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总结范例

大学德育总结

大学德育总结范文1

(一)实用主义教育观是英语教学缺乏德育教育主要原因。一直以来,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学校开设英语课程和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升学,大学生还要过级和考证等,加上英语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应试目标而教学,压力大,时间紧,根本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很好地融合德育教育进行教学。而且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在课堂上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自身德育教育理论知识也欠缺,又缺乏德育教育工作经验,这些因素都导致大学英语课堂没有真正融入德育教育。

(二)有些学校领导重视英语专业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当今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校的扩招,各个高校都在争夺生源,学校招生时不仅要看学生高考成绩,有的专业还对英语入学成绩划了最低入门线,其实是要求更高。将来学生毕业出去找工作去就业,接收单位也要看成绩,因而考试就成为教学的“指挥棒”,很多学校领导自然要按照这个“指挥棒”来指挥教学,对英语教学进行一些硬性规定,比如统一教材、统一教法、统一考试等,结果导致教师为应付“统一”而失去了“自主”,根本没有心思用心去设计在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渗透,即使有一点,也是浅尝辄止。

(三)英语教材存在重语言轻内容现象,德育内容融合度低。当前高校所应用的大部分教材更注重英语语言的适用,注重语言规律及其可读性,对语言教学的思想性却不够重视。有些学校对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意识比较薄弱,选用的英语教材里面有的一字不落地照搬了外国文章,其中有的文章大肆宣扬了西方国家的政治思想和理念、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部分内容与我国现有国情不匹配,乃至相悖,这些教材德育内涵的缺失,无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意识,客观上反而增加了德育渗透的难度。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接触网络新闻、英文原版书籍、英语广播等这些信息的获得让学生更加了解西方文化,但是,大学英语课本内容的更新却较为缓慢,虽然大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却不利于德育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另外,教师在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同时,也要端正自己对课堂上融入德育教育的态度,在授课过程当中,做到把智育和德育并重,将德育教育融入于教学环节当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英语教师也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让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有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中融入德育教育是“两课”教师的工作,就是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只需要完成相关的授课任务就可以,没有必要进行德育教育。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大学英语教育当中结合德育教育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不能够找到一个有效的途径来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那么还不如在上课的时候不进行德育教育。还有部分教师,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这一概念理解的非常生硬,造成课堂当中会突兀地出现某一项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学内容,这种情况是非常尴尬的。作为教师,应当探讨各类大学英语教学主题,在讲授英语课程的过程当中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修养,将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将实现自我价值与实现中国梦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大学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充分融合,讲述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将这一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会让课堂更加充实、有趣。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探索

(一)设立科学合理的英语学科评价方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也应体现在课程评估体系中。目前来看,大学英语的课堂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它们涉及的思辨能力的考察不是很多。要想引起学生和教师对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视,必须在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形成性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到课率和完成作业情况,学生平时参加各种活动的表现也应该考虑其中,那么教师就应该丰富课堂活动的形式,比如小组或个人展示、辩论、读书笔记、影评、话剧表演、英文电影配音等,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达到语言输出和思辨能力的考查。二是终结性评价除了期末纸质的考试之外,也可以增加评估内容的多样化,比如学期小论文以及小总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推理、评价和总结的能力。学校和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培养思辨能力的环境和氛围,才能使学生不但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还能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思辨能力的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国际人才。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在重视学生英语成绩的同时也要重视德育教育,应该检查教师教学中是否融入德育教育以及渗透度有多少。在对教师的业绩评价时不能唯成绩论,要把教学成绩和德育渗透工作成绩结合起来,提升英语教学评价的灵活性、思想性,提高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度。总之,高校应该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摒弃实用主义教育观,促使英语专业教育自然地融进德育教育,帮助和加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科学合理地选用大学英语教材。英语教材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教给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时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所以必须对英语教材进行认真的选择和应用。要充分考虑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社会现实情况的德育教育需求,选择难度符合本校专业需要,有助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又能自然融合德育教育内容的教材。有了好教材教师就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隐性或显性的德育内容,抓住教材里充满教育意义的文章和句子,在课堂讲解中结合实际有技巧地融入德育教育。比如在讲解“championship”这个单词时,可以联系到最近中国女排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中以十一连胜成绩夺冠的辉煌战绩,鼓励学生学习她们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国争光的中国女排精神,弘扬女排精神,把这种精神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来。

(三)充分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渗透德育教育。正如学习所有课程一样,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英语教学的德育教育除了课堂中渗透,也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来加强和提升英语学习中的德育渗透度。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主题积极向上的英语课外活动,比如开展相关的英语辩论赛、英语口语比赛等赛事和观看英文电影、收集英语名言警句等,这些活动寓教于乐,学生感兴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四)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学生的榜样。教师对学生具有天然的榜样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无形的影响。英语教师作为21世纪的知识传播者,思想比较活跃,有更多机会接触国外各种思潮,所以不仅要不断学习,提高英语专业水平,也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认识水平,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了,主体意识更强了,思维相当活跃,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不仅仅在学识上,更要在修养上让学生仰慕,这样的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将更有说服力。

(五)在教材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部分,多元文化有利于人们了解世界,但是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六)在教材中融入品格教育。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融合,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和挑战,要客观、冷静地对待这些现象,抵制西方消极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英语课程当中融入理想信念的教育,将民族精神与中国梦融入英语教学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理智地对待西方思想和文化。

(七)实行开放式教学,实行开放式考核方法。展开和落实课外实践活动。深入学习和对比中西文化,增强学生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加强教育监督,有效规避西方腐化思想的侵蚀。

(八)改革课程设置。当今大学生缺乏思辨能力也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有关,不难发现,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相关英语课程是屈指可数的,几乎很少开设英语选修课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学校就应该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一是选择合适的教材,酌情增加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功能性交际活动和专题讨论,加大相关选修课的力度,同时减少语言技能课程的比重。二是大学英语的教学不应该单独割裂开来,还应与其他学科相衔接起来,可以适当增设专门用途英语,比如制药工程英语、计算机英语、旅游英语等课程,这样以来,可以使学生拓展知识结构并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扩展新的思路,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五、结语

大学德育总结范文2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首先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主力力量来源,有力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有利于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理应通过对儒家传统优秀德育思想的借鉴来实现这一共同目标。最后儒家德育思想从“仁者爱人”这一基本内涵展开,强调人要修身养性,要积极的修养成为君子,主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仁者爱人”,“知行合一”是儒家的行为规范,这一点与当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十分契合的。尽管目前儒家德育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在借鉴儒家德育思想的时候,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儒家德育思想内涵

(一)关于“仁”的德育思想

在儒家传统德育的思想中,“仁”是最高的“善”,即至高的道德原则,这一原则贯穿儒家学说的始终。樊迟有次在课上问孔子仁的含义,孔子的回答是“爱人”(《论语·颜渊》)。儒家学者们通过解释“仁者爱人”这一核心思想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方法总结:首先儒家认为应该以学习自省的方式进行德育的目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每日进行自我反省批判来总结今日哪些需要改进的,通过个人的内省原则去把握受教育主体的行为和言语是否符合道德原则,正如孔子所言“克己复礼为仁”;其次儒家德育思想方法强调启智教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换言之就是要传教和引导悟道相互结合,掌握新的途径去学习把握理论知识,这和西方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方法类似,就是引出一个话题,让学者思考这个话题的前提,通过批判获得大家公认的真理。

(二)关于“知行合一”的德育思想

“知行合一”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要做到儒家所崇尚的君子,除了“博学于文”,还要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正如朱熹的观点“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朱子语类》卷九)。王阳明则要求人们顺着良知的指引去行动,做到知行合一,成就君子人格[1]。知,是我们道德的规范认识,行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规范行为,这是出于道德标准的要求。一方面,我们不仅仅要把理论完全输入脑海,而且要把学到的理论联系实践生活运用于生活。另一方面,儒家德育思想对于价值观要求更多的是实践,积极进取改变现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就能清楚明白儒家更注重“行”,去实践,积极地做出来是对于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在要求。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高校应该时刻以立德树人为立身之本,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以德为先。

二、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现代价值

总结儒家德育思想全部内容对于新时代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障落实了立德树人这一基本原则,有助于高校坚持培养时代新人;有助于高校培养新时代能担当民族复兴的人;更有助于高校对于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改善的落脚点。

(一)儒家“仁”德育思想有助于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高校德育在于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核心原则,与儒家德育道德优先原则殊途同归。儒家早就有许多道德原则标准衡量受教育者行为:仁、义、礼、智等。这些传统的道德约束原则现今依旧适用,且这些原则都是当下高校对学生道德培养的精华。一方面坚持儒家德育优先原则,在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坚持德育优先。正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意思是要自身非常优秀了才能够治理好天下。孔子认为对于国家治理方面,内心的道德律令比刑法有更高的可塑性。其次,儒家“仁”的要求是克己复礼、严于律己,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是一种自由式的培养,大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学习,没有严格规定的高中教育式的早晚自习,这些客观条件影响了高校德育发展的步伐。高校德育在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和儒家“仁”的思想不谋而合。最后,新时代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诉求日益增进,同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大学生是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力军。儒家“仁”的思想经过长时间沉淀传承,已然与新时代同步,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前提。

(二)儒家“知行合一”思想有助于高校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儒家德育思想的理想目标是成为“圣人”“君子”,而这些“君子”“圣人”的核心价值观和我国对高校提出的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价值一致。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高校学生应该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伟理想,也要有为理想而拼搏的顽强意志,只有这样才不辜负“士”之名。现今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培养时代新人,首先要借鉴儒家德育思想关于修身为己、知行合一这一原则。不仅仅因为它很好体现了高校对于受教育者的现实要求,更是受教育者实现立德树人这一道德要求的最首要的要素,是自己的素质能力过关。其次是通过儒家德育思想知行合一原则,我们了解德有没有立起来,主要看实践。正如孔子所说:“听其言而观其行。”不仅仅要看这个人怎么说的,更要看这个人是怎么做的。

三、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儒家德育思想的研究对把握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的路径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我们应该提取儒家德育思想的精华和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观点相结合而提出新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需要强调知道与行道相统一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儒家德育思想一直是以处世哲学为人所推崇,儒家所关注的问题也都与现实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也使得儒家思想容易被大家所接受,流传至今。儒家大部分德育精华都是以警示格言流传,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让人首先有价值认同感。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师需要先提出理论性的知识点,对于比较难理解的需要加强生活体验,就比如在介绍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中国梦”这一个关键词。第一,先给受教者一个定义,它是关于我们国家的整个民族的梦想也是每个人的梦想。第二,上升到抽象的梦想提出关键词,站在国家角度我们现在要实现民族复兴,最后就是带领受教者去体验生活中的“中国梦”,用周边生活环境改善等这些例子来验证这个词的定义、特征、属性。对于输入式理论这是最有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也很好地给了学生以实践式的方法去领悟。另一方面而言,儒家德育思想核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现实问题,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也是现实的价值观传递,这两者之间有相同点就可以共同用生活体验式方法去实现。儒家德育思想精华理论和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结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是最完美的诠释。

(二)知道与行道相结合

儒家德育思想一直是把道德的教化作为核心原则去实践为人的基本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学生们的意识形态培养以达到约束行为准则的目的,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虽然无法从行为上要求每个人,但是内心的律令更让人敬畏。比如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学生的行为必须要受到法律束缚,但是价值观念这种意识形态是无法控制的。只有通过高校专业系统的传输道德价值规范观念,才能够培养出对国家、社会、民族来说更加优秀的人才,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儒家德育思想在道德培养中强调的修身养性对于当代学生有一定的规范理性认知的能力。现今部分高校学生受西方思想入侵影响,对于物质的崇拜以及功利的思想较为严重,而此时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输修身养性、内化于心等优秀的儒家德育思想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比如各高校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宣传儒家德育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建立强大的自我管控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儒家德育思想强调“知行合一”的原则,这一原则对于当下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是一个有效途径。正如王阳明说:“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做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传习录》)

四、结语

儒家的优秀德育仁学出发点,不论是“知行合一”或是“修身为本”都能够完全运用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概念。一方面高校道德教育理念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道与行道统一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儒家的优秀德育思想方法也需要和高校道德规范要求相结合才会产生创新的理论成果。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现今高校德育需要各部门给予更多关注,以提高我国大学生对于道德价值观维护的自觉度。回顾整理优秀的儒家德育思想的学说,其对于消除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盲区、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品质修养、加强高校学生道德价值判断能力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大学德育总结范文3

关键词:德育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原则;构建方法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道德水准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它关系到人才培养方向的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由此可见,学校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教育是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素质教育,制定切合实际的评价体系是当今形势下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相关意见和建议、落实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的以德为先原则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德育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学生的德育和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均有明确的表述,即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科学知识,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方面也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对学生德育素质进行评价,通常是量化具体的考核指标,如将各项考核指标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或按百分制进行考评。目前这些考核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考核方面是比较成熟的,可操作性也较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检查督促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为专业人才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在学生德育与素质评价方面,近些年相关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研究、探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借助当今一些先进的网络技术,在德育载体方面进行创新;在德育课程中,通过相应的学分进行评价;德育课程结果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等。在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方面,各院校也均有尝试,如在每个学期或学年末,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情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及学习表现等)、参加各类活动情况及对班集体工作的参与情况等,通过细化评价指标内涵及具体分值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考核。教育部自2006年就启动了对全国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增设了展现素质教育的测评。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方面,也对考生综合素质方面有一定的要求。一个人道德情操的高低和综合素质的优劣,是经过长期的虚心学习、认真实践以及良好的环境熏陶,逐渐内化于心的一种品质,其在考核指标的内涵、分值量化等方面较之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有着较大的不同,也是不易直接检测出较为令人满意的结果的。因此德育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仍有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素质评价结果不够精确。德、智、体、美等诸方面课程中“素质”部分占该课程的比例很难确定,需要将这些部分提炼出来并予以量化,最终将量化结果计入该学生综合素质部分。第二,德育素质评价结果反馈不够全面。在评价学生德育素质时,目前主要依据的是其在校表现、参加各类活动的态度及效果。对于有些学习成绩较好、平时表现一般、参加各类活动一般的学生,就会出现不好的评价,甚至是因为评价体系问题而无法评价,最终造成评价不全面或缺失。第三,德育素质评价结果反馈不够及时。在各种评优、选拔以及学生就业时,该项结果的权威性往往受到质疑。更多地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了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程度大于德育素质,造成了部分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最终会使德育素质评价偏离其初衷。

二、德育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德育教育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还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德育教育融入相应的课堂教学之中。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品德教育,让学生吸取精神营养的精华,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学校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即文化育人、课程与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和活动育人等。

2.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全方位、多方面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注重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综合能力、身心健康,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人差异,提倡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职业教育应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将“双创”能力培养贯穿于全过程,将职业素养嵌入课程之中。

3.素质教育纳入学生日常考核中

素质教育主要包含了社会公德教育、学习创造能力的培养、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劳动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将这些教育纳入考核、监控及反馈范畴,将其量化,管理者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保障和检查反馈机制,使受教育者在这些方面能够有所作为。

4.学生个性发展理念贯穿于培养全过程

学生此时的人生观已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即关心自己成长的兴趣日益增长,能够根据自己所确定的生活目的或未来的理想认识自己,具有自我分析的能力。因此,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

三、德育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根据德育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我们在对学生实施德育素质教育时,做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1.德育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

除了在德育类相关课程中,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其他课程中也融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如学院目前正在实施的“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活动,其主要宗旨:一是提高相关思想政治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新途径。此外,通过各种德育教育活动,如专题讲座、第二课堂、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及各类活动等,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及学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综合的评价。

2.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专业课程中

在各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在学完该课程之后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明确。如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沟通和协作精神、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效益观念,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并通过相应的指标对本门课程学习之后应具备的具体素质进行考核评价。

3.素质教育“学分制”细则的实施

为了规范学生素质教育,确保教书育人功能的实现,通过学分制教学管理,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纳入学分制管理范畴。如学生可通过参加集体活动、为班集体做贡献,在弘扬社会公德、传统美德方面涌现出的先进事迹者或在参与思想品德建设方面做出成绩者等予以加分;在受到各类批评教育方面者予以减分。学生管理部门每月将学生的表现进行汇总(参见表1),上报教务部门进行审核,最终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学分学期汇总表中(见表2)。

4.个性发展学分细则的实施

个性发展学分分为:科技创新学分、竞赛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志愿者服务学分以及社团活动学分等。学生通过参加由团总支、各专业组织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提供由团总支批准的《社会实践服务立项审批书》,并提交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由团总支认定结项完成任务,每学期最多可获得3学分。参与科技类社团活动每学期可获得1.5学分,其他社团每学期可获得1学分。每次活动不得少于2小时,每学期不得少于48小时,方可获得学分。学生个性发展学分的计算方法见表3。

四、总结与思考

通过几年的实践,特别是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将德育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评价进行了量化,克服了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素质教育实施中遇到的一些诸如评价结果不够精准、不够全面以及不够及时等问题,使德育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落实。学生在此方面更加明确了目标和路径,学校管理更加具体,效果更加显现。此外,学生专业社团的活动,使其专业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点在近几年学生参与的各项技能大赛中取得的成绩中也说明了这一点。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也说明了学院在近几年通过实施德育素质教育有了一定的成效,有些单位已连续三年招收笔者学院毕业生。通过认真总结分析,笔者认为下一步应针对该体系的不足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第一,德育素质教育有机地、全面地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如各专业课程中如何针对课程特点融入德育素质教育,制定相关的评价内容与标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探索和实践,并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第二,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异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实施方案,使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生涯在各方面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田琼.探索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J].前沿,2013(6).

[2]段会利.浅析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下的高职德育模式[J].卷宗,2018(22).

[3]喻勇.基于德育视觉下的大学思政教育研究[J].青春万岁,2018(17).

[4]吴文浩,糜莉,马晖.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体系构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

大学德育总结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教学;德育;立德树人

一、引言

大学物理课程是所有理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进一步学习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坚实基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传播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的重要途径。大学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物理学科德育的功能,充分挖掘并有效地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将大学物理蕴含的德育、美育、思想政治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和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育人和育才的最终目的。因此,本文基于笔者所在院校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简单探讨大学物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的融入和渗透。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不同,大学物理通常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时较少,基于大学物理课程学时缩减的现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的德育教育进行简单分析和探讨,以便为同行们更好地探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提供参考。

二、德育实施的过程和途径

德育与知识、技能的教育不同,德育可以融入或贯穿到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但其核心是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学习,教师只能通过间接的手段和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态度以及价值取向。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实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间接地对学生的道德发展的影响和渗透。因此,为遵从和符合物理学的学科规律和特点,在大学物理中实施德育教育唯一可行的就是间接或渗透式地德育方式。笔者以所在院校自动化和土木工程专业2个自然班为试点,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尝试融入和渗透德育教育。首先,针对所面向对象的特点,选用适合应用技术型院校本科生的少学时大学物理教材。其次,制定融入德育教育的大学物理教学大纲,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最后,组织实施具有德育目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探索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认真挖掘和运用丰富的素材和实例,最大限度地发挥物理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

1.德育实施过程

(1)教材选用。由于我院是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于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所以“应用技术”命名的本科院校,学院旨在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通过认真筛选选用了教育部工程教育系列教材——《物理学》,陈敏,代群,朱兴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该教材借鉴国外CDIO(即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工程教育理念和方法,具有“体系完整,极具创新性”“内涵丰富,极具应用性”“面向应用,极具教育性”和“形式独特,极具启发性”等特点,提出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的工程教学新模式。特别强调地是该教材中加载了丰富的、最新最前沿的工程和应用相关的教学素材,不仅为学生学习能感知的、生动的物理提供资源,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很好地融入和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因此,该教材的选用为本次实施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教学大纲制定。按照教学需求制定含德育目的和要求的教学大纲,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各大高校还没有完整的融入德育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作为参考。沈小娟在《从精品课程网站看大学教学的学科德育——以大学物理为例》一文中调查德育内容在教学大纲中的占比发现:各高校大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在章节教学目标和考试中包含的德育内容为零。因此,将德育元素加入大纲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才是完整的具有德育维度的大纲。我们的教学大纲中不仅从总体教学目标中强调注重加强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物理课程在观念、态度领域的德育功能,而且在章节教学目标中适当加入德育内容,在教学评价的考试中加入德育内容测试。图1为教学大纲中一小节内容,体现了在教授物理知识同时恰当地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时候润物细无声地接受品德教育,而不是生硬突兀地灌输。(3)组织实施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及评价中。精心备课,设计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融入和渗透德育内容。例如,在讲授物理学的原理、定理和推演验证的时候,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涉及我国伟大科学发现和创造及著名科学家的章节和知识点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地爱国主义教育。涉及科学家们不迷信权威、不畏困难、持之以恒、实事求是地发现和创立的物理原理及实验结论等内容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的教育。涉及崇高道德和品质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的相关知识内容时,以科学家高尚品质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道德品质教育。总之,积极搜集各类德育素材,将德育元素随时融入和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发挥大学物理的学科德育功能。除此之外,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改变,加入学生课堂讨论、学生演讲、学生自学、课外设计、论文撰写等,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寻知识,充分训练学生的个人能力、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在教学评价中,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和内容,更有目的地将德育元素融入和渗透到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中。笔者采用“看电影谈物理”的形式进行期中考试,设计考试内容为提交报告,内容为电影里涉及任意有关物理的问题,可结合电影情节自行设定问题进行求解分析;或结合电影情节具体指出自己所发现的所有物理知识、物理概念等;撰写内容可适当创新,形式不限。该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枯燥乏味的理论考试方式,更是为了提高学生主动思考、总结和归纳以及创新意识的能力,同时也可考查到学生认知和“三观”等思想德行方面的信息。在期末考试中采取基于传统测试的考核方式,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融入考试题目中,图2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笔者教学班级融入德育考查的期末考试题,通过巧妙地设计问题将物理知识和德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实施考察和评价。

2.德育实施途径

通过以上措施尝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发现完全切实可行而且学生反馈效果很好。笔者总结得到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1)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合理恰当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将教材内容中包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分挖掘,有针对性地准备相关的育人素材和实例,结合教授知识内容,将德育内容有机和谐地融入教学内容中。(2)积累德育素材,建立大学物理教学德育案例库。组织教师编写德育案例,将教材内容中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科学美、科学观、科学态度、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学习态度、科学道德等有关德育元素的素材进行整理编写,建立大学物理课程德育教育案例库。甚至,组织教师进行示范讲授,拍摄成微视频供任课教师借鉴参考。(3)增强任课教师对德育育人理念的认识,提高教师育人的自觉性。通过政策引导、举办座谈、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任课教师对课程德育育人功能的认识。通过教研组教师共同编写德育案例和素材,相互交流探讨,形成共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德育育人的政治站位和育人自觉。(4)开展大学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加强课外设计和指导。充分利用学科竞赛、课外设计实验、参观观摩、科技制作等丰富的第二课堂作为载体,进行更有为效直接的德育教育的渗透。拓宽大学物理第二课堂,既是课内教育的延伸,又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大学物理课程具有覆盖面大、基础性强等特点,同时大学物理课程中包含丰富多彩的德育素材,而且很多素材真实自然、贴近生活,有利于实施课程思政,融入和渗透德育教育。但是,截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报道成功的德育教育实例,德育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功能,提高认识,自觉主动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和渗透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报告[EB/OL].

[2]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

大学德育总结范文5

关键词:合唱;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意义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合唱教学活动也在无形中承载了更多的德育任务和德育功能。因而,在高校的合唱教学实践中,教学组织者也越来越重视德育功能的渗透和融合,使大学生从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悦,思想境界的提升。在此背景下,笔者也在高校的合唱活动中,对其内蕴的德育功能进行了深入探索,就高校合唱活动在德育实践中的意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和开放,接收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因而与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很容易被不良思想所诱导,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产生偏激的思想。因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要借助合唱这种具有广泛参与性的群体性音乐活动,来不断的渗透爱国情感,加强爱国意识,发挥合唱教学的德育功能。尤其是在合唱作品的选择方面,组织者会挖掘音乐中的德育价值,会优先选取一些蕴含了爱国主义内涵和精神的音乐作品,通过现代的音乐创作手段和表演形式来展现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大学生能够在气势磅礴的音乐旋律和意境中,激发出更深厚的爱国热情,唤起更深刻的情感体验。现在,越来越多的爱国主义音乐作品被创作出来,并融入到高校的合唱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对国家的历史、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在旋律和歌词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力量,以及对国家在发展中历经的苦难深有体悟,能够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科技水平的不断飞跃,也给高校的思政工作和合唱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也使合唱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有了更加广阔的展现平台,学生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对合唱作品产生全方位的感受,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理解的更加准确,从而以更加崇高的爱国情怀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加强学生群体的集体意识

音乐在产生初期就是大众集体参与的实践活动,体现了鲜明的集体性,所以高校的合唱活动作为学生群体参与的一项艺术活动,也在无形中加强了学生群体间的凝聚力。每一首合唱作品以及每一次合唱表演,都离不开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打造和谐的艺术空间。所以,大多数德育教学工作者们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音乐形式能够与合唱所媲美,只有合唱这种音乐活动才能让学生更加团结和凝聚,它无法脱离任何一个人的力量而独自存在,更加注重的是艺术实践的整体性。所以,想要达到合唱的完美境界,每一个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集体意识,齐心协力积极配合,达到节奏、旋律、音准、速度的均衡和统一。因而,高校的合唱活动体现了强烈的集体意识,不断的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美妙的合唱所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美,体现的是集体的力量,学生在参与合唱活动的过程中,要真诚的注入情感,以包容的心态实现与他人的互助和配合,实现彼此相融的境界,才能更好的完成音乐活动实践。优秀的合唱队伍一定是具有凝聚力的团体,每个人都能够把握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以更积极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加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

三、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高校的合唱活动对于学生思政工作的促进意义还在于自信心的培养上,这一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高校的大学生从不同地区相聚在一起,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教育经历,都使学生很难快速的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使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时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基于这一点,高校的合唱活动能够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价值感。科学、系统的合唱训练,能够让学生逐渐的走出胆怯和自卑心理,能够大胆的融入集体,发挥自身的优势,展现阳光自信的一面。学生能够在群体性音乐活动的实践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身心更有归属感,勇于进行自我表现和自我突破。尤其是对于一些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合唱活动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包容的平台,能够取长补短的完善学生的音乐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合唱活动中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和艺术修养。学生在参与高校合唱活动的过程中,自己的自信心得到了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价值感也得到了不断的肯定,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合唱活动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实践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合唱实践中,得到身心的健康成长,情操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提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而,高校的思政教学工作者要积极的发挥合唱活动的优势,发挥合唱活动的潜在德育功能,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中,增强自身的自信心、集体意识和爱国情感,不仅音乐修养得到了提升,思想观念也得到了深化。当然,高校的合唱活动也在逐步深入中更加丰富多彩,教学工作者应该不断的深入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功能,将学校的合唱活动与德育实践进行相互渗透和融合,进一步的推进高校多多样化的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实践,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多元途径的功能和优势。

[参考文献]

[1]蔡闻悦.浅议合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J].赤子,2014,01:210-211.

大学德育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德育;强化

大学生将来是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只有视野开阔、清醒独立、胸怀天下、品德高尚的人,才当得起改良社会、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重任。由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既决定着他们自身的成长与成才,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且“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党在新时期对我国教育工作提出的重要理念,所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是素质教育中的的重要内涵。

1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

笔者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触了不少在校大学生,并对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现实表现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追踪调查。通过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络和进行了归纳整理,发现了一些问题,梳理如下。问题一,在校学生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各学校对专业知识之外的其它方面的教育逐渐重视起来,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各级各类学生活动、竞赛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的参与热情也很高,这些活动和竞赛对大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从上学那天起就一直强调的德育教育在这些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被冷落了。大学辅导员和班主任更多地忙于事务性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状况难以深入了解,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就缺乏了针对性。所以,大学生所接受的缺少了德育内容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的素质教育。问题二,大学德育教育存在难以深入的问题。大学一直都有哲学课、德育课,但这些课程的有效性这些年来备受质疑。大学教改中,德育教育的改革一直为人所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些年看来总体还是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脉络把握不够准确,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定位不够清晰。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修哲学和政治课都是出于应付心理,对自己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并没有、也不愿去真正理解并掌握。我们一直在倡导思想政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前两者应该是基本都做到了,但在最关键的“进头脑”一环还有很多工作去做。问题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放大。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道德水平产生了下滑趋势。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易偏激,对这些不良现象缺乏冷静的判断能力,导致部分学生不但不能在一定高度上去批判这些现象,反而引起了他们的羡慕和效仿,这在他们形成健康人格的过程中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问题四,对时事政治不够关心,获取信息的娱乐化倾向比较严重。大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信息来源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所获取信息的吸收却比较单一。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大事缺乏了解的兴趣,对自己的国家和世界发生了什么和正在发生什么都持漠视态度。在笔者所做的学生上网行为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上网行为的发生多数出于娱乐目的,如玩游戏、聊天、看视频等等,即便是浏览网页,其关注点多数是体育娱乐新闻,对影响更大的国内外政治经济事件缺乏了解的意愿。

2树立“人本德育”新理念,实时更新高校德育内容

在当代,高校德育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应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树立“人本德育”新理念,实时更新德育内容。

2.1树立“人本德育”新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人本德育”即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体现的是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观念。坚持人本德育,调动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对象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改正,以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经得起时间及社会复杂环境的考验,才能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①

2.2实时更新德育内容,提高德育现实针对性

高校德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新的形势要求,适时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的主题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高校德育不应回避现实社会问题,应该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靠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大学生所认可的德育知识应该是活生生的,而不是脱离社会实际的、枯燥无味的道德规范知识。

3开辟德育新渠道,强化高校德育内涵

在大学所施行的林林总总的素质教育方式中,德育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并对德育教育形式加以适度包装,使大学生喜闻乐见,愿意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收获成长。为此,笔者就多年来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积累的经验进行了简单总结,简述如下:

3.1加强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加强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让辅导员实现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者到心灵引导者的身份转变。大学辅导员这一个群体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其他专业课专任教师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能否在大学里实现道德完善,能否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辅导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大学教育的成败,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辅导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心灵导师,除了做好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之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1)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人格不断完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自身具有良好修养,才会在学生中以自身良好形象形成感召力;(2)提高演讲与说理水平,让学生听起来言之有物。只有能够说服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3)重视了解学生,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学生的个人情况千差万别,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点、智力水平、家庭背景及情感境界,辅导员应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以期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3.2打造隐形的“育德场”

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环境,是学生育德育智的隐形课堂。它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科技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重在育德,高校的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隐形的“育德场”,对于强化高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校园内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中汲取营养,使大学生能够在这些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大学生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精英群体,承担着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历史责任,他们中的一部分将会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所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经典文本的阅读与学习训练应该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3建设网络德育新阵地

网络的发展即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渠道,也为德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把握网络德育的主动权,成为高校德育的一大重要任务。网络德育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进行的德育,是新形态、新领域的一种德育形式。高校可以建设迎合学生特点的兼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使该网成为大学生获得健康信息的来源,可以在网上引导学生多关注现实,多关心时事,让他们在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例的解读与讨论中提高自身的判断力,做到清醒、理性、不盲从、不偏激,同时,引导学生从更高角度出发去理解和研判国内外政治经济大势,让他们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明了自己对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4开展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德育总结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社会实践;德育功能

大学生如果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就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而发展迅猛的新媒体浪潮使高校社会实践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新媒体技术,有助于大学生深刻领会和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新媒体下社会实践德育功能概述

1.社会实践的含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按照高校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有组织地参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一种教育活动。

2.德育功能的内涵。德育功能,是学生基于道德情感的激励和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之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些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

3.新媒体的内涵。新媒体主要包括论坛、网站、微博、博客、QQ、MSN、微信、抖音、快手等。与社会实践相关的媒介载体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的。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中的新媒体是依靠新互联网技术向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相关信息服务的新媒体。

二、新媒体下高校社会实践德育功能实现的现状

1.新媒体技术为社会实践德育功能的实现带来机遇。(1)拓宽了社会实践的载体和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一种崭新的社会实践方式——虚拟实践产生,其实质是社会实践的主客体之间进行的一种基于双方对象化的活动,比较特别的是它是在虚拟空间内进行的,并且是通过互联网的数字化中介系统实现的。基于新媒体获取方便、资源多、成本低廉、交互性强等优势,虚拟实践的实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和创造性。(2)增强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意识。新媒体中资料丰富、形式多样,可增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意识,促使其主动在互联网上浏览相关信息,提高了其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3)提高了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受传统社会实践思维的影响,学生不太情愿在社会实践报告中讲真话,致使社会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而新媒体虚拟性的特点使互联网上倾诉处于比较放松的环境中,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内心的胆怯,可以帮助一些大学生把内心的困惑和不解说出来,有利于社会实践德育功能的有效实现,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2.新媒体下社会实践德育功能实现中存在的问题。(1)社会实践的内容仍不新颖。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仍然存在诸如内容不新颖、形式单调、缺乏深度和广度等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缺少针对性、专业特色不够明显、活动方式仍局限于传统的社会考察、勤工俭学等,已经无法激起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此外,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专业指导与保障机制缺乏创新,时间安排与活动设计不合理,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2)社会实践的相应组织仍不完善。第一,指导教师的有效帮助还比较低,甚至许多教师只是挂名,并不会实际参与到指导学生的实际工作中。第二,活动资金来源不稳定,甚至由于资金紧缺而导致社会实践队伍无法壮大,乃至解散。第三,很多社会实践基地不固定,处于散乱的状态,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无法发挥应有的德育功能。第四,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准备不充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动员、征集、讨论、确定以及成果展览等环节,遗漏了关键的步骤或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3)社会实践评价与激励方式还不太恰当。新媒体时代,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仍局限于分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上,很多学生的能力被分数束缚无法得到更好的体现。学生会越来越消极地对待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也将被抹杀。(4)社会实践的参与面还未普及。即使在新媒体时代,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仍没有普及到每一个大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前期的宣传不是很有力度,导致很多大学生还没接收到活动信息,活动就已经结束。第二,活动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虽然一些大学生注意到了相关活动信息,却因为活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而打了退堂鼓,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新媒体下提高社会实践德育功能的策略

1.利用新媒体精心计划和设计社会实践的创新形式。首先,以高校为主导,加强与家庭、社会等的联系,保证大学生同时接受全方位的教育,并使其安全方面也可以得到保障,从而实现实践效果的最大化。其次,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的范围,丰富实践活动形式,体现并突出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如要区分开理科文科,要有技术型、文化型的不同实践机会,提升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最后,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实践项目,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

2.利用新媒体强化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第一,完善社会实践导师体系,实现教师的有效指导,提高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如为社会实践团队分别配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教师和实践活动专业的指导老师。第二,组建社会实践的领导团队。将社会实践纳入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以党政领导为主,团组织、学生处和教务处高效合作。第三,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社会实践资金专款专项,拓宽资金的来源和渠道,并建立专门的经费管理制度。第四,建立比较稳定的、初具规模的社会实践的基地。利用新媒体技术与高校优势,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源,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形成教育合力,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五,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筹备工作。要制定详细的流程和规划,并严格按照流程推进活动进程,强化社会实践管理,以达到预期效果。

3.利用新媒体确保社会实践评价制度日臻完善。一是要在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设置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包括运用互联网技术收集社会实践信息、如实记录各项资料、考查学生具体表现等。二是要考核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新媒体技术,创新评价方式,如让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自评,也可以采取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从现实出发,重点考查学生将书本知识熟练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能力。

大学德育总结范文8

一、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是指职业院校运用一定的德育教育方法进行德育工作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和真实效应,德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需要长效机制。因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政治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变化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首先体现在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其次是促进职业院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最后是师生整体精神面貌正能量的变化。另外,职业院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因此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还包括与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相结合,以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相容。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他的职业教育思想被媒体解读为“公平、立德、改革”。职业教育最重要任务之一的加强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是职业学校对社会、对历史的责任。我国学术界对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十分活跃,已成蓬勃发展之势,丰富多彩的新型德育教育方兴未艾,已成为我国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话题。

二、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困境

(一)价值观多元

随着网络的发达,西方多元的价值观同时传播,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思想饥不择食,西学泛滥,部分大学生思想浮躁,陷入狂热的虚幻的理想追求之中。出现“合理利己主义”思潮,崇尚"个体本位",由“集体主义”转向“自我中心”,价值观上崇尚自我,权威被打破,校园涌动着五花八门的新观点和新思潮,成立学会和社团,“竞选热”、“参政热”、“西方文化热”,不断翻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大学生价值观发生着急剧裂变,折射出大学生价值观的不断突破,也折射出价值观的异常迷乱。

(二)忽视德育教育的作用

职业院校培养大学生过程过分突出职业性、技能性,由于受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重知识、重技能,以智育代替德育,并且出现轻德育的不良现象,例如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教育无的放矢,片面强调职业特色,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德育教育以及人文环境的培育。许多院校严格遵循既定的道德信条和行为规范,过分强调规章制度的规范作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缺乏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忽视个体的实际需要,在德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忽视个体的内心体验。

(三)双主体互动不足

现代德育教育理论认为:德育教育是双主体互动的过程,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着双主体互动不足的问题。受“尊师重教”的传统影响,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道德知识、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发达国家德育教育师生双主体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照搬教材和空洞说教,缺乏形象性和真情实感,未能触及大学生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产生不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

三、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的价值

(一)德育教育实效性有利于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3]袁贵仁部长也曾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要积极参与德育教育理论研究,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理论体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真正践行这些方针政策,必须注重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理论保障。国以人兴,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德育工作有必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与时俱进,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德育教育实效性有利于迎接全球化挑战

全球化的时代促使德育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职业院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培养千千万万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的优秀人才。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职业院校德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职业院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

四、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一)打造多元德育评价机制模式

创新德育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根据德育教育的最新需求,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与时俱进,灵活设置相关课程,目的是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把评价机制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抛弃传统的用背知识点、答卷子的方法评价,采用多元化、实时性考察的方法。??我校德育课堂评价模式如下:第一是将学生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相应分数为90分、80分、70分、60分和60分以下。第二是从课堂表现(30分)、小组合作(30分)、课后作业(20分)、和自评他评(10分)四个方面给学生成绩。第三是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纪律、参与课堂的程度;小组合作包括组内讨论情况、组内活动参与度和组内成员的团结协作情况(此部分考核既包括教师观察到的各小组讨论情况也包括小组成员的评价);课后作业是学生完成课后布置的相关任务的情况;自评他评,自评是让学生本人针对一个学期所感所悟及课上表现给自己打分,他评是让了解他的人给他打分,因为课堂教学学生人数众多,对于一些默默无闻的学生教师难免照顾不到,这样的学生需要了解他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评价。第四是每节课都会根据学生四个方面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加分和扣分,使课堂考核实时化,有奖有罚也能起到激励督促的作用。这样的评价体系促使学生重视课堂学习、小组合作和日常表现,挖掘学习潜力,促进团队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全面协调发展,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新德育价值观教育模式

德育教育专业理论课采取经典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观摩实例等方式启发大学生思考,推进大学生对德育教育价值观的认同,理论课对专业价值的认识和领悟,在实践过程中践行这种价值观。努力创造条件使得德育教育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达到教科研一体化,通过专业职能、专业认同、专业自主、专业成长增强德育价值观教育,促使在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感同身受德育教育价值观的真谛。使用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微课等教学工具,引起学生兴趣。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一课时,先为大家播放最新发生的“大学生救人溺亡反被诬陷”的相关视频,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因势利导总结出当今社会,道德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作用。也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堂中适时开展一些专题讨论,让学生通过对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事感悟对错,在潜移默化中校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正确认识就业”关于就业问题,通过设置讨论题目“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展开学生之间的大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彼此之间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教师适时总结。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事先为学生布置问题,学生课下通过教师远程的相关资料进行自学,出现问题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学习。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提高德育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构建校企合作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

发挥校企合作办学优势,以优秀企业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大学生的榜样,要求大学生见贤思齐,以模范为范本,作为日常行为的规范要求,利用企业大课堂来加强德育教育,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间。可以建立丰富多彩的校企合作的德育教育模式。一是在实习实训中注重以优秀企业文化熏陶学生的职业道德。二是加强实习实训期间的德育教育。三是以育人为目的,与企业联合构建大德育教育,进行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进行实践探索,实现德育工作的新突破。

(四)构建德育教育新载体模式

一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与大学生互动,构建大学生德育教育网站,及时更新德育教育内容。把大学生德育教育网站作为媒介,利用电脑虚拟化技术,模拟生活中的情境,开展道德教育实践,使大学生感同身受德育教育的魅力。二是结合党团活动和社团活动,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德育理论课教育与课外活动的潜移默化教育相结合。三是通过校园网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针对当下热点问题,设计虚拟校园、企业、社区、街道、家庭,让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网络活动。

五、结语

在2014年6月关于发展职业教育中指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立足于德育教育的现实,开展德育教育,需要多措并举,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做积淀,并且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工作技巧。我校德育教育成为学院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德育教育随学院发展,学院以德育教育知名。我校大胆探索德育教育实效性创新模式并深入地研究和改进目前的运营模式,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产业人才,为我国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模式创新作出典范。

作者:马毅 姜佳杞 单位:大连电子学校

第二篇:美术课堂教学融入德育教育分析

一、了解美术课堂结构,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主张,充分说明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纪律教育的重要性。优良道德品德的培养,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养成,一方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另一方面要靠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一系列环境中,通过科学管理、严格要求养成,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是形成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主渠道。美术教学是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智力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美术课的结构,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1.在课堂上进行常规的思想品德教育。

美术课纪律松懈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课堂常规教育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美术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绘画项目内容不同,达到的教育效果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绘画技法的训练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能培养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依照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色彩创作或手工制作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互相帮助的传统美德;通过对美术用具的爱护,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3.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美术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例如,在合作过程中难免发生争执。应培养他们互相谦让的精神,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从事任何事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这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加以启发诱导,促进其转化。对偶发的不良事件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并坚持正面引导,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二、美术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融入方法

《中小学生守则》中有关“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德育内容。美术教学中渗透这些思想品德教育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中去,也是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美术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教师漫步走到该生面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比中止教学、当众直接批评好,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实践合作法。

美术是以技能技法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术本身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技能技法的训练中磨炼意志品质,在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美术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美术实践过程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品质。有些内容创作中离不开合作,如,手工创作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公德意识,可以增进学生的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3.鼓励创新法。

美术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鼓励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成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如,在手工集体创作中,有学生失败后,立即重新继续参加创作的生动事例,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意志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另外,美术作品优劣没有统一答案,应多鼓励学生创作一些新奇作品,并加以引导,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4.情感感染法。

在美术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具备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如,教师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养成守时守信的习惯,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同时,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三、总结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且是美术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注意德育教育的过程和效果。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美术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避免空洞说教,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充分体现把德育内容融入到美术课堂中,使学校美术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赵超锋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三篇:中职德育教育思考探析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与否,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所以,全体教职工都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氛围,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德育教师要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与新途径。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内容。其次,教育者要塑造较好的人格魅力,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具有“向师性”的学生,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还要根据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个别学生及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帮助。现代中职生生活在多元世界里,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优化德育教学内容

鉴于教师传授能力和学生接受能力的有限性,要改变德育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学校要有选择性地开设德育课程。从广度看,教学内容以浅显精炼为原则,适当采用校本教材进行补充。从深度看,教师以传授基本知识为基础,在教学中多一些模拟活动,多设置一些对话平台,使师生平等交流,要减少一些深奥难懂的概念和语句。另外,德育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及举办的重大活动均要作为德育新内容。组织学生看电视,学习有关精神,参加相关活动。这种非教学计划内的德育课在广度上超越了学校的时空界限,更有普遍和持久作用;在深度上深入学生的思想灵魂,更具有厚实的“德性”教育示范作用,这些都将在学生生活中反复发生作用,且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学生人格。

3.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辅导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学习基础较差、目标不明确、情绪不稳定等特点,必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德育品质良好形成,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可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选择德育工作经验丰富、自身心态较好的教师担任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平等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沟通,为学生创设积极向上、求真、尚美、向善、宽容大度、有希望、有追求、有阳光灿烂心情的美好环境。加强心理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大多数中职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他们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失败阴影。这种失败情结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他们自身潜力的发挥,影响其内在的自尊与自信。赏识教育要尊重个性化发展,因人而教,通过发现差异性和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你行,我也行”让学生在老师赏识中学会自我进步,自我赏识,增强自信力。

4.抓好课堂教学质量

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知识鲜活化,时常保持课堂教学的新鲜感,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学习从接受到喜爱。如我在上《心理健康教育》时,常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模仿表演,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悟和掌握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德育教师要理清应掌握的知识要点。首先,教师要深刻领会中职德育课的具体要求。认真分析,建立起教材的知识系统。讲解时,应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拓展知识面。引导学生剖析身边的社会现象,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集思广益,提高评价、判断能力。如在讲授“心理健康与成功的关系”时,引导学生分析“卢刚害人又害己”的案例后,提出问题:“卢刚的行为”是什么心理导致的?“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过这种心理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我将教材的知识扩展到生活中,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竞争,克服不良嫉妒心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从而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参与正当竞争。

5.总结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始终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随着时代变化和形势发展,这项工作将越来越复杂,但我们要坚信:只要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只要每位职教人心中永远装着学生,始终对他们保持爱心、信心,辅之以科学方法,从活动中给他们找一个追求向上的支点,一定会将每位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之才。

作者:仲信军 单位:东台中等专业学校

第四篇:小学美术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分析

一、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础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是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有必要的。而且在美术课堂上搞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重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基础性,大致可以分为“欣赏课”、“绘画课”、“工艺课”和“乡土教材课”等内容,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

二、在欣赏中渗透德育

因为小学美术课本里有不同的欣赏内容,大都具有明显的教育倾向,教师可以根据内容,通过不同层次和形式的欣赏,使学生习得欣赏的方法,培养其优良的修养。

(一)专题欣赏

运用课堂进行专题性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采用专题欣赏的方式。选择不同的专题对学生进行欣赏教育,可以根据课本内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而定。小学课本里有很多主题,如:绘画、刺绣、泥塑等。具体的来说,比如以《花鸟画》为主题,通过对比古代、近代、现代的名家花鸟画,首先使学生有一个定义,即中国画中花卉与鸟禽一起出现在画面中的画叫做花鸟画。而在西方的艺术品中,花卉画只是静物画中的一种。画家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万紫千红、百花吐艳、郁郁葱葱的大自然景象。然后诱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来阐述一下什么情况下能产生花鸟画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充实自己的精神文化,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随堂欣赏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美术作品训练时随时随机进行的欣赏活动叫随堂欣赏。即教师将要讲授某一内容时,随机的向学生展示他准备的材料和作品。比如说,天空中的云,有白云、乌云、火烧云等,学生根据欣赏类型不同的云朵,了解自然天空现象,判别天气情况。还可以引申到目前的天气状况和环境污染,阐述目前的环境状况,呼吁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天空。

(三)多媒体欣赏

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技术,向学生展示作品,使他们获得更深刻的印象。比如说,以《北京》为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北京的名胜古迹、人文环境等,让学生能在远方全方位的了解北京,熟悉北京的地理,了解北京人的思想,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美好的首都印象,激励学生为当地更好的发展而努力学习。在学生都感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接受文化教育,增强个人的团结意识,发现梦想之地,引导学生努力、刻苦地学习。

三、在作业中渗透德育

小学美术课作业主要的形式是绘画和手工作业,这占整个美术成绩的40%左右,通过做作业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德育知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也是教师目前的工作重心之一。

(一)绘画作业

小学美术教材里的绘画内容所占比重较多,而且非常丰富多彩,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适宜题材。比如说,教授学生画五星红旗。首先可以让学生欣赏图片、实物,然后向他们介绍党旗、队旗、红领巾的来历和经历,最后介绍这些旗帜为什么都是红色的,补充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激发起学生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通过用心的绘画,加深学生的记忆,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提升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手工作业

纸工、布艺、泥工等,都是小学美术课中手工作业的一部分,这样的作业不仅是教给学生制作作品的原理和方法,还会渗透给学生创造艺术、热爱劳动的品德培养,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比如说,制作春节的剪纸,学生通过对剪纸制作的了解,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引发他们对文化的认知和对习俗的兴趣,巧妙的渗透文化传统知识,将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代代传递下去,激励他们刻苦学习、热爱劳动、热爱艺术,动手创造美好的未来。对于比较复杂困难的作品,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与人共处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化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便于以后德育教育的渗透。

四、在自然和生活中渗透德育

美术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组织一系列课外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受自然,让他们去收集、去观察、去发现。比如说通过“折纸比赛”、“寻找最美蘑菇”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细致观察、经常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还可以直接在室外上课,让学生真正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风光,引导学生们讨论、选景、作画,充分地调动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语

儿童的心灵是最敏感的,是一片空白的,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而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德育也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上的道德说教,它是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中同时进行的,是在悄无声息的情况下慢慢渗透的。因为德育在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是非做不可的。教师必须重视对于学生的德育渗透,全方位的培养新时代的顶梁柱。总之,美术课的德育渗透到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之中,需要教师好好的备课,发展学生的创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完善其品德的修养。

作者:王雪峰 单位:江苏省响水县第一小学

第五篇:小学德育教育多媒体推动作用分析

一、多媒体使得德育教育更加直观

首先,现代德育教育除了传统的黑板之外还有了更加直观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以及多媒体设备成本的下降等。在这一技术的帮助下,德育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方式方法,不再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学习可以突破地理、突破时间的限制。并且超过书本的知识含量,除了文字和声音之外加上了图片与视频,使得德育教育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二、多媒体为德育教育提供便利

此外,教学软件的发展也给现代德育教育带来了机遇和便利。例如,视频音频软件具有强大的展现功能,此外,一些制作CAI的教育平台,例如Powerpoint,3DMAX等软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有几何画板、简易漫画制作等。这些技术和软件的广泛应用为德育教育的教学和学生的德育自律扫清了许多仅仅依靠板书和文字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德育概念。

三、多媒体为德育教育提供新鲜的血液

长期以来,小学德育教育流于表面,大多数集中在课堂,教师侃侃而谈,学生充耳不闻,当遇到考试的时候还经常出现挤占德育课的情况。这实际上是传统“填鸭式”教育的一种扩展。这样的德育教育不但无法培养广大小学生的德育观念,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与教学的初衷南辕北辙。众所周知,在一些小学生年龄范围内理解有一定困难的德育概念,由于这部分难度较大,因此更需要在德育教育时充分理解,为以后中学的更深层次的德育学习打好基础。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还起到了调动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优化教育过程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和便利。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得以不断增强,网络管理的不断完善,互联网技术配合上多媒体技术一定会给小学德育教育不断增添全新的血液和动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的教育形式对小学德育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在新形势下,德育教育的精神是,因材施教,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感知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全新的软环境。这些基本精神要求在未来小学德育教育中,在教育方法上,要贯彻落实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式的教育媒介和方法。

作者:杨俊荣 单位:河北省定州市北渠河小学

第六篇:物理教学课题引入德育教育研究

一、介绍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古今中外的科学成就来引入课题

要把学生培养成跨世纪的合格人才,从小就要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大多数物理学家所具有的。例如,在讲解《天然放射现象》时,可以巧妙介绍居里夫人青少年时期就同秘密的爱国运动保持联系,她热爱祖国高于一切,她把一生中获得的奖金几乎全部用于资助祖国波兰的革命,她曾把1克镭赠给波兰的华沙镭研究所。像这样的课题引入很多。又如,我国隋代的大建筑师李春营造的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奇功固护,甲于天下”“绝世无双”,比国外类似的石拱桥要早近千年,而国外的这类石拱桥大多都早已毁坏了。还有墨翟的“小孔成像”、诸葛亮的“孔明灯”、沈括的“磁偏角”等无一不显示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早已走在了世界前列。这些事例的引入,势必会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自然收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电影插曲和古体诗词中巧妙地引入课题

例如,介绍《机械运动》时,给学生朗诵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中的两句诗:“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和陈与义的《襄邑道中》的两句诗:“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明明是竹排在行,却说:“满天云不动”。这是错觉吗?不是,其中包含着物理学原理。据此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引入机械运动、参考系、相对运动等概念,再把原句补上,“仔细看山山不动”,是竹排在行;“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用物理学基本原理加以阐述,真是美不胜收,俨然古人为我们讲解物理知识了。类似这样的诗句都可借来为物理教学所用,同时还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赏析。又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地茫茫去不还”———可以引入“光的直线传播”;“一尺之椎,日取其半,永世不竭也”———可以用来导入“物质的组成”。学生对这样引入课题兴趣盎然,同时又使他们从一些韵律优美的诗句中领悟幽深的人生哲理。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富有协商研究性;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保持轻松、愉悦、积极进取的心态,必然达到了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利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引入课题

在讲解《压强》一节时,可以抑扬顿挫地介绍《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岳飞传》中岳鹏举的力拳神矛。道理就蕴藏在压强公式P=F/S之中:关羽的宝刀要磨,刀刃薄了,接触面积就小了,压强就大了,于是关羽过关斩将无往不胜;岳飞的枪尖要尖,越尖接触面积越小,压强就越大,于是岳飞攻城夺寨,无坚不摧。这样导课,自然生动,引人入胜。

四、从联系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来引入课题

这种导课方式,一般用于讲授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具有承上启下的知识教学,使学生能在既有物理知识的理论指导,又有生活实践的体验中去积极思考和努力探索,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例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学习《光的衍射》一节时,可用这样的问题引课:“如果光的波长比一般声波的波长还长,那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这样,学生可根据光的衍射条件及其规律,并结合声波衍射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想象力—若光的波长很长,则衍射现象将随处可见,那么住房将无阴、阳面之分;“大树底下好乘凉”“形影不离”之类的俗语将成为谬论;衣服的颜色也将失去意义……,通过这样的发散性设疑,由于夸大“设疑”与实际产生强烈的反差,使学生对较抽象的“光的衍射”知识加深了理解。

五、利用悖论来引入新课

悖论,又称佯缪,在科学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学中悖论的解决,往往会导致物理学革命性的飞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悖论,对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是有益的。例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时就例举了伽利略的“落体佯缪”的例子;并指出伽利略就是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出发,导出了互相矛盾的结果,尖锐地揭露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的荒谬,为新力学的创立开辟了道路;另外,在讲述《平面镜成像规律》时,可以例举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之“月近人”的物理佯谬。这些,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深刻暴露学生认识中的问题,十分有益。六、用实验来引入课题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验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操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爱护仪器,节约实验药品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合作的优良品德;另一方面,又应尽最大可能设计自由度大,自主力强,可操作的学生实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总结

以上仅是在课题引入中渗透、贯穿德育教育时常用的几种基本方式。前面讲过: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但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千姿百态,没有定法,其方式远不止上述这几种。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注意准确地使用物理语言,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阐述教材。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既要知常,又要知变,用自己辛勤的创造性劳动来设计出具有特色、富于实效的导课方式。以优化、完善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发挥物理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作者:马铁瑛 单位: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第七篇:技工学校德育教育案例教学法应用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关于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做人、为人处世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技工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以知识为本位,以技工学生的思维认知、判断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为培养重点,并重视学生内在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让技工学校的学生正确认识到真正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并能够学会全面看待事物的发展。

二、案例教学法内涵

多年来,德育教育的现状就是教师传递,学生接受,安全采取的是空洞的说教和那些脱离现实的空谈,这也是造成德育教育软肋最重要的原因。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贴近生活的案例来积极的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之下,根据德育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的学习、研究、探讨、开拓思维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并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对某种事实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的过程。

三、案例教学法的类型

1.选择型案例

选择型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环节。技工学校的专业教师在选择德育案例的时候,尽量紧密联系德育教学大纲并贴近技工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要随意的选择一些牵强附会的东西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更不要采取小道消息作为案例,一定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做好选择型案例分析。

2.讨论型案例

这是技工学校案例教学法最核心的环节。让技工学校学生可以积极置身与整个案例之中来思考分析案例,真正从当事人或者是企业具体的工作岗位出发。不同的案例,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有的看的浅层次的讯息,有的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得出更专业的结论。教师就是要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深度思维,即使学生的大胆思维偏离了原本正确的答案,教师也不应该急于作出判断,让技工学生去自我反省,让学生在毫无顾虑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创造性的思维。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勇气,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案例评价法

案例评价法就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对案例做出的总结讨论,综合做出案例分析的结论性意见,进行补充和提高性的讲授。这个工作是由技工学校的教师完成的,就是在过程中让技工学生分辨是非曲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技工学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四、技工学校德育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德育教育的案例教学要有教育性

德育教育的案例教学要针对技工学生的思想实质。很多技工学生都是初高中的毕业生,可能有某些特殊的原因,选择了技工学校来读书,他们大多都是升学考试的失败者,内心极其自卑和敏感,对社会的了解少之又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好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更加缺乏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选择。他们都是先被家长选择了专业才进行的技术学习,但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向往的同时,也感到迷茫和手足无措。所以对技工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是要有教育的针对性,让教育的真正内涵完全贯穿于案例教育的过程中。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也尽量选择技工学生那些比较成功的案例,最好可以是本校或者是本专业的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知识的同时,不是感到那么遥不可及,可是让学生感受到行行出状元的真谛来,帮助技工学生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对未来的渴望。

2.案例可以吸引技校学生的注意力

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就是要充分考虑到技工学校学生的成长特点,更加重视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选取得案例能让学生融入到案例的场景之中,发现案例中真正的问题所在,积极找到切实可行的方式,让学生的观点有着正确的思维导向,体现整个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3.案例有着良好的趣味性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教育的案例分析中导入趣味性的元素,让技工学校的学生可以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并积极的指导实践。

4.注意案例教学的时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