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1.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所谓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而进行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教育思想理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思想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旅游专业教育现象的认识,其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基于此发展而来的。(2)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培养出适合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人才。(3)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和模式来达成,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来实现人才的培养。

2.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当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首要工作是明确目标。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出符合旅游业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管理型人才,而不同的教育阶段其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2)课程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两个模块:一是基础理论课程,比如:旅游心理学、管理学等;二是专业实践课程,比如:礼仪、旅游管理与服务等。(3)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实践模式、讲授模式及教授讲座模式等。

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1.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形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专才培养”和“通才培养”。而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从“专”到“通”的转变时期。“通才培养”模式对综合性大学和其他专业较为适用,但是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则不甚适用。旅游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中的一个学科,其课程体系主要以工商管理理论为基础,反而将旅游管理的特色掩盖了,使得该专业的学生只能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论性,缺乏对旅游业实际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旅游管理专业的要求不甚适应,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该专业的行业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冲突,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偏实践、轻理论,而本科毕业生则重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些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2.规范人才培养的方式,输送高素质人才。系统性和目的性是高等院校教育的主要特点,而人才的培养是其教育的重要组成,是通过有目标、有方向、有意识的培养来完善和规范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得整体形势更为标准和规范。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旅游人才培养都是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来完成的。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服务性及开放性,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等。通过规范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为旅游行业和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3.促进人才培养的发展,解决人才供需矛盾。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展,各种旅游形式的蓬勃发展,旅游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为此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要紧跟行业发展的形势。旅游院校及与旅游相关的专业不断根据行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培养战略,对人才培养的方式、目标、专业课程及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这直接促进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可以良好的解决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间的矛盾,不但解决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有利于行业引进高素质的优秀管理人才。

三、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

1.产学研相结合。该种形式就是将旅游专业教学、旅游业及旅游相关科研三者有机的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一体化形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校内的产学研相结合,就是旅游专业的教学、相关科研及院校自主创办旅游业的相互结合,比如:湖南师大旅游学院创办旅行社,根据自办的旅行机构来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二是校外的产学研相结合,就是旅游院校、社会旅游业及科研机构相结合,比如:暨南大学旅游学院跟深圳华侨城进行合作,根据其运行和发展要求进行教学课程、内容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合作与改革。在国外,产学研形式应用较广,比如欧美一些旅游院校建立试验旅馆来进行实践教学,其以院校教职工、来校参观访问人员作为服务对象。这种在校内创建教育试验场地的做法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让学生提前感受旅游管理和服务的现实,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校企合作办学。旅游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形式是同时让院校、企业及学生三者受益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院校根据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具体需求,系统性、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实现人才的培养;而企业则根据院校制订的人才培养计划,将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和要求及时有效的反馈到院校,让学生能够及时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各种变化,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理论性指导和实践平台。该模式的实施一方面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效地掌握旅游基层服务工作的技巧,缩短其在基层工作的时间,提高了学生主动适应市场发展和企业需求的能力,为其顺利就业奠定了基础;而另一方面则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有效的解决了旅游业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该模式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学生定岗实习、参观学习、课题调研、教师挂职锻炼、校企签订人才需求协议等。

3.学分制教育。该模式就是将选课作为核心,教师指导作为辅导,通过专业学习成绩和学分来衡量学生专业学习质量的综合性教学制度。学分制教育就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学习水平、知识接受能力来自我安排学习,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学分制教育模式打破了“要求统一、整齐一致”的传统教育模式。首先应创新和改革课内的教学体系和课外的环境体系,增加专业选修课的科目,为学生创造自由选择的环境。学生可跨班级、跨专业来选择其喜爱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素质的全方位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拓展实践教学。旅游管理人才传统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实践经验缺乏,不利于其就业竞争。为解决此问题,诸多旅游院校积极借鉴国外旅游院校成功的经验,大力拓展实践教学。一些旅游院校采取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和就业一体的教学模式,同国内外的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各种教学实验和实践基地,并与著名的饭店集团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让学生从步入学校第一年就通过假期、周末等去旅游企业实习,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大型活动的服务和管理实践。

5.教师定期挂职锻炼。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率,因此还应注重教师能力的提升。因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些教师同时具备经济管理学基础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的相对较少,很难达到“双师型”要求。近年来,为解决此问题,我国许多旅游院校加强和旅游企业、旅游管理职能部门间的合作,院校会定期派遣经验较少的教师到企业或职能部门去挂职锻炼和学习,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的院校则对专业教师进行轮训,就是年轻教师先要到旅行企业、饭店等去实习,从基层工作干起,通过1年时间来完成实习,这1年里需要对各种岗位进行体验实习。因岗位较多,可根据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调整。对于其他专业教师,则需要每两个学年到企业进行轮训,以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变化,并和企业管理层、服务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在轮训完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观念撰写报告,并指导教学课程和内容的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和创新的有效形式进行研究,充分了解该项工作的特性和规律,是当前旅游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根据我国国情,以理论实践相结合为指导,借鉴国外的优秀理念,形成我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鲍润华 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