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女性居民教育实践探索

社区女性居民教育实践探索

摘要:在群团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服务社区女性教育成为关注焦点,本院“毓秀课堂进社区”教育开展以来,以其新颖的形式和高品质的课程内容受到社区女性居民和各级政府领导的肯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学院今后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开创了良好局面。

关键词:群团改革;社区教育;女性教育

随着居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融入居民生活,发展社区教育成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重要任务,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在群团改革背景下,探索既能发挥高职院校资源优势,彰显其社会服务功能,又可以满足社区女性居民学习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的途径,成为政府部门隶属下的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一、群团改革视域下社区女性教育背景

(一)落实河北省妇联群团组织改革发展的要求

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始终是群团工作的价值所在。2015年中央4号文件的出台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的召开揭开了群团改革再出发的大幕。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是群团改革中的核心,“强三性”对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是群团改革中“破四化”的具体方面,旨在切实提高群团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更好地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对此,作为河北省妇联办学的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借助群团改革大潮,牢牢把握群团改革的正确方向,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扩大妇联组织和妇联工作有效覆盖,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坚持服务妇女群众的工作生命线,积极搭建女性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在认真落实党的部署、回应群众呼声方面努力,致力于将党的声音传递到基层群众妇女耳中,将基层妇女愿景传达到党的耳中,最大限度地把各类女性群体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将群团改革与高职院校发展相结合,通过教育途径自觉肩负起推进、执行群团改革的重任。

(二)适应国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需要

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提出了“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行动目标。2000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2014年8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要求“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推动社会治理创新”。2016年7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对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阶段任务提出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具体保障措施。

(三)落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战略部署

作为党直接领导的群众自己的组织,为群众服务是群团组织的天职。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在顺应群团改革大背景下,寻找积极落实国家倡导的“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的立足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我国职业教育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发展改革做出了整体战略部署,明确了具体内容。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力图构建灵活开放的多元教育体系,这一系列的表述表明了国家在推进终身学习理念方面的决心和毅力。2015年学院承担河北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发展社区教育的任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将本院女性教育品牌——毓秀课堂引入社区,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主动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开拓“终身学习”新渠道、新模式。

二、群团改革视域下社区女性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提升群团组织服务群众能力

开展社区教育,充分满足社区女性居民的受教育需求,一方面可以增强群团改革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践行群众路线,想民之所想,为民办实事,是群团组织服务职能的最好体现,可以极大地提升群团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群团组织正视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紧随时展,自我革新,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紧密围绕“强三性”主线,创建有组织活力、有服务能力的群团组织。

(二)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

高职院校发展离不开区域地方经济的支持,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之一。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即同时拥有学科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这些教师长期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拥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引导“双师型”教师加入社区教育,鼓励教师研究社区教育特点,研究社区居民需求,研究社区教育与高职院校教育异同,就能反哺高校教育。目前,我国社区教育长期处在初级阶段,较之国外社区教育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如何进一步有效推进社区教育迈向成熟阶段,成为高职院校思考焦点。与之相配的发展步骤是:高职院校与相关政府部门展开合作,创建社区教育实践基地,搭建社区教育平台,高职院校教师定期走入社区,社区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实践研究样本,促进其院校专业完善发展。双方在联手共建社区教育的过程中,互相扶持、共同促进、良性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首先,有利于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师资,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社区教育又反过来促进教师对校内教学的思考与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其次,社区还可以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场所,为学院相关专业实践活动提供资源,提升了学生尊老爱幼、热心公益的公民素养。开展社区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是高校与社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思路,为高校招生、专业设置等工作提供鲜活的信息支持。高校在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成为社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与成熟,另一方面也开拓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范围,为高职院校实践提供优化的教育环境。

三、群团改革视域下社区女性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以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学院以“培养女性、教育女性、发展女性”为宗旨,明确“成人、成才、成功”三级人才培养目标,开发系统的社区女性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女性受教育者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使其掌握先进的社会性别理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掌握娴熟的生活与工作技能,成为具有“四自”精神,知书达理、身心健康、聪明智慧、美丽高雅的高素质职业女性。

(二)课程体系具体内容

“社区女性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学院“毓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院重点建设的特色教育工程之一,社区女性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八个主题。其中,养德模块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社会性别理论知识;修身模块分为安全教育、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大主题,开设女子防身术、性格解析、女性瑜伽、食品健康等课程,满足社区居民了解自身健康需求,提升女性及其家庭身心健康水平;启智模块分为科技文化、生活技能、形象管理三大主题,开设书法、家庭美化、化妆礼仪、缝纫编织等课程,满足社区女性提升自身素质,乐享美好生活需求;求美模块开设唱歌、舞蹈、摄影、绘画鉴赏、音乐欣赏、插花、茶道等课程,提高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旨趣,促进社区居民幸福生活指数的提升。

(三)课程体系建设要求

为更好促进社区女性教育课程实施,学院采用“宏观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策略,按照建设项目规划、自愿申报、专家评审、网上公示、批准立项、评审验收等基本程序进行。由学院主管院领导牵头,女性教育研究所总体设计,继续教育学院、教务处及有关教学系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指导、推进社区女性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工作。其中,建设项目规划为学院对社区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宏观规划,提出总体构建框架和建设思路,并引领工作。对于建设立项的课程,给予开发建设经费支持。自愿申报条件为:负责人要求参加工作时间在5年以上,职称为讲师以上,其他成员要求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或研究。团队一般为3—5人,优先考虑校内人员,可以邀请有经验、有水平的校外人员参加,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只能承担一个主题的建设任务。专家评审为学院遵循质量第一、宁缺毋滥的原则,由教学工作委员会进行评审。网上公示为教务处将评审结果在学院内网和教务处网页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一周,公示期内,持有异议的任何部门和个人均可以书目形式向教务处提出,教务处将报请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予以调查处理和裁决。批准立项为公示结束后,对于没有异议的课程建设项目,由教务处提请院长办公会予以批准立项。对于立项课程,按照建设方案展开建设,并由学院财务处给予资金支持。评审验收为课程开发建设的时间为两年,建设期满后由学院组织专家予以验收。超过期限没有完成任务的,追回课程建设经费;在要求时间内验收合格的,拨给全部开发经费。在群团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河北省女性示范校,整合教育资源,探索适合社区女性的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焦正平.论高校在社区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4(5):11.

[2]黄云龙.我国社区教育的嬗变、发展态势及其实践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55-60.

[3]时长江.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71.

[4]季瑾.论大学城与社区教育互动关系的建构[J].成人教育,2010(3):10.

[5]朱园园.社区成人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6.

[6]张冀韬.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改进措施[J].教育现代化,2018(15):293-295.

[7]郝俊英.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困境与出路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150-152.

作者:胡婧超 张浩 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