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田建设范例

高效农田建设

高效农田建设范文1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经济;拉动效应

阳高县属于传统农业大县,是山西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当地的农业发展深受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保障粮食稳定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一种手段。为此,阳高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服务中心需根据农村高质量发展需要,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1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经济拉动效应影响的现状

1.1一次拉动效应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利用产业链辐射或者是实物需求实现一次拉动效应,并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从纯农县域以及非纯农县域在一次拉动效应上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二者在实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当中,拉动的内容涵盖了非金属矿物制品、建筑,且尤为相似。因此,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需加强与社会经济影响力较大部门的合作,从而让农村经济增长的速度随之提升。

1.2二次拉动效应

利用建设项目中“获得劳动报酬—用工资消费—带动农林牧渔业等产品的发展”形式,达成第2次拉动效应的提升,并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

1.3间接拉动效应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优化耕地质量,改善农村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以提升农业的产值,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最终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4总拉动效应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对地区农业经济的一次效应、二次效应、间接效应、总拉动效应产生影响,在非纯农县域以及纯农县域的影响上,二者在农村经济拉动系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2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经济拉动效应影响差异的原因

2.1自然环境上存在差异经营环境不同

许多非纯农县域的农田在平整度、集中连片、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上比纯农县域的农田差,历年投入上也相对较少,这就导致非纯农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作用一直无法全然发挥。同时,由于非纯农县域经济发展比纯农县域好,经营形式改变较快,也让农户的生产效率和投资拉动效应间呈现出正比例的关系,所以非纯农县域的经济拉动效应优于纯农县域。

2.2经济水平上存在差异消费结构有所不同

非纯农县域的产业发展明显优于纯农县域。同时,在经济发展影响之下,非纯农县域的对外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都明显优于纯农县域。由于各个农村县域在基于风俗、人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导致消费结构存在不同,让高标准农田建设影响到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且发展水平也不相同。

3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经济的拉动效应所存在问题

3.1农村居民意愿不高生产水平有待提升

建设高标准农田应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作为首要任务,需全面考察农民朋友的根本需求,了解其真实的意愿与想法,从而制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农田建设方案。但是,因为一些农户尚未考虑到全局利益,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从而不愿意配合地方政府和部门的工作,并提出一些难以实现的不合理要求,致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实施与落实受到阻碍和影响。同时,农民生产情况与生活水平比城市落后。

3.2耕地非粮化较为普遍资金投入有待调整

目前,县域农村的农业生产结构处于调整较多的局面。比如,前些年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耕地“非粮化”现象较为多见,导致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也会支持其基础设施建设等。首先,农户们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当中,会按照市场的真实需求对农田种植的种类进行调整,不仅仅局限在粮食种植。同时,农民会种植一些经济效益较大的作物。在这一背景下,不仅影响了粮食生产,偏离了高标准农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初衷,也加大了拆迁以及农田补偿的难度。从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来看,后备资源不够充足,资金投入的渠道比较单一。

3.3建设主体有待丰富规划设计应完善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参与其中的主体较为单一,除去了地方政府以及农田建设中心外,还需吸引更多的企业以及乡镇加入其中,实现部门上的联动。同时,设计工作应得到专业人员的支持,但是部分设计人员不深入项目区实地细致调查,不按照项目本身特点以及需求开展设计工作,导致设计规划方案不符合实际。

3.4农田建设项目管控严格管理尚未标准化

由于部分基层相关人员对农田建设项目管控不配合,所以导致该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占用乡村振兴用地,从而对城镇化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一些农户尚未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长久效益,只关注着短期利润的获得,致使农户不愿参与此项工作,加之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手段单一,使得农民耕种积极性无法被调动,最终降低了他们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热情。

4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经济拉动效应的策略

4.1规范耕地作物种类加强资金投入力度

对于耕地“非粮化”现象,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服务中心应安排村委会让农民朋友签订“农田作物种植承诺书”,让农民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上多种植一些粮食作物,而非经济作物。之后,应向上级部门提交相关的承诺书,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与审查,规范耕地作物种类。另外,政府部门应全面呈现出职能保障资金的效果,做到人力、财力、物力之间的协调发展。始终坚持“科学分工”的原则,让资金利用更为合理,吸引地方企业加入到该项目的投资中。最后,合理融资,保障资金的全面落实,使高标准农田建设得到资金上的支持。

4.2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首先,村委会要了解自身责任与义务,对农民朋友进行思想上的引领与教育。其次,村委要构建出较好的奖励制度,对于一些参与意愿较强且支持项目发展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或者是精神奖励,强化农民参与其中的信心,让村民都积极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当中。

4.3出台优惠政策实现管理标准化

纯农县域应当把第一产业当作根本,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激励农民,让其自意加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并解决目前政策上存在的问题。同时,管理方式应标准化,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优化管理方法以及建设标准,并按照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等制度完成相关的工作。在这其中,招投标工作的开展不允许暗箱操作,应做到透明公开,所以参与其中的项目必定要做到严格审查,根据相应的制度合理完成招标、投标,最终将结果公式在国家网站中。

4.4建设主体多样化因地制宜开展规划

建设高标准农田要始终以政府、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为主导,并以乡镇、社会、企业为支撑,从而丰富建设主体,让建设工作得到多方支持,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项目的规划设计要始终做到因地制宜,设计之初便要进入到乡镇展开考察,了解村民的真实意愿,查看耕地类型,从而使得农田信息变得真实、完整,以此制定出具有价值的方案。

5结束语

高效农田建设范文2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近年来,人们的节水意识越来越强,无论是工业用水、农业用水还是生活用水,都讲究利用效率。尤其是新疆这样的缺水地区,用水时更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过去的农业灌溉,农民从河道向农田里抽水灌溉,100亩农田要浇上几天才能浇透,这种大水漫灌不仅极度浪费农业用水,而且灌溉速度极慢,效果也不好。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农民只需要在控制柜上打开电源开关,水就被运送到了田间,大大节省了灌溉时间。

1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点

1.1农艺节水技术

(1)覆盖技术

通过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砂石覆盖等简单且低成本的地面覆盖技术来抑制蒸发、提高地温、蓄存雨水。

(2)耕作技术

通过少耕及免耕技术,由浅耕向深耕发展,由耕翻向深松发展,以肥调水等改良耕作的方式来调节土壤物理性状,以达到良好的节水效果。

(3)生物节水技术

生物节水技术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通过转基因和基因重组等手段,实现节水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

1.2渠道防渗技术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用防渗技术不仅能够起到节约水资源的作用,还能够对地下水位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土壤出现盐碱化的情况,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输水能力。通过采用浆砌、衬砌、石衬砌、预制混凝土和土工布复合防渗等方法来提高渠道水的利用系数,加大渠道的过水能力,减小渠道过水断面,实现节水灌溉。

1.3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也是应用较早的一种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压力作用将水运送到管道顶部的喷头,然后通过喷头的作用再将水均匀地喷洒到农作物上,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节水的目的。用喷灌技术灌溉的农田,均匀度非常高,通常可以达到90%以上,灌溉效果特别好。相较于以往的大水漫灌模式,喷灌可以节约用水量,同时还会节省大量的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喷灌设备的管道都埋在地下,不会影响地表植物的正常种植,所以喷灌技术还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对农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可行的灌溉模式。

1.4滴灌技术

近几年,不断探寻先进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滴灌技术就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滴灌技术采用低压管道,将灌溉水转换成持续缓慢渗出的水滴,使其均匀地渗透到植株的根系部位,让植株根系地区的土壤保持充足的水分。由于根系活跃区能够始终保持着最优含水量,所以植株的根系可以得到充分发育,植株也能够旺盛的生长。采用滴灌方式进行灌溉的灌溉水是逐渐渗入到土壤中的,所以土壤的结构不会被破坏,更不会产生地表径流的现象。随着近几年对滴灌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完善,科研人员将覆膜技术和滴灌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膜下滴灌技术。该技术在棉花作物的生产中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膜下滴灌技术不仅可以保证土壤的水分含量,还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加,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1.5微灌技术的应用

在滴灌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的基础上,科研人员通过对滴灌技术进一步的改善,发展出微灌这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微灌技术的灌溉方式分为滴灌、渗灌、微喷灌以及中小管涌流灌溉等几种,水资源、输配水管网、灌溉区域和灌溉设备是微灌技术的主要构成。微灌技术的灌溉周期更短,对水量的控制更为精准,该技术可以将肥料混合与灌溉水中,然后通过水分将肥水一起送到植株的根系土壤中,不仅能够节省水源、肥料、农药和人力,还可以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改善土壤质量。

2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2.1智能化发展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落后的灌溉技术已经不在能够满足农田灌溉需要,未来的节水技术需要不断向智能化方向推进。运用智能系统全面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展状况,针对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和生长质量情况,依靠大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分析的内要内容包括:温度、湿度、土壤中水的含量等方面,把所有收集到的收据全部输入系统中,进行统一分析整理,为作物提供更加健康的生长环境,有效节水。

2.2网络化发展

运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把节水软件放置于计算机内部,利用科技的力量对节水系统进行控制,只要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完善计算机系统和操作步骤,就可以实现网络化发展背景下的自动灌溉。

2.3灌溉自动控制

中央处理控制器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是生成一个每日的节水灌溉计划,下发至灌溉控制器和数据监测控制器执行。节水灌溉计划会定期进行修正,由于每一次的土壤监测数据都会上传至中央控制器,所以在土壤含水率比较高的时候,灌溉计划会自动地将灌溉频率降低,将灌溉时间减少。在土壤的含水率较低的时候,会自动校正灌溉计划,将灌溉的时间加长,将灌溉的频率提高,以确保灌溉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结束语

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命脉,经过国家的不懈努力,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在新疆地区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为绿洲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整体上看,新疆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还不够成熟,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国家持续保持对新疆农田灌溉的高度关注,以促进新疆农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吾热古丽•肉孜.关于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的探索[J].珠江水运,2016,(22):75-76.

[2]于方明.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J].黑龙江科学,2016,7(22):150-151.

[3]罗兴梅.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6,44(06):159-161.

高效农田建设范文3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振兴;产业优化;实施对策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1-2]。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大战略,是实现耕地高效利用、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3-4]。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以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要求,明确项目区域及时序安排,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八个方面,重点抓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建成易于耕作、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新局面[5-6]。聚焦“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目标任务,重点对不规则田块、沟渠进行整合、填平、疏浚,完成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已成为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基本手段[7-10]。本文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要做法进行分析,阐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改进优化提供借鉴。

1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主要做法

1.1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中型灌区灌溉工程建设相结合,推动了传统灌溉农业向现代节水农业转变。以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例,渭北平原的大片农田基本都属于陕西省大型灌区泾惠渠灌区末端和交口抽渭灌区渠首,比如泾惠灌区的四支渠、五支渠、七支渠和九支渠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按照:1)修复并利用原有灌区输水渠道为灌溉水源,建设以渠道和低压输水管道等为主的节水灌溉工程;2)利用渭北平原地下水位较低的优势,实施机井、抽水站等水源工程,配套建设渠道、低压暗管灌溉、滴灌等节水工程或水肥一体化设施,变大水漫灌为农田高效节水灌溉。

1.2促进多元增收模式

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吸纳农村劳动力相结合,有效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使得水资源紧缺和浪费现象得到缓解,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相应收益也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得到抑制。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带动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高效化,形成了“土地流转收入+入股分红+务工收入”的农户多元增收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就地就近务工创业问题。

1.3提倡绿色发展模式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有效促进绿色技术推广普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节水灌溉设施、田间机耕道、农田输配电、田间配套工程等和农田建设相关的工程项目建设。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理念,以“改(改良土壤)、培(培肥地力)、保(保水保肥)、建(基础设施)、控(控污修复)”为路径,真正实现“藏粮于地”。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生物农药等新产品、新技术,实现肥药双减,提升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性。

1.4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环境治理相结合,构造了乡土特色浓郁的农田生态景观。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统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环境同步提升,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有机结合。加快小田并大田等宜机化建设,优化生产生活道路布局,加强杂边地、旱地、废塘整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同步规划、一并实施,统筹多渠道资金,建设美丽田园,实现了资源、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比如农村较多农户以发展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抓手,进行观光农业果园和蔬菜基地建设,取得了乡村旅游观光和农业生产双丰收。

2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

2.1重建设轻管理问题突出

政府投资惠民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建设轻管理,导致项目在实际投产使用后,实际使用年限远远低于设计服务年限。镇村两级在项目申报时能够积极主动,在项目建设完成后,对项目管护重视程度不够,只是简单地指定人员进行了管理,没有细致研讨制度及措施;管护人员不能够在灌溉结束时细致排查工程存在的隐患,导致工程设施有时带病运行,小隐患造成大问题;项目建设单位由于经费限制,后期调查研究少,接到村级问题反映才进行摸排处理、指导;加之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对损坏的设备不能及时维修,导致工程设施不能发挥其应有效益。

2.2电力配套不足

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特别是井灌区,由于增加机井,原有变压器大部分不能满足抗旱需求。据电力部门预算,1台50kV变压器配套齐全安装完成的成本超过9万元,1km高压线路架设完成费用大约在15万元。受资金限制,大部分机井共用一台变压器或变压器超负荷运行。笔者通过对部分项目调查,因变压器容量不足,机井灌溉时不能同步运行者达到30%,导致灌溉延误,造成作物减产。

2.3田间道路不畅

农田内田间道路多为泥结石路面或砂石硬化路面,路面质量差,凹凸不平,断“头”路多,达不到“路相通”要求。农田内生产道路间隔多为100m~200m,宽度仅为2m左右,每到雨雪天气,难进难出,农田作物生产条件差,收获季节,农业机械生产、运输不便,制约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工程设计基本上只对骨架道路进行设计、改造提升,但由于受亩均投资限制,数量少,“方田”格局不明显,与高标准农田要求有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3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建议

3.1进一步提高政府主导作用

各级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各级分管领导、街办党政领导乃至村级干部,要切实发挥个人主观能动作用,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协调沟通,全力协调项目单位与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关系,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快、效果好,发挥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的综合效应。在项目立项之前,建设单位要汇总本区县的各项基础资料,对农用地整治潜力进行分析,对项目区进行优化比对,保证投资效益最大化。不同单项工程,涉及相应的政府部门,从数据共享、资金整合、信息互通、相互配合四个层面,要求各部门统筹协调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可由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或者直接授权建设单位,以保证各部门,如电力、水务、资源规划等部门形成合力,确保项目区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各区县成立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地址设在农业农村局,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部门主管农业的领导担任,政府办、财政、水务、土地、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共同负责、研讨、商定项目相关事宜,确保机构健全、项目实施顺畅。

3.2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实行机械耕作、配方施肥、良种良法、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规范化、标准化、绿色化现代生产技术,配套渠灌、管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节水技术,推动项目区从传统的弃耕、低产、低效一跃迈上现代农业发展轨道,释放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巨大潜力。1)加强耕地保护,执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严防乱占耕地行为。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迅猛。为了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守住耕地红线、持续保育耕地和土壤质量,建议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2)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起来。针对田块破碎的问题,有必要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田块连片,以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同时,规模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持续推广秸秆还田、恢复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升片区土壤肥力,确保土壤质量,减少耕地撂荒现象。3)立足产业发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按照“填平补齐、缺什么补什么、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以提质增效为目标,聚焦主导产业,补齐短板,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群众适时、适量灌溉,增加群众收益。

3.3鼓励社会参与,落实建管结合

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加强资金整合,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充实建设内容,加强建后管护。具体工作中,要坚持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强化监管;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多元投资,社会参与。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按照“谁使用、谁管护”和“谁受益、谁负责”原则,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通过项目资产移交到村集体经济组织,落实包路、包井、包树等“三包责任”,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强化用途管控和激励约束,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3.4严格执行实施流程

高效农田建设范文4

关键词:生态理念;高标准农田;环境保护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构建生态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推进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应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理念,指导农业生产高效有序进行,在增强和巩固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驾护航。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概况

(一)科学规划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前提是科学规划。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时,要与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农产品产业规划相结合,把握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分析区域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1]。

1.坚持高标准建设。高产农田改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坚持高标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中,要严格执行和落实建设标准,提升整体建设质量。

2.坚持规模开发和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坚持规模开发和综合治理原则,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升农田产量和效益。实践中,在土地治理项目方面,严格控制项目数量,精准连片治理,逐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

(二)实践成效

1.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增强自然灾害抵抗能力。通过完善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在提升区域农业装备水平同时,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2]。

2.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连片治理和综合开发等措施,实现了农业结构调整,为大力推动发展特色农产品提供了保障。

3.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适应区域农业生产情况,优化产业格局,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对于增加农户收入有积极作用。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贯彻生态理念面临的挑战和要求

(一)挑战

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提高农户收入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系统性较强,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建设中进一步渗透和强化生态理念。很多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缺乏生态环保理念,绿色发展意识淡薄,重建设、轻保护思想根深蒂固,没有选择相应的生态环保治理措施。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不完善、不合理的工程建设会导致当地植被遭受破坏,使土壤肥力下降[3]。部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后,未能落实配套的管护措施,致使工程使用生态环境寿命缩短。另外,配套的灌溉排水设施不完善,无法抵御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力度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发展速度缓慢。

(二)要求

在农业综合开发背景下,应该兼顾农业生产和管理要求,在生态理念下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品质和产量,助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1.树立新理念。以往农田建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前为了提升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同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系统,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而在农业综合开发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农业发展中落实环境保护理念,突出环保内容,解决农业发展中土壤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最终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

2.坚持绿色环保发展。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贯彻落实生态理念,要明确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管理、技术等创新优化,避免破坏农田生态系统,为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提供支持和保障。

3.发挥自然优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贯彻落实生态理,要充分发挥自然优势,整合当地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格局、河渠等,遵循自然规律推动现代化农田建设和发展。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生态理念应用出现的问题

(一)忽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导致人们的绿色发展意识弱,生态管理措施未能贯彻落实。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但不当的工程建设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仅破坏环境,而且影响农田的生产力。

(二)项目建设计划不合理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节水建设主要是指大中型灌区水利工程建设。部分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了美观,在灌溉排水渠建设中采用大量混凝土,不可避免地对当地农业生态系统产生破坏,与生态理念背道而驰。

(三)重建设、轻管理

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未能建立对应的管理保护体系,后期管理维护资金不充足的情况,导致部分项目受损后无法及时修复,项目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并且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另外,农业生产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投资分散,重复建设

项目开发和建设离不开充足资金,而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到诸多环节,包括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相关部门尽管明确了各自职责,提出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目标,但实际上由于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知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投资过于分散,后期出现了重复建设的情况,浪费资源。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贯彻生态理念的路径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应积极改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改善农户收入水平。对此,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农田建设的具体情况,全面贯彻生态理念,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一)因地制宜,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综合开发背景下,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积极渗透贯彻生态理念,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素,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农业现代化生产中的问题,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如,衡阳地区推广应用的“稻稻油”耕种模式,有效调动了农户种植积极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种植收益。因此,农业综合开发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区域优势产业,打造更具区域特色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推进落实生态理念,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

(二)总体规划设计,合理运用农艺措施

在生态理念下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该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进行充分调查与分析,整合资源,合理运用农艺措施,稳步实现项目建设活动。结合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要求,有机融入生态理念,确定适宜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和重难点内容,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制定针对性治理措施,在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选择合理有效的农艺措施。首先,完善土地流转体系,积极推进土地连片作业,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其次,加强技术推广普及,尤其要重视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广应用。提升高标准农田良种覆盖率,根据高标准农田区位状况、地质条件和生产环境等条件,推广农药减量、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最后,结合城市化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改善和落实旱田改水田工作,建立农田人工湿地,有效协调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三)完善农田设施,综合开发地区优势

新形势下,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融入生态理念,要注重综合开发区域优势,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结合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积极改善农田水利设施,部分区域农田灌溉设施年久失修,挫伤了农户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改善农田水利设施,能减少水资源损耗,有助于水利系统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环保措施的落实。

(四)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对于一些农牧交错区域,可以大力推动防护林建设,秋冬季节选择秸秆覆盖地表,最大程度减少风蚀沙化带来的影响;合理安排坡地排水系统建设,减少区域水土流失。遏制土壤退化趋势,加强盐碱地区的地下水位控制规避土壤再次盐渍化。加强土壤酸化防治,着力培育健康肥沃的土壤;减少除草剂使用,避免农药残留危害农作物质量和安全。目前很多地区建设了生态排污工程,优化排水沟结构,形成农田保护区,可以有效避免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在生态理念支持下,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切实提升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

(五)建立农业清洁生产体系,绿色防控病虫害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思想在于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充分考虑到项目建设规模,积极推动农业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建设,大范围推广优良品种,选择先进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模式,形成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完善配套的农业清洁生产认证制度。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科学施肥,鼓励农民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增强土壤肥力,改进施肥方式来提升肥料利用率;病虫害绿色防控,推进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结合,选择生物农药和先进的植保机械,减少农药用量;引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推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五、结语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应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践行生态理念,建立完善的建设和管理体系,整合优势资源,完善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在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同时,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芳,乌亚汗,王川.基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分区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8,34   (15):264-272+313.

[2]马雪莹,邵景安,曹飞.重庆山区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综合成效评估——以重庆市垫江县为例[J].自   然资源学报,2018,33(12):2183-2199.

高效农田建设范文5

关键词:农田建设;绩效管理;资金管理;投资主体;粮食安全

2022年1月30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22]5号,简称新办法),2019年5月16日印发的《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9]46号,简称旧办法)同时废止。通过对新旧办法对比,发现国家对农田建设的定位和导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新旧办法的章节结构变化

新旧办法同为六个章节,但除总则和附则外,其他章节内容均有变化。第二章将“资金支出范围”修订为“资金使用范围”,突出了资金支付的用途管控;第三章将“分配和下达”修订为“资金测算和分配”,体现了资金分配方式的变化,同样是因素法分配,但因素侧重点完全不同;第四章将“资金使用和管理”修订为“预算下达”,不再强调“大专项+任务清单”的管理方式,只是明确了各级资金下达的时限要求,突出预算执行这一重点;第五章将“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修订为“预算执行、监督和绩效管理”,着重强调了预算执行的重要性。

二、新办法呈现六个亮点

(一)突出农田建设的政治定位。将《总则》中原“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修订为“推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凸现了高标准农田“国之大者”的政治定位,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推动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明确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由旧办法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共同管理,修订为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管管理,并进一步明确了财政部指导地方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职责,靠实了各级财政部门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主体责任。

(三)调整中央地方的支出责任。新办法将原“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农田建设支出责任”修订为“中央财政对地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并视地方实际情况实行差别化补助。省级财政应当承担地方财政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支出责任”。

(四)体现适度从紧的理财思路。财政部提出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从严从紧的原则,取消了项目管理费,并将按原来项目管理费的提取标准提取的费用,据实列支勘测设计、项目评审、工程招标、工程监理、工程检测、项目验收等必要的费用,同时还要求省级财政明确本地区上述支出的上限,彰显了适度从紧理财的工作思路。

(五)彰显粮食安全的工作主线。在资金分配中,仍然采用因素法分配,明确可以根据粮食产量、原粮净调出量、绩效评价结果、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进行适当调节。突出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上一年度高标准农田严重自然损毁情况、上一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和一般公共预算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等因素。在制定绩效评价目标时,按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的要求,将高标准农田用于粮食生产情况作为重要绩效目标。

(六)关联配套政策的有效衔接。对于脱贫县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如何使用,关联了财政部等11部门《关于继续支持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通知》(财农〔2021〕22号),明确脱贫县(指原832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延续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号)。对于结转结余资金使用,关联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35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三、新办法释放五种信号

(一)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长期艰巨的政治任务。党中央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先后21次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作出批示或重要指示。其中,2020年指出,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21年在中央政治局专题研究“三农”工作时强调,“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必须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2022年可见,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重点工作。从新办法出发,对照“双签字”和“终身负责制”的总要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农业农村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二)强化预算约束管理是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重点。此次修订把《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作为依据之一,正是从资金分配下达、使用管理到绩效评价,强调建立健全全过程执行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在责任追究中,明确对违反规定分配资金、向不符合条件的单位(或项目)分配资金或擅自超出规定的范围或标准分配资金,弄虚作假或挤占、挪用、滞留资金,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按照《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从严追究责任。

(三)省级财政是今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资主体。新办法中明确,中央财政在农田建设中采取适当补助和视地方实际情况差别化补助,省级财政应当承担地方财政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支出责任。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投入力度大、任务完成质量高、建后管护效果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定额补助予以激励,激励资金全部用于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2025年是中央财政“扶上马、送一程”的关键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后怎么办,要靠省级财政的投资支持,更要靠地方财政的积极作为。

(四)严格精细管理是今后财政资金使用的根本趋势。新办法指出,始终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在资金使用管理中强化预算执行和精细化监管,加大各级财政对资金使用的指导监督,强化财政违法违规行为的追究查处,对农田建设补助资金使用范围更加明确具体,对项目管理费使用从严从紧,同时还要视地方财政确定支出上限等。上述表明,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必须做到从严从紧、从细从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撬动作用,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高效农田建设范文6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巡查;简易工具;实现方法

以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巡查工作总是需要当地工作人员陪同引导至施工现场,经常是“好的看得见、差的看不见”,严重影响项目与工程的检查、督察及验收。“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之后,如何确定巡查项目的区域范围,又如何选择项目区域范围内工程抽查对象?我们通过反复实践摸索,探索总结了一种农田建设现场巡查管理简易工具的实现方法,以供参考。

一、软件准备

制作农田建设现场巡查管理简易工具,首先要电脑上、手机上安装一些必要的软件。(一)ArcGIS软件在电脑上安装ArcGIS 10.1版本,以提供SHP类型文件支撑。(二)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在电脑浏览器上收藏“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以提供当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范围的SHP类型文件。网络地址是:http://159.226.205.146:8000/farmland。(三)图新地球4在电脑上安装“图新地球4”软件,用于SHP类型的数据文件转换为KML类型的数据文件。下载地址为:http://www.locaspace.cn/。(四)新知卫星地图在安卓手机的应用市场上,搜索“新知卫星地图”应用APP,并安装。此软件主要是读取KML类型的数据文件,在手机卫星地图上显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范围及工程类型、位置。(五)高德地图在安卓手机上安装“高德地图”应用APP,提供导航的功能。

二、获取数据

以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打开“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网页并登录,选择“项目管理”-“农田项目”,再选择“立项年度”为2021年度,点击“全部”后,再点击“查询”,屏幕上出现2021年度所有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列表。选择一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点击“全项目信息”,屏幕上出现该项目的信息(图1)。再点击“空间位置”,屏幕跳至空间信息的界面,在空间页面点击下载,会出现保存文件的对话框(图2)。保存文件后,在所选的目录下,会出现一个项目名称的zip文件,解压这个zip压缩文件,内含5个文件,分别是dbf、fix、prj、shp、shx类型的文件。注意保证文件的完整,记住解压后文件的保存位置。使用上面的方法,下载所有的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SHP类型数据文件,保存起来。

三、转换数据类型

在电脑上打开“图新地球4”APP,在左侧栏中找到“图层”,点击鼠标右键,出现一个两个选项的右键菜单,分别是“添加图层”“创建图层”;选择“添加图层”,出现一个文件选择对话框,在右下角选支持格式为:SHP数据(*.shp),找到上个步骤保存的SHP类型数据文件,并打开。SHP数据(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范围)就会显示在屏幕上的卫星地图上。左侧栏中图层中,就会出现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编号的图层。用鼠标右键点击这个图层,会出现一个右键菜单,选择“另存为”,出现一个保存文件的对话框,保存类型:选择KML数据(*.kml),给这个KML类型数据文件起个名字,保存,并记住保存文件的位置。依次保存所有的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KML类型的数据文件。

四、数据导入手机

将上个步骤产生的KML类型的数据文件,通过微信发送到手机,在微信中,点击KML类型的数据文件,选择用“其他应用打开”,出现一个选择框,再选择“新知卫星地图”,出现保存文件的对话框,选择“保存”,手机会显示导入成功,并出现“我的测绘”界面,刚才导入的文件,也会出现在列表中。打开“新知卫星地图”,就可以在手机的卫星地图上,看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范围。依次将所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KML类型的数据文件导入手机。

五、在卫星地图上添加项目名称

打开“新知卫星地图”,找到上个步骤导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位置,可以发现项目范围已经标在卫星地图上了。在手机屏幕下方工具栏中有个选项“兴趣点”。点击“兴趣点”,手机下方则出现一个信息栏,点击“标记”选项,出现一个对话框,把名称、描述填入后按“保存”,得出图3。

六、项目内含工程数据导入手机“新知卫星地图”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所含的工程位置数据,一般都是设计院提供的DWG类型的数据文件。文件需满足“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的要求:几何类型为面,坐标系为cgcs2000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系,采用3度分带法,横坐标必须有带号。DWG类型的数据文件删除地形图数据(本例中没有删除),只保存工程的数据,将DWG类型的数据文件导入“图新地球4”,再转换成KML类型的数据文件后,导入手机“新知卫星地图”,步骤不再赘述,最终得出图4。其中H、X、G等字母开头标注是各类工程的编号,工程位置也显示在图中。

七、工具使用方法在巡查工作前,打开手机的定位功能,再运行“新知卫星地图”

APP,在卫星地图上,确定所巡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位置。长按目标,出现一个对话框,对话框里有目标地点名称,下有两个选项:“添加兴趣点”与“导航”,按“导航”按钮,出现使用导航应用软件APP的名称选项,选“高德地图”,手机会自动启动“高德导航”APP,选择“开始导航”,“高德导航”APP就会引导巡查人员去目标地点。到达目标地点后,返回“新知卫星地图”APP。在卫星地图上,需要巡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范围和内含工程的位置、名称、类型都显示出来,巡查人员的位置也标明在卫星地图上。这样,巡查人员可以按照巡查工作预案对项目进度、重点工程的质量等事项进行巡查。

八、工具实际使用效果

农田建设现场巡查管理简易工具制作时使用的软件都是免费的,无任何费用,制作过程比较简单。使用工具后,在没有任何熟悉当地地形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内容的人员陪同下,市办人员也可以进行巡查工作,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不干扰县、乡镇人员的工作,真正做到了“四不两直”,给市级农田建设部门的日常巡查工作带来很大方便。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KML类型的数据文件分发给下属各县,对县级农田建设部门的互相交流学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九、工具存在缺点及改进措施

高效农田建设范文7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水利建设;抗灾减灾;阳新县

北省阳新县人大代表视察团都赞不绝口,“以前这里的200亩农田根本无法耕种,没有机耕路,机械无法下田,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扩大了土地利用率,美化了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为保质保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完成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三农”领域的量化考核任务,阳新县政府按照“先行试点、大胆探索、累积经验、稳步推开”的总体思路,强化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1强化意识,夯实担当

阳新县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监督工作:切实抓好规划实施,努力变“规划图”为“施工图”;督促相关部门严格执行项目法人、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等系列农业管理制度,并对农业农村工作中的重点环节进行严格把控;深入监督项目资金流向,及时核验经费,确保专款专用;项目有关镇区成立项目指挥部,由1名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具体抓工作落实,县项目法人安排1名技术人员作为负责人进行现场监管,真正把县农业农村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2严抓质量,惠泽于民

在施工全过程中,阳新县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抓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各部门认真依照招标文件所明确的各项施工技术规范、规则和各项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去组织实施工作;各标段项目部成立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确保各标段工作人员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工程配备监理单位,全程追踪监理,确保项目每个环节达质达标。“一手抓质量,一手抓速度,两手都要硬”,阳新县紧扣天气阴晴变化调整进度,组织大班人马大干快干,有序推进项目如期完工。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阳新县累计投入农用资金2.838亿元,在白沙、龙港、排市、浮屠、洋港、经济开发区等11个镇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15.43万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地处鄂东南、幕阜山脉北麓,县内河流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天晴十日地发裂,暴雨一场田成湖”,为我国传统农业大县。为深入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县水利局,把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抓手,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依法严管、良田粮用”,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全力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作为2020年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最后一个标段,白沙镇吴东城村投入项目建设资金800多万元,共完成土壤改良面积200多亩、水渠块石护坡1600多米、道路硬化6公里、水渠硬化5公里、改造冷浸田200多亩,累计造福3000余户村民。面对吴东城村整齐划一的高标准农田、配套齐全的水利设施和平坦宽阔的道路,湖亩,重点抓好田、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方面的综合配套。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县已完成土地平整6479.95亩,土壤改良7916.85亩,整治堰塘51口,新建溢流坝27座、泵站14座,沟道护砌21720.41米,新建农渠74818.54米、斗渠19417.62米、灌排渠85218.82米、农桥11座、节制闸306座,新建机耕路38782.14米,栽植防护林22331株,新建喷灌工程300亩,农田建设项目切切实实用于民惠于民。

3“一金一费”,精准激励

高效农田建设范文8

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相协调,低标准农业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就日益迫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成为其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多年来高标准农业用地整治的技术经验,首先探讨了高标准农业用地整治工程的概念内涵及目标,并对高标准农业用地整治工程的技术要点做以总结,最后展望中国未来开展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该研究为中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方法借鉴和参考,同时,对推进农业现代化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低标准农业用地;高标准农业用地;提升;技术要点;发展趋势

0引言

低标准农业用地是目前土地资源管理及利用粗放模式下形成的产物,是由于规划滞后、区域管理措施不利、违法占用、搬迁等原因所形成的一类农用地,这类农用地具体特征为:土地利用率低下、集约程度不高、配套滞后、产业结构规划不合理、污染严重等[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耕地数量和质量均面临着严重的挑战[2]。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相协调,低标准农业用地变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就显得日益迫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正是这个需求的产物。将低标准农业用地变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将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同时促进了土地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挖潜的方向转化以及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在中国通过长时间基础性的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后具备了基本产出功能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经济结构、经济总量及粮食生产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的情况下,为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而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土地产出模式做出的重大变革[4]。王洪波等[5]认为,目前中国耕地平均等别偏低,根据基本农田高保护率的实际情况划定的基本农田不可能全都是优、高等地,只有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土地整治工程,才能使大部分耕地满足高产稳产的要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目前耕地保护研究的重点,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新形势下为确保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和基础性工程[6]。据统计,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了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得到改善[7]。高标准农田目前是中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新领域,许多学者在基本农田保护、农地整治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其成果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上的借鉴[8]。根据中国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的特点,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着重于指导其发展方向上[9],对于具有技术性指导的基础理论研究仍然比较缺乏。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工程技术支持体系,对发展中国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加强对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基础理论的研究,以期对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技术方面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1高标准农业用地整治工程的内涵

1.1高标准农业用地内涵

高标准农业用地内涵是指通过对农村土地的整治,在一定时期内建设的节水高效、高产稳产、抗灾能力强、生态良好、设施配套、与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相适应的农业用地。高标准农业用地建设的目标包括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及提升土壤肥力;完善田间灌排沟渠及机井、节水灌溉、小型集雨蓄水、积肥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防护林及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确保好地用好,和谐共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建设高标准农业用地的集中体现,是推动中国耕地保护由数量保护为主转到数量、质量、生态防护和效益并重方向转变的重要措施及方法[10-11],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对耕地保护制度的一个创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一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高标准农业用地建设方面非常重视[12-1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根据“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中国要建设0.267亿hm2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到2020年将要建设0.533亿hm2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

1.2高标准农业用地建设内容

高标准农业用地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田间灌排沟渠及节水灌溉工程、农田道路及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1]。高标准农业用地建设要求应该科学合理开展各项工程建设,合理布置耕作田块,实现田间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占地率不高于8%),满足田间管理和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需要。农用地建成后的基础设施使用年限应不小于15年,且质量等别应达到所在县的较高等别[14-15]。

2低标准农业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技术

低标准农业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就是对农村土地进行田、路、林、山、水的综合整治,使整治区的田间配套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提高和改善,达到或基本达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即:田间种植规范化,耕作机械化,施肥配方化,秸秆还田化,种子良种化,农产品无公害化,水源覆盖方田化,灌溉节水化,田间道路沙石化,农田林网网格化[1]。

2.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高标准农业用地建设中的主要工程,是为满足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现代农田耕作、防护、灌排需要而进行的地力保持和田块修筑等工程措施,包括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和耕作田块修筑工程(田块长度、宽度、方向、形状、高差等达到一定的标准)等[16]。应对田块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使耕作田块能够相对集中连片,以便于灌溉及机械化操作。通过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分析,得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土壤的理化性状等影响土地平整工程,具体指标包括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坡度、梯地等状况;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率、田块规整度、田块破碎化程度[17]。

2.1.1水田平整

水田平整的影响因素有土层厚度、田面高差、条田修筑和田坎归并等。田坎归并主要指对同一台面相邻田块的田坎进行截弯取直、修补、削坎还田及田块归并。水平梯田原则上只对同一台面相邻田块进行归并翻耕,对水田不做大规模田块平整,主要措施是对田坎进行裁弯取直,对垮塌的田坎进行修补,对占地较宽的田坎进行削坎还田,对边角地和小田块进行归并[18]。若项目区水田面积较大,田面高差不大,且以平坝为主,土层厚度适中,则宜采用条田形式,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其他田块可适当合并田土坎;若水田以冲田为主,水田部分只进行田土坎归并,使小田块合并为大田块,不适宜进行大规模条田的修筑;若项目区水田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15%,则对水田部分只需配套基础设施,改善耕地生产条件,保证水田格田内田面高差小于±3cm,不需要进行平整。条田修筑主要是对水田田面高差≤1.5m的田块进行归并,工程实施前需将30cm的耕作层进行剥离,从而保护耕作层。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的条田可顺地形布置,主要方向以长边为南北向最佳;条田内部配以沟渠保证田块排灌要求,并以道路网络充当田埂为界,10cm为路面高出格田台面的最佳范围,生产路宽度1.2~2m为宜,田间道宽度3.5~4m为宜,沟渠宽度0.6~1m为宜,沟渠深度0.8~1.2m为宜,倒梯形断面为最佳的稳固性;条田的外缘主坎对条田起到保护作用,对外缘主坎进行加固修复,以上坎为主,当田坎高度≥1.2m时,采用砌石修筑田坎。

2.1.2其他农用地平整

其他农用地包含旱地、水浇地,这类地的平整包括降坡和筑坎,其台面在长期耕作过程中基本已形成,根据基本农田、蔬菜基地、标准果园种植要求,适度进行降坡和筑坎,可实现田面平整[19]。地面坡度为5°—25°的坡耕地适宜修建梯田,梯田化率应达到90%及以上。水浇地畦田内田面高差小于±5cm,以利于灌溉及机械化操作。根据实际气候条件,旱地坡度为6°—15°,净耕地系数偏低,可切割形成平坝水田。6°—10°旱地降坡为水平梯田,发展蔬菜基地;10°—15°旱地降坡至6°,发展标准农田;若旱地坡度为6°—25°,且集中成片,发展高标准农田和标准果园较适合,6°—15°旱地降坡方案与上面一致,15°—25°旱地降坡至10°,作为标准农田和标准果园;>25°旱地实施退耕还林;若旱地坡度分布为15°—25°,且占耕地面积较大,则对旱地实施坡改梯技术,或者是在区域内选择典型区建设标准果园[12]。

2.1.3耕作层质量保持

保持耕作层质量,应进行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养分平衡等一系列措施,防止耕地退化,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若区域石灰岩土类较多,以粗骨黄泥土为主,此类土壤肥力水平中等偏下,在农业生产中常出现营养元素缺失的情况,应采取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和平衡施肥等土壤改良方式为主,以深耕深松、必要的田间灌排设施为辅,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耕作层肥力。若区域土壤属于粘土类,且存在排水不畅,土壤通透性差,耕作困难,土壤pH较低,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可采用保护性耕作、客土法、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建设田间排灌设施等土壤改良措施加以改善[20]。

2.2灌溉与排水工程的提高以及灌区自动化的实现

灌溉与排水工程是指为消除水旱灾害、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情变化、防治农田渍和盐碱灾害等采取的各种工程措施。根据项目区农业生产的需要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包括灌溉工程、水源设施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道及田间建筑物工程、泵站及输配电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和灌溉规模、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有关。由于蓄水、引水方式、灌排方式不同,应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蓄、引、提、集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应严格控制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对未经处理的污水禁止用来进行灌溉,地表水应为水资源主要的利用方式,地下水为辅。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分析,和灌溉与排水工程有关的指标包括灌溉保证率和排涝设施通达指数[21]。丘陵山区灌溉与排水工程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关键措施之一[22]。丘陵山区灌溉与排水工程应设计水库、水井、蓄水池、山坪塘等集雨设施,水田的灌溉主要是通过集雨设施经输水管道的路径进行灌溉,部分区域可修建囤水田进行储水,排水沟渠主要起到排去田间积水的作用,采用“干-支-斗-农”的方式纵横布设,沟渠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并根据因地制宜原则,依据地形设计跌水;旱地灌溉与排水工程主要通过“沟-凼-池”的方式进行建设,从而保证旱地的排水和灌溉,该系统通过沿山沟(背沟、截水沟、山间边沟等)将势能较大的、紊乱的流水拦截至排水沟内,经沉沙山将流水泥沙沉积后,使流水蓄积最终入于各级排水沟末端,地形开阔及低洼处的蓄水池,实现高水高蓄高用、低水低蓄低用,从而可为旱地用水和涝季排水做准备。

2.3田间道路工程的提高

田间道路工程使居民生活及生产得到了方便,主要作用是连通田间和田间、居民点和田间的道路。田间道路工程对于维修现有道路起主要作用,其次是为了利用新建道路连接断头路及完善道路体系,道路呈现出“主-干-支”网络纵横布设,主要分为生产路和田间路。农业作业需求决定了田间路宽度,路基宽度4~5m为宜,路面宽度3.5~4.5m为宜,为方便未来耕作田块合并,路面材料一般采用泥结碎石,根据需要可提高路面材料级别,如混凝土路面。田间道路配套路基排水系统,并与周边的沟、渠、林相结合,起到保护边坡及路基稳定性的作用(图1);生产路路基的宽度1.5~3m为宜,路面宽度为1.5~2.5m,生产路为横向时,间距在100~300m间为宜,生产路为纵向时,间距在200~500m为宜,一般采用素土路面[23]。通过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分析,发现影响田间道路工程的主要指标是田间道路通达指数,即指当耕作田块集中连片时,田间道路直通达的田块数在田块总数中所占的比率,对于平原地区应达到100%,丘陵地区≥90%,合理确定田间道路密度,满足农业机械化和生产生活便利的需要[24]。

2.4农田防护工程的提高

农田防护工程是为了保护耕作区免受自然灾害而进行的生态保护工程,与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有关,主要工程措施为修建护堤、坡面修截水沟和栽植防护林等[25]。护堤工程主要指河谷川道易受河水冲刷而修建的保护农田的堤防工程,以旧堤改造、堤防加固为主。通过加固维修,将堤防的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设计洪水,30年一遇校核洪水,主要工程类型有均质土堤、干砌石堤和浆砌石堤。河水流速小于2m/s时,可采用土堤防护;河水流速为2~3m/s时,可采用干砌石堤;河水流速大于4m/s时,宜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堤防护截水沟主要适用于沟坡地,可减缓坡底径流对农田的冲刷,超过50m以上坡长的坡面应设截水沟,间距一般20~30m,分为蓄水型和排水型。防御暴雨标准按2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一般均沿等高线布设,且坡底要保持一定的坡度[26]。当耕地的坡度不小于25°时应实施退耕还林,从而使地表径流减少,保护土壤耕作层,同时渗入土体的水量增加,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当耕地的坡度不小于15°时应实施植树种草,道路旁边建设防护林,山腰使用果林和树林相结合的方式,山顶采用乔木,行株距均2m为宜。在耕地坡度<15°的区域,以路旁和田间防护林为主,主要造林带建设在陡坡陡坎处,行株距均2m为宜。选择适宜当地种植优质树种,做到方田间隔之间选用不同的树种栽植,实现一条路栽植一种树木,主干路栽双行,一般分引渠边、田间生产路栽单行,从而形成混交林网,防止农田病虫害成片发生。苗木地茎在3cm以上,秆高3m,做到开槽低植,及时灌水保墒[27]。

3低标准农业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发展趋势

3.1精细化土地平整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平整要求,精细化土地平整工程技术将研究不同优化田块的土地平整技术要求,建立不同优化田块的平整高程设计方法,确定精细化土地平整的工艺流程和方法;土地平整工程将研究表土剥离和熟土回填的工艺流程和方法[28]。高标准农业用地土地平整工程技术将研制精细化平整的铲土机、推土机等,解决目前采用大型建筑机械平整农田带来的土壤压实和板结现象;针对水稻作物区,研究薄露灌溉的激光平整技术[29],研制与精细化平整推土机相结合的激光探头仪;建立精细化农田平整实用的机械设备生产基地[30]。

3.2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新材料研发与施工技术发展趋势

针对目前田间道路缺乏高强度、生态化材料和设计施工标准的状况,研究不同工程类型区田间道路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研制田间道路的生态化材料、田间道路的生态化设计技术和施工方法[31-32]。针对沟渠工程材料强度低、使用年限短、节水或排水能力差等问题,新材料方面将研制高强、防渗、环保的渠道材料以及成品技术和成品机械,研究不同气候类型区的适用材料和材料使用的生命周期,施工技术将研究具有生态型渠道的形式和构造,建立路沟渠材料及成品的生产基地[33]。

3.3高标准基本农田保育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针对部分基本农田保水性差、次生盐渍化和新增耕地熟化程度低等问题,高标准基本农田保育工程技术将研制能调节土壤水肥功能的土壤保水剂、保湿剂、高吸水性树脂,研究暗管改碱、节水节地等工程技术,研发适用于不同微差异类型区土壤熟化、农田景观绿化可降解新材料和新工艺[34-35]。高标准基本农田保育工程技术将筛选适应农田生态保育的植物、品种和培育方法,提出优化的工艺流程和土地保育方案,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育工程的试验基地和生产基地,包括材料、成品、试剂设备,整体提升中国高标准农田的保育能力,增强高标准农田的可持续利用性[36-37]。

3.4高标准基本农田精细化规划与工程设计技术发展趋势

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微地貌、田面高差、土壤条件的微差异化条件,高标准基本农田精细化规划将研究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区工程条件微差异化的分区技术[38-39],微差异化农田整治基础属性数据库建立的方法,基于微差异化分区技术的田块优化规划与工程设计技术,建立结合机械设备使用效率、日照方位影响、灌排顺畅的正交化沟渠路布设优化模型[40-41]。

作者:张海欧 韩霁昌 王欢元 张扬 单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参考文献

[1]韩霁昌.土地工程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贾丽娟.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杨伟,谢德体,廖和平,等.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7):219-228.

[4]沈宏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冷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0(9):15-16.

[5]王洪波,程锋,张中帆,等.中国耕地等别分异特性及其对耕地保护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1-8.

[6]陈廷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论四川巴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与对策[J].耕作与栽培,2011(1):4-7.

[7]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有关情况[A].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解读文章汇编[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63-74.

[8]朱传民,郝晋珉,陈丽.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8):233-242.

[9]刘文超,王金华,孟庆山.水田改造的土地平整方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4):176-178.

[10]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10):1718-1722.

[11]王喜晨,白石,王殿卿.吉林省松原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调查[J].吉林农业,2010(11):32.

[12]吴海洋.高要求与硬任务迸发新动力——谈如何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J].中国土地,2011(10):16-18.

[13]沈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28-33.

[14]陈天才,廖和平,李涛,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91-196.

[15]冯锐,吴克宁,王倩.四川省中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43-251.

[16]高向军,彭爱华,彭志宏,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3):4-8.

[17]鹿心社.论中国土地整理总体方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1):1-5.

[18]师文洋.山西省应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19]王志坤.农田土地整治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1):256

[20]罗明,龙华楼“.土地整理理论”初探[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6):60-64.

[21]刘彦随,朱琳,李玉恒.转型期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与模式探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6):777-782.

[22]刘飞,方源敏.云南省临沧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研究[J].河南科学,2014,32(3):376-380.

[23]鲍海君,吴次芳,叶艳妹,等.土地整理中田块设计和“3S”技术应用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1):168-172.

[24]贾丽娟.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5]刘彦随.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4):3-8.

[26]梁发辉,王丽娟,史滟滪,等.土地整理过程中农业用地规划模式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4):32-34.

[27]郧文聚,宇振荣.土地整治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6):4-9.

[28]李建华,赵艳玲,付馨,等.丘陵区水田整治中的表土剥离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5):1039-1043.

[29]许迪,李益农,李福祥,等.农田土地精细平整施工测量网格间距的适宜性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2):51-55.

[30]CayaT,IscanF.Fuzzyexpertsystemforlandreallocationinlandconsolidation[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11,38:11055-11071.

[31]鞠正山,罗明,张凤荣,等.我国区域土地整理的方向[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2):6-11.

[32]龙花楼,李秀彬.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研究进展与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67-76.

[33]刘巧芹,张敬波,阮松涛,等.我国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2):327-332.

[34]DemetriouD,StillwellJ,SeeL.LandconsolidationinCyprus:Whyisanintegratedplanninganddecisionsupportsystemrequired[J].LandUsePolicy,2012,29(1):131-142.

[35]王晨,汪景宽,李红丹,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分布与建设潜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5):226-229.

[36]严丽平,邵霞珍,吴次芳.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6(12):48-50.

[37]叶艳妹,吴次芳,俞婧.农地整理中路沟渠生态化设计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931-1938.

[38]严金明,夏方舟,李强.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4):1-9.

[39]吴次芳,宋戈.土地利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