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的环境工程创新创业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的环境工程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工程教育认证下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路径,包括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推进导师制等。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工程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占高等院校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工程类专业在校生人数占全国本科人数的三分之一[1]。中国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总量居全世界前列,但符合要求的工程人才数量排名却并不乐观。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实践能力薄弱,难以短时间内胜任工程工作。而工程教育认证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国内的环境工程专业起步较晚,环境工程专业成立的标志是1977年清华大学在给水排水专业上成立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同时这也表明了国内的环境工程专业开始发展。环境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的交叉学科,与土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生态学、化学工程、材料工程、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随着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关注,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在专业上还需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要是与工程技术相关的行业协会联合工程教育工作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3]。当前,很多院校在教授环境工程专业时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实践教学弱化,重理论而轻实践。环境工程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解决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并且还需要相应的创新能力,而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

首先,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以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办公司企业,心理畏惧[4],思想上缺乏足够的重视,部分高校尝试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的形式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但只有少数高校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系统的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中。其次,部分高校通过创业实践、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技能,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生只是将其作为选修课,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学好专业知识,才能找到好工作”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

(二)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目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不是由专业的教学教师教授,而是由行政人员或专业教师兼职教学,这些教师缺少专业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同时他们中大部分人缺乏创业实践,只是为了完成学校交代的任务,重视程度不足,授课内容难免有些空洞,因此造成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错位。

(三)没有形成权威的创新创业教材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进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创新创业教育虽然部分被融入第一课堂,相关课程也在各大高校间逐渐展开,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呈现出不主动、不规范发展的形态。同时暴露出创新创业课程少、体系单一、课程内容乏味、授课方式单调等问题,这也成为限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四)创新实践平台缺失,创业活动流于形式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所在,虽然高校举办了各类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类的比赛,如创业大赛、数学建模、挑战杯等,但多数大学生只是为比赛而比赛,而不会真正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校企合作基地、产业孵化园、创业园等形式的创新创业基地虽然得到社会的重视,高校和企业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很大一部分流于形式,高校还是强调学术,学生锻炼的时间和机会不是很多,企业提供的也只是专业技术类的岗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工程教育认证下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路径

(一)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

在传统教学中,高校重视专业教育,环境工程的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完备,但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存在不足,学生在专业课程结束后才接触到一些环保科技前沿知识,还停留在理论的碎片化学习上,难以形成系统。因此高校要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具体实施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创业成功的校友和身边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创业事迹坚定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②聘请创业上有建树、责任心强、有社会责任感且与本专业相关的成功企业家来校担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导师,定期开展创业讲座,以结对的形式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培育学生的创业理念;③积极创新认识实习模式,变被动的“适应性教育”为主动的“创造性教育”。在认识实习的过程中,高校应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并由相关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体验企业创新创业的文化内涵,感悟成功人士的创业心得,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认识实习实践中找到契合点,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融合[5],专业教师一般是学术出身,不讲创业,而担任创新创业的教师又不懂专业。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应互为支撑、相互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创新创业教育要以专业为基础,没有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无根之木”,专业教育脱离创新创业教育,则将重返传统教育的老路,所以专业教育也要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两者捆携式发展,既可保障专业的发展,又能提升学生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的环保人才。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高校在专业培养方式中要融合创新创业课程,通过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权重,合理安排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以大二暑假为分水岭,前一部分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后一部分时间侧重创业方向;②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应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专业讲座、学科竞赛、高校社团活动、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课外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整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计划,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按“总体设计,分项实施”的原则,实行项目负责制,采取跟踪管理的方法,以“活动项目”的形式每学期实行滚动开设,确保做到四年不断线,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爱好、能力和特长等选择相关项目及其修读时间,并记录为学分;③高校要在第二课堂中开展系列化的课程讲座,鼓励参加实践的教师前来讲学,并且利用社会资源,吸纳兼有创业经验和专业学术背景的人兼职教学,聘请企业家或创业校友为客座教授,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当前环保形势、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治理新方法和创业历程,和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互动,使学生更能深切地体会到创新创业教育所能给予的帮助。

(三)推行导师制

设置导师制的目的主要是使导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掌握程度、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在统一教育的背景下,重视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并完成个性化培养方式。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施。①导师制一般由学院和教务处负责,导师工作制度实施工作要有相关记录,学院对此进行监督和考核。导师制承载的内容应与学生的专业培养挂钩,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涵盖学生学习、专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等,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造精神和创优品格的培养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的重要内容。②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主要负责专业学习、考试、日常生活的指导及校外实践学习活动的辅导,专业学习中涉及的仿真实验、基本操作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在学校进行;企业导师则负责创业方案设计、行业技能培训、硬件设备操作、案例分析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或市场进行调研、实习,为学生创业提供亲身体验与经验。③高校可根据导师制的特点,推出基于导师科研项目的创新或创业实验室,由校内专业导师在科研创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创新探索实践,指导的重点要落实在专业规划与发展、科研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

(四)建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管理机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计划的规范制度。例如,学校可以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计划的相关实施管理办法和细则、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计划的经费管理办法,以及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管理系统等一系列举措,这样可以充分保障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能落到实处。第二,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计划组织实施机构。学校、学院可以分别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负责学校和学院层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则按工作分工具体开展各实训项目的管理工作,使每个计划的实施工作都能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根据学校委托,学院应全面规划,承担起面向全校的相关项目的实施工作,积极宣传和组织开展本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计划项目,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导师、具体训练项目和时间,这样有利于形成学校、学院、学生三者互动的创新创业实训机制。

(五)完善实践教学

实践出真知,任何的教育方式都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对于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实践能力更是不可或缺。在以往的培养计划中,高校通常只重视课内实践教学,实践环节层层递进,课程设计、试验、参观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但这种培养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要完善课外实践,具体教学包括以下内容。①科研创新实践教学。例如,高校应组织开展各类科学研究(包括学生申请科研课题、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等)、实用新型或技术发明、创新型实验、开放实验等活动。②创业训练项目的开展。例如,高校要组织策划大学生创业文化节等活动及创业项目孵化等其他各类创业活动,并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等为学生创业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指导;高校要积极主动推动学生进入环保行业了解企业科技创新,参与生产实习,从而得到应用型科研训练,充分激发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③科技竞赛的开展。例如,高校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诸如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及其他各类专业(技能)比赛等。④职业技能培训的开展。例如,高校要鼓励学生参与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各类职业资格、环保专业技能培训和考证活动。

三、结语

工程教育认证是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充分发挥环境工程专业的优势,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可以充分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一,高校要根据我国创新型高校建设的目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条件下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优品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第二,高校应根据工科专业特点,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各类大学生创新实训计划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创新创业的活动成为学生必修环节,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联动,从而建立由高校、导师、学生等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推进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梁淑轩,路达,刘微.创新创业背景下以工程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环境工程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34):29-30.

[2]陈文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7):29-32.

[3]姜理英,陈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3):256-260.

[4]李宝,梁仁君,焦伟,等.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44):46-49.

[5]刘桂香,马长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7(20):72-76.

作者:聂发辉 吴道 夏敏峰 陈晶 闵凯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