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学概论范例

工程科学概论

工程科学概论范文1

关键词:工业工程;教学改革;双语课程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短缺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内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经济、新技术的发展给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带来极大的挑战,传统的外语人才不能满足专业深入交流的需求。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一系列优质的双语课程、全外文授课课程作为支撑,加速建设双语与全外文品牌课程是各个高校确定发展的重点[1]。双语课程不同于大学英语等公共英语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不是学习英语,而是将英语作为一种学习、交流和沟通的工具,通过双语讲授的方式,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2]。工业工程概论是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拓展课,采用双语授课。本课程致力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前工业工程领域的相关知识及其在多个不同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方式,为提高通过集成各个部分的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是实现“工程+管理”融合的重要课程。目前,本课程已开设6年,但是在双语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在培养国际化人才以及“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迫切需要对工业工程概论双语课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工业工程概论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针对工业工程概论双语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重要性以及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课程组在已完成上千人次本课程讲授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实施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教学内容重构方面

工业工程具有工程性、应用性、交叉性、创新性等特点,既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学科,也不同于管理学科,侧重从工程技术角度进行管理[3]。工业工程概论双语课程涵盖面广,对工业工程学科涉及的设施选址与布局、工作测定、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控制、人因工程、项目管理等内容均进行了介绍。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秉承知识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原则,课程组制订了工业工程概论双语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章节进行调整并整合,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七个单元:(1)工业工程的历史与展望;(2)制造工程及CAD/CAM、机器人和自动化;(3)生产计划与控制以及质量管理;(4)设施选址与布局以及物料配送;(5)工作测定、人因工程、财务补偿与人力资源管理;(6)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程经济以及项目管理;(7)集成系统设计。各个单元的教学模块及知识点,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1.2教学资源建设方面

在教材方面,目前选用国外全英文原版教材"IntroductiontoIndustrialandSystemsEngineering(Edition3)"(作者:WayneC.Turner),该教材涉及内容较多,包含三大部分、21个章节。该教材于1978年出版,并于1987年、1992年进行修订,目前使用的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引进的第三版影印版。由于教材成书较早,部分案例与当前工程实际有所脱节。为此,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推荐部分教材作为参考教材,并结合最新的工程实践经验,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工程案例库,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同时,结合课程特点以及知识点,构建试题库和作业库等资源,为教学资源的在线建设奠定了基础。

1.3教学模式改革方面

根据工业工程概论双语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并针对学生专业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课程组目前主要采用维持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即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中文来维持学生理解),并逐步融合过渡式、浸入式等双语教学模式[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全英文课件(部分重点内容采用中英文对照),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提高学生兴趣,在知识点讲授过程中,通过案例、游戏、故事等场景的引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充分利用学校国际合作基地的师资力量,尝试一种由海外教师与国内教师联合的双师教学模式,借鉴国外创新课堂讲授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

1.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承担工业工程概论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有多年的工业工程相关领域课程的教学经验,对本课程的知识点具有深入的理解,并且应具有从事工业工程领域科学研究的基础,对工业工程的最新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在语言方面,授课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英文基础,可以用英语对专业知识进行表达。目前,课程承担教师倾向于由具有工业工程研究基础的归国访学人员担任,并积极鼓励教师出国访学,以培养更多的双语课程教师。

2工业工程概论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1利用在线平台加大课程资源的建设

由于国内开设本门双语课程的高校偏少,国外的部分教学资源涉及版权问题,使得本课程的资源建设难度较大。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不仅立足于当前选用的国外原版教材,还应在结合国情、专业情况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更为适用的教材,解决教材存在的问题。大力建设在线教学资源,将已有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工程案例库等资源实现在线共享,并基于在线教学平台,实现课堂练习和课下作业的线上布置、收取及批改。

2.2实施分层次阶梯式的教学方法

由于每名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不同,而且每名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不同,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工业工程概论双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采取分层次的教学策略[5]。尤其是对基础较差、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应引起重视。在授课之前,应通过学生的公共英语课及四六级考试成绩等了解班级整体以及各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应通过随堂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分析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提升应变能力,使授课过程具有针对性、目标性,提高授课质量及效率。

2.3通过工程实践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业工程概论双语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解决工程中的管理问题,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介绍工业工程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讲解如何用各个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在原版教材中,每一章都是由一个工程案例所遇到的问题而引出,由问题引出每一章的知识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深入理解原版教材中的案例,并能举一反三引出新的案例。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结合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搭建各个知识点应用的场景,由工程问题逐步深入浅出地引出各个知识点,采用任务导向、项目导向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其中,能够将所学的工业工程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

3结语

工程科学概论范文2

【关键词】石油工程概论;教学效果;教学改革

引言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内容是针对石油展开的一些概念理论知识讲解,该课程包括油藏工程、钻井工程以及采油工程等不同的内容,是了解石油工程基本概念原理的主要工具,面向学校非石油主干专业学生开设。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观察和分析,它的知识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术语,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可能会存在难理解等问题;另一方面,石油工程概论这门课程涉及的领域较多,包括油气藏、油气层压力等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现阶段,在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因此,需要有关人员进行相应的研究,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办法。

一、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积极性不高。通过对石油工程概论课堂教学的观察发现,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就课程内容进行解读,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任务进行课堂设计,但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没有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没有意识到石油工程概论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只有小部分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听讲。另一方面,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属于专业领域的知识学习,但是现阶段,学校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这门课程所占的学分较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意识里就认为这门科目不重要,自然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课堂上。同时,许多高校在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学时较少,将大量的概念教学压缩在一个较少的空间中,使得教师在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为了内容和时间上的分配,需要进行大比例的理论知识教学,没有为学生留出相应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对于这门科目的学习兴趣。

2.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通过调查显示,在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对教材内容的复述,很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规划设计,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听课好比在“听天书”。存在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在石油概论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专业化和灌输式,没有实现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等方面的融合,教师的教学目的过于片面,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框架。石油工程概论虽然是自然专业专科,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仅从专业性入手,学生很难对其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具体的理解,学生的知识面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还会降低该门课程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从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它在学科的定位上存在相应的滞后性,学校在进行版本编制的过程中,没有从学科的发展上进行设计,导致许多内容过于陈旧和重复,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讲述上也缺乏相应的层次设置,没有实现由简到难的过渡,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教师在课堂讲述的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没有实现在教学资源上的延伸性,没有通过一些案例以及故事等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引导,这对于教学效果也有着不利的影响。

4.缺乏教学实践。石油工程概论课程虽然属于理论知识概念的教学范畴,但是学生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对遇到的一些专业词汇进行了解,无法形成有效的联系记忆体系,导致学生对于石油相关知识的理解仍然过于片面,但是从现阶段来说,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没有将教学实践引入到课程教学上,没有制定相关的实验课程或者参观实践等活动,导致课程结构上的不合理,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

二、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传统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较少,学生注意力得不到有效的集中,大部分学生的心态都没有放在学习上。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本质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并且将精力投入到课堂上,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从教师的角度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实现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它打破了原有的课堂结构,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到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理论知识的提升。

2.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新时代下,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是在响应人才培养计划,牢牢把握现有的目标要求,构建更加全面的教育体系,形成一种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实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注重课程难度、深度等方面的设计,采用全新的教学体系,通过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还可以加强教师的教学管理,实现优良的学风管理策略,优化课堂的教学秩序,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形成一种协同发展的教学目的。

三、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应遵循的原则

1.兴趣原则。在传统的石油工程概论教学理念中,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已经在潜意识中将其认为是专业概念理论非常多的课程,因此,在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中,教师应该从兴趣原则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到与教材内容不一致的课程内涵,实现石油工程概论与其他科目的有效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兴趣,找到学习的方向。

2.学生主体原则。在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内容的设计上应该以学生的基础能力为主,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个人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它应该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他们并不是对理论进行机械记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具有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可以从根本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学生主体原则还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观察学生的状态,彻底改变传统高校课堂的固有问题,实现各方面的协同发展。

3.拓展原则。所谓的拓展原则就是指教师在石油工程概论的教学中,应该摆脱课本带来的限制,实现对教学资源的延伸,在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整体,做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课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教师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通过框架体系结构的设计实现教学的优化。同时,拓展原则还应该满足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注重回归到教学的本质上,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多样,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一些反馈进行修改和更新。

四、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从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本身的教学范围出发,学校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与其他科目的结合,尤其是对于专业课程来说,要保证内容上的针对性,避免对于大量不相关内容的重复,尽量做到形式上的简洁,突出每个章节的重点,便于学生在预习以及复习时的自主学习。例如,在采油工艺的学习过程中,教材应该突出地质开发一体化的概念以及相关知识体系的建立,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思维导图。另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提升,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拔高题。同时,优化教学内容还包括从学生的专业出发,如果是石油专业的学生,可以从石油等概念的角度进行教学;如果是计算机专业的选修课程,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指标的计算模型等方式在相关的软件上进行设置,帮助学生实现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2.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在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完成素材、图片以及案例等方面的收集,从多个角度实现教学知识的阐述。首先,教师可以对教学资料进行调研,教学资料中含有大量的辅助素材和主体素材,教师将这些内容进行区分,找到其中的精华,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其次,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以及教学软件的方式,将文字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相较于传统的板书教学来说,这种教学手段上的更新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实现对内容的更好理解。另外,为了增强在专业课程上的教学效果,应建立相关的实验室,购买相应的设备。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石油开发中用到的机电设备进行实地观察,也可以对它的使用方法进行观看,包括抽油机、破碎机等,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石油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场所,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感受到石油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加强实践和教学的有机结合。

3.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框架,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指导方向,为了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效果,教师需要结合时展的特色、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它是一种具象化的操作过程,需要教师从整体上进行考虑。在新时代下,石油工程概论课程需要注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上的统一性,需要展现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不再是教师单纯地输出观点,学生被动地接受观点,而是从单一化到多样化地发展教程;教师不需要对石油概念进行归纳总结,而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需要合理的规划课堂时间,引入一些现代化的教学理论。另外,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采用主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以问题解决作为课堂中的核心内容,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假设、推理、验证的过程,从而建立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

4.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石油工程概论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欠缺一定的理解能力,无法真正地对概念进行应用,包括石油勘探以及开采工序等,这些都需要经过实践进行论证。为了提升课堂上的整体效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到相关企业中,亲身体验石油钻井应用到的设备以及工作流程,参观和了解企业中一些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弥补逻辑思维上的空缺,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创新,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通过具体环境的设置,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的差别,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摆脱教学脱节等问题,这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主要方式。

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的一种客观评判,教师在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应该对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足以及优势,从而方便后续学习计划的制定。首先,教学评价是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一种反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找到学习中的误区,及时进行改正。其次,教学评价的目的是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实现各方面的调节。另外,教学评价还可以为后续的教学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保证教学效果的提高。

五、结语

工程科学概论范文3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工程概论;教学设计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课程观,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全方位育人[1],这是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育德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以环境工程概论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总目标,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强化对学生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理解在构成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系统的进程中,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理念。

二、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融入点

(一)绪论

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党的精神和我国绿色发展理念,传递“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是唯一出路”的思想,融合“基本国情、中国梦”等“富强”价值观。

(二)环境与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通过“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融合“以人为本、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社会秩序、国民素质、科学精神、公序良俗”等“文明”价值观。通过“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融合“生存权、发展权”等“民主”价值观和“真善美”等“和谐”价值观。

(三)大气污染与治理知识

通过“大气污染治理国际合作”“颗粒态污染物及治理”,融合“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责任意识”等“法治”价值观、“起点公正、过程公正、结果公正”等“公正”价值观和“守信、社会公德”等“诚信”价值观。通过“主要气体污染物治理及交通污染防治”,融合“以人为本、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国民素质、科学精神、公序良俗、社会风尚”等“文明”价值观和“爱祖国、爱人民、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等“爱国”价值观。

(四)水污染及废水处理知识

通过“废水各种处理方法简介”,融合“生存权、发展权”等“民主”价值观、“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社会秩序、国民素质、科学精神、公序良俗”等“文明”价值观。

(五)固体废物的污染及处理知识

通过“固体废弃物治理技术简介”,融合“以人为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社会秩序、国民素质、科学精神、公序良俗、社会风尚”等“文明”价值观、“集体主义、自由与纪律、自由与法制”等“自由”价值观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责任意识、纪律意识”等“法治”价值观。

(六)绿色化学与化工可持续发展

通过“绿色化学与化工可持续发展”,融合“物质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基本国情、中国梦”等“富强”价值观、“以人为本、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科学精神”等“文明”价值观、“热爱工作、热爱岗位、职业道德”等“敬业”价值观及“真善美”等“和谐”价值观。

(七)废水处理工程设计

通过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和环境工程设计实例,融合尊重自然规律、社会概论的工程师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工程伦理观,体验知识运用和社会价值取向,训练和培养学生“双创”能力。

(八)实践教学

通过深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学生公寓中水及雨水综合利用工程等生产现场参观体验,融合“以人为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公序良俗”等“文明”价值观、“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学校、时代精神”等“爱国”价值观和“包容、协作、团结”等“友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手段和载体途径

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及治理的现场感受;利用网络课程空间资源,扩大自主学习范围和内容;通过生产现场参观学习和讨论,体验知识运用和社会价值取向;开展课堂讨论课互动学习和利用网络课程空间讨论模块开展“课程讨论”,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采用课堂讨论、课程讨论、学习小结、网络课程学习等方式,以及平时考核和撰写课程论文期末考核等“探究式教学考核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双创”能力。

四、教学设计案例

(一)“大气与大气污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三)“固体废弃物预处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五、结束语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科学发展观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达到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工程科学概论范文4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实验技能培养课。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二者相结合,相辅相成,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亲自动手实验,这样一来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等3种类型,验证性实验是课程的基础。为了使实验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与系统性,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织,让学生在从验证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再到创新性实验的过程中,慢慢提高,一点点加深内容,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三种实验项目中验证性实验是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对知识有理解性是不行的,必须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综合性实验是几个实验的有机组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将几个实验结合起来,将基本操作能力与实验有机结起来,有利于增强实验技能的系统性。

2.层次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方法

在进行实验前,认真对实验所涉及到的设计方案、实验所会用到的具体步骤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探讨等细节步骤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起一个崭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的方法,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让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枯燥讲解者,而是学生们学习方向的引导者,对于具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老师都应提前设计好教学方案,主动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根据资料中有用的信息来进行合理的实验,慢慢的,这种教学方案就能将学生的被动转变成主动,大大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和进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性和与老师的合作意识。

3.层次一体化的课程考核办法

在课程改革实施后,制定一系列的关于学生个人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考核办法,通过这些方法,对学生个人的具体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综合评价,让学生对自身的动身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辨析能力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以往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都是通过日常出勤率、平时表现、实验报告三个方面来进行的,然而改革后,则将启用平时成绩、专业操作技能、研究报告、实验结果的判定和答辩这些环节来对学生进行综合、真实、客观的反映,在专业操作技能方面,增加接种技术和微生物分离技术等专业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并现场对学生进行一一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考核改革方法的真实目的。实验报告并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为了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把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使学生们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都应通过具体的步骤来进行解决,让学生将其落实到书面材料上,老师可以根据其对所遇到的问题的理解程度进行合理的评分。对于有考研兴趣的同学,可以提交科研实验报告或在相关期刊上刊登自己所写的学术报告,让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在应用了“层次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后,逐渐形成并完善了验证性到综合性再到创新性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实验层次模式,实现了课前指导到课上监督再到课后讨论的教学新方法,强化了学生在技能,考勤等方面的考核办法,改革的新模式,从很多方面得到体现,提高了教学水平,满足了学生的求学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精神和积极性。为了更好的进行实验,应对器材数量进行有效的扩充,让更多的学生能同时进行实验,再也不用多人共用一台设备,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进度。

4.结语

工程科学概论范文5

1.1教材

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处理好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教材选择始终以专业和行业需求为依据,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基础性与前瞻性兼顾的原则。现有测绘工程CAD教材往往偏重于基本图形的绘制,实例不典型,往往与专业脱节,不便于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因此在授课中将多种教材内容相结合,制定适应应用型本科测绘CAD的教学大纲,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实习指导书与习题集,明确培养目标,注重理论基础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1.2教学内容改革

虽然多个专业都开设CAD课程,但各专业有其自身特点和应用范畴,行业中对CAD操作能力的要求也不同。以测绘工程专业为例,多涉及地形图绘制,以此为中心,教学中应强调地形图中点线面等符号的绘制、图框的制作及与南方CASS专业软件的联系,同时结合专业课的内容,讲授绘图时的注意事项,巩固相关专业知识。而对于房产专业就没有必要学习地形图知识,反而应重视自身行业的需求及建筑行业相关标准规范。因此不同专业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更新。测绘CAD在目前以“二维图形绘制与编辑”为主的前提下,引入二次开发理论方法及专业图绘制内容,并简要介绍二次开发的测绘工程应用软件情况,弥补目前国内测绘CAD教材稀缺等问题。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测绘工程专业CAD课时为48学时,学时较少,所以需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完成教学任务。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教学与上机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错的教学方式。但缺点是在课程中过于独立,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理解的东西等到下次上机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得不到立即训练的机会,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较为理想的方式是,在机房采用教学管理系统,教师机控制学生机,教师演示的过程既能让学生见到又能进行师生之间互动,同时配以板书进行讲解补充,之后学生亲手操作。这样能够及时看到自己欠缺之处,并通过亲自操作加深记忆,充分实现教与学并举的目的。如叶爱银所说,课程结束后再安排2周的实习专周作为强化效果更好。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录像教学:将命令操作步骤或图形绘制方法进行录像,便于学生及时查看与回顾;生产项目案例教学:引入专业工程图件,通过具体例子或实际上产项目,使学生体会并掌握CAD在专业中的应用;网络教学:让学生上网查询CAD软件更新、应用实例、专业应用等最新进展;引导教学: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汇总相同图形的不同绘制思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考核内容调整

关于CAD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往多采用笔试加上机,且强调的是要求学生会用基本命令画简单图形,在这一点上忽略了测绘工程专业要求。所以考核时应注意添加专业应用,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专业工程图的绘制,综合平时成绩、绘图速度与准确度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师资队伍建设

CAD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师的安排上,最好是本专业教师讲授本专业CAD课程。因为教师参与过实际生产项目,熟悉内外业实践经验与技巧,具有较好的操作和绘图经验,这样在讲解一些命令时可以穿插专业实际工程图纸练习,做到将“CAD”与“测绘工程”有机结合。否则一个专业教师教授多个专业的CAD课程,往往不能较好的了解各行业要求,也可能不知不觉地将自己专业的技术要求带到教学中去,对其他专业学生可能是一种误导。因此,教学改革必须重视专师专教的作用。除此之外,授课教师还应该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和交流,了解后续课程需要用到哪些知识,做好将专业知识与CAD课程的进一步结合。

5其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创新能力。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CAD软件也在不断升级,但在测绘工程专业中对CAD软件更新要求不高,因为专业制图软件南方CASS是建立在CAD平台基础之上的。CASS软件更新较慢,所以CAD使用较早版本即可满足要求,但为了保证学生对新知识、新版本的了解与掌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软件的方法和要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6结语

工程科学概论范文6

[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

当前工程造价专业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愈加关注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课程思政在当前的专业建设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是指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结合起来,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思政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的基础。课程思政并非直接用思政教育取代专业教育,而是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共进步、共发展。工程造价专业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在于让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具备职业道德,做到诚实守信,能够与人团结协作,具备优秀的从业综合素养。

一、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探讨

课程思政教育并非简单地将专业课程“思政化”,课程思政要将课内与课外融会贯通,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生活生产中的实际情况与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知识传授、知识应用结合起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点,把思政教育打造成德智融合的新平台、新环境,充分利用专业与教师的力量,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协调好教学、教务、学工、团委等各个职能部门,资源整合,形成整个专业乃至整个学校共同进步的思政教育共同体。建筑工程计价与计量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这一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专业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材料,形成以思政教育为主线的工程领域的案例库。专业教育和思政案例结合起来,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结合起来,构建新型课程内容,实现专业化的、实用性强的、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摸索一条可以复制到其他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教学改革的途径,构建全程育人的思政教育体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较为基础,专业性强,课程内容深刻。本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高年级学生,他们中大部分人即将踏入社会,对未来有一定的职业规划,对行业有着美好的憧憬,同时,也伴随着未知的迷茫感。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作为学生在校专业学习与未来工作岗位连接的纽带,通过理论知识与工程案例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行业情况、岗位需求以及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繁荣景象,以主人翁意识踏上工作岗位,从思想政治的高度去理解行业与职业,做好主动规划、科学规划,从思政层面培养个人的综合能力。

二、当前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并持续进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课程本身属于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优质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强大。当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靠灌输的方式教学,未能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都靠教师摸索,缺乏融入专业课程的标准体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融入标准、教学规范等方面都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阻碍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内容是开展与建筑工程项目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因此,专业课程有着明确的思政内涵。专业教师必须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抓住思政教育机会展开德育,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内容中,形成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标准规范和流程。对于工程建设计量与计价课程来讲,学生未来接触的岗位、职业规划、社会定位都与其职业道德息息相关,必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前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比较枯燥,案例库中的案例不多,甚至有的学校没有案例库,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完全从个人积累的案例中选取,教学效果无法保证。思政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在专业课程开展到什么环节时更应关注,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只是从理论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评价标准等都很模糊。因此要深入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的创新改革工作,提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效率与效果。

三、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思政改革措施

(一)完善课程案例库。当前思政教育必须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自己的案例库。从思政教育改革理念出发,引入更多的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思政教育内容,并且产生强烈的共鸣。实际案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跟随教师的引导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围绕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关的各类思政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验证效果,将教学效果较好的案例搜集起来,引入思政教学案例库中,并且规范案例出现的时机、方式等,让每个案例都发挥最大的效用。案例库中涵盖的案例必须从多层次、多角度反映当前社会现实,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专业紧密相关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能够引发学生共鸣。案例库中的案例必须结合实际,具备教学效果,正向效果与反向效果的案例均可搜集。随着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案例库中的部分案例可能已经不适用于课堂教学,则需要及时替换。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教学材料也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能够用真实案例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震撼和感触,让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遇到同类事件也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则思政教育就达到了目的。

(二)革新教学方法。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的展示,都依托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了解思政教育的价值和内涵,也要了解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更要明确思政教育内容在专业教学内容中出现的时机,确保思政教育具备有效性,能够实现教育目的[1]。教师可以引入案例库中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我国建筑工程事业发展,了解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帮助学生树立在建筑工程事业中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的信念。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没有任务、没有目标的学习,相当于没有终点的赛跑,学生对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则无法在过程中确保阶段性的成效[2]。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例如通过框架梁中钢筋工程量的计算这一任务,让学生正确识读图纸,深刻理解平法图集中的相关构造要求,养成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做到精益求精,体现“工匠精神”。在工程造价专业内容方面,通过搜集资料,完成项目任务的分解,通过查阅资料,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引领学生做好角色转换。结合实际工程造价管理活动,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多与教师、同学互动,多动手,多思考,树立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一般是高年级的专业课程,这些学生大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教师更要帮助他们做好角色转换工作,从校园到职场,以正确的思想、态度、意识、信念迎接新的角色[3]。当前社会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入信息技术作为授课的重要手段。网络上的工程造价相关新闻、案例数不胜数,能够为教学案例库增加优质素材,但是教师也要做好筛选工作,选择能够给予学生正向影响的案例内容辅助教学。开启网络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下发建筑工程优秀人物传记、建筑工程相关案例等,做好测评,为学生开通更多的学习渠道[4]。

(三)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革新发展,首先要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可能性,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用行动支持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在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方式方法、测评方式、师生考核标准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好规范化管理,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让教师能够有据可查,有规范可依。定期为教师举办各类培训交流活动,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思政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将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分享给其他教师,提高整体思政教育能力。教学团队是内容和标准的践行者,也要进行教学方式的设计,应具有强大的创造力与使命感,强化思政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水平,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健康有序推进[5]。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不断进步发展,以创新思维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思政教育活动为例,讨论该课程如何进行思政教育改革,运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教育理论开展课程内容、课程方法方面的改革,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实现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发挥专业课程育人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改革措施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革新与专业建设也能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雅善,南立军,王艳君,等.地方本科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楚雄师范学院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0(35):144-147,151.

[2]龚霞.基于“互联网+”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为例[J].经济师,2020(11):204,206.

[3]孙雯,徐乐中,李翠梅,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性研究: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70-72.

[4]付琴.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J].四川建材,2020,46(10):209-210.

工程科学概论范文7

教材的选择应符合我院专业培养的要求并且应具有光电工程的专业特色,针对后续专业课程如“光电检测技术”、“光学测量”、“自动控制原理”等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检测技术方面的知识,再加上我院学生整体上电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经过更换几次教材,最后我们选定的是自编的《传感与检测原理》。根据教学大纲32个课时的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调整:适当控制光电传感器的学时,避免与光电检测技术课程重复的内容(如光电导、光生伏特器件等),结合专业特色,增加一些新型的传感器的介绍比如红外探测器、图像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等。一方面使光电学院的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当下热门传感器的发展动态,其能达到的性能指标,以及一些新型的传感器的发展,紧跟时展,为学生在以后的毕业设计奠定一定的检测技术方面的基础,对专业知识的完善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结合专业特点,突出知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针对光电学院的学生以后做毕业论文或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传感器(如光纤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等)做重点详细的介绍。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在讲授过程中,分别介绍了应变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霍尔式、光纤、CCD、温度传感器等一些经典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特性、测量电路及其应用。各种传感器章节相对独立,可以适当地调整讲授的顺序。传感器的讲授基本遵循从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分类、等效电路、特性参数到应用这一思路。另外结合较常见的被测量,教师适当地总结归纳常用的传感器的使用要点及其选择依据,如都是测量位移的传感器,应变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或电感式传感器在使用的时候区别在哪;又比如都是做开关,电容式传感器和电感式传感器在原理上是否有区别,等等。以前我校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根据教学内容开设少量的验证性试验。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原理的分析,学生只是机械化地记住了传感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但是当要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感觉无从下手,缺乏对传感器的直观认识,甚至有学生体会不到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价值。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将“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知识学以致用的快乐,实现传统教学方法所未能达到的效果。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传感器与检测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平时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来引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如通过对吊扇和空调的对比,举出温度传感器的作用;又如教室里的自动感应灯、审讯室的监听设备、家用的电磁炉都是怎样工作的;又如医学上的进步:X照影技术、内窥镜手术等如何实施;机器人如何识别周围环境;最新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怎么实现在高速路上的行驶;等等。通过分析吊扇和空调工作原理的区别,引出传感器的重要性。这些实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为学生学习该课程后续内容作了准备。

2.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合理使用教具。

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的特点是原理多,公式复杂,推理较多。在传统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黑板画原理图或组成图时,一方面图形较为复杂占用很多时间,另一方面图形缺乏立体感,无法形象地描述检测过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运用多媒体,让传感器参与的控制/检测系统的过程和结果比较形象化、立体化,让学生对其工作原理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PPT,学生了解了各种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形状,对传感器有了比较直观的印象。多媒体课件的引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检测系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3.教学与实验相结合。

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并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吸收,我们设置了相应的实验环节。通过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接触各种不同类型传感器并搭建其相应的检测系统,一方面通过实验来验证原理,加强对基本定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测试技能、动手能力及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重视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霍尔传感器时,结合实际科研,采用霍尔传感器来定位,通过实际检测系统,对霍尔传感器的应用,包括霍尔元件的电路处理等进行介绍说明,加深学生对霍尔效应和对霍尔传感器工作原理的理解。又比方说,要设计一个测温系统,我们根据不同的测量温度和精度要求会选用不同的温度传感器。又比方结合我校光学工程的特色,在他们比较熟悉的光学类的科研项目中,通过具体的项目介绍各种不同光电类传感器的选取依据,包括不同类型的光源的选取。通过传感与检测原理知识在实际科研中的应用,学生可以更了解传感与检测原理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这种模式使学生认识到了传感与检测技术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5.教学与生活、社会需求相结合。

目前,部分同学缺乏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了解对本课程学习的意思,光学工程专业部分同学甚至认为跟他们以后的工作、研究方向没有关系,缺乏上课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再加上枯燥理论的学习让他们很难集中精神听课,因此,在课程的讲授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在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要有侧重点,通过一些热门的话题或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出知识点,如在介绍一种传感器的时候,通过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较常见的现象或者仪器,比如在介绍应变式传感器的时候,首先向学生介绍他们较为熟悉的电子秤重计的工作原理等,在介绍电感式传感器时可以先给大家介绍窃听器、拾音器等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设备和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在我们平时生活中随处可见,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工程科学概论范文8

“卓越计划”启动已经有一段时间,各高校对各专业本科阶段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课程设计是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的实践教学活动。由于全国各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课时不同,教学条件不同,教学模式与具体的教学方法也存在差别,因此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供参考。由于核类专业的特殊性,普通高校利用大型核设施进行实践培养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目前该专业主要选用一些具有工程应用的软件开展课程设计,比如mc-np软件、flunt软件、matlab/simulink软件、pctran软件、fortran软件、labview软件等。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开展的主要课程设计有反应堆物理课程设计、屏蔽计算课程设计、核电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等。从社会需求以及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专业人才的目标来看,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1)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跟工程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缺乏新颖性和挑战性,学生没有兴趣完成课程设计,亟待更新。(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灵活性。以往课程设计都是教师先讲解基本原理与方法,然后学生开展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讨论、互动、引导、激发和案例驱动,学生在面对具体实际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有的学生无法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3)考核方式单一。以往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由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决定,不可避免地存在照搬、照抄他人的现象,成绩评价缺乏标准和透明度,使得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因此,围绕“卓越计划”的要求,合理构建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课程设计的内容,改进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监控和改变考核方式都极为必要。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目前课程设计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精心选取课程设计题目

为了提高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必须及时更新课程设计题目。根据以下几个原则选取课程设计题目:(1)按照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教学要求;(2)根据学院教学条件选题,需要具备合适的设计工具完成课程设计;(3)题目内容与专业课程相关,通过课程设计更好地巩固专业理论知识;(4)选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能在以后的毕业设计或是以后的工作中用到。根据选题原则以及结合学生所学知识我们选用了一些多样化、实用性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比如,对于反应堆物理的课程设计,我们精心设计了采用MCNP程序进行栅元、组件的临界计算并设计了一个小堆芯的题目;对于核辐射探测方向,设计了采用MCNP程序计算不同探测器探测效率的题目;对于核电厂运行仿真,设计了采用MATLAB程序或者FORTRAN程序来实现核电仿真等。这些多样化和实用性的课程设计题目,加强了核专业特色,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转变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抓好课程设计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以前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指导教师先讲解课程设计的原理和过程,然后学生自己完成作业,教师不能把握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指导教师采用了图书指导法、讲授法、问题驱动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性教学,要求学生亲自参与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对于不同题目,教师介绍基本原理、设计要求、设计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后,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去完成一个类似的题目,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程设计过程,同时也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一个题目。指导教师注重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指出在设计过程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以便学生吸取经验,尽量减少设计错误。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注重在大思路上进行引导,不干预具体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细节,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反应堆物理课程设计采用MCNP程序对组件进行临界计算,指导教师首先让同学们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典型的组件类型、不同类型组件结构上的差别和组件组成等基本知识;然后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怎样利用MCNP程序实现核电站15×15燃料组件临界计算的例题。课堂中教师重点讲解MCNP程序输入inp文件每一个部分的作用,然后让同学们当场运行MCNP程序,掌握作图及其生成输出out文件等基本运行操作。同学们运行完后,指导教师再讲解out文件的每一个部分,告诉同学们怎样看输出结果。讲解完例题后,教师要求同学们当场实现大亚湾核电站17×17燃料组件的临界计算,同时设计不同可燃毒物的布置方式,掌握不同可燃毒物布置方式下结果的变化趋势。每个做课程设计的同学都拥有一台电脑,可以单独完成作业,如果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可以与同学或教师交流。指导教师全场监控每个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并作为课程设计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做得好的同学,老师当场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碰到问题能够自己想办法及时解决的同学也会获得表扬,同样会获得较好的成绩。指导教师除了注重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比如设计一个小堆芯可能有多种方案,输入文件的代码量不同,同学们可以分成小团队讨论后确定一个方案,团队每一个人完成方案的一个部分,最终实现小堆芯的临界计算。总结几年的课程设计教学经验,采用图书指导法、课堂讲授法、问题驱动和讨论法等教学方式,可以明显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以前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由课程设计报告和平时成绩决定,课程设计报告占了大部分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课程设计报告可能存在抄袭的情况,指导教师无法判断,成绩评定很有可能不公平,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只注重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不注重课程设计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公平性,课程设计成绩改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30%、实践操作40%和课程设计报告30%。(1)平时成绩30%,包括考勤成绩、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考勤采取签到的形式,上课前签到一次和下课前签到一次,保证学生在上课时间能全程到课学习;学习态度主要包括上课回答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情况;课堂纪律是指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严禁玩游戏和玩手机等,只能做与课程相关的事情,保证学生充分利用好上课时间。(2)实践操作40%,指导教师注重对课程设计每一个环节的考核,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查找资料的能力、编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设计报告30%,成绩包括书写格式、完成情况和创新性等。课程设计最后一般会有附加题,因此设计报告成绩也包括附加题完成情况。成绩评定的方法在课程设计上课前就告知学生。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认真开展课程设计工作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