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议论文范例

高中生议论文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1

1.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采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对生物学科根本就没有兴趣,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就不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这是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生长期被动接受。

长期以来,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递,而忽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一个人的身影,忙着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将学生置于教学之外,认为学生只是记住教师所讲授的书本知识就可以了。正是在这种片面追求课堂教学大容量、大密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忽视知识的形成,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重记忆的结果忽视对知识的理解,而严重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习惯于接受,对教师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不会提问。

3.学生心理负担沉重。

许多学生不敢提问的原因并不是没有问题,也不是不敢问,而是他们担心所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价值而会受到教师的指责、同学的嘲笑。正是在这种心理负担的压制与影响下,许多学生不敢提问,即使是鼓起了勇气来提问,也大多是敷衍了事,问不到点上。

4.教师缺乏驾驭能力。

许多教师由于课堂驾驭能力不强,怕学生过多的提问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干扰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不愿意让学生提问。在这种思想下,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压制学生的提问,而使得原本问题意识薄弱的学生更加不会提问。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激发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浓厚的兴趣,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其思维才能处于最活跃状态,进而才能产生更多的问题。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要善于借助教具、学具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展现生物教学的魅力,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沉睡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生物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无疑为原本枯燥抽象的生物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这既可以向我们展现生物学科的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事物与现象之中,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更能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从而让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角色的变换,将学习的主体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参与到主体参与,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让学生由以往的信息被动接受者成为真正学习主体、主动的探索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俯下身来,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学习主体,建立平等师生关系,以逐渐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明确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与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参与到教学探究中来,并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时间与空间上的保证,让学生以主体参与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实验是生物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也正是学生发现真理的重要手段,而在以往忽视实验教学,或是将实验的权利牢牢地握在教师的手中,学生只是观看实验,我们要将实验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有更多亲自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与思考,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并由此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

3.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而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民主与融洽,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负担的牢笼中摆脱出来,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提出各种问题。首先,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问号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只有勇于质疑,善于提问,才能有更多发现与创造的机会,否则就只能是机械地重复前人的成果。其次,要科学对待学生的提问。不管学生提问是否有价值,首先都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评价时不仅要语言真切,还要具体,如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提得不好,不好在哪里。既要客观分析,同时还要以正面肯定为主,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能够增强信心,鼓起更大的勇气,否则评价就是失败的。

4.提高教师驾驭能力。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2

1.目前高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有问题也只能埋藏在心底,并最终遗忘。学生间对问题意识往往持嘲笑态度。谁质疑教师或书本知识,则被认为不知,杞人忧天。学生间的氛围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再有,部分学生学习过分依赖老师的讲授、自学能力很差,缺乏主动质疑的能力,即使能提出问题,问题本身价值不大,缺乏求异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步退化,问题意识越来越欠缺,只知模仿书本或者教师,创造力下降,沦为考试的机器。而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是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高尚的政治情操,而考试只是手段,我们不能本未倒置。

2.成因分析。

学生自身的自信力、学习力和思维力直接影响着问题意识的强弱。学生缺乏自信,不积极参与课堂,不主动探索新知,遇到疑难问题常常回避,即使发现问题也不去想法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思维能力也制约着问题意识的产生,学习、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能从已有知识中发现问题,还能从新知识中发现问题。有些学生知识匮乏,受到高考功利化的影响,还有社会上一些浮躁之风的影响,看书范围仅局限于书本,或者一些网络小说,对有文化内涵的书籍接触甚少,导致思维能力差,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没有真理意识。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如果认为上课、考试是第一位的,把清楚知识讲给学生就是优秀教师,这样就会直接打压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可能由于学生的一些问题千奇百怪,自己不能解答,则反而批评学生想歪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需要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教师若是一问三不知,不能让学生信服,并且影响到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高中政治教学评价也影响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比如,思想政治考试试题缺乏探究意识,虽试题也力求考查能力,但终究效果不明显,多数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而道德与情操,通过考试很难检验出来,评价的方法注重量化绝笔考试,缺乏质性评价。这些评价上的不足制约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

1.加强双基教学,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不会提问题或者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础知识较差。所以,要重视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以社会主义实践为根本,以书本知识为写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的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能力、思想、品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思考各种各类的优秀书籍,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了,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取粗存精,去伪存真,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培养起问题意识。离开对“双基”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想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决不能搞满堂灌式的教学。在课堂上既要师生间合作探寻,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不是为讨论而讨论,讨论的背后是能力的体现,最终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布置有价值的疑点,并留出的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质疑,让学生交流探究,这样慢慢教会学生质疑,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把问题化成生活情境,或者说,生活是学习知识的起点。如讲民主选举方式时,可采用衡阳贿选事件,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1月3日,湖南省衡阳市召开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共有527名市人大代表出席会议。湖南省人大代表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以贿赂手段破坏选举的违纪违法案件。现初步查明,共有56名当选的省人大代表存在送钱拉票行为,涉案金额人民币1.1亿余元,有518名衡阳市人大代表和68名大会工作人员收受钱物。师生可共同深入的思考其中的产生贿选的原因,选举方式是哪种,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换作是你又如何去做。从中要多角度去看,如这是差额选举,它的优劣,要不要坚持。这是间接选举,用直接选举能不能避免。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若你行使选举权能如何去做:会不会受贿赂,若你是被选举人,会不会去贿选。这样在政治生活真实的情境中,学生会不断追问,思想得到启迪与升华。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敢问”。

营造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欢迎学生的不同见解。用科学、民主、自由的理念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完成知识的建构,与学生共同成长。怀疑不仅仅是对错误的批评,也是创造新知的前提条件。面对世界只有常常怀疑,常常思考,才能寻出真谛。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有差异的,要让知识接受能力慢的同学有更多的思考时间,表达不清晰的学生可以有重复和改过的机会,学生失误了可以有纠正错误的机会,学生宽松的氛围中,才能敢问,敢说,敢动,才能深度参与课堂。教师要给学生创新的时空,挖掘学生思维的灵性,给学生心理的自由,这样他们智慧的火花,才得以闪现,他们各种能力才会得到全面发展。

4.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3

要想激发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更为合理,要能够照顾到班级中不同层面、不同基础水平以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因此,采取梯度式的教学形式往往更为合适.梯度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课堂教学富有层次性,能够给学生的思考过程提供充分的空间与平台,也能够让不同能力与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要想实现梯度式教学,就需要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有很好的研读与分析,要理清教学重难点,这样才能够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更有针对性,并且实现梯度式的教学设计.例如,在讲“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观察教室的门与地面所在的两个平面,它们有什么关系?(面面垂直)随着门的移动这种位置关系是否有所改变?(不改变)它们为什么垂直?以前见过类似的问题吗?(判定线面垂直)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寻找线面垂直的条件)整个教学形式的设计,不仅贴近生活,而且自然流畅,将知识点层层递进地引发出来.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非常容易被学生接受,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的思维也慢慢活跃起来.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并且增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二、创设新颖有趣的思考问题

要想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积极性,新颖有趣的思考问题的创设很有必要.趣味化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将知识点融入到一些教学情境或者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随着情境的创设展开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在具体的问题情境的支撑下,能够让相关问题更为灵活与开放,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将会很有帮助.例如,在讲“二分法”时,教师可以采用如下例题: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从某水库闸房到防洪指挥部的电话线路发生了故障,这是一条10km长的线路,如何迅速查出故障所在?如果沿着线路一小段一小段查找,困难很多,每查一个点要爬一次电线杆子,10km长,大约有200多根电线杆子.想一想,维修线路的工人师傅怎样工作最合理?这个情节生动且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纷纷对于这个问题展开了思考与探究.这样,以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入手,并且透过问题的创设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随后引导学生从二分查找的角度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再创造的欲望,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三、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创设也是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一个教学突破口,这种模式同样能够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辅助功效.开放性的问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不受限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同时,很多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具体问题也是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的一种体现.这类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展开对于各种自己关注的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自然会更高.因此,这也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一种有效策略.例如,在讲“函数图象及其应用”时,教师可以设置例题:某地区电信资费调整后,市话费标准为:通话时间不超过3分钟收费0.2元,超过3分钟后,每增加1分钟多收费0.1元(不足1分钟按1分钟收费).(1)请作出通话收费S(元)与通话时间t(分)的函数图象;(2)能否写出通话收费S(元)关于通话时间t(分)的函数表达式?(3)这样的函数称为什么函数?这个例题的设计以阶梯式呈现,给学生较为充分的思考空间,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同时,这个问题在生活中也受到学生关注.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培养与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并且深化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

四、结语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4

教材中有很多直面人生超越生命的鲜活的例子。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面对着“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人生苦难,史铁生曾经痛苦过、彷徨过、迷茫过,也曾长时间地纠结于死的问题。而蜂儿、蚂蚁、瓢虫等在荒芜的园子中活出的精彩,感悟了史铁生,使他意识到在客观事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坦然的面对现实并不懈地努力,也可以活出生命的精彩。于是,史铁生释然了,坦然地接受了“残废了双腿”的现实,“从腿开始思考人生”,走出了人生的困境,在文坛上赢得了“史一样的作品,铁一般的生命”的赞誉。还有《老王》的作者杨绛先生,面对着那个特定年代给自己带来的人生的困境,她却还是以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自称,那是怎样的一种豁达的心态啊!面对丈夫钱钟书先生被打伤腿却以“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轻轻地一笔带过,这是一种怎样的隐忍与大度啊!而作品中的“老王”,则更是在住处徒有四壁、一只眼瞎的、生活仅是“凑合”的境况下,依然珍爱生命,保持善性,这是一种多么顽强健康的生活心态!读着教材中的这些人的经历,每个读者不仅会为之感慨唏嘘,更会被这些人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坦然、坚韧的心态和品质所折服,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这些为抓手,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涵咏、讨论、思考、领悟,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以豁达的态度去认识和面对人生中的劫难。

二、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

生命存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载体,是生命创造价值的前提。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往往只强调创造人生价值而忽视生命存在本身所固有的意义。加之,当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陷入繁重的学业之中,根本无暇领悟生命之重、欣赏生命之美,从而导致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敬畏之情的缺失。他们践踏生命也就不足为怪了。有句俗语说得好,“好死不如赖活着”,也许会让人觉得“境界很低”,但如果没有“赖活着”的生命,又如何去实现生命的理想,如何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指出,当元军“驱予并往”时,“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是“将以有为也”。因为他出使北营的目的就是要“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当他被元军俘虏后,为了保持自己的名节,他完全可以“引决”来保全名节,让朝廷为自己写匾立碑,光耀后世。但他一死之后,“救国之策”如何解决?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文天祥冒着名声受侮的屈辱“隐忍以行”。正是这种对生命存在的认识,使他领悟到生命之重,并最终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同样,韩信能够忍下当年的“胯下之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保存了生命之体,才能实现生命的超越。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本中的这些关键之处,我们应该加以积极地引导,让学生对文天祥、韩信等人的理想、行为有客观而正确的认知,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实现人生理想和人价值中生命存在的作用和意义,领悟到生命之重,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对生命会产生一种敬畏之情,不会轻易地践踏生命。

三、利用教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关爱自己并关爱他人

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关爱自己,一是关爱他人。

(一)关爱自己。

关爱自己,也即热爱、珍惜自己的生命。培养学生自我的生命意识,激发个体对自身生命的热爱、珍惜之情,使个体喷发出无穷的力量,强化自己的生命意识,实现人生理想、价值的超越。当“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面对“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时,他认识到生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而怎样活则是一件“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的事,能对怎样活有如此的认识,说明史铁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激发了他对生命的珍惜之情,重新树立起对人生的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样,面对病入膏肓的琼珊时,医生对她下的结论是“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而且“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正是论及到琼珊的生命意识的觉醒问题。医生要苏艾使琼珊“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医生这样做,正是要以此来让琼珊明白生命的宝贵,进而珍惜生命、享受生命。而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彻底唤醒了琼珊,使琼珊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应该好好地热爱它并珍惜它,这种唤醒也让她最后认识到以前的“不想活下去”的念头“是个罪恶”。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这些关键之处,我们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史铁生和琼珊对待生命的态度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深层心理因素。在思考过程中,学生渐渐发现:正是外在美好事物激发了史铁生和琼珊对生命的热爱,意识到必须要关爱自己才能实现人生理想、价值的超越,从而改变了对待生命的态度。事实上,我们在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主人公对待生命态度变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强化学生关爱自己的意识。

(二)关爱他人。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5

应试化的教育给高中语文教学到来了许多弊端,尤其是在高中语文作文上,学生为了保稳,而选择千篇一律的写作结构和写作思路,这也造成了高考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故而,当前高考语文能够拿到高分的,都是在作文上具有独特思维的人,这就需要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在高中生作文方面,加强对于学生思维独特性的引导。

【关键词】

高中语文;作文;高中生;思维

在千篇一律的作文当中,具有独特思维的作文往往更加能够获得阅卷老师的喜爱,故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更需要对高中生的思维模式进行独特性的训练,让高中生能够写出不一样的文章,吸引高考阅卷老师的注意,成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当中最重要的事情。

一、高中生语文作文现状、原因以及需求

现在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都会有模拟训练,但是,即便是模拟训练,为了能够练习成为考试标准的答题模式,高中生们也都是给予自己的作文以固定的模式,排比开头、名言起段、故事、理论评价、总结性发言,一篇文章就这样结束了。尤其是当前的语文作文多以议论文为主,所有文章的格式都是相同的,更何况,在统一的教育模式之下,高中生所接收到的训练,只是他们对于议论文的主题,也有着高度相似的理解,而平时的阅读量也是一样的这就造成了从议论文的选题上、结构上、素材的引用上,每一部分都有着几千万人的雷同试卷,绝大多数的高中生都无法从中脱颖而出,只能够获得一个一般的分数。为什么现在的高中语文作文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一方面是为了让高中生应付高考的语文考试,为了能够不跑题,好让自己的作文能够获得考高阅卷老师的通行证,故而绝大多数的高中生,都会用最常通用的作文形式,以进行自己的作文写作。但是,千篇一律的作文其实只是一个稳妥的途径而已,在这个信息化爆棚的年代,千篇一律的作文已经难以让高考阅卷老师受到吸引。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老师给高中生们进行的训练模式错误。通常,语文老师为了训练高中生的语文作文,大多都是从体裁方面进行训练,而体裁也就只有议论文、记叙文、游记(抒情描写)、书信格式这几方面的训练,交给高中生的也是这几个体裁的写作格式,至于内容,大多数的老师只会按照市面通行的作文素材教给学生,通常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年级的高中生,他们所掌握的素材都是一样的,能够写作出来的内容也是一样的,这就造成了高考作文内容的大量相似。而且,高中生学习较为繁忙,很多老师甚至不让学生看课外读物,其余时间也被家长、老师看着成为学习的时间,无法获取社会上更多的素材,难以写出让人眼前一亮,不落俗套的作文。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群体人数的增加,社会信息的飞速发展,不论是高考阅卷人、高中语文教学老师还是学生自己,都无法接受审美疲劳,那些李白、杜甫的老梗也不愿继续沿用,千篇一律一眼望去就能明了的写作格式也不再被人看好,想要在高考当中脱颖而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当中,据需要发展高中生思维的独特性,写出不一样的好文章,这才能够让其在高考作文当中,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更多的分数。

二、发展高中生作文思维独特性的必要性及办法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独特性的必要性

首先,当前高考人数急剧增加,每一年每一个城市的考生都达到上万人,甚至几万人,这无疑给高中生带来不小的压力,但是,每一个高中生的学习经历、社会阅历都是相似的,接受的作文教育模式也是一样的,这就造成了绝大多数的高中生们的作文也大多雷同。更何况,一个阅卷老师每天都要看大量的作文,在短时间内,看见如此多的相似习作,更是造成了审美疲劳,相似格式的作文难以获得更好的分数。想要让高中生获得更高的分数,就需要在教学当中对高中生进行思维训练。另外,千篇一律的作文,不仅是给高中生和老师带来审美疲劳,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严重的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这对于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缺乏创造性的高中生,将会比具有创造思维、独特思维的学生缺少更多的优势,很难再大学、甚至社会上,有更多的进步。这强烈要求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当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二)发展高中生作文思维独特性的办法

培养高中生思维的独特性,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一定的思维训练,开设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课程。这有利于高中生在语文写作当中更加具有逻辑性,让议论文的论点、论据的表达,更加真实可靠,让叙事文的行文,也有着一定的逻辑框架,达到形散而神不散,让抒情类的作文,也表达的深入浅出,将高中生的个人感情得到更好的表达。二是加强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进行一个话题的探讨,让学生自由地发散自己的思维,随时补充说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有利于高中生在高考作文写作的时候,不局限于几个单一的观点,而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主题进行解读,从而选择出一个更加新颖的观点,吸引高考阅卷老师的注意。三是加强对于高中生辩证思维的训练。辩证思维的最本质的一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这一点的训练,有利于高中生将自己的作文写得更加具有内容,而不是泛泛而谈,不仅没有新意,还没有更多值得深入思考的内容。辩证思维的训练,有利于让高中生的作文更加深入浅出,富有韵味,这给高中生今后的写作也将带来极大的影响。

【结语】

高中生在高考当中的语文作文,总是千篇一律,让人审美疲劳,同样,这样的文章也很难帮助高中生在万千的试卷当中脱颖而出。而当今的社会,也需要即将步入大学的高中生,有更好的创新和独特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加强对于学生辩证思维、分散思维等的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作者:曹娴 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智敏.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需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5(48)

【2】杨武.新课标下高中作文质量教学有效策略探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6

高中历史课本中涵盖的知识点是十分丰富与全面的,对于古今中外许多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等都有着较为详尽的介绍。在这些知识中不乏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民生传统的讲授,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够非常好的帮助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能够让大家意识到重视民生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兴旺的重大意义。教师要帮学生们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与知识框架,在基本的知识框架形成后将能够更好的引导大家慢慢理解民生传统的发展与演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那些杰出的人物为了发扬民生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些不仅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对于这些有价值的史料的认识同样是民生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近代史上孙中山先生曾经为了人民的利益做出过非常艰苦卓绝的努力,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为发扬民生而奋斗。19世纪90年代,孙中山已在倡导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上书李鸿章,希望清廷重视民生问题,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但是遭到拒绝。20世纪初期,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将民族、民权与民生并立,建构为划时代的三民主义。1924年又提出“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些历史演进的过程课本中都有所介绍,这也是我国民生传统的非常有价值的典范。教师要善于对教学素材展开深度挖掘,尤其是要引导学生们对于教学文本中的那些民生传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背景才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才能够让民生教育收获更好的成效。

二、认识民生改善的本质

在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的输出,教师要让学生们明白民生改善的本质是什么,只有对于这个最为核心的问题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才能够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也是学生民生意识具备的重要基石。历史课程的教学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对于人类历史文明的演进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们具备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往往是更有价值的部分。教师应当借助对于学生民生意识的培养来不断丰富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让他们形成更为合理的人类史观。课本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一定程度给我们阐述了民生改善的本质,想要对这些要点有更准确的把握,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们更多积极的引导与启发。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人们开始告别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时代,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电灯、电影、电话、电报、汽车、轮船、飞机等发明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以更快的速度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兴起,民生得到极大的改善。这些都非常直观的向我们说明,新的技术的产生、科技创新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才是对于民生本质上的改善,这也是历史带给人类的启示。

三、展开民生专题探讨

想要进一步深化对于学生民生意识的培养,这同样可以展开一些以民生为专题的系列讨论。随着学生们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对于许多问题与现象学生们逐渐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这个时期正是考察学生的思想理念与价值体系的时候,这些专题讨论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能够让大家对于许多社会问题有更多的关注与思考,学生的民生意识也会更为深入。这些都是对于历史课程教学的非常积极的推进。不少学生都对于民生的实质含义以及民生的保障很感兴趣,对于这个议题大家也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可以让学生们以民生的保障为话题展开探讨。随着大家讨论的不断深入,学生们慢慢在某些观点上达成共识。学生们都意识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生问题的解决是随着民主制度的完善实现的。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极其残忍和冷酷,比如美国的西进运动和英国的圈地运动等,虽然这些运动最终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从长远来看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但在当时是以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稳定,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改善。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福利制度,运用社会服务开支和社会保障政策,来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这充分说明了民主与民权才是民生的保障。这也是对于学生一些思想偏差的更正,让大家具备更好的民生意识。

四、结语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7

首先,传统专业声乐教学具有时间周期长、目标专业性强、声乐练习时间集中、学生基础好等特点,而高中艺考生声乐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半,其中还要兼顾文化科目学习,声乐学习时间短且相对分散。同时,学生声乐素质参差不齐,基本没有声乐基础,更有部分学生是因高考音乐专业文化录取线较低而走捷径才学习音乐的。因此,高中艺考生的声乐学习呈现起点较低、学习时间分散不足、阶段性、学习功利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声乐教学必须从基础声音训练这一关键环节出发,而在学习目标、时间、计划上要与传统专业声乐教学有所区别,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学习时间安排。对文化科目与声乐专业两者教学时间冲突的矛盾,可以利用高中学习阶段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声乐学习情况、学生可以随时听取教师指导的特点来解决。通过把课外辅导和上课结合起来的教学形式创新,使学生面对教师指导的相对单位学习时间延长,取得甚至超过传统声乐教学的学习时间优势,达到强化声乐学习和练习时间的目的。其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建立适合高中艺术班声乐教学的系统教材。由于目前高中艺考生没有专门的声乐教材,教学多是选择高校专业声乐教学歌曲或社会编写的高考声乐曲目,教学内容系统性和计划性较为薄弱,随意性大。因此,高中艺术班声乐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没有声乐基础、以高考为目标和处于高中阶段等三个特点、借鉴吸取高校传统声乐教材科学、系统内容优势,以传统专业声乐教学的初、中级曲目为主选编形成相对固定、专用教材进行教学。从呼吸、共鸣、咬字吐字、音阶、三度、五度、基础母音等最基本声乐练习开始。在此,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都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情绪,坚持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把基础打好,逐步使声乐艺术基本表现元素综合渗透进每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规范和计划性强的教学内容学习中逐步、扎实掌握好声乐基本功。再次,高中艺术班声乐教学在师资上也与传统专业声乐教学不同。由于高中音乐教师基本为普通音乐教师,其声乐教学水平、经历与专业声乐教师有一定差距,在知识全面、多学科综合教学能力和熟悉高中学习特点方面上具有一定优势。因此,高中艺术班声乐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大力发挥本身优势,以较为全面的综合教学能力弥补专业声乐教学上的弱项,另一方面则要不断改善提高本身的声乐教学方法和能力,特别在把握正确声音观念和对学生嗓音认识能力方面上加强学习,因为后者能力的提升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影响。

二、与其他科目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学习

高中艺术班声乐学习的另一大特殊性是在声乐学习同时还担负着大量文化科目、音乐基础科目的学习,这就形成了学习时间、内容上的矛盾冲突。建立多科目结合的教学内容综合化学习,是解决这一矛盾、促进声乐、音乐基础、文化多科目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途径。

(一)与文化科目学习的综合

高中艺术班由于文化学习与声乐学习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反差,所以师生都极易形成重声乐学习轻文化学习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发展最终会影响声乐学习。因为声乐学习与文化科目学习在表面反差背后的深层次中其实有着深刻的联系。声乐学习中声音教学和训练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因为声乐表现实质是通过声音的美化去完成对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形象、情绪的表现,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本身文化素养的积累。因此,在高中艺术班声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声音的训练,而应该熟悉高中文科教学内容,挖掘歌曲内容与文科学习内容的联系,将两者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与文化科目的教师保持密切交流,双向结合,建立声乐、文科教学联盟,在不影响本身教学前提下使两科目的教学计划、内容安排尽可能遥相呼应,使学生通过联想、延伸、探究而实现科目综合学习。

(二)与音乐其它科目的学习综合

乐理、视唱、练耳等不仅是音乐高考的必考项目,也是声乐学习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声乐与其他音乐科目的综合化学习同样是必要的。首先,在声乐教学中渗入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对两者学习都有促进作用。艺术班的视唱练耳在音乐高考中占重要的位置,而声乐教学中大量练声曲和歌曲的训练实际也包含着音准和节奏的学习。因此,在声乐歌曲的初学训练中,可先将不同的节奏分离出来,归纳成主要的几种形态进行单独练习,这样既可以提高歌曲教学效率又能同时取得节奏训练效果。其次,单纯的乐理学习比较枯燥,但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意识的与声乐课歌曲分析结合起来,就能改变这种情况。如常用记号、装饰音等乐理知识,都会在声乐学习中所学的歌曲中大量出现,在乐理的课堂教学上通过结合所学声乐歌曲,寻找、分析、理解这些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就可以很好的将两者具体联系在一起,使原本枯燥的乐理教学生动起来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具有创新教学形式和注重学习心理的声乐教学过程

建立良好的教学过程是高中艺术班声乐教学的又一重点,它包括与高中学生特点相适应的创新教学形式和重视心理辅导、强化自信心两大方面。

(一)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阶段性结合的创新教学形式

传统声乐一对一教学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声音训练,但高中艺术班在教学时间和师资上难以完全支持这一教学形式。因此,选择集体课、小组课指导示范、个别课主攻突破的创新教学形式是解决这一棘手难题的较好途径。

1.集体课。

声乐基础知识的几大要素是声乐者学习统一需要掌握的,而由于艺术班声乐基础普遍为空白,因此,可以用集体课的方式进行“扫盲”教学。如正确的声音观念、歌唱呼吸形态、共鸣、咬字吐字,歌唱位置等。要尽可能凸显对声音判断的教学,这是声乐教学的关键。因为高中艺术生对声音辨别在观念上基本空白甚至是错误的,只有通过集体课的示范、听赏、分析、个人实践体验的重点关注,才能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这对后续的小组课、个别课教学是极为重要的。

2.小组课指导示范。

小组课是将声音条件接近、声音类型相似的4~6人组织进行教学。教师近距离小集体教学通过对单个学生的示范、纠错、训练而使其他学生得到借鉴、启迪从而解决相似问题。小组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学生学习有了除教师外的具体比较者,这对学生间声乐学习交流、激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个别课主攻突破。

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在集体课、小组课教学形式解决了高中艺术班声乐教学的一些难题后,仍需要针对性强的个别课教学。这里的个别课教学任务是在小组课和集体课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人声乐学习做主攻突破,如换声点、真假声区的过渡,高音的突破、歌曲的处理等,特别在高中的中后半段学习期间,一对一是保证学生声乐学习水平稳定向上发展主要的教学形式。

(二)将心理辅导、强化自信心作为教学部分纳入教学过程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8

【关键词】实用性;创新性;写作技巧

现阶段的教育现状要求高中语文教师注重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型。受以成绩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生对语文写作缺乏兴趣,习惯性依赖语文老教师,导致学生的作文不具有创新性,鉴于此,要强化学生作文学习的趣味性,满足提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进一步要求。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1、教师欠缺创新能力,学生缺乏写作兴趣。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共有的教学模式,没有了创新的精神。而新教师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时,也融入了这种教学模式中,无法轻易改进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师以高考和语文成绩为中心,一味的指导学生学习和模仿范文,而高中生机械的进行背诵和模仿,进行作文写作时将素材死搬硬套,不能融入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情,他们将失去了语文写作的兴趣,对高中语文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2、教师教学和学生写作重形式轻内容。在高中语文作文课中,一般以高考作文题为范本做练习。高考作文主要是议论文,语文教师要求高中生大量背诵名人名言和经典事例等写作素材,并注重言辞辞藻的堆砌,以得到一篇完整的议论文。这种写作模式虽然可以让作文辞藻华丽、结构完整且论据充分,但是造成了学生对写作资料和素材的过度依赖,进行作文写作时将素材死搬硬套,不能融入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情。并且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没有在作文中表达出学生真实的思想和感情,写出的作文没有灵魂。

二、增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2.1按照类型采用不同写作方式,传授学生更多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注重实用性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高考考取更好的成绩,而是应该以培养高中生的写作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为目的。在语文作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教给高中生不同类型作文的写作方式,而不仅仅是高考中常出的议论文。高中生本身的喜欢的文体不一样,只要切合作文主题,相同的作文题目运用不一样的文体可以表达出不一样的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教会高中生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学生再根据个人喜好选取最擅长的文体。例如,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教给高中生如何分析作文题目和材料的能力,帮助学生找到作文题目的本质和考查点。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向高中生讲授更多的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作文素材和案例,在作文中引用和分析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材料更能让判卷老师认同,也使作文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性。最后,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如何理解和选取合适的作文素材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进而结合案例进行合理的分析,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除此以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通过动作描述和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展现案例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等,增强了判卷老师的画面感,增加了作文的实用效果和真实性。

2.2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写作创作思维

创新性是高中生语文作文的灵魂。高中作文是高中生表达思想的主要手段,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培育和支持高中生的创新思维。高中语文作文题目一般会给一段材料让学生自行分析,并自行选角度定题目进行写作。如果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较强,他们选取的写作角度也将是多样的新颖的。因此,高中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等不应受到应试教育和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影响学生想象力观察力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通过多角度分析作文题目找到更加新颖独到的主题,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培育高中生的发散思维时,可以通过多角度提问等训练方式,培育高中生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高中语文教师在培育高中生的观察思维时,可以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人、事、物等发现写作素材和找到写作灵感,培育高中生对实际生活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进而培育学生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培育高中生的想象力时,可以让学生用文字描绘他们没见过的事物,培育学生将想象力和自身思想情感相结合的能力,进而提高高中生的创新思维。除此以外,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为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上创建写作交流平台,鼓舞学生进行写作创作,并将优秀作文进行课堂宣读,以此鼓励高中生的写作自信心,并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热忱和积极性。

三、结束语

总之,提高高中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写作方法,通过更多实用性写作技巧的传授,培育学生良好的创作思维,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得心应手,更能进一步的培育高中生独立思考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为未来的写作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等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斌,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J],现代语文,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