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问题及对策

摘要:暑期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S大学2000+样本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各个环节的调查。基于调查数据,文章分析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还存在重要性认知度不够、思想性不够凸显、平台建设不够充分、宣传教育不够到位、实践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进而提出:提升对暑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知,构建暑期社会实践支持系统;提升暑期社会实践的思想性,加强暑期社会实践与思政理论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暑期社会实践的品牌影响力,加强对暑期社会实践前中后各环节的宣传力度等四个对策。

关键词:暑期社会实践;问题;对策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指在暑假期间,大学生依托所学专业或兴趣爱好、特长,以社会为舞台,开展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从中接受教育、提升综合能力的活动的总称。自1983年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出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周的通知,得到全国各高校的积极响应,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体系愈加完备,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社会实践也依然存在认知不足、机制缺失、资源不足等问题。2012年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中再次强调了社会实践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明确提出了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到,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笔者以S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不同阶段、不同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以期全面了解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客观来说,大部分大学对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比较重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面上的成绩不能遮掩问题的存在,更应关注学生的现实困难和实践地的反馈与实际需求,切实建立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暑期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和运行方式。

一、S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的概况

S大学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规范的工作流程,塑造了一系列暑期实践品牌活动和品牌项目,成为学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和补充力量。在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依托社会实践项目办,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安全保障机制,搭建了政—校、校—企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了“前—中—后”的全程化实践模式。每年约有3万多名学子,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开展理论普及宣讲、教育关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党员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塑造了“惠寒”支教、绿丝带公益、医行大别山、中国传统文化公益实践等特色品牌团队。学校多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称号。央视、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凤凰网等多家知名媒体对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广泛的报道。

二、基于2000+样本的内容分析

本次调查面向本科生群体,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借助线上电子问卷与线下书面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问卷2893份,其中有效问卷2349份,有效收回率78.3%。问卷发放过程有效兼顾到各学院与专业占比,学生骨干与普通学生占比,问卷分析结果具有代表性与准确性。由于在第一部分的概况中对S大学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已经做了阐述,因此对于2000+的样本分析将集中在问题方面,经验和成绩将不再赘述。

1.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动机

对于“为什么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这一多选题,排名前三的回答分别是:锻炼自身能力(81.57%)、硬性学分要求(63.86%)、了解社会现状(62.49%)。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更关注自身发展需求,以及毕业要求。尤其硬性学分要求的选择高达63.86%,说明部分大学生还没有认识到暑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暑期社会实践缺乏内生的动力,因此实践过程中走过场、盖个章,甚至杜撰一个实践场景的个别现象依旧存在。

2.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方式

对于“更倾向于何种形式的暑期社会实践”这一单选题,选择参与品牌团队的达45.59%,选择自行组队的占39.68%,选择个人参与的占14.73%。说明大学生不论是出于经验缺失的需要,还是方便实践的角度,更多地倾向于团队实践。因此学校需要更多地为大学生搭建团队、提供平台,为品牌团队的宣传提供途径。

3.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

对于“参与了何种类型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多选题,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社会调研56.83%,专业实习32.18%,公益爱心24.1%。结果显示,学生参与思想引领类的实践偏少。对部分调研对象就为何选择这样的实践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追问,“方便开展”“团队传承”是回答比较多的原因。这也表明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偶然性。

4.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收获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统计了225名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一新生。面对“您觉得暑期社会实践有哪些意义”这一多选题,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国情社情的了解66.67%,提升沟通能力24.44%,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10.22%。值得注意的是有9.33%的新生选择了不知道这一选项。而2000+大二、大三的学生,对于“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一多选题,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提升沟通能力82.42%,专业知识的提升48.96%,国情社情的了解43.25%。由此可见,社会实践前后学生对这一活动的评价有明显的变化,切身的实践和体会让同学们对这一活动的正向评价明显提升。

5.暑期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对于“最希望学校提供什么帮助”这一单选题,41.04%的同学选择实践单位推荐,31.76%的同学选择资金补贴,26.01%的同学选择项目指导。面对两道开放性问题:暑期社会实践个人遇到的问题和对暑期社会实践的意见建议,问题比较集中性体现在社会实践前期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前期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联系实践单位困难、团队组建不易。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主要体现在经验不足、准备不够充分,指导老师的指导缺乏;队员分工协调困难;实践地的变动多、支持少;普遍存在实践经费不足。

6.暑期社会实践的知晓度

结合对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品牌知晓度的调研和对有关活动宣传效度的评价,有29.03%的同学选择了对所有品牌活动都不了解,有10.64%的同学认为有关活动的宣传无效。S大学经过多年培育,品牌活动愈加成熟,但是从学生的反馈中可见,学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依然不够,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暑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知不够到位

社会实践功能的体现是潜在的、长期的,最终将内化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但并不能及时迅速地反映出来,这就影响了高校对社会实践的精力投入,大大减弱了优秀师资和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从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缺乏内生的实践动力;指导教师投入的精力不够,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学校投入的经费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实践地的积极性也参差不齐。说明不论是高校,还是社会、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知都还远远没有达到党和政府所期望的高度。

2.暑期社会实践的思想引领性不够凸显

通过调查发现,主题思想引领类的活动偏少,其中理论宣讲类的占比仅为14.01%,且教师的参与不够。虽然国情社情的调研、公益爱心活动等,都有利地助推了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党情、民情、社情、国情与世情,具有一定的思想引领价值;但是由于党情、民情、社情、国情与世情的复杂性,加之缺乏系统有效的教育引导,暑期社会实践发挥的思想引领价值作用不够凸显。

3.暑期社会实践的平台建设不够充分

这里的平台包括了实践机会、基地建设以及交流展示等。学生在谈到社会实践遇到的问题时,主要集中在实践前期的联系实践单位困难、团队组建不易。这说明我们尚未做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实践平台的建设还不够充分。据笔者与负责此项工作的多位教师的交流,实践平台的建设主要依托学院专业对接,但是所签协议缺乏明确的合作内容,缺乏具有约束力的条款,双方也没有找到真正的契合点,这应该是实践平台建设不充分,基地建设不持久的原因所在。此外,实践团队也缺少与目标群体交流的展示平台,传统的典型团队的经验介绍,存在覆盖面不广与有效性缺失的双重问题。

4.暑期社会实践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到位

主要表现在同学对相关品牌活动的了解还不够充分,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表示对所有品牌活动都不了解,有10.64%的同学认为有关活动的宣传无效;学校有关部门对暑期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还没有清晰的把握,尚未形成全校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社会各界对此项活动的重要价值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直观的体会,主动参与的甚少,被动配合的居多。

5.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让实践者有收获,让实践地有发展,实现两者共赢,应该是评价暑期社会实践效果的主要标准。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整理,发现参加个人实践,或者全新组建的团队往往因为缺少经验、缺乏指导,实践的效果常常低于预期。此外社会实践还存在着育人经验成果分散、深化不够、作用发挥有限等问题,对实践地的推动作用甚微,因此大部分的暑期社会实践以短期、单次为主,与实践地长期的、持续的合作较少。

四、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建议

1.提升对暑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知,从顶层设计上构建暑期社会实践支持系统

首先政府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提高暑期社会实践的地位,有效地激励引导各方重视推动此项工作;高校也要明确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政策和办法,整合校内资源,尤其要鼓励相关部门及指导教师积极有效地参与相关工作;企业和社会组织则要消除误区,创造实践机会;公众和家庭也应提高认知,要看到暑期社会实践对人才培养、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要借鉴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社会支持体系,借鉴政府对社会实践工作的引导和支持、高校的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的认可、企业资助以及家长的广泛重视。

2.提升暑期社会实践的思想性,加强暑期社会实践与思政理论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暑期社会实践要抓住思政理论实践课改革的重要契机,主动积极地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和团学教师两支指导教师队伍的力量,从思政实践与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上的衔接,到实践主题设定、方案设计、具体操作等环节,指导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指导,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中更加全面地了解党情、民情、社情、国情与世情,不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加强校内外的合作力度,着力建设长效机制

校内的合作,需要学校从人才培养的高度,整体推进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解决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的问题、教师参与积极性的问题。解决校院两级分工合作、共同推进的问题。校内外的合作,需要建立合作机制,依托教学基地、德育思政基地、创就业基地、产学研合作单位等,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掘学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制定切合双方需求和实际的合作协议,从而提高暑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4.提升暑期社会实践的品牌影响力,加强对暑期社会实践前中后各环节的宣传力度

在暑期社会实践前期,通过设计品牌活动,扩大活动参与面和知晓度,比如创意方案的征集、传统品牌活动的展示和团队成员招募等。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期,丰富传播媒介,建立立体宣传矩阵,着力打造微信、微博、QQ空间等新媒体信息传播、分享平台,同时通过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媒体宣传团队,扩大社会实践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社会实践后期,做好总结反馈再宣传的工作,尤其要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成效,并建立与实践地的反馈机制,以持续改进和推动暑期社会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国辉,李田.困境与超越: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的方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28-131.

[2]吴立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拓展及其实现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2):41-44.

[3]张绪忠.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5,(12):118-123.

作者:徐美华 单位:苏州大学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