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育人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心理育人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难度大,存在过分依赖制度、班级凝聚力差等诸多问题,且学生心理问题较为普遍。高校心理育人要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融入到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在班级管理中也要充分发挥其作用。班主任可通过建立良好稳固的师生关系,在谈心谈话中运用心理咨询技巧,将团体辅导技术运用于班级管理中,践行“以生为本”的人本主义班级管理思想,构建一支高效地班级心理育人团队等途径发挥心理育人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心理育人;班级管理

一、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现状

当前国家日益重视高职教育,鼓励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良、自律性较差、表现在上课迟到、旷课、寝室卫生差,违反校纪校规等,这给高职院校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本科院校相比,一方面高职院校班级管理难度陡增,要面对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班主任和班级管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更加重要和关键。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现在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对管理制度的过分依赖

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存在学习习惯差、自律性不强等问题,导致进入大学以后继续出现上课迟到、课堂纪律差,甚至旷课,同时也难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能做好寝室卫生,也经常违反寝室管理规定。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对班级和班主任都有着较为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导致班主任和班委只能采取传统的家长式的管理方法来管理班级和学生,通过严苛的制度规范好学生每日的学习和生活来达到学校的要求并获得更好地考核分数。在此过程中,学生被制度所控制,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也失去了发展自我个性的空间和机会,更无法有创新和创造。

(二)过分看重智育结果,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且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学业成绩欠佳,很多专业技能强或者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往往成绩排名不在前列。然而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中仍然更加注重智育成绩,以分数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们也忙于应付课程任务,只求及格和拿到学分,忽视了专业技能的提升、校园活动的参与等有利于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

(三)班级凝聚力不强,班风和学风散漫

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高职院校本就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的自我要求和自我期待水平都比较低;且现在学生大多为“95”后,甚至“00”后,从小受到亲人的过分呵护,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从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实际来看,学生对学校和院系组织的班级集体活动的参与度非常低,即使被迫参加,也态度消极;同时班主任的关注重点也更多放在班级的纪律管理和日常事务、问题事件的处理上,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班风建设活动。班风能够影响和推动学风,而散漫的班风必然导致班级学习氛围差、学风散漫。

(四)班级问题学生多,存在很多普遍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压力大引起的焦虑等症状

一是经济压力,很多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经济条件差导致生活、学习和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容易引起学业问题和心理问题;二是学业压力,很多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跟不上学习进度甚至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此外还有对进入高职院校不满意而心理负担重,出现自卑心理。

2.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认识模糊,容易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或者一无是处,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这部分学生入学后会出现迷茫、焦虑、失落等情绪,对大学生活和未来毫无规划,失去学习动力。

3.学习动机问题

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是高考失利,无奈选择高职院校,心中非常不甘;第二类是学习非常刻苦,但由于学习方法、智商等问题导致成绩较差;第三类是对学习毫无兴趣,只为得到一张文凭。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也加强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无用论的错误认知。而由此导致成绩差、质疑更多,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自尊水平。

4.适应性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本身自律性差,进入大学后对自主学习的要求变高,很多学生不知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很难适应全新的环境;与班级同学、舍友的关系也很难处理好,导致矛盾冲突不断。从而引发更多的心理问题。此外还存在情绪管理能力差,遇事不冷静、易冲动;缺乏生命教育,不懂珍惜爱护自己,抗挫折能力差,易出现轻生念头;性心理问题频发,对爱情、性等知识不足等心理问题。

二、心理育人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从最初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一步步走向独立,发展成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框架下的“心理育人”,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心理育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总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更加要站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高度上去进行工作。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育心更要育人,在帮助大学生消灭不良情绪,改善心理问题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将心理育人作为一种全局意识,将心理育人相关的理论、技能融入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中去,在专业教育、日常管理、组织活动、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融入心理育人元素,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个人的行为是个性与环境中各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班级是高职院校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和情景,对学生个体的心理、行为等有很大的影响。同时班级还是班主任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景,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纽带。因此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更要注重发挥心理育人的作用,以班级管理为场景发挥心理育人的功效,也利用心理育人为方法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三、如何发挥心理育人在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中的作用

(一)重视师生关系的建立

班主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意义特殊,是与他们联系最为紧密、接触最为频繁的人,全面跟踪管理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动态。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最初也最重要的工作便是与来访者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样,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也必须要建立起良好、稳定的关系,才有可能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愿意向班主任敞开心扉,愿意倾诉,在遇到困境和难题时及时向班主任求助;否则班主任将因无法接近学生而无法开展工作。具体做法有:班主任要在新生开学之初,就注重与学生良好、稳固关系的建立,通过互相了解、活动中接触、问题解决等途径取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带有自己的偏见和情感色彩去区别对待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班主任也要重视塑造自己饱满的形象,不能一味严格到不近人情,也不能过分松懈而纵容学生,要张弛有度,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二)将心理咨询的技术应用到谈心谈话中

谈心谈话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式,想要透过这种方式贴近学生内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话,班主任必须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心理咨询中的常见技术。不同于心理咨询受到场地、时间和规则的诸多限制,班主任的谈心谈话灵活多样。班主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随时随地去贴近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和交流,既可以面对面交流,深入班级、深入宿舍,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去随时把握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并及时作出反馈或思考。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可以采用心理咨询的相关谈话技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有:与心理咨询师同理,班主任的谈心谈话过程也需要做到尊重、真诚、倾听和共情四个关键点。尊重和真诚在于要接纳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而非一味地指责其错误和问题,同时也用真诚的态度,保护学生隐私,消除学生的顾虑;在学生倾诉过程中,班主任不能一味打断和插话,要做到专注和倾听,并适时地用眼神和简单言语进行回应和肯定,这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表达真实内心想法;采用“共情”方法,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情绪和心理活动,这有助于取得学生的信任和依赖,更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要熟练使用澄清问题和释义等方法,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有限,班主任在谈心谈话过程中要灵敏进行信息的捕捉,并帮助学生整理混乱的思绪,将关键信息和问题归纳总结出来;适当进行自我暴露,在学生对某些问题犹豫和回避的时候,可以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类似经历,引导学生放下防备,寻找共同点,帮助解决问题。

(三)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班级管理中

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技术对班级管理而言是非常有效地方法和途径。高职院校班级人数众多,除了问题严重学生外,班主任难以时刻关注和顾及到每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此时就需要巧妙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有效解决班级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可能遇到的或者已经表现出的共性问题。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为单位,以游戏和活动为载体,让团体成员在平等地交流和沟通中自行体验和感受,发挥潜力,解决问题的过程。班级学生透过团体辅导的技术能够实现充分地交流、分享和思考,从而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学生的很多共性问题,如新生适应、恋爱心理、自我认识、职业规划等都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得到有效回应和解决。具体做法有:在班级管理中,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需求,以团体辅导为模板设计相应的班级主题活动,如大一开展环境适应、自我认知、人际沟通等主题活动;大二开展恋爱心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等主题活动;大三开展职业规划等主题活动。让班级学生在团体辅导活动中体会到班集体的力量和影响力;同时加强了解和沟通,互相熟悉,互相亲近;此外也通过特定主题的活动中分享和交流,充分认识活动目标,实现自我反思、自我成长和发展;班主任在带领团体的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学生的关系,同时班主任可在学生有充分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理认知和观念的传递,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用“以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进行班级管理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贯彻到全过程中去,一切教育和管理都围绕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行。人本主义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具体做法有:一是充分地尊重和民主,比如在班级重大决定和重要事件中广泛征求所有成员的意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二是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区别对待,对每个人的困难挫折都给出关注和回应。三是对学生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尤其在对待问题学生的时候,无论学生过往成绩好坏、表现是否良好,在新的情境中,我们都不应带有偏见和刻板印象,要对学生表示出温暖和接纳,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接受的、有价值的。尤其是当学生在努力做出改变的时候,我们要放大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让他们感受到重视和关注。

(五)构建班级心理育人团队

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想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发挥心理育人的作用,我们必须培养起一支班级内部的“心理育人”团队,例如班级的心理委员,宿舍的心理气象员,加上其他班委的支撑。这样一支团队要能够辅助班主任,在日常的学习和寝室生活中发挥其作用来,时刻关注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可能的风险和问题作出积极地回应和反馈;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向每位学生持续输送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要作为心理育人活动的骨干力量,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让班级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心理健康素质;要将心理育人的理念践行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做好助人自助工作,关注每位班级成员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协助每个人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瑞莲,郭亚林.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心理辅导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3):84-86.

[2]张珊珊.心理咨询技能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5):124-126.

[3]叶红萍,陆伟.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8):54-56.

[4]翁爱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1):340-342.

作者:张慧君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