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范例

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1

一、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互动交流过程,通过语言实践开展,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及其特色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运用语言,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思想概括和内容讲解都应体现其言语特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自己的综合素养更好地呈现出来。因此,言语特色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师的艺术表达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语言的感染力、动听程度以及学生对语言的接受程度。教师如果有较强的语言能力,语言生动、特色鲜明,就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更愿意听课。语言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循循善诱、步步设疑,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能让学生全面认识周围的事物,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语言艺术的具体表现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合理运用教学语言,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融入教材的意境中,让教材内容呈现出一种“说风闻声,言雨见形,谈花花现,指人人在”的真实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涵。例如在讲授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情感、色彩等方面认真体会,将该诗当作一幅田园风光图来鉴赏,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充分领悟诗中“心远地自偏”“欲辨已忘言”等哲理性诗句,既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又能充分理解课文大意。不同文章特点各异,教师须采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和适当的教学形式,在讲课时尽量声情并茂,积极转变语言风格,以更好地传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对于叙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为了将学生更好地引入情节中,讲授时可用或高昂或低沉的语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论述类文章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可借用名言警句进行综合表达,使学生对文章的内涵和主旨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拓展思维。至于意义深远、辞藻优美的散文,为了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在表述时可加入绘声绘色的描述。例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为了更好地表现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教师可用朴实深情的语言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让学生更加珍惜父母亲情。语言具有很大的魅力,激昂深沉的语言令人振奋,动听优美的语言使人愉悦。大学语文教学对语言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无论讲述课文还是范读,教师都应注重情感表达的轻重缓急以及语音的抑扬顿挫。在讲授一些情感细腻的诗歌和散文,如《声声慢•寻寻觅觅》《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教师可配合乐曲,运用独特的语言艺术为学生范读,使学生在富有特色和感染力的语音中对文字产生切实感受,加深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对于教材中扣人心弦的戏剧及曲折生动的小说,教师为实现情景再现,可事先进行语言设计。如在讲授杂剧《窦娥冤》时,教师可用激昂悲怆的语调表现窦娥的无奈愤怒之情,用急切的语调凸显窦娥的不甘,使学生对作品做到感同身受。

三、提升语言艺术的措施

1.化枯燥为有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现代大学生思维开阔、兴趣广泛,但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没有极具吸引力的语言,即使学富五车,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使枯燥的知识向生动有趣的内容转变,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增强教学的“可听性”。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生动的教学语言和有趣的知识,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色。教师在教学时,为了配合语言练习,可播放一些优秀影片,为学生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中外名著时,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作品的审美活动,在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使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化陈旧为新颖,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通常包括几大版块,即修辞、语法、文字和语音等。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全面系统地介绍每一版块的内容,或详细讲解本学期课本中安排的二三十篇文章,反复研讨、细致拆解课文。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之一,就是“炒冷饭”。教学方法陈旧,且大量重复中学语文知识;教师语言枯燥,既没有趣味性,又毫无启发性。这样即使遵循量化的标准、科学的教学程序、合理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大学语文教学应与时俱进,化陈旧为新颖,创新教学方法,使课程更受学生欢迎。教师应增大信息量,补充新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同时,教师在讲课时,不应平均用力,而应立足重点。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采用新的方式,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3.引入语言艺术新形式,确保课堂生动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2

现阶段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关于语文教学写作渗透逐渐被重视起来。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其必须对学生写作渗透进行较好的引导,在进行基本文化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逐渐渗透对其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借助信息互联网等教学模式,加强其写作能力训练。本文就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重要作用以及大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写作渗透的有效途径进行简要分析阐述。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写作渗透

大学语文教学中,其基本文化知识教学与写作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写作作为大学语文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性早已被众多学者肯定认可。前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教授曾经提出在理工大学开设《大学语文》倡议,主要是因为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其语文功底普遍较差,作文中错字连篇、语句不通顺、字迹潦草难辨,部分甚至连毕业论文都成为问题。

一、大学语文写作教学渗透现状分析

针对现阶段大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写作渗透分析,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其写作功底较低,存在着普遍的四差现象,即“写作基本功差、文体感差、语体感差和主体感差”。与此同时,大学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极少,教师没能很好的对其如何提高写作能力进行引导,同时课堂讲学过程中,教师没能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体地位,进而使学生不能很好的发挥课堂主体作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顾一味完成其教学进程,课堂之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很少,课堂气氛沉闷,同时又由于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导致很多同学对语文学习感到乏味,甚至厌学情绪,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没能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效率不高的问题所在。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渗透的重要作用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写作的不断渗透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有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宗旨和根本任务。首先,大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渗透可以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语文教学中不仅重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及提高其文化布置,更需注重加强其写作能力培养,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将所学知识实际运用到写作之上;其次,语文教学与写作密不可分,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写作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对语文知识进行大量积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开拓自身视野,与此同时,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将精彩的文章与大家进行分享,以供大家共同欣赏与学习。以此,教学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同时又是为了教学,两者之间虽谈不上相辅相成,但又密不可分。现代教学中,注重的是学以致用,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那么针对大学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教学则可以理解为“将课堂所学到的文化知识进行灵活运用”,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讲,最为简单直接的运用方式便是写作,通过写作方式来不断进行实战训练,进而提高自身语言组织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大学生语文中的写作是大学生生命倾诉的高雅形式,是净化人们灵魂的有效途径,同时写作又是进行自我教育及治疗心理问题的最佳方式。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因为其所具备的语言承载功能及社会交际功能是所有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同时较高层次的语文能力重点变体现在写作上,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便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渗透的途径

1、利用网络博客与大学语文教学相结合

近些年来,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同时互联网又被融入到教育行业,互联网教育备受关注。现在大学生都很喜欢上网,同时又喜欢在“QQ、微博”等网络媒介中发表自己独特见解以及自己生活日志等,可以使周边的朋友及时关注到自己。在发表自己的作品时,大学生可以直接发现创作的乐趣,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同时这种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互联网已成为了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无论是针对学习,还是交友,或者是查资料,都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QQ与微博作为最重要的交流平台,应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倍加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2、利用文学经典与大学语文教学相结合

大学语文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增加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而文学经典作为传承我国文化的重点课外教材,其内容丰富且有内涵,所以,要通过语文教学与文学经典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在教材中感受作者对古代人物的欣赏,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写作和学习会有很大帮助。文学经典以人文精神为主,因此,在结合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使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受到启发,并学会欣赏文化经典,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他们更好的完成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以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写作训练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其次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最后反复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以“讲”变为“自由式”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太过古板,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因此,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要新颖,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自由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包括读写说等,学生起主导作用,在自由写作过程中,学生会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发挥的淋漓尽致,对写作有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写作渗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语文课程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而渗透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写作教学,并探索多种写作渗透途径,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以此来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率,为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作者:陈然 单位: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殷宏霞.大学语文教学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写作能力培养《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2]李缪美.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

[3]邓焱.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母语和写作技巧的融合《文学教育:中》,2014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3

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还较为年轻,加上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大量的民办院校的生源成绩低以及综合素质低,所以民办高校为了能够更好地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毕业生输出量。本文将基于现有民办高校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和探讨其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民办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所必学的公共基础课程,而且随着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其发展规模迅速的发展和壮大起来,民办高校也逐渐认识到了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其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却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其二为了保证专业课的学时,尽量的压缩和减少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而且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加上大部分的教材对民办学生来说较为艰难,就使得学生们的基础知识普遍不够扎实;其三随着大众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使得学生和家长将上学和学费当作一种投资;其四因师资力量的不足,大量的教师并不重视这一块的教学,造成大量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而放弃了本身对于该学科的兴趣;最后,因为当前对于英语考试的重视,使得其他的课程都被其限制,大量的学生花费巨额的时间来学习英语,根本没有时间来进行语文的学习,这一点实在让人痛心。

一、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目前,随着现实主义的思想过度发展,大量的大学生已经没有了追求崇高理想和信念的勇气,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及奉献精神逐渐消逝,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拜金思想变得越发严重。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千年传统和文化发展的了解都很少,我国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也不了解,甚至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度过四大名著,却对于西方的文化很是热衷。语文教学不仅能够传授学生们知识,也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他们做人的道理,而道德理念的扭曲,甚至造成一些学生出现了人格心理不健全的现象,对美丑、善恶、雅俗和道德标准也发生了巨大的错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不仅有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还能够让学生们具备相应的文学艺术修养,弥补其在四化建设方面的漏洞和缺憾。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优秀的作品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和艺术修养,还能够有效的开拓学生们的胸襟,精华学生们的心灵,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三、选择正确的文章教材

选择正确的文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文章的选择尽量以经典为主,因为经典的文章是祖先们的千年智慧的结晶和思想的果实,能够充分的反映出祖先学者们的生活和情感,即使距离现在有一定的年代,但是其文明的沉淀极为深厚,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能够给予人们巨大的启迪和思想感悟,依旧是培养学生们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良好范文。不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重大的转型,而文章的选择也需要与时俱进。现在很多的学者和研究者,都将自己的研究观点转向日渐变化的社会大潮中,试着应全新的方式来阐述自己对于新社会现象的看法,如通俗歌曲和网络文学等心文学方式都进入了研究的范畴中去,所以,大学语文的教材文章选择也需要符合全球化和大众化的语境,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做到与时俱进。

四、革新教学的手段和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采用的是老师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授课,而这样的方式严重地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多媒体等手段,让课程更加的多样化,在对文章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作者的介绍甚至是纪录片,在教授诗歌的时候可以融入一些朗诵欣赏,通过种种的不同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官刺激,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引导者,带领学生去欣赏文章的内涵,不可以硬性的指导,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更不要滥用别人的观点,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

五、结论

其实不管是民办还是公办,都能够办出高水平的教学,因为民办和公办只是投资体制的不同,层次和类型上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对于民办和公办的大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和定位应该有所趋同,只是民办的院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现阶段的学生综合素质和公办院校的学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和任务目标不能够太高,但是也不能够太小,最少需要保持在大学语文的水平。因为如果朝着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往下,只会严重挫伤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可能会导致大学语文课程在民办院校中的消逝。总而言之,不管什么课程,其最终都是为了学生们而服务,所以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为民办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新的思路和方式。

作者:桂小敏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4

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时代的发展已经对大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新的时代要求为研究背景,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模式等几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学展开了研究,以期切实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大学语文;新时期;教学;改革

1.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同,大学语文教学侧重于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以更加广阔的视角来定位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全日制高校语文课程主要在于充分发挥其人文性与基础性,顺应人文科学与子安科学交叉发展的潮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1]。因此,对大学语文而言,其教学目标便是:首先,保证学生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和陶冶;第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第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技能。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从该教学目标出发,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为己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2.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时代需求

要想切实提升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教育理念,确保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相符合。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2.1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相结合

在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把对语言知识的传授看得比较重要,比较注重对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对于技能培养较为忽视。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对语言知识提高重视,认识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必须加强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处理问题而言,语言知识的作用非常被动,只有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才能主动获取知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好这些知识。所以,在大学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把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重点,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不断改善教学。

2.2运用情感教学,提升人文素养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中,学习态度是教学过程中一直在强调的问题,但是,忽视了对学习态度建立途径的分析。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必需通过内因的作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语言与文学的兴趣会引发其内心的需求,继而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需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引发学生心灵的感应,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3教学理念多元化

在教学领域,不可能存在只用一个理论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现象,任何教学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需意识到这一点,注重教学理念的多元化发展[2]。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差异,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且语文教学中问题的答案往往具有多元性,如果教师一直采用一种教学方式,那么学生的思维模式便会僵化。因此,在现代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倡多元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3.构建科学的大学语文培养模式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以讲授知识为主,侧重于向学生灌输知识与技能,但是并不能体现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心理。通过行为主义观、认知主义观等进行分析发现,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属于认知主义学习观的产物,虽然教师能够从学生需求出发设计教学,但是学生是否能够把这种信息转换为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则被忽视。这正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之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即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已有知识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并主动获取新知识,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与主动构建状态并存。前文已经提及,现代语文课程的实施必需从学生需求出发,而且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必需为学生营造合适的言语交际氛围。合作学习模式正好迎合了现代语文教学的这一需求,把人际交往活动纳入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产生的作用比其他外界因素产生的影响更加强大。我国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重点研究师生之间的影响作用,无法落实现代构建学习观等思想,新课程理念很难落实。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充分运用合作学习理念,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大胆创新。

4.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改革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等多方面的考验与量化,在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以标准化试卷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分数高低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展开全面系统的评价[3]。现代大学语文教学必需从教学目标出发,对评价目的与内容进行明确,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第一,明确评价目的,在于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强调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第二,改变传统以知识考核为主的方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除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进行评价,还要考核其运用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第三,考核形式以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注意答案的多元化,以完成对学生的全面综合评价。

作者:马金月 单位: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20-21.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体系;重构

由于课程设置问题,语文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内容关联性较低,大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度不够。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中,教材内容老旧,学生到课率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众多,如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到学生思想意识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重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得到相应能力和意识的提升,但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审视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一些选文内容以情感为主,偏向于人文思想教育,对写作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渗透有所欠缺,还有部分内容专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对于情感和思想的渗透不够,二者得不到有效结合。因此,教师必须打破教材的局限,将教材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首先,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应在教育内容中多加入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得启发。其次,考虑到学生在毕业后即将踏入工作岗位,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学内容还需要起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作用。总之,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又要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起到指导作用,同时提高语文相关能力。对此,教师应将经典美文欣赏、文字组织训练和情感表达三部分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构。经典美文欣赏可以包括我国的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欣赏,以及国外的优秀文学欣赏,给学生推荐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受到文学作品中优秀思想的影响。在文字组织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提前练习在工作岗位中可能涉及的公文文件编写,掌握各类文件的书写格式和表达技巧。同时可以举办辩论赛、即兴演讲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不同,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学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将语文完全视做了一门无用的学科。加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难以提高。对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将语文和工作实践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对步入社会后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2]首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加入一些游戏活动,或给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丰富教学形式。其次,可以让学生试着设计一些求职简历,让学生在注重简历书写和表达方式的同时也要重点进行封面图案、格式的创新设计。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观看不同设计形式的简历,为学生提供创作参考,同时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样式的简历在求职过程中获得的不同效果。另外,还可以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在班级中进行模拟面试,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临场发挥,让学生了解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词句的重要性。在初次的模拟面试中大部分学生会紧张、怯场,表达不清,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学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开始不再紧张,并能快速理清思路,在能力提高的同时学生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进而不断深入学习。

三、改变考核和评价方式

基于大学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也应对传统的考核和评价方式进行改进。学生的成绩不应由试卷分数一面概括,应加入其他的考核形式,保证考核的全面性。例如,可以将学生的口语表达成绩、写作成绩和试卷成绩相结合,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形成综合成绩。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专业能力考核。

四、结语

总之,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想要打破当今这一局面就要进行教学体系的重构,让语文教学更加合理化、专业化,提高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只有搞好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林,鲍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6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逐渐转向应用型,高校教育要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地转变思路,从而为社会输送优秀建设人才。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需要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大学语文改革,更好适应社会发展与当前大学生所具有新特点,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本文先对当前大学语文在教学方面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大学语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

一、引言

在大学教育中,语文这门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所开设的基础课,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健全大学生人格以及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在社会对应用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学教育可以通过语文课程的创新和改革,完善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模式,大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和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目前,大学语文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同时对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带来不利影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改革和创新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效地通过语文这门课程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分析大学语文在教学方面所出现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目前的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积极性和热情不高的情况,尤其是考虑到就业问题,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或者是投入外语学习中,从而轻视对母语知识的掌握。因此,大学生对语文这门公共基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还出现了普遍厌学的局面,再者就是学习目标模糊,学生认为语文课不用过多学习也可以轻易通过考试,如在考前看看书、背背考题,学生这样的做法即使在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没有对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带来帮助,如当前大学生执笔写作能力不高、口语表达能力较弱、阅读能力不足等。[1]第二,对大学语文的定位不明确。由于语文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因此,学校设置语文课程方面把它划分为非中文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对大学学习目标定位出现了误区。大学语文到底如何定位,这是许多研究者高度重视的问题,正如张福贵教授所说:语文教育和专业中文教育比较,当前许多学校还把语文放在边缘化学科状态,除了把语文视为存在于发展的基础科学之外,大学语文在自身的完整性以及自主性方面还需要确立自身的特殊性与独立性。[2]第三,教材开发水平有待提升。当前高校中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经过了几次修订,使得大学语文教材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教师在选择方面出现一定的分歧,教师认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而学生不喜欢,而学生喜欢的语文内容,教师从教学开展的角度并没有给出具体指导。因此,当前的大学语文需要从教育角度出发,然后真正从促进学生发展、人文素质提升的角度作为衡量标尺。此外,大学语文所使用的教材还有的是高校自己编写的,但是在开发方面却忽视了大学生主体地位。[3]

三、探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的改革方式

第一,加快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语文课程的地位。大学语文宗旨在于培养达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同时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因此,大学语文在改革中需要加快教学理念转变,提升大学语文地位:首先,领导重视语文教育,积极构建良好的语文教学方式:其一,从师生角度出发,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视语文,把语文中所蕴含的知识挖掘出来,供学生学习,而大学生在学习中也要调整自己对语文基础课程的认识与态度;第二,学校领导要对语文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开发与指导,发挥大学语文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此外学校要为语文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加强对大学语文研究,使得大学语文能够把自身的应用性发挥出来;其二,改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学生对语文认识需要转变之前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与大学生做好沟通,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对语文学习所产生的期待,教师则可以根据大学生需求而积极地调整语文教学方式,一方面是适应达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便于语文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二,对语文教学内容做出改革,注入应用能力。语文教材各个不同版本中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把文学作品作为主体。有的则把应用写作作为主体,而有的则把文学作品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但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中,大学语文这些教材与授课内容需要做出改革。一方面是在大学语文中突出对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把语文中的基础知识以及写作能力作为辅助学习的部分,而通过语文知识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完善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按照大学生不同的专业而开设不同的语文课程教育内容,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情况不同,对语文知识需要也有差异性,所以大学语文需要在理工类、艺体类以及医学类等不同背景中设计不同的语文内容,帮助大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对自己发展具有帮助的应用知识。第三,改革语文教学手段,体现大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出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改变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如教师可有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还原语文中的场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其一,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给予指导为辅根据应用人才的特点,教师就可以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应用性,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应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如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解写作知识,然后让大学生进行现实情景模拟写作,最后教师再分析大学生在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如用词不当、语言组织不科学以及应用文格式不正确等,教师根据学生在应用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其二,结合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当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同时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大学生兴趣、爱好而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度。例如教师根据不同大学生不同专业背景而开设诗词朗诵的活动,让大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理解而选择自己最喜欢诗词配背景音乐朗诵,这一方面是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大学生的口语能力;其三,改革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大学语文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简单地说,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板块,即“语”与“文”。如在语言类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从现代与古代汉语基本知识出发,培养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而在文学内容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古代、现当代和外国文学相关知识融入教学中,从而不断丰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性知识。

四、结束语

由于应用型人才能够较好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当前大学语文面临着重要改革课题,通过大学语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革除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适应社会发展与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把应用型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当前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语言文字能力,同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大学生今后进入社会以及踏上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大学语文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积极培养具备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

作者:黄玉芳 单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时红.“大语文”观的理论建构与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2):143-148.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7

一、探究教学法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新课程对传统的知识观提出了挑战,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同于知识的传递功能,能力的发展需要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建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限,学生个体并不能完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学习,利用同伴共同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角度,促进学生个体的学习。同时,知识只有在碰撞中才能产生的新的问题,新的思想,这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探究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和想法,自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二、探究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课堂气氛,建立学生主体课堂

探究教学法的开展的一种重要基础是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学由教师一言堂课堂向学生主体课堂转变,课堂教学中增加关于学生活动的设计,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包括知识的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一是需要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教师传递的知识也具有绝对性,学生不能够对教师的知识进行质疑和提问,即使有个别不同的声音,也会被教师以忽视或者批评及时制止,没有营造探究的开放性环境。探究教学法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知识展开的师生互动,是学生围绕新问题展开的探究学习;二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探究教学法是将新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学习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解决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课堂能够包容不同角度的解读内容,实现多元化思想的碰撞。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全文的结构和线索,并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如何把握结构,寻找线索,教师只是简单的进行点拨,在学生分析出现困境时,通过语言的引导,促进学生展开进一步的学习。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兴趣和好奇心是学生主体学习的重要动力,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密切地联系起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支撑。问题情境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是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是否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对新内容的好奇心,直接关系着学生探究学习中的动力。例如,在《胡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邮票、照片、图片,对胡同作一定的了解,获得直观印象。在教学开展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照片,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搜集胡同的一些信息,增加学生对胡同文化的而感性体验。然后通过播放“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不唱那辉煌的故宫,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数不清,横胡同竖胡同,半截胡同斜胡同,就像那棋盘布在北京啊,砖塔胡同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您哪,要侧身行……”通过歌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家对老北京的胡同情有独钟,胡同里装载了北京人怎样的故事,体现了老北京的哪些文化,包含着老北京人怎样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胡同文化充满好奇,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三)关注探究教学的过程,实现多元化评价

探究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探究规则的执行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都是需要关注的内容,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首先应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对在本次课堂中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2+2的形式进行评价。学生评价由评价委员会进行,评价委员会由学生小组轮流担任,每一小组中一次有两名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其次应该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问题深入的层次性,探究结果的呈现,小组成员的展示设计,探究过程中全员的参与程度和投入程度,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扩展,是否产生继续探究和学习的问题等。同时,教师也要对自己课程的导入、教学情景的设计以及探究问题的启发性和层次性进行反思,对学生小组探究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引导和介入手段等进行反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三、总结

综上所述,探究教学法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学生主体课堂;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关注探究学习的过程,实现多元化评价,以此实现探究教学的深化,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作者:高成丽 单位:西安铁路工程职工大学

第二篇:大学语文教学困境与反思探析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设置

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一直争论不休的中心话题始终是课程定位的问题。纵观大学语文发展历程,该门课程定位呈现出不确定性和变化性的特点,相应的教学目标也各尽不同。到目前为止,学界一直没有公认一个相对确定的含义,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目标定位。回顾1978年大学语文建设之初,针对当时学生不了解祖国文化传统、不会读写等突出的问题,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倡导在全国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他们提出大学语文是为了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而开设的,当时的目的在于给大学生补中学欠缺的语文课118。社会发展至1996年,国家教委高教司又将大学语文定位为“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能力。进入21世纪,大学语文改革愈演愈烈,对其定位的界定众说纷纭,莫哀一是,有的强调品德教育、有的主张人文教育、还有的强调传统文学经典熏陶、读写能力培养,更有甚者认为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部分主干课程的快餐拼盘,或是大文化观的定位,等等。时至今日,因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不确定性,使得它的目标设置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现状,从而导致大学语文在各高校开设出现情况不一,定位含混,目标不清,教学实施混乱等现象。针对此,作为任课教师,有必要、有责任反省大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明确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综合各时期学界对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来看,不管强调的是人文素质教育,还是提倡母语能力培养,亦或是主张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等,都要求大学语文课程要培养大学生具备一种能力,正如周志强老师所说,大学语文是培养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能够用语言、用母语表达自己的历史状况,表达自己的生命境遇;这种能力是能够读懂包含丰富社会历史信息的文章,这种能力是能够通过一首歌,通过一篇课文、一首诗、甚至通过一则广告语等,能读懂一个社会丰富信息的能力。另外,大学语文是一门开放性课程,它的定位应该兼顾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等特征。只有将宽泛、笼统、不断变化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明确,才能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彰显该课程本身的魅力和使命。

二、相关部门、群体的重视与认可

大学语文教学陷入困境与相关部门、群体的重视程度以及社会的认可度息息相关。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对大学语文重视不够。针对该门课程教育部门并没有明确规定它在高校的地位,具体学时,开设周期,师资要求等。其次,高校领导及院系负责人不重视。由于国家对该门课程相关方面没有统一的要求与规定,导致它在各高校出现了严重的萎缩,课程的设置也有很大的随意性。据调查,“一般高校语文课时在20至30之间,少数学校达到了40以上,”23。大部分学校开设的时间仅有半个学期,甚至有的系部为了安排专业课,大学语文是想开就开,想不开就不开。这与大学英语在各高校基本开设2个学年,每学期有72个课时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重外语、轻国文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将对当下大学生、整个社会、整个民族带来怎样的影响?再次,学生不重视。由于大学语文在学校的“特殊”待遇,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它又是一门通过文学经典对人进行心灵净化陶养,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修为的课程,它的功利性和实效性远不如其它学科明显,作为公共课学生对它是“敬而远之”,对该门课程的开与不开、开多开少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最后,社会对传统文化、母语感情的淡化,导致大学语文在人们心里的认可度极低。人们受功利性和实效性价值观的左右,他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在中学阶段就已夯实,大学再学语文也提高不了多少,学与不学没有什么区别,相反他们对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进行极大的吹捧,从而掀起了全民学习英语热、学习计算机热。大学语文在高校遭遇了被冷漠和被忽略。鉴于此,要改变大学语文在各高校的现状,必须改变相关部门、群体对它的态度。国家教育部门必须明文规定大学语文在高校的地位,明确课时量和开设周期,制订大学语文水平测试机制,鼓励教师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等。学校领导及院系负责人也要重视大学语文课程,保证它应有的学时数,根据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以及肩负的使命,它理应该得到和大学英语同等的待遇。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适宜的人文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滋养、诱导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认可性。当然,学生和家长也要认识到语文的育人功能,从内心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守护它、传承它。

三、教材编排与使用

一门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材的优劣也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大学语文来说教材的缺陷问题也非常突出。一方面,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多,更新虽快,但无实质性的变化。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本课程的教材层出不穷,多如牛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等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约有四百多个版本”,148更新只是体现在数量上,而内容上没有质的飞跃,基本上是同一版本细节上的修补。版本虽多,但比较有代表性,理想的教材较少,这导致各高校在选用教材时存在不停更换的现象,基本每学年更换一次,从而导致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师教学热情受挫。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问题。对比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如选文古今中外问题,古代作品较多,现当代作家作品较少,大部分都是本国作品而国外涉及较少。选篇的经典性问题,在众多选篇当中,不难发现,真正经典性的作家作品较少,且部分作品与中学教材中的选篇重复。选篇内容单一问题,大多数教材的内容只体现了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特征,很少有版本兼顾工具性、基础性以及文理交叉的特性。由此可知,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刻不容缓。针对以上教材中存在的诸种弊病,急需教育部出面,组织大学语文资深专家、学者编著高质量的教材版本,作为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授课统一使用的教材。这样既能避免每年各校为选教材而产生的种种苦恼与矛盾,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在选文上要做到古今中外的融合。注重古代经典和本国作品本无异议,但应体现作品时代性和民族性。适当的选人现当代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甚至将引入当下盛行的网络文学、校园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以增加教材的时代精神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进行对比研究。当然,教材中也要选人一些各国比较经典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现象和思维方式。另外,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在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同时应兼顾基础性和工具性。加入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方面的内容,介绍一些关于写作尤其是应用文写作的知识,在课堂上花一定的课时训练学生口语能力,让学生在公众场合敢于开口说话,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掌握各种文体写作的格式和技巧等,这对于他们踏入社会尤为重要。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教材还应注意文理交叉问题。教材中应涉及其他人文学科如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以及自然科学的名家名作,如邓拓、爱因斯坦、齐白石、杨振宁等的文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使他们感受名人大家的为人治学的方法态度,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四、师资队伍与教学理念

反思当下大学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师资情况和教师教学理念相关。目前,由于各高校对大学语文的边缘化,承担此课程教学任务的往往是新进的年轻教师或者暂时缺乏工作量的其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它变成了年轻教师积累课堂经验的场所和其他中文系教师增加工作量的一种途径,很少有教师将教大学语文当成自己的事业。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又横贯中西,融古通今,囊括文、史、哲等学科知识,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文化素养、知识体系、阅历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年轻教师本身在知识结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等方面就有很大的缺陷,根本不能完全驾驭大学语文课堂。中文系其他教师又无心上好该课程,他们只是课堂的临时替补,这样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收效甚微。正如时下流行的一种说法,大学语文是“好汉子不想教,懒汉子教不了。”基于此,一方面,各高校必须建立一支稳固的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并制定相关措施鼓励有能力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保证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呼吁文学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培训大学语文教师,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以前大学语文名师从教的优良传统应继续发扬,如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等名师宿儒就曾担任过大学语文教学工作,正如谭帆教授所说,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当然,目前正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也应将成为教学名师作为自己事业追求的目标。另外,大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陈旧、课堂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方式落后等因素也造成了大学语文的危机处境。许多教师仍然采用高中语文的授课模式,作家作品赏析沿用老套路:作家生平介绍、作品背景简介、作品内容赏析、艺术特色分析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死板,这样学生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大学语文课程充满生机,首先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次,授课模式应多样化,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引入说课、演讲、朗诵、研讨、辩论等形式,尽量使课堂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最后,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资源,精心制作课件,为作品创设特定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

“语文是思想的家园,是民族精神的居所,一个民族要安身立命,母语是根本。”117培养大学生母语运用能力,传承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精髓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相关职能部门、文学领域里的权威专家、学者等应多关注大学语文,力争使它摆脱困境,早日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作者:向红 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第三篇:大学语文教学文化冲突及对策探究

一、隐性课程文化与显性课程文化的冲突

在教学论的范畴之内,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在教材中明确陈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隐性课程是指那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其它因素,比如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社会风气等。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说,所有显性课程的学习都会受到隐性课程的影响,只是影响的效果会截然不同,当隐性课程文化与显性课程文化价值追求趋向一致时,隐性课程会对显性课程的实施产生促进作用,而当两者的价值追求存在对立与冲突时,隐性课程会对显性课程的实施发挥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对于已经走出家庭,还没有正式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会对他们的学习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隐性课程主要就是校园文化,如今的大学,其校园文化又体现着怎样的价值追求呢?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汹涌澎湃的经济浪潮不可避免地涌进了大学校园,对于经济利益的全力追逐成为当今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如今走进每一所大学的校门,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几乎都是那些醒目地张贴在各处的考研辅导、公务员考试辅导以及各种技能培训班招生的广告,教育的功利性特征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

二、学生文化与语文课程文化的冲突

所谓学生文化,主要是指学生的规范性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大学生的规范性行为主要体现为学习行为,因此,大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意义理解和学习目标的价值追求就构成了学生文化的主要内涵。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他们接受信息的能力很强,对于课程的学习也表现得比较刻苦,凌晨的校园、夜晚的自习室里,不乏他们捧书苦读的身影。这些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的身影可以说是学校学风浓厚的体现,也是教师们激励新入校的学生学习的标本,然而在这足以使人感到欣慰的现象背后却潜藏着令人担忧的问题。有人针对大学生所追求得学习目标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这样的:在问到英语课程的学习目的时,“有50.26%的学生选择了就业的需要,28.50%的学生是为了拿学分,16.06%的学生选择了考研或出国的需要,只有4.15%的学生是真心喜欢。”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在这里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面对着各行各业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大学生功利性的学习观似乎不应该遭到过多的非议,可是,对于这种功利性的学习活动所必然导致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有所认识。大学语文课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吸收优秀精神文化成果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境界、生命存在境界提升的过程,在这种精神成长的过程中不容许有任何功利性的思考存在。如果凭借着功利性的思考,学生们怎么能理解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又怎么能理解诗人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浪漫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喟叹。这些来自生命纯真状态的声音,只有靠无任何杂念的纯真的心灵才能听得懂。因此,可以说,大学生们普遍持有的功利性的学习观是导致大学语文课不受重视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

三、应采取的对策

(一)优化校园文化

置身于经济浪潮汹涌澎湃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大学的校园不可能避开经济浪潮的冲击而成为一片世外桃源。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校园文化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以及这种现状对学生的发展所必然产生的不良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力所能及地抵御经济热潮对校园文化的过分侵扰。具体采取的措施应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工作。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让青年学生旺盛的生命力在求真、向善的生命旋律中得到张扬,也能让他们的精神境界在发现美、探求美的道路上不断得到提升。第二,倡导教师重视精神生活的追求。要想让那“仰望星空”的遐想、那没有功利成分的思考重新回归大学校园,必须依靠教师的精神引导。

(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首先,深层次地理解课程、了解学生。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存在的家园”,“家园之中”“在”着万事万物都是言说着的,所有的个体生命只有通过言说才能融入进“在”着的万物之中,并在物我相融、相通的自由之境中展开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大学语文课堂是作为生命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媒介而共同进行的生命建构、生命意义探寻的言说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言语双方只有让自我的生命存在回归到本真的“澄明”状态,才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言说。其次,注重启发、引导,个体通过言语而进行的生命建构活动是一个自主生成的过程,言语的智慧是从言语主体的心灵深处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在大学语文课堂的言语情境之中,教师作用的发挥应体现为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灌输,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所讲授的内容不能撞击学生的心灵那也是无效的。因此,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艺术就成为教学水平体现的另一个方面。

(三)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

当前,高校的管理者应从三个层面上认识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第一,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文化强国建设,“文化要强大,人文学科必须强大”,大学语文课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第二,当前社会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比较严重,大学语文课通过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为未来社会人文精神的回归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三,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应只学会应对未来生存的技能,还要养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精神境界,大学语文课是丰富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主要课程。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高校的管理者在强化对该课程重视的同时,为保证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真正得以实现,还必须注重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管与测评工作。

作者:赵兴燕 马福泉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第四篇:大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探析

一、高等教育呼唤情感教育

近年来,“马家爵事件”“女博士不认绝症父母”“女大学生微波炉烤死小狗”等负面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大学生情感淡漠、道德水准下降、人文素质匮乏等成为困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顽疾。追根溯源,这是高等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高校自身的缺陷。第一,师生互动交流少。我们的教育对象刚刚脱离了管理严格的中学校园,离开父母的呵护和中学老师严格的叮咛,进入到一个相对自由的新环境。环境的改变、心理的落差、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集体生活的困惑,往往使得这些仍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伴有一种失落感与不适感,他们渴望情感的交流,渴望在人生道路上得到师长的指导。然而,现行教育体制下师生之间互动频率低、接触机会少、缺乏谈心式的沟通和交流,是造成学生情感淡漠的客观原因之一。第二,教育导向的偏差。随着大学扩招,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使我国的高校面临着一个很严峻的考验,那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政府部门和社会舆论将就业率作为评价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加之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一到岗就能“上手”,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专业课程和考证上,对本该在大学养成的道德修养、人文情怀等却认为可有可无。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高校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的情况,大学变成了批量生产人才的工厂,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和情感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急功近利,而忽略了教书育人的根本。如此一来,我们的教育似乎陷入了“围绕就业培养学生,学生综合素质逐年下降,就业越来越困难,高校继续狠抓就业”的恶性循环。这些不良的导向,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形成了重才轻德、重物质轻精神的偏差,从而导致他们情感的冷漠与道德人格的缺失。第三,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准则,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以大学语文为例,很多高校并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这门在高校中唯一能够贯串文理学科、起到科技与人文交互作用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弥补情感教育缺失所起的重要作用,而把它当作是只要周周到课、记记笔记就能得到的“鸡肋学分”,抹灭了其深刻的人文内涵。此外,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讲解轻感悟”“重灌输轻交流”“重工具轻人文”“重基础轻审美”等不良倾向。方法单一、忽视学生情感需求、师生互动欠佳,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严重阻碍了大学语文在情感教育和道德养成方面的积极影响,没有真正起到“以德育人”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的学科特色使之能够成为情感教育的载体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其鲜明的学科特色也使之能够成为情感教育的载体,担当起“以情育情”的重任。其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二十一世纪我们要从孔夫子那里学习智慧。”这是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公认看法。然而,大学语文教师能否从中得到启迪,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一些解决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道德问题的方法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唤起情感体验、传布人文精神、有助道德养成的功能。但这种功能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靠学生对古今文学作品理解把握到基础之上,在其人文精神的感召下,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学精品,教师只要稍加留意,便可在二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如儒家经典一贯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懂得一个人的爱国情感,要从修身、齐家开始,一个缺乏良好个人修养、不孝顺父母、不热爱家乡的人,难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其二,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尊重、对理性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思考,《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无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还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阶级情感,都昭示着传统文化中对人的社会价值和人格尊严的追求和坚守。其三,浓厚的审美意韵。《大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篇目,多是古今中外名篇荟萃。集中了各个时代、各类文体、各种题材之精华,具有浓厚的审美特质。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文质兼美。如《诗经》的质朴率真、楚辞的瑰丽华美、汉赋的铺张扬厉、唐诗的温文尔雅、宋词的缠绵悱恻,以及散文的优美灵动、小说的曲折动人、戏剧的强烈冲突,不同的文学样式中无不蕴含着不同的审美感受。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笔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伦美,无所不包,且无一不是作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力作,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师若能加以引导,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大学语文》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如喜、怒、哀、乐、爱、憎、亲情、友情、爱情等。这些情感丰富的课文间接弥补了学生人生阅历的不足,使他们感同身受地体验到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感受、真切深刻的体验、健康高尚的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情感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情感教育的实施者。“情感教育”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潜移默化地贯串于课堂教学、课后交流、师生对话、合作学习等多个教学场景中。首先,创设平等轻松的氛围,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情感是内心的真实感受。情感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情感互动。可以说,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时,才会敞开心扉,诉说他们的困惑、迷茫、无助。当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一个老师的时候,也会激发起他对该学科极大的学习热情。其次,结合社会热点,因势利导。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大多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生硬的说教很难扎根于学生的内心,只有经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和体悟,才能内化于心。由于年轻学子血气方刚,易冲动。或以过激的言论,表达自己的偏激思想,这些都需要教师正向的引导。而这种引导,仅靠简单的说教很难达到效果。对于社会热点事件,可以组织学生辩论、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思想碰撞,最终达成了“过激的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当前形势下,不偏激,不冲动,不以讹传讹,理国,努力学习才是我们最该做的”的共识。第三,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提供情感表达的空间。大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他们提供情感表达的空间,努力创设轻松、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鼓励独立思考、自由表达。

四、总结

综上所述,全球化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倾向于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与表达。文本解读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成为抛砖引玉之“砖”,引发学生的自我探索、自主学习、自发思考。高校大学语文实施情感教育,以情感人、以情教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为纽带,以课程为载体,大学语文教师能够担当起情感教育的重任。

作者:张雪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五篇:网络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

自1978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立大学语文教学课程以来,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路雷同,内容趋于陈旧老化,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学形式与内容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应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但从教材所选的内容来看,只重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内容很少,听力和口语训练的内容基本没有。大学语文的教学大纲应该包括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内容安排、考核方式等,但是,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育部对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没有做具体的要求,一般是各个高校的老师自主编写。基于对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实际教学效果的不同看法,教材的编法就各有千秋了,从近年问世的几种有影响的教材来看,彼此侧重点也有很大的差异。

(二)教学理念陈旧

大学语文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一般在阶梯教室采取大班教学,上课时人数众多,教师在台上长时间的长篇大论,下面的学生一部分记笔记,一部分却开小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难以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另外,考试题目一般都是课本或讲义上的原题目,很多学生仅利用考前几天的时间死记硬背就可以通过考试,这样导致了很多学生平时课上不听讲,考前突击,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三)课时被缩短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偏向于自身专业,其他基础课程的学习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由于其没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往往被学生所忽视。同时,大学语文课程不断地受到其他课程的挤压,竞争力也在不断地减弱,影响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对策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作为承载民族精神和中华文明的语文学科,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利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实现大学语文的教改目标。

(一)创立开放式教学模式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开放式教学是将静止的教学活动变为动态的探索活动,逐渐将知识型教育过渡为能力型教育。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开放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课本,改变固有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总结等一系列过程,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展开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二)创设网络化的教学环境

网络时代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交流工具极大改变了彼此的沟通方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让学生们参与到教学中来。创建网络交流平台,让学生们能够在平台上自主交流,了解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作出教学调整,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主体,有利于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辅助教学的形式,我校为学生设立了大学空间城,作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平台,学生们在平台上可以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为学生推荐课外学习资源,在平台上布置作业,在线解答学生的疑问。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课上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对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可以在平台上搜集资料答疑解惑。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构建,能够增进师生交流,强化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实现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现考核方式的科学化

网络环境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大大增强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而科学的考核方式也是提高和巩固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语文考核评价体系,既要考察学生对本学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察汉语知识的运用理解能力。另外,应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和参加活动的成绩按比例计入最终的考试成绩,这样,有利于多角度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考核成绩提供科学依据。

(四)人文精神引导个性化教学

迫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语文学科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部分教师将重心放在能力的培养上,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精髓———人文性。网络时代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三观,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主体,通过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将人文精神与语文教学实际紧密联系,把握人文精神内涵,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个性,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三、总结

激烈的行业竞争改变了市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改革的新机遇。传统的高校语文教学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尽快的完成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满足市场对人才能力提出的多方面要求。

作者:凌彦 单位: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第六篇: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探析

一、大学教育必须注重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获得快乐又有尊严的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一个人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却无法造就其和谐的人格。虽然大学教育的专业性很强,肩负着为大学生未来就业做好充分专业设计和专业锻造的重要使命,但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绝对不能只是为了培养具备足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机器”,而应该是为了培养大写的“人”,培养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备健全人格的真正人才。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专业分工日新月异、就业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我们尤其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要避免大学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功利化给大学生全面发展与长远发展带来的不可估量的阻碍和危害。所以,毋庸置疑,大学教育不能只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大学教育必须是“人”的教育,大学教育对学生做人的道德、思想、情操、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和引导至关重要,大学教育一定不能忽视对大学生健全、和谐人格的培养。事实上,21世纪以来,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几乎所有大学都在学生专业课程之外开设多门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其中,大学语文课程就是绝大多数大学面向所有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

二、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

曾经语文被定义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的根本属性被界定为单一的工具性,因而忽视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基础教育新课改以来,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被明确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人文性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相对中小学而言,大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所以大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更突出人文性目标,大学语文教学应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而在深层次上,人文素养的本质无疑就是一个人精神方面的素养,是一个人在做人思想、情感、处世态度、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方面的素养。而且,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独特的人文类课程,具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育人功能十分突出。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形象、优美、深刻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而文学即人学,其中不仅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而且蕴含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作家对社会、自然、人生最真切、具体、生动、细腻的心灵感受、体验与领悟,它们对学生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的,不需要抽象、枯燥的说教,不需要疾言厉色的告诫,却最容易自然而然地深入学生内心,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精神世界。正因为大学语文课程具备这样的天然优势,它的育人功能是其他课程根本无法替代的。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让大学语文教学承担起那份不可推卸的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

三、大学语文教学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

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功能,需要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注重熏陶大学生美好、丰富的情感;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限于篇幅,本文将重点阐述其中的前三个方面。

(一)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拥有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处事准则和人生轨迹,决定着一个人能否真正成为大写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性极强的突出优势,在教学中顺其自然地结合作品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为大学生一生顺利发展保驾护航。如对于儒家倡导的“忠”与“诚”的认识。教学《论语三则》可以结合其中一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首先引导学生对“忠”的当代意义进行讨论:“曾子提出替别人做事要忠诚,要尽心尽力,那么当今我们为单位、为社会、为国家做事是否更要讲究忠诚呢?”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忠”的观念并不过时,即使在当代社会,每一个人为单位、为社会、为国家尽心尽力地做事、一片忠诚地贡献仍然是大家应尽的义务,是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美德。否则,我们的单位、社会、国家就无法取得应有的进步与发展。然后,引导学生对“信”的当代意义进行讨论:“当代社会存在不少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现象,是否讲诚信就会吃亏?讲究诚信做人在当代社会是否不再有什么意义?”结合部分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在方方面面对个人诚信越来越细密的监测、记录与奖惩制度的建立,通过师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儒家倡导的诚信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是二十一世纪全球通用的一张金字资格证书,对当代人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不管是交友、学习还是经商、从政,无论做任何事情,诚信都是我们必须拥有的重要品质,否则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和长远发展。如对于爱情的价值判断。大学生正处在对爱情热烈向往与追求的浪漫青春年华,但是他们往往还没有形成正确、成熟的爱情观,所以不能很恰当地处理恋爱问题,极个别学生甚至会因为恋爱失败而做出很不理智的事情,给自己甚或他人带来人生的严重危机。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自然、巧妙地给予学生爱情观方面的正确引导。例如,教学夏洛蒂•勃朗特的名著《简•爱》(节选),我们可以为学生介绍整部小说中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完整的爱情故事,并且结合对课文节选部分的深入解读,请学生思考: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悟?究竟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两情相悦的爱情固然是最美好的爱情,但是真正的爱情必须是建立在双方人格尊严平等基础上的爱情,否则那爱情的美好就含有太多的水分,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爱情。另外,尊重对方的选择、让你爱的人自主选择他(她)的爱情幸福路径才是对对方真正的爱,如果一定要得到你爱的人对你的爱、一定要拥有对方才罢休,你的爱就是非常自私、狭隘、肤浅的爱,根本不是真正的爱情。当然,教学这篇课文,必须通过对简•爱形象的分析让学生获得关于个性的自尊、自立、自强的价值启迪与认同:个性的自尊、自立、自强是一种魅力四射的美,只有具备了个性的自尊、自立、自强,生命才会更有光彩,才能更多地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又如对于人生中个人名利得失的认识。教学庄子的《逍遥游》上篇,在逐段解析完全文,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表现的庄子对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思考与追求之外,结合课文最后的“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可以提出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庄子虚无的思想?它对我们的人生有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庄子虚无思想的现实意义:我们当然不能完全赞同庄子的虚无主义思想,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丧失进取的动力,就会堕入非常消极、颓废的深渊,无法实现人生价值。但是,庄子的思想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积极启示。一方面,我们要遵循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奋发进取,有所成就,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要适当借鉴庄子的思想,对人生中的名利得失要能看淡看轻,能够有所超脱,尤其在自己遇到挫折、失败,失去一些个人名利的时候。这样,我们的思想境界才能提升一个层次,才能生活得更加洒脱,更加淡定,更加坚强,更加快乐。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道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道德修养是一个人人格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高尚的道德,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优势,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道德熏陶与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如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大学语文中选有不少伟大爱国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家一生中的爱国表现及他们感人至深的爱国作品正是最好的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屈原的《湘夫人》,可以先重点向学生详细介绍屈原为了国家的富强苦苦上下求索、最终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的生平经历,让学生初步了解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然后通过对《湘夫人》内容的详细解读,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从中细细感受、深深体会屈原无比渴望回到国君身边得到国君重用从而为祖国富强大业效忠尽力的无比热烈的爱国之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千古之下,这热爱祖国的情感仍然如此生动鲜活、如此热烈坚定,自然会深深地感染学生,使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在他们心中越来越根深叶茂。还有不少类似课文,如辛弃疾的《摸鱼儿》与诗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教学中都可以采取大体相似的做法。又如仁爱、善良、宽容之心的培养。《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中有一则是:“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这则语录向学生介绍关于闵子骞孝顺父母的鞭打芦花典故并稍加阐发对学生进行仁爱、宽容教育。闵子骞受到继母的虐待,却不同意父亲休掉继母,因为“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他想得更多是两个弟弟的冷暖,是家庭的团圆和睦,而不是自己遭受的痛苦和委屈,所以他宽容继母对自己的不善之举,请求父亲原谅继母,让继母留下来。这是一种爱他人胜过爱自己的高尚的爱,是多么令人感佩的善良与宽容。这样的故事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熠熠生辉的亮点,不仅能让学生受到孝道的教育,更能让学生的心灵深处得到珍贵的仁爱、善良、宽容之美德的熏陶。

(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面对挫折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较差,而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坚强、开朗的性格,对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大有裨益。所以,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是我们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特别重要的方面。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或相关作家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例如,教学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表现的两个方面的思想感情: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之情及岁月无穷天地无边但人的个体生命却如此短暂如此渺小的悲凉无奈之情。之后,可以针对第二方面的主旨专门设计一个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这篇作品表现的人生的悲凉无奈非常深刻,极富哲学意味,令人千古之下仍感叹不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谁都无法逃脱的人生的悲凉无奈?我们是否应该因为个体生命短暂渺小的悲凉所以时时堕入消沉、悲愁、颓丧的生活?抑或因而走向反面常常得过且过逸乐无度?通过师生讨论交流,最后形成一致认识:正因为在无穷的时空里一个人的生命如此短暂渺小,生命才显得愈发宝贵,所以,我们更应该珍爱生命,珍惜自己的每一天,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天,积极、快乐、充实地学习、工作、生活,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为国家发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这样,才算不辜负我们的生命,才对得起父母对我们的辛苦养育和国家对我们的着力培养,才对得起我们来这天地间走一遭。否则,就是对生命的浪费,也是对生命的不敬。这样,学生通过这篇作品得到的就是满满的生命正能量,而不至于因为作品中对人生悲凉的深沉感叹而悲观、消极地对待人生。又如教学苏轼的《定风波》。首先,重点向学生具体介绍苏轼一生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三次重大打击,以及他面对这些磨难从来不屈服不沉沦不绝望而总能泰然处之、旷达淡泊、坚定乐观的具体表现,如被贬黄州时写下“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的诗句,也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词句,如谪居惠州时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被贬儋州时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诗句等,让学生了解、钦佩苏轼一次次面对人生巨大磨难时的乐观旷达、淡泊坚定的生活态度。然后,师生共同赏析《定风波》词的一字一句,让学生细细品味、学习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凡小事写作此词寄托的宠辱不惊、极度超脱、旷达淡泊的人生情怀。最后,还可以结合《定风波》的学习,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每人写一篇学习《定风波》后的感悟文章,通过写作,让学生继续感悟苏轼的超迈情怀,并结合个人生活阅历和体验思考人生,使苏轼超脱、旷达、淡定、乐观的人生情怀进一步深入学生心灵深处。

四、总结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8

1.1教材脱离应用性

据统计,1978~2008年间,350种大学语文教材尽管在不断的演进,融入了素质教育元素,总体上仍然存在着重文学性、脱离应用性等问题。多数教材不顾及大学的专业针对性,大量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拓宽高校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其文学素养,增强其综合文化素质,培育其高雅审美趣味,提升其人格修养。将文学性作为学习基础,将人文性作为学习重点,脱离了工具性和应用语文的内容。这与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相悖。

1.2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老师教授“大学语文’课程时仍采用传统的中学语文讲课模式,侧重给学生讲解词句,分析篇章结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得信息内容变得丰富形象,导致教学枯燥无味,使得学生的排斥心理越来越强烈,教学效果越来越差。上课形式的一成不和考试形式模式的单一死板,学生仅仅简单机械地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考试过后,知识全抛诸脑后,素养和能力的提高变为空谈。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更无法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

2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是各高校应重视大学语文的作用和地位,增加大学语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时量,支持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2.1组建教师和专业多样化的教学团队

大学语文的讲授常由一个教师从头讲到尾。而学生的学习内容,常超出一个教师所擅长范围。因此,可以尝试借鉴20世纪30年代西南联大国文课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种“从一而终”的授课方式,由几个老师按照所擅长领域共同完成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既提高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又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传统观点认为,只有中文专业的人才适合作大学语文教师。可是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各个行业都有自己需求的语文知识,而中文专业背景的教师会因专业局限性,不足以胜任所有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因此,可以引入多专业教师团队共同教学机制,把与不同专业、行业相关的语文知识实施分散教学,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将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拓展语文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2选编文学性与应用性并重的教材

笔者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发现,因一些课文的文学性过强,加之学时少,仅凭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难以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选取教材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和专业,选用难易合适的教材,注意文学性与应用性融合。在选择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时,要依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社会背景和大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适当联系社会实践的岗位需求,采用分专题讲授。将人文精神和实用性的教育并重,既有古今中外的名篇解读,也有市场调查报告等针对性的训练,切实发挥各个专题的教育功能,建立起就业导向的大学语文教育模式。

2.3改进教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者变成主动者,而不是由老师唱“独角戏”。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哈姆雷特》是年代久远、作品内容丰富和人物性格复杂、语言精彩的异邦戏剧,需要在教师指导基础上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笔者在讲授这一作品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讲授法与研究性学习法相结合等多种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经典电影《哈姆雷特》的片断,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其身临课文情境中;然后,对该剧的故事背景、情节作简单介绍,并要求学生依照剧本情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老师点评并从中选取最优秀的一组进行公开表演。最后,教师对哈姆雷特人物形象进行详解。事实证明,因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之由被动变主动,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4考试时多设置主观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