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探析

摘要:价值观是对人生存意义的看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生存意义的最高看法。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要遵循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关注大学生的个体生命存在,揭示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唤起大学生内隐的生命情感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共鸣,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生命;大学生

伴随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带来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与冲击,大学生普遍面临价值与信仰的生存危机,而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意识是价值观教育中最为关键的问题[1]。生命是人进行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从生命的视角探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关问题,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力量,使其在理论、情感、价值等层面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我价值的契合,进而产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及其生命维度的缺省强调:“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发出生命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就要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这样才能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内化为自我的价值追求,从而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和践行。对于价值观认同的理解,学界往往有着不同的视角和理解。综合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对认同概念的分析,可将价值观认同界定为主体从内心即在情感、心理上自觉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并自愿将其作为自己行为原则与标准的过程[3]。将其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之下时,是个人对群体和国家的心理归属感以及由此而生发的强烈的情感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生命是一切的缘起,是国家存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基本构成,也是价值认同的自然基础和价值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生存意义的最高看法。这意味着生命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具有本体性的意义,是产生核心价值认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基础上,通过唤醒自身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修为,逐渐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联系和价值归属,以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吸收,再用形成的稳定的、成熟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在于“渗”和“悟”,即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把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仍然有不少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存在知行不一和知行脱节的情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是教育者不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还是习惯于以刚性的、权威的、强势的姿态向大学生进行灌输和植入,再或是生命维度的缺省,没有叩响大学生的生命律动和激发生命灵感,等等原因,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缺乏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而难以真正、全面地走进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大学生的心间,无法成为指导大学生思想和行动的指南,甚至还可能引起大学生反感和抵触。只有先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生命存在的尊严与美好,才能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生命和生活的不易,自强不息发扬生命的光辉,主动践行有所作为获得生命的意义。因此,从生命的维度来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是要遵循生命的内生规律和基本逻辑,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演化成为直面生命、关怀生命的教育,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独立的、值得尊重的个体,深入内心去了解他们的所思和所想,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情感意识、价值意识、责任意识和思想意识,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创造生命,在理论、情感、价值等层面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我价值的契合,以对生命的认同推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因为怀有真切的情感而愿意为之努力奋斗。

二、生命存在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的根本立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知识传授与思想改造相统一的过程,关键在于将“大理论”转化为“真实践”,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将“大主题”转化为“小场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其中,核心价值观在主体生命的融入极其重要,需要做到以生命为基点,在生命的视域下去思考、审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原、标准和价值,通过生命去透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内涵,揭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生命之真、生命之善和生命之美。

(一)维护生命的尊严是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石维护生命的尊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大学生自己对生命怀有的尊重和敬畏,既尊重生命本身,又尊重生命价值,感受生命的神圣,理解生命的不易,热爱生命,善待生命,努力让生命过得更有意义。近些年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恶性伤害事件层出不穷,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和亵渎,也反映出高校以及社会对他们生命困境的忽视和乏力。具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而言,如果学生不能在如何对待生命这件事上树立起正确的意识,很难相信他们可以在教育者铺天盖地的宣传和灌输模式之下做到自我反思和自我调适,应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逐步融入到自我的内生性价值认同之中。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对大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注。尊重生命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则和社会文明的道德底线。受现代化进程中多元文化交融和意识形态交锋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理念、观念等正在经受着剧烈的冲击,自我意识增强、物质追求强烈、精神动因减弱,呈现出工具理性强于理性的趋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尊重生命,就是要从生命关怀的角度给予每一位大学生足够的关心、爱护以及尊重,尊重他们的生命个性、生命成长、生命观念、生命价值、生命利益和生命自由等,让大学生作为被尊重的客体首先能充分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再运用合乎生命的逻辑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去唤醒他们的生命自觉,引导他们去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发展生命,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储备本领、勇于担责、敢于行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实现生命的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目标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它包括充分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立,也包括给予生命足够的自由。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相互平等的个体,拥有着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潜力,有着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应该承担的生命责任,因此也应该有不同的培育路径和发展目标。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提示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发展他们的独立人格,这是教育培养的目标和意义所在。然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来说,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强调说教、忽视体验,强调灌输、忽视互动等问题表现仍然比较突出,缺乏对学生生命独特性的回应,使得原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价值观认同教育演变成为了简单划一甚至是有些枯燥的知识性教育,失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魅力,削弱了大学生对学习掌握核心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兴趣和信心,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内化。生命是“自为”与“自在”的统一,是独立的、丰富的、有意义的存在;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是人无可争议的权利和属性。自由,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和理想追求,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可以成为拥有自觉、自愿、自主意志与行为的独立个体,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充分施展个性和才能。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给予个体充分的生命自由,就是要打破限制大学生自由发展空间的枷锁,不挤占、不强制,相信他们、鼓励他们、支持他们,为他们创造尽情释放自我、发展自我、奉献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可以大胆地选择、自由地成长、勇敢地飞翔。

(三)追求生命的幸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幸福,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也是生命追求的最高层次。幸福感是对幸福的体验和情绪,虽然系于人的主观反映,但仍受制于客观的幸福源泉。幸福的源泉既与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关,也与人们能享受到的物质生活有直接的关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来看,就是要为人们谋求幸福指明方向、提供必需的物质生活基础以及人在面对多元选择之时给予理性的指导。具体到大学生而言,由于受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和自我认知能力的局限,他们对生命幸福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偏差,未能完全理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自我生命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在对幸福的认识上也还多停留在感性而非理性的层面,习惯于从眼前利益的得失来判断生命的幸福,将自我对幸福的理解局限于一隅,难以有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胸襟,心态失衡,幸福感下降,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甚至将生命中的问题不断扩大,直至演化为严重的生命危机,威胁到生命。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对大学生正确幸福感的塑造和培养,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授途径和方式,增强个体在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各种方式引导大学生去体会和拥有美好幸福体验的经历,在良好人文关怀的氛围之下,启发大学生的幸福意识,让大学生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我幸福体验的启动效应,最终达到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幸福体验和感受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生命情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在动力

(一)情感以及生命情感的意蕴。情感,是能否被满足的一种内在体验,是高级生物存在于世间不可缺少的生命能量。对人类而言,情感是人们对外界刺激所表现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心理活动[4]。当人的需求被满足时就会产生肯定性的情感,这种肯定性的情感又会进一步转化为激发主体采取行为的内在动力,成为连接行为和动机之间的桥梁,所谓“情至才能心动、心动才会行动”就是这个道理。生命情感即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珍爱,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沉醉),以及对他者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5]。生命情感是人对自我的接纳和认可,也充溢着对他人、社会以及世界的爱和情感,是对生命真善美的追求,表达着世间的美好与真诚。积极的生命情感可以渗入人的内在生命世界,成为催人奋进、不断向前的生命力量,完善人格、涵养生命;而消极的生命情感则是对生命的否定,意味着生命状态的沉沦和阴郁,影响着对实践活动的进一步践行。据此,作为能撼动人心的教育,必须将对生命情感的启发和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现实世界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引导个体不断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探求能够激发自己强烈情感意识以及主动作为的情感因子,始终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褒扬生命、享受生命,以积极的姿态、昂扬的斗志将生命不断引向高处。

(二)生命情感中爱的力量的释放。爱是生命情感中最基本的情感体验,也是最重要的情感元素。爱是可以促使人产生被需要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根源,从而将爱的情感外化为行为,以实际行动表达出对自己、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爱和情感。爱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公正、无私、富有责任感、又兼具理性和感性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活动,它教会人不仅要爱自己,还要爱他人,帮助的人越多,自己的生命就会在这样的满足与被满足中不断得到升华,这样的人不仅不会沉湎于物质的享受,反而会有源源不断的精神追求,享受到生命更高级别的趣味和乐趣,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反观当代大学生对爱的理解和表达,大多还停留在对爱的感性认知,对“爱什么”“为什么爱”“如何爱”等问题却没有更多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与自己的认知相脱节。所以,高校要在实践中加强对爱的探索,不断发现爱、体会爱、实践爱,将爱的养成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价值取向、理想信念、作风行动以及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源源不断释放生命情感教育中爱的力量,用爱来撬动大学生的内部思想根源,使他们在爱中得到教化,在爱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

(三)将生命情感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中,情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评价人的思想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情感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基础,只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上的需要和思想上的共鸣,才会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可和赞同,进而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强烈的情感动力,使人可以为了满足这一需要而付诸实践和行动。从马斯洛对人的需要的层次划分来看,人之所以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富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目标,尽可能地为广大民众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以满足民众对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在满足较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为个人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和需要提供动力支持,努力让民众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主义大爱的表达,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表达了人对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及社会对人不同追求的满足,符合社会成员对自我的愿望和期许,是对每个人都更为积极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以及道德情操的养成。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来看,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普遍习惯于在学校居高临下的态势下接受教育,主动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减弱,情感表达变得迟钝、脆弱且贫乏,难以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相适应的社会情感价值取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应该是一个涵蕴生命成长和促进精神生命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爱、洋溢爱的情感互动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宣教,要通过创设情感情境、丰富教学内容、了解情感需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途径和手段,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爱的探索”,以此唤醒情感意识、激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努力成为一个懂得既爱自己又爱他人,奉献社会、建设国家的新时代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生命价值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精神支持

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既有自然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又有超越自然的价值生命,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统一于人的生命本身,使人的生命成为一种意义性的存在和价值性的实体。生命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的世界,人的生命之所以珍贵和崇高,就在于人能不断突破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加之于人类的种种限制,赋予有限生命以无限充实的内涵,也在于人能用理性规范来约束自己的生活,使之摆脱自然生命本能的随意和冲动,建立生命的意义,并不断追求以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完善,让生命得以释放激情、绽放光彩。人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人存在的基础和依据,重视和张扬生命的价值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也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应认真思考、仔细斟酌的生命命题。生命的价值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审视生命的价值,关乎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取向,体现着个人如何看待自我和他人、集体、社会间的关系。当一个人能将生命的责任与时代的崇高联系在一起,就会自觉运用社会为其提供的条件,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实现对自我的满足和超越,也同时完成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融与统一。正确生命价值的树立和实现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持。当代中国在经历了急剧的市场化变革之后,正式开启了物质生产和消费的繁荣时代,也带来了社会交往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当下的人们,正处于一个深层次价值危机博弈的局面,一方面是经济价值对人价值的取代,人在金钱的诱惑之下逐渐沦为金钱和商品的奴隶,漠视了人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另一方面是从思想上努力跨越追求器物丰富的“物的依赖关系”阶段,逐渐进入一个审视人自身行为与内在精神状况,评价人的生存与发展意义与终极价值的全新里程。这是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社会发展渐次飞跃的进程体现,也是多重价值观胶着呈现的结果。随之而来的,还有大学生的生命信仰、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领地不断经受着来自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袭,将有关生命意义的讨论暂时搁置一边。大学生在生命价值方面的无意义感,反映出他们在生命信仰上的迷失和生命意义上的缺失,无法通过生命的价值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乐趣和快乐,甚至可能因为对“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等生命的终极问题产生存疑而将自己逼入否定自我、漠视他人的严重境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存在与发展,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既不因为浑浑噩噩而无所追求,也不因为目标理想过于崇高而失去斗志,要着重找到自我和自然、人类、社会的契合点,理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主动做到将个人命运系于国家和民族之命运,在奉献社会、建设国家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有关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信仰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摒弃自私的利己主义,朝向理想的状态不断进发,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并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

作者:潘虹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