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当代艺术问题

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当代艺术问题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面临的当代艺术问题,通过综述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分析中国高校当代艺术教育的现状,指出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史教学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以及学院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学科建设和规划问题。文章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考察,力求在现状综述的基础上剖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美术教育;当代艺术;艺术史;学科建设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系统开始酝酿生长,其内涵不断更新、丰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发展成为多元化的文化景观。当前世界范围内当代艺术蓬勃发展,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①也面临着当代艺术的冲击与挑战,该如何应对?

一、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2016年12月11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成立。以此为契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谈到,新型美术学院的新标准以及美术学院变革面临两方面的压力。其中一个压力是标准模糊、概念混乱的当代艺术,另一个压力是日益融合跨界的当代设计。面对西方文化艺术的潮流和样式,中国美术界缺少对这些表象的深入研究和必要反思。深入研究是指结合中国艺术教育现状,而不是匆忙地对当代艺术的冲击做出回应;必要反思是指美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艺术学院应该是精炼艺术人才的熔炉,而不是培养定型的艺术家。张敢还指出,美术教育的革新在于理念的革新,而理念必须与时代相结合,美术学院应该让“传统更传统、当代更当代”[1]。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青生长期关注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二者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国内美术学院对当代艺术的态度经历了从反对、排斥到转变,再到接受并推进的过程。其中,美术学院的领导者担任重要的角色,他们“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创作,并有节制、有技巧地推进当代艺术的观念引入教学”[2]。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梁玖指出,当代艺术是当下学院美术教育严重缺失的内容之一。具体指向三个方面,分别是当代艺术观念、当代艺术课程、当代艺术教学。他认为这种缺失所导致的危害体现在“美术教育主体的艺术观念保守性、艺术视野狭窄性、艺术创造单一性、艺术认知近视性、艺术传播功利性”[3]。这些危害对于艺术专业学生而言是致命的,保守、狭窄、单一、近视、功利,正是阻碍艺术思维自由生长的绊脚石。三位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剖析了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张敢从宏观把握、朱青生从当代艺术家的学院派背景出发、梁玖关注艺术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由此可见,不能忽视学院美术教育面临的当代艺术问题,只有充分反思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寻求解决方案。

二、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开展

(一)新媒体艺术教育

中国美术学院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新媒体艺术系和综合艺术系。2010年,两个系与艺术策划系整合成为跨媒体艺术学院,这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以教学为主的当代艺术学院。艺术家张培力在编写教学大纲时,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新媒体教学。在他看来,新媒体是对系统外的一种挑战。在当今的艺术教育中,新媒体应该是民主的、开放的、多元的。学校应成为真正使学生发挥实验性、创造性的“玩”的场所,而新媒体是在此基础上的实验平台。除此之外,张培力指出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关键是“不管学生今后做什么我们都应该鼓励他们的实验性和创造性”[4]。新媒体艺术不仅限于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媒介,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新媒体艺术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形态。

(二)试验艺术教育

实验艺术在西方文化语境中,作为一种有效的思想与工作方法用以突破传统。所谓实验,包含各种不确定性,崇尚艺术的自由。实验艺术强调艺术不仅是愉悦视觉、陶冶情操的审美客体,其试图让艺术更接近生活现实。随着全国专业艺术院校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以及2011年4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的成立,在经历装饰变形、抽象表现、材料综合、数字新媒体之后,中国实验艺术教学逐渐走上正轨,相关艺术院校也开设了实验艺术课程。例如,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开始筹建实验艺术专业,2014年9月成立实验艺术学院,2015年实验艺术学院本科独立招生,其为全国专业美术院校提供了一个适应中国教育制度的参考范例。

三、现当代艺术史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缺失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类艺术专业学生的美术史课程较少涉及当代艺术的内容,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对美术史的认知还停留在古典艺术至印象派时期。如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沈语冰所言:“在艺术院校或综合性高校里,通史或通识课还以古典艺术为主;间或提到一点现代艺术,通常也到印象派为止。”[5]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皮力谈及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的教学时,也提到这一点,现在的美术史教学只讲到达达主义,学生对当代艺术的创作状态是完全不了解的,印象派之后的知识谱系与图像谱系建立不起来,则很难进入当代艺术的语境。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出现当代艺术,但是很多创作成果没有通过批评话语转换到研究层面,也就无法进入教学层面。学生应该从艺术史课程中获得现当代艺术的发展逻辑,这是目前美术教育严重缺失的。学生只有在了解当代艺术之后,才能更具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同时有助于避免艺术观念陈旧、艺术视野狭窄、艺术创作取向单一等问题出现。朱青生曾说,1987年他给当时还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的艺术家刘小东、王华祥等人讲授艺术史课程,遗憾的是并没有讲西方当代艺术(比如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之后就调往北京大学了。朱青生一直在思考,如果当时讲授了西方当代艺术,那么3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现状会不会发生改变②?这段话实际上道明了学院的艺术史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实践之间的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是一种假设,但其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可能性在于,艺术史教学对于实践类艺术人才的创作方向,乃至中国当代艺术语境都有改变的机会。必要性在于,通过学习西方当代艺术,汲取其中的观念,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也许就不会“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智识支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6]。

四、当代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症结

(一)艺术观念的差异

当代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症结首先表现在艺术观念的差异与矛盾。对于学院美术教育而言,面临的问题是教什么,如何教;对于艺术家而言,关键问题是做什么,怎么做;而作为学院美术教育最直接的受众——学生,其处在学院与艺术家之间,也面临两个问题,即学什么,如何学。美术教育一旦进入体制化的学院,就会受制于准则、规范、标准,这便导致了其与当代艺术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艺术的发展来看,“当代”不仅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时间概念,其有着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当代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打破社会和艺术自身的各种体制和规范。如此一来,两者之间的本质矛盾就显而易见了,因为学院美术教育有其相对稳固、标准的体系。有人认为,伟大的艺术家是天生的,不是学校教出来的,但笔者认为学院的美术教育不能因此推卸责任与义务,应该不断更新自身职能,用新的观念看待和处理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

(二)艺术制度的僵化

艺术制度的僵化体现在通过艺术媒介或片面化的风格决定美术院校的学科划分。学院美术教育中缺乏当代艺术的教学,一方面源于美术教师局限在架上绘画创作领域,欠缺当代艺术创作的经验。另一方面,美术学院的招生依旧采用素描、速写、色彩的模式化考查形式。值得关注的是,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本科招生考试艺术设计类造型基础校考的题目是鲍勃•迪伦的歌词《BlowingintheWind》(答案在风中飘荡),在考查造型水平的同时,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传统艺术教育往往以核心价值作为主导,“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价值是既定的。而当代艺术教育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从事当代艺术创作。是画得好的人吗?显然不是。在当代艺术领域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国外很多当代艺术家通过画草图表达其创作理念,但是中国学生的创作能力与想象能力在模式化的艺考中很难充分展现。艺术家邱志杰认为,做好实验艺术的作用是肯定的,但不是绝对的。培养一个人全面、细致的感受力以及对艺术项目的经营能力,具备扎实的写实素描基本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问题是,现在的应试考前班并没有真正训练这种能力,而是教给学生一套应试技巧,使学院招生与考前班培训之间互相绑架又互相抱怨,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五、结语

无论是专业美术学院还是综合性大学中的美术学院,都不应该仅着眼于教学。美术教育应成为一个培养自由思维的理想国、鼓励迸发思想火花的实验场。学院要帮助学生找寻一个感受自我、观察世界的角度。如何适宜地在现有学院美术教育体系中融入当代艺术课程,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当下和未来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站在中国的立场,具备世界的眼光。

参考文献:

[1]张敢.如何建构一所新型的美术学院?[N].中国美术报,2017-1-23.

[2]朱青生.论学院向当代艺术转化之现象——以李象群故宫展览为例[J].艺术工作,2017(2):22-28.

[3]梁玖.中国当代学院美术教育重度缺失的内容[J].艺术百家,2011(4):90-96.

[4]张培力.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实验性和创造性[A].石磊,梁政.转型建构中的当代美术教育[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73-76.

[5]沈语冰.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

作者:刘白芊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