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思考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思考

摘要: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不仅可以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发展,也是解决各国能源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担负着为国家与全球培养新能源战略性人才的重任,提升专业国际化水平是必然的趋势。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从新能源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途径、措施及初步成效进行了探讨,指出以双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师资国际化、海外引智工程、国际合作交流、双语教学改革等,推动国际化。此项改革将促进本校新能源专业本科教育的转型,也对其他院校相关专业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专业;国际化

1问题的提出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适应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运而生的新专业,目的是为解决全球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及气候变暖问题;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燃料,从而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因此,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从开始创建就具有两个属性:一是全球担当合作精神;二是因为“新”甚至是“无人区”,所以必须要有开拓创新精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能源蕴含着无限商机,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技术“高地”,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了人才属性必须要有创造力。特别是,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1]和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2],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契合此思想与战略,担负着为国家与全球培养新能源战略性人才的重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在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不仅可以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发展,也是解决各国能源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第一大国。为共筑更加紧密的能源合作命运共同体,2018年10月在江苏苏州召开的“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上,了《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部长联合宣言》,明确在2019年正式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推动能源互利合作[3]。事实上,近年来新能源行业正日益国际化,其业务早已扩展至国外市场,国际合作非常紧密,处理国际性事务或技术问题越来越多,对新能源专业人才也要求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竞争能力;新能源技术是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焦点,我国需要培养一批能够站在新能源领域国际前沿的顶尖学术与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具有全球担当合作精神和很强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大势所趋。

2国际化研究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长沙理工大学(以下称“本校”)为例,从2008年底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了全国第二批、湖南省唯一的“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被批准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13年5月顺利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厅的新增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2013年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调整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专业自创办以来连续六年(2013年-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均排在学校前列,在省内、国内及行业都享有较高的声誉。据统计,全国开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现有216所,在校学生人数大约六万多名。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本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年、2017年全国排名分别为第六和第九位。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本专业经多年建设,软硬件条件都已初具规模,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实习模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产学研合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创造性、连续性的教研教改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国际化”成为迫切需要。

3国际化研究与改革的途径、措施及初步成效

面对新能源行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本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了提升专业国际化水平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语言是国际交流的最大障碍,因此,国际化选择双语教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双语教学是指课堂上使用一门外语(一般为英语)进行非外语学科的教学,通过母语和一门外语的教学,让学生能用两种语言进行学习、思维和交流,达到既掌握学科知识又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的目的,从而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改革的路径如下:首先试点一门课程的双语教学,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究和评级体系的研究;进而推广至多门课程或课程体系的双语教学;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包括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及人才特质的国际化,实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化视野、全球担当合作精神、跨文化交流能力、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此过程中,培养与锻炼一批能够胜任国际化教学的教师队伍。国际化首先要推动教师的国际化,教师的传统办学观念较强,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禁锢;教师不具备国际化视野,很难走在国际学术前沿[4]。通过师资国际化、海外引智工程、国际合作交流、双语教学改革等,推动国际化,保障教学与科研创新的前沿性。制定师资队伍国际化目标,按照“走出去、引进来、勤交流、稳合作”的思路,形成“海外、校内、企业”立体化的交流合作模式,让教师始终站在科技的前沿和企业的实践中。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本专业现有15名专业教师中有10名教师分别赴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等国家访学一年以上。本专业教师多次承担国家商务部对外援助项目“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高级培训班”的教学工作,提升了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国际交流合作办公室”,开展教学与科研的国际交流合作。先后获得2015年长沙市引进海外人才与智力项目、“新能源发电技术创新团队建设”2015年湖南省外专局引进国外智力专项、“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故障预测与优化控制研究”中国外专局项目(2015年—2017年)以及“中欧合作风力发电机组故障诊断与预测研究中心”湖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计划(2015年—2016年)等项目,是国家与湖南省海外引智工程基地[5]。目前与英国拉夫堡大学、高地与岛屿大学、诺森比亚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聘请英国高地与岛屿大学环境研究所所长StuartGibb教授、英国拉夫堡大学可再生能源系统技术中心风能领域教授SimonWatson、英国诺森比亚大学TanKianGuan教授、AndrewRae教授、KennethBoyd教授等为客座教授,开展中英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研与人才联合培养工作;其中SimonWatson和StuartGibb为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TanKianGuan和SimonWatson教授为湖南省“海外名师”。教师国际化,不仅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而且使教师掌握了新能源前沿理论与应用,解决了技术前沿发展与教学资源相对滞后的矛盾问题,使学生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了新能源产业需求。本专业自创办以来连续六年(2013-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均排在学校前列,每年就业率为96%以上。就业单位大部分为大唐、华润、华能、华电、国电等全国主要发电集团和中车株洲动力机车风电、协鑫、中电四十八所红太阳、湘电风能等新能源相关企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很多毕业生已走上技术骨干或领导岗位,学生本人和社会对本校专业认同感强。(2)教师科研能力增强,提升了教学水平。本系以开发清洁、高效、可再生的新一代能源系统及关键材料为目标,近五年承担了15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以及20余项省部级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多位教师获得省市级奖励及人才工程支持;有的成果产业化为上市公司。科研成果入课堂、入教材,编写教材6本,从而使学生了解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前沿和学术思维;本科生参与科研,亲身体验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激发创造力。(3)学生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可再生能源科技竞赛等赛事中表现突出,获得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获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部级4项、省级7项。

4结语

中国是一个正走在复兴之路上、负责任的大国,基于此,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一带一路”战略,中国的发展也必然给世界带来福祉。清洁新能源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又是一个促进经济生长的新兴产业,孕育着颠覆性的技术革命。新能源产业走出国门,既是世界能源革命与能源互联网的需要,也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产业与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担当合作精神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共首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EB/OL].十八大专题报道-人民网,2012-11-11.

[2]授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新华社,2015-3-28.

[3]提高“一带一路”能源互利合作水平[N].经济日报,2018-11-13.

[4]李聪,李微,李传常.地方高校教师国际化水平发展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7,12(中):86-87.

[5]何建军,向健平.国际化视野下的长沙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J].风能,2017(4):44-45.

作者:陈建林 彭卓寅 李传常 李聪 何建军 向健平 陈荐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