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与对策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地方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期加强和改进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闲暇或假期进行的深入社会实际生活、体验社会百态的实践教育活动,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合作以及与社会的接触、融合,启发其思想意识,拓宽其知识广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手段[1]216-217。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传统高等院校相比,地方应用型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侧重于对动手操作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地方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在地方应用型院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并积极寻求有效对策。

一、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地方应用型院校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应用型人才既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地方应用型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技能培养,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有效开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社会实践能让大学生置身于具体、生动、客观的社会环境中,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实践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在于它改变了知识获取的方式,同时大学生还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中理解运用基本理论,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环境。

二、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方式与内容单一

当前,地方应用型院校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空泛,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意义。拔几根杂草、种几颗幼苗就叫科技支农;唱几首歌、跳几支舞就叫文艺下乡;摆几张桌子、发几份传单就叫科学知识普及。社会实践内容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现阶段地方应用型院校的社会实践仍主要以短期的参观考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等传统实践形式为主,社会实践的深度有限,活动覆盖面狭窄,真正深入乡村、企业和市场的较少,这与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期望值相差甚远。由于受功利性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出现扭曲,做家教、服务员、商品促销等带有经济效益的实践活动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而真正意义上带有育人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却很少受青睐。从目前地方应用型院校社会实践的组织而言,社会实践具有局限性,缺乏全员参与性,社会实践的主体仍然是少部分学生,参加者主要是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对大多数普通大学生来说缺乏引导力,这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缺少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活动最能吸引高校大学生的地方就是将理论和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而社会实践基地较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2]85-87。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提供了重要平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障,是社会实践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重要前提。目前,地方应用型院校社会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学校无法集中组织所有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社会实践;而大多学生选择自主实习,自己找实践单位,这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社会实践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部分学生甚至弄虚作假,造假实习报告,以便应付了事。高质量的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实习难问题在地方应用型院校表现得较为突出。另外,部分地方应用型院校没有从学生自发的社会实践愿望和需求出发,社会实践基地也没有提供不同的实践机会与实践岗位,二者之间形成结构性错位,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难以深入开展。当前,地方应用型院校开启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成效不明显、合作层次不高等问题,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仍任重道远。

(三)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性指导

目前,多数地方应用型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都是从校团委下发文件开始,各学院团总支组织学生组建团队,再去随便找个指导教师“挂个名”,这种实践模式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周密的实践计划和明确的实践目标。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由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等人员带队,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指导教师,在专业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很难获得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影响社会实践效果。同时,部分地方应用型院校对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指导教师工作量未获认可,导致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呈下降趋势,有些教师甚至主要看学生拼凑上交的实践心得,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具体建议和现场教育。另外,因受社会实践时空性、地域性等客观因素制约,一旦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诸如生活问题、情感问题、人身安全等问题,他们很难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信心和恒心很容易受到动摇,最终影响了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四)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科学的导向、合理的标准、完善的评价体系。当前,很多地方应用型院校主要以社会实践报告作为考核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依据,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实践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实践单位的评价等,这种泛化空洞的评价方式,使得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甚至可以随时找单位盖章写意见。实践评价不科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反过来又造成了社会实践的恶性循环,社会实践只是注重有多少媒体宣传报道、有多大人员规模参加,注重场面的轰轰烈烈,追求单纯的数字、绚丽的照片和夸张的文字总结,评价导向功利化趋势明显,严重违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初衷。与此同时,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评价的方法途径主要有总结表彰、素质学分认定、新媒体宣传,而这种单一的总结评价、学校认定、媒介引导,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长此以往,社会实践追求短期效益,忽视长效建设,对那些真正想从社会实践中获得锻炼、提升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就失去了积极的动力,最终失去对社会实践的热情。

三、优化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

(一)创新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

地方应用型院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需求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地方应用型院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应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始终把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置于核心位置,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调整社会实践的活动方案、组织形式、人员架构等。地方应用型院校要根据地方发展需求和地域特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黄山学院为例,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院校,可依托黄山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多样的生态资源和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资源,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如景区调研、乡村治理、生物多样性调查、徽商精神传承等主题实践活动。另外,针对黄山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等实际情况,可以开展义务支教、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等特色活动。例如,学校自2013年以来,每周末安排艺术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徽州区富溪中心学校开展艺术支教活动,通过开设音乐、美术等课程,举办各类兴趣班,激发山区学生快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大学生志愿者还帮助该校设计校园文化墙,建立红领巾广播站、小苗文学社,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元旦、“六一”文艺汇演、美术作品展览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大学生精神面貌、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发生了可喜变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今后走向社会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还应充分结合专业特色,着力发挥青年大学生智力资源优势,让实践课题更加专业化、项目化,使社会实践真正服务于社会。

(二)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地方应用型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托。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院校,黄山学院在原有合作基础上,积极开拓、整合和优化各类社会资源,不断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学校与合作单位深度对接,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接地气,逐步建立稳定、完善的社会实践基地体系,如大学生素质拓展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通过建设稳定的实践教育基地,深化应用型教学改革,推动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知识、锤炼意志,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例如,学校文化与传播学院积极开拓学生实践基地,分别在休宁县临溪中心小学和汊口中心小学两所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基地和社会服务实践基地;基地自建立以来,大学生们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媒介素养知识宣讲30余场,指导小学生创办手抄报、微博、微信,建设媒介素养图书角,建立行知小学生电视台,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得到明显增强。此外,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可以减少社会实践人员在食宿、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压力,减少费用支出,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3]35-36。同时,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应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探索建立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使实践基地更加稳定有效。

(三)积极打造“双能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既是组织者、参与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专业教师对社会实践工作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青年学生,因此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应用能力突出和创新意识活跃,能满足地方应用型院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迫切。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业性指导,近年来,黄山学院不断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打造“双能型”教师队伍,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双能型”教师相关待遇和挂职资助工作,目前“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0%左右。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建设,建立教师“访企计划”,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训,鼓励教师获取专业执业资格,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同时,及时总结访学选派工作经验,举办“访学归来话发展”专题汇报和系列讲座,掌握最新访学动态和高等教育进展,提高“双能型”师资队伍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此外,加强应用型人才柔性引进工作,积极引进行业人士走进课堂,逐步形成“专兼结合、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的应用型教学团队。另外,学校还不断完善激励政策,设立校地合作项目经费,开展校地合作优秀单位、优秀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实践。

(四)完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全面、真实、有效地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更可以鼓励和带动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地方应用型院校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从出口往回找,合理分析和建立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学生能力素质评分在考核体系中的比例,鼓励分类建立考核体系,提高和保护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4]57-61。在学分制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院校还应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建设,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定合理的学分,不断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和考核。为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黄山学院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即A模块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B模块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C模块身心健康与文化艺术、D模块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在D模块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被纳入学生学年素质综合测评和评优评先中,严格规范各级各类活动分值标准,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性,逐步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的全员化,积极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效地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另外,学校定期对社会实践中涌现的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进行总结表彰,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较好地发挥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针对地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应用型院校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的社会实践体系,着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冰.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途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7).

[2]刘韧,易厚,贺宗彦.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问题与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6(1).

[3]张国栋.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4]孔祥慧.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优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

作者:徐勇 单位:黄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