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管理咨询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管理咨询论文

管理咨询论文范文1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师资队伍

众所周知,目前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遭遇了种种尴尬。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走出校园之后“学不能用”,对职场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掌握较少。实际上,这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术型师资队伍有着极大的关联。不少教师是“没有游过泳的游泳教练”,面对工商管理这门具有实战性的专业,难以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基于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的视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鉴于目前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窘境,地方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应将培养面向地方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作为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1]。当然,这就需要既有深刻专业知识背景,又熟知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成管理技能的专业师资队伍作为支撑。第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改善工商管理专业师资知识与能力之间的配比,推动形成合理的师资人力资本结构,显著增加师资内涵。第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助于扭转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重“知”轻“能”的倾向,突破课堂教学“纸上谈兵”的困境,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有益于学生依靠高质量师资,学会如何从概念、人际与技术三个方面分向构筑管理技能体系,努力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地方性高校要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第一步行动。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

从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的视角来看,不少地方性高校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还难以跟上高质量工商管理教育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师资招聘力度不够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收费与其他理工科专业相当,所需固定投入相对较少,培养的边际成本较低,故而有些地方性高校考虑经济效益,一方面人为“创造条件”报批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却没有相应增加师资招聘力度,导致师资数量出现明显滞后。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性高校容易忽视教学效果与培养质量,典型的表现是:第一,依据现有师资条件而不是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制订培养计划和开设课程,一些涉及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的课程无从开设;第二,专业教学采用合班制,严重限制了小组讨论、课堂游戏、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有利于形成管理技能的教学手段的使用;第三,一个教师同时身兼数门课程,就连单纯地知识传授都难按质完成,更谈何去帮助学生完成管理知识向管理技能的转化。总之,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师资招聘力度不够,管理技能导向性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数量就难以得到保障。

(二)师资选聘忽视管理实践背景

现实表明,由于某些机制障碍,选聘博士或者硕士毕业生直接任教是地方性高校选聘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最主要的途径。通过这种途径选聘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往往是刚走出学校又立即进入学校。他们虽然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但学科专业和工作背景单一;虽有较强管理理论知识,但实践经历和经验不足[2]。他们只是完成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被培养”到“培养”的简单角色转换,可能善于“研究”管理,而不是“从事”管理。不仅如此,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选聘过程也较简单,看重应聘人员的学历、毕业学校、科研成果以及试讲表现,等等,而在管理实践背景上把关不足。教师如果没有在管理实践中积累相关经验和技能,就难以深刻理解实际管理情境的权变性,就难以帮助学生完成管理知识的内省化,获取未来职业生涯高度依赖的管理技能。

(三)对师资参与组织管理实践的激励与支持不足

目前,有些地方性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师资参与组织管理实践给予的激励与支持往往不足。其一,在职称评审制度中,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因为缺乏像科研成果那样的可视性与量化性而难以进入评价标准,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关注的是报课题、发论文、评奖项,而在参与企业管理实践以获取管理经验技能上动力普遍不足。其二,尽管目前部分地方性高校已经在推动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上做出尝试,但是整体上激励力度不大,覆盖面也不宽,尤其是在目标企业搜寻、牵线搭桥、交流协商、合同签订以及后续保障等方面给予的实质性支持较少。其三,在工商管理专业师资培养和继续教育方面,仍然以参加学术讲座与会议为主,给教师参与组织管理实践创造的机会还不多。总而言之,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即使有心参与组织管理实践,如果得不到学校在信息、资金、制度、资源等方面提供的正向激励与后台支持,这种个人意愿基本上难以实现。

三、地方高校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地方性高校可以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引、聘、激”机制[3],以此不断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构建管理技能导向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一)多途径充实工商管理师资队伍

不论何种人才培养模式,良好的师资总是办学中的必要条件。目前由于毕业生就业逐渐困难,生源也开始吃紧,所以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也到了“强身健体”的关键时候。地方性高校应该树立长远目光,打破“教师编制”的传统禁限,基于学生诉求和市场需要,从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多途径充实工商管理师资队伍。要改变以往从高校招聘博士或者硕士毕业生的单一模式,纠正“唯学历”“唯学术”的人才选聘偏向、放宽视野,到企事业单位寻找有转行意愿的“知识+技能”型管理人才,或者到科研机构聘请那些大量接触和参与实践性课题的人员,或者到各类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招聘有实训经验的培训师,加入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当中来。

(二)优化选聘标准

工商管理师资队伍的扩充都要通过向社会招募新教师来实现。当然,为了避免增量性师资再现原有师资队伍的缺陷,应当注重对他们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考核。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教师的科研论文与管理技能之间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可以发现,有些所谓的“高质量”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充斥着令人费解的数学模型,这些都与学生需要掌握的管理技能相去甚远。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需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做好管理,而不是如何研究管理。所以,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改变传统的选聘标准,从“学术能力”和“管理技能”两方面同时进行考察,而不是单纯地盯住前者。当然,要在学历、学位、试讲等基本条件合格的前提下,重点考察是否受过正规的管理技能训练,是否从事过组织管理实践,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实际管理技能,而且擅长表述和培训的教师。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如何激励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去弥补自身在管理经验和管理技能上的不足。其一,地方性高校首先应该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等师资管理制度中,设置一种能充分反映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效果与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其二,要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了解概念、人际与技术三大管理技能在未来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价值,引导他们以是否有助于管理技能形成为主要标准来评价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形成逆向约束,促使他们关注如何通过语言表述、情境设置、课堂实训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管理认知向管理技能的转化。其三,要充分调动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谋求管理经验和管理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而言,可以发展学校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鼓励和支持教师承担企业横向课题,到企业和社会组织中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决策、提供管理咨询、挂职锻炼和交流学习等形式,体悟企业真实的运作模式和规律、积累实践经历。考虑到教师个人力量的不足,地方性高校应当以单位的名义,积极与当地企业联系洽谈,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参与管理实践提供组织保障。

(四)实现“静态师资”与“动态师资”的良性互动

所谓“静态师资”是指在高校有固定编制,工作相对稳定的那部分专职师资,而“动态师资”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编制,与学校签订长期或短期合同,或者临时聘请,处于流动状态的师资。现在地方性高校内工商管理专业“静态师资”普遍充当唯一的教学力量。其实,除了要完成对“静态师资”的改造外,还应该灵活地借助“动态师资”的力量,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促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例如,有条件的地方性高校可以邀请一些深处管理一线,熟知企业管理事务的人员来校为学生讲解企业实际运作与管理经验;或者通过长期或者短期的兼职合同,外聘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技能的职业经理人,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实训活动;或者与一些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和管理咨询机构合作,通过师资交流、教师互聘等形式,为学生管理技能训练打造更有效的平台。“动态师资”的加入不仅可以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聆听到来自真实企业的声音,而且能丰富教师队伍的层次,与“静态师资”形成对照和竞争,学生可以从中各取所长。可以说,两套师资的互动对于强化学生管理技能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齐鑫,张晓梅.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5,(7).

[2]周舟.“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跨界培养对策与建议[J].江淮论坛,2017,(3).

管理咨询论文范文2

关键词:景泰;小微旅游企业;数据

甘肃景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不断地开发与建设,景区基础建设逐渐完善,旅游行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为甘肃景泰小微旅游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此展开实证调研。

1甘肃景泰县小微旅游企业概况

1.1景泰县旅游资源

景泰县地处甘肃中部,腾格里沙漠边缘,历史悠久,遗迹众多,是丝绸之路北线上的交通重镇,更是黄河文化和丝路文化的交汇地。当地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集黄河、石林、绿洲、民俗等于一体,山水相依;敦煌影视城是我国西北最大、最完整的影视拍摄基地,蕴含着浓郁的西域风情,重现了唐宋时期西部重镇敦煌的雄姿;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沙漠绿岛”具有独特的森林生态;建于北魏的五佛寺石窟有着浑厚的人文景观资源;“中华之最”---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是一项跨省份、跨流域、大流量、多梯级的工程,是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面旗帜等。

1.2景泰县小微旅游企业

甘肃景泰地处黄土高原,相对经济比较落后,该地区的企业大多以小微企业为主。当地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小微企业主要形式有旅行社、农家乐、农庄、景区周边游玩设施等,其对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甘肃景泰县小微旅游企业现状分析

本次调研选取了甘肃景泰不同类型小微旅游企业作为被调查企业,选择160家企业负责人作为填报单位,本次调研回收的所有数据进行结构分析后录入SPSS软件,形成“甘肃景泰地区财务现状调查问卷数据库.sav”。

2.1财务方面

调研数据分析显示,景泰县小微旅游企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工作无章可依,在被调查的136家小微旅游企业中,只有12家制定了规范的财务工作流程,占比仅有8.8%;二是会计兼出纳问题突出,财务控制薄弱,此现象占被调查对象的92.6%;三是原始资本投入不足,资金积累能力偏弱;四是家族经营占比高(55.9%),经营模式僵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五是企业规模小,盈利少,融资难度很大;六是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偏弱,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难以体现,如自己家人兼职财务人员为75.7%,有107家小微旅游企业的财务人员不具备专业的财务证书,占比78.7%,比例较高;七是财务结算中微信使用率偏低。

2.2政府方面

数据显示,认为景泰政府在财务经营方面是否给予关键性帮助的企业有13家,占比9.6%,认为没有给予关键性帮助的企业有123家,占比90.4%,表明政府在企业财务经营方面扶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制定和出台了发展小微企业的政策文件,推动其蓬勃发展,但这些政策更偏重于技术型、创新型企业,对于小微旅游企业来说,并没有获得政策上的红利。另外在其发展所必需的人才培训、管理咨询、信息建设、技术支持、资金扶持等体系建设上还不健全,制约了进一步发展。

2.3文化方面

甘肃景泰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在被调查企业中发现这些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进行创新经营,总计仅有33家,说明景泰小微旅游企业与当地人文旅游资源的融合度不高;部分企业对影视旅游的认知不到位,看不到影视旅游背后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深度挖掘本地民俗文化与影视文化相结合,提高产品附加值。

2.4经营方面

被调查的甘肃景泰136家小微旅游企业特色经营项目少,同质化严重,存在恶性竞争现象,同时企业品牌建设意识薄弱,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不周。

3甘肃景泰县小微旅游企业发展对策

3.1以创新为着眼点,全面提升小微旅游企业的内部动力

首先景泰小微旅游企业应当将财务控制流程与业务流程紧密合起来,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为企业制定规范的财务工作流程,让财务工作有章可依,同时注重关键点的财务控制创新。其次发挥家族经营的优势,避开其模式弊端,可以从用人、管理、财务控制等方面进行家族经营模式的创新,把企业做大做强。最后可大胆尝试经营战略的创新,极的推动小微旅游企业实施特色化与专业化经营战略。

3.2以服务平台建设为载体,健全完善小微旅游企业外部环境

3.2.1政府牵头,健全和完善小微旅游企业支持体系

一方面要建设服务平台,健全和完善小微旅游企业支持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与高校的联系,政府带头,让高校的资源向小微旅游企业倾斜,为企业提供免费培训,提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助力景泰地区小微旅游企业的蓬勃发展。

3.2.2行业协会助力小微旅游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

行业协会是链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在技术层面、资金方面、人才引进上发挥咨询、联络、协调管理等职能,对小微旅游企业的发展起到帮扶作用。

3.3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增强小微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景泰地区小微旅游企业的品牌建设工作,因势利导,帮助小微企业树立品牌意识,认识到品牌的树立对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管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将景泰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与新兴文化互相交融,各景区之间互相联通,做好与创新结合的工作,更好地打造景泰的旅游文化品牌,提高当地旅游的知名度,从而带动当地小微旅游企业的蓬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之,小微旅游企业是发展景泰地区经济的重要突破口,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制约问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甘肃景泰地区旅游行业追求的目标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安淑名.景泰县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管理咨询论文范文3

1.1管理的层次和重点不同

项目管理是基于工程建设过程的宏观和全局,在现有工程监理的基础上,进行局部地方的微型项目管理调控,注重具体细节。项目管理方面比较宏观监督有很大优势,如在重点项目规划,项目管理,控制方法等各方面,都代表了建设单位综合考虑时间,成本,安全性和质量等因素。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考虑到和其他项目的关系,重点是促进项目效益最大化。微工程监理事宜多加注意,控制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成本目标,通常基于项目的质量控制,包括使用合格的工程材料和优质的施工质量。如现场施工质量检测,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标准,文件和程序等执行。

1.2各自立场、权限不同

从项目管理服务对象的角度来考虑,工程监理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具有公正性的监督模式,监理公司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是具有监督职能的特殊地位。项目管理是基于建设监理合同的差异和施工不当做法时,对工程监理合同进行研究,以及共同讨论监督施工单位建设的做法,最大的避免施工不当行为发生,这是监管的根本目的,当施工单位可能发生不当施工做法时,对建设单位可以提出适当的建议,以避免施工单位不当的施工做法。对具有建设行为的建设单位也可以起到制约作用。

2工程监理向项目管理发展的必要性

2.1需求趋向多样化和系统化相矛盾

对于不同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我们的工作监理企业也要承担大部分责任,工程监理在整个项目建设期间,大部分时间没有介入协调管理工作,工程监理与业主没有良好的协商,同时由于承包商的关系与其他建设相关部门和单位接触的机会很少,没有实现进度和投资实质性控制。随着项目法人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主业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投资的效益。针对业主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服务,在整个过程中的需求已变得日益激烈,而这种需求在目前很多企业的监督下不能得到满足。

2.2建筑工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加速,建筑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也进入了正轨,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建筑工程市场将会经历一个范围广泛的招商活动,在短期内,允许外国工程咨询公司加入,这意味着中国的建设管理咨询服务行业的平等竞争,但也会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企业只有实现从目前单一的施工监理向项目管理公司转变才能具有同国外同行公平竞争的实力。

2.3从发展的趋势来看

由于目前监理公司,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公司,组织机构不健全,监理人员缺乏,专业组成不全面,施工现场发现和处理问题不及时,这些都导致工程质量无法保证,使“旁站制度”流于形式,使质量控制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监理公司提供的服务大多只涉及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而对工程投资影响最大的准备阶段和设计阶段的咨询服务几乎为零,这就使得监理单位对工程投资的控制有局限性。就目前我国监理企业的发展看,好多中小企业已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在国外咨询公司是代表业主全面地,在项目管理全过程中,提供一个单一的服务监督企业,这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行业的发展趋势。所以想提供全过程工程监理服务,必须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项目管理服务,以加快公司的发展,适应市场的需要。

3工程监理如何转化为工程项目管理的要点及步骤

3.1建立工程项目资料信息库

对于一个企业要做到工程项目良好的全过程管理,必须要做到项目信息由专职人员管理,进行系统的收集研究,并建立企业项目库。收集内容:各种国际项目管理模式及内容管理过程,国际项目管理的各种项目相关的合同范本,国际项目管理相关的各种项目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数据,其他业务相关的项目管理文档,搜集数据,吸取经验教训,研究和项目管理相关的各种专业性质的论文。

3.2运用现代管理科学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是动态的,定量的,科学的管理和控制系统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是很重要的。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和整合国际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标志。企业应将科学管理手段和控制系统在项目管理中大力推广、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项目管理软件的集成、使用,将该公司的项目管理水平上一个新阶段。

3.3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目前我国各企业对项目管理的认知度还不够,不足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有些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甚至不明白什么是项目管理。所以项目管理企业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宣传力度。项目管理企业也要积极培养专业管理技术人员,注重企业实力的提高,雄厚的企业实力和建设单位项目管理的内容,详细安排建设过程方案实例也是市场宣传的重要方面。

3.4加强人才建设

优秀的人才是一个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础。作为项目管理企业,其业务范围要比当前施工监理企业的业务范围更广、更全面,这就要求项目管理企业在人才培养、发展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的专业队伍的建设,培养一大批企业需要的项目经理,如设计经理,采购经理,施工经理,控制经理,财务经理等,以及合同管理人员,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建筑市场的需求。企业需要制定中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确定培育企业的人员,按照正确的复合人才,外向型和开拓性的要求,专注于人才管理和项目协调,并着力培育骨干企业的系统,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协调,保持薪酬和条件,通过建设良好公司环境来挽留人才,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以实际管理需要为目标有计划的引进一些既有设计能力,又懂管理的高级人才,同时引进一些有国际项目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这样在国际工程承包工作中会更胜一筹。

管理咨询论文范文4

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公共关系学》的开设,要让学生具备形象意识、创新意识和危机意识,为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就业能力奠定基础。

1.1培养学生的形象意识

《公共关系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意识,提升自己的形象气质使之符合公司要求的形象,同时公共关系讲究做得实在并说得精彩,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能获得应有的评价,从自己做好到被他人认可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要懂得既会做事又会做人,不仅要在工作、学习上下功夫,还要在如何让自己被他人认可和理解上用心思,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择业机会和就业能力。

1.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一些新颖脱俗的公关活动策划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这些创新思维方式打破封闭保守的思维模式,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成为创新的有心人。

1.3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公共关系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并正确处理在生活以及职场中遇到的一些危机事件。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首先要预防危机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危机事件已经发生,大学生应该正视危机,争取主动解决危机,明白任何公关决策都应该是以向公众负责的原则为基础的,必须采取坦诚的态度来面对危机,把危险转变为组织发展的机遇。

2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关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在《公共关系学》的课堂上,教师主要采用传统授课教学方法,沿用“原理+案例”的模式,虽然引用国内外先进案例来诠释相关原理,但是深层的分析显得不够充分,一个“案例”实际上只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学生积极思考较少,案例没有发挥真正的效果,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教学手段单一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的《公共关系学》课程一般2学时/周,16个教学周,总课时32学时,受课时数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课堂较少或没有,尽管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也只是把授课内容转变成文字在课件中显示,以课件讲授为主,很少使用其他教学手段,例如电影和视频。

2.3欠缺公共关系学实践教学基地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提高公共关系学的教学效果,必须把公共关系学的理论教学同实际的组织经营运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企业、医院等各种组织进行实践,亲身体验组织的公关形象如何塑造、组织如何进行公关策划,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大多数高校出于安全和成本的考虑,根本没有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或者已建立的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学生很难有机会真正到各种组织进行公关实践,不能保障公共关系实践教学质量。

2.4课程考核体系存在弊端

当前《公共关系学》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或课程论文来考核,考核体系过于单一,难以准确评价教学效果。闭卷考试重记忆轻能力,会让学生养成“上课记笔记,课后看笔记,考前复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机械学习方法,对于课程论文,大部分学生反映是通过资料查找复制而成,纯粹是为了应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关系学教学的对策

3.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每次课围绕一个主题,把讲述的内容分解成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为讲故事,借助公关案例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步为讲授知识,将案例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出相应的公关知识;第三步总结想法、思想,通过前两步的内容总结出一些普通的公关思想与理念;第四步提出问题,提出一些公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塑造形象的艺术,在讲授良好的形象对企业的重要性时,可按照这四步进行教学。先讲故事: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乌鸦和喜鹊比试谁更受人类喜欢,乌鸦飞到树上,对着盖房子的人高声叫道:“高楼大厦”,盖房人看到乌鸦意为晦气,不禁大怒,捡起石头朝乌鸦砸去,乌鸦落荒而逃。喜鹊飞到枝头,高声叫道“:快要塌了”,人们看到喜鹊在枝头高叫,意为吉祥,非常高兴,就赶忙扔些吃食给它,喜鹊衔着一块食物飞走了。通过这则寓言故事,学生对企业形象的意义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最后提出问题:有人说如果可口可乐公司所有工厂一夜之间全部焚于大火,第二天便会有银行继续向他提供贷款,何理之有?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出大火只能焚毁厂房,却不会烧掉可口可乐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这就是企业形象意义的最好诠释。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学习相关的公关基础知识,创新了课堂教学方式,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借助资讯视频提高教学效果

资讯视频具有实时性、直观性、生动性和信息量大等特点,将资讯视频教学应用在公共关系课程中,一方面可以直接展现学生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公共关系案例;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注度,有助于活跃课堂讨论气氛,提高教学互动效果。比如在介绍公共关系赞助活动部分,首先播放了事先选取的2012年9月30日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决赛“华少现场40秒飙广告”的视频,立刻吸引了所有同学的视线。广告词的第一句为:“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欢迎收看由凉茶领导品牌加多宝为您冠名的加多宝凉茶中国好声音。”加多宝是中国好声音的第一赞助商,通过竞标,加多宝以2012年的6000万元、2013年的2亿元、2014年的2.5亿元的巨额赞助连续3年获得中国好声音的独家冠名权。然后结合赞助活动的目标、如何开展、注意事项等知识点分析加多宝的赞助活动,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加多宝巨额赞助中国好声音的公关效果。

3.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性,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公众,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学校与外界的关系、教师的社会关系,联系推荐学生参加各类开业庆典、周年庆典、地方文化节或公益活动等的策划及全程活动。学校应注重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与企业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实习。此外,教师也可以组成管理咨询或培训团队,带领学生为企业提供公关知识传播、解决这些组织面临的公关危机、提供相关公关知识培训等服务。一方面可以使企业自愿地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加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同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4改革考试制度,考试项目多样化

公共关系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与考核制度改革同步进行,应侧重于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将考试项目多样化,比如运用案例分析、模拟面试、学期论文、论文答辩、实践报告、制作企业公共关系策划方案等方式进行成绩鉴定,提高学生的信息采集处理能力、 自控和处理危机的应变能力。在评定学生成绩时,应结合平时表现,如上课情况、出勤率、小测验、提问等,最好采用ABCDE等级制考核方式,即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种等级,而不是以单纯的分数多少来衡量学习效果。

4结语

管理咨询论文范文5

(1)考虑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具体工作中主要负责生产、咨询、人力资源、计划、营销、财务等管理工作,工作性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本科院系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工商管理难度日益增大,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人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技术、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不仅要熟练掌握工程技术,还要了解经营管理理念,此外,还应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本科院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时应充分考虑这些专业特殊性,不仅要关注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社会公益心、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促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协调、沟通、组织、交往、领导等多项管理技能。

(2)采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各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存在差异,在师资力量、招生条件、择业范围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各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地方类本科院校可以依据地区特点,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具有生源素质高、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因此,可以着重培养研究型、通用型、外向型工商管理人才;师范类本科院校则应注意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方面的人才。总之,各本科院校应当在遵循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

(3)增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本科院校的教育创新不仅要遵循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还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因此,本科院校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与之进行双向互动。本科工商管理教育要面向社会和未来,依据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管理理论和国内外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增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此外,还要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培养宽口径、强能力、厚基础、高素质的新型工商管理人才。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最后,要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工商管理专业口径,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增强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以提高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4)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相较于发达国家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我国仍有许多需要借鉴完善的地方。许多发达国家的本科院校主张将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依据一定的比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独立性和综合性。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接受基础的人文和管理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日本许多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尤其关注学生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商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我国若要完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会计事务所、商社、企业财务部门、内外贸企业、海外贸易会计社、金融保险等部门和企业输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2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2.1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要切实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单一化知识讲授、枯燥的理论识记和僵化的课堂板书。依据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特点,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形式和教学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对提高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具有显著成效。案例教学主要是指选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反映实际管理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在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分析和讨论复杂的现实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管理理论应对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教学法则是指针对客体和教学内容的特征,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角色,并创建管理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解决管理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管理环境,并提供相关决策参数,引导学生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分析、判断、解决相关的管理问题,并就解决结果进行全面研讨,从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发。引导学生参与论证、开发、推广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相关项目,增强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2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具有广泛性,还要找到准确的切入点。相较于其他专业,工商管理涉及到的管理活动相对宽泛,因此,其教学内容也应当适当扩展,但要注意核心课程的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教学重点,明确人才培养方面,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教学体系也应当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既要关注共性的基础教育,又要结合自身实际凸显个性特色。各本科院校应当全面研究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科学的教育定位,合理规划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例如,某本科院校毕业生多选择到企业就业,所以该校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不仅要开设概率论、线性代数、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数理统计等基本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还应安排学生学习纺织、机械制造、化工、电工学的基础知识。只有突出学科特色,才能促使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2.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本科院校要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协调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安排学生进行课内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践、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实践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探究实践教学的新方法,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内实践训练,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实践机会。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在假期期间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工商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ERP沙盘模拟大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让学生通过这些赛事了解最新的工商管理信息,并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其次,要革新实践教学的手段,要创办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的平台,并采购相关的实践软件,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模拟演练。最后,要探寻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实践教学时间相对较短,若要在有效时间内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并及时总结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

2.4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

管理咨询论文范文6

针对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投入力度不强、产出质量不高和协同度较低等问题,只有加大产学研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功能、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产出和协同创新要素的充分融合、提高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效率,才能不断推进文化产业产学研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创新;文化产业;黑龙江省

0引言

近年来,文化所具有的经济潜能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而文化产业以其高技术、高产能及低污染、低消耗的特点也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的朝阳产业,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其视为主流经济进行大力发展。丰富的教育和科技资源使黑龙江省在推动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目前黑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12位,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8所高校、21个中直院所以及121个省属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优秀人才,沉淀大量优秀的创新成果,一旦将这些优势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将发挥出不可估量的创新潜能。

1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问题分析

1.1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投入力度不强

黑龙江财政厅公布的数据显示,黑龙江省自2014年开始,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单列1亿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文化内容实、牵动能力强、创意水平高、市场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科研项目建设;奖励通过国家评选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企业。两年来共扶持建成投产的生产型和文化创意类重点科研项目48个,奖励重点文化企业52户,有效激发了文化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热情。但是现阶段,只有少量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大部分达不到扶持标准的企业在资金方面还是自行承担,具体方式主要以单独筹集为主,受企业规模影响向金融机构贷款或是进行融资的比重也比较低,致使资金短缺的问题经常发生。

1.2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出质量不高

1.2.1科研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27.98%,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涉及出版发行、新闻传媒、数字内容、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包括数字视频融合与大屏幕拼接SOC集成系统产品研发、大型汉字滚动显示系统研发、黑龙江交通广播全省同频率覆盖网、区域性雪场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水下数字式语音通信系统、基于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的VOD系统、用于音视频工作站的胶转磁设备、编码线移结构光三维视觉检测技术及系统研究等多个项目。但相比文化产业发达省份来说,申请和授权总量仍不够高,申请主体多为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申请数量较少。

1.2.2人力资源产出不能满足需求

从学研机构的角度来看,黑龙江省学研机构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理论库、产品库,拥有着其他社会单位所不具备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智力优势,为文化产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精、能策划、会经营管理、掌握高科技、有能力推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的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通过开展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也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高校和文化产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有效化解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实现了人才的定向输出。然而,目前黑龙江省有关人才的引进、培养、雇佣、激励等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灵活的管理模式和有效的竞争激励,严重制约了优秀人才在地区间与行业间的交流与互动。由于制度上的限制、人才市场的不规范、人才流通的不顺畅等原因,导致人才得不到合理配置。

1.3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度较低

1.3.1协同创新要素协同度较低

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项精细与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人才、知识、咨询、服务、市场、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目前黑龙江省现有的各领域体系中的各要素呈相互分割、互不相容的态势,与发达省份相比协同度较低,致使来自各方面的多种资源难以得到合理的优化与配置,严重阻碍了主体间的互动,使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很难有突破式的发展。

1.3.2知识管理协同度较低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来自不同的组织,它们的价值观、组织文化与优势是不同的,组织间差异严重阻碍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的共享。一方面企业担心自身掌握的知识、技术、信息的流出会给竞争者提供抢占先机的机会,因此不愿透露过多的核心内容,致使学研机构很难根据企业所提供的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相适应的合作计划,严重阻碍新知识的产生;另一方面这种组织间差异也会引起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产学研之间知识对接协同度下降,使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与文化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符,甚至产生矛盾,这样既不利于知识对接,也降低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浪费时间与金钱。

1.3.3中介机构的服务有待提升

现阶段,黑龙江省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工作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服务门类也较为齐全,但从整体综合服务能力来看,与发达省份成熟的服务体系相比,仍具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的中介服务环节上。目前黑龙江省拥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会计、律师事务所、决策评估、顾问咨询等多类服务中介,以及信息交流、技术服务、产权交易等多个公共平台。这些中介机构以及服务平台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开展提供了信息咨询、金融支持、创新应用、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服务与帮助,但目前在协同办公、信用担保、融资租赁、远程管理等领域的中介服务机构依然较少,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也十分欠缺,协同程度与其他发达省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很难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协同度较高的全程式服务。

2推进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2.1加大投入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科研活动经费的大力支持,充足的产学研科研活动经费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能够顺利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因此,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应提高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产学研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比重,从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高质量产出。由于黑龙江省文化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资金并不充足,因此要积极寻求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与帮助。除了保障科研经费的充足外,还要确保经费投入比例和结构的合理性。由于受到黑龙江省整体经济水平的影响,黑龙江省文化企业在对产学研合作经费的投入上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是较低水平,因此合理地安排经费投入比例和结构就尤为重要,从研发到成果转化、从引进到吸收,整个过程应统筹兼顾、合理配发,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与高效,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2促进产出

2.2.1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近年来,黑龙江省科研创新成果产出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成果转化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针对这样的现状,文化企业要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避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出现长期搁置的情况,从而影响协同创新产出的效率。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并不只局限于技术创新,还包括营运方式、工艺流程、管理理念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在成果转化阶段对学研方的依赖度并不高,致使目前许多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后期,学研方并没有过多参与到中试与商业化阶段,一旦出现问题,还要反馈给学研方,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成果转化效率。针对这样的问题,文化企业应该鼓励学研方参与到科研成果转化及收尾阶段,借助学研方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当场解决一些问题与突发状况。此外,也可以通过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转变以论文、著作和立项为主的评价体制,将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工作也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以此促进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或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2.2.2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产出

与一般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体现在其核心资本是具有文化创意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产出,主要从企业和学研机构两方面入手。从企业角度来讲,文化企业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力度,尤其是创意型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将“智力资源资本化”作为对有能力、有成就的员工的激励手段,鼓励将专利、创意、技术等创新成果要素加入到投资与分配中,刺激企业内部人才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从学研机构看,要充分发挥作为知识聚集地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大对文化产业这样的新兴朝阳产业的重视与研究,积极培养文化创作、创意、经营等高级人才。通过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出国访学等政策方面的适当倾斜来鼓励师生及科研团队积极参与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以及技术要素入股的长效机制,重点考察成果输出量、成果转化率、市场回报率等,为创新成果的产出打下基础。

2.3提升协同度

2.3.1促进协同创新要素的充分融合

首先要加强人才资源的协同。人才是核心资源,也是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创新的灵魂,文化企业与政府机构要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能力强、技术好、有文化创意的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而政府机构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或是相关政策为人才在学研机构和文化企业之间的流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将人力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其次是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入。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协调与服务的作用,宏观统筹好各类科研经费的作用与金额,科学分配各类研究的经费比例,力求给予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最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文化产业也可借助政府的帮助获得一些金融机构的支持,从而建立完善的经费扶持体系。再次要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在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它影响到投入、产出、协同度等多项内容,如果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多项活动都难以进行,或是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与信息对接平台,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符合最初的研发需求,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

2.3.2提高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效率

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两个部分,提高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的效率就是提高知识管理的协同度,也就是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度。在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的过程中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良好的知识交流渠道,因此打破组织间文化差异、建立良好的知识交流的体系是提高知识创造与知识对接效率的主要途径。首先,企业应加大对项目组成员的激励力度,通过提高项目成员的积极性来提高知识创造效率,从而促进新知识的产出。其次,学研方要将知识关键点和创新技术要点等核心内容如实全面地传授给企业,双方可以签订保密协议,均不对外透露项目内容,通过对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来提高知识对接效率。再次,要充分发挥企业方与学研方领头人的知识中介身份,在协调知识需求和传授核心技术上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企业方与学研方领头人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要经常与项目成员沟通,为知识对接提供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环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从研发到对接,从协调小试到成果中试的各个环节都具备丰富的资源、充足的设备以及适当的场所。

2.3.3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功能

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几乎无处不在,渗透到整个体系中的各个阶段、各个部分,具体职能主要包括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示范与检测、创新资源配置、管理咨询等。增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功能首先要提高行内从业人员素质,从根本上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其次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竞争良性的有利发展环境。再次可建立黑龙江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既可以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强行业内的交流与沟通,又可以通过会员制实现信誉评价和监督控制。最后要加强中介服务机构与其他机构的互动与合作,通过与会计、法律、投资、融资、评估等机构的相互提携,实现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全过程提供优质的综合性配套服务。

[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黑龙江省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运作机制及对策研究”(15GLB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与制度创新研究”(15BJY035)和2016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黑龙江省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朱志红 徐平 梁建花 陈天鹏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徐平,张秋实,朱志红.黑龙江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39-143.

[2]李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4(11):36-37.

管理咨询论文范文7

关键词:企业需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

随着近几年电商的兴起,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骤然增加,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必须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充分了解当前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技能掌握情况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管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将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的应用在实践中,从而更好的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较高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高职院校就业率,同时也能更加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达到校企双赢的局面。然而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来看,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企业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基于这一目标和定位,企业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总体需求

近几年,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扩展,这也导致了物流专业的人才缺口很大,有机构调查显示,预计接下来至少有600万的人才需求量,这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从就业方向上来看,物流企业的总体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物流规划咨询、国际物流、物流科研等几方面,这就要求人才应当具备创新能力、运筹规划城市物流系统的能力以及熟练掌握运作技术和操作能力。

2.具体岗位的需求

从物流企业的具体岗位上来讲,目前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一是基层物流运营操作人员,这类岗位包括仓管员、报关员、跟单员、理货员、分拣、派件和客服等,这些岗位要求人才应当能够掌握物流操作的基本流程,应届毕业生一般都可以胜任。二是物流运营管理人员,这类岗位包括仓储经理、物流企业运营经理、国际物流运营经理和物流信息管理经理等,这些岗位要求人才必须非常了解物流运营的管理流程,并对整个物流行业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一般还会要求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最好有2-5年的相关工作经验。三是物流规划咨询科研人员,这类岗位包括供应链管理咨询师、物流顾问和物流科研工作者,这些岗位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十分完整的系统物流理论知识,并且要有科研创新能力,最好有过相关项目的工作经验,属于高级管理人才。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与会计等传统专业相比,物流管理专业属于一个新兴专业,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教材脱离实际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导致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达到企业用人的需求,导致企业招不来人,学生就不了业的矛盾现状。具体来讲,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训。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理论知识也不容忽视。但是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且理论教学不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理解掌握情况较差。至于实训方面,则大多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有效的实践技能培训效果。二是假期实习流于形式。为了能使学生更快的适应企业岗位,一些院校会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借寒暑假的机会到企业实习。但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短短的一两个月实习时间并不能真正掌握业务流程,为此对于假期实习的学生,企业往往是安排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学生并不能真正接触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导致实习流于形式,毫无意义。三是考核方式欠缺。受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经验的限制,目前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考核体系还有待完善。当前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辅以论文形式的考核,但这些考核都过于书面化,并不能真正评价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改革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基于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培养出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情况,企业不得不再重新对其进行培训,这不但加大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也影响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尤其要注重实践教学。

1.基于市场需求创新教学理念

在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时,必须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创新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院系应当组织一个课改小组,并深入到相关的物流企业中,积极调查和分析物流企业对相关人才的具体需求,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探究如何将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教学结合在一起,研究如何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基于岗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中,不仅仅要设置相关专业课程,还要将职业标准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课改调研小组加大市场调研力度,立足于物流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使课程方案更加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另外,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应当符合实际,不能泛泛而言,也不能架空在实际之上。目前一些物流企业本身存在管理混乱、服务不佳等问题,在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课程时,要注意将教学内容和企业生产情境联系在一起,使课程的内容最大程度的还原企业真实生产状况,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就了解一个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例如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等,明确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以及对胜任该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另外,课堂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顺应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注意创新,与时俱进。

3.基于生产需求改革教学手段

学校在设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环节时应该以企业生产过程为基础,将教学环节项目化为供应物流、销售物流、信息管理、成本管理等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更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企业生产实践,设计教学任务,采用案例导向、岗位模拟等教学方法,与学生积极互动,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另外,使用多媒体教学、校内实训室技能操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效率。同时,学校必须重视学生实习,校企对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岗位,落实学生实习任务,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校企对接的教学方式能够扩宽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学校教学效率,最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全能型人才,促进物流管理行业蓬勃发展。

4.基于技能操作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针对当前过于单一的考核方式,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改革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对于学生而言,考核是一个分量很重的事情,好的考核方式有利于督促学生更好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认清学习重点。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考核而言,不但要注重对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还要注重对学生管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显然单一的考试或论文考核是不能满足以上考核需求的,建议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平时的成绩也纳入总体考核范围中,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物流活动模拟操作等多元化的手段进行综合考核,以更全面的掌握学生的综合能力。

5.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常见的实训教学手段,可以帮助企业直接培养优秀人才,也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校企合作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才能达到合作的预期目的。目前以参观为主的表层合作模式显然无法达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对此应当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企业实习机会。首先,可以和一些制造企业仓储中心、零售企业配送中心、港口、货运站、集装箱堆场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认知实践教学基地,组织低年级的高职学生进行参观了解,从而对物流行业有一个整体认知。其次,鼓励学生团体利用暑假自主找寻实习企业,并在返校后提交实习调研报告,然后由调研室对比较典型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以进一步深层合作。再者,学校也应该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并与合作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调用学校资源,考虑产业关联度、企业规模、市场份额、区位优势、技术水平等多个因素,遴选一批企业,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操作:一方面,利用师生在理论知识储备方面的优势,积极与企业开展交流互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的考查,为企业的运营模式和业务流程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增强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吸引力。另外,当前电商的兴起使得网购得到快速发展,大学生也是网购的主要群体,目前高校的包裹收发业务十分频繁,基于这个机会,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即校园物流机构。学校只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指导,剩余的运行管理都由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负责,包括包裹的揽收、录入、分拣、跟踪、发放等业务流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不但解决了校园包裹的收发问题,还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不出校园就得到锻炼的机会,切实的提升物流管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对物流企业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四、结语

总之,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扩张与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为了能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实战技能,使其可以快速融入企业岗位需求,为企业带来效益,就必须要对当前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只有立足于企业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教学,才能培养出更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物流专业人才,才能实现校企双赢的最佳局面。

参考文献:

[1]许超.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J]中国市场,2017(32)

[2]刘子玉,肖静.JT学院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商业经济,2016(08)

[3]阮晓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物流科技,2017(03)

[4]魏蕾.基于市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06)

管理咨询论文范文8

[关键词]P2P;评级机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相结合的产物。自2014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连续五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P2P网络借贷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业务模式,由我国首家P2P网贷平台“拍拍贷”在2007年引入。在政府的重视和相对宽松的监管下,P2P于2015年进入了爆发期,其正常运营平台数达到高峰———3464家。但是同样也因为前期缺乏监管,我国P2P网贷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集聚了越来越多的风险。P2P频频出现问题平台,暴雷和跑路事件层出不穷。2017年底监管政策连续出台,2018年底监管层又出台了多份政策引导清退文件,引导P2P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年停业及问题平台总数为723家,2018年为1279家。监管引起了行业剧烈动荡,平台数持续减少。2019年包括红岭创投在内的多家平台宣布转型,另有如团贷网、温贷网等暴雷。截至2019年6月,运营平台数有844家。P2P网贷平台信用评级是指网贷评级机构在收集各网贷平台公布的信息、数据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化的模型对数据进行量化的成果。网贷平台信用评级机构就是从事网贷平台信用评级的中介服务机构。2019年网贷平台面临大量清退和转型,因此防范平台风险,建立独立的第三方信息评级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P2P网贷平台信用评级的作用

(一)提供信息,减少逆向选择

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自身的资源受限,投资人往往会重点评估平台实力而非评估项目质量。网贷平台信用评级排名可以帮助投资者完成初步筛选。徐婧等(2019)通过分析2016-2017年的100家P2P平台数据,结合评级报告得出在政府监管下,评级结果对P2P平台成交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评价排名越靠前,平台成交规模越大。不同的P2P平台提供的利率不同,但可能会出现“柠檬市场”,存在着逆向选择问题。P2P平台评级有利于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例如一些问题平台在跑路前会提供高于市场平均利率的收益率,用以吸引投资人投资,获得高成交额。

(二)降低交易成本

面对市场中成百上千个P2P网贷平台,普通投资人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平台进行实地考察。专业的P2P评级机构会在网站中实地考察某家平台的情况,对平台的评级也是采取一定的评价方法得出。因此,对普通投资人来说,参考第三方评级机构给出的平台评级结果进行投资,会降低自己的交易成本。

(三)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投资者存在羊群行为,P2P网贷借贷平台上缺少有价值的用户信用信息,出借人倾向于观察他人的投资行为以期避开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资风险。平台如果遇到突发性事件,如有媒体进行夸大性负面报道,可能会引起出借人恐慌,集中向平台进行挤兑。而P2P网贷评级平台如果及时关注,提供准确信息,客观进行评价,可以起到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另外,P2P网贷平台信用评级机构还起到教育投资人的作用。比如网贷之家中就提供了对话网贷人、网贷漫谈、网贷微课堂等栏目。一些专业评级机构网站定期对网贷行业进行整体趋势分析,对不同网贷业务类型进行分析和政策解读,这些都有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二、我国P2P网贷评级机构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评级机构数量逐渐减少

我国的首个P2P平台评级报告是网贷之家于2012年的,随后进入P2P平台评级机构数量逐渐增多。2017年底,被用户公认的评级机构有18家,但评级机构类型包括咨询公司、研究所等,其评价水平存在差异。网贷评级机构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经过市场的筛选,一些评价机构不再定期报告,另一些评级机构慢慢退出了评级业务,比如深圳棕榈树策划咨询有限公司等。目前我国主流的P2P网贷评级网站有两家———网贷之家和网贷天眼。

(二)评价指标不明确

不同的评级平台采取不同的评级方法。2015年网贷天眼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合作,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合规风险四个风险维度进行P2P平台评级。采取专家打分的方法,在信批、合规、期限、偿兑性、资金流入率、运营和地域性等方面给出了结果。网贷之家隶属于上海盈灿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第三方网贷咨询平台。早在2011年成立之初就提出了网贷指数的概念。目前网贷之家网站从成交积分、人气积分、合规积分、品牌、分散度、透明度六个方面进行P2P网贷平台的评级,最后根据发展指数,也即某一家P2P网贷借贷平台综合情况的指标进行排名。这些评级机构一般不公布具体评级指标。指标的权重不同,导致不同的评级机构会对同一个P2P网贷评级平台给出完全不同的排名结果。从目前的论文研究成果看,一些优化算法能更准确的对P2P平台进行排名。我国学者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对评级问题进行了讨论,如因子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层次聚类法等。但是P2P网贷评级平台是否会采用这些研究对算法进行优化以及多长时间对算法进行优化都无从得知。

(三)公信力的缺失

第三方评级机构监督的关键在于客观性、独立性。评级机构需要对自己进行明确定位,不能在提供信息中介的同时,还包含有P2P网贷经营者的身份。网贷之家是P2P平台评级的重要网站,但是本身也是民营企业,缺乏公信力。“投之家”事件,虽然网贷之家得以澄清,但还是使很多投资者产生了质疑。号称专业评级机构的大公国际则因为卖评级、存在利益交换和寻租问题,在2018年被证监会严重警告处分,相关评级业务也暂停一年。P2P评级机构一项收入为广告收益。第三方评级机构在网站上公布优选平台或者设有平台广告位,这是否会影响评级的公正性,也是存疑的地方。

(四)评级数据的可得性

平台数据的可得是评级机构顺利评级的必要条件。数据获得的方法一般有通过信息抓取技术收集、向平台征集数据、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市公司公告、现场调研等。对透明度不高的平台数据如何获得、如何评分是难点。评级机构获得平台数据的来源不同,也使得评级结果不同。

三、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建议

(一)确定评级机构行业规范

P2P平台评级机构的健康发展关系到P2P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政府而言,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切入这一行业,也可以扶持和监督第三方机构。政府应尽快确定评级机构行业规范,包括设立评级平台准入制,明确评级机构与平台之间的关系,要求机构公布评级指标及其权重等。

(二)加强可靠信息的收集

P2P网贷平台的披露工作是监管关注的重点。目前国家互金专委会收集网贷机构的运营数据,并通过“金融服务平台”APP向出借人开放,提供了“借贷余额”“在投人数”“流动性”三个指标。APP还邀请出借人积极查验、举报,以验证网贷机构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另外国家唯一批复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支撑技术平台,能对P2P网贷机构实时数据接入,进一步加强了对网贷机构的动态监测。第三方评级机构可以向政府申请,争取取得必要的评级信息。除此之外,评级机构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调研部门,定期去平台调研,实地掌握信息。

(三)定期评价评级指标的科学性

第三方评级机构需要建立自己的研究团队,并主动和科研院所合作,参考最新学术科研成果中的评级方法,在评价指标上做出科学调整,提高评价的正确性和质量。第三方评级机构应在自己的平台网站上公布评级指标,接受平台、投资人、科研工作者的监督,定期不断完善评级指标。

[参考文献]

[1]马玉霞,徐洲,龚钱东.我国P2P网贷评级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7):31-32+42.

[2]阎维博.P2P网贷评级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趋势———从“网贷评级第一案”谈起[J].征信,2016(8):57-62.

[3]徐婧,刘营军,张龙耀.第三方评级对P2P平台成交规模的影响[J].武汉金融,2019(3):30-36.

[4]彭惠,颜智.基于P2P网贷平台分类的信用评级体系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0):167-169.

[5]颜凯利.我国P2P网贷平台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6]朱正皓.基于因子得分的K-Means聚类算法的我国P2P网贷平台信用评级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