中进行有效管理。本文对线路资源管理目前的状况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分析和讨论了通信线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

FTTX;通信线路;资源管理系统;重要性

随着科技不断向前发展,通信业务需求也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为了有效应对这一趋势,驻地网以及通信线路资源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面对如此众多的通信线路资源,各地运营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这些资源的有效管理。直到通信线路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出现,这个巨大的难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该系统不仅能对资源实现省时高效的管理,还能有效降低通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

一、通信线路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背景

近些年来,科技日新月异,电信行业得到高速发展,通信线路建设的速度已经远远高于通信线路资源管理系统更新优化的速度了。

1、由于通信系统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设备,且通信线路图纸的结构和内容异常复杂。其中既包含有电子类的材料,也包含有纸质类的材料。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不断有新的通信线路被建设出来,还有一些地段由于种种原因需要改建等都会增加设备及图纸的统计量,导致录入不够及时、审核过程不够严格导致出现后续的问题等。这些最终都会导致图纸或者设备等资源的遗漏,造成损失。

2、随着通信线路的扩建工程,新建工程或者改建工程的增多,对曾经的施工图纸进行简单的修改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虽然实际施工过程中采取例如增补施工图纸的方法来对资源进行完善,但新图纸与旧图纸之间存在许多不同(诸如图形位置、比例、尺寸等),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后续问题,甚至出现资源出错且时效性较差的问题。总而言之,按照传统的资源管理方法无法保证线路工程管理的高效进行。

3、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能够有效满足客户需求是企业能够在市场立足的关键,带来令用户高度满意的服务的电信行业追求的目标。但结合当前的情况,线路资源准确率无法保证,资源管理方面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等。

二、线路资源管理工程实质

线路资源管理工程的实质就是对线路资源信息的地址进行核查并进行相关证明,将搜集且核实的数据建库,并将其中包含的地址关系录入至该资源管理系统中,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及线路资源的准确性。

1、该系统虽然有许多其他的调制方式,如频率、相位相互结合相互实现的方式来完成调制,受控调频以及最小频移键控等方式。具有许多其他调制方式不具备的优点,如该方式对频带有着极高的利用率,只需要简单的设备便可实现该调制方式。该调制方式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有着相对较差的抗噪声性能,并且该调制方式的最优判决条件与调制器自身接收机输入信号的振动幅度有着极大的关联,正是由于这些缺点的存在使得取样判决很难处在一个最佳工作状态上,使得通信调制系统存在一定缺陷以及一些能够突破的地方。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电路、滤波以及均衡手法的进一步成熟和优化,为适应新时代条件下的高速率、大容量数据的传输,人们开始关注多电平调制技术,以期找到一种更加适应与现代通信的高效的调制手段。除了上述最早出现的振幅调制外,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调制方式——频移调制。所谓频移调制即为依据频道的不同而完成频道的调制过程。该调制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的抵抗外界干扰,进而出色的完成频道的调制任务,使通信变得更加畅通无阻;频移调控目前主要在低速或者中速的通信传输和数据传输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2、而与之相对的相对相移则不存在这一问题,原因在于相对相移恢复数字信号主要是依靠前后两个接收序列的序列码来进行。依据被调参数的变化情况,一般我们将其分为二进制和多进制。并且,一般来运用二进制对数字进行传输时出现的误差可能与四个关键因素有关,其一,频率调制方式的变化;其二,不同噪声具有不同的统计特性;其三,解调方式有着较大的不同;其四,译码的不同判决方式,导致结果的不同。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输入的信号与外界噪声强度之比较大,则系统有较低误码率;否则,系统的误码率就会增加。

结语:

当前的社会形势要求全面建设FTTX的前提之下,通信行业进行线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该系统不仅能提升工作人员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还能帮助未来的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为以后更好的通信建设做下铺垫。

作者:黄卫 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顾竹钧.通信线路资源管理的GIS技术应用[J].信息通信,2013(8):255-256.

[2]黄燕辉,刘云,张振江.基于GIS的通信线路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J].铁道通信信号,2010,46(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