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美术教育范例

高等美术教育

高等美术教育范文1

我国美术高校招生考试方式几十年不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无创新,硕士、博士培养无特色、亮点,这种种美术人才培养问题,已经真真切切地摆在了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只因教育观念落后,培养方式老套,无改革创新,这些都是影响我国美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因素。当然部分重点美术院校已经在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但这些还远远不够。由于部分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保守思想和狭隘的人才培养观,导致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事业的“亚健康”。

关键词:

美术;教育观念;改革;创新;开放;包容

近二十年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如火如荼”,尤其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艺考大军更是势不可挡,从开始的候鸟式赶考,到各省联考和各大院校开设全国考点,忙坏了招生院校、培训机构、考生和家长。部分考生能从当年的年底考到次年的年初,平均每个考生都能参加上两至三所院校的多个专业的考试。更有甚者,能报考不同省份多院校多个专业。直到文化课考试前能拿到5、6所学校的不同专业的合格通知单,这样觉得才安心,更有信心备战文化课考试。现如今美术院校的录取率能达到80%,因为在全国高等教育急速扩招的大背景下,高等美术教育也顺水推舟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各类综合大学、三本学院、高职高专、私立大学等都纷纷上马艺术类专业,大学组建艺术学院或美术学院、学院组建艺术系或美术系,有些招生人数较多的学院也下设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高职高专院校为了抢到生源频频出招。从专科、本科(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培养看似红红火火,形势一片大好。如此,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事业就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培养的“艺术人才”或“美术家”充斥着社会的各行各业,可以说无死角覆盖。但是,众多高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真的是社会所需吗?这些人才的质量到底如何呢?当前美术院校培养方式和社会认可度怎样呢?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下面就诸多问题进行浅析。

一、高校美术专业招生考试方式几十年不变。

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美术专业的考试内容就以静物、头像、半身像、石膏像、人物速写等为主。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又加入了照片绘画考试、场景写生、默写和命题创作等考试形式。近几年随着学术思想的改变和多元文化的影响,美术考试形式似乎灵活了许多,出现了一些带有当代性和观念性的考题,但这只是偶尔出现在一些重点美术学院的部分科目的招生考试中。全国高校美术专业的招生考试依然普遍沿用静物、人物写生或默写等为主考科目。甚至美术类的硕士生、博士生招生考试也除了考人物写生、命题创作以及陈旧的美术理论知识外,好像再没有什么可考的了。如此几十年如一日的人才选拔方式,与能否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之间到底有多少关系?值得深思。

二、美术人才培养观念落后、方式无创新、思想保守。

在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股师资力量。其一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留法归国的美术家,另一部分是以钱绍武、全山石、肖峰等为代表的留苏艺术家。这当中徐悲鸿是最早从欧洲学成归来的,对中国美术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受到了欧洲传统的学院派美术教育的影响,而对当时有创新精神和新面貌的欧洲现代美术家塞尚,马蒂斯等艺术大师的观念与作品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都是糟粕对此不屑,甚至有排斥的心理。他在留学期间喜欢游历欧洲的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去研究和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更早的美术作品。也可以这么说,对于当时欧洲主流和前卫艺术没有正面接受和了解,而是学习自己奉为经典的古典艺术或“已逝艺术”。现今从艺术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来看这种做法似乎有点缺乏远见。当然,不能说学习古典艺术不好或不对,而是从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新和多元化发展来看是不合时宜的。徐悲鸿将欧洲陈旧的美术教育观念和艺术创作方法带到了中国,受到国内美术教育者的奋力追捧,殊不知这是一种自我陶醉。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与文化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大众对审美个性化需求与千篇一律的美术创作之间是矛盾的。几十年不变的,陈旧的美术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殊不知,创新型的美术人才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是有引导和积极作用的。而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不容小觑。当然,也有一些开拓型美术教育前辈的贡献是不能忽略的。例如林风眠、吴冠中等艺术家的美术变法和对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推动革新,功不可没。为什么这种变法与创新很难战胜顽固的保守思想呢?也许是先入为主的结果吧。徐悲鸿号称一代中国美术教育大家,不曾想自己费尽周折,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中国美术教育体系是没有发展眼光和前瞻性的,是中国美术教育改革中的壁垒,要想突破难上加难。在2000年以后,不管是国家的开放程度还是国际国内文化环境,都是适合艺术发展的。然而我们的美术院校还抱着素描头像、人体、静物等不放,岂不是有种作茧自缚的感觉。从全国来看,大多数美术院校的“老三板”:第一年基础部教学,练练造型基础,第二年、第三年写生加创作、第四年毕业创作。好了!毕业了,学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说是画家吧,画得画千篇一律,说艺术家吧,没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更谈不上去引领和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了。而大多数学生一毕业就只能去办美术培训班或做艺术商人来养家糊口了,实在没招的就充进“啃老族”的队伍,似乎优哉游哉。美术专业学士(本科)四年的培养,在保守人士看来,是打好“造型基础”的关键阶段,大言不惭地说:“连基本的造型都搞不好,还谈什么变法与创新”,如此观点听起来好像有几分对,却不知是个“伪命题”。

三、美术硕士、博士培养过于教条,缺乏自主能动性。

高等美术教育范文2

【关键词】美术教育;当代艺术;艺术史;学科建设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系统开始酝酿生长,其内涵不断更新、丰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发展成为多元化的文化景观。当前世界范围内当代艺术蓬勃发展,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①也面临着当代艺术的冲击与挑战,该如何应对?

一、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2016年12月11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成立。以此为契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谈到,新型美术学院的新标准以及美术学院变革面临两方面的压力。其中一个压力是标准模糊、概念混乱的当代艺术,另一个压力是日益融合跨界的当代设计。面对西方文化艺术的潮流和样式,中国美术界缺少对这些表象的深入研究和必要反思。深入研究是指结合中国艺术教育现状,而不是匆忙地对当代艺术的冲击做出回应;必要反思是指美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艺术学院应该是精炼艺术人才的熔炉,而不是培养定型的艺术家。张敢还指出,美术教育的革新在于理念的革新,而理念必须与时代相结合,美术学院应该让“传统更传统、当代更当代”[1]。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青生长期关注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二者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国内美术学院对当代艺术的态度经历了从反对、排斥到转变,再到接受并推进的过程。其中,美术学院的领导者担任重要的角色,他们“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创作,并有节制、有技巧地推进当代艺术的观念引入教学”[2]。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梁玖指出,当代艺术是当下学院美术教育严重缺失的内容之一。具体指向三个方面,分别是当代艺术观念、当代艺术课程、当代艺术教学。他认为这种缺失所导致的危害体现在“美术教育主体的艺术观念保守性、艺术视野狭窄性、艺术创造单一性、艺术认知近视性、艺术传播功利性”[3]。这些危害对于艺术专业学生而言是致命的,保守、狭窄、单一、近视、功利,正是阻碍艺术思维自由生长的绊脚石。三位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剖析了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张敢从宏观把握、朱青生从当代艺术家的学院派背景出发、梁玖关注艺术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由此可见,不能忽视学院美术教育面临的当代艺术问题,只有充分反思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寻求解决方案。

二、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开展

(一)新媒体艺术教育

中国美术学院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新媒体艺术系和综合艺术系。2010年,两个系与艺术策划系整合成为跨媒体艺术学院,这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以教学为主的当代艺术学院。艺术家张培力在编写教学大纲时,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新媒体教学。在他看来,新媒体是对系统外的一种挑战。在当今的艺术教育中,新媒体应该是民主的、开放的、多元的。学校应成为真正使学生发挥实验性、创造性的“玩”的场所,而新媒体是在此基础上的实验平台。除此之外,张培力指出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关键是“不管学生今后做什么我们都应该鼓励他们的实验性和创造性”[4]。新媒体艺术不仅限于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媒介,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新媒体艺术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形态。

(二)试验艺术教育

实验艺术在西方文化语境中,作为一种有效的思想与工作方法用以突破传统。所谓实验,包含各种不确定性,崇尚艺术的自由。实验艺术强调艺术不仅是愉悦视觉、陶冶情操的审美客体,其试图让艺术更接近生活现实。随着全国专业艺术院校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以及2011年4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的成立,在经历装饰变形、抽象表现、材料综合、数字新媒体之后,中国实验艺术教学逐渐走上正轨,相关艺术院校也开设了实验艺术课程。例如,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开始筹建实验艺术专业,2014年9月成立实验艺术学院,2015年实验艺术学院本科独立招生,其为全国专业美术院校提供了一个适应中国教育制度的参考范例。

三、现当代艺术史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缺失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类艺术专业学生的美术史课程较少涉及当代艺术的内容,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对美术史的认知还停留在古典艺术至印象派时期。如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沈语冰所言:“在艺术院校或综合性高校里,通史或通识课还以古典艺术为主;间或提到一点现代艺术,通常也到印象派为止。”[5]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皮力谈及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的教学时,也提到这一点,现在的美术史教学只讲到达达主义,学生对当代艺术的创作状态是完全不了解的,印象派之后的知识谱系与图像谱系建立不起来,则很难进入当代艺术的语境。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出现当代艺术,但是很多创作成果没有通过批评话语转换到研究层面,也就无法进入教学层面。学生应该从艺术史课程中获得现当代艺术的发展逻辑,这是目前美术教育严重缺失的。学生只有在了解当代艺术之后,才能更具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同时有助于避免艺术观念陈旧、艺术视野狭窄、艺术创作取向单一等问题出现。朱青生曾说,1987年他给当时还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的艺术家刘小东、王华祥等人讲授艺术史课程,遗憾的是并没有讲西方当代艺术(比如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之后就调往北京大学了。朱青生一直在思考,如果当时讲授了西方当代艺术,那么3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现状会不会发生改变②?这段话实际上道明了学院的艺术史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实践之间的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是一种假设,但其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可能性在于,艺术史教学对于实践类艺术人才的创作方向,乃至中国当代艺术语境都有改变的机会。必要性在于,通过学习西方当代艺术,汲取其中的观念,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也许就不会“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智识支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6]。

四、当代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症结

(一)艺术观念的差异

当代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症结首先表现在艺术观念的差异与矛盾。对于学院美术教育而言,面临的问题是教什么,如何教;对于艺术家而言,关键问题是做什么,怎么做;而作为学院美术教育最直接的受众——学生,其处在学院与艺术家之间,也面临两个问题,即学什么,如何学。美术教育一旦进入体制化的学院,就会受制于准则、规范、标准,这便导致了其与当代艺术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艺术的发展来看,“当代”不仅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时间概念,其有着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当代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打破社会和艺术自身的各种体制和规范。如此一来,两者之间的本质矛盾就显而易见了,因为学院美术教育有其相对稳固、标准的体系。有人认为,伟大的艺术家是天生的,不是学校教出来的,但笔者认为学院的美术教育不能因此推卸责任与义务,应该不断更新自身职能,用新的观念看待和处理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

(二)艺术制度的僵化

艺术制度的僵化体现在通过艺术媒介或片面化的风格决定美术院校的学科划分。学院美术教育中缺乏当代艺术的教学,一方面源于美术教师局限在架上绘画创作领域,欠缺当代艺术创作的经验。另一方面,美术学院的招生依旧采用素描、速写、色彩的模式化考查形式。值得关注的是,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本科招生考试艺术设计类造型基础校考的题目是鲍勃•迪伦的歌词《BlowingintheWind》(答案在风中飘荡),在考查造型水平的同时,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传统艺术教育往往以核心价值作为主导,“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价值是既定的。而当代艺术教育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从事当代艺术创作。是画得好的人吗?显然不是。在当代艺术领域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国外很多当代艺术家通过画草图表达其创作理念,但是中国学生的创作能力与想象能力在模式化的艺考中很难充分展现。艺术家邱志杰认为,做好实验艺术的作用是肯定的,但不是绝对的。培养一个人全面、细致的感受力以及对艺术项目的经营能力,具备扎实的写实素描基本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问题是,现在的应试考前班并没有真正训练这种能力,而是教给学生一套应试技巧,使学院招生与考前班培训之间互相绑架又互相抱怨,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五、结语

无论是专业美术学院还是综合性大学中的美术学院,都不应该仅着眼于教学。美术教育应成为一个培养自由思维的理想国、鼓励迸发思想火花的实验场。学院要帮助学生找寻一个感受自我、观察世界的角度。如何适宜地在现有学院美术教育体系中融入当代艺术课程,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当下和未来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站在中国的立场,具备世界的眼光。

参考文献:

[1]张敢.如何建构一所新型的美术学院?[N].中国美术报,2017-1-23.

[2]朱青生.论学院向当代艺术转化之现象——以李象群故宫展览为例[J].艺术工作,2017(2):22-28.

[3]梁玖.中国当代学院美术教育重度缺失的内容[J].艺术百家,2011(4):90-96.

[4]张培力.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实验性和创造性[A].石磊,梁政.转型建构中的当代美术教育[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73-76.

高等美术教育范文3

关键词:美术教育;个性特征;培养;创新

美术教育可以唤醒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以及生活的感知力,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进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美术人才,产生具有价值和意义的美术作品。美术教学开始用数字化的、标准化的模式进行统一的说教,使整个美术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变得乏味、僵化、机械,进而失去其应有的人文主义关怀和感知温度,更不会产生像中外美术史上一样优秀的美术作品,也不会形成强烈的社会效应。因此,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美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与当下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相互背离的,这也是本文的问题意识所在。对于美术教育来讲,个性特征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但这一非常重要的原则却没有在以往的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贯穿和重视。它忽略了美术教育的特点,忽略了美术教育当中对人的个性培养的重视,违背了美术教育的本质和初衷。“一刀切”的误区看似能够造就一个繁荣向上的美术教育现状,背后透露的却是个性特征的缺失与湮灭,可以说,以上问题正是当前美术教育的顽疾,也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当然,要在美术教育中以个性特征的培养为目标,就必须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体现出对学生个性的人文关怀。高等美术教育中必须重视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或者说一些艺术个性的培养。首先,要充分理解个性特征和“个性”概念,然后制定合理缜密的美术教育计划,在计划中贯彻个性特征培养。

一、“个性”概念的界定和个性教育与培养的内涵

个性,最早是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它是指一个人长期稳定的一种心理素质或品质,是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样态。它包括一个人的人格倾向性以及人格的心理特征①。前者所包含的是一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需要、做事的动机、在生活当中的选择或倾向;后者则是我们常谈及的性格和气质,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以上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就会使隐藏在个体中的“个性”变得完整。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背景、生活语境、生活遭遇、兴趣爱好等均有所不同甚至要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倾向或者特征上有所不同,即使处于同一倾向或特征也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可以说“个性”就是个体在思想和观念上的综合,我们所谈及的美术教育中的个性特征培养,正是希望以教育的有效手段来对个性特征进行人为的发掘和改善。因此,“个性”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它包含的是学生个体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能力以及他在进行审美感知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意识。

二、作为底蕴:创新教育中的个性教育“创新”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是一个涉及众多核心研究课题的重要关键词,以创新为核心的研究课题最根本的就是对学生个性特征进行挖掘和培养。然而,一旦牵扯到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问题就必须注意到培养的主体———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和发掘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挖掘,而美术教育为了对个性特征进行有效培养就必须对学生主体意识加以重视,优化和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的主体活动。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学校的整体层面对学生进行了解和考虑;二是老师深入的从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以平等的姿态尽可能的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捕捉他们真实的想法和创新的感觉。在第一种层面上,老师必须意识到学生虽然接触美术的时间并不算短,但他们对美术的了解非常有限,一些艺术理论的问题并没有在他们的脑海中产生一个清晰的理解,甚至有很多人在艺术理论方面的专业素养是极其欠缺的。如果老师从学校的整体层面对学生进行了解,就必须要考虑到这些不利因素或存在的问题,从而才可以心中有数的拿出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创新能力。如果从第二个层面看,老师在学生的层面了解学生,其中很明显的方法就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就其作品进行交谈和互动,观察学生们作品当中的个性创新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对每个学生作品的评析才能够发掘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应该完善的具体问题。这种看似深入的互动可以帮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好奇心或者敏锐的感受力。

2.培养艺术个性

如上所言,教师应该在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交谈过程中,以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所创作的作品,从而挖掘出他们在个性特征、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所欠缺的问题,所欠缺的能力或所存在的问题。换句话说,在引导他们进行个性特征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以教师的姿态去完成引导,要以朋友的身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通过主体意识的觉醒或者自觉,使自身个性特征的独一无二展现出来,使他们对自己的创新性思维或思想有一个敏锐的感知,取得一种美术的审美趣味,培养一种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是他们取得阶段性进步的一个基础,或者说创新能力必须以个性特征的培养和发掘为前提,而个性特征的培养又是建立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之上。

3.定位自身的艺术个性与价值

如前文所言,考上大学之前,绝大部分美术考生基本上只是针对美术考试所需求的那一部分专业知识进行学习,除此之外,他们对其他的美术知识了解的非常片面,甚至由于艺术史或美术史知识的缺失,进入大学以后很多课程的学习跟不上节奏,导致大家对美术的理解是琐碎和不系统的。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在进行个性特征培养的过程中,让他们对美术史的脉络或者整个艺术史的发展有一个详尽的理解。这个理解不能是泛泛的理解,而是要让他们对整个美术史进行一个批判性的解读,对发展的脉络、阶段、转折以及重大美术理论生长点等进行具有主观性的认知和意识形态性的评论。这对于以后进行美术课程的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只有站在一个真正的、科学的历史视野中,才能够使学生自觉跟上老师的培养计划和培养进度,才能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对个性特征个性特征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4.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在人的实存的高贵意义上的最优秀者不单是技艺高超的人,这些人是可以通过挑选而培养出来的;不是特定的种族类型,这些类型可以通过人类学的标准来确定;也不是那些天才个人,他们已经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绩。在所有这些人当中,唯有成为其自身的那些人才是最优秀者。他们不同于那些在自身中只感到了空虚的人,不同于那些看不见可以为之斗争的事业的人,不同于那些正在躲避自己的人。②在我们今天的美术教育中,要想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挖掘和培养,那么我们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对他兴趣的一个引导和发掘。学校进行个性特征的挖掘,就必须使他自觉的认识的主体意识,要让他建立起一个兴趣,一个长久的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感兴趣的方向。

三、鼓励探索尝试创新

高等美术教育范文4

关键词:美术教学;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意义

1.高等职业教育中美术教学的意义

1.1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绘画和工艺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能够将艺术思维转化为感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可推动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所掌握的艺术形式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具有长远的影响,尽管某些艺术形式并不能为其创造经济利益,但是其能够启迪学生的心灵,加深学生的哲学思想,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瓶颈和低谷时,能够在艺术作品中汲取精神动力。

1.2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思维

思维主要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二者联系密切。美术教育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人的右脑可以影响人的美术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美术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还可改善学生的记忆力,所以说,艺术教育也是开发学生潜能、促进思维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

1.3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心灵

美术作品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分期,同时美术教育本身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美术学习趣味性十足,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优秀的经典美术作品借助独特的艺术方式打造出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从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产生启发,成为学生与作者思想交流、净化心灵的重要纽带,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2.高职教育中美术教学的应用途径分析

2.1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培养美术兴趣

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全面了解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高职院校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身心发展密切相关,而美术教育综合了学生的发展阶段、情感态度、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等元素。美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高职学生的世界观,学生可利用画笔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看到优秀作品后也会受到感染。为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绘画中的形》时,教师要求学生画女生头像,而部分学生则希望画男生的头像或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物,此时,教师如果对学生大发雷霆,以激烈的言辞批评学生,就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度的自由,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绘画对象。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其也是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要素。为此,教师要给予绘画表现较好的学生及时的赞扬,之后让学生画教师要求绘画的内容,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这是给予学生正确指导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2.2利用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讲解新课前要重视课程的导入,以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且也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的课堂导入,如在课堂导入中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就会对所学内容产生较大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务必重视课程导入的作用。课程导入模式灵活多变,教师需充分结合学生概况和教材的内容,完成导入设计。如在讲解《光色心情》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月光曲》等经典音乐作品,在音乐中激发学生的色彩和光影想象力,从而顺利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在欣赏中国画时,教师还可为学生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其更好地理解中国画中的意境和意蕴,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同时,启发学生欣赏中国画的整体思路。

2.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术资源,实现美术与生活有机结合

美术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合理利用美术教材资源,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挖掘和拓展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画面。学生要走出校园,来到更加广阔的天地,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并将美术融于生活,在感悟美的同时,为学生创作提供灵感。如写生课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走进景区写生。或者教师还可利用网络搜罗美术资源,例如经典的油画、国画和雕塑等,为学生直观地展现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的艺术品。高职教育中,美术教育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高职教育中,美术教学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其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平均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钟瑜.南洋美术之父——林学大在马华美术史上的定位[J]美术研究,2012(02)

[2]梁柏.实用美术反向教学法教学流程研究[J]世界美术,2011(01)

[3]钟瑜.融合与创造:20世纪海外中国水墨画现代化运动的探讨[J]美术研究,2010(04)

[4]王靖靖.浅谈职业院校学生设计素描及设计意识的培养[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4)

[5]李满枝.浅谈实用美术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美术大观,2007(11)

高等美术教育范文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现代教育教学要求,高校教学改革越发重视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元化教学资源应用、创新性教学形态改革已成为影响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应用已成为不可滞后的任务。本文从时代数字媒体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阐述了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与数字媒体技术的相辅相成发展意义。

【关键词】

时代;数字媒体;技术;高等教育;教学;应用

时代数字多媒体作为一种高校的教学工具,与高校的教育实际相联系在一起,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得到充分的发展。时代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是时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发展能够提高高校教学过程整体水平,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的同时,也助推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变革创新。

1时代数字媒体技术的重要性

时代数字多媒体指的就是数字媒体。数字媒体是指数字化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媒体;它是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特征。和多媒体比较而言,数字媒体强调了信息媒体的网络传播特性及其数字化特征。时代数字媒体技术是高校教育方式改革的重要条件,它能够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育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发展。系统地开展数字媒体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结合高校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探索当前高校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形式创新的有效解决方案。才能高质量地实现资源内容的数字媒体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与教学形式的创新。时代数字媒体能够将高校中的教学资源与网络技术整合在一起,实现高校教学的科学性和快捷性,进一步的实现和发展高校教学的时代性。

2时代数字媒体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将有助于多元化教学资源的挖掘、创新教学法的研究。将教育技术与及时转变数字媒体技术是网络教学的支撑技术,网络教学对数字媒体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关系,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积极地现实意义。切合高校教育实际情况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分析传统教学资源基础,教学团队的技术能力条件,教学对象的技术学习能力。在高校教育实际过程当中,分析高等教育教学的课堂特性,课程资源对多媒体技术的需求性,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利用网络、app,vr虚拟资源等数字媒体技术,结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收能力、对教学手法适应能力,教学资源承载载体的驾驭能力,实施基于媒体技术应用的有效教学。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须传承并突破传统教学资源的应用。结合课程特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解述传统纸质资源,展示ppt静态资源、讲解、操作过程性步骤等同时,灵活采用手机app互动性教学平台,pc在线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虚拟演播室仿真教学,触屏多媒体教室互动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最大程度整合共享课程资源,是当前数字媒体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中的主流表现。

总之,高等教育教学为数字多媒体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高校教学形态从量变到质变,数字媒体新技术从突破到应用,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教育教学需求与技术革新互为动力,各生成面向不同主体的解决方案,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的同时,也推进数字媒体技术的全面发展与应用。

作者:龙君君 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房亚.高等学校体育信息化趋势的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6,06.

高等美术教育范文6

(一)政策弱化了法制教育的作用。

2005年开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将高校法制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把原有的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这种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但在客观上却降低了“法制教育”课程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比重,弱化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法制教育附属于德育。高等美术院校同其他高校一样,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法律基础仅占这门课程得三分之一比重,仅仅用十几个学时就要把涵盖民法学、刑法学、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等多个部门法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只能是浅尝辄止,更谈不上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观念了。

(二)缺少法律氛围,师资建设不足。

高等美术院校与其他类别的院校相比有着自身的弱势,第一,从学校专业设置来讲,我国绝大多数综合型大学都开设了法学(律)专业,成立了法律系(部)或专门的法学院,法学专业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法制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法律和学术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广大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受到积极的影响。而美术院校因为专业设置单一且均为艺术,一般不可能开设法律专业,因此很难在校园内形成一个很好的谈法论法的良好氛围。第二,众多高校法律专业的设置带来的另一个优势便是法律师资力量相对强大,一般来说这些高校法律基础课程均是具备专业法学素养的人才来讲授,这些法学专业教师能从法理出发,传授给大学生相对系统深入的法学知识,而不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在这点上,作为高等美术院校而言,具备法学科班出身的法律教师少之又少,不能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法律教师团队,而大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来讲授法律基础课。他们一般不具备专业法律知识和素养,更多的是进行道德的宣传,无法真正实现法制教育的目的。

(三)课程设置僵化,重视程度不足。

从国内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均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必修课程,高等美术院校在这门课程的安排上与艺术专业课程相比可谓边缘化,加上非法学专业教师机械式的知识灌输和枯燥的填鸭,学生早已厌烦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对高等美术院校来说,在教育教学上更多关注艺术专业课程,而对法律基础课重视不足,这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相悖。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兼顾人文素质教育,这有赖于合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中法制教育课程应该占有相当比重。

二、完善高等美术院校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进行法制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其法制观念的有无,法律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法制教育的成败。教师乃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拥有一支积极向上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健康有良知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为高等美术院校,应该对“法制教育”给与足够的重视,改变过去仅仅任用几个非法学专业出身的教师讲授法律基础课的状况,法律知识毕竟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担任法制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是经过法律专业训练的科班人才,这样才能从法学的根本理念上教授学生法律知识,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使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改革法制教育模式。

高等美术院校应该打破传统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反对照本宣科,应该支持和鼓励教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带领学生多进行法律实践,比如组织艺术专业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到法院听审,组织艺术专业学生与法学院校学生进行交流与辅导活动,尽可能的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与宣传,增加艺术专业大学生与法律接触的机会。此外,法律专业教师还应该增加案例教学,用更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直观理解法律真谛,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为了加强法制宣传,高等美术院校可以成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聘请法学专业教师担任中心成员,为广大学生提供法律咨询,这种面对面的法律讲解必然更有针对性。

(三)开设艺术法课程。

高等美术院校开设的专业均为艺术相关,专业学生无论是进行绘画创作还是设计创作均与知识产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应该学习艺术法相关课程,这一方面在自己作品受到侵权时能够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一方面也要用艺术法的知识作为指引,避免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中央美术学院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开设了艺术法课程,成为国内高等美术院校开设艺术法课程的先驱,这值得其他高等美术院校借鉴。艺术法课程内容应该以知识产权法为主体,包括与艺术品相关的拍卖法、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法等。

(四)学校内部成立法制教育管理机构。

目前中国大学一般都没有成立专门的法制教育管理机构,而是由教务部门负责协调安排法律基础课程,但作为一般的教学管理部门他们没有专门的时间去研究如何开展法制教育课,况且在美术类院校法制课程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强化法制教育管理。鉴于知识产权法、拍卖法等艺术法在高等美术院校法制教育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该明确高等美术院校法制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学校应该成立单独的法制教育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协调全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将法制教育工作进一步做好并落到实处。

三、结语

高等美术教育范文7

1)考试作弊与创作抄袭。

考试作弊在当代大学生中已不足为奇。在高等美术院校中,有的大学生平时不刻苦学习,考试时为了能够蒙混过关,通常在美术理论或通识教育课程考试中,采取夹带书籍、纸条或偷看别人试卷等错误行为,甚至在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还雇佣“”代考,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同时,有些大学生为了应付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要求,在日常专业创作、毕业展示创作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抄袭,将校内外往届优秀学生美术作品的整体或部分直接据为己用,从而形成艺术创作的不诚信现象。

2)拖欠学费与逃脱贷款。

学费是在校大学生应按时按量支付给所在高校的基本学习费用。在高等美术院校中,不少大学生将家长给的学费挪作他用,经常用于从事网络炒股、美术培训班创业等经营性活动,甚至直接消耗于吃喝玩乐等消费性活动之中。由于高等美术院校的学费相对较高,导致学生拖欠后的学费数额居高不下、量大惊人,某些学生在毕业前为了还清学费,甚至做出铤而走险的违法违规行为。众所周知,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贷款,它以大学生的身份、人格和信誉为担保,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可如今美术院校大学生的还贷情况却普遍不尽人意,不少学生毕业后迟迟不归还贷款,甚至有意拖欠。

3)就业违约与创业造假。

就业签约是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签订的法定合同,也是规范双方行为的重要方式。在高等美术院校中,有少数毕业生在择业时自愿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但往往事后却不履行就业合同规定的义务,随意单方面撕毁就业协议,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现阶段,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毕业后创业者逐年增多,我们发现有的学生为了在工商税务部门登记注册时容易通过资质审核,便采取资产、资金作假等不良行为。甚至在具体商业活动中为给个人增加亮点,还采取伪造专业成绩、学校评语,伪造各种获奖证书、培训经历等方式,进行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这些现象的发生,都与在校大学生诚信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

2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诚信环境不佳。

我国正处于在市场经济发展和逐步成熟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一部分人的求利心理,导致了社会各领域的诚信危机,许多人把对物质和功利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社会上便出现许多诚信失范行为和现象。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商业欺诈等失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这些现象使得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美术院校大学生放弃了自己的诚信品质,并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诚信原则发生了动摇和怀疑,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知行不一,为了个人眼前利益而置个人诚信于不顾。

2)学校诚信教育不够。

诚信教育力度不够是高等美术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据了解,大多数美术院校没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内容安排,没有切实可行的诚信教育落实措施,在教育内容上,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不能贴近美术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育方法上“口头说教”和“照本宣科”现象严重,重灌输,轻实践;在教育的实效性上,问题研究不深,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大多数专业教师只注重艺术专业方面的教学,基本无暇顾及学生思想道德与诚信教育。同时学生政工干部配备不足,也是高等美术院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导致很多学校的辅导员只能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从而导致对在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不到位的。

3)家庭诚信引导不力。

家庭诚信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基本属于90后的一代且家庭条件较好者居多,他们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生活,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大多数学生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只重视学习成绩和专业水平的好坏,忽视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养成引导,对平时的不诚实行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学生家长不能以正确的行为影响子女,特别是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诚信行为,也对子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不健康影响,从而最终导致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的发生。

3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建议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高等学校是诚信教育的重要阵地,诚信的学校教育是一项涉及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由于美术院校学生和专业的特殊性,使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高等艺术院校来说显得任务更加复杂艰巨。

1)立德树人要突出诚信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众所周知,诚信是大学生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为此,高等美术院校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欣赏”或“为艺术而艺术”的实际情况,把诚信教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树立“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观念,进一步提高诚信意识。

2)课堂教学要重视诚信教育。

课堂教学是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全方位教育的重要渠道。高等美术院校的诚信课堂教育,一方面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重点突出诚信教育在“两课”中的分量,突破过去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论道德的空洞说教,尽可能采取形式多样的案例教学方式,在教育内容上避免假大空,促进诚信教育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另一方面要依托艺术专业课的教学,对于很多的中高年级的美术院校学生来说,自身精力主要是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创作,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任课教师,因此学校要充分运用专业课的时间,鼓励专业任课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以多样的方式对学生开展必要的诚信教育,使学生不仅明确诚信的丰富内涵,更能理解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行业规范。

3)校园文化要体现诚信教育。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高等美术院校应可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精心规划、创作和设置诚信教育专栏,在教室、寝室和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灯箱,在校园网上设置诚信教育的网页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充实诚信教育内容等,以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益。同时,要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校报、电视、网络等载体,用正面的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教材警示人。鉴于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学习分散性特点,学校应特别通过学生班团、学生宿舍、专业团队等小型活动,以主题讨论、思想交流等形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分清是非,从而全面促进校园诚信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和长期化。

4)规章制度要保障诚信教育。

高等美术教育范文8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推行课程改革的关键。进入21世纪,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的推广实施,作为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高师美术教育,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文献不断增多,研究内容逐步拓展。笔者分别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为检索词,以“主题”为检索项,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1999~2009年相关的研究文献105篇,筛选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相关研究文章86篇作为取样对象,回顾与反思近十年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研究情况,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近十年高师美术教育研究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

研究者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存在普遍共识,认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应有别于专业美术院校,应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如赵诗镜(1999)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2005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规定。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培养目标的科学认识和合理定位,有效推动了高师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

1.专业课程的设置。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学者们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问题展开论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2]有研究者提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并建议增设设计基础、结构素描、意向素描、电脑设计等课程。有研究者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的课程中特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3]

2.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所占整个课程的比例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高师美术课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有研究者指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中教育课程仅占总课时7%左右,而美国、日本的课程结构则包含了约2/5左右的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4]有研究者对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师范院校开设教育类课程、中国与日本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基础课程进行了比较,用翔实的数据证明了高师教育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低。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上,学者们主要围绕完善教育类课程,增加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师范”特色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大都采用了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观点。

3.课程与课程的交叉与融合。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是世界课程改革普遍的趋势,综合性和人文性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艺术教育发展的主题。现行的基础美术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由单一的知识技能取向朝更注重人文价值取向转移,从而突出强调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有研究指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将美术素养、人文素养并重,增加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增设如宗教与艺术、文学、历史、音乐、建筑、戏剧等选修课程。[5]杨钧在《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刘剑丽《论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发展要求》等都在这方面给予关注。关于强调课程建设综合性,提倡综合化、多元化的高师美术教育的研究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而不断深入。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的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美术教育应大力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6]有研究者指出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高师美术教育,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招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办学模式,从而能够和美术基础教育相适应。[7]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要积极与基础教育相接轨,确立新的师资培养规格,在坚定师范性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革。众多文献在此方面给予了关注。

二、近十年高师美术教育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一)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学者认识到师资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始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给予更多关注。笔者将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搜集发现论文数目成直线上升趋势,文献数目急剧膨胀,时至今天仍是一个热点话题。综观文献,整体上都能看到高师美术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缺乏将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有些研究内容与已发表的文章内容重复,创新性和新颖性严重不足。

#p#分页标题#e# (二)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性研究与分析

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现状的分析,且较少关注国外美术教师教育的情况。从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为主。由于研究数据不足,许多论文在论证过程中,以经验和感觉作为论据,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师范院校的具体境况的不同,致使难以得出一些具有广泛性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

三、高师美术教育研究展望

(一)高师美术教育价值观的正确定位

时至今日,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向专业美术院校看齐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扭转,造成高师办学偏离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尽管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但笔者认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根本上正确定位价值观,在坚定师范性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在坚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上,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培养模式。

(二)研究对策和建议的有效实施

在研究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改革文章“蜂拥而至”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高等师范美术专业改革步伐仍十分缓慢。我们研究的重点不应还停留在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生综合结构等理论层面上,而应该将目光转移到如何将理论付诸于实际,如何使理论对现实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改革起到“助燃剂”的作用,这是今后研究应重点开拓的领域。

(三)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合理衔接

新的课程范式和课程环境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新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是推行新课程的关键。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学实践,教育教学中较少涉及美术新课改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造成“未来的教师”不了解新课改的性质、目标和价值。为此,探讨构建合理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师美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对加快教师教育改革步伐和提高美术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视角与方法的不断拓展

纵观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以经验总结居主流,在学科视角上以教育学占绝对优势,这种单一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的广度、深度。笔者认为,目前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特别需要加强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应多采用问卷、访谈等调查、实验的科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