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摘要:阐述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基本内涵,围绕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材建设对国内7所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开展调查。结果表明:各院校课程设置体现地域或行业特色,专业知识结构差异显著;跨学科技能培养需进一步加强;公共平台教材建设仍较薄弱。从顶层设计、培养方案编写、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给出建议,以期提供更好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能力。

关键词: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学科建设;

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安全监管、安全服务、安全技术应用人才缺口达43万人,基层应急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不足。2020年初突发的肺炎疫情,大量物业服务人员、志愿者经简短集训后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凸显了基层社区安全与应急管理力量的严重不足。现有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匮乏,难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高等教育是培养应急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夯实理论基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应急管理人才的根本所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材建设等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笔者调研了我国7所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情况,研究分析其共通与差异之处,从顶层设计、培养方案编写、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给出建议。

1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1.1素质培育与行为养成

素质培育与行为养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应急管理理念和行动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与风险社会相适应的学习型和弹性化校园应急文化;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构建多元素质培育与行为养成体系。高校还应深入开展应急管理人才能力、素质与行为培育科学研究,通过应急管理领域的持续学习避免僵化、鼓励创新。

1.2专业知识传授

应急管理是一个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应确保专业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训练齐头并进。在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中,没有系统的应急管理基础知识传授,就无法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扎实的理论知识传授也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要兼顾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与实践性的联系,设计创新教学案例,保持教学内容与应用需求同步。

1.3实践能力培养

应急管理人才运用专业化应急管理知识与技能服务于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从事与应急事务相关的预防、预警、处置、评估、恢复等工作。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及培养过程应与区域公共安全管理相融合,重视与地方行业和企业深层次交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实践能力培养、技术应用以及技术创新。应急管理人才应具备风险防范、应急响应与应急处置等能力,将应急管理知识付诸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转化为安全效益,最终为政府、基层社区、行业企业的应急管理保驾护航。

2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应急管理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长期以来,我国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独立的应急管理专业,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教育在国内尚未成熟。2019年,教育部虽批准增设管理学门类下的应急管理专业,但开设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和相关专业的院校仍较少。

2.1主要课程

在7所院校中,武汉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专业、暨南大学与河南理工大学、防灾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青岛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设置安全工程专业公共安全或应急管理方向,主干学科为安全科学与工程,见表3、表4所示。武汉理工大学将安全科学中的公共安全问题与管理科学中的应急管理问题相结合,体现了学科交叉和防灾减灾特色。暨南大学从公共治理角度系统的开展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建设,特别注重满足地理区位对处置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要求。河南理工大学依托矿业安全拓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学科课程体系,并将安全系统工程等安全学科主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另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政府应急管理与安全社区建设方向,培养社区应急管理人才。防灾科技学院依托地震行业优势,开展地震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建设。青岛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在高端化工和现代海洋产业背景下建设应急管理知识体系。安徽理工大学依托矿业安全开展公共安全方向知识体系建设。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公共安全管理方向设置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基本理论课程,其专业必修课明确分为安全工程课程知识群和公共安全管理课程知识群,见表4所示,专业选修课明确分为安全类、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类、消防与安防类、能力拓展类4类课程知识群。对比分析看出,7所院校的专业课设置体现了各自的地域性或行业性特色。应急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侧重于管理科学,其他交叉学科课程多为选修课;安全工程专业必修课侧重于安全科学,管理类课程多为选修课。整体而言,由于各专业培养目标不一致,不同院校在构建应急管理课程体系时,主要根据本院校性质、办学特色、学科背景等开展,应急管理学科教育还没有形成统一、稳定的课程体系。

2.2实践教学

各院校培养方案变革体现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弱化军训、金工实习、思政课程实践等。7所高校的集中性实践教学多围绕传统模式展开,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主线(见表5、表6)。从学分比例上看,武汉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防灾科技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12.2%~18.8%;青岛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和劳动关系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16.5%~26.5%,工学学科背景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比重高于管理学科背景。从内容上看,武汉理工大学设置有机械制造工程实训、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推演实训、不同学期的专业调查和管理技能实践等环节;劳动关系学院实践环节体现“安全科学与工程—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消防和安防技术”的逻辑体系,两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比较系统和具体。从调查情况看,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尚未形成有效的跨学科实践技能培养体系,仍侧重理论储备,技能实践培养能力薄弱,缺乏系统性和完备性。

2.3教材建设

7所院校中应急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理论教材建设比较突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导论》、《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等教材;暨南大学出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学》、《应急管理理论与实务》、《灾害社会学》、《应急管理预防、演练与自救》等教材;河南理工大学出版的《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公共安全法律法规概论》、《国家安全论》等教材;防灾科技学院出版的《灾害经济学》、《应急管理概论》、《灾害风险管理》等特色教材;安徽理工大学出版的《通风安全学》等。各院校主要围绕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进行应急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目前,本科院校缺少符合本科层次要求的应急管理专业技能实践教材,在实践教学中更多依赖于自编的指导教案或高职类培训教材。综观教材建设现状,尚未形成统一的应急管理系列规划教材,亟需进行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组织专业教师及行业专家展开编写。

3建议

(1)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既有公共管理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管理学人才培养,也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工学人才培养,专业的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缺乏顶层设计。为建立规范的培养体系,更好地培养应急管理人才,需要设置应急管理专业一级学科。(2)要充分发挥应急管理学会和相关教育教学论坛作用,推进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和公共平台课程的标准化工作,改变当前专业知识教育差异显著的现状,促进专业的规范化发展。(3)基于顶层设计,制定促进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接纳应急管理教育实践的政策,切实提高应急管理人才的实战能力。

作者:孙于萍 赵国敏 高天宝 张静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