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在线课堂范例

地理在线课堂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随着教育部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标志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已从“三通两平台”转向“三全两高一大”,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环境从硬件到软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电子黑板、智慧教室互动黑板、平板电脑、智写笔、各种智慧教学软件、各种学科教学APP以及宽带网络、无线网等,已成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各省基础教育人人通等网络学习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数字教材、数字化校园、师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海量优质网络学习资源库已初步形成。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的智能泛在学习环境,为个性化、自主化、泛在化的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现代教学活动的理想和追求是培养完整的人、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1]在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学要素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内容和教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环境已成为重要的教学要素。[2]教学环境中信息化教学设备(如无线网、移动学习终端等)的配备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教师、人工智能学伴、智慧教学平台、移动智能学习终端等已成为影响教学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信息化环境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已从传授理性知识、培养和发展认知能力为核心转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课前学生自主预习、检测、反馈,课堂对话、沟通、实践、交往、质疑、解惑、内化、提升,课后复习、巩固、总结、反思、拓展的智慧教学模式已逐步落地生根。[3]人工智能教师、智能学伴与人类教师协同、互补、融合,共同承担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识记、理解等学习目标的落实已逐渐从课中转移到课前课后;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的发展,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人类教师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沟通、合作的能力,更多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信息化环境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正在发生变化。

一、课前

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下,课前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案的设计与撰写,学生不再是独立地进行课前预习。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课前预习提供大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如微课、导学案等)和个性化预习指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随时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及时收集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全面、精确地分析预习反馈信息,真正做到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具体来说,在信息化环境下,课前教师一般需要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认真研读课标

熟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真研究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建议等。在全面熟悉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解读与本节教学主题相关的课标内容要求,确定教学设计中“课标内容要求及解读”条目的具体内容。

2.初步确定教学方案

熟悉教学内容,深入分析教材内涵,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根据初步掌握的学情和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评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知识内在逻辑,制定科学合理的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和教学过程。依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评价方案和具体测评工具,初步确定教学方案。

3.预习资源包

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教学方案设计的需要,搜集、制作内容丰富的优质数字化课前自主学习资源包(包括重难点知识讲解类微课、微视频、音频、各种图表,以及导学案、预习测评试题、阅读材料等文本资料),在线,全面支持、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4.收集预习学情

通过智慧教学软件、智能学习平台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及时监控、收集、分析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并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全面掌握学生课前预习质量,科学分析学情,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及时优化、调整、完善课堂教学方案。

5.准备课堂教学资源

依据课堂教学方案,研究、制作能满足各种课堂教学活动需要的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包(包括课件、各种图表、文本材料、微视频、音频等),上传云端,并进行调试、完善,做好课堂教学准备。依据教学设计,准备好课堂教学需要的其它形式的各种教学资源,如纸质文本资料、图片等。

6.准备教具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设计的需要,搜集、制作、准备、调试各种实物教具(实验器材等),为课堂教学做好相关准备。练习、调试、熟悉各种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工具及地理学科相关教学软件,保证课堂教学中能随心所用。

二、课中

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重在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基于问题、项目、活动任务,组织学生通过开展对话、互动、合作、实践探究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质疑,产生新问题、新观念和新思想,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基于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管理者和评价者;创设学习情境、提出问题、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及时收集学情、及时反馈评价、精讲点拨、释疑解惑、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等是重要的课堂教学任务。具体来说,信息化环境下课中一般需要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创设情境,布置任务

明确学习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充分运用乡土地理资料和典型案例,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创设真实、有趣、典型的问题情境;结合情境,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基于问题、项目、活动任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活动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有序、有效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全面的学习展示、交流、质疑与评价活动。

2.释疑解惑,适度精讲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讲清重点难点,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基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亲历实践、合作、探究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和观点;秉持教学相长理念,师生相互尊重,在平等对话中共同探究、解决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3.科学评价,讲究实效

既要关注终结性评价,也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将教学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作用。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及时收集学情、分析学情,圆满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通过有效的评价手段和工具,收集课堂学情,及时分析教学目标达成度。根据过程性教学评价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全面落实知识、技能、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终结性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反思、总结课堂学习过程,积极制定有针对性的课后复习计划。

4.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发展学生地理思维、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地图技能的培养,重视训练和培养学生地图填绘、地图解释、地图应用技能,合理运用地球仪和地图(包括各种电子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重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将地理事象置于空间要素中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辨识空间要素、建立空间联系、形成空间决策的能力;重视地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基于问题式、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体验“发现地理问题(是什么)、解释地理现象(怎么样)、分析地理原因(为什么)、寻找解决对策(怎么办)”的地理思维方法;[4]重视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开展地理实验教学,有计划、经常性地组织学生通过野外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地理考察、地理观测、地理参观等实践探究活动,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

三、课后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后教学任务,不再是单一的作业布置与批阅。基于网络化智能泛在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的时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师生交往、沟通的时空都得到扩展。基于网络、移动智能终端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持,学生可以实现全时段、全空域的学习;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个性化指导。具体来说,基于信息化环境的课后主要有以下教学任务:

1.合理布置作业

信息化环境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更注重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部分识记、理解类学习目标的落实被转移到了课前课后。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学习目标及学情,设计好基础性作业;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教师、智能学伴帮助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落实好基础性学习目标。在重视书面作业设计与布置的同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课堂学情反馈,设计与布置合适的探究实验、观测、调查、考察、参观、设计制作等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作业。初中地理学科作业设计要特别重视训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图技能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等地理学科素养。

2.及时评阅反馈作业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作业批阅反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优势,充分利用国家及地方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及时批阅作业、及时反馈作业评阅情况,并根据学情,进行个性化的作业指导。当然,不论采取哪种作业评阅与反馈形式,都要认真地全批全阅,有效反馈评阅结果。

3.复习资源包

根据教学目标及课中学情,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设计、制作、在线优质数字化课后复习指导资源包(包括课堂讲解实录片段、重点习题讲解类微课、拓展阅读材料、拓展练习、复习方法指导等),支持学生课后个性化地自主复习。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关注课后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根据学生课后自主复习需要,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复习指导和建议。

4.主动提升自我综合素养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不断涌现的各种地理学科教学软件(如谷歌地球、北斗卫星地图、百度地图、奥维互动地图、GPS工具箱、AR地理等)、信息化教学工具等,需要教师主动去了解和熟悉;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教学法、实验教学法、问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以及各种模式的智慧教学等,需要教师主动研究、积极实践。信息化环境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对教师教学评价能力和学法指导能力的要求显著提高。课后主动反思、总结,利用移动终端及网络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中小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平台等)主动学习、不断自我发展,已成为信息化环境下课后地理教师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综上所述,随着人工智能教师、人工智能学伴的出现,以及海量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支持,学情智能诊断、资源智能推送等智能化学习平台的应用,初中地理教学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基于“云、网、端”的教学环境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前及时收集反馈学情、课中因材施教、课后依据学情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已成为教学常规。关于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一个新课题,信息化环境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新问题。笔者初步提出了一个信息化环境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抛砖引玉,供大家研讨评议。

参考文献:

[1]杨小微,张天宝.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张筱兰,郭绍青.信息化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孙曙辉,刘邦奇.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M].上海:中华地图学社,2018.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优化策略

疫情防控期间,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在线教学”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在线教学”是按照教学过程安排,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共同体,借助在线教学工具和网络资源,教师、学生以及网络环境彼此间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操作行为总和。通过时下主流的新媒体在线平台及软件的使用,不仅促进了以往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更新,同时也提高了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水平。复课之后,回归到课堂教学,由于学习方式再一次转变,教学过程中常见问题更加明显凸现出来。教育部提出《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地理课程意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据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必须要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地理学科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观。中国的教育事业,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真正的教书育人,学科教师不是教授学科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理解知识背后的内涵,学习的意义,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作为教师,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往往会习惯把自己定位在教书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成绩,从而将“教书”和“育人”不自觉分离开来。然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使学生习得知识的和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品质、思想道德,这才是教育者所应追求的最高使命。

(二)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观。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观,是教师对于课程的客观理解的直观表达。从学科教学来讲,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学科表层,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进步,来提高自身的课程意识,带领学生不断进入学科的深层,探究学科教学内容的“隐藏”意义,从而促进学科本质的教学,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课程内容分类,教学可分为狭义教学和广义教学。狭义教学以书本为教学主体,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中,学生能学习到系统的、大量的书本知识,然而却很难转变或发展成某种内在的身心素质。相反,广义教学则是以课程为教学主体,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或者是学校内部,对于学生来讲,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了,不仅来源于课堂,有可能是各种媒体、或者日常生活。对于教师来讲,要避免照本宣科,要善于推陈出新,具备开放的课程意识,形成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观。

(三)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观。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与学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合作。为了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需要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由传统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师由知识的授受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引者转变。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独立、能动的学习状态成为常态,这样的氛围会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

二、初中地理课堂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

(一)整体化策略。知识的整体化是针对知识的碎片化而言的。强调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防止知识的孤立化、碎片化,是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整体意味着“组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习惯“知识点教学”,即一节内容中习惯罗列多个知识点,多个例题,大量的练习,学生看似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任务,但是知识的整体性、系统化、结构化在学生脑海中并没有实现,更多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记忆中,从而在学生脑海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无法做到融会贯通。结合这一策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借助一些有效工具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如笔者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中东地区知识重点加以贯通:中东是一个世界热点地区,因为什么而成为热点?①战略位置极为重要;②中东是世界石油宝库;③水资源匮乏;④文化差异等。运用思维导图将各级主题之间相互关系表达出来,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加强促进学生形成对这一节知识的整体性、全面性的认知,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

(二)情境化策略。“情境化”应用于教学中,特指一系列精心组织、安排的教学事件。情境化教学是将书本知识转化成“现实”的过程,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不同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由抽象化向具体化、生活化、形象化转变,更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情境教学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已成为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成了沟通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间的桥梁。情境可以是观念的、想象的、问题的。1.创设图像情境在教学中,图像是一种直观教具,包含板书、板图、板画、幻灯片、影像等。在地理教学中,影像片段在提供生动的形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相比静态的教具,模型、图画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如在讲解《地形图的判读》时,导入视频选取了著名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中地形有关的影像片段,通过画面的切换将自然环境中的真实情景引入课堂,向学生展示出本节教学的核心信息———地形。这种通过图像创设的情境将中国的地形地貌直观地展现学生面前,引发了学生对学习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视觉上获得了美感。2.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奥苏伯尔强调:“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句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要注重联想学生的生活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尽可能地在真实生活中挖掘情境资源。如讲解《气候的影响因素》这一节内容时,笔者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展现不同气候区的不同景观,形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明显对比。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将生活事实充盈于地理学习之中,引发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思考,真正地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样既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有利于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结合新知进行整合,从而建构知识体系。

(三)自主化策略。自主化策略强调的是学生以自主的方式进行学习,即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要求自我提高的表现。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参与课堂的学习,改变过去对教师过度依赖学习的方式。自主化策略的实施可以借助“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来实现。先学后教之“先学”具有超前性、差异性、独立性。“后教”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发展性。“先学”强调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在《大洲和大洋》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将相对较为简单的问题以自学的形式推送给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但培养学生有效地运用地图、提取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使学生自主认知得到发展。其次,对于“先学”基础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继续进行交流和展示。教师要加以引导和点拨,这个环节也是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和提高性教学的过程,从而实现先学后教之“后教”。需要强调的是,过去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以生为主,多数教师习惯把课堂彻底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也只是限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课堂学习效率较低。真正意义的先学后教,目的是实现以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从而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意义化策略。当前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但功利化学习思想根深蒂固,仍旧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缺少意义的培养,缺乏对人文精神的重视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意义”源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从学习方式的角度讲,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与机械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强调教书育人,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协调者,除了授予学生知识外,还需要教会学生辨析知识背后蕴含的实践意义。然后,通过学习,学生逐渐学会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反思生活,体验和感悟人生意义,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使心灵世界得到拓展和丰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借助有效的工具,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还要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表及里,运用各种情境,由浅入深,挖掘知识的内涵,最终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三、初中地理课堂优化教学实践的分析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3

1)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改善传统的教学策略。

先进信息化技术可以使教师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式,制定对应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下载或自编教学辅助软件,使学生利用该软件系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并实现在线问题解答、在线课程辅导。

2)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益处。

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除了可以在实际课堂教育中获得知识外,还可以在课堂外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中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网络学习地理知识,锻炼自身的理解力、记忆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并自主地对学习中的疑难点进行分析,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养成主动思维的学习习惯。此外,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改善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陷,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还可以加强对教师教育活动的监督及管理。例如,学校监管部门可以使用闭路电视系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实时监督,并实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进行有效的改善。

2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方式

1)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地理教学资源,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完善。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既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又可以将其作为教学载体。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搜索地理试题、教学课件、图片视频、教学案例、疑难点解析、地理教学发展趋势等众多教学资源,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资源进行编辑,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化归类,建立内容翔实、分类具体的地理教学资源库。通过对该资源库进行检索,教师及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到课程课件、课程教案、课程试题、课程疑难点解答等资料,从而为教师的实践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当然,为了保障该资源库的深度、代表性及有效性,科研人员需实时对资源库中的内容进行完善更新。

2)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改善传统的教学演示方式。

当教师需向学生讲解复杂的、系统化的动态地理知识时,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协助教师对所教知识进行形象、具体的感官性讲解,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形象、生动的认识。如在讲解地球运动、天气变化等动态知识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演示功能,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地球运动的过程、天气变化的动态过程。

3)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地理知识的探索过程中。

由于高中地理将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等知识进行系统化讲解,其知识点涵盖面广,理解难度大,紧靠书面上的死板文字进行传授,会给学生构造一种枯燥、单调的学习氛围,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改善枯燥、单调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塑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一些与所教地理知识相关的动态视频,并将该视频穿插到文字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文字具体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又可以通过观看动态视频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感官的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印象。利用该种方式,学生可以摆脱枯燥的书本,以一种动静结合的方式去学习地理知识,从而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总的来说,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教学资源,建立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库,将多媒体课件合理地应用到传统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塑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自主地探索地理知识,实现教学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3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的注意事项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4

【关键词】在线教育;多维度模式;线上教学

随着科技发展,视频播放软件由被动接受到按照自己的意愿点播视频节目,甚至可以进行网上购物、在线教学等,使得观众收看节目的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2020年疫情期间,线上教育的应用使得原本停滞的教育教学得以继续。线上教育的优势得到体现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师无法把控课堂的节奏,学生参与度低,积极性差等问题。本文基于现有的线上教育提出多维度的概念,期望弥补传统网络教学的不足、给予观众更大灵活度。

一、在线教育软件的应用现状

(一)静态视频软件。目前市场上存在的视频播放软件有暴风影音、优酷、西瓜影音、快播、百度影音、迅雷影音等,这是一种非对称双工形式的多媒体通信技术。

(二)动态视频软件。在线直播软件类似抖音等实现以录播端为主控方实时现场画面传送并且可以实现简单交互;类似钉钉、腾讯课堂等以录播端为主控方实现实时文字、语音、视频交互;类似腾讯视频会议的可以实现多人在线互动。

二、在线教育的不足

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目前不论是录播或直播形式都是以播放端为主导,这样固定、刻板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一)录播的不足。完全由播放端主导的自主学习模式,没有沟通与反馈,学生参与度低,没有积极性,学习体验差。

(二)直播的不足。可提供部分局限性的互动,如点赞、评论、在线问答等,但是由于硬件条件限制、软件收费、在线教育适应性等问题,导致线上直播课程效果普遍不如线下。

三、多维度的概念

本文将在线视频维度分为时间轴维度、地理空间维度、软件内、外维度四种。

(一)时间轴维度。在该模式下软件提供具有时间轴标记的界面,用户根据所需通过鼠标点击相关标记在时间维度上进行切换。

(二)地理空间维度。根据需要,通过对摄像头移动、缩放或摄像头架设等操作实现视频内容在地理空间上的切换。

(三)软件内空间维度上。如图1所示,C程序授课中从stdSqrt代码切换至tcGraphics代码,过程中观众如果对之前知识遗忘,该模式允许在不影响目前视频播放顺序,通过单击选项卡切换回之前代码选项卡。

(四)软件外空间维度上切换。例如Premiere软件的学习,教师常结合图像处理、视频处理等相关软件进行教学,需要在不同软件中频繁切换。在该模式中观众可以通过单击相应接口,如视频中任务栏上任务,及时切换到不同软件中。

四、多维度助力在线教学的模式分析

(一)时间轴维度实现。目前部分视频播放软件不仅可以实现智能地跳过开头结尾,而且还可以识别影片时间轴的标识,让大多数用户较准确地跳转至所需片段。已有的实现时间轴维度的软件,如Camtasiastudio、Windowsmediaencoder等视频编辑器就可以实现时间轴标记的添加。

(二)地理空间维度实现。该维度对录播端和视频播放平台软件提出新的要求。1.采集端的软、硬件。在隐私安全问题保障的前提下,视频软件应提供更加丰富的操控录播端摄像头的功能,如由用户端控制摄像头移动切换所需的播放场景;架设更多录播端摄像头拓展录播端的空间;采用集成多个摄像头功能的复眼摄像头实现360度或3D采集画面[4]。2.视频播放平台多窗口模式。因为视频的多源化,所以用户端播放平台软件应具有呈现多视频的能力,并提供友好的多源用户控制界面,如类似监控屏模式的分屏方式来显示、控制各采集终端的视频源。

(三)软件空间维度实现构思。软件空间维度分为软件内和软件外,“软件内”指的是在同一软件内部切换,“软件外”是在不同软件之间的切换。

1.软件空间维度的实现目标。软件空间维度应实现在视频播放过程中不影响播放顺序,通过点击视频中的选项卡或者视频中任务栏在任务之间实现切换。

2.软件空间多维度视频文件协议。针对该维度的实现需要,本文提出构建多维度视频文件协议。协议包含视频源数据分段数量、分段地址、用户UI接口数据区地址、视频编解码、音频编解码、控制单元等。

3.软件空间多维视频压缩协议。多维度视频包含内容丰富,录播端对授课内容不同维度独立录制,使得表示、传输和处理这些视频源数据量非常大。一幅具有1􀆯024∗768分辨率32位真彩色图像,它的数据量约为每帧3MB。若要达到每秒24帧的帧率,每秒所需的数据量为72MB,即要求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必须达到72MB/s,对表示、传输、处理带来巨大压力。为了减少数据量,应进行必要的存储优化。大部分非活动窗口内容在播放中是不变的,非活动区的内容在时间轴方向上有很大的相关性,数据的冗余度很大。本文提出构建多维度视频文件压缩协议,该协议对多维度视频中非活动窗口内容只存储静态内容及一些相关数据,来减少数据冗余。

4.软件空间多维视频录制端实现。在该维度下的录制端不再简单地录制活动窗口的内容,对录制过程中使用的非活动窗口的软件、选项卡中当前内容都要设置采集头,录制后采用多维度视频压缩协议压缩,依据多维度视频文件协议进行分段存放。

5.软件空间多维度视频播放平台实现。能辨识多维度视频源,提供友好用户界面,能响应并为用户切换资源。新的播放模式在原视频播放原理基础上修改。

五、结语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5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了教学领域,推动了新的教学改革。作为一种新生事物,E学习平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E学习平台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基本学习能力,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然而课堂E学习不能纯粹化,因此E学习平台与传统课堂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以E学系平台为基础,开展混合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

E学习平台;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

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有了更多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也对现代教育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谓的E学习指的是E-Learning(ElectronicLearning),也就是网络化学习、电子化学习、数字化学习。纯粹应用E学习平台来进行教学又会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流,因此将传统课堂教学和E学习平台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被视为一种更为科学、更为实用的教学模式。

1.混合式教学模式

E学习平台的出现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E学习,又被翻译为网络化学习、电子化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不同的翻译方法也表明了对E学习的不同观点,而这3种观点都强调将网络资源和数字化内容结合起来,通过数字技术来对教育进行引导,从而实现快速学习和网络传播的目的,逐渐向无纸化教学、虚拟化教学的方向发展。然而纯粹应用E学习平台进行教学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E学习平台中在线交流的模式忽视了最快捷、最基本的交流方式,减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正面的语言交流,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被逐渐拉大。而且E学习平台在一些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中也并不适用,因此一些教育学者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1]。也就是将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混合起来、将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混合起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混合起来。

2.基于E学习平台的初中地理混合式教学策略

2.1将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混合起来

所以教无常法,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情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个人表现、教学语言、肢体语言和板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交流。而基于E学习平台的在线教学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体现良好的人机互动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这两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例如初中地理《降水的变化和分布》这一章的教学中,要对降水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充分应用E学习平台的分组讨论功能,设计一个“我想对你说”的教学环节,教师先通过分组研讨功能在E平台上向学生一些极端降水的数据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心理波动,然后再让学生选择一种极端降水天气,向受极端天气影响的人们送去自己的关心和祝福。这个教学环节既使学生对极端降水的天气有了一定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予以关注,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将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混合起来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就要用到现代媒体,也要应用到传统媒体,二者的混合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信息技术和黑板板书的结合,能够创造一个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教学环境。一直以来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非常强调积极应用各种现代媒体,例如多媒体、EDA技术、多媒体CAI课件等,这些现代媒体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真实、生动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各种天气现象,展示世界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音乐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但是教师要考虑到如果只使用现代媒体,学生也可能因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而感到疲劳,或者被过多的无效信息所干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传统的,黑板板书也不可偏废。在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多媒体课件中的一些知识重点进行总结,并将其制作成为简明扼要的板书[2]。

2.3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混合起来

以学为中心和以教为中心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比较重视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在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但是带来了学生学习过于散漫、随意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该结合这两种教学观点,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达到和谐的境界。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适当地组织课堂教学,维持学习的高效性和有序性。而学生可以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依据进行讨论交流和自主探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3]。

3.结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E学习平台为基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将所有的学生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也可以通过E平台的展示功能来畅所欲言,进一步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李妍 单位:常州市新闸中学

[参考文献]

[1]门路,王祖源,何博.MOOC本土化的可行性和关注点———基于MOOC平台的大学物理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5(01).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6

关键词:教学内容;地理科学;专业英语;高等院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本科生国际交流及出国深造等情况亦随之增多,加之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愈发普及,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大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任务后,高校普遍会在大三或大四学年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其目的是为学生阅读英语专业文献,了解国际学术动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打下语言基础.但当前国内高校专业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问题[1-2],造成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本文将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在总结高校地理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后,从教学内容着手,提出地理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改革与设计建议,以期对提高地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有所裨益.

1地理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地理科学专业英语教材偏少且不够适宜

教材的选择是上好一门课程的第一步.教材自身内容组织与设计,涉及知识面的覆盖度及难易程度等都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最终的学习效果.地理专业英语不同于公共英语课程,目前国内可以查询到的教材仅有4部.其中,南京大学外文系公共英语教研室编著的《地理专业英语文选》[3]偏旧,且仅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缺少技术地理方面,尤其是有关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内容.宁夏大学出版社发行的教材虽内容较新,但同样缺少技术地理相关内容[4].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5]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6]发行的教材,尽管内容都涉及广泛,且各具特色,但前者教材内容,尤其是在人文地理方面涉及面偏窄,虽很好地介绍了地理学基本内容,但未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后者为直接引入的英国教材,对于一般的中国学生而言词汇量偏大,句式复杂,学习起来比较吃力[7].

1.2课时量严重不足

地理学强调学科的综合性,涉及面广,涵盖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见图1).因此,地理科学专业英语的基本内容涵盖了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3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技术地理学,学科基础知识较多.但由于在绝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方案中,都将其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开设,仅为36课时.在有限的课时中,学习如此多的学科内容,最终只能造成多数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浅尝辄止,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1.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互动偏少

目前,在地理科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较多教师仍以传统的被动式讲授教学为主,即着重对词汇的讲解、课文的翻译和课堂练习等,而缺少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10-11].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掌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往往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

2地理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改革与设计

2.1教学内容改革需考量的因素

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在完成大学公共英语学习后更为专业化的英语知识学习.在大学第三或第四学年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时,学生已经学过数年的英语,既具备比较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完成了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也具备了比较完整的专业知识.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设置上既要突出专业知识基础性,又要涉及学科前沿动态.教育环境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主要包括3个层面[12]:即语言层面的动机(我为什么想要完成这一任务)、学习者层面动机(我能完成这一任务吗)和学习情境层面动机(学习者对课程、教师等的态度).在实际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才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虑到课时的有限性,和当前有关自然、人文和技术领域大量的英文纪录片、科普网站等在线资料的存在,在地理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设计上也应与这些在线资料协同设置,以备学生课下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弥补课堂学习中课时数少的不足,同时视频等在线资料形象生动,也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2具体教学内容设计

依照考量因素和以往4届地理科学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实际经验,以36课时的地理专业英语教学为例,列举出了设计的地理科学专业英语具体教学内容及推荐的相应纪录片资源(见表1).把地理科学专业英语内容分为5个模块,即地理学基础模块、自然地理模块、人文地理模块、技术地理模块及环境与发展模块.其中,自然地理模块、人文地理模块及技术地理模块是针对地理学3个主要内容设计的.但为了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变化,在开篇增设了地理学基础模块;以全球变化和环境污染等为代表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当前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体现学科前沿动态,为此增设了环境与发展模块[13],以便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前学科热点问题。另外,教学内容改革与设计中比较显著的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当前丰富的在线资料,以服务于地理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在每个模块中都有针对性地推荐了一些纪录片资料,这些资料在网上都可以查找到,并包含中英文字幕,可以方便学生课下自学,甚至在课程上也可穿插视频资源的播放等[14],以增加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视频资源讲述相关内容时形象生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改善最终的教学效果[15].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这些推荐的视频资料,教师可根据情况推荐更为合适和实时的资源.

3结语

专业英语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程,学生能力培养是地理专业英语教学的导向.因此,从教学内容的设计之初就应当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课程进展,并视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有限课时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掘课下时间,切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华.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70-71

[2]杨瑛.科技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115-116

[3]南京大学外文系公共英语教研室.地理专业英语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李颉,张永庭.地理科学专业英语[M].银川:宁夏大学出版社,2010

[5]余中元.地理专业英语[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6]NagleG,SpencerK.地理学专业英语基础(图示教程)[M].李道季,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吴旭东,刘国旭.高师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浅析——以地理专业英语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16(9):75-78

[8]刘琦,任亚鹏.高校地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初探[J].亚太教育,2016(2):178-178

[9]孙艳丽,牛尧帮.高校地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地理教育,2014(10):61-62

[10]林巧莺.GIS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3):108-110

[11]龚光明.普通本科院校地理专业英语教学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35(2):91-94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7

一、电子书应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资源难以完全适应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要求

传统教学资源基本上是以“纸质教材+课件”为主要形式,很难完全适应新时代高中地理学科教学需要,具体表现在:“纸质教材+课件”的教学媒介仅能单向演示,难以形成与学生间的双向互动;仅适用集体授课,难以适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难以展现立体的地理空间和逼真的地理影像效果,因而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程度极为有限。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虽然有不少由企业开发的适用地理学科教学的新技术与新工具为教师所用,但其内容普遍零散,无法覆盖高中地理全部教学内容,也无法完全匹配学情。所以,仍须由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开发适合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数字学习资源,以寻找破解这一问题的方法与路径。

(二)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发展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传统教学常常以教室为主要教学场域,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时展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上,学生容易从认真听讲逐渐变为课堂上的“听众”,久而久之,问题意识逐渐淡化,难以针对具体问题情境主动思考,开展小组讨论。学生仅仅从教师和课本等有限的途径获得学科知识,窄化了知识获取的途径,表明教学环境对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素养极为有限。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持续走高,覆盖无线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在各学校屡见不鲜,打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表达观点与小组活动成果的教学空间已成为可能。一线地理教师完全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开展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新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三)传统教学的前后测难以体现高效教学反馈与诊断的方向

传统教学的前测与后测,常常以“课后书面作业+教师异步批阅讲解”为主要方式,这很难体现出新时代地理课堂高效教学反馈与诊断的发展方向,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课后练习难以得到同步的评价反馈,往往需要间隔数日才能在课堂上交流讲评。地理作为当前上海高考新政的等级考加试科目,课时较少,作业中客观题较多。倘若延续传统的课后作业布置与讲评方式,尽管课后练习数量有限,但学生一旦遇到触及知识盲区的课后习题,很难得到即时反馈,只能等到若干天后教师随堂讲评时再拾缺补漏。这一时间间隔往往容易导致学生的记忆淡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若能充分且合理运用针对客观题的即时反馈在线测评系统,可有效解决学生课后练习评价反馈迟缓的突出矛盾。综上所述,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凸显的主要问题,不仅影响学生是否选修地理学科,而且对已经选修地理学科的学生,其个性化学习也得不到满足。这都亟待一线教师的主动作为和积极探索,实现课堂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

二、电子书应用教学尝试

高中地理要为学生学习提供全方位的课程学习资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电子书,因其强大的交互性、便捷的操作性、多样的呈现方式、丰富的媒体资源,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上海市格致中学的地理学科已经形成自身特色。学校在2002年即建成上海市首家数字化地理专用教室,相关标准进入上海市学科专用教室建设实践案例。十多年来,笔者一直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自主开发了大量适合一线教学的多媒体课件。2013年,笔者承担了上海市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项目“基于iBooksAuthor的高中地理电子书制作及实践应用研究”,针对传统教学资源难以完全适应新时代高中地理学科教学需要这一问题,运用iBooksAuthor软件,设计制作支持缩放和点击功能,带有互动动画、地图、图表、照片以及视频、支持交互式答题与反馈的全屏电子书。该电子书凸显交互便捷、云端共享的实用价值,既支持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测,也能在课堂教学中支撑学生获取在线学习资源,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的覆盖。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我们对高中地理中的所有教学专题进行数字化处理,最终编辑制作了“宇宙与地球”“岩石与地貌”“大气与天气、气候”“水环境”“人口”“城市”“产业区位与分布”七大主题共计25个专题的高中地理iBook电子书,为学生全面和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选择的、可定制的、可反馈的、自主化的课程学习资源。自主开发的电子书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融3D动画、自由翻转、动态交互、影像播放、图文演示于一体。每个专题的电子书包含课前预习资源、课内讨论话题及参考资料、课后练习与评价工具三部分。完成电子书开发后,在教学应用中,我们先后进行两次修订,形成了内容体系完整、教学应用有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从2013学年起,地理学科电子书在格致中学高一年级进行教学试点和前期实践,选取该年级一个理科班以及随机选取的一个平行班作为试点班级。在试点班级的地理教学中,教师突破常规教学设计,将25套数字学习资源贯穿整个学年。通过为期一学年的教学试点,高互动性的数字学习资源受到试点班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两个不同类型的试点班级学生对数字资源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自2014年4月起,笔者在学校全面推进基于自主开发的地理电子书的教学实践研究,在逐步梳理教学案例、形成教学经验的过程中,把握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特点,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深度融合,充分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与教师的教学反思,适时修正和完善地理电子书,以求不断适应教学要求。在多轮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基于地理电子书的教学实践框架。首先,引导学生课前学习电子书中的“课前预习资源”;其次,以覆盖无线网络、装备可移动桌椅和LED大屏的多媒体教室为课堂教学环境,在课内组织学生围绕教学核心主题开展交流、思辨和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综合思维和结论归纳能力,凸显教学方式的转型。教学实践表明,高中地理电子书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对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发问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传统的教学前测与后测组织形式难以体现新时代高效教学反馈与诊断这一突出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基于电子书的教学评价实践,在课前与课后运用地理电子书中的练习与评价工具,充分发挥数字学习资源对选择题、连线题、配对题、填图题、画线题等即时反馈的作用,对学生的在线答题给予即时反馈与解析说明,帮助学生在课后练习时及时诊断学习问题,进一步加深巩固。

三、电子书应用实践探索

在开发高中地理电子书的过程中,笔者着重从地理数字学习资源的内容体系、地理数字学习资源的技术形式以及地理数字学习资源的教学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重构适合地理数字学习资源开发的内容体系

首先,在转变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开展地理数字学习资源的内容设计与重构,需要以专题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单位,合理设计专题之间的串联主线与发展脉络。与传统的单元设计相比,一个专题的内容体量更小,更适合学生开展核心问题的探究与交流。一个专题的数字学习资源,其内容不必大量包含教材中已存在的文字介绍,侧重通过多样化的媒体形式更清晰而精准地呈现传统教材难以展现的地图、地貌等,让精简呈现的信息量和传统教材形成互补。例如,“等高线显示地貌的原理”专题的数字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地图、3D模型、交互练习、小组任务等环节,不会出现大段的文本堆砌。其次,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小组探究、主题交流为主的教学互动形式,是开展地理教学模式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学中,重构原有的教学设计与课时结构分布,增加学生活动,侧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生成过程,需要教师进一步提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以保障课堂教学的进度与效率。因此,构建地理数字学习资源的内容体系与组织形式,是开发地理数字学习资源的重要基础。

(二)交互便捷记录分享的高中地理数字学习资源

利用iBooksAuthor软件制作的数字学习资源与一般意义上的电子书或电子版学材相比,它主要具有以下特性。其一,富媒体性。一般而言,电子书通常以文字、图片为主,内容呈现形式单一。基于iBooksAuthor制作的电子学材充分体现富媒体的特性,具有Word、pdf中的功能,还可以插入画廊、媒体、3D动画、交换图像、keynote演示文稿、滚动边栏、弹出项等工具,并在电子学材中添加使用Dashcode创建的HTMLDashboard文件。制作者既可以运用现有功能,也可以按需要利用HTML创建功能,这就克服了以往电子书枯燥乏味的弊端,制作出真正吸引学生、符合学生需求的电子学材。正是这些丰富的呈现形式,帮助开发者将地理学科中的地图、3D模型等图示或动画嵌入其中,从而出现丰富的媒体表达形式。其二,强大的实时交互性。基于iBooksAuthor制作的电子学材,其选择题的呈现形式有以下五种:常用的纯文本单项、多项选择题;答案包含文字和图像的单项选择题,答案中的图像可以放在文字上面或右面;答案中包含文字和图像的多项选择题;图片与图片相匹配的选择题;图片与文字相匹配的选择题。图像与图像、图像与文字动态匹配的选择题,是网络测试或者纸质测试都难以实现的。运用iBooksAuthor制作的电子学材,则对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测试有很大的帮助。在地理数字学习资源开发过程中,充分将教学前测与后测融入每一专题,注重学生小组探究、知识生成的同时,亦关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与即时反馈。学生不论是课前自测还是课后开展自主学习,都能在专题学习中找到相应的评价页面进行自测,即时获得测试结果反馈。例如,对于“等高线地形图”专题数字学习资源中嵌入的选择配对题,学生以触控拖动方式完成选择后,题目会自动评判正误,显示评判结果,点击下方“清除答案”按钮后可清除答题痕迹,允许其他学生重新测试。其三,便捷性。基于iBooks的数字化学习,可以随时画重点或随手做笔记,随时保存到“我的笔记”中。学生可以在“我的笔记”里看到每个重点和笔记所在章节页面,直接点击即可超链接跳转,还可以根据重点的重要性改变颜色,自动生成学习卡。这有助于学生复习,不会觉得学习很枯燥乏味。而且,iBooks中有词汇表功能,可以在离线情况下查询定义或者公式。此外,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查找、添加书签、拷贝和共享等。

(三)数字学习资源经市区两级多所高中学校实践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地理课堂教学;影响;改革路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互联网+”理念,也冲击着传统地理教学,为其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促使教育向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怎样有效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改革地理教学思想、方法和评价方式,是当前地理教学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对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

(一)提高教学趣味

在“互联网+”时代,地理教师可利用先进的技术,随时共享网络资源,照片、动画以及视频等各种形式的资源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二)丰富教学方式

随着网络视听设备、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的飞速发展,全新的教学方式转变着传统地理课堂。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网络中直接在线观看网络教学视频,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不再受时空条件的影响和限制,既丰富了教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拓展教学评价

过去地理课堂教学主要是根据期末考试分数来实施教学评价,评价信息单调且片面。而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完成地理学习任务,教师依托大数据技术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而更好的考察学生实际学习效果。此外,学生拍摄的地理实验以及绘制的地理图表等都能够以视频的方式及时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便于教师考察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相互评价提供便利。“互联网+”时代下,地理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只局限在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的评价,同时还包括师生相互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二、“互联网+”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丰富地理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全新概念,其是课程自身的延伸、课程实践的范畴和能力。地理课本虽然为地理日常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但仅针对课本自身来说,由于受到篇幅及重点选择等方面的限制和课本编写时间段的影响,导致其结构虽然严谨,但缺乏灵活性,某些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时展脚步。还有部分内容过于注重地理知识资源的解析和介绍,无法及时将最新的学科知识和其他有关学科知识融入到课本中。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空间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弥补了传统地理课本中的资源不足情况,不仅开阔了学生知识视野,同时也为地理课堂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持。让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了地理课堂教学中,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教学而言,网络技术能够提供一个方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只要在搜索栏中输入想要了解的地理信息,便会出现大量的资源。学生根据教师挑选、整理的专题学习网站,可以迅速进入到具体学习内容板块中。在丰富课程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首先,应改变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属于一项整体性的实践活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工作仅仅是教学,是根据教科书、教学辅导材料、测试卷以及标准答案等进行传授知识。而“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则可向学生传输多样性的信息资源,可结合具体的教学要求,通过对当前已有资源重新利用,将教学内容的动态性、生动性、结构性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加工、重构和整理。因此,在网络技术支持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的是课程构建者与开发者的角色,教学也不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学,而是通过多种资源来实现知识、内涵、思想、情感、价值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比如在讲解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时,教师可在课前制作包含沙尘暴、绿洲等概念,分布、形成原因及特征等内容的教学课件,并在课件中增加动画演示、核心题型讲解、课堂训练与纠正练习等模块,然后及时上传到网络平台中,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进而在对重点和难点知识在课堂中与学生们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的状态。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彻底颠覆了过去单调机械化的教学模式,让教学不再只是板书的转移、教材的重现、旧知识的罗列,而是利用现代化软件的丰富信息,让学生从模仿思维切换到程序思维,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优势。其次,提高学生整体素养。新课程注重探究性学习,“互联网+”背景下,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实践探究和发现中获得知识,进而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研究等活动体现出来,让学习过程成为广大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质疑、敢于批判、努力求证的过程。比如在讲解人口知识时,教师应主动向学生提出“你想知道哪些内容?”这种带有一定激发作用的问题,进而和学生相互讨论并总结出以下问题。即中国人口整体数量、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我国人口政策和背景、我国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等等。这些问题在课本中已经做出了详细阐释,只要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就能从中找到正确答案。但有些问题却在课本中无法找到答案,还需要课外资源加以补充。如果只是让地理教师对相关知识一一讲解,那么学生将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会严重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到有关网站中翻阅各种资料,寻找理想的答案。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课本内的知识,同时还能让他们了解更多有关人口方面的信息内容,充分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体系。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又能提高他们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水平、学习技巧等方面都能得到明显进步,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学生成绩是以往考察学生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下,只具有扎实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重视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学习态度、创新意识、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观等,从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到对学生能否运用知识、懂得生存、积极合作、学会做人等不同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及评价。“互联网+”背景下的地理课程评价是多样性、动态化的,其评价主要运用的是过程性评价,利用观察、记录以及总结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实际表现,将综合评价与专项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将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将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进行结合,进而构成集引导、学习和考察于一体的完善评价体系。比如在乡土地理主题教学网站中,教师可整理人口和环境、交通、地理变迁、经济以及旅游等不同的学习主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与爱好,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搜集、整理相关的地理知识资料,然后连接到专题网站中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这一环节是从教学的总体出发,有针对性、有规划的对学生实施培养,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进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学生和教师还可通过网络论坛与聊天软件进行实时沟通,其能够真正实现全员参与,能够让广大学生参与到相关问题的讨论中,也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观点和想法。每位学生都能轻松的进行交流、自由发表个人观点,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主动能动性,做到了全面资源共享和信息及时反馈,弥补了以往教学中信息不全面的问题。此外,学生也可根据巩固练习以及网络在线检测来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和其他学生都能通过学习中所反映出来的态度、价值观等实施客观评价。从而让教师结合评价结果,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更好地促进广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立雪,梁彦庆,王琪,等.“互联网+翻转课堂”地理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39):210-211.

[2]孙文霞.基于“互联网+”的高中地理主题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