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审计范例

大学审计

大学审计范文1

关键词:创新型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跟踪审计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跟踪审计正成为国家审计的一大趋势,并日益显示出在资金项目监管中的作用。对于创新型大学生来说,孵化项目应能得到更优的创业环境和更好的孵化服务,但需要不断改进和加强孵化能力建设,其中跟踪审计就是构成孵化能力建设的一部分。如何明确责、权、利和理顺内外部关系,保证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真正落实到位和获得成功,依赖跟踪审计功能全面监督,能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有利于激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创业大潮中。

一、跟踪审计有利于创新型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落实到位

(一)促进对孵化项目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创业需要不断培育,孵化器充当培育的“保姆”角色。孵化器能否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和提供高质量的孵化服务,是创新型项目成长的核心;相应的,构建一种保障机制来确保孵化项目的服务质量至为关键,而跟踪审计是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监督项目执行和修正偏差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自起步阶段的技术、经营及融资等难题较多,创业风险和创业压力比一般社会创业更大,而创新型项目立足于高新技术,虽突出创意和市场差异,但由于技术不成熟而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1]。入孵项目可以在孵化器内获得特别的创业指导和成长服务,使大学生创业少走弯路。跟踪审计的提前介入,在创业机会把握、融资、各项政策落实方面,能够为创新型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支持。在提供服务上,跟踪审计着重对大学生创业进行“量”和“质”的扶持。“量”的扶持上,通过审计督促和检查使更多的大学生及其科技创新项目进入孵化基地,参与创业活动,确保健康运营。“质”的扶持上,着重于监督各项服务职能和服务政策是否到位,落到实处,为入孵项目构造一个集聚化的创业平台。充分利用孵化器的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提供会计、信息、管理、法律咨询等多维度的服务,并提供商务培训与市场指导以及资金帮扶,形成项目成长的全要素支撑,促使大学生创业成功。

(二)为孵化项目提供有针对性服务。入孵项目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服务要求,围绕项目所需有效地开展孵化服务和定位指导,能够帮助项目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从硬件到软件,为达到较高的服务质量,孵化管理应专门成立跟踪小组,对入孵项目进行定人、定时、定目标的跟踪服务,帮助创业者解决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大学生创业不缺创业热情,缺少的是社会实践经验和自主创业路径,而创业项目选择是创业起点,选准项目是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如何选择项目,离不开市场分析,而跟踪审计以问题为导向,可以对大学生项目把握发挥前期建设性作用。当前一些大学生创业具有冲动性,项目选取也较盲目跟风,带来很多创业风险,跟踪审计提前介入、全过程跟踪,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的遴选创业项目,通过调查、评价和整改建议的提出,促使大学生重新审视创业方案和规划,认真查找漏洞和冷静对待项目决策,从而保证创业成功率。另外,资金问题也是创业的难点、焦点,充足的资金是孵化项目实施的有力保障,因此,应在资金问题上建立相关的项目资助机制。大学生创业筹措资金困难,跟踪审计可以促进项目资助机制的建立,并可以发挥监督特长和权威性影响力,在项目审核和评估后,积极建议大学生创业资金纳入投资项目资助机制[2];同时为保证资金流向正确,在专项资金使用上也可发挥监督功能,减少资金乱用。

(三)全面促进和提高项目建设单位管理水平。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必然涉及设施建设,提供孵化场地和配套设施,这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基础性条件,如创业办公、水、电、暖、电话和网络等齐全的设备,以及公用会议厅和培训室等配套设施。由于一些建设项目管理主体职责不明,各自为政,由此导致建设工程内在的有机联系紊乱和工程质量问题。因此,需要跟踪审计发挥监督职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将审计监督提前进入项目准备期,通过过程监督,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招投标、合同管理、承发包、现场管理、投资控制等建设环节中的问题,督促建设单位加强内控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和健全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空间。

(四)推进优惠政策更好落实。政策制定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导向性,然而政策制定并不是终结,关键在于如何落实政策。现实操作中,政策落实往往因某些利益考量而被异化,因此在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就需要通过跟踪审计这样的监督工具,不断对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政策目标的实现进行检查、评价和修正,防治政策被滥用[3]。近年来,无论从政府还是各大学层面,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但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着制度保障不强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更应该获得优惠待遇,特别是在重点资金保障上,但部署不合理,执行不到位,导致实际效果差。跟踪审计在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重点资金保障、优惠政策落实等方面,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行为,同时反映好的做法、经验,促进政策落地生根和不断完善。如税收优惠、贴息支持、创业扶持资金及创业指导服务等,跟踪审计都可以发挥预防功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更好提升“政策效率”。

二、创新型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跟踪审计的内容和程序

(一)跟踪审计的内容。一是创业项目指导功能审计。大学生创业,尤其需要创业前辅导和业务层面的具体指导,跟踪审计可以通过投资预算、资金利用、市场效益的分析,提早介入大学生创业项目决策,更好保障大学生创业成功。在项目遴选上,一些项目是否有创新价值,能否符合条件进入孵化基地,审计能够发挥监督修正功能,避免大学生在项目选择上陷入误区。对于创新型大学生创业,高新项目更受青睐,高新技术可以带来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然而并非所有的创业者都能够把握并且有条件实施。从审计视角出发,可以更冷静、客观的对创业项目优劣和条件进行审查分析,并给予科学性建议。二是创业入孵帮扶审计。对孵化项目实施注册、记账、信用、年检等管理,进而提供工商、税务、质检、卫生等登记、注册、行政许可申报的一站式服务[4],审计工作可以对这些部门职能是否各尽其责发挥监督功能,强化办事效率,真正快捷便利的解决大学生创业实际问题。项目成长中,包括物业服务、商务服务、财务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也是入孵帮扶的一部分,审计可以促进这些服务质量的提高。其中,为入孵项目提供资金补助和融资对接是关键,通过投融资平台和设立孵化资金或种子资金,帮助大学生融资,这些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真正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上,需要审计跟踪服务。三是创业孵化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审计。针对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审计,主要看该项目工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等。在跟踪审计监督下,利用有限的资金、资源,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和质量,最终完成预期项目。重点是在前期阶段关注参与招投标文件的审核和工程合同签订的审核,对施工招投标的投标文件和标的的严密性、合规性、准确性进行审计,以避免此后合同纠纷;而工程实施过程中,重点对工程设计概预算的全面性、准确性进行审计,严把工程量计算关和工程取费关,以避免“三超”现象出现。四是对制度建设与管理机制运行效率的审计。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是扶持体系运行的重要前提,制度的完善和强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而要确保制度建设与管理机制运行的效率和活力,就要使各相关部门职责明细而各尽其守。审计应从提升管理机制运行效率着手,检查扶持体系的机能协调问题和工程建设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款支付制度、验收制度等是否规范、健全,通过监督、评价和建议,推进制度建设与管理机制良性化发展。

(二)跟踪审计的程序。一是前期项目决策和可行性的审计。项目审计上,创新型大学生在考虑入孵项目时,技术创新是项目首选,跟踪审计从商业计划书入手,审计项目技术是否具有高新技术特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支撑,具备把自己的技术设想变为现实的能力。工程建设的审计,是检查项目的规划、勘探、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充分,签订的合同条款是否合理、合法、有效。组织管理的审计,检查组织的完整性问题、生产的规模性问题以及技术的成熟性问题,从创业源头为大学生创业服务。二是项目实施阶段的审计。审计主要检查内控制度的认真执行情况,包括合同履行,项目是否认真履行合同条款,特别是要检查建设资金到位情况,有无资金闲置,或因资金不到位而造成损失,也要检查建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基础设施建设上,检查是否按照工程进度付款,有无挤占、挪用建设项目资金等问题。审计中还要关注工程质量问题,检查相关单位对质量的控制情况,如主要设备和材料的检测程序是否到位,验收程序是否符合要求。三是项目交付阶段的审计。针对工程建设配套设施费支出、贷款利息和资金占用费是否真实、合法进行核查,分析其分摊是否合理。围绕建设项目交付使用资产展开核查,核实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是否真实、是否办理了验收手续等问题。四是对入孵项目投资效益情况做出价值评价。对入孵项目的价值评价决定此项目是否继续推行下去,通过价值评价,可以了解入孵项目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偏离,以使其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审计着重从项目财务效益、资产应用、偿还能力、发展能力等八项定量指标入手,用以评价基本结果。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有关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等评价标准或指标,对项目投资决策的有效性、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价,进而分析影响投资效益的各种因素,为大学生创业决策服务。

三、针对创新型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跟踪审计的创新性思路

(一)突出对孵化项目选择的审计服务与指导。创业项目是大学生步入创业舞台的第一步,对项目的准确性把握非常重要,加强对创业计划书、投资价值估算、合同签订的审核,帮助大学生认识项目创新性所带来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市场发展潜力,从而在项目决策上做出理智、合理的判断;审核创业项目的技术储备和技术成熟度、人才和团队的内控制度建设,协助大学生创业在项目开展上能够运行通畅。

(二)进一步做好创业政策落实的跟踪审计。审计要坚持问题导向,摸清影响政策落实的真实原因,主要在税收优惠、融资服务、创业补贴等方面加强审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审核的重点在于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是否把大学生创业政策贯彻落到实处,特别是关注各级财政资金及信贷资金的到位情况。在审计中,审计人员一定要把国家政策理解透,把地方实情和大学生创业实情摸准,通过客观审计发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并能及时给出合理化建议。

(三)在监督与决策中扮演好自身角色。跟踪审计虽将审计关口前移,但更应该发挥建设性作用,对创新型大学生创业给予更多扶持和指导,但由于介入时间长、环节多,往往容易产生审计错位,以决策代替监督。跟踪审计应采用“建议型”的工作方式,发表意见、建议,特别是在企业经营计划是否可行问题上,审计可以积极介入,但不能越权代替项目主体做出决定。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违反经营法规的做法,要通过合理合规程序提出审计意见,确保审计信息的准确传达。

(四)注重价值评价和反馈。审计过程要具有整改价值功能,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和提出整改建议。创新型大学生创业对新技术的追求,市场未知性风险更大,从项目选择到资源整合以及市场开发,应强化跟踪审计的整改效能,积极提出具有客观性、全局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5],在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及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作用。应重点关注建设资金使用、建设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等问题。整改计划的提出,要切实考虑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和成本效益原则,发现项目中存在的本质问题,对症下药。为大学生创业成功提供保障。

四、结语

大学审计范文2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各个领域都在进行调整和转型,在这一关键时期,我国的高校教育也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进行转移,高校的内部审计制度亟须解决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能力问题,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指引下,强化高校内部经济监督,促进高校的党政廉政建设。随着高校干部人事制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高校内部的控制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当前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要围绕审计立项、审计内容、风险审计评估等,对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提出对策。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对策;控制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大,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高校与社会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多,在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高校内部审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高校的对外联系增多,腐败案件出现频发的态势,暴露了高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疏漏和缺失。本文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分析入手,剖析了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并在内审“免疫系统”论、“管理+效益”的审计理念下,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机构特性,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内部审计,整顿内部审计队伍,为高校的教育发展长远目标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

一、经济转型时期,高校内部审计的必要性阐述

我国的经济形势由快速发展进入了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因而高校内部审计环境也从宏观、微观等不同角度发生了转变,高校所面临的外部联系及拓展领域日益增多,如: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扩建、改建工程建设、内部控制等,在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存在任务繁重而审计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高校内部审计创新已是时代所趋,大势使然。

(一)高校内部审计以高校增值服务目标为导向,促进高校发展

在新时期内,高校内部审计由原先的财务审计重点转为审计管理和增值服务为目标导向,是高校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在高校扩展时期要服务于高校的内部控制管理目标,承担好“免疫系统”的角色,由单纯的财务审计转变为经济领域、业务运营领域、内部控制领域的内部全方位审计,这有助于促进高校自我管理体系的完善,在内部审计的自我约束机制下,高校才能得到长远、持续的发展。[1]

(二)高校内部审计以提高综合效益为动力

基于我国对于内部审计创新理论的研究,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拓展到了为高校获得增值服务的职能,在这一职能的驱使下,内部审计活动需要从下述方面实现其职能:1、创收节支、预防不合理的开支用度;2、国家对高校自主建设权的开放,高校的自主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建设领域、业务拓展等方面增加了不少的支出。为了有效控制高校的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基建支出等,需要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3、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及项目评价;4、施行标准化操作程序,督促业务程序和相关流程的有序实现;5、对于建设项目的后续跟踪信息反馈评价;6、内部审计结论的报告形成并提交;7、保障高校的知识资产、有形资产的安全。

(三)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文化融合的需要

基于对内部审计创新的理论认知,内部审计由单纯的财务审计转为向高校实现服务的审计,其监督职能也拓展到服务、内控等职能,在高校全面发展目标的要求,内部审计创新不但要进行经济、财务等方面的审计,还包括对于高校的环境审计和文化审计内涵,在高校和谐民主的高校文化创建中,内部审计通过对环境资源、精神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对高校文化的内部审计,这一创新转变不仅可以增进高校领导与广大教职工的和谐关系,而且促使高校在诚信、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文化价值提升。[2]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检视

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高校为了保证其资金安全有序地使用和管理,要修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也由传统的财务审计转成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涵盖了教学管理内控体系、科研管理内控体系、财务管理内控体系、资产管理内控体系等,它在有效防范风险、提升高校效益等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功效。然而,高校目前的内部控制审计还与系统化、规范化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为:

(一)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欠缺

高校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实现,其前提必须要有内审的独立性,脱离了独立性的标志,内审结论将没有太大的价值与意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首先要体现在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上,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与其他职能部门相区分,必须与其他职能部门位于同等、平行的地位,直接归属于高校最高行政领导人掌管,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内部审计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其内部审计结论也才能让人信服。然而,我们的现实却是,很多高校目前却是采用与纪检监督检查部门或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的形式,使内部审计的监督和增值服务职能无从施展,得不到正常的发挥。[3]

(二)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资源利用范围较窄

在传统的内部审计观念下,其审计内容大多是高校的财务会计资料,可以利用和查阅的资源有限,极少涉及高校的核心运营领域,停留在简单的查帐、纠错、纠弊的初级阶段,对于高校的运营管理、内部控制、增值管理等核心的“前台”运作,根本没有触及,自然对高校的健康、和谐发展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对内部控制审计创新的研究背景下,要求高校内部审计转换观念,转变视角,用单纯的“监督审计”转为多元的“增值服务”审计,要深入高校的核心运营管理领域,可以对高校的知识性资源、财务资源、业务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进行合理的开发整合,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机制下的内部管理审计。

(三)高校的内部审计电算化、信息化水平欠缺

高校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展,而关于内部审计所需的电算化和系统信息化配置却远未达到标准,同时,由于高校内部电算审计、系统信息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欠缺,导致高校的内部审计仍然处于手工查账为主的状态,在传统的审计手段下不利于新型经济转型状态下的风险评估,一般只能对较为静态和表象的事后审计为主,而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则由于资源无法运用而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同时,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由于资源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内部审计控制的风险增加。

三、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研究

在经济转型的新时期,高校的内部控制审计要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视角下,探索内部审计创新路径。

(一)更新内部审计理念

在新形势下,首先,高校内部审计要树立“免疫系统”论的审计理念。它是内部审计的第一道防线,它对于高校组织管理的规范、持续化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其次,高校内部审计还要树立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审计理念。要对高校内部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处理,以促进高校的规范化管理模式,促进学校的廉政建设,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预防功能、揭露功能和抵御功能),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再次,高校内部审计还要树立“管理+效益”的审计理念。我们要突破狭窄的“审计即经济监督”论的观点,要准确对内部审计进行定位:管理+效益,其要旨是指通过实现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推动内部审计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和财务审计并重的方向发展,强调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新理念,将这种价值创造的内部审计控制活动定型成增值型审计,有效地协助高校管理者履行职责,推动高校的健康发展。[4]

(二)改革高校内部审计体制

旧有的高校内部审计体制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因而,要以时代的呼唤为要求,通过对审计独立性的强化,改革创新高校内部审计体制。1、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设立审计委员会,增强高校内审机构的独立性。高校的内部审计中,独立性是其前提和灵魂。在国外,许多企业都实施了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机制,它被认同为一种科学而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而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采用。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中,可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治理结构中,设立一个党委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模式,这样可以避免其他职能部门或权力个人的干预,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在我国,审计委员会还处于摸索阶段,其职责可以归结为:对高校的管理实施监督,对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对高校的管理风险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负责高校内外关系的协调等。这一机制有助于推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5]2、强调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准入制度,提高内审的独立性从上述的内审现状可以看到,我国的高校内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内部审计风险加大,为了扭转这一现状,应当建立高校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制度,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并持续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提升教育,用专业化、独立性的内部审计人员,突显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三)推进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要求,高校要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改变原有的会计数据记录介质、存取方式和处理程序,用计算机信息化手段,实现审计抽样技术、非现场审计等技术,由传统低水平的“单机审计”向“网络审计”转变,同时,还要将内部审计由计算机辅助审计转为智能型的计算机审计,用数据和模型来解决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问题,用智能的专家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对审计程序、审计文书、审计底稿等科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增强审计信息的及时反馈能力,发挥其增值服务和宏观调控的功用。[6]

(四)高校内部审计的功能延伸

高校内部审计要突破原有的财务会计审计功能,还要拓展其他领域的内部审计,这包括:1、展开经济责任审计,对高校的经济责任人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2、要展开经济合同审计,对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全过程实施风险评估和控制;3、开展绩效审计。在对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重新构建的前提下,对高校相关运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成果,进行预期目标和达成效果的对比分析。

作者:高仙芝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宋瑞.浅议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0(02).

[2]雷建邦.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2)

[3]马忠东.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0(03)

[4]李桓.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02)

大学审计范文3

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在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复杂的经济活动下,风险也相伴而生.在高校内部审计领域,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和应对这些风险,为了加强对高校经济管理领域的监督和评价,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服务于高校的长久持续发展,需要高校内部审计有效规避风险,对风险进行真实的评价,并处理好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与高校发展的关系,通过构建高校内部审计新框架,以有效防范并控制内部审计风险.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控制

伴随着我国经济领域的不断增长,以及教育领域的诸多变革,许多高校都拥有自主的办学权,高校对内和对外的经济交往都在不断扩大,这使得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要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势状况,内部审计所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多,在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可避免地会使高校内部审计置于风险之中,为了规避风险,评价风险,高校内部审计要未雨绸缪,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促进高校的稳定健康发展.

1内部控制视角的理论阐述

内部控制,在我国的主流概念中认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在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提交真实完整的财务报告,以此促进企业、部门完成所拟定的发展战略规划.内部控制论由“部分控制论”发展为“全面控制论”,在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的过程中,促成了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内部控制理论在形式上总结为五要素,即:(1)内部环境.它涵盖了系统组织中的设计、运行内容,是要素的根基.(2)风险评估.它是执行的关键环节,源于内部控制人员的识别、分析、判断能力,是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的重要手段.(3)控制性活动.这是基于风险评估的特定载体,系统组织通过它的实施,才能完成具体的业务.(4)信息与沟通.在特定风险环境下,系统组织必须依赖于高速、精准的信息渠道,在上下层级之间传递、交流,达成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5)内部监督.任何一个系统组织都有其弱点和缺陷,为了有效对其薄弱环节进行改进,就需要这个要素的有效实施,通过设计内部监督制度,可以确保执行效果.总之,这五要素互为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高校内部审计内涵剖析

对于审计风险的概念阐述,目前以《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为依据,重点是针对会计报表中的差错或漏报等事项,而注册会计师经过审计之后却对此发表不真实、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由此引发的风险.随着高校管理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体现出显著的特征:其一,随着高校建设的业务拓展,内部审计资料由原先单纯的财务内部会计资料,拓展为各行业的内部资料,如:高校在建工程、物资采购、经济法律法规等文件,这些都对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全新的风险.其二,对于高校的会计财务报表中存在的差错、漏报或其他重大漏洞,而内部审计主体却未及时发现,导致不真实、不恰当的内部审计结论.在对高校内部审计进行概念阐述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全面理解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

2.1监督职能

高校内部审计其本质即是对会计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它属于最基本的职能,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此也有明确而清晰的表述.

2.2鉴证职能

由于高校在新形势下,面临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经济管理活动增多,对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财务活动等,内部审计部门有权责对补审计单位的经济及财务活动状况出具鉴定和相关证明,以评判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会计财务活动的合法、合规性,并做出准确、全面、完整的审计结论.

2.3服务职能

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还有为高校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服务的职能.其主要体现在:以高校决策管理为宗旨,提出可行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服务;建立有效而健全的内部控制服务;帮助高校加强系统化管理,从而为高校提供各种增值服务;为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服务,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

3剖析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效果的影响因素

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涵括了主观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其中,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1)高校内部审计环境.它是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的支撑体系.在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内部审计会受到不同的影响.高校的审计工作环境对外要考虑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对内则处于领导意志、组织模式、管理水平和工作程序的微环境之中.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要有机地融入到高校的整个环境体系当中,将监督的实质性内涵融入服务的行为实践,体现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免疫系统”的工作价值.(2)实质意义上的独立性缺乏.按照相关规定,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校长(院长)及校(院)党委或校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而现实情况却是,高校体制结构的弊端成为了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许多高校负责人既直接领导财务部门,又领导审计部门,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使财务会计问题的问题披露和纠正受限,在高校的决策者不支撑的前提下,内部审计无法展开相应的独立性审计,影响到了内部审计的公信力.(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因素.内部审计的强有力的保障之一,即是合理知识结构之下的人力资源利用.合格的内部审计师应当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体系,要能够从细节性程序向分析性程序转变;同时,还要具备质量风险意识和职业操守,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有效履行质量控制,完成内部审计任务.(4)高校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因素.当前,我们的多数高校内部审计都还使用传统的基础审计方法,风险控制意识较弱,对于实践操作中使用先进的监督软件和内部审计信息网络化还是空白,导致内部审计结论产生偏颇甚至背离.影响内部审计的外部因素体现为:(1)高校内部审计的法规还未健全.高校内部审计目前有一些法规性内容,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准则》等,然而,这些准则、规定多属于指导性的条款,与现实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高校各项运行缺乏细化的操作规范和具体的实践性意见.(2)高校内部审计对象泛化.由于高校的体制性改革,内部审计工作所面临的审计对象也发生了诸多改变,由原先较单纯的财务审计延伸为复杂的资产管理、材料订购、工程建筑、内部控制等,这些内部审计对象的泛化,使内部审计人员估计不足,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判断失误,导致审计风险增加.(3)内部审计所应拥有的资源呈不对等状态.高校正在不断地扩建和改建,内部审计工作者要想获取审计所需的资源,难度增大,这与被审计单位拥有的资源相比,呈现不对称的状态,这种在资源占有领域所造成的不对等,导致了内部审计风险加大.(4)网络电算变革增加了内部审计风险.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下,高校的财务会计行为也转为了电算会计方式,电算会计的实施从财务的视角来看,提高了财务会计工作的效率,然而,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则无形中增加了难度,对于原始数据的非法修改和删除、病毒破坏、恶意侵袭等,内审人员无从鉴别,这也在极大程度上导致了内部审计风险.

4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风险控制研究

4.1健全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相关法规体系

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置于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制约之下,在高校发展规划、内部质量控制目标的条件下,要尽快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法规体系,修订并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制订《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操作指南等,以利于高校内部组织目标的达成.

4.2构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模式新架构

伴随着高校对外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加,高校可以考虑采取三种方式:其一,设置高校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管理组织结构、规模的大小程度等状况,成立与财务部门、纪检部门、监察部门平行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且不能与其他机构相混淆,与其他部门也没有任何的行政隶属或依附关系,可以独立地实施审计,直接向最高行政负责人报告,这样,就保证了最终审计结论的客观和公正.其二,成立高校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商榷.在国外,审计委员会的发展由成立已经步入规范,但是,在我国高校试行结果来看,效果还有待验证.其三,以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制度为框架,试行由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的内部审计业务进行统一管理.这是基于减少高校最高负责人与内部审计之间的正面冲突的考虑,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省级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因而有助于树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增强其独立性内部审核的效果,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的组织控制管理.

4.3完善内部审计项目控制手段,健全质量控制与责任区分体制

由于高校资源的扩展、经济活动的增加,内部审计对于其工作计划的流程重视度不够,造成千篇一律的工作方案,导致审计重点不清,起不到实质性的审计效果.因此,要引入风险评估机制,将风险评估纳入审前调查和审计工作实施的方案之中,审计人员要对被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业务特点熟悉,考核被审计单位重大经济决策的实施、业务扩展等内容,摸清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篡改财务报告、隐瞒经济事项的动机,据此,内部审计人员要找到解决风险的审计程序,确立审计重点,“量身定做”审计实施方案.

4.4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区分体制

在高校内部审计控制中,为了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与责任区分,首先,要建立高校内部项目质量控制和跟踪检查制度,对审计项目进行审前、审中、审后的质量控制;其次,要将风险责任到人,与每个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相挂钩,用实施细则和质量考核标准制约审计责任人,形成相互制约与促进的长效机制.最后,还要在权责分明的前提下,用严格而齐备的责任追究制度,保障内部审计质量,对于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差错,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5结束语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高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人员要在完善的制度规范之下,确立内部审计重点,用适合的审前、审中、审后程序进行对高校财务会计、经济业务、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审计,要明确权责,在清晰而完整的审计流程实施方案下,对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合法依规的审计,审计人员要随时关注风险变化情况,对风险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对审计项目进行间歇式的跟踪,尽量减少审计风险隐患,为高校的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高仙芝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1〕戴耀华.基于过程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提升[J].中国内部审计,2011(12).

〔2〕蒋美玉.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3〕钱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0(21).

〔4〕方松照.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J].商业会计,2013(12).

大学审计范文4

【关键词】辅导员;安全教育;宿管部

一、大学生人身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安全意识薄弱与安全知识掌握不足

“安全”二字,是在结合“安”与“全”各自词义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其稳定和没有损害的特点,通常是指人或事物在没有受到伤害、没有危险、无损失情形下的正常运转的健康状态。[1]学生刚入学,松散的校园管理、丰富的课外活动、学业时间减少,他们容易产生了一种懈怠的情绪。这种懈怠的情绪体现在,对学习的投入减少,对日常玩乐的积极性增加。但令人担忧的是,当学生成群结队外出游玩时,身边无家长看护,他们的危险指数升高;第一次入住集体宿舍,对宿舍安全知识了解甚少,身边无人监督,危险指数再一次升高。“大多数大学生都是从校园进入校园,一直在学习课本知识,生活和社会经验少,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对公共安全和生活安全缺乏一定的知识”。[2]以上的种种,造成了学生对人身安全的忽视。如果不加以重视,这颗隐形炸弹随时会被引爆。

2.缺乏教育监督部门

由于大学现有的学生社团、学生组织机构较多,若再单独开设一个专门教育监督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部门,会造成管理机构的“肿胀”,让学生无法做到有效的自我监督。宿管部,一个几乎天天跟学生和辅导员打交道的部门,一个所有学生离不开的部门。辅导员若能合理地利用好宿管部做好安全教育,就能为学生的人身安全拉出第一道警戒线。

二、大学生人身安全教育的对策

1.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安全责任

辅导员应合理的分配宿管部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的,从而保证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宿管部组织架构:部长———楼长(兼紧急联络人)委员(查房)舍!长部长是宿管部的核心,负责对各项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其余的成员根据他们应有的分工,各司其职。白天,宿管部通过检查卫生,排查高功率电器。委员一旦发现宿舍使用高功率电器,首先要做的是将插头拔离插座,后拍照将情况汇报给辅导员,由辅导员对责任人做安全教育的思想工作。晚上,宿管部通过查房,落实学生人数。由委员到每间宿舍查房,有查到不在宿舍的,由委员上报给楼长。各楼层的楼长核对好名单,上报给辅导员。辅导员马上电话落实学生的去处,以确保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2.召开例会传递安全意识

辅导员定期集中宿管部成员召开例会,将责任人存在的问题,先传达给部长和楼长。之后,楼长再将宿舍要整改的内容传递给舍长和委员。通过会议通报对责任人的处分,增强学生干部和责任人的安全意识,并向下级传达会议内容,层层把关,让杜绝安全隐患的意思深入人心。

3.增加评比机制激发学生动力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3]对学生的管理,不仅要对做得不好的学生实行惩罚制度,还需要对表现好的学生有嘉奖制度,这样才能约束学生的行为,鼓励做得好的学生更加积极进取。各大高校《学生手册》违纪处理办法中,对于使用高功率电器、晚归、夜不归宿等情况,都有适用条款。而对于一整学年都按照规矩行事的学生却无嘉奖。辅导员可根据宿管部的记录,给全体学生制定评分奖惩表,评分奖惩表按在卫生、出勤、宿舍活动等方面做得好的宿舍,给予排名,评选出示范宿舍。示范宿舍的全体成员在期末综合测评中给予相应的加分,而做得不好的宿舍,给予扣分,最终影响每位学生期末的综合测评。从而激励学生都能遵守学校宿舍管理的规章制度,从源头上引起对安全的重视。

4.举办特色活动丰富安全教育手段

让学生意思人身安全的重要性,不仅要从规章制度上,还得要从思想意识上抓起。宿管部可结合特殊节日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三月份消费者权益日,可进行防金融诈骗教育;四月可进行宿舍用电安全教育;六月食品安全教育;九月结合《学生手册》做好入学安全教育;十二月交通安全日,可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既然是“特色”活动,在形式上便不能拘泥于讲座类教学。因为讲座类教学,很难与学生观众形成互动。如《学生手册》上的教育,可由辅导员开设讲座,后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考核。交通安全教育,可以“交通舞”为主题,让学生用舞蹈的形式抒发情感。假期安全教育,让学生上交手抄报。宿舍用电安全,可通过拍摄微视频实现。食品安全教育,可通过制作电子海报实现。财产安全教育,可通过制作手账来实现。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把安全知识潜移默化地内化于学生的心中。宿管部组织这些活动,要求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参加,能让他们了解到宿舍、学校就是他们的家。给学生树立家的意识,让学生从情感上去找到归属感,用情感去滋润学生,相信学生也同样会用行动去爱护自己、关心舍友,携手共建安全、文明、和谐的宿舍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玉国等.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简明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9

[2]史国栋.大学生安全素质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

大学审计范文5

一是集中学。10个基层党组织,以支部(总支)主题党日的形式,在党员活动室统一设置会标、党员统一佩戴党徽、统一着装在第一时间收听收看党的开幕式。

二是扩大学。局党委在召开之前就多次向区属医疗卫生计生单位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营造好氛围并组织好单位干部职工及时收听收看大会盛况。

三是讨论学。在收听收看开幕式后,卫计系统各基层党组织在第一时间组织党员按照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围绕单位、岗位和自身实际,组织党员谈体会、谈感受、话心得。

大学审计范文6

关键词:审计文化;育人功能;德育教育;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以及推动发展的作用。”2018年5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审计精神是审计文化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在实践中创造的与审计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审计精神也被称作精神世界,是深深烙在每一个人心里和精神中的文化积淀,具体包含了价值观、思想意识、从业道德、思维情感、文化认知等方面。其具体体现在独立、责任、追求能力和修养、真实、公开、忠诚、奉献、谨慎、清廉等[2]。因此,挖掘审计文化的德育育人功能,探索审计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对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计文化的育人功能

审计文化作为一部独特的审计历史,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体现出新时代所具有的公共责任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文明、平等、公正、法治、诚信”等内容一脉相承、高度契合,具有厚重的德育教育价值,但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应用中却是极少涉及的文化资源。因此,我们要积极探求审计文化的教育功能,将其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探求自身安身立命之责,自觉建立人生轨迹之范。

(一)政治导向功能

审计文化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社会稳定而实施的一种经济监督性质的社会活动,自周朝作为财政司法的附属机构而存在,历经三千多年的沉淀发展,凝结成了以弘扬公平正义、诚实奉献、依法治国等精神为核心的审计精神。青年处在“拔节抽穗”的成长关键期,面对物欲横流、功力浮躁的大千世界,他们思想意识极易受到影响。将审计文化中所倡导的原则、标准和规则等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对明晰大学生日常生活边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和自强自律精神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使大学生能够进一步树立坚守底线、不破红线的思维,逐渐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二)凝集聚合功能

审计从业人员要完成审计使命需要广大审计人员凝神聚力、团结协作和共同奋斗,而形成这种凝聚力量的源泉就是审计文化[3]。将审计人员的这一职业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情感引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一方面,大学生在审计文化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审计从业人员所具有的谦虚严谨、依法依规、团结协作、担当有为的职业精神,通过审计文化的浸润教育,使大学生将这种精神潜移默化为日后自身从业的价值准绳和行为规范,自我成长为具有担当协作意识的公民。另一方面,审计文化作为普遍被认同的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文化,在大学生的集体生活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是每一个公民追求的社会价值文化,在学生所在班团群体中,只要有利益、有分歧,必然需要无形的价值文化来统一思想,而体现公平、正义的审计文化恰恰是这一思想统一的武器,通过审计文化的渗透教育,有利于凝聚共识、维护正义,使大学生个体自觉服从集体,促进团结协作。

(三)引领修正功能

在审计文化中,审计价值观是审计从业人员的思想灵魂和行动指南,表现为审计从业人员的价值追求,本质上是以服务为目的的一种监督手段。对审计价值观的理解,前审计署审讯长刘家义在2011年审计署党组中心第三季度学习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4],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高度契合,目标统一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将审计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一方面,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审计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使学校以审计文化为载体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事半功倍。学者韩延明认为,价值认同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强弱,大学生“三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在审计文化公平、正义、奉献等价值观的引领认同下,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变迁,审计从业人员的工作重心、廉政风险防控、审计质量标准等都在改变,而审计文化的修正功能引领审计从业人员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求。审计文化的修正这一特质,在大学生性格养成中也可发挥出积极作用,例如学校可以深入分析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德育教育制度体系,不断将德育教育制度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自律规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的良好品格。同时,发挥审计从业人员榜样引导作用,树立典型标杆,引导大学生学习他们敬业诚信、公正无私的精神,不断滋养自我道德情操,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教育是百年大计。新时代,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决定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一笔。学校作为文化教育传播和传承的阵地,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发挥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将审计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还存在缺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学生层面

德育教育的主体性不足,导致部分学生道德感弱化,责任感降低。德育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教育活动,必须建构在人的基础上,即通过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这一个体价值的实现来体现其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价值[5]。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部分大学生存在目标茫然,理想信念缺失,沉迷网络游戏,失去学习兴趣,甚至突破底线红线,出现违法违纪等问题。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作为实施德育教育主体的学校在教育环节、教育规划、教育形式上存在缺位和不足。同时,也深刻反映出,作为被教育的主体,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降低,最终会导致这类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发生改变,社会公德逐渐弱化,形成淡漠规则、精致利己、注重享乐的思想意识,与国家所倡导的价值体系背道而驰。

(二)文化传承层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不足,导致大学生价值理念迷失。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的风雨,孕育出丰富多样、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但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难免出现交锋与论战。一方面,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思潮鼓吹自身的先进性,贬低甚至抹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培养体系中,专业课占据了主体地位,并且以理工科为重。同时,不同学科的人文素养培养层次差别较大,除了文史类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少阅读思政、文史、哲学类书籍,基本上无法实现积极主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愿景。处在自身认知能力和意识形态塑造期的青年大学生,面对东西方文化的角逐与交锋,容易陷入心理上的恐慌,选择上的迷茫,认同上的疑惑,更有甚者会出现文化自卑的情绪,导致价值理念迷失,理想信念动摇,道德观念缺失。长期来看,极大地影响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信仰。

(三)高校教育层面

德育教育与时俱进不足,导致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效果差强人意。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把握“事”和“化”、“时”和“进”、“势”和“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实现教育内容的知其“固然”,更知其“所以然”。但是,面临飞速变换的时展,学校的德育教育因循守旧现象依然突出,与时俱进性明显不足。一方面,专任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德育教育形势的要求,导致德育教育以落实教学任务,完善教学环节为主,影响了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结合网络发展,灵活有效教育方式运用不足,对德育教师主体客体化,学生客体主体化定位把握不到位,教育思维依然固定在理论灌输的教育上,与学生日常生活、教育实践脱节,教育吸引力差,教育效果弱化。另外,德育教育空间延伸拓展不足。教育的目的是将大学生塑造成未来能在职业生涯中具有高素质人文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但是,在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教师是以完成政治教学任务为目标,学生是以取得考分为导向,实用主义贯穿德育教育始终,导致大学生德育教育与成才教育联动不足,教育的延伸度降低。

三、审计文化育人功能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文化的本质归属就是育人[6]。审计文化不仅承载着审计从业人员在历史变迁中普遍崇尚和追求的价值观念,也传承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的信念。结合审计文化的育人功能,探索审计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实现途径,不仅能拓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文化载体,还能在大学生价值观念、人格塑造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与课程育人协同,促进审计文化进课堂、进书本、进头脑

1.注重思政课程建设,将审计文化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突出引导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在学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党理论宣讲的主战场,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在教材授课的基础上,找准审计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点,重新组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内容,将审计文化中的诚实守信、奉献严谨等精神融入课堂体系,最终形成审计文化从进课堂到进书本再到进头脑的深化途径,使大学生从被动教育转为主动求知,进一步提高自身政治素质。

2.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课程育人为核心,将审计文化的担当、独立、团结、协同等精神融入其他课程课堂教学中。非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本课程与审计文化融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有效落实“三全育人”上下足功夫,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上下功夫,将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与其他课程的隐性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无形的浸润熏陶中加强对审计文化的认同,思想意识上逐渐形成底线思维,并将其认定为自身行为规范的准则。

(二)与校园文化建设协同,发挥审计文化润物无声作用

审计文化与其他文化种类相比,是与中华民族发展具有同步的较少文化种类之一,在文化传承性与文化实践性上具有独特优势。将审计文化的内容、风格和特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打造审计文化活动品牌,通过开展学术沙龙、审计实践、竞赛抢答、主题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厘清思想底线,坚守行为准则,树立明确目标,增强担当情怀。另一方面,积极营造审计文化氛围,将校园场景文化与审计文化元素融合,让审计文化进宿舍、进餐厅、进网络,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多样文化的互动,将审计与自身成长结合起来,自觉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为审计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自觉践行者。

(三)与实践育人协同,笃行审计文化的“知行合一”

实践是大学生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审计文化的形成是审计人员在实践中千锤百炼、与时俱进、埋头苦干凝练出来的,体现的是信念的执着、职业的坚守。因此,审计文化具有明显的实践特征。要充分挖掘审计文化的实践教育性,将其融入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将审计文化中“以细为根、以实为本”的品质应用到自身学习生活中,树立“实、细、严”的标准,规范自身行为,面对学习一丝不苟,坚持脚踏实地,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进一步将审计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四)与网络育人协同,实现审计文化育人的与时俱进

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打上了深刻的网络烙印。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文化有边缘化和“博物馆化”的趋势。因此,对大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必须牢牢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审计文化要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就必须加强网络教育阵地的建设。一方面,深入分析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接受规律和心理需求,借助于网络新媒体技术,以审计文化为主体,探索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播路径,开发适应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和文化心理的网络文化产品,如可以通过打造审计文化宣传的青年网红,通过线下参与与线上宣传相结合,引领其活跃度,吸引学生,营造互融互动的学习氛围,发挥审计文化在网络阵地上的思想引领作用,牢牢把握网络阵地的话语权。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审计文化提升自身网络素养,自觉抵制不良网站信息的思想侵扰和腐蚀,加强网络自律,同时发挥审计文化中的监督作用,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网络自律行为。

四、结语

大学审计范文7

关键词:审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责任制约;风险规避

引言

创新创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然而市场风险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其成功率。调查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仅有5%,他们需要付出比其他社会投资者更大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考察创新创业的结果,很大部分大学生把创业失败归咎于创业环境的复杂性和自身商业经验的不足,却没有正视市场风险的严峻性和自身的责任性。事实上,创新创业并不只是梦想和热情,更是一种科学设计和管理的理性行为,梦想与市场风险之间存在着责任制约的中介影响,把责任摆在前面,才能使创业热情回到现实中,更好降低风险而提高创业成功率,而审计职能的介入是增强责任心而推动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

一、责任制约与市场风险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交互性影响

当前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清楚认识及控制好相关风险。大学生作为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在创新创业大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他们仅凭着创业意愿和创业冲动,却很少顾及市场风险,使得创新创业成功率不高。通常风险与各种不确定因素相关联,但如果把握好这些因素,风险就是可控的[1]。降低或消除风险的影响因素是多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其中责任制约就是一种衔接主客观影响因素的第三方因素,与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存在交互性影响关系,如图1所示。

(一)责任制约对创新创业风险的影响是潜在的和隐性的。责任制约能够强化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使一个人做事更趋理性、认真思考,时刻把责任放在前面而不会盲目乱来,因此责任制约具有规范约束力。但通常人们做事总是紧盯当前目标而把责任放在其后,不认真规划和遵循客观规律,只有当结果与责任挂钩时,才会重视责任,显现责任制约的重要性;由此看来,责任制约对创新创业的影响是潜在的和隐性的。从创新创业的意愿看,91%的受访学生有创业的意愿,但付诸行动的仅占1%,愿望和实践之间相差很大,其中有项目、资金、技术等创业要素的限制,但也有创业风险的顾虑影响,而对于实践者来说,从项目考察开始,更多人把即时暴富、实现自我作为追求目标,对创业的艰苦性心理准备不足[2],因此冲动性有余而理性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和务实精神,缺乏风险意识的背后是缺乏责任意识和责任感,责任制约能力不强。

(二)责任制约与创新创业风险是多维度的交互性影响关系。大学生创业首先是一个投资行为,在选择项目时,如果不能确定市场的实际需求,或者不能确定同类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状况,导致新产品或服务与市场不匹配,则会带来市场风险,这样的投资会引发一连串风险效应,如导致筹融资断裂、收益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最终可能导致整个创业失败。同样的风险也会在技术创新上出现,从研究开发到实现产品商业化过程中,技术前景、技术寿命、技术效果等各方面的不确定性,都会形成技术障碍,而使产品创新前功尽弃,反过来也会导致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而每一项风险都是与责任挂钩,投资损失会连带起家庭、合伙人等多方经济责任,进而扩散到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承担。经营中的诚信问题是道德责任的突出表现,对一个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不守诚信对人生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显然,创新创业面临的风险是多维度的,而所引发的责任制约也是多层面的,一项决策失误都会造成风险泛化和责任共振。强化责任制约可以规避各种风险,而风险规避也可以增强责任意识。

(三)经济责任在规避各种创新创业风险方面发挥关键性影响。投融资、技术、市场与经营问题,哪一项都与经济责任密切相关,成为引发风险的“风暴点”,经营中,财务核算、资金管理、业绩管理、客户关系乃至人力资源整合,都牵连到经济责任问题,经济责任成为考察一切创业成败的关键指标。在风险管理上,周密系统的调查分析是从项目识别开始的,项目的投资决策非常重要,围绕项目经营的采购、生产、存货、资金流动、收益等问题都是紧紧围绕经济责任展开的[3]。通常一些大学生并没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创业风险具有清醒的认识,也没有拥有应对风险的心理准备,更没有想到风险所带来的经济责任,而是满眼只盯着成功,一旦遇到创业失败,有可能更快的逃避责任,引起道德责任、社会责任的连波性反应。

二、审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责任制约与风险规避的调节功能

(一)审计对制度建设的强化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风险管理自觉。经济监督是审计的重要职能,通过监察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使之符合法规并在正常轨道上运行,并对运营弊端提出修正建议,审计带有规范性和强化制度的效用。实际上,大学生面临的技术、财务、市场等多种风险都是来自制度管理的不确定问题,当一种运营制度都没有建立起来时,如何客观、冷静的审视项目选择、市场定位和有效管理,而在一切创新创业环节的制度性漏洞或不重视制度建设,都会导致创业低效和引发种种创业风险。审计介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发挥其监督、评价的职能,具有制度权威性和约束力,通过识别和评价风险以及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可以规范创业项目选择的盲目性,督促内部管理更加科学化,并通过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而逐步增强责任意识,减少市场风险冲击。

(二)审计可通过加强大学生整个创新创业过程的责任约束促进风险管理。随着审计职能向风险导向转化,审计重心转移到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问题上来,分析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全面评价,不仅包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包括企业所处环境及企业管理层的诚信度,进而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估,并以此制定措施加以控制。内部控制制度涉及的财务、业务和管理等运营活动,都会涉及经济社会责任,也是创新创业的风险源,把风险作为核心理念,审计时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以及相关控制的执行情况,发现漏洞,并对所面临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从而确定风险[4]。由于大学生在创业时普遍缺乏管理经验和有效运营方法,决策风险和经营风险难以避免,审计能有效地监督经营活动,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发挥约束作用,从而有助于消除创业风险。

(三)审计可就创新创业前端工作的风险识别提出决策建议。对大学生来说,发现市场机会和风险识别同等重要,考察一个项目的盈利性是与这个项目的损益值相对等,但很多创业者在看到市场机会时却忘记了风险的存在。创新创业的机会大多产生于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市场需求、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如果还按照原有的思维去判断,将无疑带来创业失败。考察市场变化,大学生往往凭个人市场调查和主观判断,由于商业经验的不足,许多机会评价是片面的且幼稚的,对机会的潜在风险识别也是有限的。审计职能的介入,可以对创业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市场潜力、创业增值、创业机会与个体创业能力的匹配度等问题,并衡量和检验可能出现的风险结果,进而提出可行建议,这有利于风险识别和及时规避风险。

(四)审计可通过扩散社会责任促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广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既负有社会责任,体现对社会的贡献,又负有道德责任,需要在社会诚信、公平正义等方面做出表率,还要承担商业活动中谋利合规的法律责任,而社会包括政府、高校在内也有促进大学生责任自觉的责任,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创业方向,并能够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方面的支持,这样的社会责任已不是大学生自己的责任。审计可以通过经营活动的审查和评价,促进大学生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改进经营与管理,也可以把政府政策执行、创业资金作为一项审计重点,着重把握资金使用效益,关注各项资金的分配使用,是否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上发挥效用[5]。而审计对创业计划书真实性审查,可以确定创新创业项目的现实性与自身创业能力是否匹配,促进经营活动中的道德诚信和降低创业风险。

三、强化审计监督控制效能,完善责任制约与风险规避的调节机制

(一)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审计教育,使之自觉形成责任意识。审计具有监督控制效能,能够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责任自觉,然而很多创业者对审计作用认识不够,甚至没有审计概念,因此要从高校教育中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审计意识。通过定期的创业培训,传授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审计知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审计的重要性。社会审计部门也要对大学生做好审计政策和审计方法的服务指导工作,使他们具有起一定的审计能力,并能应用到创新创业中,发挥自我监督作用,从而增强责任意识和降低创业风险。

(二)强化审计的风险导向功能,提高大学生风险管理认识水平。传统的审计职能仅限于监督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否到位或偏离,如今风险导向审计成为主流,要建立健全审计的内部控制机制,使创业中的内部管理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监督体系,监督的重点是风险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通过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及处理等一系列基础性审核活动,确定哪些方面存在风险源,哪些情况需要采取纠正行动,以此实现创新创业的更好效果。在建立健全审计监督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强化风险意识,促进大学生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水平。

(三)通过审计加强责任制约,使大学生更好把握创新创业前端工作。对于大学生而言,选择合适的项目是创新创业的前端工作,除了善于抓住创业机会外,还涉及风险识别问题,如果前端工作把握不当,将会导致更大风险威胁,因此项目评价就非常关键。应借助审计充分考虑人、财、物等创业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以及创业能力与项目的匹配程度,通过审计发现问题,提升责任意识和加强责任制约,谨慎对待项目的可选择性、可投入性,做好创新创业前端工作,只有项目成熟,才能更好避免失败。

(四)借助审计把握好经营过程风险,提升责任制约强度。风险管理与责任制约彼此相关,提升责任制约强度能够促进风险管理,反之,降低责任制约,则会增加风险危害。风险的产生大多存在于经营过程中,应加强经营活动中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还要利用基础审计资料开展对资产安全、资源有效利用的全面审计活动,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性、科学性,保证计划、各种政策、制度、程序得以贯彻执行;要检查组织目标的完成情况和运营的效果与效率,提高规范化水平,通过规范化管理,提升责任制约强度,更好规避经营风险。

四、结语

大学审计范文8

【关键词】内部审计;高校治理;作用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化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来源多元化,经济活动日趋多样化,高校所承担和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高校治理中的不足也逐渐凸显,高校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是当下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为高校治理的改进和完善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可见,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头等大事,内部审计作为高校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促进高校科学地可持续发展。

2内部审计及高校治理

2.1内部审计的含义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2009年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框架》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比较权威,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新增了内部审计有增加组织价值的功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专门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对高校内部审计进行了定义,指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

2.2高校治理的含义

何为高校治理?高校治理是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是关于大学权力配置和权力行使的制度安排,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与本质[1]。高校治理分为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外部治理是指国家层面对整个高等教学系统的治理,内部治理是指高校层面对高校内部的治理[2]。高校外部治理是宏观方面的管理,由国家统一管理,带有很强的宏观色彩。高校内部治理包括治学理念、治理结构、制度建设、章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均衡等。本文高校治理是指高校内部治理。

2.3内部审计和高校治理的关系

内部审计和高校治理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都产生于受托责任关系,只是受托关系范围不同。有效的高校治理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科学地发展。

3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局限性

3.1内审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发挥其职能的基本提前。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置了独立的内审机构,但仍有部分规模小的高校并未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而是将审计和纪委监察合署办公,这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威胁。由于内部审计和纪委监察的工作任务和方法不同,工作开展中内部审计容易受到纪委监察的牵制,不利于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职能,内部审计职能容易弱化。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内审机构由校长主管并直接向校长报告工作。公立高校实行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根据委托责任理论,高校党委是委托责任人,校长是受托责任人,校长受托对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等一系列活动进行管理,而内部审计是对校长和高校内部各级管理层进行监督评价。内审机构受校长直接领导将会影响其独立性,不利于做出客观评价。其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内部的职能部门,和其他行政职能部门的平行排列,不利于内审部门对高校其他二级部门开展监督、评价工作。

3.2审计范围狭隘,覆盖面较窄

高校内部审计一直以对高校教育经费的监督作为中心任务,围绕其开展了预算执行审计、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经费来源多元化、资金使用风险不断增大,如何防范好、控制好、管理好风险值得重视,各高校内部审计也在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价等工作。但高校绩效审计和内部控制仅限于经济活动方面,关注直接经济效益指标,没有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效益指标,也就没有涉及高校教学管理活动、招生就业、人事管理等方面,覆盖面较窄。

3.3内部审计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仍以监督和评价职能为主,以纠错防弊为目的的事后审计为主,重点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差异性上,缺少对资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的关注。没有真正地将监督和服务管理职能有机结合,没有做到将监督寓服务中。近两年开展的内部控制评价和绩效审计,仅停留在表面,深入程度不够。

4促进内部审计在高校内部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4.1合理设置内审机构,保证独立性

首先,要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从组织、人员和经费三方面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内审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内审职能容易弱化,不利于内审工作的开展。其次,内审机构要接受高校党委直接领导,向其报告工作,这样内审机构在开展工作时就免受作为受托责任人的校长的影响,保证其独立性。最后,在高校治理结构设置中,需要将内审机构的地位提高,内审机构和其他校内二级机构平行设置,不利于内审机构对二级机构的管理情况等进行监督和评价。综上所述,内审机构直接向高校党委汇报,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在高校党委下设置审计联席会,由审计联席会对内审机构重要事项进行管理,如制定内审发展规划、批准内审工作计划、任命内审机构负责人、向高校党委汇报工作等。

4.2扩宽内部审计范围,实现审计监管全覆盖

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实现审计监管全覆盖。在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下,国家对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内部审计要深化审计范围和领域,努力实现审计监管全覆盖。从对高校经济活动方面的监督,扩宽到教学管理活动,尤其是腐败高发区的招生领域,建立完善教学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监督制度,对教学管理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对高校管理活动进行评价时,不仅有直接经济绩效指标,还要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绩效指标。另外,为了预防和控制风险,将审计端口前移,开展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及时发现存在的漏洞和风险。从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过程三方面实现审计监管全覆盖,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完善高校内部制度,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4.3拓展审计职能,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包括监督、评价、服务、管理和增加组织价值,这些职能并不是对立和独立的,是相互联系、支持和渗透的,具有相同的目标,为促进高校健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而服务的[4]。改变以监督职能为主的情况,充分发挥服务、管理等职能,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监督与评价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纪的情况、检查与评价高校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审查和评价风险管理状况等,为高校可持续发展和增加价值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唐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创新研究[J].会计之友,2005(1):38-39.

【2】黄国权.浅谈高校内部审计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9):98-99.

【3】]唐华琳.强化内部审计机制完善高校治理结构—高校内部审计在优化高校治理结构中的作用[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