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应急管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应急管理论文

应急管理论文范文1

按照委托理论,导致参与方合作懈怠的原因大体有四种因素,一是参与方参与动机不一致的程度;二是参与方掌握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三是参与方对待决策风险的态度;四是参与方的责任能力的大小。

第一,各方的参与动机不一致,是造成委托———问题的关键因素。动机不一致的程度越高,造成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就越高。在应急物资的联合库存中,政府的目标是在应急状况发生时,社会各方能够不惜一切代价,及时应急处置和恢复,希望各方提供所需的物资越多越好,反之当各方提供物资多时,政府就没有动力提供太多的物资;社会力量,需要在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率之间权衡,灾害发生时,物资短缺可能导致更高的利润水平,因此他们并不希望提供太多的物资,只要提供满足企业声誉水平的数量就即可。故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比如事前的期权约束或者事后的免税手段,保障多劳多得,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共享应急物资的积极性。

第二,参与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是导致委托关系更为复杂的另一因素。应急物资的具体需求信息,在政府和社会力量之间是不对称的,政府了解的要比其他主体多;社会力量可以提供的库存数量,对政府而言是不清楚的。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彼此无法观察到各方的具体状况,就会导致各类投机行为的发生。比如灾害发生时,政府决策者可能担心更大的次生需求,会夸大需求信息,导致救灾可能更多动用了社会力量。反过来,社会力量担心自身的经济利益,也会故意扭曲自身的库存水平。而且,当这种不对称情况加剧时,会严重的挫败应急物资联合库存管理的模式。所以,政府如何设计恰当的机制,确保应急时各方能够真实的揭露自身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三,参与方的风险态度。按照博弈论的相关研究结果,不同决策主体的风险态度,即风险厌恶或者偏好,都可能造成委托问题。因此,在应急物资联合库存管理中,获知参与各方对风险的态度是实现整体救灾效果最大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地,对于风险偏好者,应该通过比较强的激励手段,调动其积极性;而对风险的厌恶者,应该采用一些保守性的具有保险功能的措施,确保其能够参与到应急物资联合库存的管理工作中。

第四,参与方的责任能力。此能力即,灾前和灾后联合库存各方根据合同或者机制,履行各方支付的能力。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中,需要认真的评价各方信誉以及各种条件下的支付能力。若参与主体,在事后没有能力按照合同设计的条款支付各自事前的承诺支出,那么这样的机制就属于一种不可信的威胁,各方就没有意愿遵守合同的各种条款,使得合作成为口头形式的内容,没有实质意义。

二、管理实践启示

综上,应急物资的联合库存问题属于一类特殊的委托关系,其关键是参与各方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现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对管理实践给出一些参考建议:

首先,打好舆论导向和经济刺激两张牌。通过在全社会大力表彰企业参与应急物资救灾的先进事迹,增进企业的社会效益。同时,采用政府经济调控的手段,向那些参与应急物资管理的社会力量给予恰当的经济补偿。这样就可以促使参与各方的利益趋同,形成联合库存管理的共识。

其次,加强灾前调研,摸清可能的需求模式和社会库存力量现状,这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性问题的前提。此外,在此基础上设计激励兼容的合作机制,保障多劳多得。

应急管理论文范文2

采用何种方法研究研究避难所运营结构功能特征及其运营规律是避难所运营管理领域需要着力探讨的课题,熵及耗散结构等主要从系统大尺度角度对对象开展研究,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体系及应用,这无疑对于深入研究避难所运营管理提供了理论方法的工具可能性。国内外在熵及耗散结构相关研究许多领域都有涉及。自克劳修斯提出熵的概念后,熵的概念及意义不断延拓。热力学熵、统计熵及信息熵概念陆续提出并被完善,熵发端于自然科学领域,目前在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较大应用。熵及耗散结构在应急避难场所研究鲜见,但将该理论应用到应急管理中近几年有学者涉及,如邱菀华、任佩瑜等、宋华岭等基于熵理论提出了管理熵概念,并运用到企业组织决策;齐善鸿等、田水承等运用熵及耗散结构思想,构建突发事件前后的熵与自组织运动模型、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扇状模型。本课题将熵理论和耗散结构引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研究中,以期加深对避难场所运营结构功能特征、运营机制等基本规律的认识,为提供避难所运营管理完善奠定一定基础。

2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逻辑

2.1避难场所运营机理

采用相似类比方法,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运营作为工业生态园,借鉴工业生态园运营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避难场所高效、“有序”运营的措施就是发展更合理的“耗散结构”非平衡状态,其中包括具有开放性(即增大负熵流)、远离平衡态、涨落形成、子系统间有竞争协同以及超循环演化等条件。为此运营管理机制就是努力营造上述条件。具有“耗散结构”非平衡状态的条件形成是伴随着避难所运营阶段而衍生的。为此,运营管理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大负熵流(避难所寻求外界支援、灾害安全文化体系、应急志愿者参与),减小正熵流(内外环境制约因素影响、避难场所隐患等)方式,使避难所运营处于“有序”的熵流状态。运营机理就是尽可能避免避难场所运营系统内部正熵的增加,向避难所运营系统引入负熵流(第一负熵、第二负熵),以维持避难所运营系统耗散结构的稳定“有序”。

2.2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思路

运营管理机制主要在避难所运营机理基础上,向避难所运营系统输入负熵流,即运营管理机制策略(非平衡管理机制、负熵管理机制、非线性协同管理机制、涨落管理机制),创造避难场所运营系统耗散结构形成条件。依据运营管理机制策略,制定运营管理方案,推动避难场所运营“有序”化。具体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关系及设计思路如下。

①非平衡管理机制

避难所运营管理系统非平衡性主要表现:运营组织机构、配套设施、外界应急物资支援方式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非平衡性;系统内部结构子系统存在差异造成不平衡,如应急物资分发不均衡、应急信息不对称;各子系统之间物质、能量及信息流动不均匀,使系统内部结构的资源配置及要素流动存在非平衡性(医疗药品配置、应急志愿者分配及个人隐私的保护管理不彻底等)。正是这种不平衡的存在,系统与外界才有开放与交流的动力,并在开放交流中提升避难所运营系统的效率或能力。

②负熵管理机制

避难所运营耗散结构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非线性开放系统,为维持系统“有序”运营,必须加强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互,以使所获取的负熵能充分抵消系统总的熵增并有盈余,从而为系统形成“有序”的耗散结构状态奠定基础。由此,避难信息交流、外部支援(如供水供电、政府派遣工作人员的管理、应急医疗救助、心理救助、应急志愿者管理)、财政保障体系等科学管理对推动避难场所运营管理耗散结构系统持续发展是关键。

③非线性协同管理机制

当系统具备了有序发展的内部禀性(内部禀性指系统本身具有的配合有序发展有关的禀赋与属性,主要包括避难所本身配置的应急设施、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技能培训情况等),并被施加了有关的外部驱动(外部驱动包括建立了避难所与周围社区或其他避难场所的协同互救体系、全社会应急文化环境的营造等),内部禀性与外部驱动交叉耦合,迫使系统远离平衡态处于系统发展的非线性协同状态,由此,系统才能被约束到某个非线性的不稳定状态,为实现更高级的非平衡相变创造条件。

④涨落管理机制

依据耗散结构涨落原理,避难所运营管理系统中存在的涨落可能得到放大,其后果轻则会使避难场所运营系统局部调整,重则导致系统新的状态产生(避难效果好),也可能会使系统死亡(避难效果差)。建立在这种思路上,首先需要对涨落情况进行诊断,这包括对避难者人数的确定、避难者小组单元的划分、应急设施数量及合理配置、应急物资的数量等的掌握。然后从系统对环境适应方式,研究诱发避难场所运营系统涨落原因。

3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内容

基于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机理设计逻辑关系及思路基础上,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内容包括避难所运营组织管理机制、避难所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避难所信息沟通机制、避难所设施及物资管理机制、避难所医疗救护管理机制、避难所卫生管理机制、避难所教育文化管理机制,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3.1避难所运营组织管理机制

避难所运营组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内容较多,即避难所隶属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急指挥中心设定,运营组织类型,运营组织构成,运营组织避难人群编班,自主运营组织设定,避难所缩小,合并及关闭的控制管理等。其中,避难所隶属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急指挥中心设定问题,一般分为在工作时间内及工作时间外两种情况进行考虑;对于运营组织类型,一般依据管理主体不同,划分为政府管理部门主导型、避难人群自主运营型及官民互动型运营型等;对于运营组织构成,包括政府管理部门(派遣人员、避难所管理人员)、避难人群代表、自主运营组织负责人、应急志愿者等;对于运营组织避难人群编班问题,国外一般以一定标准为单位编班,以班为单位收集避难者卡片,决定班的构成者,选定班长,然后设定居住区划,制定基本的规章制度;对于自主运营组织设定问题,日本做得比较成熟:一般以避难人群为主,包括政府派遣人员、避难所管理人员以及应急志愿者等,下设置应急信息沟通、应急物资供给、医疗救护、环境卫生、应急志愿者、文化娱乐及饮食卫生等部门,许多部门随着避难时间会动态变化及调整;对于避难所缩小、合并及关闭的控制管理问题,日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工作,避难所后期关闭环节包括意向调查(目的是掌握避难所关闭的障碍?避难者的需求?需设定的调查问卷),与地方政府部门、运营组织等协商,通知避难居民,对弱者及无法自立者的应急措施等具体内容。

3.2避难所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避难所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内容具体涉及政府派遣人员的管理方法、避难者人数的确定程序、避难者小组单元的划分程序、应急志愿者管理及个人隐私的保护管理等方面。其中,政府派遣人员的管理方法主要是:调查政府职员出勤情况;调查政府职员受灾情况;掌握需要进行援助的部门业务及所需人数;考虑从哪些部门抽调政府职员去进行援助;政府职员到达避难所后的任务安排及配备物品;政府、政府职员及避难所三者间的协调工作等。避难者人数的确定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避难者人数依据卡片进行统计,避难者卡片的填写内容,发放程序、注意事项;供给食物的数量(依据避难者人数确定);伤害者、弱者、无家可归者人数的确定等。此外,估算避难人口的的方法和步骤也可以参照一般避难场所规划步骤,即确定灾害的防御水准、确定受灾害影响人口、确定受灾影响程度、判断需要避难人口及统计需要避难人口和分布等。避难者小组单元的划分程序可归纳为,选定基本单位(如镇、村),避难者以基本单位划分小组;小组成员目录编制;小组长的确定;小组会议定期召开。应急志愿者管理主要是考虑管理流程:志愿者掌握受灾状况,收集灾害信息(收集信息途径:直接观察;政府部门获取;民间组织获取;新闻媒体获取等);志愿者编制小组确定,并定期开会(小组如何建立?如何运行?);在获得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后,设置应急志愿者咨询中心(如何设置、组成等);各级政府对应急志愿者的支援(参加应急志愿者保险、政府支援及社会团体支援);建立应急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派遣应急志愿者参与避难所管理;个人隐私的保护管理主要侧重,从避难人群的住处、更衣室及档案卡片角度对个人隐私进行科学管理等。

3.3避难所信息沟通机制

避难所信息沟通在避难所运营管理中具有关键意义,如何来把握避难所运营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如何来实现与应急指挥中心的信息互动等都是需要较强操作性的。首先需要考虑避难所与应急指挥中心的通讯手段及目的,一般情况下,依据受灾情况,采用联络手段(包括手机、电话、无线网络及传令员)。信息沟通目的是确认人员安全及应急物资等供给事项,在此基础上,从应急志愿者、应急物资供给分配、外界支援、医疗救护、电力、供水、交通、遗体鉴定及安置、通讯、弱者救助情况等方面来收集信息类别,然后,考虑信息收集的来源问题,具体来源可以从政府部门、避难所工作人员、应急志愿者及避难所小组会议报告等方面获取。此外,沟通机制还包括应急信息沟通中心的工作流程(接收信息,受灾情况的判断,确定并通报相关信息,广泛听取避难者意见并进行反馈)。向居民提供信息的渠道,具体可以通过避难档案卡片的登记部门、无线及有线通讯系统、气象等信息电话、张贴海报及政府公报,与居民接触时提供、电视广播等。

3.4避难所设施及物资管理机制

避难所的应急设施及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在避难所功能发挥具有决定性作用,做好避难所应急设施及应急物资管理需要考虑避难所功能区域如何设定的方法选择、应急设施如何设定、应急储备物资如何供应、储备及分发等。避难所的区域设定方法主要围绕禁止进入区域如何设定?避难所各个功能区域如何划分?避难所区域设定的安全标识等进行确定;应急设施设定又包括应急设施运行状况识别方法、消防设施管理及应急设施如何安全运行等问题。其中,应急设施运行状况识别方法,一般采取目测方法,具体操作流程:应急设施周围建筑物受灾状况;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如何;是否存在其他风险隐患。此外,对于应急设施安全性识别需要请相关专家进行判断;消防设施管理,一般首先成立避难所自主运营组织的民间消防队,然后,定期排查避难所火灾隐患情况;与地方消防机构保持联系,必要时请求支援等措施。应急设施包括储备仓库及储备物资、医疗救护品、供水设施、救助器材、避难者档案信息或卡片、通讯器材、厕所、淋浴设施、饮食供给设施等,应急设施如何安全运行,主要考虑设施的隐患排查及相应配套装备的设定等问题。应急储备物资的供应、储备及分发方法需要考虑,应急储备物资的发放对象(避难居民;参加救援人员;因灾害无法自炊者等)、发放标准(以当地维持最低限度的饮食及避难生活所需要)及管理流程,管理流程比较复杂,具体包括:确定储备物(储备仓库及储备物资、医疗救护品、供水设施、救助器材、避难者档案信息或卡片、通讯器材、厕所、淋浴设施、饮食供给设施等)的种类、数量及目录编制;从避难所储备仓库提取物资、使用避难者自带应急物品或向应急指挥中心求救;物资储存依据用途进行分类,并保存到特定地点确认;物资分发需要制定程序及标准进行分发。此外,还要考虑接收和分配捐款的管理,包括接收捐款(开设捐款专用账户、种类、捐款窗口设置、募捐宣传等)、分配捐款(分配方案制定、分配实施、告示居民、接收监督等)等。

3.5避难所医疗及心理救助管理机制

当大量灾民涌入避难所后,灾民有大量伤亡或者心理疾病会产生,这个时候非常有必要对灾民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医疗及心理救助工作。对于避难所的医疗救助来说,涉及内容比较多,基本救助流程包括:收集避难者健康状况(伤员数量、医疗机构受灾状况等);医疗救护组派遣(救护组编制、派出机构、配置计划);医疗救护组接收安置;设置避难所医疗救护所(配备医用物资、开办要求、救护所空间保障、告知居民相关信息;)依据受灾者健康状况选择是被送到医疗机关还是避难所医疗救护所治疗;配备后续医疗救护组接替。另一方面,对于灾民的心理救助流程主要包括,掌握避难灾民精神健康状态,成立心理疏导救助组(工作内容、人员配置);心理疏导救助组提供服务(设置心理救助电话、心理减压知识宣传、心理疏导的教育培训);对避难所中弱者重点关怀。

3.6避难所卫生管理机制

避难所的卫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线工作,饮食卫生工作搞不好,就会产生病菌,最终造成避难人群生病等连锁反应。为此,如何做好避难所卫生管理工作异常重要。避难所卫生管理工作可以考虑从临时厕所设置管理、避难设施的消毒防疫管理、淋浴设施管理、遗体安置管理、食品卫生管理及废弃物处置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具体说来,临时厕所设置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依据避难人数及区域分布状况确定设置临时厕所数目及区域布局;临时厕所出现供给不足及其他意外故障时的应急措施;与卫生部门合作处理分别尿液等排泄物。避难设施的消毒防疫管理主要是:掌握避难所实际卫生情况;调配相关医院物资;依据受灾情况,调整公共卫生救援人员配置对避难所临时厕所定期消毒;对避难居民进行防疫指导;定期向运营组织汇报实际情况。淋浴设施管理主要是:确认避难场所空间场地、需求数量及具体设置标准等;外界(政府部门及租赁企业)依据要求,提供淋浴设施;向避难居民公布设置状况。遗体安置管理主要是:设置遗体安置所,记录遗体发现时间、地点、姓名等,统计遗体数量;处理遗体(辨认检验遗体、消毒处理、遗体身份确认和认领等);遗体火化(确认殡仪馆情况、火化方法、遗骨遗物暂时保管等)。食品卫生管理主要包括:饮食供应的种类、数量需要及时调整;废弃物处置管理侧重垃圾存储、收集、运输及处置;瓦砾处置管理;医疗废物处置管理;人体排泄物管理等。

3.7避难所教育文化管理机制

避难灾民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灾后避难生活,生活非常枯燥单调,非常有必要进行避难安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工作,这方面内容较多,比如避难安全文化构建;从安全文化理论视角构建震灾教育体系;恢复学校教学;如何开发和使用信息教育技术;文化娱乐活动;灾后健康教育活动等,对于避难所的灾民来说都是非常必要和亟需的。

4以汶川地震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状况实证分析

结合汶川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情况,通过多种手段获取相关资料,采用构建的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理论方法,对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状况进行系统性探讨。

4.1数据资料来源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文献法获取相关数据资料。其中,问卷调查法考虑3方面内容。①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具体做法是:分别到若干应急避难场所获取相关人群名单,包括避难场所负责人、管理人员、应急志愿者等以每个避难所为抽样单位,随机抽取6个避难所,每个避难所抽取20人。②设定问卷调查方式。问卷由调查者入户与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并由调查者根据调查对象的回答填写。③问卷设计及调查内容。主要依据调查对象,结合6个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内容编制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运营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访谈法:在实地调查中采取深度访谈方法。访谈对象包括对全部样本(填答完问卷后进行)、避难场所负责人、管理人员、应急志愿者等。访谈内容主要围绕避难场所运营机制设计框架内容进行。文献法主要参考日本应急避难场所运营情况、欧美避难场所运营情况等文献研究。

4.2汶川地震避难场所实际状况与运营管理机制设计差异性分析

依据数据资料,先后对不同人群进行访谈,同时查阅文献基础上,调查问卷发出120份,回收118份,有效问卷11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问卷有效回收率符合统计学规律。为进一步把握构建的避难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与实际情况的差异,主要从调查对象对汶川地震避难场所运营现状评价、对所构建的避难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内容认知及评价等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对“避难所运营组织管理机制”题项调查中,80%对其中的“应急指挥中心设定是否合理及高效”、85%“避难所缩小、合并及关闭的控制管理是否高效“条目认同,对“自主运营组织设定是否可行及高效”条目持异议,其他条目意见中肯;而对“避难所运营组织管理机制”题项的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调查中,90%对其中的“应急指挥中心设定是否合理及高效”、“运营组织类型编制是否合理”、“运营组织构成配置是否合理”条目认同,而对“避难人群编班是否合理”条目有50%持异议。对避难所实际状况与运营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二者对比发现,其中,“应急指挥中心设定是否合理及高效”、“运营组织类型编制是否合理”、条目有共识,而对“避难人群编班是否合理”等条目有不同认识。在对“避难所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题项调查中,80%对其中的“政府派遣人员的管理方法是否科学”、90%对“避难者人数的确定程序是否具有可操性”、85%对“避难者小组单元的划分程序是否具有可操性”条目认同,对“个人隐私的保护管理是否合理”条目持异议,其它条目意见中肯;而对“避难所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题项的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调查中,90%对其中的“政府派遣人员的管理方法是否科学”、“应急志愿者管理是否科学”、“个人隐私的保护管理是否合理”条目认同,而对“避难者小组单元的划分程序是否具有可操性”条目有50%持异议。对避难所实际状况与运营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二者对比发现,其中,“政府派遣人员的管理方法是否科学”条目有共识,而对“避难者人数的确定程序是否具有可操性”、“避难者小组单元的划分程序是否具有可操性”等条目有不同认识。在对“避难所信息沟通机制”题项现状调查中,70%对其中的“避难所与应急指挥中心的通讯手段及目的是否明确、合理”、85%“应急指挥中心信息是否高效”条目认同,对“沟通机制是否健全”、“收集信息类别是否全面”条目持异议;而对“避难所信息沟通机制”题项的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调查中,90%对其中的“避难所与应急指挥中心的通讯手段及目的是否明确、合理”、“沟通机制是否健全”、“应急指挥中心信息是否高效”条目认同,而对“收集信息类别是否全面”条目有50%持异议。

对避难所实际状况与运营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二者对比发现,其中,对“避难所与应急指挥中心的通讯手段及目的是否明确、合理”、“应急指挥中心信息是否高效”条目有共识,而对“收集信息类别是否全面”等条目都有否定评价。在对“避难所设施及物资管理机制”题项现状调查及对“避难所信息沟通机制”题项的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调查中,几乎达到90%以上对所列条目,即“应急设施及物资存放选址是否合理”、“是否了解并掌握常规应急设施使用技能”、“应急储备物资如何供应、储备及分发等是否科学、高效”等皆肯定态度。在对“医疗及心理救助管理机制”题项现状调查中,几乎80%以上对该项调查条目表示关心并给与积极的肯定,尤其对“医疗救助流程是否科学、高效”、“医疗救助是否考虑对弱者关怀”、“心理救助流程实施效果是否明显”、“心理救助是否考虑对弱者关怀”等条目几乎达到90%持肯定意见。而对“避难所医疗及心理救助管理机制”题项的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调查中,几乎达到了100%对所有调查条目。通过对“避难所设施及物资管理机制”题项现状调查及对“避难所信息沟通机制”题项的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调查对比发现,被调查对象对此项条目给与积极关心及非常肯定的评价。表明此项实际效果明显。在对“避难所卫生管理机制”题项现状调查及对“避难所卫生管理机制”题项的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调查中,几乎达到50%以上对所列条目,如“临时厕所设置管理是否规范”、“避难设施的消毒防疫管理是否到位、有效”、“是否有淋浴设施、管理是否规范”、“废弃物处置管理是否科学规范”持消极态度,提出了许多建议及不足,仅有40%对“饮食卫生是否有保障”、“对受难者遗体是否有合理的处置措施”持正面评价。在对“避难所教育文化管理机制”题项现状调查中,80%对其中的“是否构建震灾教育体系”、“是否开展避难安全文化宣教”、“是否对学校教学恢复采取了相应措施”、“是否开展了灾后健康教育活动”条目认同,而对“是否开发和使用信息教育技术”条目持否定;而对“避难所教育文化管理机制”题项的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调查中,90%对所列条目认同,对避难所实际状况与运营管理机制设计理论二者对比发现,仅“是否开发和使用信息教育技术”条目有认识偏差。通过对城镇避难所实际运营与其机制设计框架整体对比调查可以发现,在运营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设施及物资管理机制、医疗及心理救助管理机制、卫生管理机制、教育文化管理机制等方面有一致的,比如医疗及心理救助管理机制、教育文化管理机制等,但也存在一定偏差,尤其是避难所卫生管理机制较为严重。上述调查对象评价肯定的条目有利于促进系统熵减,使运营管理规划化、科学化;而持否定的条目基本上是造成系统熵增的影响因素,其中,造成熵增的根本原因是许多机制设计缺乏可操作性、缺乏人文考虑,进而难以实现高效耗散系统。为此,避难所运营机制设计应在强化调查研究,使系统机制更具操作性层面加强提炼与完善。

5结论

(1)对城镇应急避难场所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基础上,探讨熵及耗散结构理论方法介入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体系研究的可能性问题。

(2)提出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逻辑关系,并系统阐释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内容,包括避难所运营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设施及物资管理机制、医疗及心理救助管理机制、卫生管理机制、教育文化管理机制等,并勾勒了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内容逻辑关系图。

应急管理论文范文3

突发性事件类型不同、程度不同、性质不同,对指挥部的现场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当前处突指挥部的现场管理及运行难点有:一是指挥权难确定。主要表现为指挥权归属存疑,主体责任不够明确,行政领导权与现场指挥权不分,行使指挥职责与行使领导职责不清。特别遇重特大突发性事件,当地党委政府或上级领导亲临现场指挥部,由于授权不足或职责不明,更容易出现指挥权无法充分行使、指挥缺位或相互推诿等情况。二是管理难规范。主要表现为指挥部现场管理工作过于粗放,秩序混乱,规范不够,运转不畅,效率不高。指挥部的功能定位、地点选择、人员配置等不明确、不具体,对人员、信息、物资等缺乏有效管控措施,出现缺管、漏管、瞎管、乱管等现象。有的缺乏现场必要管制措施,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人员混杂,进出随意,物品存放混乱。有的情报信息保密工作不到位,文件管理不当,出现较大的泄密隐患。三是情报难共享。主要表现为情报信息共享度底,容易出现“谁提供、谁专享”的情况,过分强调警种或系统的特殊性,各自为战,互不通气,在紧急或特定的环境下不能迅速统筹和整合,或报不上、统不起、用不好。参战单位过于强调程序和部门利益,层级多,环节多,情报信息传输渠道不顺、不畅、不规范,时效性差。四是行动难协同。主要表现为指挥部指令和意图难以得到坚决有效的贯彻落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意识不强,多警联勤联动应急处置能力不高。警地或联勤处突各单位之间关系复杂,力量分散,现场指挥部在管理上“统”不起来,“分”不出去,结构性和协同性差,相互扯皮内耗现象严重。

二、应急处突指挥部现场管理难原因分析

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和片面性,不重视或不善于现场管理工作,甚至认为可有可无。往往注重事件处理结果而不重视处置水平、环节和成本,没有认识到现代警务指挥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二是机制不完善。指挥部的功能定位难、指挥权确定不及时等导致指挥权、责模糊,基地指挥部决策功能和现场指挥部执行职能错位。指挥体系不科学、不合理,缺乏扁平化指挥网络,缺少“流程式预案”,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判明情况作出科学决断,丧失处置主动权造成工作被动。三是管理不科学。现场指挥部体系结构、部门隶属、成员组成以及硬件、软件配置不合理、不到位,作战单元和参加部门统不起来,难以形成有战斗力的整体。管理不科学,或过于僵化,统得太死,造成机动性和灵便性不强;或过于放任,流于形式,造成纪律松懈,秩序混乱。

三、应急处突指挥部现场管理工作突破点

解决管理问题,必须把握突发性事件的性质和特点,遵循应急处置的规律和方法,从规范管理入手,提高指挥部科学化管理水平。

(一)力求理念上的突破

一是坚持权、责、利相统一。制定落实预案、规章制度,将指挥部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岗位、人员,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熟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现场管理人人参与,人人服从,人人遵守。充分发挥管理单元的功能及各类骨干的作用,权、责、利相统一,每个阶段、每件事、每个细节都有人管、管到位。二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既遵守规定执行纪律不动摇,不打折扣,又根据情势变化灵活机动,适时调整。程序上宜简不宜繁,方法上厘清集权与担责,模式上统分结合、分类管理,处理好内外关系,既紧密相连,又区别对待,灵活机动。三是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相结合。坚持依法依规解决问题,统一思想,坚定立场,科学决策,冷静处置,行动迅速,执行有力。针对突发性事件诱因复杂、矛盾交织、因素多样等特点,强化法治意识,提高现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力求沟通上的突破

一是处理好与党委政府的关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托现行应急管理体系,党委政府是处置突发性事件的核心。由政府主导、公安机关参与的应急处置行动,要坚持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按照职责和分工,坚决贯彻落实好指挥部的意图,发挥好公安机关作为专业力量的作用。二是处理好内部处置力量之间的关系。从厘清内部关系入手,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和相互协作关系,建立和完善互助互利、协同共享的良性管理模式。人员调配上,注意合理搭配,发挥专长;装备供给上,既突出重点,又保证平衡。从实战需要出发,完善长效协作机制,对协作内容、方式、流程进行全方位、全时空磨练,提高契合程度。三是处理好与下级或分支指挥体系的关系。坚持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运用系统论原理解决好上下关系以及全局和局部关系,拓展和延伸指挥部现场管理工作,既确保指挥部的权威和领导,令行禁止,又能因地制宜,统分结合,有序推进现场处突各项工作。

(三)力求重点上的突破

一是重在“引导”。根据处突工作的特点和可能出现的情况,指挥部一经成立就要迅速明确纪律及有关注意事项。一般在制定预案时就要专门作出规定,并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全体人员进行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现场纪律和保密纪律教育。建立有效的管理秩序,通过签订责任书,实行功能区和标式识别,实现一定的区域管理。二是重在“领导”。针对领导“不服管”、工作人员“不敢管”等情况,在提醒引导的基础上,要敢于、善于作为。一方面要通过指挥部现场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职责,把履行职务与行使指挥职责、执行命令等区分开来,提高领导干部自我岗位意识。另一方面要引导领导机关和领导带头遵守纪律,按规定和程序办事。三是重在“信息”。完善通信装备技术,建立可靠的指挥通信网络,确保指挥通信拉得出、联得上,通得好。规范新闻采访,明确新闻采访纪律,有关突发事件的新闻工作应由指挥部指定新闻发言人专门负责,努力掌握舆论主导权。注意网络传播对事件的影响,协同相关职能部门提前做好应对。

(四)力求环境上的突破

应急管理论文范文4

(一)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特点

物业管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管理企业所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是在自身的经济基础上展开的。物业管理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是物业管理费收入、公众性代办性服务费、特约服务费收入、综合经营的收入,而在这些收入中每一项的利润都是受到制约的。与收入相对应的就是支出,物业管理企业的支出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服务人员的工资费用、公共设施的维护费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等,这就造成物业管理企业的收入在用于管理项目的支出后所剩无几的现象。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其在开展其他工作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造成不能充分发挥物业管理企业作用的状况。

(二)物业管理企业的人才供给

1、物业管理企业在招聘求职者时的低要求

结合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特点,再加之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在收入来源相对稳定的状况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只能选择减少支出。企业支出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服务人员的工资就是企业支出的一部分,在减少支出的观念下,就不可避免地在招聘服务人员时提供的薪资及其他待遇是低层次的。在现在社会中大部分职工的工资与学历、能力是相关联的,在劳动就业中占优势的人员就不屑于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这就造成了物业管理企业工作人员的劳动素质的低要求的现状。

2、物业管理企业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方面

物业公司需要对刚入行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培训人员、培训环境等的选择会极大地影响到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及应用。在培训的过程中所培训的内容有全面与否的差别,有难易的差别,对于资历较深的培训者来说,可以在深入浅出的同时将培训的内容全面深刻地传授给受培训者,对于资历较浅的培训者来说则不然。而由于在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来说,减少支出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收入。低投入的培训的效果则造成了企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呈现出工作质量低下的状况。

(三)物业管理企业的设施配置不足

在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的过程中除了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外,必要的硬件设施也是必须的。在事故发生时,面对情况不明的危险,单一、有限的应急救援装备是不能应付的,必须使用大量种类不一的应急救援装备,以使得事故对居民的人身财产的伤害降到最低的限度。物业管理企业的营利性使其在购买应急设施的时候,在应急设施的质量、数量、种类等方面进行考量,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往往会选择能够减少支出的商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真正检验所购买设施的作用,但在应急的过程中,最需要应急设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的时候,倘若企业购买的是劣质设施或者数量有限,那么应急救援就会受到制约。

(四)物业企业管理缺乏责任感

在物业管理工作人员招聘的时候,由于对工作人员的低要求,其所能够招聘到的工作人员在劳动素质、工作能力、学历等方面都会比较低,无论是他们在应急管理基本理论的掌握上,还是在应急事件的分析、处理上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失误,在关乎居民人身财产安全的情况下,失误有的时候造成的不仅仅是财产的损失,有可能会对人的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物业管理企业在城市小区中扮演着保护小区居民的人身财产的重任,但由于小区的居民较多,物业所要处理的事情比较繁杂,对于不经常发生的安全问题就遭到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忽视。大部分的物业管理企业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一种应急设施类于摆设的心理,这是不正常的。在种种因素下,作为小区安全的保障者,存在着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设施陈旧或者数量质量不达标等不合理的状况。

(五)物业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

应急过程中最令人担心的是工作人员手忙脚乱,乱作一团。为了有效防止慌乱局面的出现,需要制订有效的应急管理制度为应急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应急运行体系三大部分。应急制度的规范化可以使应急过程中工作有条不紊,有效地提升救援的效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就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给予详实而稳定的工作安排,这样能够使工作人员各司其责,同时团队在日常的相互配合下能够了解队友,达成一种默契,这有利于在应急中形成良好的配合,提高应急工作的效率。

(六)缺乏合理有效的惩奖制度

物业管理企业挑选到适合工作的求职者,这只是对人才选择的第一步。每天重复的工作会让人觉得乏味,物业管理企业的领导者要想使工作人员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需要合理的鼓励机制的建立,对于工作人员来说都希望自己在工作上的成绩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得到他人的尊重。一种合理的鼓励机制不仅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还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促进总体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日常管理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工作人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由于不同的原因而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依据错误造成的后果的不同程度,对工作人员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引以为戒。然而在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中缺乏合理有效的惩奖制度,使得错误不能有效地及时制止。

(七)缺少对典型事件的研究

对于应急管理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安全问题越少越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基本是处于一种平安状态,安全问题不常发生,但是安全问题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发生就需要采取应急措施,正是基于安全问题的特点,我们不能够很好地熟悉安全问题。为了能够很好地掌握应急管理的方法,就需要在平时对出现的典型安全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以便在实际的事故中能够顺利地解决所遇到的安全问题。

(八)缺乏与居民的沟通

现在是个文明的社会,特别是城市小区的居民,他们有着相对稳定的工作,有着良好的生活环境,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对物业管理企业能够给予理解和支持,物业管理企业可以与居民进行良好的沟通,积极地了解居民的所想所需,向他们采纳有益的建议,不断地改善。提升自身的工作质量。这不仅有利于与小区居民形成和谐的关系,还能使更多的居民感受到小区的民主气息,得到更多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城市小区是一个人口众多,关系复杂的集合体,城市小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突发情况具有不可预知性,一旦突发事情发生,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沉着冷静地分析突发事件,然后尽可能有效的提出预案以制止或减轻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在制订预案的时候,需要工作人员的全力配合,进行充分的、全面的研究、分析突发事情。在制订预案的时候也要注意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照搬以前的预案模式。

(二)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

预案只是应急过程的一部分,确定应急预案之后需要的是具体的安排,针对工作人员的性格特点,组建不同层次的小组,这就包括总指挥小组、执行小组、探测小组等等,这一系列的安排看似只是对人员的划分、重组。但这样的划分是保证在应急过程中使得救援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得应急工作顺利的展开。

(三)建立应急运行机制

在应急运行机制中包括监测预警机制、应急预测、分级应急小组等等的建立和完善。同时要建立健全惩奖制度,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提高对应急管理的应急意识。在运行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的运用。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应急管理的效率,同时能够很好地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小结

应急管理论文范文5

1.1储备

应急物资的储备是供给的基础,在考虑应急物资的储备时,往往需要从储备品种和储备量两个因素去考虑。如果是分支机构较多的企业,还需从储备地点的选址及储备系统的建设两个方面去考虑。

1.2管理

只有储备充分且管理得当,才能在关键时候供给出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应急物资。企业对应急物资的管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方式方面予以考虑。

1.3物流

物流是应急物资供应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企业除了依托社会现有物流网络外,还可以建设自身的应急物流系统,在非紧急状态下处于未激活状态,而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迅速激活,并且发挥作用。该应急物流系统的管理可以和应急物资的管理一并纳入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中。

2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应急物资管理措施

2.1加强应急制度建设

制度乃管理之本,任何管理的实践都要从制度的建设开始。建设良好的应急管理制度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及其员工应急意识的必备途径之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制定应急管理制度时,可以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参照,以当地的社会应急管理系统为依托,结合自身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管理制度。制度制定完成后,再加以培训等手段,保证员工对制度熟谙于心,且在自己的岗位中严格执行制度的规定。

2.2签订物资购销合同

由于企业的逐利性,其储备的应急物资往往只有少量,只靠企业自身的应急物资储备难以供应救援地区的需求。因此,在一些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导下,上述机构可以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签订应急物资的购销合同,以便在考虑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应急物资的储备。合同中可以将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价格、供货时间等进行明文规定。该方式应该作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急物资储备及管理的主要方式。

2.3加强应急物资管理

医疗类应急物资由于其需求的不确定性及周转的慢速性,往往要求经营企业进行特殊管理。为了保证医疗应急物质的有效性,企业需对物资的效期、批号等登记在册,并且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周转,以保证在急需之时能够供给质量合格的产品。建议企业设专职或兼职人员专岗管理应急物资。张杨提出在应急物资的管理中,可以借鉴现代商业物流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加强仓储设备现代化建设等手段实施科学管理。应急物资的管理要注意动态性。由于区域应急状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应急物资的阶段性需求导致了库存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必须随之变化,而不能一成不变。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随时关注事件动态,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物资调整机制。

2.4建立应急物流系统

物流是应急物资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在进行应急物资的物流时,一方面,可借助政府部门的应急物流平台,社会的现有物流网络;另一面,可以自建应急物流系统。该系统可建立在企业物流平台之内,非紧急状态可以出于非激活状态。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激活该系统并在最短时间内将所需物资送达救援区域。在这一环节中,企业也可以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改进自己的物理系统及供给成效。

3结论

应急管理论文范文6

1数据库设计

我们知道,数据库的形式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然而我们在基于GIS构建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时,只有通过一定的空间数据模型,这些数据才能在GIS空间数据库进行存储,同时对地理实体的属性数据进行对应,因此,设计空间关系数据模型对应本文基于GIS构建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至关重要。其步骤有:空间数据库的需求分析,确定地理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表达,空间实体的逻辑表达,选择合适的数据模型,空间数据集组织。

2数据库的实现

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分为服务层、数据存储层、信息通信接层、以及业务逻辑层五个层次。数据采集服务层用于采集各个系统的相关数据,针对不同系统采集的设备数据特点,制订数据传输协议,通过标准的协议来获得应急管理所需的数据,如KJF2000N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采集的环境数据写成文本文件,数据采集程序读取文本文件,按照制订的协议进行解析,提供给应急管理系统。数据存储层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8来存储集成系统所有数据的物理存储,其中包括管理信息数据、各类设备的采集数据、空间数据、应急预案库、应急事件实例库、案例库和知识库。除了关系型的数据库以外,数据存储还应包括一些常用的文件格式,如XML文件、Word文档、Excel表格、JPG图像等。业务逻辑层是整个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应急管理的功能分为救援信息的基本功能,查询调用功能,统计分析功能,数据采集,报表自动生成功能,应急救援方案的编制、查询、修改功能、应急救援资料库的建立查询功能。包括救援信息的基本功能,查询调用功能,统计分析功能,数据采集,报表自动生成功能,应急救援方案的编制、查询、修改功能、应急救援资料库的建立查询功能,简化用户操作,达到现场及时生成应急救援方案,作为救护队应急救援的参考,提高救援效率。同时将煤矿事故应急求援信息管理系统融入到地理信息系统(GIS)之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海量空间数据分析管理功能,实现了对矿井地理基础信息的数据显示、添加、查询、修改等功能,以便于对事故的地位、图像显示、应急预案生成等功能的实现。展现层是对用户界面的展示。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的界面使用了C/S架构以及B/S架构,对于需要迅速响应以及系统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如再通报警、应急决策等采用C/S架构;而为了应急指挥的外部执行、历史数据信息查询、应急调度管理、统计资料生产等则采用B/S架构,以便于访问。信息通信接层是对矿井的监控技术、物联网技术、GPS定位技术、3G无线通信技术等,实现统一的信息采集和人员事故定位基于及时报警。

作者:郭晶 单位:广东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

应急管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分析

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要重视资产保险,提高资产风险管理意识。本文以电力企业为例,首先分析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若干问题,提出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的管理策略,希望对财产保险管理工作有所启发。

一、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电力企业的资产范围较广,资产规模较大,所以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风险出现的频率要远远大于一般企业,很多电力企业一旦发生事故损失往往十分巨大,不仅影响企业的资产效益,同时对社会经济运行也产生重要影响。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电网运行往往处于满负荷高负荷的状态,如果电力企业运行出现风险问题,就会导致电力供应和社会发展出现影响,而且电力企业风险往往较大,风险带来的危害也很大。由此也可以看出电力企业进行资产保险的重要性,在电力企业出现风险进行资产保险,所获得的保险赔付款可以帮助电力企业进行全面恢复重建,有效缓解财产风险对电力企业运行带来的巨大危害,所以为了有效规避和减少风险危害,必须要对电力企业资产进行资产保险,确保企业长足健康发展。

二、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若干因素

(一)保险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财产进行保险,企业的资产保险费并不是一种额外支出,而是企业在正常经营发展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预防未来潜在风险的一种投入,当前形势下部分企业仍然将保险费当做一种额外支出,企业管理者的资产保险意识还不够,所以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保险意识和企业管理责任心,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资产管理协调难度大,进而加大财产保险管理工作难度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的资产往往涉及到多个方面,在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企业资产管理难度较大,一些实物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规模较大,另外一方面企业资产管理往往与多个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组织调度难度较大,这种资产管理和财产保险的限制,影响了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很容易导致企业资产管理中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最终会影响资产管理和资产投保的数据真实性,导致后续的资产理赔和管理范围存在出入。

(三)缺乏有效的财产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形势下,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资产保险涉及到的方面较广,企业的资产保险信息化管理水平往往千差万别,部分企业在进行资产投保和索赔等具体保险业务依然采用的是手工收集数据,这种工作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资产管理和保险的效果。所以企业加强财产保险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部分企业的资产管理系统往往难以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导致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工作开展受到较大限制。在加上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专业性较高,部分企业内部并不具备这种专业性技术团队,影响了资产管理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分析

(一)选择适合企业的财产投保方式

电力企业资产涉及规模较大,电力管网和电力设施以及电力企业固定资产都属于企业资产范围,所以在进行资产投保过程中,要选择数家保险实力强的保险公司共同承保,这样可以保证当企业出现资产风险时,可以有效减少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另外在进行投保过程汇总要保证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实力的保险公司进行共保,更好的缓解和转移风险。一般来说,财产保险机构和公司众多,在选择投保方式中要积极对各个投保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考量,通过对保险公司的服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择优选择,更好的控制资产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可以确保保险费率的合理性,让电力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获得更大的效益,实现更大的财产保障。

(二)正确分析企业风险,确保保险条

款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电力企业进行资产保险要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进行正确和系统分析,针对电力企业的技术和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电力企业经营资产,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保险条款,从而有效为后续的资产保险打好基础,同时在资产保险中要包含可能出现的一切风险,比如电力运行险和机损险以及机损险和供电责任险,制定这些覆盖面广的保险条款,可以确保企业资产保险投保更加契合自身电力企业发展需要。

(三)建立健全财产保险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进行资产投保要结合企业自身资产建立健全资产保险管理制度,尤其要对企业子公司和各个组织职能部门的资产进行归档管理,将企业资产保险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协管部门。企业进行资产保险要结合专业职能进行明确职责主体,不断完善企业资产保险制度基础,结合企业具体经营业务规范企业经营业务流程,有效从自身出发,强化企业的资产风险防御能力。同时还设定大面积灾害保险服务应急预案,从自身出发规避和缓解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灾害影响。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企业资产保险工作要结合企业资产规模和资产状态不断借助信息化技术完善资产管理系统,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有效利用企业资产信息数据库资源,对企业资产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索赔,重点跟进企业索赔,有效缩短资产风险索赔时间。对此企业要在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召开相关的企业资产理赔协调组织会议,借助信息化手段对资产风险理赔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发现资产风险理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研讨解决方案,积极跟进风险理赔情况,尤其要加强与承保公司之间的联系,在各个索赔阶段进行跟进,确保把企业资产风险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五)抓好财产保险的防灾防损检查工作

企业进行资产投保,要结合企业经营和管理情况对企业资产投保规模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邀请专业的电力专家和承保公司技术人员深入到电力企业现场进行防灾防损检查,对企业资产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同时要对各个风险种类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专业详实的风险防灾止损报告书,从而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和知识参考,也能够帮助企业从自身出发减少企业资产风险。总体来说,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要重视资产保险,提高资产风险管理意识。在把握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础上,针对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问题,积极采取选择适合企业的财产投保方式和正确分析企业风险,确保保险条款符合企业实际需要以及建立健全财产保险管理制度和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抓好财产保险的防灾防损检查工作等措施,不断提高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效果。

参考文献:

[1]毛宏.我国企业保险体系的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97(02).

[2]沈钦松.浅谈发电企业财产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A].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02).

[3]王伟.企业财产保险行为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外资,2013(07).

[4]王伟.试论企业财产商业保险管理———胜利石油管理局商业保险管理剖析[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