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段考总结范例

地理段考总结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1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绿色建筑作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基调,同时伴随着可持续绿色建筑的飞速发展,却衍生出来众多的“伪绿建”。依据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给出的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作为民用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建筑发展为绿色居住建筑或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也将成为绿色建筑研究重要课题之一。居住建筑的开发一直是一个高能耗、重污染的发展行业,尤其在我国现有对住房需求不断增大的客观现实情况下,在居住项目开发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消耗,同时实现节约运营成本的绿色居住建筑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中新天津生态城05-02-03-01地块”为例阐述“可持续”的绿色居住建筑,现中新天津生态城05-02-03-01地块已评为三星级绿色建筑。   1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起步区内7号地块。地块北侧为中新大道,东临和意路,西侧为和顺路,南侧面临规划学校。地块用地为二类住宅用地,居住区用地面积7.41hm2,规划总建筑面积16.1万m2。项目的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项目定位为中高端住宅小区,在规划、建筑、施工、运营各个阶段考虑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贯穿全过程,从而为住户营造舒适健康低耗的住宅空间,同时满足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   2设计理念之本基于本项目绿色建筑设计的初始目标,在建筑设计初期,就将从规划、建筑、景观三方面进行绿色建筑设计。   2.1规划设计理念与策略   现有可持续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既是为了营造出人与自然、自然与环境、人与室内环境和谐发展的局面,此理念与我国东方文化智慧中的天地人自然辨证理论不谋而合,所以在此居住地块项目设计中整体考虑“天、地、自然”之物质与能量,同时充分运用“以人为本”的人文态度及科技文明。在项目设计中,提出了“院”的设计策略。在中华文明中,“合院”是一种汇集了中华文明精华的建筑形式(见图1)。在“合院”理念中,“空为大用”。“虚空”中蕴含自然能量,包括空气、阳光、水汽,也包含冷热能量交换。“合院”完美体现了“实体”与“虚体”的完美结合,体现了自然能量的最大流动,最大循环,最大涵容(见图2)。   2.2建筑设计绿色构想   建筑整体设计中充分运用“合院”的概念错落布置15层~18层的高层住宅建筑,中央设置大型生态绿地。其绿化景观与中心绿地及绿色慢行系统融合连接,形成系统的中庭院落,体现生命建筑单体设计在所有平面布置中,除了满足功能性的要求外,还突出了单元平面的“院”的概念,即采用“外院”与“内院”的设计原理,来凸现建筑绿色空间。其“院”的概念采用玻璃暖房设计原理,材料采用蓄热能力较强的材料,隔热密闭性较高,并用绿色植物来吸收阳光能量。夏季开窗通风,冬季关闭保暖,整体上最大可能实现被动采暖节能效果。在整体控制上,“内院”将形成整体智能化控制管理实现被动采暖节能效果。“外院”的调控由每户业主自行控制。“内院”为建筑的公共空间,主要连接建筑楼梯厅,过道的较大空间。内院的设计除了平面上连接以外,还在空中实现3层~4层挑空之立体绿化共享的形态。“外院”为每户住户的南向阳光庭院,大面宽,全玻璃暖房设计,并种植绿色植物。“外院”一般连接每户的客厅与主卧室,可以全面打开并进入室内空间。   2.3景观设计绿色理念   项目在景观场地设计上提出“立体花园”的绿色设计理念(见图4)。“立体花园”主要是指将绿化环境全面立体的实施落实在整个小区上,包含建筑屋顶、空中室内庭院、地下室做局部抬高的绿化景观。半地下中央下沉式广场种植高大乔木树林以及周边绿化环带的景观树木,形成空中、地面、半地下的多层次立体绿化形态。   3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本案为中新天津生态城内住宅项目,区内以15层~18层的高层住宅为主。遵照中新天津生态城内所有建筑必须是绿色建筑的规划指导思想,结合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满足住宅建筑所有强制项内容为首要设计任务,并依据项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满足优选项的分值指标,并以项目运营后得到绿色建筑金奖级作为设计目标。   3.1场地环境改善技术   在生态绿化与景观方面,根据碳氧平衡和绿量选择树种;小区种植绿化带,高、中、低乔、灌木搭配;树种可选择有效吸收噪声和尘埃的树种;进行立体绿化;景观设计不采用硬质铺装,提高透水地面面积比例。采用微气候改善技术,改善小区微气候和声光热环境,提高室外空间热舒适,降低热岛效应,隔绝噪声。项目采取可持续交通设计,人车分流,避免越级连接,地下停车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技术。在整个项目垃圾处理方面,将场地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改善环境,提高土地生态价值,减少污染。   3.2节能设计   在节能设计方面,采用了优于65%节能标准的围护结构节能体系,配合建筑前期总体设计,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结合天津所处的地理位置采用地板采暖技术,水电暖方面都为独立计量和末端可控的设计模式。   3.3可再生能源利用   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结合坡屋顶集中设置太阳能集热器,分户独立设置储水箱,向住宅提供大部分生活热水。并应用太阳能作为庭院灯及为公共空间照明。庭院灯均采用太阳能灯具,可吸收并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并使用。天津市属于缺水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是生态城的基本要求。雨水利用方面的设计是尽可能地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雨水外排量。本案主要收集较清洁屋面雨水及部分经绿地渗透处理后雨水,用作市政中水的补充用水。雨水处理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结合景观布置,提高净化和观赏功能。人工湿地表面种植湿地植物伞叶花、黄菖蒲、绿叶美人蕉等,从上看犹如花坛。#p#分页标题#e#   4结语   中新天津生态城05-02-03-01地块绿色建筑的设计为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沧海一粟,项目绿色建筑设计借鉴了国内其他优秀绿色建筑的做法,设计完成后也总结了整个设计过程中经验教训。绿色建筑设计之初,需各个专业与工种之间充分协调配合,并缜密考虑到项目周边的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因素,将这些错综复杂的条件统筹整合之后纳入建筑设计中,最终才能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绿色建筑的意义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2

关键词:模糊数学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初中化学课堂

化学作为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从初中三年级开始被纳入基本教育课程。初中生对于化学学科充满好奇,同时也充满疑惑和焦虑[1]。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化学课程教学要求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现在的素质教育,在教育思路转变的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为了改变教学模式,必须引进一套全新的化学教学模式和方法[2]。

一、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一直是化学课程学习的焦点和难点。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按照课本教材进行讲解。初中生的想象力尚未成熟,理解分子、原子和物质的量等抽象概念的能力有限,设想微观和宏观世界十分困难[3]。如大部分学生都很难想象像原子这样的粒子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因而他们无法在学习化学的开始阶段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微观结构,这种课堂学习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上现阶段考试的需要又偏离了化学课程教育的核心教育,不能帮助学生学习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对事物认知和探索的能力,导致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学习效果[4]。

(二)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许多化学相关理论知识的总结和延伸都是通过实验现象进行的,如果教师不注重实验课程的教学,那么学生就无法真正地理解知识。例如,学生如果只是在教材或教师的讲述中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那么就无法了解实验操作和后期考试时提到的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到底什么程度的反应才是剧烈反应[5]。此外,一些学校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仪器设备严重缺乏甚至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和实验管理教师,这种教学条件严重阻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后续高中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模糊数学评价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构建初中化学课程数据库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国内外有很多学校都将虚拟现实技术引进课堂[6]。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够让学生参与探索、构建和操纵虚拟对象,还能远程学习国内外众多学校和专家教育学者的远程精品课程[7]。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莲花好地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就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中化学课程的“物质成分”和实验操作部分,开发了一套基于虚拟现实的现实学习工具。首先,学校购买了HTCVive-wifi型一体虚拟现实设备,通过Java编程和使用的第三方软件,包括NyARToolkit、Java3D和JMF(JavaMediaFramework)对虚拟现实设备进行了优化。其次,学校构建了现阶段初中化学课程的数据库,通过在我校基础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和摄像机在视野内进行场景的标记,在计算机屏幕上同时显示其捕获的场景和由标记表示的相应虚拟对象,将部分具有危险性的化学实验记录下来,通过Java编程与虚拟现实连接,程序会检测并记录每个标记在摄像机视图中的位置,因为当标记位于不同位置时,应用程序将触发不同的动画,从而完成数据库的内容;数据库的内容则获取了互联网上国内外众多学校的可共享精品课程、学习资料及各种科研实验。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移动标记与插入的虚拟对象进行互动,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的重力感应对视觉内的场景进行360度观察,也就是说,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互动都是通过学生的动作来进行的。每个学生使用的虚拟现实设备通过WiFi与处理终端进行数据传输,因此每个设备都会相互独立地根据学生的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个连续的界面,学生可以通过鼠标和重力感应对虚拟现实中的视觉图像进行控制并互动,以获得自然的虚拟与现实的互动体验。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化学微观世界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是解决学生在化学微观世界理论教学中的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学生在传统课程学习过程中无法观察到的微观粒子,在虚拟现实中都可以观察到[8]。例如,学生可以在虚拟现实中观察到原子、质子、电子的3D视觉影像,还可以观察到水分子的结构图,以及金刚石、石墨和碳60原子的空间排布,甚至可以模拟化学反应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和反应过程中的原子交换,具体如图1所示,虚拟现实技术能准确描绘氯化锌溶解的过程。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可以使学生看到氯化锌的溶解过程,这样分子的解离、扩散及分布状态都会呈现在学生面前,此外,画面中还会提出一些问题,而图中动画过程则会反应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虚拟现实能还原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还可以做相关的实验指导,对学生零距离地进行一对一实验操作指导。

三、基于模糊数学评价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模糊数学原理的基础建立在模糊集理论的基础之上,是数学中经典理论的延伸,它通过每个研究变量的隶属函数对结果的分析来规避由个人主观性引发的误差[9]。笔者从我校初三年级随机选取20名学生(10男10女)建立评价小组,对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打分。为了直观体现各虚拟现实技术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20名学生评价的加权平均得分Xj为指标,对评语集条件进行初级筛选。笔者让随机选取的20名学生对各因素集进行逐一评价,然后统计每个因素在每个等级中的票数,计算各等级的票数占总人数比,得到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效果评价模糊关系矩阵。模糊数学综合评判集K=C*F,其中C、F分别代表权重集和模糊关系矩阵。由20位学生计算得到的模糊计算结果表明,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理论课程的认知度、实验的操作性、成绩的提升的影响有极为显著的差异,表明虚拟现实技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论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实验的操作性,学生成绩较之前也有明显提升[10]。

四、结语

虚拟现实在我校的教学试验中已被证实有利于学生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学习,共作为计算机辅助学习工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有效,同时也能提高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其成绩;同时这项技术的应用为现阶段的理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也可以在高中理科教学的其他学科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唐善国.试论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4):103.

[2]曾亚平.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2):25-27.

[3]王文艳.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157-158.

[4]李冠婧,杨桂芳,杨冬梅.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7):135,137.

[5]王娟,吴永和,段晔,等.3D技术教育应用创新透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62-71.

[6]孙宏宁,于海丰.浅谈培养初中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教学策略[J].山东化工,2018,47(17):166-167.

[7]辛本春.中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8]苏日娜.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7):112.

[9]张国立,张彤,孔倩,等.模糊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大学数学,2012,28(5):8-11.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3

关键词:农田水利学;教学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农田水利学是滁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农田水分状态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各种工程及管理措施来调节和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及其地区的水利条件,该课程与地理科学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共同为地理科学专业土地改造与整合方向作有效支撑。农田水利学作为农业工程及水利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教学改革的研究相对较多。龙远莎等[1]以铜仁学院为例,通过分析该学院农田水利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利水电专业农田水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特色化及实践环节的重点化;郭彦芬[2]就水利工程专业农田水利学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不同角度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王孟雪等[3]针对农学院所开设的农田水利学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环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多角度探讨了农田水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郭晓宇等[4]总结了在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农田水利学的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与经验,包括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课堂教学多样化等;王金满等[5]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将农田水利学的课程体系优化并重构为灌排基础、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3个部分,同时根据课程的实践性要求,设置渠道灌溉工程、低压管道输水工程和排水工程3个部分实践教学内容,思路明确,重点突出。此外,众多学者还针对该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多媒体教学环节开展了相关研究:张礼华等[6-7]提出发散选题、更新设计方法以及强化计算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等思路,用于解决传统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选题受限、设计内容陈旧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陈为峰等[8]针对农田水利学的教学内容应用VB语言,开发了农田水利学多媒体教学系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需求,设计了知识浏览、查询功能、计算功能、测试功能、动画功能、设计绘图和录像演示等功能,供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使用,显著增强了授课的生动性、直观性及交互性。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滁州学院农田水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但因该课程是在滁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开设,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和要求区别于其他高校,需要进行相应研究,以达到教学目标。

1目前滁州学院农田水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田水利是滁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该课程主要介绍农田水利学的基本理论、农田水分状况及渠道灌溉工程、农田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

1.1课程内容

1.1.1课程内容缺乏地区特色。农田水利学课程内容很多,课程涉及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灌排原理、灌水技术、灌排系统规划设计、高效节水技术设计以及灌区管理等内容,基本理论及概念较多,在48学时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需要针对安徽区域特色,适当选取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讲解。1.1.2课程内容不能反映最新成果和技术。为响应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水利的号召,农田水利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向新型灌溉方式及节水技术等内容偏重,适当增加非充分灌溉的基本原理、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与优化灌溉制度、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的质量评估、现代节水灌溉技术、灌区计划用水管理等内容的授课学时。

1.2教学模式与方法

1.2.1教学模式单一。目前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接受知识较为被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一旦长期如此必将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厌学情绪,使教学过程逐步变成学习主体缺位的纯粹教师行为,不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也与学校培养目标相违背。因此,需要发展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1.2.2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当。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虽然能够将部分真实的工程以直观、具体、形象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但也会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不能很好地互动,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另外,农田水利学中灌溉制度、灌溉渠道流量推算、灌溉渠道纵横断面设计等内容设计理论计算,使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推导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因此,需要将多媒体和板书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

1.3考核评价

1.3.1对平时考核的力度不够。目前,该课程的考核采用闭卷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少,使得很多学生持有侥幸心理:平时不认真学习听课,仅靠“考前突击”“临阵磨刀”仍然可以过关,很难达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需要加强平时考核的力度,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质量。1.3.2平时考核形式陈旧。目前课堂考核方式仍采用点名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后作业等常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氛围的提升幅度有限,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出新的考核方式(如当堂作业等)。

2农田水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滁州学院农田水利学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展开。

2.1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原有学时范围内能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及地方生产实际,更好地对接工作实践。课程内容改革要求授课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应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个人科研教学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加工精练、补充提高,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工程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相结合。一方面,课程内容上应体现出先进性,除课本上比较成熟的灌排成果与技术外,还应充分反映出近几年国内外灌排领域较成熟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非充分灌溉的基本原理、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与优化灌溉制度、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的质量评估、现代节水灌溉技术、灌区计划用水管理等。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应体现出地域特色和专业特色。近年来,安徽省开始逐步利用工程措施聚集坡面雨水,发展节水灌溉。因此,应及时在教学大纲中补充“旱区集雨节灌”的内容,介绍雨水聚集工程设计参数的确定、集流场的规划设计、集流场地表处理技术、雨水存贮设施型式与设计方法、雨水净化与高效利用技术等内容。此外,还应增加低压输配水管网的最佳设计理论与方法,喷、滴、渗灌技术与设备的最新成果,灌区动态配水计划与计算机管理等。同时,针对地理科学专业方向的要求,还应注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9]及安徽省农田水利改革[10]等相关知识点的讲解。

2.2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教学模式与方式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使课程更加直观生动,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课程“容易学”“容易教”“愿意学”,并最终实现“能学好”。农田水利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比如,灌水方法部分教学内容,该部分涉及内容广泛,需要在很短的学时内,介绍各种灌水方法的评价标准、分类及适用条件;涉及的仪器种类繁多复杂,测量手段多样,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仅仅是课堂展示观测图片或让学生观看录相,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无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因此,应该让学生到灌排试验站及实习基地进行现场观测,既直观又生动。农田水利学课程采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部分难于掌握的重要理论和公式采用板书讲解,易于控制课堂进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实际工程案例、部分灌溉方法及设计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工程实践能力,对于灌区的规划设计内容,结合安徽地区的灌区建设情况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既不增加教学成本,又能达到教学目的。

2.3考试评价方式改革

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以“应用型”为主的考核原则,解决目前课程考核方式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融入实践考核内容,使考核方式更加科学、灵活,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针对平时成绩考核,设置弹性考核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方面,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闭卷考试(理论知识)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在一些章节结束后,可以根据所讲的内容进行一次阶段性考核(弹性制),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也为后续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是否调整提供依据。同时,阶段性考核可以督促学生平常认真学习,以阶段性考核分数代替传统的简单出勤考核成绩,让学生实现真正的“出勤”,避免期末考前临时抱佛脚,促使学生真正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平时考核后开展集中答疑讲解,进一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难。

3结论

根据农田水利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滁州学院学生基础情况,该课程教学改革重点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展开。教学内容要突出地域特色,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安徽地区的生产实践中,保证学有所用。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适应农田水利的发展趋势,保证学有所长;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纯课堂讲解模式,力争多种课堂传授方式相结合,积极探讨实践教学模式,实施“项目贯通、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全面改革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方法,通过多种方式、手段考核,避免出现集中突击过关的现象,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龙远莎,杨恩其,张钟阳.地方性本科高校农田水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以铜仁学院为例[J].农业与技术,2017(17):168-170.

[2]郭彦芬.《农田水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25):110,112.

[3]王孟雪,于立红.农田水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558-21559.

[4]郭晓宇,范志宏.关于《农田水利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山西科技,2009(3):50-51.

[5]王金满,付梅臣.面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农田水利学”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7(3):85-87.

[6]张礼华,朱红耕.“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115-116.

[7]张礼华.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质量控制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330-331.

[8]陈为峰,冯永军.《农田水利学》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高等农业教育,2001(6):49-51.

[9]张跟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对策[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3.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4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对分课堂;高职

对分课堂又被称为PAD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近年来,不断有本科、高职、中职学校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践,效果如张学新所言,有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良好。对分课堂分为三个时间过程,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1]。对分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有效突破传统讲授式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无法被有效调动、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探索精神的局限性,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2-4]。对分课堂将课堂时间进行了有效划分,在进行讲授的同时将剩余时间交予学生掌控、主导,可使其在此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该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本研究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现代教学的核心理论,于2021年9月开始应用对分课堂进行“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21届招收的三年制普通专科护理专业班级中随机选取一个班级(59人)作为观察组,同一组教师授课的另一班级(59人)作为对照组。研究时间为2022年3月至2022年6月,即第二学期“护理学基础”开课期间实施对分课堂。学生均为全国统招大专生,第一学期两组学生成绩、学风评价、学习态度等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均衡(P>0.05)。学生具备普通高职学生特点,对护理学基础技能操作实训课感兴趣,对理论知识掌握一般,知识应用能力亟须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对信息化教学手段接受度高。另外,大多数学生专业思想相对稳定,肩负人民健康使命的思想已经确立,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尚需要在不断的实训操作中树立并提升。

(二)教学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以教材为基础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采取讲授为主及带领实训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融入课程思政。观察组实施对分课堂,将课堂分为讲解与讨论两部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以此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有效地理解并牢牢掌握知识,具体如图1所示。同时,教师在课堂中结合知识点适时融入课程思政。第一,教学准备。课题组集体备课,重构教学内容,确定授课计划、教学内容实施方案、思政元素与融入方法、课程考核方案,形成教案,经教学办审核通过后,按计划授课。将微课、拓展内容等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同步发送给学生。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经集体备课、教学内容重构后,对本学期60学时进行分配,对分学时设置如表1所示。第二,理论对分课堂。理论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按照课前任务、课中讲解、内化吸收、分组讨论、课后复习巩固的过程开展教学。具体来说,一是课前任务。教师按照临床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相结合,安排课前任务,并检测学生预习效果。以隔离技术为例,课前任务包括感染链的形成,常见传染病如水痘、流感的不同传播途径,临床操作视频等,并用4~6道单选题测试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二是课中讲授。教师对课堂进行划分,首先讲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而后着重讲解重难点,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学习。采用隔堂对分的方法,讲授过程为90分钟(两学时,部分内容为讲授1学时、讨论1学时),教师结合知识点适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三是内化吸收。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后,要在课下内化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总结通过教师讲授和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及其应用,并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条理性的总结或绘制思维导图,同时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记录下来。四是分组讨论。按照异质分组的方法,教师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组9~10人。第二次课时,小组中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组内学生共同讨论交流,遇到通过争论无法明确的疑问,要记录下来。在交流讨论下,学生能够取长补短,真正地掌握相关知识。最后20分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总结归纳,解决学生未能得出结果的困惑之处[5-8]。五是课后复习巩固。学生可将课下自主学习完成的分组任务上传学习平台进行“亮闪闪”展示;将自己学会但组员不理解的问题写出来或对其他组出题进行“考考你”,并为其讲解,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对存在疑惑的地方,学生可以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寻求队员的帮助,最终完成“帮帮你”。通过“亮考帮”,可实现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第三,实训对分课堂。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先进行演示,再挑选学生回示,并指出学生存在的优缺点,矫正强化操作细节,之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课下要进行自主练习,并总结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二次课时,小组内的学生边模拟练习边进行讨论,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操作建议。教师可以针对此类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演示,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以便增强其操作的实际规范性。在实训练习中,教师要用精益求精的技术操作感染学生,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对技术进行优化,在操作的过程中如何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评价方法

1.理论与实训考核。在学生讨论环节,教师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加分鼓励。理论知识及实训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全面考核。理论考核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考核,每章考核累计为平时成绩;实训项目按照竞赛标准对每个项目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单列。对于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需要以再次讲授、让其他学生带动、增加课后自主实训的方式帮助其不断进步,最终推动整个班级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9-13]。学业综合评价包含10%的学风评价(含到课率、课堂表现、参与讨论)、40%的过程性评价(作业、发言、章节测验等情况)及50%的终末评价(即期末考核)。2.问卷调查。对所有参与对比实验的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密切关注,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体验、学习习惯和专业认知四个维度入手编制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并在护理专业实施调查,借助SPSS20.0软件分析收集数据,检验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调整问卷结构,最后形成有效问卷。问卷共有25个条目,包含四个维度,每个条目分值为1~4分,分值高低表明学生各维度的实际情况,分值越高表明学生学习态度越好,反之则说明其学习能力有少许欠缺。同时,为方便对比,可在对分课堂实施前后定期对学生展开相应的测试,将与教学重点知识相关的试卷发放给学生,让其独立完成,以此保证公平公正性。平时与最后考试成绩的满分都为100分。若对分课堂实施后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均优于其他传统教学班级,就表明该教学模式具有一定价值。

(四)统计学处理方法

运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理论与实训考核

在学期末开展了学业综合评价,对照组学生的学风成绩为76.52分、过程性评价成绩为71.58分、期末成绩为78.62分,综合评价成绩为75.59分。而观察组学生无论是学风成绩、过程性评价成绩,还是期末成绩都明显得到了提升,分别为84.22分、88.59分、88.64分,综合评价成绩为88.18分。两组综合评价成绩相比,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学生学习态度

两组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明显的差距,对分课堂实施后学生各项评分有较大的提升,两组学生总均分分别为86.23±2.92分、94.17±2.42分,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三、讨论

在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分课堂能突破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给予学生更强的参与感、体验感,使其创新能力及主观能动力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通过组内讨论交流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后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实训课中学生有充足的操作时间,可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且在探究中不断发现新知识,并逐渐提升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也能够得到显著改善。本次研究对两组学生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比后可以发现,实施对分课堂的观察组学生不论是学习态度还是成绩均优于实施前(P<0.05)。

(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三教”改革鼓励教师通过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职“护理学基础”对分课堂中,一是教学设计做到了重点突出、适当留白,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讲授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是实施内化吸收和讨论的前提[14-16]。对分课堂模式下,课堂讲授时间被重新分配,教师系统讲授知识框架,但并不包含所有知识点,而是适当留白,从而能有效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对课程进行模块化重构,对学生的认知、学习基础、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确定重难点,把握讲授内容与时间,以保证教学效果。二是教师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的讨论氛围,引发了学生讨论的兴趣。在讨论环节[17],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讨论氛围,让学生都敢于发言、乐于发言,避免课堂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教师要强化生生、师生互动交流,认真倾听学生讨论,以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发现有学生提出或解答出有新意的问题,要即时给予表扬或加分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师知识的深度、广度、灵活度激发了学生对话的热情。教师在指导或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时,要能抓住学生讨论中的知识点、闪光点、创新点,甄别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动态,并分别予以表扬、鼓励或矫正。

(二)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影响

高职“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任何的操作都需要以此为标准完成,因此学生只有牢牢地掌握理论知识,才能为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而实训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操作“实习+培训”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并引导其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护理学基础”课程设置中有50%的实训课程,主要是护士临床常用且必须掌握的基础护理技术,具体包括满足患者安全、舒适、营养、排泄需要的护理技术,如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药物治疗、静脉输液、输血、病情观察、危重患者抢救等护理技术,需要在实训室由教师示教,然后学生进行练习,直至完全掌握。对分课堂中的实训教学增加了内化与讨论环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为什么这么做”“不这么做的后果”“还能怎样优化”等问题,真正达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时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学习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

对分课堂比传统课堂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即时评价、阶段评价、发展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高职“护理学基础”对分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学业评价方案定为学风评价(10%)+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50%),合为综合成绩。教师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讨论、发言等情况及测评成绩即时记录,在小组讨论作业上传后,记录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成绩,阶段考核计为平时成绩,应灵敏、准确、切实地记录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学风评价,以确保评价的功效。增加学风评价等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互帮互助,从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中查漏补缺,进而从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概括来说,综合评价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来说,把每一次每一点进步记录下来,有助于增强学习的动力,培养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也减轻了班级两极分化的情况。此外,增加对分课堂的知识内化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有了一周的时间进行内化吸收,顺应了学生学习的规律,改变了学生“听讲—复习—考前突击”的习惯,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四)课程思政融入对学生专业认知的深化

高职“护理学基础”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课程思政融入更易“入脑入心”,更易评价。在讲授阶段,教师应结合知识点融入思政元素;在讨论阶段,学生可通过讨论领会思政元素在专业中的引领作用。从教师引导到自我感知,学生主体意识觉醒并外化到主动学习、刻苦训练,从被动到主动转换,“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在学生知、信、行中真正落地。同时,在对技能操作不断内化、讨论、答疑、总结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爱岗敬业的价值观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结语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5

【关键词】课程思政;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因此,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按照立德树人的任务,立足时代背景和现实发展,不断探究课程思政的具体做法,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三观正、有理想的青年,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爱国精神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一、课程思政教学形式

课程思政教学以启发式、辩证式和分层式三种教法为主,教师应根据具体课程内容,灵活交替使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以教师的“浸”为主导,以学生的“入”为主体。首先,启发式教法侧重增进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为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效率,增强知识记忆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提问、解答和总结的互动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其次,辩证式教法鼓励学生有据地质疑,有理地思辨,打破“不会创新,不敢质疑”的僵化思维。教师应该以多角度看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起到“灯塔”导航的作用,不预设正确答案,倾听学生不同的想法,鼓励反思、质疑和对比。最后,分层式教法要求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设置阶梯式学习目标,对学生分层进行因材施教。例如口语课程中,在正确语音语调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口语能力的差异,进行不同难度的英语思维表达训练。

二、课程思政教学考核方式

课程思政教学的考核主要从教师端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搭建和学生端的课程思政考核两个维度进行。高职国际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建设立足于超星网络平台在线课程,以专业英语教材为基础,辅以线上的热点实事案例库。案例选取既要结合教材单元的思政要点,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实效性,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共同进行案例筛选。既增进师生互动交流,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分析评论。学生端的课程思政考核以学期阶段考查和期末能力模块验收的形成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基于英语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思政内容虽然不进行单独考核,但将有机融入整体考核设计。课程考核设计的核心是思政元素与学科技能的融合,脱离学科内容的思政教育考核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失去隐形思政教育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时事点评、案例分析、团队任务等形式考查学生的价值观、思辨能力、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思政建设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和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思政教学改革有了新的目标。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离不开大视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离不开科学创新的教学理念,密不开高品质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也离不开科学创新的实践指导。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合理,老师的授课要有侧重点。每节课有很多知识点,学生的接受能力却有限,老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就应该有侧重点地准备课件,将重要的知识反复精讲,多布置习题让学生去练习和巩固,学生在完整接收到知识点的同时,才能在此基础上多加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1.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前提。新时代商务英语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外语类学习的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能力、研究能力等多个方面,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水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要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从学习中积累和更新知识,成为合格的文化传播者,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

2.加强政策理论学习。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职业规划联系在一起,将中国国情有效地融入商务英语课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及文化的差异,运用好教材,但不能只是机械式记忆,还要注重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问题,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

四、课程思政建设与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方法

1.导入新课,引发兴趣。商务英语学习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整体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注意让学生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也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学困生克服知识盲点和不怕困难的信心进行培养。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多表达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循循善诱,和他们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具有较为旺盛的学习势头。

2.营造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校园开展多项活动。如,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每人都拿出一本自己最爱的英语书,捐赠给班级或校园的图书角。并给每一本图书编号由专人保管、借阅书籍。另外,还可通过“好书漂流活动”和跳蚤市场等形式将图书传递到其他人手中,互相借阅,丰富英文书的阅读种类。

3.通过英语,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英语是一门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规定相关场景让学生们用英文交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形成用英语来日常对话的习惯,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学生的语言学习。课本也十分重要,老师应该精选教学课题,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同龄人之间的问题沟通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让学生们通过彼此交换意见来解决问题,构建起各自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在温故而知新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4.改变教学方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老师应该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通过所设置的具体场景,构建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英语表达中形成思考能力,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去主动打开自己的思维,自主进行学习探究,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老师可以通过一些英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有效利用时间去向学生展现英文的魅力。

5.突破传统教育,真正实现英语学科的教育目标。在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校为了应对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读写要求更高,甚至完全不重视听说。这就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是单向的,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基本被消解,不利于课堂本该有的思维发散与碰撞,会压制学生本该展现的丰富想象力。因此,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不仅要重视读写,更要构建起听说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更加丰富的课堂中畅游,显著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6.运用直观教学,发展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就要求老师自身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大多数老师的语言表达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充分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以具体实践来丰富感知老师传授的知识,并通过练习巩固已经学习到的知识。

7.良好的教学管理能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处于课堂重要的辅助位置,因此对于校方来说就应该管理好老师,定期对老师进行课堂考查和高质量培训,完善教师团队的不足之处;对于老师来说,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总结学习经验,保证课堂的严谨性和学习的趣味性,不断增强自身的执教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8.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信心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很多学生因为学习成绩持续低迷,并经历了多次挫折丧失了学习信心。为了让他们重建学习信心,老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鼓励,对于他们取得的成绩,老师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公开的表扬。老师应该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发掘,并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有所获,建立起学习自信,这样才能打好学习基础,成绩逐渐得到提高。

五、结语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6

1高职课程体系概述

1.1高职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1)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高职教育注重实践和时效,短期出人才,所以不能沿袭本科学位教育方式。工业设计专业针对一个企业需求分布广泛的设计岗位,需要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和知识面。(2)实践课程缺乏职业性。有些实践课程的设置还停留在书本模式,没有延伸到岗位需求上,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职业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兴趣去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这样也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3)课程体系不够连贯,不能很好的衔接。工业设计专业涉及知识面广,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很好的结合,往往学生不能把专业理论很好的应用到后期的产品综合实践上面。(4)培养层次不够明显。本专业学生层次比较复杂,培养时间短,批量化的教育只能造就部分优秀学生,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往往以一个标准来培养学生,缺乏灵活机动性。

1.2高职工业设计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1)符合职业教育特点。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时间短、实践强,工业设计专业相对课程较多,所以课程设置上不能照搬本科院校课程设置,而更应该注重于实践性更强,更贴近职业动手能力的课程。我院工业设计专业采用工学结合“5+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五个学期在校内进行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及生产性实训,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同时为了兼顾学生的学期课时安排,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对课程做详细的讨论调研,最终确立整体课程及课时数。

(2)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要求。包豪斯的成功,在于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同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在教育模式上值得借鉴的经验,使技术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包豪斯的课程一部分是设计思维的培养,一部分是技术方面的训练。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技能。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目的。工业设计人才整体结构为:设计管理型人才、高级设计人才、设计人才和助理设计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级设计人才和助理设计人才。所以课程设置上更偏重于实践。如:构成实训、综合产品设计实训、设计表现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实践课程,最终以培养学生产品设计技能为目的。

(3)课程以实用为亮点。高职类学校更偏向于技术、实用性用途的课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同时能很快的适应即将到来的顶岗实习,为更快更好的适应职业岗位打好基础。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实施,专业教师会积极地探索“学习性工作”教学思路,即以实际工作、竞赛项目为基础开展教学。由老师寻找项目如技能大赛、企业大赛、企业委托项目,在课程教学或实践教学上由学生完成,这样即消化了学习知识同时也出了教学成果,如设计构成实训,快题设计实训、家电产品设计实训等课程。

2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专业理论体系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美学、工学、设计方法等基础知识,为技能实训课程做知识准备。由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课程和总课时数限制,大学一年级课程的内容以工业设计基础知识、美术基础和设计思维培养为主,建立学生对于专业认知和兴趣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更侧重于形态、空间、色彩方面的技能训练。比如《设计构成》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如何建立图形、色彩、立体和产品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形态塑造的方法。大学二年级开始进入产品设计专题项目,从简单的产品设计入手,开始熟悉产品设计流程,了解产品基本结构并能够初步处理工程和设计之间的衔接问题,了解设计材料和加工工艺。大学三年级进入训练项目综合阶段,引入市场调研、消费者行为调研分析和产品形态、色彩心理因素,同时引入品牌理念,让学生参与实际产品设计竞赛或产品设计项目。最后的毕业设计项目的实施则能体现了学生的整体能力,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企业实践的过程,在毕业前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第五学期的理论课程围绕实训项目,体现了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设计能力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的进步过程。针对实际项目进行的理论教学课程教学,递进式的能力培养更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

3实训课程体系

实训课程作为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核心,可以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基本能力掌握情况。我院工业设计实训学时约3000学时,根据三个学年对学生能力培养其需求分为四个能力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设计表现技能模块、综合执行能力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技能训练呈递进式发展,同时也遵循了工业设计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企业工业设计岗位主要的工作任务为:市场调研分析、设计表现与提案、3D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与手板制作展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培养学生基本的设计表达能力和设计思维,建立一定的形态与美学基础,比如《构成设计实训》,培养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从设计构成理论出发,帮助学生建立造型设计意识,为以后的造型设计打基础。实训课程有:设计构成实训、金工实训、测绘实训。

设计表现技能模块:培养学生二维表现能力,产品设计基本技能,对产品机械原理、结构、形态有基本的了解和造型能力。主要课程有快速表现实训、快题设计实训。综合执行能力模块:能熟练进行项目设计、具备产品三维表现能力和一定的材料与工艺知识,主要实训课程有:家电产品设计实训、材料设计实训、产品改良设计实训、交通工具设计实训。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培养学生项目设计综合设计能力,具备从市场调研到产品实物展示的全套设计技能,结合具体的设计比赛项目、引入品牌理念,形成完整的工业设计流程。主要项目有:综合产品设计实训、品牌产品设计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综合训练。学生在完成基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后,通过企业岗位培训,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产品设计流程,提出设计成果完成毕业设计制作来检验学习效果。

工业设计专业三年课程安排如下:第一学期:工业设计概论、透视技法、机械制图、设计构成;实训:设计构成实训、金工实训。第二学期:设计程序与方法、机械基础、电工学、快题设计、CAD;实训:测绘实训、快速表现实训、快题设计实训。第三学期:人机工程学、造型材料与工艺、家电产品设计、Rhino、产品设计;实训:Photoshop、家电产品设计实训、材料设计实训。第四学期:Pro-E、产品改良设计、交通工具设计、仿生学、产品机构设计;实训:产品改良设计实训、交通工具设计实训。第五学期:模型设计与制作、展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逆向工程;实训:综合产品设计实训、品牌产品设计实训。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4结论

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在工科院校的重视度还是不够,学生没有完整的实训场地,实践成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实训如果出不了高质量的作品,往往学生对实训就会缺乏很强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我院工业设计专业结合示范性院校建设中的重点专业建设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全面推动课程体系改革,结合各种大赛、企业项目引领式的实践教学,注重在完整的教学设计实践流程中培养具有设计思考能力、设计表现能力、三维表现能力、模型制作与展示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但实训场地建设和实训结果的验证还需要更完善,才能使工业设计成为一种技术与审美的结合。

作者:喻长发 朱玉丽 单位: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专题研究课程的高度综合性体现在知识结构和个人能力两个方面:知识结构的广度涉及专业设计常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个人能力集中表现在日常生活阅历、协作性、社会认知能力等。而我们当前的设计教学模式基本程序为:该门课授课教师讲授理论(大致4~8课时),然后学生调研、完成作业,教师给出成绩,中途教师会检查中期作业情况。这样的授课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弊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教师的知识局限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有针对性地拓展,单一的授课方式也不能带动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学评价由于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也会有失公平。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针对工业设计专题设计课程存在的不足,本文作者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以下改革探索。

1.开放式教学

①空间开放。专题研究课程作为特色课程应该具备相应的开课条件。全国开设有工业设计专业的各校大四学生根据个人发展意愿可以进行一学期以内的互换(毕业文凭不涉及变动)式学习。本门课开设场地可以是学校和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给学生创造了积累人生阅历的条件。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成都地区的家居业和汽车业都发展迅猛,因此相应的专题研究课程实训基地容易解决。而鞋业虽然在成都地区也有很大的生产基地,但相比较其他同类生产城市的规模,成都优势并不突出。江浙沿海一带开设鞋类、眼镜类等专题研究课程应该具备更多优势。有的放矢地创造学习环境利于全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协调性、深入性,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方式吧。正是有以上认识,在倡导跨校互换式教学模式的设想方面,本文作者根据学生意愿选送大四同学去了具有陶艺专业性很强的四川美术学院深度研习创作陶艺旅游产品。该生在陶艺旅游产品设计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很好发挥,不仅获得四川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并且目前也在从事相关工作。

②时间开放。时间开放是相对而言的,针对大四学生开设的专业研究课程在教学过程的时间安排上可以灵活处理,但阶段性的教学完成质量应该严谨,教学进度检查这个环节是对学生自我完成学习过程的监督。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特点安排教学时间,学生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合理调整自己的时间,这是学习计划的一部分,是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养成终生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自觉、自愿、自由的学习状态是大学生活的魅力所在。

③学术开放。工业设计专业具有融科技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特点。专题研究课程不仅要对过去所学知识技能进行一个模拟总结,还需进行特定专业方向性的研究。笔者认为针对工业设计理工科生的特点,很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灵活穿插于专题研究课程里讲解。如:进行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时,我们主讲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课时邀请历史旅游专业、商学院或文学院的教师开设主题讲座。这不仅是知识体系的拓展,更是创意思维的启发,学生能从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长河里运用文化基因,挖掘开发旅游产品的潜在市场,针对我国特色文化还能做系列的中国文化产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再创造活动。空山云雾———香台设计从水墨宏村得到的设计灵感,描绘了安徽宏村黑白建筑、山水起伏的水墨画面。它的形态特征不仅符合当地人文特色,而且兼具熏香与装饰摆件的功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旅游产品。

影砚是针对中国宏村设计的一款旅游产品,它是利用宏村建筑特色与当地文化象征的墨砚相结合而设计的,墨汁倒影着白墙黑瓦,给书写者一份相映成趣的意境。又如:家居产品设计主讲教师也可以请实训基地的资深设计师、工程师等开设一定比例的课程,实现零距离的实践教学。交通机具或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等,主讲教师同样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扩展学生知识面是表层,打开学生的创新视野才是目的。学生可以通过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看到未来人类、自然发展的轨迹或是了解生物构造的特征来启发我们产品结构、功能的创新。地理与资源科学的知识体系也是工业设计学生开启生态设计创新思路的源泉。诸如此类的多学科交互式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探索,不仅使专业课程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实现技术与艺术高度的融合,而且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式,是一种有效、有趣的开启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可能像技术性知识那样传授,它更多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是一种多方向、发射式的问题思维模式的培养。另外,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有助于专题研究课程的学术交流。教的过程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不可小视,比如,专题研究课里会涉及很多现实的生活常识,这些课外常识在同学之间是可以轻松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的。并且,专题研究课程不可能在教室完成,所以制作阶段,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同学也可以方便带动别的同学。本文作者在旅游产品设计及家居产品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几场同学分组讨论的时间,如图3家居产品设计课堂分组讨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展现了各自的优势,而且率直表达个人意见的精神值得推广,因为学术争论是不需要伪装的。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的改进。它一般包含教评学和学评教两个核心环节,前者主要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后者主要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主体单一、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问题。以旅游产品设计和家居产品设计为例,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①教评学。目前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模式导致了教评学的评价主体就是任课教师的终结式过程。我们以旅游产品设计教评学为例来探讨改进方案:从本文论述的前面部分可以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有多个有目的、有联系的教学环节的有机组合,因而对教学不同阶段的考核应该由不同评价主体依据不同考量标准来判断。旅游产品设计教评学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评价主体由主讲教师、辅助教学教师(历史旅游学院的教师等)、同学三方组成,比值为5:3:2。其次,评价内容,主讲教师以设计技能的综合考核、考勤情况为主,辅助教学教师以旅游开发的宏观视角评判为主,互评同学以同学的协作性、集体意识、创新意识为主。最后,评价形式,过程式评价结论由主讲教师综合以上评价主体的考核结果得出最终分值或等级。经过以上多方的考量,学生在学习中过程表现出来的知识性掌握、能力培养、品行都能得到较全面、客观的促进和评定。

②学评教。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评判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学督导、同行教师。针对家居产品设计专题研究课程的学评教我们做了如下调整。首先,教师学术水平主要通过科研考评的方式,而对于设计类教师的科研考评途径,笔者认为应该更多从应用型的设计实践来看待。在德国、英国等国家对于工业设计教师的准入要求很明确的一条就是具备一定年限的设计实践工作经历。从实践中提升的学术观点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社会需求。家居产品设计任课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课题研究项目。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发展的学术观点更能活跃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教学能力的考评可以通过教学督导、同行老师的随堂听课以及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准备、授课方式、教学辅导、教学效果来评判。值得关注的是,在我们家居产品设计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同学在对该课程的评价时都特别强调和肯定了授课方式这项评价内容,这说明一个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是教学的方式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百家争鸣”。讲台专属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科目的教学规律。另外,我们应评价透明,特别是教学督导可以在听完课后跟教师进行沟通,以促进教师的发展。若任课教师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可以在教研室会议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也便于同行教师的交流学习。

三、总结

通过工业设计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多学科交互式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使工业设计真正体现“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专业特点,促进多学科师生间的学术互动交流;同时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成绩更能体现其客观公平性,也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作者:岑华 母洪都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第三篇

1.教学改革实施对象及内容

立足我校实际,为进一步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教学对象以我校工业设计专业2010级学生(文科班22人,理工班19人)为授课对象,该项目的研究内容从人机工程学教学方式方法、课堂作业、实验、最终考核等方面入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改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化其人机分析思想;第二,引导学生应用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增强课程学习间的联系性;第三,课堂作业围绕课堂讲授,安排讨论课,使学生能深入学习相关理论,而不是浮于表面;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导学生指向关键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全面思考;第四,加强实验教学,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安排人机实验,使学生学会从实验中体会人机系统的重要性,并应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产品设计分析;第五,最终考核,主要改革试卷考题设置,结合平时作业给出最终成绩。

2.具体措施

第一,以前的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附加课堂提问,学生学习时很是被动。在此次教学改革中,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增加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思考,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例如,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进入课堂讲授,而是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自主发言,教师给出的讨论题目是“寻找生活中使用起来很方便的、令你满意的产品,同时寻找生活中使用起来不方便的、不满意的产品”。讨论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产品来分析其满意程度和方便程度,有的学生选择同一产品来分析,例如火车硬座的问题、暖壶的问题、宿舍床的问题、U盘的问题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人机问题,通过这样的发言引起学生对人机工程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随后的课堂讲授结束后,任课教师会阶段性的留一些作业,并安排学生到讲台上讲自己的作业,所有同学针对他的作业进行讨论,期间产生的一些辩论很精彩,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与以往盼着下课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各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一般都会有不同的任课教师担当,因为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鉴于此,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课程之间的衔接程度不够,在教学大纲里规定的先修课程成了一种摆设。在此次课程里,前期分析要求学生用《工业设计方法学》里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例如头脑风暴法、鱼骨图分析法、相关表法等。针对校园直饮水机进行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从而有助于解决问题。在最终建模上,要求学生用所学软件进行建模,进一步增加课程之间的联系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校园直饮水机现存主要问题人性化问题各个操作环节反馈少人对机子缺少亲切感磁卡区问题刷卡反馈不明显刷卡位置有点高指示灯与显示问题显示内容单调金额跳动不稳定指示不明显而且偏右冷热指示缺少进程提示接水区问题接水区很滑,而且放不下大点的杯子热水外溅出水口卫生问题不知道接水量按键问题没有颜色区分按键功能少按键太小按键不灵敏输水管道问题没有排水系统管道附近没有节水开关裸露在外面难看

第三,课堂作业改革是此次教学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点可结合第一点来进一步阐述。以往的课堂作业都是讲完一部分内容布置一个作业,讲完另外一部分内容了又布置另外一个作业,任课教师收回作业并批改后再下发给学生,只存在学生跟老师的交流,学生之间没有交流,鉴于这些弊端,此次课程教学中只针对一个产品作为课程课后作业即校园直饮水机。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设计中能够进行更深入的设计。在讲完人体测量一章后要求学生针对校园直饮水机进行测量,并对照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其尺寸是否合理;在讲完人的行为一章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接水同学的行为,并分析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在讲完控制器设计后,针对校园直饮水机的控制器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在讲完工作空间设计部分,对校园直饮水周围空间进行分析;在讲完人机系统设计之后,对整个校园直饮水机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前期分析进行人机设计,期间穿插一些讨论和实验,有助于为后期的设计做准备。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还会提出一些问题,回答一些问题,启发学生反思一些问题,经常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设计没有对与错,有争议可以讨论。

第四,安排人机实验,由于我校没有人机实验室,以往的人机课程单纯的讲理论,没有实验,在此次教学改革中,增加了这部分内容,虽然实验条件不是很完备,例如在学习完人体测量这一章后,给学生分组,自己准备实验器材,对照书上的测量项目进行了现场测量,并形成测量数据,虽然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测量的数据会有很大的误差,但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科学测量的重要性,并依据这些测量数据制作了本人的二维人体模板。在制作二维人体模板的过程中,关节部位连接是一个难点,关节的活动范围如何控制,有的同学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实现了应有的功能。后续课程里的实验主要针对校园直饮水机进行。第五,最终考核。我校人机工程学的课程性质为考试课,学生期末要进行闭卷考试,以往都是按照标准的试题类型进行设置,有填空、选择、辨析、简答、综合分析以及论述题。这种题型决定了学生必须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在综合分析以及论述题方面学生得分率偏低。此次考试改革之后,试卷只出了八个题,除了一个计算题外,其余七个均为综合分析和论述题,没有刻意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知识,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进行人机分析的能力。

3.阶段性考核结果分析

考核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考核主要通过考试来进行,第二阶段考核在后续的产品设计系列课程中体现,第三阶段考核即为最终的毕业设计,本文重点讨论第一阶段。考试人数共41人,满分100分,考试题目如下:(1)简述人机关系和人机矛盾的演变与发展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10分)(2)计算:设计计算公共汽车顶棚扶手横杆的高度,并对比抓得住与不碰头两个要求是否相容,如互不相容,如何解决?(15分)(3)下图是两把理发剪,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10分)(4)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上图。(10分)(5)从人的角度考虑,影响人的环境因素有哪些?(5分)(6)通过一个例子简述人机功能分配问题。(10分)(7)针对太原市公交系统进行人机分析。(20分)(8)我校各个教学楼及实验楼均增加了校园直饮水机,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并针对自己的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良方案。(20分)说明:第(8)个题目的再次出现,希望加强学生对该产品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希望学生能有新的想法。分析:从上述统计表中可以看出:除第(7)、(8)两题外,其它题目的最高分均为满分,平均分处于中上水平,总体成绩令人满意。

4.教学评价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7

关键词:课堂管理平台;高等数学;教学模式

课堂管理平台是当前高校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辅助教学平台,与传统的教学管理平台相比,课堂管理平台应用范围更广,使用更加便捷,辅助效率更高,系统更加成熟和完善,是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帮手,课堂管理平台逐渐完善的功能让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扩大,使得更多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衔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高数理论知识,显著提高了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构建课堂管理平台的意义

课堂管理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把课堂上没有吸收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新奇又有新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汇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任意调取每个知识阶段的课程视频,对教学过程中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并通过作业库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不断深化和理解,进而做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自学能力。课堂管理平台将教育者从课后辅导和不断重复的知识讲解过程中释放出来,从而使得教育者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来提升自己,加强自身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完善。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并且还能有时间针对学生的情况做具体的了解,从而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做不同程度上的培养工作[1]。也就是说,教育者能够花更多的时间找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能够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进而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成绩。同时,该平台还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监控,对学生学习的时间以及着重学习的内容都能做到相应的总结反馈,帮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情况以及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们的情况。

2高等数学教学发展现状

高等数学是许多大学的基础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高等数学和中学数学相比,学习内容更加广泛,学习更加深入,学习也更加需要学生的自主性,但是从本质上来说,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当前我国高校高等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2.1教学模式落后。当前许多高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单向向学生灌输高等数学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教授的高等数学理论知识,教师往往借助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2]。教师在课堂中使用课本边讲解课本内容,边将高数推导过程写在黑板上,是当前许多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常见的一幕,且大部分高等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推导,将自己立于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原则背道而驰。此外,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在对知识理解有疑问时不能及时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学习止于表面,没有展开自己的思考,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且课后教师也只能通过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接受和理解情况,对于理解和掌握不好的学生不能有效地进行弥补,导致教学质量差,学生差异性明显加大。

2.2高等数学教材的使用混乱。部分高校使用自己学校编写的教材展开教学,教材内容参差不齐,有的不能兼顾系统性和科学性,此外,许多高校的教材沿用多年,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与当代高速发展的科技文化失去联系,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惑,感到学习高等数学没有意义,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3]。2.3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素质教育实施一段时间后,国内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高校在高数教学实践中发现,素质教育这一全新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各大高校,但是许多高校在实际教学执行素质教育理念时往往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主要还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评价几乎没有,忽略应用能力培养。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4]。而在实际教学中,高等数学教师往往偏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结构严谨。而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素质教育等重视不够,这是高职教学改革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这也可以看出,当前在高校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逐步去完善。

3基于课堂管理平台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构建

研究表明,高校要迎合时代教学改革首先就要构建和完善教学平台,积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选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结合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实施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分析交流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解决,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1课堂管理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大一新生刚刚结束高中阶段的学习,怎样从中学数学的学习方法、课堂听讲、学习进度等教学模式转变到大学里的高等数学学习中来?高等数学是高校绝大部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而高等数学又与中学数学有很大出入,需要学生做好角色和身份的转换,这种转换仅仅依靠学生自己难以完成,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因此,在构建课堂教学平台时,高等数学要将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定位在辅助教学工具,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并通过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管理平台还可以构建课前预习和课后答疑功能,通过作业库发放作业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讨论话题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完整地实现课堂教学管理平台辅助课程的目的[5]。大学生受到高中学习方式的影响,更加习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书本理论知识以死记硬背为主,理解记忆较少,且中学由于学习压力过于紧张,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接触网络资源,因此教学管理平台这一网络学习工具是大部分大学生的第一次,学生对于平台的各项功能不熟悉,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浪费学习时间,因此,教师在使用课堂教学管理平台辅助教学时,要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扭转学生的思想观念。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平台使用方法,减少课堂过程中学生由于系统使用问题占用的时间。

3.2更新学生学习理念。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往往通过树形结构展示课程的内容,直观看是文本方式显示,因此,学生只要稍加用心就可以迅速了解到课堂教学管理平台的各项功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改变高中形成的被动学习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说,自己试着注册和完善系统中的个人信息,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课程资源、通过系统提交作业、通过系统发表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等,通过类似的方式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扭转学生学习理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从高中高度紧张被动的学习氛围到大学相对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做好课程学习的督促工作,避免学生课程学习的断层[6]。

3.3构建课程教学信息模块。高校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管理平台中信息模块的建设主要是指课堂教学平台中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包括课程简介、教学重点和难点、考试大纲、学习进度、课后作业等,上述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细化后的展示,比如说,学习进度要注明每一个课程内容讲解的时间和时长,各阶段考试的重点内容,学生考试前复习的方向和时间,学生知识巩固的时间等,使得学生在使用平台学习时更准确地把握学习节奏[7-8]。教学重点和难点中要将预习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要求、复习要求等都纳入,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管理平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学习中实用性最强的一部分,但是也是教师最不能全面照顾的一部分,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班上学生情况评选一位助教,帮助教师关注学生的作业情况,向教师反馈班级作业综合情况。而有些学生也会忽略向教师反馈作业情况,因此,教师将布置的作业放在课堂教学平台中,设置一个互动交流的讨论区,学生可以在这个讨论区对作业中存在的疑问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也可以及时对学生的疑问做出答复,教师还可以将学生作业中的优秀作业和答题模板展示在讨论区,供学生参考,这种让学生通过交流了解,找到作业的正确解答方式,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学生彼此之间团结合作解答问题的能力。另外教材中的自学部分也可以纳入课堂教学平台中来,这部分主要是针对课堂学习后仍然游刃有余的学生,学生自主使用辅助学习,更加深入了解课堂教学内容。比如说,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建模等。

3.4构建课程交流互动模块。现阶段的课程管理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模式,是学生主动学习以及教师授课的另一种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借助网络平台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种在教材之外的学习方式,并且对学生们的作业展示、单元自测、模拟考试以及答疑讨论等内容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也为高等数学教学提供了互动交流的途径,比如说,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批改,学生之间学习资源交换。课堂教学管理平台中学生最主动使用的是讨论区。除了交流作业中碰到的问题外,多数学生还会提出题目解答的新思路,教师在此时可以作为交流论坛的旁观者,及时肯定学生好的想法,并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9]。此外,学生还可以提出关于理论知识和解答方法的疑问,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也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能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课堂学习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3.5构建测试及系统管理模块。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可以开展问卷调查,比如说,在学生刚入学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学习调查,从而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之后定期对学生的课堂适应情况开展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的实际结果对课堂教学管理平台中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学期结束时再对学生开展课堂教学管理平台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反馈学习情况。课堂教学管理平台还可以发放期中和期末考试,由于系统限制,部分高数公式不能顺利输入系统,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开展测试时,多数时间是通过选择题的方式进行,系统的这一局限限制了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但是也可以拍照上传的方式发放简答题和计算题,只是学生的答案也要拍照上传,这给教师的批阅带来了很多问题,这个时候助教就可以帮助教师批阅,把最后结果反馈给教师就可以了[10]。教学管理平台的功能还是十分强大的,甚至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进行追踪和评价,比如说,每个板块学生访问的日期和次数都可以明确统计出来,统计完成后既可以看到不同板块的访问度,不同学生访问不同版块的具体次数,学生一个月加起来的数据汇总,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管理平台统计的这些数据,分析出不同性格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可以通过教学管理平台统计的数据了解到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板块以及最不感兴趣的内容板块,从而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进一步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4结语

地理段考总结范文8

中学政治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中学政治课教学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辅导。高中政治教学的“导师制”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与辅导方法,为学生学习提供个别化辅导,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

高中政治;导师制教学;原则;流程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导师制的发展背景与应用价值

高中政治教学导师制,是指学校专门设立导师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思想品德方面进行特殊指导的一种班级管理制度。目前,在我国普通高级中学所实施的导师制主要是在以班主任为主要管理者的基础上,由导师对学生在学业、思想、心理健康等方面做一些指导,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个性化的管理与教育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多数导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授课的基础上,在担负起对指定的若干学生进行个性养成、人格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任的同时,已有效地将“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无形中成为了学生的“德育导师”。而高中德育导师的首要人选当然是高中政治教师。高中政治教师在扮演着“德育导师”这一角色的同时,不妨身体力行地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践行“导师”职责,创新地使用导师制教学,活化说教意味过浓的政治课堂,让学生能在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导师制在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政治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

政治课教学中的导师制与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法不同,也就是指教师不再完全主导课堂,而是时时处处以导师的身份关注到学生个体,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化,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以确保学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传统的政治教学大多只关注到班级学生整体成绩的提升,重视的是政治学科学习任务的有序推进,忽略了对学生学情的体察和个体学习心理的分析,所以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对政治学科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因此,导师制首先是基于对班级每个学生的政治学习心理、政治学习成绩的全面了解;其次要对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政治学习“记录袋”,以备跟踪调查。坚持这样做下来,学生在政治学习方面有哪些困难、有怎样的学习优势,“导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都能从容、科学地应对,做到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想学生所想,教学生所“想学”的内容。

2.使政治教师能“平视”学生,改善师生关系

事实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上,政治教师大多长于说教一些空洞理论,常常是俯视学生,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比较疏远。而“导师制”教学法提倡政治教师在课堂之外多与学生接触,鼓励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情况,主动请教政治学习疑难。特别是针对当下的一些时闻、社会热点、争议焦点,师生之间可以毫无保留地进行交流,甚至展开自由辩论。例如,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节内容时,正值美国总统大选,于是在大选期间教师和学生可以组成两个阵营,分别支持希拉里和特朗普,为他们各自的当选寻找理由,双方的思想碰撞可以说是“剑拔弩张”。但是,在这样的“亲密接触”中师生可以坦诚相见、平等相待,彼此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友好。

3.提升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

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政治教师常常把自己这一学科的教学任务当成是自己专业素养发展的全部内容,只是满足于教学中学生的政治学习成绩能有所进步,至于学生的学习心理、思想波动、交往障碍、人生目标等其他方面的事情,往往少有关注。久而久之,教师的政治视野日益狭窄,教学模式也相对固定,教学缺乏新意,少了一点政治教师应有的政治激情和社会责任感,会呈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相比之下,“导师制”教学法重新点燃了每个政治教师内心的“那把火”,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励教师关注文化、历史、哲学、经济、教育、心理等多个领域,向着研究型教师的高目标迈进。

二、高中政治教学导师制实施原则

高中政治教学的导师制与高等教育导师制不同,高中政治教学的导师制主要是用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和引导学生政治课学习。高中政治教学导师制的实施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学生个性

在实施导师制的课堂上,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主体与客体,而是一种双主体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工具,“导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学生喜欢的、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高中生一般喜欢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学习政治理论,学法可以是谈话法、讨论法,也可以是选读精彩的政论文片段、点评时鲜的访谈视频等。例如,在导学“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一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形势进行客观分析,但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对不同国家形势的主观看法,从而在客观与主观的辨析中认识到“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2.挖掘学生潜力

政治学业的进步是高中生学习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政治学习中的兴趣,挖掘自己的学习优势和学习潜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青春期的学生,对于哲学问题困惑颇多,但课堂上又不能把诸多哲学方法强行灌输给学生。所以,在教学“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节时,可先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关于“君子与小人”、“同行是冤家”、“相异律”、“一物两体”、《水浒传》中的人物等相关话题,讨论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唱反调”,引发学生更激烈的辩驳。在总结阶段,教师会发现,学生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了深刻认识。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社会生活和课堂学习不可脱节,人际交往也是高中生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导师制”教学法要求政治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的“生活导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要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内涵,处理生活问题和交往问题;要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端正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在教学“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节时,在教给学生有关“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等知识的基础上,不妨让学生做一个调查:你身边的人是怎样理财的?他们最认可的理财方式是什么?撰写他们理财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这样的调查把政治学习与经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做到了“活学活用”。

4.帮助学生规划人生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未来的探索阶段,也是学生独立人格、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导师制教学要求政治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内涵、做好人生规划,引导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例如,在教学“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节时,学生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存有分歧,教师可适时向学生介绍像邓小平、、雷锋、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伟人事迹,了解他们不同的成功之路,学习他们高尚的价值观。有了这样的价值铺垫,再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学生会不自觉地向伟人看齐,从而树立比较崇高的人生目标。这其中也包括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倾向做出规划,提供高校招生、社会就业等方面的咨询。

三、高中政治教学导师制实施的流程

1.教学对象和内容确定导师制的政治课教学方法

高中政治导师制教学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讲授者向个性化引导的导师这一角色转变,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点拨者、助学者、谈心者的身份参与到政治学习中。例如,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教学中,在导师制的教学中并不是按照教学要求去按部就班地讲授人民达表大会的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职权,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教学重点也不需要靠老师照书本的内容去讲解,而是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自己去自主学习和探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指导性的学习建议,要学生根据自己的自主学习分清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教师不同的教学指导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去重点学习相关的学习内容,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高中政治导师制教学,一是要吃透教学内容,二要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特长、学习态度、今后的发展方向等;如果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情况则更有助于实施导师制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其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导师自身风趣幽默、知识面广并且为人亲和友善,那么他的政治教学也将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样的导师会被学生信任,他所取得的指导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而且,与学生有更多共同话题的导师能够让学生感到亲近,能够敞开心扉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在教学素质方面,政治“导师”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高远的政治眼光、创新的科研能力。

2.学习内容指导学生确定学习方式

伴随着导师制课堂教学法的实施,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进行科学指导。传统的政治课堂,学生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繁琐地抄写,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学习效率不高。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可改变为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课堂上教师无法对所有学生的政治学习逐个辅导,但可以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课堂导学时能有侧重,课后再继续进行追踪辅导。一般来说,一个班级五十人左右,可分成五个小组,与导师分别组成五个学习共同体。首先,学习共同体内部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短期学习计划,要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共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其次,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之间要加强交流,在竞争中提升彼此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学“我们的中华文化”这一节时,可分组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搜集有关儒家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家乡文化等方面的资料,课堂学习时再进行小组交流,很容易达成“为中华之文化瑰宝而骄傲”的学习目标。高中政治课导师制教学的实施需要为学生建立导师制学习中的政治学习档案。政治学习档案要记录学生的政治学习过程,基础资料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素质、行为特点、兴趣爱好等;随行记录包括每个月的政治学习情况、阶段考试的成绩等。档案记录要做得详实并且能长期坚持,这样在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时就能做到“对症下药”、指导到位。当然,学习档案的建立还需要加强与导学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也要多向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了解情况,以全面、切实掌握学生的学情。此外,个案分析要关注细节以及学生的政治学习薄弱环节;相机制定的个体解决方案也要灵活、行之有效。

3.导师制的师生学习交流渠道

导师制政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导师制下的教学是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尤其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所以,要合理地安排交流时间,注意把学生的课余时间预留出来。教师如果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尤其是指出学生的一些学习不足时,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倘若长期如此,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在遇到问题时会选择沉默,不主动解决。关于学习交流的渠道,政治教师可借鉴大学导师的做法,在课堂之外可以增加QQ、微信、E-mail等方式,学生可随时随地利用网络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解答起来也相对及时,提高了交流效率。同时,相比于在学校面对面指导,通过通讯方式交流,学生更加放得开,诉说自己的学习问题时也会更加具体,这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都有好处。交流时要尽量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少用指导性的、警告式的话语,要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并给出建议。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推行导师制教学是全面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政治素养教育和政治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但是,目前的导师制教学法尚处于不断实践探索的阶段,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对这一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学生打造更优质、更高效的政治课堂。

作者:柏茂东 单位: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小芳.中学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论丛,2009(7).

[2]杨李砚.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导师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