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技术范例

培训技术

培训技术范文1

《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需求分析

在项目申报之前,通过对目前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一线现场调研等形式进行深入的前期培训需求调研,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调研资料。根据实际的前期调研情况分析,大致情况如下:

1.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背景不足

在各中小学校中,具有正规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信息技术教师比例不到50%,市区学校相对好一些,县及以下农村学校情况不太理想,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一名正规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而其他专业转行过来担任信息技术教师的,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都是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自学等形式学会了一些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知识,缺乏系统性的信息技术知识。

2.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低

在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均配备了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在日常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只是简单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取代了传统的“写黑板”的工作,没有有效地利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没有有效利用“三通两平台”的功能。

3.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意识不足

调研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数还在从事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任务,只有极少部分学校开设了选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很少有信息技术教师承担起指导本校或者本地区其他学科的教师有效运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素材的加工与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面的任务。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期望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信息技术的学科系统知识、教学资源的处理与加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学科教学软件的使用等方面得到系统化的培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和操作技能。

三、混合培训模式的创新

1.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在项目课程设置的时候,严格按照“以课程模块定专家”的指导思想,坚持“按需施训、深度融合、实践为主”的原则。充分结合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师专业成长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律,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以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为载体,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引导参训教师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合到实际教学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和支持专业发展的能力;以学科案例教学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培训为支撑,以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核心,强化课堂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突出实践导向,将理论技术培训与实践操作培训有机融合,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2.课程的培训目标

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掌握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相关政策,增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组织管理和培训指导能力,组建一支稳定的高水平信息技术培训者队伍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

3.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课程培训目标,确定培训课程体系,从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综合、信息技术专题和教师专业发展四个课程模块来开展培训。

4.混合的课程培训模式

课程体系设置上应遵循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特点,结合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日常工作需求,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采取“集中培训(9天)+网络研修(30学时)+校本研修(30学时)”的三段式培训模式,遵循实用性、针对性、整合性和创新性原则进行课程设置。集中培训阶段:以解决教师遇到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问题为核心,基于课堂教学现场,走进真实教学环节,采用案例“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提升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的培训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网络研修阶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教师需求,分阶段、分步骤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的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任务;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在线交流和探讨、作业互评、同伴互助、案例分析、优秀成果展示等活动,完成网络研修任务;着重解决个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但在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中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校本研修阶段:依托教师工作坊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师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堂。加强技术体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体验,并及时生成优质课程资源,促进教学与教研常态化。

四、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培训技术范文2

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是农村居民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低下,严重影响基层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的发挥〔1〕。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服务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2-4〕。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5〕。本研究于2008年4月-2010年9月根据山东省卫生需求状况,筛选出15项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卫生适宜技术,并对5个示范县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山东省海阳、即墨、嘉祥、平阴、宁阳5个试点县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加培训的3087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87份,回收有效问卷3087份,有效率为100%。其中海阳896人,即墨1061人,嘉祥83人,宁阳538人,平阴509人;县级卫生机构181人,乡级卫生机构1397人,村级卫生机构1509人;培训西医类技术人员1684人,占54.54%,中医类技术人员1403人,占45.46%。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培训结束后,组织培训卫生人员在培训现场集体填写由国家课题组统一制定的卫生技术人员培训问卷,收集被培训卫生人员一般情况、培训影响因素及培训掌握程度。内容包括:被培训人员年龄、机构类别、执业类别、专业技术资格等个人信息,以及被培训者对适宜技术需要性、授课水平、适宜技术难易程度、培训时间、掌握程度等培训相关信息。其中被培训者对适宜技术需要性通过培训需求、单位是否具备使用条件及技术适用程度来衡量;适宜技术难易程度主要通过培训前技术熟悉程度、技术难易程度来衡量;培训掌握程度主要根据被培训人员单项技术考核成绩与总体培训效果考核成绩,折合成百分制后划分成3个等级:<60分为未掌握、60~80分为基本掌握、≥80分为熟练应用。

1.2.2培训内容本研究共培训卫生适宜技术15项,其中西医8项,中医7项。总体培训时间为1年,培训推广应用时间从2008年8月-2009年7月。各示范县基本采取由课题组统一制定的分级集中培训方式,即由山东省卫生适宜技术专家组对各项目县和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骨干进行培训师培训,再由经过培训的培训师对县和乡镇卫生院其他业务骨干进行培训,最后由经过培训的业务骨干对村医和其他卫生人员进行技术应用指导。每次培训时间约1周,省级培训1次,县级培训5次,乡级培训78次。

1.3统计分析

数据资料录入Access2003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表1)本研究共培训基层卫生人员3087人,20751人次。被培训卫生服务人员平均年龄为(45.13±11.95)岁,31~50岁年龄段占54.9%,98.8%卫生服务人员认为卫生适宜技术培训需要或很需要。

2.2卫生适宜技术掌握程度单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将因变量适宜技术的掌握程度分为未掌握、基本掌握、熟练应用3种情况(因变量为多分类有序资料,且分类水平>2,故选用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自变量赋值量化情况如下:机构类别分为县、乡、村级医疗机构3级,文化程度分为高中/中专及以下、专科、本科及以上3级,专业技术资格分为无职称、初级、中级、高级4级,培训需求分为不需要、一般需要、很需要3级,培训前技术熟悉程度分为未掌握、基本掌握、很熟练3级,技术难易程度分为很难、比较难、一般、较容易、很容易5级,授课难易程度分成完全听不懂、较难听懂、基本听懂、完全听懂4级,技术适用程度分成不适用、不太适用、一般、较适用、很适用5级等,对照组均为第1级。采用单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α=0.10水平上,性别、年龄、机构类别、专业技术资格、文化程度、培训需求、培训前,技术熟悉程度、培训时间、技术难易、授课难易、单位是否具备使用条件、技术适用程度12个因素与卫生适宜技术掌握程度有关。

2.3生适宜技术掌握程度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表2)为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12个变量进行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县级医疗机构是卫生适宜技术培训掌握情况的保护因素;年龄小、文化程度低、培训技术不需要、培训前对技术不熟悉、技术难度大、授课完全听不懂、单位不具备技术应用条件7个因素是卫生适宜技术培训掌握情况的危险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表明,专家授课水平对卫生适宜技术掌握程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对培训技术需求程度、技术本身的难易程度。

培训技术范文3

近年来,我国农村建设围绕着强农、惠农、富农的思想政策进行实施,农业事业也在机械化的影响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机械以其高效、便捷、稳定的特点广受农民的欢迎。但同时农业机械对于操作技术的要求较高,很多农民无法达到农机的实用技术要求,并且安全意识较差。为避免农机使用效率低和安全隐患高的现象,应加强农业机械的技术培训与监管工作,做到全面完善农村的机械化建设。

关键词:

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监管

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的同时,也让农村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背景下,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大幅增多。但同时,农业机械技术的需求和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机械化设备操作往往缺乏一些专业性的技术培养,为促进农村机械化建设,必须对于农业机械技术进行培训与监管服务,也是推动我国农村高效发展的重要工作。

1当前农村的现状以及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所遇到的问题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加速和扩大,许多农村人口和农民工青年选择进城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导致了农村机械化技术学习能力不足。其余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少,留在农村地区大都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缺乏业务人员,导致发展缓慢农村经济[1]。一方面缺乏机械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农机维修经营的农业知识和意识,经常有机械设备损坏后才进行修复,这样的使用习惯大幅度的缩短了农也机械的使用寿命。驾驶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农机操作员通常有这样一个错误观念:农业机械和设备主要工作在农村地区、田间、场地等地点,而不是在街道当中行驶,就没有必要对驾驶技术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同时也是在这个错误的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农业机械操作人员都没有农业机械驾驶证,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现象,极易威胁到他人和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强化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和监管服务工作是迫切而又必要的[2]。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培训中缺少学生,缺乏培训教师,难以达到职业学校的质量,极大地限制了农业培训的发展。那么需要如何管理农业职业培训,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和发展呢?首先,要进行广泛的宣传,以提高农业培训的认识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完善的农机培训工作,可以提高、农业经营、管理及农业工作人员自身素养等农业方面优化工作,平稳农业发展,农业技术水平可以提高。因此,要注意农业培训管理,利用环境,现有设施和技术人员,确保培训单位相对独立完整。在促进农机驾驶员农业技术的同时,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促进法治和安全操作之间的关系,提高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和技术质量的法律概念,提高农民参加农机操作培训的宣传。通过宣传,扩大影响,向主管部门,当地政府,社区农业机械学校寻求关注和支持[3]。其次,开源。适应市场来源是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生存的基础,有工作有技术但是没有生源就很难完成训练任务。学生不足是困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方案

首先,加强专业学习,提高农户的农机操作水平。这一步应该尽可能的提高机械化学习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平。有关部门需要建立专业的农机操作知识教育集体,组织农机教育和集体实践,实地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农机操作进行理论教学。将书中微妙的理论知识,以真正的实践操作形式展现出来,对于专业水平有限的基础操作人员来说,非常有用。其次,要注意机械的维护和保养,延长农机使用寿命。在机械和技术的培训中解释维护过程,应特别强调设备维护和机械维修工作的重要性,在完成一天的农业工作后,要求少量清洗和润滑,机械设备的磨损和氧化程度可以显着减少,降低设备故障的发生几率,间接减少由于维修设备而导致的资源浪费[4]。最后,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使机械设备安全运行。第一要考核和评估农业机械的操作和驾驶技能,农机手必须持有农业机械驾驶证才能进行工作。对于存在操作技能和驾驶技术问题的农民,应重点培训其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农业机械也属于机动车辆,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部分道路较为狭窄,安全隐患频繁。加强宣传农业机械的操作方法和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农机手的安全意识。此外,基层政府也因为农机培训工作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农业是支撑经济建设行业的现实基础,地方政府必须确保与农业相关的资金投入。根据季节,制定不同的培训和教育内容。特别注意要分为不同的方式,比如耕种春季作物、夏季生产、秋季收割、冬季种植等多种教学工作的分配,为农业形势的各种有针对性的变化提供专项培训。

3明确责任,监管与服务将结合

在三年拖拉机司机经验下,驾驶农机造成致命交通事故,认证和农业管理情况将有责任扭转调查,追究有关老师,培训机构和负责人依法办理农业管理工作[5]。农业机械的监督是基本的工作,也是确保农民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在整个监管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对于农民的机械设备操作能力的监督和考核。为了更好的开展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与监管服务工作,各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建立和完善理论教员、教练和考官的事故责任跟踪管理机制,使各方面工作环环紧扣,避免培训工作过程化,利用规范化的和制度和管理条例。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方法,教练教导耐心,对于每一次的考核和测试都认真完成,确保培训质量,确保技术的高效稳定运行,提高学生的素质。农农机司机,在通过技术培训、驾驶员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必须遵守道路交通安全和农业机械技术运行的基本法律法规,按照规定,控制农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具备交通运输工作和农业工作的才能,要求农机作业取决于地形和操作区域,行驶路线的及时合理调整[6],提高抗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和互助互救和安全意识,现场作业应减少转弯中的转弯时间和非工作状态下空动农机,避免由于人为的动作导致的机械故障,更好地利用农业机械高效稳定的优点。

4结语

综上所述,打造一支有文化、技术高、懂保养、操作能力强并且善于经营的新型农业机械化农民是实现农村机械化建设的根本所在,确保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基础。只有抓好农业机械强化培训工作,扩充农业机械田间作业知识,才能培养一批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技术人才,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完善农村机械化的建设,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田旭.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3(10):50.

[2]赖发清.强化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与监管服务工作之我见[J].福建农机,2014(1):10-12.

[3]王先云.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公益服务能力——当阳市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湖北农机化,2014(1):10-12.

[4]黄玉祥,朱瑞祥,郭康权等.基于实例推理技术的农业机械标书评价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06,37(7):90-94.

[5]李绪兰.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需求分析与思考[J].湖北农机化,2013(4):36-39.

培训技术范文4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措施

0引言

对于农业发展来讲农业机械技术应用十分重要,其是确保农业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加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有给予其高度重视,才能确保其存在的价值与效用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来。但当前农业机械技术还有待完善,需相关人员做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培训工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铺垫。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云南德宏地区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对策,具体如下。

1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现实意义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科技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利用,其中包括农业。对于农业而言科学技术不但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还改变了农业运营模式,从原本粗放型农业变为了集约型农业,增强了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有关部门加强了对科技的重视力度,注重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与创新。就当前的农业发展状况而言,应用农业机械技术,有助于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产值,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这便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与创新,使农业机械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身为一项具有较强系统性、技术性的培训活动,开展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工作,有助于提高农户应用农业机械的实际能力。通过创新与培养新农业机械技术,不但能够延长其应用年限,还能加强农业机械的应用效率,将其存在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2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现状

德宏州位于云南西部,辖三县两市,国土面积1.15万km2,人口121万,全州以农业为主,有耕地26.87万hm2,拥有农业机械总量25万台套,全州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2.1欠缺对技术创新与培训的认识

参与培训的人员对日常培训重视力度不足,欠缺应有的态度以及端正的行为,以消极的心态去应对培训。在应付的思想下,很难获得预期效果,还会耗用大量时间。在对机械进行实际应用时,不恰当的操作会使机械发生故障或是出现安全隐患,影响农机手生命安全。因缺乏认识,无法掌握机械机理,导致疑难增加。比如,在维修农业机械过程中,将能够继续应用的配件当成了废品,导致资金浪费。参与培训的人员,科技水平并非是最优。在日常培训过程中,技术员未将其当作提升自我的途径,而是一种任务。这便使技术人员的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无法有效应对突发状况。

2.2创新与培训的方式陈旧

日常的机械培训,需将其针对性与新颖性凸显出。若是缺少创新框架,很难对技术人员应用机械进行有效指引,进而缺少吸引力。对于农户来讲,便很难起到指引的作用。对机械技术进行培训,未创设比较新颖的框架,欠缺培训结构。对于培训流程,依然处于单调的状态。未能切实按照区域中的实际情况开展培训与创新工作。

2.3缺少相应的配套设备

对于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来讲,欠缺有效的支撑。此种支撑的欠缺,具体体现在技术方法。以往的培训布局,只针对陈旧的内涵。未提供新兴设备,相应的积极性并没有显著提高。连接的多种环节皆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切勿对其有任何的忽略。应融入新兴技术,创建配套支撑。

3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对策

近些年,农业机械化拥有了更多支撑,如政策支撑。此体系支撑,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农机机械技术培训依然存在些许问题。如农机手水平低下,未参与培训;培训内容单一,整体架构陈旧等。对于这些问题,需制定相关策略将其切实的优化掉。

3.1转变创新与培训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机械化原本水平有所提高。诸多区域农户,缺少高级别的文化水平,综合素养也相对较差。他们熟练掌握的农业机械技术,具备的滞后性较强。对于农户来讲,参与机械技术培训十分重要,其是丰富农户机械技术与素养的基础。当地政府可以组织关联业务培训活动,由科技示范户带动周边群众一同进步。此种培训形式不仅丰富了原本农业机械技术,还加强机械技术的应用水平。培训部门需不断吸收新兴技术,增加新内容,添加更多优质服务。正常的农机培训都能服务农户,选用的培训授课方式及流程,皆需要同用户实际需求相符,基于此,农户才能明确农机具体操作流程,加强自身涵养,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保证农业生产效率。

3.2探究区段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段所具备的特性有所差异,比如气候、土壤等。基于差异的状况下,如果设定统一的培训课程,就会导致培训的效用大大下降,减小培训的实效性。基于此,需融入精细化这一理念进行指引,做好因地制宜。明确地段差异,进行日常培训,研发新的授课流程。加强农业成效,降低农户劳动负担。选取合理的方式、科学的培训渠道,充分考虑现代化社会下村镇的具体状况。乡村的面积比较大,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如果想要培训效果达到最佳,需保证实事求是。切勿直接引用其他区域的经验,可以通过借鉴过去的经验,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课程及内容,促使培训效果实现最优。

3.3整改教材内涵

农机的不断转变,需应用新兴技术。由于其更新频率快,有必要开展培训工作,这便适当的添加一些新的教材内容,将一些不合时宜的陈旧知识删减掉。授课的机械也需要不断进行更换。通过此种方式,才能确保培训效率,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创新培训部门,采购新兴设备。在日常授课中,需选择易被接受的课程,并适当的添加一些实例,使原本十分枯燥的教授变得十分有趣,促使农户积极主动的学习新兴技术。除此之外,还需适当增加实践活动,组织农户动手操作,感受更加繁杂的农机技术。

3.4加强技术研发

降低机械制造业对农机技术研发的难度对于采购农机的村民,国家可以增加农机购置补贴额度,或是给与些许作业的油料补助。政府机构需加强对农业技术研发重视力度,为农机制造研发业提供些许优惠政策,推动更多的机械制造业开展农业机械研发工作。但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在研发农业机械中需确保以质量为中心,这便需要农机制造企业具备较强的工艺,如此才能生产出性能优质的产品,为保证农业机械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3.5增强培训人员综合素养

第一,身为培训农业机械技术的工作人员,需保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新技术,当自身熟练掌握以后再教授给农业机械使用人员;第二,技术培训人员需增强环保意识,在教授技术的同时需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第三,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应用移动终端,能够实现高效率传输,为农户提供了新兴的学习渠道。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便是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但当前该技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改变此种状况,有关部门需加大对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力度,加强农业机械技术的实效性,为开展好农业生产工作做铺垫,进而满足农业现代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梅茜.浅谈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路径[J].南方农机,2017,48(17):21,25.

[2]王德勇,姜富年.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措施[J].乡村科技,2016,(21):92-93.

[3]范志杰.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措施[J].南方农机,2017,48(9):21,24.

[4]苑东明.研究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方法[J].广东蚕业,2017,51(2):29-30.

培训技术范文5

1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需求分析

推广农业机械设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本地农机部门、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合作社也积极响应号召,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设备,但是当前农机培训面临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比如有的农民驾驶拖拉机出现翻车事故,操作田间农业机械设备时出现人身伤害。因此开展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是农机推广的必要环节。通过对本地农业机械推广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目前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农机技术的人数相对较少,很多农民的的安全意识不强,由于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很多农民自身的知识水平较低,对农机的安全性认识不足,所以在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不按照规范操作,出现较多的安全隐患。通过调研得知,大约60%的农民都有强烈的意愿想要学习农机技术,而且新农业发展,对农民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的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很多农民接受了新思想,也愿意学习新知识,应用科技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2目前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1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农机培训是减少农机安全事故的重要途径,当前由于农业发展迅速,农业部门虽然有开展农机推广与培训工作,但还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领域,忽视了农机培训工作,因此导致农机宣传力度不足,农民群众对农机培训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不够重视。农民群众在购置了农机设备之后,认为只需要按照农机使用说明书操作就可以,不需要进行农机培训,所以出现安全事故。另外,在农机培训过程中,缺乏一支高素质培训队伍,有的农机技术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对农民进行教育的时候也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导致培训效率较低。

2.2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对策

2.2.1对农民进行安全教育。农民是农机技术培训的主要对象,正是由于很多农民缺乏安全意识,没有掌握正确的农机操作方法,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故。因此,在农机培训过程中,首先要对农民进行安全意识培训,让他们加深对农机安全的认知,从意识上进行改变,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为农机技术培训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当前很多农民都会驾驶拖拉机,但很多人缺乏安全意识,驾驶拖拉机的时候有一些错误的习惯,而且还习以为常,农机培训过程中就要对司机的这种不规范操作行为进行纠正,让他们自觉地形成安全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

2.2.2完善农机技术培训体系。在农机化技术培训过程中应该要进一步完善农机培训机制,为农机技术培训提供源动力。从农机培训机构来讲,应该要将农机培训看成是一项常态性工作,加强对农机培训工作的重视,并且持续增加对农机培训的投入,改善农机培训工作的环境。其次,要加强对培训机制的创新,应该要积极结合当前农村环境变化以及农机培训任务要求,对新型的农机培训模式进行探索,比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机合作组织成为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柱体之一,要积极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开发农机培训学校专业化培训、田间培训等多种模式,不断促进农机服务和推广事业的共同发展。

2.2.3开展多元化培训。在农机培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组织生源,将更多的农民组织起来,对其进行培训教育。但很多农民都有自身的特殊情况,因此必须要从多方面着手,将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到农机培训过程中,为农机科学化推广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农机推广人员应该要深入到基层,上门对农民进行讲解,到基层宣传,另一方面,要通过层次分明的工作体系,将生源的组织和培训工作落实,让生源被组织起来之后也可以及时开展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真正改变农户对农机的认识。

2.2.4加强对农机培训工作的投入。农机培训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而且随着各种农业机械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农机培训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培训的时候要不断加强农机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比如在培训课程中要逐渐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培训,提高培训课堂的趣味性,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各种知识,同时要组建一支更强的培训队伍,招聘更多培训人员,开展培训工作。

培训技术范文6

1.1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生源问题

当前接受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些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抱有消极的态度,这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上构成了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隐患,导致农机使用中出现各种安全事故、维修频繁、费用高等一系列问题。

1.2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创新问题

农业机械技术培训需要有针对性和新颖性,没有创新的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不能起到指导的作用,不能吸引广大农民接受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

1.3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结构问题

当前很多地区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知识结构、培训结构、培训方式都存在僵化问题,不能够根据区域实际切实地展开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

1.4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支撑问题

很多区域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缺乏必要的支持,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局限于传统的内容,由于没有先进的机械培训设备,导致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也没有了必要的保障。

2新时期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措施

2.1树立新时期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新理念

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要为大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要树立“为农民服务,为广大农机户服务”的理念。由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广大农民对先进农业机械知识、农机设备的渴求不断加强,而目前我国多数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仍然偏低,所掌握的农机技能也相对落后,农机培训部门应满足农民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不断提升农机培训的质量。

2.2更新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方式

我国农村的出路在于精耕细作农业,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方式,使劳动者掌握农业机械正确的使用方法,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劳动者负担。因而培训地方、培训方式的选择,应该视各乡镇的实际条件而决定。

2.3创新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教材内容

要不断提升培训队伍的能力和素质,从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内容上着眼,培训机构只有不断革新教材,不断完善和更新机械设备,才能使农机培训跟得上农机科技发展的步伐。

3结语

培训技术范文7

关键词:农业机械;机械技术;创新;培训

1加强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展40年后,我国的经济、科技与几十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巨大飞跃,经济发展模式也正式进入经济新常态,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开展转型升级。科技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积极调整自身的发展模式,加强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2]。目前,我国农业也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科学技术与大机械生产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对机械技术的掌控能力。因此,加强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工作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必然要开展的工作。科技的不断进步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农业机械的操作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机械补贴力度不断加大,这就给农业机械的普及带来了可能。然而,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大多数农民在接触到这些机械后并不能轻松掌握。这就需要进行专业的农业机械培训以提高农机手的操作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安全性。农业地区的经济一直处于相对比较薄弱的状态,这与农业生产活动占用大量的人力有着密切关系。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充分发挥大机器生产在农业生产活中的重要作用。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将人们从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

2农业机械技术应用现状

崇信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部,东靠泾川、灵台两县,西与华亭县接壤,北连平凉市崆峒区,南与陕西省陇县毗邻。全境南北长41.5km,东西宽35km,总面积849.47km2,气候属暖温、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冬春寒冷干燥,夏秋温热多雨,年平均气温10.7℃,日照2296h,降雨量400~500mm,无霜期190d左右。自从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项目实施以来,崇信县主要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为精准扶贫村和“双联”村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水平、机械化程度快速提升,全县农业机械拥有量达到1246台(套),其中:100hp以上的拖拉机达到18台,73.5kW(100hp)以下的达到1185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达到38台,玉米联合收割机达到5台;各类配套农机具达到2048台(套),其中:深松机达到12台(套),深耕深翻犁达到1008台,旋耕机达到667台,各类播种机达到242台(套),秸秆还田机等其他农机具达到119台(套)。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助推了机械化进程,也为全县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冬小麦是本县主产粮,全程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7.8%,其中:机耕达到90.9%、机播达到86.4%、高效植保达到51.2%、机收达到68.2%和秸秆回收利用达到92.2%。主要农作物基本上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3农业机械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是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稀缺,技术指导跟不上时代步伐;二是农业项目的单一性影响和制约着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特别是机耕道路无保障影响和制约着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三是农艺、农机有效融合机制不健全,影响和制约着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四是农业专业人才短缺,接受过高等教育和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大部分已转移进城,融入城市经济建设,农民的小农意识影响和制约着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4措施建议

4.1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加大农业机械的科研力度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事实上,近年来的农业机械发展迅猛,一批又一批的优质机械先后投放市场。对此,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必须与农业机械的发展相结合,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及时添加新技术,淘汰落后技术,确保群众在接受培训工作后能够在生产活动中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同时,必须加大崇信县推广部门的农业机械采购力度,为培训提供充足的条件。加大农业机械的研究工作是开展农业机械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对此,崇信县当地政府部门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农业技术研发提供更多优惠的政策,促进农业机械技术的调整与发展[4]。在进行农业机械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机械质量的提高。通过提高产品性能、提高产品生产工艺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降低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加大农业机械产品的推广力度,通过免税等手段刺激消费,真正让农业机械走进农户。

4.2充分了解当地实情,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我国农村地区范围广、问题多。每一个地区因为自然条件与风俗的不同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缓解崇信县农业项目的单一性,应鼓励农民学以致用,做到学用结合。崇信县也涌现出了不少创业型优秀人才。据回访统计,受训学员领办、创办和投资入股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社、蔬菜产业园、种植专业协会和电子商务平台等产业的学员达到2600人。这些优秀学员在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但是对于崇信县从事机耕工作的农民,则应加大农机操纵员培训比重。当前,随着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农机产品从种类和科技含量方面较之前有了大幅度提升,目前,遥控飞机、机器手、机器人和智能化管护平台等农业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维护操作,为此,要把培训任务向农机操作技术培训方面倾斜,以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崇信县机耕路和防洪渠建设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建议当地政府部门将机耕道路和防洪渠建设列入农业项目之中,加强机耕道路和防洪渠建设,统一规划,路渠分离,建立健全机耕道路和防洪渠管理机制和制度,保障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机耕道路畅通,助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4.3将农艺、农机有效融合,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农艺、农机没有配套的统一政策,各司其职,也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受到了影响和制约,因此,建议当地部门将农艺、农机有效融合,建立健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艺、农机管理机制和制度,助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自从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项目实施以来,崇信县主要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在完成每年示范任务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和“双联”行动,为精准扶贫村和“双联”村深松整地233.3hm2,为精准扶贫村和“双联”村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配合全县油用牡丹基地建设工作开展了农机深松新技术,深松土地0.1万hm2,为全县油用牡丹产业推进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配合全县果产业发展,深松果园面积800hm2,为全县果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农业机械化支撑。开展了土地复垦和梯田改造深松整地作业,实施深松整地1033hm2,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4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育新型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工作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参与。因此,必须树立农民群众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其对于机械技术的重视力度,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则要让农民群众真正了解到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对此,崇信县各级部门可以组织实施青年农民培训,进一步整合资源,改版升级,确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同时,充分利用村内先进人员的带头示范作用,以增强人们群众的认知,增强说服力,提高宣传效果。在农业机械技术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群众大多受自身知识水平与思想观念的限制。要切实做好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则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理念[3]。针对原有农业、社保、工会、妇联和林业等各块培训进行整合,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培训专业和培训名额,资金保障和培训计划。筛选出有资质的农校、林校、农机学校和职业技校来承担培训任务,因此,培训人员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做到规范教学管理,扎实施教,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全心全意为农业发展、为农民群众服务是农业技术创新与培训工作的必要内容,为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5结束语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托,依托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变农业生产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相关部门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通过加强健全农机管理机制,培育新型农民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工作,使其真正为农业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卢晓玲.新时期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12):47.

[2]余国河.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对策[J].河南农业,2015(15):60.

培训技术范文8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培训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而将绩效的观点引入培训评价,能拓展传统培训评价的内涵,适应信息社会教育的新发展。培训绩效评价的目的是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培育出更优秀的人才,与传统培训评价相比,它更全面、更注重长远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绩效技术的高校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的构建

对于高校来说,无论是是派出校,还是培训学校,组织教师培训需要不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非盈利的社会公益组织,高校资源无疑是有限而宝贵的,用于教师培训的投入肯定是要考虑收益的。这一点跟绩效技术对于效益、投入产出比的强调是一致的。如果能够在教师培训中引入绩效技术的观点,构建一套健全的评价体系,对于培训的质量和成效是非常有利的。对资源配置和使用情况的关注可以说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一个重点。把资源单独出来进行评价,就是为了促使培训者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思考培训的效果,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对教学资源配置和使用的优化,来达到尽可能好的培训效果。因此,对高校教师培训的绩效评价应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从受训教师能力的变化情况,即:能力的提升;二是从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情况,即:资源配置;三是从学校对整个培训的规划、组织和管理,即:培训管理。由此得到高校教师培训绩效评价的模型。

1、教师培训绩效评价

(1)能力提升。对于高校教师培训来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实现情况主要是教师通过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教师培训后目标实现的情况。能力提升应该包括培训授课计划里面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个可以称之为基础性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理论素养、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技能。同时,能力提升还应包括受训教师在经历培训以后有可能受到的潜在的收益,这也可以说是超越了预期的成效,可以称之为发展性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学习能力、科研能力。

(2)资源配置。培训绩效评价对培训资源配置与使用状况的评价包含三个方面,即物的资源评价、人的资源评价和信息资源评价。物的资源是指教育投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教育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物化的资源,侧重于实体性的资源。人的资源主要包括教育教学人员和学习者,侧重于师资队伍。评价人力资源的配置、使用状况。信息资源则主要包括各种教学信息,像资料库,网络课程,教学课件等等。

(3)培训管理。培训管理就是学校对整个培训的规划,组织。包括四个方面:培训内容、培训实施、培训环境、培训成果。这几个方面似乎跟前面的受训教师能力提升维度和资源配置维度有所交叉、重复。但是这里面的内容、实施、环境、成果是基于培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是站在整个培训之上的角度来评价的。

2、教师培训评价结果

按照绩效的观点,一个培训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对于学习者的评价(包括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和对于管理者的评价三个方面。对于教师的评价即是对于“人力”的评价,可以帮助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对于管理者的评价则是对培训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的评价,可以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培训活动的结果必须与各种资源的配置与使用状况综合起来考虑,才能形成培训评价的最终而完整的结果。因为如果仅仅从最终结果的角度来评价,就容易使人们简单地采取加大投入的方式促进效果(如增加对学生的时间资源的使用),这就好像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采用的以扩大外延为主的增长方式。而在教育过程中最终效果固然重要,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所需要的投入量也是必须考虑的。

3、教师培训评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