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教案范例

地理教学教案

地理教学教案范文1

高中地理新课改向传统的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大范围适用于新课程的教授,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更好地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实践能力,新课程教学可以重点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本文主要探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意义,还有两条具体的应用方法:它们是“情景演练”、一般教学方式相结合和实地勘察、虚拟场景相配套。

关键词: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应用

随着教育部对学校教育的愈加重视,中央和地方相继开展了教育改革,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改革也是其改革的一个内容,其中案例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育的很多弊端,同时又能拓宽新的学习思路。案例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也要求了其在具体的应用中也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寓教于乐

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以学生为主,学生有着更大的自主性[1]。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属于“情境教学”的范畴,老师们在课堂上演示具体的教学内容,将书本上干瘪的文字和图片转换成现实可控的“情境游戏”,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将会带着更大的兴趣和爱好去接受,原本枯燥而又理论化的知识变成了现实里可视、可听甚至能触摸到的实体,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猎奇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老师讲授知识便也不再乏味,因为“真相就在手中”,当学生有了主动探究的兴趣之后,老师的积极性自然也能被调动起来,所以整个课堂的气氛自然也呈现出一种高涨的态势,老师和学生能在传授和接受中得到教学之外的快乐,也就是真正实现了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二)注重归纳,体现创造性的意义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依赖课本,按照课本上死板教条的理论来达到“传道授业”的目的,而是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运用课本上的理论。通过对课本理论的“情景式教学”,让同学们自己去寻找去归纳“这个情景”所传达的道理和意义,和传统教学方法的“理论式教学”相比,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它可以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真切地感受到那些理论的存在,而且不会遗忘,这和物理中先辈们发现“大世界”的过程很相仿,例如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的这一情景来推理出“自由落体定律”,所以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是复归到了一切理论的源头,即实践。这类实践使同学们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中发现地理的“秘密”,所以他们会感到一种创造的力量正在喷薄,这是他们发现的,他们便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

(三)师生共进步,打破体制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经常会造成一种缺陷,那就是学生比较被动,老师授课进度太缓慢,师生互动欠缺,久而久之,老师授课也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甚至不再愿意重备教案,不再转换自己的思路。这种情况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学生的主动性跟不上,另一方面老师授业的主动性也表现出一定的疲态,所以整个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弊端,所以最终导致体制僵化、难以进步。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局限性,案例教学就必须使学生和老师产生频繁的互动,学生不再表现出一贯的被动,而是开始转向老师的情景演练,而老师也不能在以前的模式中僵持,他们必须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学习,运用生动活泼的案例来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所以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有利于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甚至可能推动新的体制的改革。

二.案例教学具体策略及应用

(一)“情景演练”和一般教学方式相结合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需要采取生动形象、便于记忆的方式,这就要求情景真实再现,同时又不能失了理论的科学性。所以教学可以采用“情景演练”和一般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同时应用有利于使同学们在得到课堂中探索发现的乐趣中又能够接受到系统、科学的知识[2]。而一般教学方式还能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可以使学生记住那些理论性专业性的知识,毕竟地理知识是科学而又严谨的。

(二)实地勘察和虚拟场景相配套

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的奥秘,可以进行一些实地的勘察,如在探究地质地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去实地勘察,采集样本,整理数据,从而得出结论[3]。这样的案例教学方式是最直观的,但可能和书本中的有误差,因为书本偏理论化、理想化。另外这种方式成本大、时间长、难以实行。所以这就需要虚拟场景的配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制作或者播放一些虚拟影响来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印象。仍以地质地貌为例子,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不同地区的地貌状况,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成本小,便于实行。将这两种方式配套使用,能够达到最优的效果。

结语

高中地理新课改的案例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大范围地适用于新课改的要求,应用并推广案例教学对教育发展的意义重大,能够使师生共同进步、打破僵化的体制。在具体地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时,要注意使用策略:“情景演练”、一般教学方式相结合和实地勘察、虚拟场景相配合的措施,才能更好得将高中地理新课改案例教学应用并得到推广。

作者:李相武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克旗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贾遂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2.

地理教学教案范文2

应用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案例,也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就是教学案例。就像子弹之于枪支。所选取和利用的案例是和教材中的关键先关联并具备代表性的实际,具备说服力,和可靠性,这种包含着事物本质的元素能够让地理知识变得唾手可及。地理教学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包括,个例,群例的描述,结合以地理科学为基本研究理论的方法,显像管内容变得实体化,让相应的问题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渗透。其次以学生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配合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以相对轻松的方式,让学生从案例中发现知识。因为学生发现的知识,是根据实际发生或者真实存在的事物得出的知识。所以,在学生根据教学案例得出相应的地理知识基础上,作出归纳和总结。对于地理案例教学的案例,可以选择与课堂知识重点相关的信息,图片,新闻报道等等案例,所选的案例应该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足以激活学生好奇的案例,例如百慕大三角,地震,海啸等等,学生可以再这一个过程中从一个被动的学生身份变成一个善于探索的观察者。当然学生的观察过程应该有教师带动和引导,带动学生参与到案例的情境当中,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眼前案例存在的隐藏内容,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份出新的定义。通过这种引导,能让学生对案例的本质内容作出相应的探索和总结,以最有效的方式从个体案例中,归纳出一类情形,从而获得了真实可靠的知识。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观察力,事态发展洞悉力和博爱的人文气息。这就是地理教学案例的存在价值。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开发策略

课堂上所选取和利用的案例应该是和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具备直接联系,并具备实际的代表性,具备说服力以及可靠地支撑点,这种包含着事物本质的元素能够让地理知识变得唾手可及。地理教学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包括,个例,群例的描述,结合以地理科学为基本研究理论的方法,显像管内容变得实体化,让相应的问题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渗透。其次以学生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配合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以相对轻松的方式,让学生从案例中发现知识。所以,在学生根据教学案例得出相应的地理知识基础上,作出归纳和总结。例如海啸,可以向学生展示印尼海啸的相关情报,和讯息以及新闻报道,让学生从相关的已有讯息中总结出已知的知识,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表述和讯息,讲述海啸的破坏,破坏范围,再让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海啸以什么样的发生速度,为什么沿海地区的居住人群没有及时的做出相应措施,海啸的持续时间,还小的征兆,当地政府对于海啸的相应预防工作是什么样的,海啸带来的附带性的自然灾害是怎么样的,每年地球上会发生多少次海啸,海啸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回答,或者根据其他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质疑或者肯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再调动课堂,让学生一起总结出,与海啸相关的地理自然科学知识(海啸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海底发生了地震、海底的火山爆发或者地面上火山爆发、海底发生滑坡现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通常会在地震高发带形成海啸,并对沿海的设施及居民带来危害。海啸的速度高达700~800千米/小时,几个小时内就能波及整个大洋,海啸的波浪长度长达数百公里,并可在以很小的能量损失几千公里持续几小时,本身在海内的高度并不足一米,但是一旦涉及到了沿岸地区,就会由于岸边的阻力作用,导致海啸的波浪大幅度增加,形成高达10多米的海浪,并且每隔数分钟就会有下一波新的海浪更新力量,波浪的内部作用力也是十分剧烈的,能够将沿海地区的堤坝摧毁,沿海地区的房屋或其他建筑,都可以被海啸铺平。海浪的形成,大体主要是因为海底的地壳发生了变形或堆积交错。据可靠统计,全球发生海啸的高发地区多是因为深处地震带的原因,也就是说,地震因为海底的地壳形变可以较高几率的带来海啸,比较具有规模,并且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打击的海啸,大约有270次左右,每年都会有6次左右大规模的海啸灾难,海啸多发生在环太平洋海域,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高发岛群,日本相关海域发生海啸的总数占环太平洋区域发生的海啸总数的半数以上)。教师要从全部的信息网络中搜寻到具备一定代表性的并且和书本内容直接相关的讯息,未必非要局限与地理自然科学里,也可以从财经,政治,生物,历史或者生活等等其他方面开发新的讯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案例素材。

3.教学案例开发的研究核心

自然科学类文化知识这种最接近于人类追求真理的动机意识类知识,其实是最有研究和探讨价值的知识,应该是作为常识了解熟知的东西。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探索和研究也正式标示着人类思想进步与否的参考依据,实际上错过了这些知识文化的普及,或者说是以错误的方式普及,使得地理以及其他文化知识变得让人抵触实在是当代人类文明的一大憾事。所以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是类似于改变现有状况的革新动作,也希望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当中,能够体现出相应的价值,带动当代教育的发展与更新。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本质实际上是借助对一件具体的地理实际情景,让学生能够对该情景作出观察,研究,探索,分析,好奇,求知,并能够对自己目前所知道的东西所质疑,或者与他人进行探讨,这是一种开放思维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正接收到教师所传达的讯息。所以结合以上表述的教学理念将知识传授,并让学生学会探索,并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分享自己的探索发现,与他人交流,获得新的内容,通过质疑,得到相应的参考依据,变为新的知识。

4.结语

地理教学教案范文3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一、高中地理案例的选择设计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运用以此来获得知识和能力。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对于地理案例的选择设计,案例呈现会直接影响教学开展质量。在案例选择上要从课标、时代和实际方面考虑,设计上要遵循合理编排和多样整合呈现。

(一)高中地理案例的选择。第一,符合课标教材。新课标中提到切实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因此地理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要依靠课标中的要求渗透核心素养。同时在地理案例的选择上,根据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和教材中的知识活动思路,结合教学目标来进行综合决定。一个符合课标教材要求的地理案例选择,才能够使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有效地开展。第二,顺应时展。如课标所说,高中地理课程要能够紧跟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征,顺应时展[1]。因此地理案例选择要从时代背景下出发,将地理案例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相结合,从而体现材料的实时性,也能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具有实践和操作意义。顺应时展的地理案例选择十分重要,比如在地理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节中,就非常有必要将目前环境教育及每年环境日主题以案例方式呈现,或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在案例中更有现实意义。在地理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这一节,案例选择可以注重文化发展、文化自信理念和家国情怀的呈现,更有教育意义。第三,贴近生活实际。地理案例选择同样离不开生活,案例一定要有地理特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从网络热点入手更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关注。如新课标所提到的关注学习需求,案例从乡土地理,旅游地理,灾害环保等方面入手,更加贴近生活具有现实意义,从而能够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利用案例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比如在地理1水循环一节中,夏天家乡城市内涝的现实问题案例呈现,有助于学生在关注案例解决现实问题时理解内容。

(二)高中地理案例的设计。第一,合理编排层次。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案例的设计要紧密与教学内容相联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建构,将设计的流程合理的贯穿课堂教学的深入。一般来说,案例的设计也要沿着由浅入深进行编排,知识能够由易到难的进行呈现,案例之间的关联也要有层次利于核心素养循序渐进的培养。第二,多样整合呈现。地理教师一般围绕一个课题主题来进行高中地理案例的设计,但在设计中不能单单的只集中于一个案例,应该用多样的案例来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赋予不同意义。案例的多样整合呈现,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情境案例中认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

在选好设计地理案例后,关键在于将案例运用到教学中进行课堂实施。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对案例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在课堂中把案例教学落实到不同的实施方式上,便于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下进行开展。

(一)探究式学习。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重视问题式教学。因此案例教学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来理解分析案例,从案例中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探究式学习也与案例教学的观念不谋而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引导,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

(二)深度学习。新课标强调教师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科学的进行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开展学习内化知识,达到思维,能力,情感的综合提升。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活动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将深度学习与案例教学相结合。通过教师创设案例情境,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自主等方式,能够主动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进行整合并进行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到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从而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深度学习是一种浅层学习到深层学习的进阶化过程,在过程中案例教学的实施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要重视案例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利用案例材料设置问题的悬疑性,让学生比较分析解决冲突和矛盾,从而达到最终深层的学习目的。

(三)体验式学习。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在教室中通过材料多媒体形式开展,也可以在真实情景中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进行。基于教师设计的不同课程地理案例,来设置实践方案开展案例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地理1土壤、植被等章节,教师事先呈现相关案例,学生基于此开展野外调查,有利于理解和加深对于地理概念和事物的理解,从而达到感性理性层面的双提升,从体验中促进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价值

在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进一步改变了以往讲授式学习教师主导的模式,其应用价值在学生、教师两方面均有提升。

(一)利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整合一起,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地理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从区域视角和综合观念的角度来分析,从而在案例分析中加深这两种素养的提升。在课堂呈现案例的过程中,要潜移默化的渗透人地协调观培养,解决案例问题中提升地理实践力。

(二)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开拓应用学生不同学习方式,提高对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在教师层面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首先在案例选择设计上,加强教师对于教材课标的钻研,开拓教师的学习视野,提高了教师整合地理资源的能力。其次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上,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学习理论,将理论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为教学活动做支撑。同时在对案例教学不断反思,加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总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中,在教学过程实施应用的一种模式,有利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还需要老师根据不同课堂、不同模式下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此对于教学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地理教学教案范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教学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和作用,可以明显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教学情况来看,案例教学法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将会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带来明显的制约性,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对于高中地理较少而言,其必须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以达到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标。

一、案例教学法的涵义及特征分析

1.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案例教学法应运而生。其主要的涵义实质,通过充分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积极融入到案例中,通过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开展小组讨论与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课本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分析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案例教学法具有探究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教学活动转换为一项探究性的活动。教师将实际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案例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展开分析与讨论。可以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并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在案例教学中,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将地理概念与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融合,从而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熟练的掌握地理知识,可以明显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第三,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的特点。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选择案例,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并且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自由的、平等的进行交流,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了案例教学分析法的应用缺乏广泛性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这对于案例教学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例如,在讲解《行星地球》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大多数教师仍然采取理论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案例教学法没有得到应用。

2.教学主体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学生则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无法适应案例教学法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3.案例教学法相关设备更新缓慢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则需要以相关的教学设备作为支撑。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与案例教学法相关的设备并未得到完善和更新,从而导致了教师无法采用相关的设备进行模拟,对于教学效率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提高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分析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准确认识到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以及特点,并且进行广泛的宣传,从而让教师和学生可以全面的认识到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从而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从教学主体着手,全面提升综合能力水平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教学主体作为切入点。例如,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全面提升其专业知识素养。

3.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设备,丰富教学资源

地理教学教案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现今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已经不再是以往的传统模式所能够适应的了。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到来之后,这种现象就显得更为突出了。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具备实践意义的学科,其教学就应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目的就是使得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而案例教学模式就是非常符合这一现实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把问题的研究作为主要攻克方向,把案例的剖析作为研究的手段,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所以现如今的地理教学,应当充分掌握这一时代的新型教育理念。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

(一)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得到无形加强

案例教学的模式,主要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案例,把学生的思想代入特定的场景之中,让学生能够深入探究和学习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应用能力。地理这门学科与其他的学科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因为地理学科中大部分理论知识概念,都是来源于现实的积累而形成的,所以按照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话,一定会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形成畏难心态,一旦把地理知识具体的、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会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抽象的知识,再加以深入的学习,就能够使得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思路,从而在科学的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无形的提升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所收获的效果将会成倍的增长

案例教学模式的上课形式是侧重于对问题提出,然后经过周密细致的讨论,在结合答案予以分享,强调的是课堂的交流与互动,培养的是学生的口头以及思维的表达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就让学生充分的做好课前思考、准备工作,让学生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牢固度,从而使得学生学习质量效果翻倍增加,学生的学习提高了,那么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也就成功了。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模式

(一)选取合适的案例,深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学习当中,一定会对农业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学习,但是农业知识点的学习又是地理学科里较为困难的一个分支。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宜的,因为案例教学模式是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具体的实际学习过程当中,就应当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方法,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的认识与了解,也就是让学生充分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法,从而达到学生地理学习效果的提高。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法又是来源于案例教学模式的,案例教学模式在农业教学这一块,首先就是选择出合适的地理区位作为案例代表,然后结合当地的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得出当地农业发展所具有的独有特点,就比如之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习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相关知识中提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具有地势平坦、光热充足、土壤肥沃、地下水丰富、水资源便于灌溉的特点。其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所以学习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有关知识之时,就可以选取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区位,作为案例样板,针对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分析出所在地的先天、独特的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最后总结出农业知识的一般思考结构模式。整个过程教师都需要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而教师负责指导,这样的做法将会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模式的作用,也就是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并且显著得到提高。

(二)注重合作探究,旨在分享交流

案例教学模式虽然强调学生自身的思考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要处在一种“闭关锁国”的状态,应该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把各自不同的意见交流出来,增加各自所遗漏的知识点,达到相互的补充完善。所以就应当首先由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研究,从实际的问题角度,展开相应的分析,在规定的时间内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组织,让学生们之间展开讨论,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来,发表自己的言论,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的深厚。小组讨论结束之后,紧接着就可以开展交流分享活动,即教师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本案例的积极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交流互动的模式,让学生对于案例之中的区位因素及变化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得学生对于这一案例问题具有更加一致性的意见和看法,不仅如此,也可以在交流模式当中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这样可以使得案例教学模式的目的得到直观的体现,也就是说让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组织语言逻辑能力得到提高。

(三)注重案例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所探讨出来的知识虽然接近于正确的知识答案,但是仍然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在讨论结束之后进行案例总结,且在总结之中,讲出科学化的知识,让学生思考正确的知识与自己所得出的知识差别在于哪里,自己的思考还存在着怎样的遗漏。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有效的完善学生的思考遗漏,而且更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比如说:在讨论完东北平原为什么是我国的商品粮种植基地知识时,教师就应当结合学生讨论出来的要点,进行有效的总结,给出完善的答案。案例教学模式的意义也就体现在于此。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模式的作用,对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来说是有巨大帮助的。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起着推动作用的。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当注意案例的选择问题,注意对案例的难易度的把握,使学生所接触的案例最大程度上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也只有这样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思岳.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7.

地理教学教案范文6

[关键词]案例;高中地理;原则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条理的教学方式,需要任课教师经过精心备课、多方资料查询以及长时间的经验总结,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统筹设计。教师根据教材大纲要求将相应的概念、定理、图画等通过相应的事例教授给学生,以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目的,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生活化的特点。所以,教师要遵循三个原则,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一)实用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案例一定要和教学内容相关,不能脱离实际。设计的教学案例一定是为教学服务的,并能够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二)趣味性原则

教师设计的案例一定要有趣味性,否则内容丰富、质量高的案例起不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那这样的案例也是失败的。所以,优秀的地理案例能让学生在乐中学,并能轻松地收获知识内容,沉浸在欢乐的课堂中。

(三)生活化原则

俗话说:“知识来源于生活。”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基本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对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知识有相关的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将地理知识和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中,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对地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案例的选择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内容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来进行讲解,在选择实际案例时就需要我们找到典型案例作为课堂导入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案例的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注重案例选择这一环节,不能选择无趣、普通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否则不仅会失去案例教学的真正意义,还会浪费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起不到引导新课的作用。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多搜集资料,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设计案例内容。例如,在教学“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做好准备,以“汶川地震”为案例背景,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发生的各种变化,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地震形成过程中地壳的变化情况,引出后面的环境因素影响。这样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案例为背景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合理利用案例方法

案例可以分为实例取向的案例和反省取向的案例。实例取向的案例一般以成功的实例为主。教师在设计这种类型的案例时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先进行自主分析和自主探究,然后经过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找到案例主人公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做了什么,最后引出事件背后隐藏的原理。反省取向的案例具有发人深思的作用。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获得反思,通过建构批判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设计反省取向的案例,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概念的形成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采用反省取向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在确定案例的类型后,需要进一步开展案例分析、讨论和总结等活动,可以分成案例分析、案例讨论和案例总结三个步骤。

(三)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的主要责任人是教师,教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例如,在教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课时,以人类乱砍滥伐树木,任意排放有害气体和废水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受到破坏为例。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因自然环境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如河南洪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北极冰川融化等,将一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感受领会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地理的情怀。

(四)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一过程和案例分析不太一样,在课堂上进行案例讨论时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重要的参与者,也是讨论的主角。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对案例的过程、内容、结构等都会有一个比较细致的了解。例如,在教学“气候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上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案例一,通过伊基托斯和东方站的相关介绍,让学生讨论赤道与南北两极的气候差异和为什么非洲大陆的气候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案例二,通过观察中国地图的地理位置,讨论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差异为什么这么明显,影响因素是什么。案例三,通过观察世界地图上伦敦和莫斯科两个城市的位置,讨论它们之间的气候差异和产生气候差异的影响因素。案例四,通过观察教材上洋流的分布图,讨论在不同的四个点上分别可以形成什么样的气候,以及洋流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案例五,通过观察地图上的地势,讨论在同一省份的泰山和济南气候差异较大的原因。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时,会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得出结论之后对地理探究的内容更加感兴趣,以此带着兴趣去学习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案例总结

案例总结是案例教学法中重要的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对案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将整理总结的内容收录起来形成一个资料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教师在常规课堂上,往往忽略了这一步骤,既导致自身在遇到同样的内容时经常无据可依,还浪费时间和精力重新进行设计。由此可见,案例总结十分重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科学性及乐趣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和能力提升,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因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更能满足当前教育改革对素质提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赖娟.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20(52):77.

[2]李学忠.妙用案例,乐于探究——探索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J].启迪与智慧(中),2021(5):7.

地理教学教案范文7

作为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城市与乡村相互作用,农业部门通过竞争决定其区位。因其竞争是围绕地租进行的,故地租曲线是探究农业圈层现象形成机理的重要工具。准确把握地租曲线的运用方法是探讨农业圈层现象形成机理的基础和前提。

(一)运用地租曲线分析市场所具有的农业圈层分化功能

根据《孤立国》中的六个前提,假定地租曲线R=(P-C-Kt)Q中的农产品单价P、单位农产品成本C、农产品运费率t、农产品总产量Q等为常量,讨论市场距离K的变动对地租R的影响。

(二)运用地租曲线分析市场作用下的农业圈层分化机理

在笛卡尔坐标系中,地租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首先,讨论农产品运费率t与直线斜率、单位面积利润P-C与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之间的关系。其次,根据不同农产品的运费率t、单位面积利润P-C画地租曲线,探究运费率t、单位面积利润P-C在“杜能圈”形成中的作用。再次,分析不同农产品空间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及农业圈层分化机理。

(三)运用地租曲线探究农业圈层现象形成机理的分析步骤

学生经探究得知,整个分析过程有以下步骤:第一步,搜集相关数据和资料。第二步,分析农业生产的地域格局。第三步,分析农业生产地域格局同市场的关系。第四步,分析不同农业部门的单位面积利润的空间特征及其与农产品运费的关系。第五步,比较区域农业地域格局与“杜能圈”的异同,并分析原因。探究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二、运用地租曲线分析现实中“杜能圈”的形成机理

1980年代上海郊区农业生产表现出圈层结构,但与经典的“杜能圈”存在差别。引导学生对其形成机理进行探究,能强化他们对农业区位论的认识。

(一)1980年代上海郊区的农业圈层现象

1980年代上海郊区农业生产由近郊到远郊可分为四大圈层:第一圈层以发展蔬菜、奶牛、花卉为主;第二圈层以生产棉花、蔬菜、奶牛和自给性粮食为主;第三圈层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为主;第四圈层则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为主。该农业圈比“杜能圈”要复杂得多,需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

(二)1980年代上海郊区农业圈层的特征

学生经过探究,发现1980年代上海郊区农业圈层现象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各农业圈层皆以市场为圆心。第二,越接近市场的圈层,单位面积农产品的利润越高、其运费率也越大;反之,农产品的单位面积利润越低、运费率也越小。如单位面积产值高、运费率也高的花卉生产仅出现在第1圈层。单位面积利润较低、运费率较小的粮食生产在第1圈层没有出现;第2圈层仅出现了自给性粮食生产;第3圈层和第4圈层中商品粮的生产都上升到第一位。第三,第3圈层和第4圈层为不完整的圆环。第四,每个圈层中的农作物皆不止一种。

(三)1980年代上海郊区农业圈层现象的形成机理

学生经过探究,总结出上海郊区农业圈层现象的形成机理:第一,单位面积农产品的利润和农产品运费率决定农业圈层的分化。其依据为,四个圈层皆以市场为圆心,且距市场越近的圈层,单位面积农产品的利润越高、其运费率也越大。第二,同一个圈层中多种农业部门并存的成因有二:一是某些农业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和产品运费率非常接近;二是农民的种植偏好、获得的市场信息、决策风格等存在着差异。而杜能创立农业区位论时所选的农业部门,在单位面积利润和农产品运费率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决策风格并无两样。第三,第3圈层和第4圈层为不完整的圆环,不影响单位面积农产品的利润和农产品运费率决定农业圈层的分化。这是因为上海濒临海洋,农业圈层的发育受到限制。从形成机理看,该农业圈层现象属于“杜能圈”。

三、运用地租曲线分析“泛杜能圈”的形成机理

美国中西部大都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圈层现象具有其特殊性,探究其形成机理能得到新的结果、产生新的认识,对学习和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中西部大都市郊区的农业圈层现象

美国中西部大都市郊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为五个圈层,由里向外依次为:第1圈层土地投机商、开发商多,发展温室栽培、养鸡等半工业化农业;第2圈层土地投机商拥有大部分土地,多撂荒地;第3圈层逐步转变为农业、城市企业收入较高的雇员等的居住地,多兼业农家;第4圈层主要发展奶酪、谷物,有可能变为非农用地;第5圈层种植玉米、养殖家禽,城市化的影响甚微。

(二)美国中西部大都市郊区农业圈层的特征

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该农业圈层的三个特征:第一,各农业圈层皆以城市为中心,且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第二,离城市越远,土地开发商越少、土地投机商拥有的土地越少,非农用地的比重越小,农业集约化程度越高。第三,离城市越远的圈层中,单位面积农产品的利润和农产品运费率并非逐渐降低。

(三)美国中西部大都市郊区农业圈层现象的形成机理

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如下:第一,引起土地利用圈层分化的城市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农产品消费市场。在其作用下土地经营活动追求农业利润最大,单位面积农产品利润和农产品运费率在圈层分化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第1圈层发展温室栽培、养鸡等半工业化农业,其单位面积农产品的利润最高、农产品的运费率也最高。第2圈层距城市(市场)较远,较高的运费率使半工业化农业难以发展,多撂荒地。第3至5圈层分别为兼业农家,发展奶酪、谷物,种植玉米、养殖家禽。距离城市越远,单位面积农产品的利润、农产品的运费率越低。二是非农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扩展中心。它同土地的相互作用引起土地利用圈层分化,其作用机理为:农用地非农转化几率的大小、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的利润占所有土地收益比重的大小在圈层分化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离城市越近,农用地非农转化的几率越大、农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的利润占土地所有收益的比重越高,土地开发商和土地投机商越多。反之,土地开发商和土地投机商越少。第二,土地利用圈层分化所追求的利润包括当前收益和预期收益。第1圈层距城市最近,农用地非农转化的几率最大。出于追求当前收益,土地开发商多;因追求预期收益,土地投机商也多。第2圈层离城市较远,农用地非农转变的几率变小。追求当前收益受限,遂土地开发商有所减少;出于追求预期收益,土地投机商拥有大部分土地,且撂荒地多。第3至5圈层分别为农用地与居住用地、有可能非农化转变的非农用地、城市化影响甚微的农用地,皆因追求当前收益。第三,土地利用圈层分化所追求的是农业利润与农用地非农转化利润之和的最大化。离城市越近,单位面积土地非农化的利润越高、土地开发商和投机商越多,土地作为农用地的价值受到土地非农转化“屏蔽”的程度越大,农业生产越粗放。反之,离城市越远,农业生产越集约。综上所述,该土地利用圈层现象是“杜能圈”受到非农用地的扩张中心对周围土地利用分化作用的改造而成。越靠近城市,“杜能圈”受到的改造越强烈;离城市越远,“杜能圈”保存的越完好。尽管该土地利用圈层现象同“杜能圈”有所区别,但仍保留“杜能圈”的痕迹,故称其为“泛杜能圈”。

四、运用地租曲线分析“类杜能圈”的形成机理

卢旺达丘陵地带的农业圈层现象独具特色,探究其形成机理对学生巩固所学的农业区位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一)卢旺达丘陵地带的农业圈层现象

非洲国家卢旺达的丘陵地带围绕丘陵顶部的土地利用方式呈同心圆状,从内往外依次为:第1圈层为聚落;第2圈层为香蕉地;第3圈层是内侧耕地;第4圈层是咖啡栽培地;第5圈层是外侧耕地;第6圈层是丘陵冲积地上的耕地,且分化为两个次一级圈层。其中,6A为全年都能耕种的耕地,6B是旱季才能耕种的耕地。

(二)卢旺达丘陵地带农业圈层的特征

学生探究后归纳出该农业圈层的特征:第一,该土地利用方式同海拔高度密切相关。第二,尽管该农业圈层围绕丘陵顶部呈同心圆状分布,但作为其圆心的聚落不具备农业区位论所言的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功能。首先,第3、5、6圈层均为耕地,它们共同的几何圆心不是农产品消费市场。究其原因,卢旺达农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粮食不能自给;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民拥有小于1hm2的土地,种植业规模小、粮食主要用于农民自己消费,故三个农业圈层的共同圆心是粮食生产者的集中居住地、粮食的集中消费地,但不是市场。其次,第2、4圈层的共同圆心也不是市场。这两个圈层分别为香蕉地和咖啡种植地,其产品主要供销售(国内或国外),产品运费的等值线应以市场或贸易口岸为圆心。显然,这同两个圈层以丘陵顶部的聚落为中心相悖。再次,第6圈层分化为6A和6B两个次一级圈层。6A海拔较高,雨季不被洪水淹没,可常年耕种;6B海拔较低,仅旱季露出水面、可耕种。很明显,这两个次一级圈层共同的圆心是地形上的最高点,而不是农产品销售市场。第三,距丘陵顶部越远,单位面积农产品的利润和农产品运费率并非逐渐递减。如第4圈层咖啡的单位面积利润显然高于第3圈层所种的粮食。

(三)卢旺达丘陵地带农业圈层现象的形成机理

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得出如下结论:海拔高度在该区域土地利用圈层分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一,自然地理环境垂直分异使得丘陵顶部超出当地的翠翠蝇、疟疾等昆虫,或传染病的分布上限,成为人口聚居区。其二,海拔高度的空间差异加剧了农民耕作时往返的时间效率的空间差异。离聚落越近,耕作时往返的时间效率越高;反之,时间效率越低。而丘陵地区陡峭的地形,加之落后的交通条件,使其时间效率的空间差异增大。根据比较优势,越接近聚落的地方越适宜精耕细作,离聚落越远的地方越适宜粗放经营。其三,海拔高度的空间差异决定农民劳作过程中受昆虫、传染病等侵害风险的空间差异。海拔越高,耕作时受侵害的风险小;反之,受侵害的风险高。海拔高度从另一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的空间差异。其四,特定范围内,海拔高度的空间差异决定农用地耕作条件的空间差异。第6圈层分化为6A和6B即是。该农业圈层是特定区域内海拔高度的空间差异所致的农业集约化程度的空间差异。其实质是海拔高度的空间差异所导致的“类杜能圈”,或称“山地农业圈”。当然,此处所说“类杜能圈”或“山地农业圈”不同于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前者分化的原因是海拔高度的空间差异所引起的不同农作物比较优势的空间差异,后者分化的原因则是由海拔高度的空间差异所引起的水热组合状况的空间差异。

五、启示

地理教学教案范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重要性及意义;应用研究

所谓的案例教学就是利用高中地理课本中的例题对高中地理的有关知识进行解析,以此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地理知识有关难点与重点。案例教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仍然不为常见,本文就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与说明。

一、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中应用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高中地理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案例大多来自于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这些案例较为了解,因此学生对于由案例引导的内容也相对比较容易接受。同时由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件,所以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进而高中地理的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升。另外,高中地理的课堂案例教学有助于增强师生互动,充分活跃课堂的氛围。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与互动讨论。然而,这样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正是促进学生与教师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也能及时地向教师反馈自身的问题,因此问题也能及时妥善地解决。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有着其不可忽略的弊端,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自身的教学进度进展得如何,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基本为零,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只能保留在简单的“机械记忆”,在地理学习中也有所阻碍。但是,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运用案例将地理知识与课堂学习进行有机地融合,大大地改进了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参与度,并且在此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实践精神,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需要,有效解决了我国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弊端。另外,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点是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较快,对于地理事物的思考相对来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于地理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与习惯。案例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则较高,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案例讲学时,学生对于案例要进行快速的理解与学习。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案例分析运用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案例并不是同课本内容一样,它并不仅仅是一些纯理论性的枯燥内容,也并不是随便的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教学案例必须要是与课本内容有所关联,联系紧密的例子,它必须要起到为学生学习课本内容有所启发的作用。因此,利用案例教学是对地理课本内容的有效反馈,也是对辅助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有效方法。

二、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方法

(一)实际生活调查法

高中地理的案例大部分来自于实际生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教师在对案例进行研究时应当首先对实际生活进行调查研究,整理归纳一些实际生活的素材。比如,在学习城市化的结构时,学生对于地图上的“死板结构”理解起来有非常大的困难,对于城市的结构分布及其应用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阻碍。这时,教师应当搜集某一个城市的结构分布及其应用的资料,然后对其进行相应的归纳整理,最后编写成教师在课程中应用的案例。同时教师也应当在课后组织学生搜集自己所熟悉城市的结构分布,激发学生学习城市结构分布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中再让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彼此交流总结各自整理的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对于城市结构分布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为课堂学习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搜集文献研究法

高中地理也是极其严谨的一门学科,因此,它的案例覆盖范围绝不仅仅简单地来源于生活,各种的严谨的文献也是高中地理案例重要的来源之一。这里所指的文献包括各类的专业资料,古籍文本以及一些比较有说明意义和逻辑性的影像资料。教师在搜集这些资料后,要选取资料中的精华部分,对资料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提冶,然后归纳成教学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搜集文献研究法是高中地理严谨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拓展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学生高中地理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类比研究法

类比研究法应用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能够大大降低学生对于复杂的地理知识的混淆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学案例多种多样,如果教师的案例运用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得学生对于不仅没有通过案例对地理进行有效的学习,而且还会让学生把一部分的地理知识的理解混淆。因此,在运用案例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对案例进行类比分析,总结归纳他们的相通之处与不同之处,然后利用表格或者图表对案例进行清晰的说明与展示。比如,在学习南半球与北半球的气候状况时,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容易混淆,这时教师就要对这两者的气候变化进行相关的比较分析,制成案例后展现给学生。

(四)实验研究法

高中地理中的一部分案例仅仅依靠搜集资料与实际生活是很难理解的,对于一些操作简单,可行性强的案例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完成。比如,在学习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时,教师仅仅通过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能够独立全面地去进行分析。但是,农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于地理知识以后的学习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对于以后思考问题的维度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带领学生“实践出真理”,组织学生去农场了解有关的日常操作,同时为学生讲解一些课文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多方位了解,然后学生才能做到全面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