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范例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范文1

【关键词】德育;高中语文;新课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提高,社会对于加强德育建设的呼吁声也越来越高。德育建设有分为思想道德建设和政治觉悟的培养。可见,道德教育对一个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个受到良好德育教育的人会在对自己的父母耐心一点,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一个受到良好德育教育的人带妻儿去旅行会随身带一个塑料袋,用来填充垃圾;一个受到良好德育教育的人不会当众揭别人的短处。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德育教育的建设。以下是个人对高中语文德育建设的一点看法与建议。

1.语文教学德育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老师无法以身作则

对于教师来说,受传统教育的束缚,不少老师还是以考试成绩来划分学生的好坏,也存在着只奔升学率,其他不管不顾的情况,这是其中一方面。在课堂中,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们的品行好坏,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脏”口就来,以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去面对学生,而不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可想而知,这个班的同学们都会耳濡目染,严重影响了其他人的道德素养。上课随意迟到早退会减淡学生们的时间观念,上课随手接听电话会让学生们觉得做事不需要专一,在将来的课堂学习中,他们会觉得学习也可以一心二用,导致成绩下滑无心学习。

1.2学生叛逆心理严重

对于学生而言,繁芜纷杂的世界对他们充满了太多的诱惑,不少学生早早学会了抽烟、喝酒、打架、染发、逛网吧等等多种陋习,再加上独生子女为主,存在叛逆心理严重,自我意识过强的真实现象,面对学校的条条框框,管这有管那儿的方式十分反感,如果处理方式不正确,很容易引起冲动的行为,带来严重的后果。不少学生殴打老师的新闻,学生与学生在某广场约架被警察劝走的新闻总能在耳边听闻,我认为这都是德育建设不足的一种折射。

1.3教育方式不切当

教育方式没有绝对化,它需要通过实际运用的情况去随机应变,它需要去符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很多语文教师只是通过分析课内人物中某种高尚的精神来渗透道德教育,比如,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我认为这几个字对学生们而言过于笼统,也就是说不够具体化,这可能会导致某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丧失学习的兴趣,于是课堂上的声音就会渐渐多起来,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其他途径去寻找相关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素材,比如,一些时事新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名人名言、作文赏析等素材再认真加以剖析,我觉得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2.加强德育教育的方式

2.1在课文中渗透德育

悠久的文化历史,璀璨的华夏民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蕴藏在我们的课本中,细细品读文本,学习先人先事。我仍然记得那句令人热血沸腾的警句:“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通过剖析这句给同学们带来勇敢的力量,通过感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提醒自身形成居安思危的意识形态,通过背诵“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体验“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书本书本,以书为本,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大胆地去挖掘和发现,让学生在情感上能有所触动和领悟,达到建设德育的效果。

2.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教育

加强德育教育建设,光靠课堂中的教育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应该利用一切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课外活动相比于课堂具有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特点,我认为,这种形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例如,在寒暑假的时候布置阅读课外书的任务,在上学时的每周一抽20分钟时间观看下时事点评,最美中国等等节目,在那些最美人物上的闪光点或许是最普通的但却是我们最最需要的,也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担当、孝心、责任、爱国等等精神都是当代中学生需要去努力学习看齐的。

3.德育在社会实践中得以提升

在大学里,有许许多多老师学生都会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是一种无条件付出,不求回报的一种行为,包括去医疗院、图书馆当志愿者等等。当你真正的参加了这些活动后,你会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些图书管理员的辛苦,这样你以后去图书馆就再也不会乱放书籍了。事实上,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存在一定的区别,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参与社会实践,不但可以很好地培养我们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又可以使我们对社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4.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工作是当今的重中之重,要想将它建设好,需要政府、教师、家长、学生等其他社会成员一起付出努力。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需要负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祖国培育出一代具有正义感,拥有强烈爱国主义和正确三观的有志青年。

【参考文献】

【1】郭同福.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高中语文范文2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得到关注,而生态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分析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究高中语文阅读“生态课堂”构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阅读能力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现状分析

(一)新型教学模式开始落实,但常规化中呈现出形式化特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已经受到素质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冲击,教师开始逐渐地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开始认识到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能力和知识建构的作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也逐渐开始采用新型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等在课堂中已经开始运用和实践,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参与和参与度有所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话语权也得到尊重。但是,在实践中,新型教学模式大都出现在观摩课、赛讲和模拟课堂中,在常规课堂中要么教师仍然采用的是讲授制教学法,要么虽然教师给予学生合作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但是却没有给予学生问题的引导性,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展示学习结果的机会,而是在学生讨论时间结束后,教师直接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造成学生的思维的被动性。

(二)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但思维的主动性不够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和学生教育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主动性和参与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可以相对自由的走动,而且可以在小组内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与同伴展开交流和碰撞;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也不仅仅是通过记笔记的形式记忆和理解教师讲解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大量的试题练习机械的提高知识运用能力,而是借助更多的实践活动和课外知识的延伸学习,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已经习惯了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来完成,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难发现新的问题,没有教师的强制性要求,学生也不会主动地展开关于问题的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展开的问题也只是在脑海中过了一下,并不会继续探究形成学习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探究和学习。

二、高中语文阅读“生态课堂”构建的有效策略

生态课堂的核心是尊重、唤醒和激励生命,就是通过构建符合人本性交流的民主平等、自然和谐、自主合作的环境,兼顾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使其成为理想的课堂。

(一)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加教师对学生的认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学生是低能的,是无所知的,认为教育就是要向学生不断地输入知识,在教学中告诉学生道德知识、文化知识和技能知识,并且认为传递给学生的越多,学生可能转化和运用的才会更多,这种思想的影响使根深蒂固。目前虽然在素质教育的热潮下,每一个老师口中都会说学生是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不相信凭借学生有限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达到课程目标,这种不放心就造成“生态课堂”构建的困难,其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还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这就需要逐渐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建立平等互助的多元师生关系,建立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主动性。

(二)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个体对于内容的理解也是浅层的,不能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但是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都是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的解读都是有差异,通过交流在差异性的交流中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学生进行文本深入化理解的基础。同时,学生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过程,把学生在脑海中思考的相对零散和抽象的问题进行外显化的形象的解读,这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深化。例如,在《宇宙的边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学生需要将自己在课前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经过商量形成4个核心探索问题,逐次展开探究,在探索每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提供自己搜集到的信息,经过交流形成学习共识,并制作小组成果展示内容,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容易漫画、图表、结构图、树状图等,增加展示内容的形象化。在此基础上,每一个小组学生就小组研究的问题进行展示,展示后有其他小组学生提问,促进组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知识的更深层次深化,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学习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的主动学习。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需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加教师对学生的认同,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环境;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增加知识的分享和交流,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作者:刘秀华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莎车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兴.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4:32-33.

高中语文范文3

一.高中语文散文欣赏困境---以“统编版”课本为例

1.兴趣缺失问题

散文是高中课本上是一种必修文体,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知道散文的美感和韵味在哪里,不明白对散文进行赏析有什么用,也就是说高中生在对于散文的主动了解、自愿自主学习方面存在不足,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而言,更吸引他们的文体是生动趣味的“林黛玉与贾宝玉”,是感情细腻的“再别康桥”,是时而欢快时而忧愁的戏剧作品,对于散文知之甚少,了解甚微。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源自于散文自身的赏析带有困难性和复杂性,高中生涉世未深,在经历过的情感方面经验很少,对大千世界、人情冷暖经历眼界不足,还不能对于作者在散文之中暗含表述的感情轻易的透彻理解,学习起来稍有一定难度,情感上的共鸣受到客观限制。例如在“统编版”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课,所学习的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学生拿到这篇文章,第一眼对文章题目的触动是,荷塘、月亮、静物、无趣。他们在脑海中没有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殊不知在文章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光映衬荷塘,白话在大片绿叶中多么的婀娜多姿,月光倾洒而下笼罩住整个儿荷塘,蒙上面纱的情景有多美,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有那方寸的课桌和必须应对的考试。所以在面对散文学习时,十分需要教师对其兴趣以及积极性的引导。

2.教学目标问题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高中学习目标、高中学习方式有所提及规定,对高中教学体系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仍有部分学校及教师对于学生语文课文教学目标以及学习目标的规划不够合理,也就是说在传统教学目标下的语文散文学习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当下,在高中阶段,对于语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独立将文章进行理解,而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解读。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将散文文章进行划分,分段教学,分段提问,但散文整体文章意境的理解非常关键,段与段之间连接紧密,分段进行学习并不利于学生在宏观角度上把握散文脉络,如散文“荷塘月色”中,文章开篇点明了作者心绪烦乱,在后文中也处处点题,用景物的描述进行映衬,在第三段中也有集中展现内心烦乱情感的大段独白,由此可见仅为完成教学目标而不考虑学生学习需求是不恰当的,不能很好地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

3.审美情趣的不足

和传统旧式语文教材对比,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具有很大的变化,但不是在于教学方法上,而是在于“传递”和“选择”之上,尤其是在散文的选择上,教材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深刻贯彻国家对于“立德树人”的内涵定位,将散文文章的学习能够与学生道德思想、审美的教育相连接,信息社会之中培养合格的有德行的国家公民为己任,对于教材的更新和学生的需求发展,“以不变应万变”显然是行不通的了,教师在对于“统编版”语文新教材的发行下也要对自己教育方向进行改革推新,散文在其中有单独一个单元,那么这一个单元我们就不必要集中学习,相对来说散文是能给学生精神放松和情趣陶冶的课程,是可以非常容易去享受的课程,我们可以穿插开来,作为一种转化学习压力的手段,逐步的改善学生审美情趣的不足问题。

4.过程性评价短缺

散文的学习是理解的过程,而不是得出标准答案的公式化学习,相比于最后试卷上的统一规范答案,学生自身的思考体悟过程才是更加重要的。对于这种评价考核方式,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单一的成绩标准,没有对现今提倡的因材施教以及因人而异的理念的回应,在最终考核时,依据规范答案给予赋分,一张试卷上体现不出学生对散文的自我思考,也体现不出学生感性、眼界、思想的数值,唯有统一化的固定模式培养下的产物,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对散文的学习理解。

5.传统的模式化教学

受人口密度、经济增长等大环境影响,国家急需可用人才,导致教学的模式化和呆板化,无论教什么,都是一套固定的流程。教师理应是课堂的引领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我们能看见的,只是教师叫学生翻开书本,看学习文章的题目,然后再去看文章内容,最后教师打开多媒体软件对文章背景进行展示,对文章陌生字词讲解,更有甚者把文章理解的题目打印成册给学生背诵。在对散文教学时也是同样的流程,也许这样的流程可以让学生在最后的试卷上得到一定的成绩,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甚至不明白散文是什么,对于学生而言语文课变成了背诵课。有些课堂会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但这并没有让模式化教学的情况有所转变,形式主义仍然非常严重,很难让学生对散文的赏析有所感悟理解。

二.高中语文散文欣赏教学措施---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1.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于一项新事物的统觉反映,是主动对新事物的追求。在教师进行高中语文散文的讲授时,要使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离开纸质书本的束缚,善用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有不同的心得体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散文中描绘的场景中去。尤其是对于“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征来说,教师教授课本的方法要进行改变,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比例调整好,课程向活动课程转变,学生只有真正对散文意境和手法感兴趣了,才能从心灵走进课堂中,主动地体会意境之美。

2.灵活创新教学阶段性目标

在进行备课的时候,教师心中要对课标有所定位,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通过一篇文章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要注意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是如何规范的,对于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对作品的精读,根据每篇散文特征,从文章的故事线,文笔,文章构思和脉络,逻辑发展等方面进行赏析探索,教学目标的重点要落在引导学生对这些方面的感悟理解上去,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做好任务课程的评价,问题的设计以及课后工作的准备,关注学生对于散文“如何理解感悟”,把这种理解感悟变为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一部分。

3.注重审美情趣的提升

学生是有独立思考和共情能力的独立个体,不是标准化的机器,散文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回答出既定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性能力有所提升,所谓教师不仅仅是对学生成绩负责,要端正教学态度,把学生的情感也纳入到责任中来,学生的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共同进行的教育。例如在统编版教材中,教授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一节课文时,教师必须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本文主要景物,并且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的同时表达的感情[1]。我们以往对这方面的关注太少了,新教材在努力体现这方面的培养意向,在设计学习活动以及思维练习时,多关注审美情趣、直觉能力、想象思维、感性思维等方面,通过语文课程的教学,向语文核心素养方向前进。

4.增加过程性评价比例

教师在进行课程评价以及学生学习评价时,面对新版本教材的改革以及时代需求,传统的期末考核不再完全适用了。“学习任务群”是统编版教材新适用的教学方式,在使用新教材之前要对教材目标以及教材学习目的进行研究,以学习任务群为中心,进行大单元的教学,布置合理的任务驱动,比如,在教授《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且分析他在创作时想要表达的思想,具体的心理活动,然后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并且作答,以此大概了解学生的具体能力[2]。主要对学生的感悟和互动过程进行观察,然后给予评价,把这个评价纳入到最终考核的分数之中。

5.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小说阅读依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说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受到了许多高中生的喜爱,通过阅读小说可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可以把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上去,还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尤其是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促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喜欢读小说的原因主要来自曲折的故事,对探案和武侠的小说非常喜爱。高中生只要是具有惊险离奇的故事情节,他们就会归纳为好小说。如果在阅读小说时只看见了里面的故事却忽略了其中的诗,那就等于只见到了花架却没有见到架上的花,而舍本逐末。

(二)学生自主感悟少,教师牵引分析多

在实际教学时,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理解及个人体验。教师在上课时经常把自己提前设计好的一些问题代替高中生的思维过程,把学生的思考方向牢牢地锁定。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已习惯了跟着教师所指明的方向前进。长此以往,他们的思考性与主动性就会丧失,从而变得非常依赖教师。学生在阅读资料时会变得束手无策。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经常使情感化及个性化的阅读变成单纯的内容分析,缺乏对小说中人物处境的理解与体验。

二、基于课外阅读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指导

(一)优选式阅读,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

文学经典经过历史的洗礼成为了各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能穿越时代,跨越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疆界,究其原因是这些文学经典里蕴藏着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如果让高中生把所有的中外名著全部看完是不现实的。但如果能做到精益求精,根据高中时期所学习的知识,把适合学生的经典名著选出来推荐给他们是可以实现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涌出了许多能反映当下社会变迁的有益精神食粮,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精神食粮,感受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脉动。如此,对高中生的情感培养、心智的发展及意志的历练大有好处。科学有效的把时代与经典紧密联系在一起,防止学生一味地追逐另类的时尚读物和畅销书。因此,教师要时时关注思想界和知识界的新成果。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媒体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通过质疑提问等探究教学模式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整体素质。以往的传统小说阅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把在小说中学习文学基础放在了首要位置,却忽略了小说的教育作用,只是一味地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失去了对小说阅读的兴趣,很难把小说在语文课堂中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把调动高中生的积极性充分考虑进去,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找到适合当下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真正把能力与知识统一起来。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鲁迅的小说始终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很多学生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鲁迅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写的文章会有这么多被录入语文课本之中?虽然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晦涩难懂的,但怎样始终保持经久不衰呢?怎样才能把鲁迅的作品读懂呢?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找来鲁迅创作的时代背景资料,与之相关的影音资料和课外小说等。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

(三)课内外小说阅读拓展,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阅读经典的名著或一些小说等。如,在学习《红楼梦》这本名著中林黛玉进入贾府这一节故事时,通过这段故事可以把学生对这部小说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师应鼓励学生去阅读这部小说,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及背景。从而更好地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对林黛玉和贾宝玉性格了解也更充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情感的人。通过课外阅读使学生爱上读书,小说就成为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一种消遣工具。通过课外阅读的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而然提高了。语文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积累,写作能力自然随之提高,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也非常轻松。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由传统教育逐渐转变成了素质教育。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获得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从大局出发,把学生放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探究出更多科学有效的小说阅读教学模式,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秦琳.论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改革[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11).

[2]封可心.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2018(02):104-106.

高中语文范文5

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是语文教学期望学生能养成的基本能力,然而除了这四项基本能力外,根据高中语文教学领域的理念,还希望学生能在语文教学中学习正确理解和灵活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具有使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解决问题,应用语文从事思考、理解、讨论、创作,以及激发广泛的阅读学习兴趣,提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目标。阅读是人类通过文字符号获得知识、扩展经验世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人们可以探索人类历史所积累的丰富文明资产,更可尽情地翱翔于无限的想像空间中。研究指出阅读活动可以刺激大脑神经发展,活化神经回路,形成严密的神经网络。

除此之外,阅读也可以增加个体受挫折的能力,减少心理上因无知而造成的恐惧感。倡导用自由自主的阅读可改善学生语文学习的危机,因为自主的阅读活动有助于增进学生阅读理解、写作风格、字汇、语法等的能力。为学生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这要比灌输课本知识有用得多,所以高中语文教育应将培养学生具备阅读能力视为重要的目标。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字、词的活动。当阅读完一篇文章,学生会自问作者在文章中说了什么?经由文字符号,学生和作者产生了联系,但是作者在文章中传达了什么信息,却需要学生主动建构。如果学生无法经由文字符号建构起文章的意义,那么说明学生不了解或不懂文章,这里的“了解”或“懂”就是阅读理解的能力。所以,阅读理解需要通过词汇、语法的知识,将字与字之间的意思读出来。理解的过程中学生是通过文章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最后获得深入分析和欣赏阅读内容的能力。

阅读教学应当做好如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阅读环境的营造。虽然不少学校已经提供了大量的班级阅读书籍。但是为了推销更多的书籍给学生,教师有必要在学期初便向图书馆借一个书架,放置在教室后门的旁边,用来布置成配合语文课程、班级阅读课程等相关的书籍,供展览与自由阅读。二是配合学期语文课程的阅读计划的实施。教师实施阅读教学应当配合本学期的学期教学计划,并配合各种课程主题进行主题阅读。为了符合学生的需要与希望,充分利用学校语文教学的时间规定,主题阅读中的材料不以与主题相关的小品文章为主。阅读材料的来源,大部分应有教师参考各版本的语文课本课文和语文教学指引中节录,并请班上担任高中语文老师的家长配合课程提供阅读素材。基于阅读与语文教学不能融合为一的问题,也导致语文老师常常面临被迫在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之间取得平衡点。

教师尝试进行“以阅读为核心”语文课程来达成在有限的语文课中让“阅读”教学的质跟量并重,并进而实现学生“读得多、读得广、读得巧”的目标。这具体包括如下内容:以“学期课程”为主;从教材出发,进行“主题阅读”;调整语文课的教学步骤并配合主题阅读教材来进行听、说、写的深化教学;以“迷你阅读课程”进行“阅读技巧”的教学;利用主题教学活动满足学生阅读需求;与老师规划的阅读教学是实践“以阅读为核心”语文课程最佳的方式。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时,还应特别需要注重整体课程规划。

二、提升教学严谨性,实施多元化教学

语文教学的严谨性实现的关键是规范用词。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在文字的使用上有不少分歧。举例来说,不少语文课程当中的“分”和“份”、“渡”和“度”选词取舍的不一致,。另外,“抉择”和“决择”共存,“辗转反侧”和“展转反侧”并举等都是语文教学用词不当的表现之一。实际上,上述词汇在词典的解释中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教学时的用词不严谨却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困惑,因此要选取规范用词。有些教师认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选取自己认为最适合的用词,百花齐放,各取所需,表现用词用字的多元化,才是文学丰赡富丽的手段;如果规定了一个框框,文章就有如一潭死水。然而,在教学时先保住基本的用词用字的严谨性,尤其用在科学文字上保持意义的唯一而准确,仍是最重要的。具体到其他领域的文字表述,例如文学创作方面,可以稍为放宽这个规范。

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不同的教学内容,配合相关的教学活动设计,动静交错的安排,如教师说明、默读、写作、测验等静态活动,搭配抢答活动、同学讨论等动态活动,可以调节教学节奏,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专注力。此外,善用教学媒体,如电脑、投影仪等,并结合有效教学策略,可以提升教学过程的效率及教学成效。另外,感官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联系语言表达的起点。从学生在感官作文教学的作业中,可得知学生有丰富的联想力与想象力。通过教师指导运用各项感官经验,学生可以从更多方面认识外在事物,进而并开启作文表达的起点。但是,若要看到学生完整作文语言表达的成效,则需教师长时间的指导。

三、总结

高中语文范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情感培养,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变得喜欢学习、乐于学习,让这种审美情感培养激发其探索欲望和创造激情,以此不断提升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2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实践

2.1挖掘作品形象,培养学生情感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对文章语言的欣赏与品位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形象、凝练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可以营造出优美的意境。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当我们朗朗上口的读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时,虽然遥隔几百年,作者所描述的画面依然能够清晰的展示在我们眼见,让人能在阅读词语的同时不自觉的描描绘出傍晚时分的江南古镇小桥流水图。再如《再别康桥》,文章的语言清新秀丽,委婉轻柔的节奏让人如同听到一曲悦耳徐缓的快板,又如清新悦耳的钢琴曲,在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耐人回味。对于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也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解析“字、词、句”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还要教学学生体验感受它的整体美,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视、听、触、嗅”功能,感受文章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之美。

2.2体会作者思想,产生情感共鸣

为了增强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审美体验,深入体会作者情感思想势在必行,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也浓缩了作者在情感、生活和思想上的精华,往往也是作者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写照。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文章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与“古人”在交流,为实现对语文教育的审美情感培养要求,也需要合理利用作者的情感、思想来陶冶学生的情感。以《边城》为例,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要教会学生去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思想和情感,作者对城市生活的“自私、小气、庸俗和市侩”感到深恶痛绝,对淳朴乡村生活充满向往,在《边城》一文中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如诗画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投入了全部的深情与爱,展开对人性的积极探索。著名作家汪曾祺认为《,边城》描绘了一个与大城市相对立的世界,在这里既有代表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也有代表自然天性的理想文体,对人物的描绘达到了至善至朴,在笔墨下对那些充分体现原始生命形式并不曾异化的人物充满深情,为了有效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师在课文讲解时,也要注重那个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将作者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2.3丰富教学手段,强化课堂效果

通过对作品的深入挖掘和对作者思想的体会,能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然而,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进一步丰富了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不断强化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边城》教学为例,对课本内容描述的世界以动态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如画般湘西的“身临其境”体验,也更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激发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再以对文学作品的体验为例,在讲授《荷塘月色》《、再别康桥》时,可以配合以声乐背景,在讲授《中国建筑的特征》时,面对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不高,借助多媒体以纪录片讲述作者梁思成的成长和爱情经历及其文化思想的发展形成过程,讲述古今灿烂文化对其影响,并从第三者的视角讲述中华民族的灿烂建筑文化,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3总结

高中语文范文7

一、转变课堂模式,不断开拓创新

让学生被动地写作远比让学生主动的写作更让学生反感。那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作为教师首要的就是转变课堂模式,吸引学生,变学生为课堂的主角。以前作文课,老师将布置后的作文快速批阅后吗,挑出写的比较好的学生作文在课堂上进行范文赏析,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写作好的学生,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在范文赏析中收获多少,最后写得好的还是那几个人,其他人依旧原地踏步,毫无进步。因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想办法转变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让自己的作文课变得生动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写作。例如,在学生作文当中挑出一篇中等偏下的文章,给学生刊印后每人一份,然后课上按照小组对作文的结构内容,修辞等地方进行小组批阅,然后集中展示修改成果。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而且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之间学习的热情。另外,我们也可以将作文课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更多的关注生活的周边,打开他们的思考空间,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才能跳出一定的桎梏从而得心应手的写作。

二、由浅入深,专题突出

作文课的存在和其他常规语文课的区别在于它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展现学生的个性和语文素养。我以我手写我心,这是写作最起码的要求,那如何才能将我心的东西详略得当,修辞到位有条理的写出来,并且能够打动读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作文写作课上进行由浅入深,逐一突破的教授,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我们要教会学生根据材料,有效审题,这样学生才能在写作中不会远离主题。因此,教师要浅显易懂,主题突出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现今作文都以材料或话题作文为主,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存在囫囵吞枣的情况,由于阅读不到位导致写作内容不符合要求,所以教师针对这个可以对学生进行写作立意的训练。将历年来各省市自治区的试卷作文进行梳理归纳,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讲解,尤其在教授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掌握学习重难点。在2015年的高考的课表卷Ⅱ中给出了一段材料“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小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做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为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时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位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在这则材料中重点给出了三个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主人公在各自领域中成功一面,学生在立意中就要紧扣材料中每个主人公的特点,从而梳理出这样几个立意,“风格务实,稳中求进”“传递正能量”“重视理性,强化思辨”。因而教师在平时写作课中就要锻炼学生抓关键由浅入深,从而避免学生出现写作难题。

三、加大阅读,厚积薄发

高中语文范文8

在全国范围内、省范围内使用统一教材,通过高考来实现对成绩的检验。而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也逐渐从高中语文中脱离出来,更加重视中职语文的职业性特点,强调中职语文工具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更加注重语文对学生就业的服务。因此,中职语文不止要完成高中语文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还要完成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学生专业服务的任务。对不同专业来说,使用统一的语文教材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编写校本教材成为许多学校探讨的话题。

难度适中原则学生是教学的重要方面,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能力等是影响教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学生普遍认为教材内容较难的前提下,首要考虑教学难度的问题。因而,在编写校本教材时,要考虑到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否则,再好的教材也无法发挥其教育的功能。首先,教材编写者需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了解本校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前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以制订合理的实施方案;其次,要明确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不能一味迎合学生,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应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打下基础;再次,要根据所在学校语文的课时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教学的最大成效[4]。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校本教材在选文上既要保证选取一定数量的古代经典作品,也要注重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当代优秀作品,体现教材的时代性。这自然与统编教材一样,必须处理经典名文与时文、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文学作品与应用文之间的比例关系。“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选文事实上就是在为学生树立榜样。首先,在具体选择中,必须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保证作品经典性的同时,针对护理专业的发展需求,紧跟时代步伐,选取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文章。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往往一看到古文就无精打采,但并不能因此而缩小古文的比例。选择合适的古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其次,在选择时文时,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通过明星效应选择一些能给予学生正能量的明星的案例。专业性与知识性结合,为职业服务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重要课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材内容在保持原有知识的同时,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殊性,为学生就业和专业发展服务。

适当增加医药文本阅读在教学内容选取尤其是选读课文中,适当增加医药专业文本阅读,既符合中职卫校语文阅读的实用性要求,又能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对学生而言,加强对医药专业文本的阅读训练,可以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护理专业的热情,做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医学文化知识的熏陶,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例如,可以直接从医药专业课程材料中摘取部分章节作为阅读教学文本;也可以从医学杂志或报纸中选取一些精美的时文作为阅读文本;也可以利用网络,在一些医学网站上挑选合适的专业性文章作为阅读文本等。精心设计专业场景下的口语训练《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相当的要求,十分重视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求符合未来岗位职业要求。在目前的《中职语文》教材中,也突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包括即兴发言、即席演讲、应聘、复述、辩论等,涵盖了学生生活和日常交际的方方面面。但由于本教材涵盖的专业非常广泛,因此,应注重选材的共性。要体现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工具性特点,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显然这一点还不够。为突出护理专业特色,语文实践活动要与护理人员的工作场景密切结合,体现专业倾向性,使学生能马上用到所学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提高综合素质。如口语交际的交谈技巧,口语训练在学校的护理模拟实验室进行,构建一个真实的护患沟通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护患双方,从各自角度去分析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医院环境中掌握交流技巧,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具体应用。

突出地域特点和学校优势校本教材的生命力在于“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实施因切合学校特色,成为中职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亦应如此。因此,地域优势和学校优势是语文校本教材开发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地域特点,是指学校生存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学校优势是指学校办学设施、专业设置、教师素质、学生个性、专业发展需要等。首先,要了解本地区护理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地区医护行业发展不同,对护理专业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编写校本教材前,要对本地区护理行业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了解目前本地区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标准,以方便更好地取材。其次,作为教材的第一使用者、语文教学的实施者———语文教师要对本校的优势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材料和各种教材的质量有深刻的认识。第三,学生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中心,教材的编写、课程的改革、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身心得到均衡发展,满足学生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教材编写系统、选文,还是教材内容的阅读指导和课堂教学,都应立足于这个中心点,服务于这个中心。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起步较晚,这主要与人们对基础课程的认识有关。从一门可有可无的人文基础课程转变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应用课程,语文课程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总之,中职护理专业语文校本教材编写必须体现教材的适应性,满足护理专业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服务、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

作者:常宇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