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大学论文范例

法学大学论文

法学大学论文范文1

1.法制教育

首先应该指出,“法制教育面向全体公民,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方式,使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法制教育属于公民的素质教育范畴,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公民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和最高权威性,法律至上,法高于权。它反映的是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目的,以维护和保障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为宗旨。法制将法作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社会行为的有力武器和工具;法制将法提升到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通过法制教育,全体公民无论是人民还是政府或是政党都必须遵纪守法。法制教育因其对象的不同又可区分为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普通民众法制教育、军人法制教育、政府公务人员法制教育等等。本文所阐述的是大学生法制教育,而且主要是指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制教育。

2.大学生法制教育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我国法制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大学生成长阶段,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犯罪率、自杀率、违法违规率呈上升趋势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当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不强有关,与大学生法制教育定位不准确、体系不健全有关,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有关……。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就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大学生法制教育不仅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法律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求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既提高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和守法。大学生法制教育还是一项系统教育工程,从法制教育的效果来看,需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协调同步、协同创新,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法制教育的责任来看,还需要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同时发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配合作用方能奏效。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建议

1.大学生法制教育要以法律信仰为核心,以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大学生法制教育应将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加强学生的法律信仰放到首要位置。搞好大学生法制教育,首先要划清封建传统文化和现代法律精神的界限,把反映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平、公正、正义;权利、义务、责任;效率、平等、竞争等法律精神的相关内容充实到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去,辩证扬弃带有封建色彩的“仁”“礼”“义”“刑”的传统教育,使法律能够被信仰。大学生只有信仰法律才能遵纪守法,才能逐步做到从被迫守法、他律守法、强制守法到自觉守法。

2.丰富与创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原则和方式,使教育更具针对性

在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上,不能只限于一门课程,建议由四部分组成:即宪法和基本法律知识教育、民商法律知识教育、经济法律知识教育和法律选修知识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通过上述法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宪法基本原理,民事权利和义务、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强化法律意识、明确法律责任、了解法律程序、维护公平正义。在法律教育原则上,要坚持正面为主,反面结合,进行典型教育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原则。在法制教育方法和途径上,应坚持法制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结合起来,全方位、多渠道、全过程地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对渗透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三者实行有机结合。在法制教育价值上,主要应体现为威慑价值、规制价值、保护价值、评价价值、激励价值、信仰价值等。

3.推动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使教育更具实用性

具体应做到:一是课堂教学应多采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学生讨论与课外练习、教学录像与专题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紧密围绕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尽量做到以法评案、以案说法,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和与青少年相关的各种法律问题;二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作用,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包括授课PPT、教学图片、经典案例、资源下载、扩充知识和练习反馈,融影、音、图等影视动态形象组织教学;三是对于有一定条件的高校,可以在保障课堂教学任务能够保质保量完成的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或举办关于法制教育的知识竞赛,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法院、监狱、强制戒毒所等,以此增强大学生对法制教育实践的亲身感受。

4.充分发挥大学生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作用,使教育更具专业性

大学生法制教育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建设一支既具备法律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要加强法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在德才兼备的条件下,注重教师的法律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还可以通过“互派”和“双聘”的方式,聘请一批在司法实务部门工作的专门人才兼任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教师,也可以派高校教师到司法实务部门任职,让他们能够更多地接触法律案件,不断提高法律决策与运用的能力,更好地承担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艰巨任务。

5.不断扩大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文化影响,使教育更具创新性

高校校园文化能够体现一个高校的精神风貌。每一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但是每个高校的校园文化并不一定包含法律文化,特别知识产权文化。校园法律文化是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扩大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文化影响,一要努力构建观念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二要努力构建制度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三要努力构建高校环境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

6.努力为大学生法制教育营造良好环境,使教育更具综合性

法学大学论文范文2

大学语文之所以不被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对学习语文课程对于学生、国家甚至整个民族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一个普遍的认识是:目前就业形势那么严峻,教会学生生存工作的手段更为重要,至于语文课就少开甚至不开了,再加上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开设了12年语文课,到了大学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大学语文只是中学语文的延续,甚至有人认为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然而一个民族之所以得以保存和延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语文课作为国人学习和掌握本国语言和文化,培养其高尚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在民族特性的保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培养和学习是长期的、终身的、潜移默化的。大学和中学作为学习和培养的重要阶段,在人的综合素质的养成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

总体来讲,大学语文课是大学里最重要的一门课。这门课在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等各个方面的强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的核心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综合素质的竞争。在新的形势下,大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归纳起来就一句话: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基础教育由于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制度的原因,在学生的思维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注重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多年的标准答案让学生习惯了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思维模式。学生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十分的简单,说好听叫单纯,说不好听的叫傻,这样的人到社会上是会吃亏的。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面对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标准答案,他需要学生走出思维的直线模式,敢于创新,敢于发散,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文学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中:在对优秀作品进行赏析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和文章的意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对历史名人的思想和成就进行介绍时,引导学生结合当代生活的实际提出一些新颖的想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是文化素质课。大学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学是人类思想的营养剂,不懂文学的人,思想难免会“缺氧”,一个文学素养差的人,其创新能力必然很差。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不论是科学巨人,还是思想泰斗,凡是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人,莫不得益于扎实的文学功底。不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味地教给学生实用知识,就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干活的机器。大学语文可以通过大量的优秀作品的欣赏和历史文人们的思想的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学沉淀和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原动力

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学生的人格,赋予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比教给学生实用知识和培养学生现实的技能更为重要。一味地强调传授实用技术和培养实用技能,是急功近利的教育短期行为,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终身学习能力是每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再好的大学也不可能教给学生一生中要用到的全部知识,更不可能培养好学生一生所需要的所有能力。尤其是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新技术层出不穷,终身学习能力对理工科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学语文课在这两个能力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大学语文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程,如何让我们的文学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如何让学生在每一次课上都学有所获,笔者都做了一些尝试和探讨,归纳总结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在教学理念上,树立大语文观,确立“文学即人学,语文即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育为本,理念先行。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么成为“高四语文”为高中语文补课: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分析文章段落,归纳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老手段、老路子、老方法,千年不变;要么最求时髦开设所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学生学了一大堆,换个时间、换个形式啥也不会;要么纯语文、纯文学,满嘴之乎者也,迂腐到家、惹人笑话。只有把语文融入生活、融入时代,把语文知识和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把文学知识和学生做人做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思想,真正体现语文课程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审美性的课程特点。

(二)在教学目的上,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高考体制下,我们对语文、对作家、对作品进行机械式、肢解式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大学生读书也比以前少了。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可以把短期目标定在“重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上面,其实这也可以达到长期的效果,只要有了一些兴趣,学生学习就可能变被动为主动。长期目标可定位在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上,这是为了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感性的和一定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甚至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生受用。大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我们的学生更深刻地接触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成为植根于他们的灵魂、支撑他们精神的文化,并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在教学内容上,选取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作品,一定要让学生开卷有益

目前,大学语文在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语文课功能的发挥,给人们造成了这门课似乎可有可无的错觉。目前国内出版的大学语文课教材有一百二十多个版本,起码有九成以上质量不合格。有的教材错误颇多,有的教材内容空泛,思想单薄,选文规范性差等等,各种问题都十分严重。因此,选取规范的教材、选取经典的对学生各方面有帮助的篇目进行教学十分重要。此外,各学校还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编著一些适合专业特点的课外阅读物,如:《三字经》、《百首经典唐诗选读》、《百首经典宋词选读》、《百篇经典散文选读》、《百首经典歌曲选唱》等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增加语文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灵活。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材不断出现,它们具有的大信息量,视听结合,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等特点,大大地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大学语文教学服务也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于是许多老师开始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味的追求新奇:动不动PPT,动不动多媒体,非常时髦。但我们恰恰忽略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个性化的讲授,不能代替师生间感情的交流,也不能代替老师人格力量的熏染。所以我们必须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通过观看相关影片、记录片,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通过在课堂上增加讨论时间,多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通过在网上开辟各专题论坛,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成立读书协会,增加讲座.组织辩论赛、诗歌朗诵、对联、集句,表演话剧等等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地增强语文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传统教室、书本、粉笔的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走出课本,走出教室

首先,把课文讲解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我们在课文讲解时要改变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把文章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名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我学习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实感受语言的美、语文的魅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把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语文虽说是感性的,但文学知识是抽象的,学生在理论学习时和容易就懂得其中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语言和写作知识与技巧的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真正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最后,把文学思想的熏陶和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传播、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要让学生在各个经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在各种文学思想的讲授和传播中,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情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这种感染和熏陶一定要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一定要把这种思想和情操化为学生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

四、结语

法学大学论文范文3

1.1班级团队管理

在课堂组织上,笔者采用的是公司制管理模式,学生自由选择组建公司,每个公司选择一名董事长、CEO、发言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公司名。笔者引导学生开设了六个团队:1.英语歌曲、英语电影团队;2.英语诗歌、话剧团队;3.中西文化团队;4.英语演讲团队;5.英语辩论团队;6.商务英语团队。笔者给学生介绍每个团队的意义,实际上也给学生介绍了创新的英语学习方法。实践证明,学生非常乐于参与这种团队,并且精心制作了logo,确定了团队英文歌。笔者让学生制作英文名片并进行“名片交换”的情景剧表演,安排各公司进行“商务交流”,让学生自己介绍公司的文化,logo的含义。这样的团队活动不仅让学生增进了了解,而且学习了商务英语-名片交换礼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针对课堂内容合理安排团队竞赛,制定赏罚分明的管理制度,定期找团队负责人谈话,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班级团队管理的反馈。

1.2项目教学法

在讨论“英语语音语调以及英美发音差异”这一专题的时候,笔者首先给学生展示了“各国人讲英语的不同口音”的英语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会发现原来世界各国人说英语都不一样,口音会受到母语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然后笔者结合经典美剧老友记第4季,第23集进行教学(该集有英美文化的碰撞,也能体现英美发音的的差异)。将情景喜剧片段融入教学既可以练习听力,又可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视频去总结英美发音音差异,以及英美文化差异。观看完毕之后,笔者鼓励每个团队进行讨论并且以团队为单位陈述自己的发现。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都非常热情地讨论并在陈述环节表现的非常好。笔者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集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资料,每个团队谈论文化差异表现的一个方面。学生在下一节课能用熟练的英语介绍中西文化差异,课堂参与性非常高。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与艰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1.3案例教学法

笔者在讲“Diningout”这一主题的时候,首先设计了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很快感知本次课堂的主题,然后给学生展示大学英语四级新翻译题(内容为中国美食)。当学生们谈到中国美食时倍感骄傲。然而当笔者对他们提出如何将我们的饮食文化传播出去这一问题时,大多学生因受到英语词汇量的限制而无法回答。笔者然后给学生播放BBC出品的纪录片:探索中国:美食之旅,并要求学生一边观看纪录片一边记录和饮食相关的词汇。这种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感知到教学内容的用途,增强了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什么东西。

1.4情景模拟教学法

笔者以“OrderingaMeal”和“AskingforandGivingDirections”话题为例。在导入环节,给学生播放一个情景剧:出国后点餐和问路却不会说英语的窘境。学生大笑之余也在思考自己的英语口语。大多数学生表示以后会出国旅游,掌握点餐英语和问路英语很必要。传统教学法以听力为主导,训练学生听并理解以上两个情境的常用英语表达,然后安排学生编对话角色表演。但创新的教学法要求设置尽量逼真的情境,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可以引导学生编排以“点餐”和“问路”为主题的情景剧,并进一步探讨中西饮食文化差异。通过此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学生非常具有创造性。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的内容也可以安排学生创作情景剧,如“SailingRoundWorld”。环球航行这一主题笔者指导九名学生参加表演,具体安排如下:一个旁白,一个航海的年轻人,六个途径的国家(法国,中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安排六名同学介绍六国文化,美食及标志性景点),两个记者。整个情景剧穿插背景音乐“Sail-ing”。航海过程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创新编排。这样一个由老师指导,学生排演的全英文情景剧结束后,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英语知识,文化知识,还有团队合作成功的喜悦。又如“ThePresent”,“TheSampler”等单元,老师都可以指导学生排演以课文内容为基础的英语情景剧。

1.5参与教学法

参与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好的课堂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参与的机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升信息交流和反馈,最终让学生达到领会、掌握和应用知识,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热烈的教学环境。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讨论“我的梦想,我的青春,我的大学”这一主题时,首先和学生分享自己儿时的梦想,然后鼓励每个学生都勇敢的说出自己儿时多姿多彩的梦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青春以及如何有意义的渡过大学生活。开放式的教学会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参与,愿意分享。笔者组织学生参加班级英文歌比赛,比赛完全由各团队董事长和课代表组织完成。大学生因为知识水平、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各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们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学会了协调团队成员选歌,排练等组织能力,还学会了制作PPT等电脑技术,而且还锻炼了英文主持能力。在讲解词汇、语法和课后练习时,笔者都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与体验教师角色,让学生自己讲课。参与教学法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获取的成就感,而不是单纯地通过老师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被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参与式教学同时可以让学生的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文献搜索能力等多方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1.6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笔者的每次课堂都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讲“演讲”这一主题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个关于“梦想与现实”的大学生演讲视频,在第二遍观看的时候给每个团队发一张任务卡,任务卡上有该团队听力结束之后需要回答的问题。学生不仅要听,看,写,还要参与思考讨论并表达。听力训练结束后要求学生自己观摩视频,总结出演讲者应注意的眼神手势表情等,并让学生现场模仿。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会积极主动投身于每一项任务中,上课注意力会更集中。笔者每次课堂都会将教学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如在讲授“环球航行”这一主题时,会将任务提前分配给各个团队:1.搜集历史上伟大航海家的故事并介绍;2.搜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英国航海家的信息;3.搜集骑士以及封爵仪式的信息并表演;4.绘制世界地图并标出七大洲五大洋;5.描述主人公环球航行的路线。通过任务的驱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

1.7问题导向教学法

问题导向教学法主要是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回答。如在第一次英语课堂上,笔者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要学英语?因为在自我介绍环节通过一个破冰游戏已经消除和学生的距离感,学生会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可能会说是被迫的,或者仅仅为了毕业。笔者在实践了一个月的新型教学方法后又一次和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发现学生对英语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会说:学英语出国旅游更方便,编程需要英语,看美剧能更好的理解英美人的幽默,可以读更多的小说等等。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在讲解课文重难点句子和单词的时候,可以采用学生提问教师讲解的办法,或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的方法,从而改变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多次的问题回答与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开拓式的思维和求知求真的钻研问题的精神。但是提问要把握下列原则:紧紧围绕授课内容;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提问的逻辑顺序要适当;提问的频率要适当。

2结语

法学大学论文范文4

第一,书法教学内容单一,书法艺术信息贫瘠化。高校非专业书法教育呈现出了一些弊端,如教材落后、因循守旧、缺乏新意。这些书法课通常把目光定格在让学生了解传统书法、获得一些历史知识或是进行纯粹的汉字书写训练上。这样简单地理解书法课,也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误导:书法就是写字。第二,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提升。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相应的人文素质是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然而,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第三,以往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课堂为中心,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相对较弱。教师应改变书法教学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四,文化传承与教书育人没有相结合。书法艺术中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而文化传承是育人之本。在书法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单纯讲授技法。这种将文化传承与教书育人相分离的做法,使两者失去了血肉联系,缺乏有效结合。

二、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探究

1.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核心,改革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内容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我国非常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书法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亲和性以及自身独特的艺术性。书法身兼文化与艺术的两重身份,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存在,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学问存在。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书法可以作为深入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切入口。书法艺术课程的传授中渗透了人文精神,在书写实践、展览等活动中渗透了思想内涵、道德情操、认识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教育。非专业书法教育的对象均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设计书法教学时应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加强中国书法史、书法理论、大学语文、古代汉语、诗词欣赏等方面的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强调学科间的整合,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以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对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非专业书法教育必须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奠定基础。

2.治学与治艺相结合

书法艺术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中不断传承、延续、发展。如今,将书法艺术推而广之,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传统文化、走进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脉络、艺术特征有所把握,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的思考。将治学与治艺相结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学术修养的同时,注重治学方法的传授;在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过程中,兼顾其治艺理念的确立和提升。在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审美方式与审美理念,使学生将对艺术的感知拓展到生活中,自觉地感知生活中的美。

3.改进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方式

教师在非专业书法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特殊的艺术情境,分析经典作品,展开多元的评价,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书法展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展开创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学生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当前,各类艺术作品展出场合不断增多,传播媒介日新月异,应该着力实现书法艺术信息多元化。改变以往书法课堂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把握最前沿的书法艺术发展动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欣赏书法纪录片,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互评,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信,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4.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法学大学论文范文5

1.1基础知识薄弱

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分数线较低,进入医学院后采用三年制专科生教材,与本科临床医学生相比,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稍差。

1.2学习积极性欠佳

(1)就业形势严峻。

伴随国内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式的教育转变成大众化的教育模式,新兴的网络教育在各级医学院校快速发展,加以医疗行业自身需求不断扩大,医学大专生的毕业人数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而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膨胀。因此,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导致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从而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下降。

(2)无就业压力。

部分临床医学大专生入学时即与北京市区、县就业单位签定就业合同,由于其生源定向,无需担心毕业后工作的着落,因此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1.3自卑情绪较强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医学院校高学历毕业生如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的毕业人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而医学大专生处于高等院校学历层次的最底层,社会及家庭对其的认可度较低,导致其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下降,上进心受挫。

2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的改进

2.1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特点

大专生因其自身学历层次较低、对就业前景不乐观等因素,存在自卑、焦虑及自暴自弃等心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新一代青年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使其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教育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交心的过程,唯有发自内心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临床医学大专生在教学医院接受的教育分为理论授课、课间见习及临床实习,教师在给学生们授课之前、学生在临床科室见习及实习期间,教师不乏与学生进行深度接触的机会,授课及带教老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走进其内心世界,消除其自卑心理,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对困扰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化解,进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并增加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将对教师理论授课及临床带教的效果大有裨益。

2.2针对医学大专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及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临床医学大专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培养基调为面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贴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合格的卫生人才。在理论教学方面的教学方法为:①在遵循大纲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充实、更新教学内容,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方案;②从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入手,结合临床的典型病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临床少见病、疑难病的学习内容,作为了解内容简单介绍,给学生点到为止,不必面面俱到;③在课间见习、实习的临床带教方面,同样以基层医院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教学查房的内容包括病种、侧重点一定要与针对本科生及住院医师的教学查房区别开来,而对于复杂病例或危重病例只需他们掌握转诊要点即可。

2.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学大专生由于理论知识薄弱、就业压力过大或对未来的就业单位不满意,缺乏自信心,学习动力不足。这就需要带教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做好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流。课堂教学一定要摒弃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培养并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比让学生们记住课堂的内容更为重要。据肖凤等的调查报告显示,喜欢被动式接受学习内容的学生只占15.1%。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课堂上充分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4适当运用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认可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不同。PBL教学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运用在临床教学中则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从中国PBL教学的发展情况来看,PBL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培养一种思维模式,而不是掌握确切的知识,其整个过程尚有待完善。针对医学大专生基础理论知识相对不够扎实、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的情况,适当应用PBL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通过临床实践巩固相关理论知识可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临床见习之前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去准备,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临床见习时才能有更大的收获。在临床见习中学生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而后带着问题再去学习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切实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二者真正地成为一体,不可分割,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5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以往评价临床医学大专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根据理论考试成绩,不利于真实评价每个学生的理论水平及临床能力。临床课程考试不应只是考核理论知识,更应在平时的临床实践中给学生们打分,考核内容应包括病历书写、患者接诊、实践操作能力、医德医风以及与患者沟通技巧等各个方面,将其计入平时成绩,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2.6加强带教师资的培训

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培训尤为重要。在给学生授课或教学查房之前,首先教师应明确教授的对象及医学生将来服务的对象。在进行理论讲座或教学查房时应将大专生、本科生及轮转的住院医师区别开来,针对不同教授对象的课件内容应有所区别,以提高授课及教学查房的效果。因此,加强教师的带教理念培训非常重要。临床科室的教师在带教过程中根据临床医学大专生的特点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可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及动力提高,学习效果明显改善。作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大专生教育不可或缺,只有重视临床医学大专生教育,才能为基层百姓培养更加合格过硬的医学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患者无论疾病大小集中大型医院就诊的现状,保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3结语

法学大学论文范文6

随着国际形势的迅速变化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大纲中明确提到了要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英语的教学活动。在实际的职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重知识不重能力,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没有同时进行,使得两者不能很好的结合;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依然还是以老师为主导,一言堂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第三,教师的文化素质、语言水平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部分老师上课还是老一套,我行我素,缺乏专业素养;此外,外语教学过于单一,评价标准不够丰富,学生能力得不到承认。这些问题最后都会导致学生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提升,自主发展与独立人格意识缺乏等的问题。

二、情景教学法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老师要以学生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为出发点,让学生有目的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得学生在这种新情景中以所学的知识来认知探索新知识。例如,在AirPollution一课中,教师以天空颜色的变化为线索,创设一个具体的情景,激发学生寻求新的认知平衡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欲望,逐步引出有关空气污染和保护大气的问题。具体地说,在我们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情境教学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直观情景

在日常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我们需要运用的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材料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地联合起来,就能实现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要求。虽然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去制作多媒体课件,但精心设计和准备过的课件,能帮助教师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上,只要点点鼠标,就可以根据做好的多媒体材料直观地演示文本,在演示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自主控制课堂的速度和节奏,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面训练学生的能力。另外,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也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教师独立制作的英语课件,也是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备课认真程度的一个体现。教师要分清整个课堂上的重难点,结合全部内容,让所有的教学环节清晰明了地连接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对知识体系有更准确的把握能力,相当于一个等效的知识学习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不断实践,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用故事创设情境,增添课堂教学趣味

所谓故事教学法就是把我们要学习的单词、词组句子放在故事中去学习记忆。在故事英语学习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善于挖掘出各种单词、课文、句型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素材,通过编织成不同的英语故事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样有趣。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种故事教学法,采取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将极大地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利用故事教学法,应该要注意恰当地选择故事内容并合理有效地使用故事教学。

(3)运用课堂表演来设置情境,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在学习一些节选自戏剧剧本等的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表演的形式,创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诵读、背诵、表演来反复巩固所学的单词、词组和句子等,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英语情景表演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尝试,在表演中通过给予各个学生不一样的角色,为他们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教学内容和课堂实际的相互综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最大程度上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和优势,帮助鼓励学生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如何主动用英语思维去思考。

三、总结

法学大学论文范文7

在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在教学的指导下,逐渐的使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道路,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大学的声乐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提高对声乐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声乐整体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大学的声乐课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大学声乐教学中,长久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授这种教学方式,常常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教学效果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在教学中教师无法正确的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现代教学原则有所悖逆,同时也是限制了学生的综合发展。此外,在大学的声乐教学中,传统教学只是重视对学生发生技巧和音质上的培养,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有所忽略。要知道在声乐教学中,虽然技巧和方法身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个性以及自身独特的演唱风格。传统的声乐教学在这方面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极大程度上的限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单单的专业人才,更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大学声乐情景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营造动态的教学氛围

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音乐教材进行更深刻的挖掘,对音乐当中所包含的背景和文化进行更深刻的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对音乐文化感受的更加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当节课中的文化内容来创设出相关的情景,例如对作者的人物背景和艺术风格等来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来感染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氛围,除了在听和看上受到更多的启迪,同时在心灵上也更深刻的受到影响,这在日后的教学目标实现中无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将情感贯穿于音乐当中

歌曲创造的重要核心就是情感,只有创作者对音乐富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创作出好的曲目,而声音是对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音乐没有情感,那么声乐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情感,在不同时间和情况下,情感也会发生改变,这些情感都能通过声音来进行传递。在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演唱的状态保持最佳,教师可以尽量的让学生通过感情来表达出自己的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将自身的情感与歌曲进行融合,做到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充分的利用情感,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声乐情景,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素养。

(三)创设多元化情境

大学的声乐教学中,要对声乐艺术的多元化有一定的把握。大学的声乐教学不仅仅是对技能上进行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的发声。要让学生认识到发生的技能与情感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而声乐能够完全的体现出内心的情感。此外,在进行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起创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只重视曲目的作曲手法和技巧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声乐存在的本身特点,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不能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而是根据他们的特点来结合各种不同的情景,创造适合他们的学习氛围。只有保证了学习氛围,才能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并有效的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

(四)创设文化情境

在声乐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教师需要积极的进行设计,保证能够将作品引入到课堂中。此外,教师应对声乐作品包含的内涵和艺术等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同时使学生的文化修养得到提升,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及综合能力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关注声乐作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尊重学生的审美,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的促进声乐教学质量提升。

四、结语

法学大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语文;教学;提升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文化自信,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独立、国运的兴衰息息相关。文化自信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可和重视及对传统优秀文化内涵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大学语文建设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学生文化能力培养和语文育人的重要文化载体,承担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发展使命,而从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现状来看,文化自信的精神培养和文化融入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传统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繁多且特点各异,虽然很多高校对大学语文和学科专业能力建设进行了大胆创新尝试,但是从其内在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心的各个角度来讲,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缺乏对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主题的深入提炼。大而全的通用教材较少,有些高校的语文教材结构混乱、内容庞杂,与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相比,其教材篇目重复较多、系统性较弱,导致大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主体性严重欠缺。此外,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解读视角单一。教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课程内容进行解读,局限于作品当时的背景,千篇一律地解读文章内容,没有结合当下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讲解,缺乏对文章内涵的解读和对文章当下现实意义的认识,无法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方式传统,课堂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文化自信对大学语文教学发展提升的必要性

文化自信经国家提出和号召以来,各高校进行了大学语文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课程改革,推出了其他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从课本、教师和考核等多个方面着手对文化自信如何融入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还开设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完善和编撰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精品教材。但是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文化自信元素相对较少,且教学的实施方式较为滞后。大学语文是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是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和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落实和贯彻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工作,不断地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四、文化自信在大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课程设计以文化自信等元素为指导思路,然后结合教材设置的篇目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划分了以下四个方面文化自信在大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1.选讲国学经典

选讲的国学经典篇目主要根据大学语文教材来定,包含“美食”“家国”“民族”“故乡”“风俗”等主题。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课前预习写作背景和人物简介等基础知识,梳理出自己在课前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课堂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常见问题进行集中回答,对个别的特殊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刻地了解相关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挖掘其对现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课后教师仍然要以核心文化重点为研究主题设计学生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查找有关案例等多种方式完成这些作业。

2.创建读书会

读书会主要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集中分享读书和作报告的形式进行。教师提供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书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研读内容,并在课堂中作个人读书报告,报告一般分为三方面:一是书名、作者等著作的基本信息;二是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来概述书中的主要内容和涉及的相关文化自信话题;三是分享读后感,阐述自己针对这本书的想法和认知,谈谈通过阅读自己关于文化自信的认识和感悟。

3.经典朗诵分享

教师将诵读的内容要求直接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认识经典著作核心观念和思想情感的基本内涵后,以感受文化自信为目标,探索文章该如何表达,并在课堂上进行诵读。在整个诵读课堂上,学生除了朗诵之外,还可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分享传统经典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内容。如杜甫的《春望》、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家乡和国家的深厚情怀和文化自信,同时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和领悟,还能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4.写作

教师可以根据文化自信的背景和主题,让学生选择相关的写作题目,如“美食”“风俗”“家乡特色文化”等。写作要充分体现出自己对“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认识,说明“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写作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内化+书写”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原创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技巧。

五、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建设效果

1.明德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教师要培育和引导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个具有大爱、多才多能、富有情怀的人。“培根铸魂”阐明了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能与使命。对大学语文而言,“培根铸魂”是教育启迪、陶冶情操,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如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用《大学》中的经典语句引导学生思考新时期树立文化自信的意义,然后在教学中通过选讲国学经典、建立读书会、经典朗诵分享、写作等教学环节体现“立德树人”和“培根铸魂”的理念。

2.心系家国情怀

在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无论是国家还是自己的家庭,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就大学语文教学而言,无论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还是大学教材中我们所选取的关于热爱祖国、捍卫民族尊严的文章,都向学生传递着热爱祖国和民族的家国情怀。本文以教师布置的家国题材举例,通过学生的朗诵阅读,从四个方面指导学生的分享和探讨:一是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二是怎样理解文章的情感思想?三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文章的情感?四是通过朗诵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在家国主题的界定下,讨论和分享国家与小家的关系,通过讨论分析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国家的生死存亡与小家的关系。如在讲岳飞的《满江红》时,教师可以借助岳飞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使学生充分了解宋代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和家庭乃至民族的繁荣兴衰都离不开社会的发展。通过这些道理的讲述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程度,将爱国精神刻画进学生的心中,并深深地融入学生的思想。

3.树立文化自豪感

新时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自豪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深挖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文化自豪感,如在讲解《乡愁四韵》这篇文章时可以从我国宝岛台湾的变化等讲起,讲解《春望》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从安禄山背叛讲起,讲解《满江红》这篇文章时可以从南宋抗金讲起。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学习内容的历史背景之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每一个历史阶段中都有很多为民族发展考虑、爱国爱民的人士,正是他们不顾自我安危、心系国家和不断奋斗刻画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征程,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伟大之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我们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地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文化习俗。教师可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设置“姓名探源”“风俗博采”“品食忆味”等内容,然后根据中华优秀文化习俗开展教学工作。“姓名探源”让学生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明白自己名字的文化含义。在古代,古人会为自己选择字、号,教师就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名字的含义选适合自己的字、号。教师通过这些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名字的意义和古人起名的传统,通过让学生模仿古人为自己起字、号,引导学生探究姓、名、字、号之间的联系和意义。“风俗博采”环节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为中心探讨三方面的问题:问题一,节日的意义是什么?问题二,这些节日为什么这么设计?问题三,因为什么才会有这些风俗习惯?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制作“我们国家的节日”视频,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风俗中的的文化含义。在“品食忆味”部分,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独特风味和这些美味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手法,以使学生更加地了解自己家乡的传统风俗文化。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