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范例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范文1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教育;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形下,肩负着极其重要的教学培养职责的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备受国内相关学者的关注。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为满足现代社会人力资源发展需要,注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大学语文是高职教育教学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其不光肩负着传递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作用,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字功底,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形下,注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实施,显得十分必要。

一浅析新形势发展情形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发展现状

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当中,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其不光是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而且还影响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对其今后的成长及发展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进而出现系列教学问题。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现状可知,高职校园范围内,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陈旧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范围内,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对于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不仅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而且还影响大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认知,对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现状可知,现实情形下,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陈旧的发展现状极为普遍,这一现象的出现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系列不利影响。具体内容为:高职院校范围内,学科教学工作者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过程当中,仍然大幅参照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编写方式,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创新点少,同时存在教材内容与时展严重脱轨的情形,教材内容编制者在沿袭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编制模式的情形下,通常就国内外经典内容赏析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探讨,在让学生学习、了解国内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习内容的实践应用,从而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不大。该类大学语文教材,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教育教学发展需要,以至于大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无法发挥其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发展效用。

(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滞后发展的教学现状

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滞后发展的教学现象较为普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长远化发展。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现状可知,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滞后发展的教学现状,主要为以下内容:一、教学方式创新性缺乏,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创新性得到了教育界研究学者的关注,但在高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当中,大学语文教师大多忽略了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在学科课堂教学阶段,仍采用较为中规中矩的方式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影响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不利于大学生学科创新思维的进步及发展;二、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多数高职院校范围内,学科教师仍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味地向大学生传递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内容,在忽视师生交流互动的同时,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科学习积极主动性,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被动学习局面的出现,严重影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效率,对大学语文教学发展有较为不利的影响。

(三)大学语文教学重视程度不足的发展现状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重要内容,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人才培养职责。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可知,在我国多数高职院校范围内,大学语文教学重视程度不足的发展现状极为普遍,这一现象的出现及发展,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价值效用的发挥。具体内容为:一、大学语文选修课程性质的安排,结合现实情形可知,多数高职院校范围内,大学语文课程等同于选修课程,相较于专业课程的重要地位,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较低;二、大学语文教学考核单一、陈旧,高职院校范围内,学科考核方式的选择,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科学习成果的考核公平公正性,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学科学习积极主动性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大学语文课程重视程度不足的发展情形下,多数高职院校内仍然采用试题化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单一且效用不明显,为顺利通过这一考核,学生大多采取背诵记忆教材内容的方式方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日常学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大学生的学科学习综合性成果也有较为不利的影响。

二探究新形势发展情形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通过上述分析论述可知,新形势发展情形下,为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发展需要,基于高职院校范围内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系列教学问题,重视并积极开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活动,显得极为重要,其不仅是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还是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现状可知,为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具体内容为:

(一)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改革活动的开展实施

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当中,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创新化发展,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科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当中,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材内容改革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切实满足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现状可知,为做好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改革活动,主要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一、教材内容实效性的强调,肩负着高职学生培养职责的高职教育,理应重视教材内容实效性的积极强化,基于此,教材内容编制者应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现状,结合现代社会人才发展需要,对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进行实时化更新,通过最近几年事件案例的增加,强化语文教材内容的实践性;二、教材内容创新性的强调,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具备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组成,基于此,教材内容编制者应基于教材形式、教材内容的创新,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当中,积极强化自身的学科创新思维。

(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活动的开展实施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为满足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职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内容的专业性、技术性人才,而且还需培养具备创新精神、表达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基于此,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不仅需要进行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的传递,而且还需要进行语文学科精神的传达,引导大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文字表达自身想法,引导大学生如何进行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创新发展等。高职院校范围内,为积极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活动,注重并积极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化安装,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性价值,具体内容为: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实际生产生活过程当中,高职院校学生逐渐具备较为成熟的心智,新形势发展情形下,学科教学工作者应注重学生学科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强化,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学科学习积极主动性;二、师生交流互动性的积极强化,现代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大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师生交流沟通性的强化,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学科知识内容思考,强化课堂教学活动的价值效用,而且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主动性,对学生的学科学习成长进步发展有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高职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实践性,大学语文虽然是一项倾向于理论知识内容的学科教学活动,但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为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的价值效用,注重学科教学过程当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发展,具备极其重要的现实性价值,例如,大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学工作者可通过语文演讲比赛、语文创作比赛等赛事活动的积极创办,强化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丰富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强化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

(三)大学语文教学重视程度强化举措的开展实施

新形势发展情形下,为推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实施,注重并积极强化大学语文教学重视程度,具备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只有在教学管理者对大学语文有足够重视程度的情形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活动才能得以积极有效的开展实施,从而更好地满足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文字能力逐渐成为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人才培养职责的高职院校,理应重视并积极开展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活动,以期在不断强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度的过程当中,强化学科教学价值效用。结合教育教学发展现状可知,为积极开展强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重要性的相关举措,主要需做到以下内容:高职院校范围内,大学语文课程应作为必修课的方式在院校范围内开展,这一教学举措的开展实施,可以让院校范围内全体学生参与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之中,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有效开展;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考核多元化的发展,在高职院校范围内,学科教学考核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价值,除期末考核成绩之外,学生在日常课程学习过程当中的表现,如课堂发言率、实践活动参与性等,都应当成为大学语文课程考核内容的重要组成,在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成果的同时,有助于学生的进步及成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述可知,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当中,大学语文是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在我国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基于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的职业要求,为强化学生的文字能力,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并积极开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通常情形下,学科教师可从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重要性提升等方面入手,积极促进学科教学改革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怡,项朋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3):76-77+80.

[2]兰岚.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7(34):62-63.

[3]车丹.双创型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

[4]张蕾.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7):84-86.

[5]杨双燕.创新教学模式凸显实践改革——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8):101-103.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范文2

1.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实践教学效果的高低。尽管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仍然是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之一。剖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专业本位”的认识错位。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相比,学生更希望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准备,这让他们在心理上对该类活动产生叛逆或逃离心理,从而导致对教师布置的实践活动任务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在行动上消极应付。第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普遍缺乏新意和创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表现为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实践教学形式以演讲、朗诵、辩论、讨论、观看视频为主,学生普遍感到厌倦,参与兴趣不高。

2.活动的教育性不强。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作为对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担负着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然而,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普遍存在主题不突出、随意性大、过于注重形式、片面追求娱乐化、覆盖面不广等问题。二是学生对显性的思想教育方式较为敏感和抵触。该类实践教学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治性,内容也多以宣扬正面典型人物或事件为主。在学生看来,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教育目的过于明显,教学内容又多是高大全的形象,与他们的现实体验相距甚远,导致他们难以在心理上产生情感认同。

二、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辅助作用

1.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全体学生都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并从中受益的权利和义务。校园文化既对全校学生的行为起到约束规范作用,又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增进团体的团结意识,凝聚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共识,进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校园归属感。此外,校园文化还能有效地激励学生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参与各项活动,在亲身感受学校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校园文化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既能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也让他们都有机会成为活动的主角和受益者。

2.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贯穿于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校园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开设的校园论坛,内容多涉及历史人物、时政要闻、道德观察等,这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高校中的社团是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兴趣培养、能力锻炼的重要平台,学生对于社团往往有着较高的心理认同,这些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经常采用的活动形式。在社团活动中注重思想教育的引导和启发,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在校园文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考察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充分整合和利用好校内的实践教学资源,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载体和形式。

3.多渠道开展隐性教育。

首先,校园文化通过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像一双无形的手改变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影响他们的人格塑造和精神世界。校园文化是一个集体的共同意识,为学生在人格特征、行为方式和道德品质的评价方面提供标准和尺度,并使他们自觉用这个尺度去规范自己在校园中的言行举止,从而使学生在从众心理和舆论压力下产生自我约束的自律意识。其次,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形象、直观、展现力强等特点,充分地将德、智、体、美等思想教育内容融入到各种具体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真善美,提升包括思想道德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另外,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吸收、融合了社会主导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创设情境并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和创造性。

4.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一方面,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各项体验活动,在切身体验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感受理论的力量,又体会实践的重要性,逐步做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彰显个性和青春风采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萌发见贤思齐、追赶先进的上进心。总之,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能够把大学生的日常表现、生活作风、人际交往等纳入到实践教学的内容之中,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范围和形式。

三、融合校园文化,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以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为例

1.基本原则。

①明确主题,凝练特色。高校要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必须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寻找和挖掘与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具体来讲就是要确定活动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确保活动的开展既不偏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同时又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活动目的,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变得可亲可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此外,高校还要适时对包括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在内的校园文化活动特色进行凝练和总结,将受欢迎、成效好的活动的举办常态化、定期化,通过不断的积淀形成独具一格的实践教学活动。②创设情境,知识内化。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是在自身需要的驱动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实践教学活动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个第二课堂,依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点,通过模拟演练、情景再现、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式,创设逼真的生活场景,再现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感知和觉悟,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真正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③创新形式,强化效果。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要善于创新,将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构建大学生网上德育系统,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成果的阵地和窗口。

2.主要做法———以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为例。

①围绕主题开展特色鲜明的系列活动。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积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立以“厚德励志”、“人生导航”、“文化修身”、“阳光心灵”等为主题的育人工程。该校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校园文化实际,确立并开展了“做诚信、爱国、有为的新时代青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围绕“如何做一个诚信的大学生”,该校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中组织开展“做一个诚信的大学生”主题演讲比赛;每年在大一新生开学典礼上举行诚信宣誓活动,引导大学生说诚实话,做诚信事;开展校园诚信周活动,开展无人售报、食堂自觉刷卡诚信窗口、无人监考诚信考场等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诚信的重要性;每年定期举行“内诚于心,外信于人”的全校性主题辩论赛,采取班级初赛、班级复赛、校级决赛的方式,让每个参与的学生在思想的碰撞和争辩中感悟诚信的力量。其次,为了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引导大学生做一个忠诚坚定的爱国者,该校每年在五四青年节前后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开展“五四”新生才艺汇演,充分展示青年学子的青春活力和崭新风貌;举行五四青年节优秀团组织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树立正面典型;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参观共青团史迹展,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开展“团旗飘飘,青春飞扬”最佳团日多媒体展示大赛活动,促进青年团员的健康成长。另外,为了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该校每年定期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主要有:组织学生到小学开展“大手牵小手”义教活动;开展校园学雷锋活动月活动,组织进行校园清洁、爱书服务、电器维修、爱心义卖、无偿献血等活动;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开展“我身边的雷锋”道德PPT制作展示比赛等。通过以上活动,大学生对新时期的雷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和理解,更加自觉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②以团学活动为依托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其一,近年来该校开展的志愿者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为其走出校门及了解社会提供了实践机会。该校围绕“志愿于心,服务以诚”的志愿精神,在校园中开展志愿服务宣传,有超过80%的学生自愿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该校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不断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确保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做法是:定期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学校、志愿者驿站、贫困山区、陵园、科技中心等单位开展献爱心、义教、科普宣传、交通指引等志愿活动。志愿服务精神已逐渐成为该校校园文化精神的主旋律,以春风化雨般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其二,该校还通过各类校园论坛,让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教育,争取早日成才。如结合时事热点,定期举办青年论坛,让学生围绕“创建文明校园”、“建设幸福校园”、“弘扬传统文化”等主题开展讨论,取得共识;另设有科贸大讲堂,邀请青年成功企业家与学子对话,畅谈人生理想,分享成功经验,让学生在榜样的力量中思考人生,规划未来;道德讲坛则邀请全国道德模范赵广军等人作专题报告,深化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认识,自觉做一个讲道德的人。③利用网络新媒介扩大活动影响。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主流的校园文化相比,校园网络文化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非主流文化,或者说是一种借助于数字科技流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亚文化。校园网络文化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种文化环境,在大学生思想塑造、个性发展及素质培养上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融合校园文化,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该校注重整合这两种文化,使校园网络文化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具体来讲,该校一方面利用网络组织开展“建设文明幸福校园”主题网上征文和专题论坛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与网络爱心传递、网络投票、网络悼念、网络打假、网络环保宣传等网络活动。该类活动给青年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和广阔空间,引发了他们对生活、社会、国家、民族等各种情感的理性思考。另外,该校还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介平台不断扩大高校思想政治课各类教育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度。主要的做法有:一是进行信息和宣传活动。在实践活动开始前,教师通过微博、微信提前活动信息,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并参与活动。二是进行活动网络直播。由于每次活动现场参与的学生人数有限,在活动正式开始后,教师会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介平台对活动进行图文同步直播,让更多的学生及时了解活动开展情况。通过学生的关注和转发,就有更多的大学生关注该活动。教师还会围绕该活动设计并相关话题,让场内场外的学生在网络上对活动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畅谈参与活动的体会或感受。三是强化教育效果。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就会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将活动的精彩瞬间到网络上,让参与或关注的学生来围观发言,教师通过引导和总结,对活动的主题进行深化和提炼,强化学生的认知,利用网络进一步强化和扩大实践教育活动的影响。

3.保障机制。

①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所包括的舆论气氛、人际关系、校园环境、校园精神等与课堂教学文化一起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高校要紧密结合自身办学宗旨和定位,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打造一批具有本校特色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亲切近人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良好的校园文化成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二是要积极弘扬学校精神,倡导好学、笃行的校风,营造良好学风校风,广泛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融合校园活动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政治辅导员等群体的主导作用。他们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第一,确保活动的思想性,坚持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弘扬主旋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第二,提高活动的艺术性,始终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③建立合力育人协同机制。将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相融合,还必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学工部、校团委、思想政治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要协同合作,统筹好各类实践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以上部门还应该建立沟通协调的长效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脱节或重复问题,有效发挥校园文化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范文3

关键词:美术教育;高等教育;艺术素质

艺术素质一般指人具有艺术范畴内的知识、技能和外在表现协调能力等,如从事音乐、舞蹈等艺术行为的人,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艺术素质。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受到广泛的关注,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组织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要正确认识培养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性,促进美术教育和艺术修养培养协同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为大学生在毕业后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一、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从美术教育角度对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内容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其一,艺术素质方面的品德修养。对大学生实施艺术素质教育,不仅仅在于对大学生实施技巧性的训练,在内容层面上,还包含在文化教育和熏陶的基础上,使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得到良好的培养,加深大学生对艺术文化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在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端正理想态度,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1]。其二,艺术素质方面的审美观念。从美术教育角度进行分析,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涉及到审美观念教育方面的内容,从美术素质教育基本情况看,不论是为学生提供美术鉴赏教育指导,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理解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学生的审美观念意识都能得到适当的增强,融入自身情感实现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其三,艺术素质方面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使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良好的培养,在具体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还会对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和联想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培养,对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判断力进行强化,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挖掘美术艺术元素并对其进行提炼和加工,实现对艺术情感的激发。如此学生的艺术素质就能得到良好的培养,高校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成为可能。

二、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措施

高校美术教育与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存在紧密的联系,在高校组织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对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视,并对美术教育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进行挖掘,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艺术素质教育和培养,能发挥出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不断的强化,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2]。具体来说,结合高校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对学生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一)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对高校美术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教学活动中过于重视技巧训练的情况,认识到美术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进而对美术教育中艺术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挖掘,使学生的情感、知识和思想等都得到培养,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具体组织开展美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成长方面的特殊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规划,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使学生形成创新发展的动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实现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此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艺术素质能力得到不断的增强,教师还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和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艺术素质进行培养。如结合美术教育中“看画”和“临画”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将向学生传授绘画技巧作为基础,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习和分析大量优秀作品、拓展学生视野作为核心,确保能积累学习经验,使学生发现美术艺术方面的规律和深刻的思想,了解美术作品中情感表达方面的内容,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深化[3]。在此基础上,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思想,对学生实施美术艺术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能促进美术教学活动中艺术素质教育作用的发挥,逐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对学生美术艺术思维能力的形成和主体精神的彰显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二)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艺术素质教育针对性

调查研究发现,在高校组织开展美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会制约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不利于学生艺术素质的良好培养。新时期在对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教学方法改进创新的重视,以艺术素质教育为切入点探索教学改革活动,增强教学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美术艺术修养的良好培养提供相应的支持[4]。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尝试引入启发性教育、开放教育、成功教育、体验教育以及综合实训教育等,确保在不同教育模式下为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增强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以体验教育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引入体验教育方面的内容,能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在品味多种不同艺术形象的基础上,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进而深化思想认识,突出学习有效性[5]。在具体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晚钟》《拾穗》《樵夫之死》《葡萄园中的休息》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赏析,让学生将作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元素。在此基础上,教师从专业层面进行教学指导,让学生感受视觉肌理的变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等,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受到美术文化的情感熏陶,确保大学生群体的艺术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培养,为他们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创新教学内容,拓展美术素质教育知识面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内容,并基于艺术素质培养要求对美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增强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全面发挥美术教育作用的基础上,也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艺术修养得到良好的培养。在具体对美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并结合信息时代的影响引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美术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对素质教育进行拓展和延伸,增强教学科学性[6]。如针对学生艺术素质修养的培养,教师可以对美术教育方面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可以尝试引入“艺术批评和艺术批判”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美术艺术知识的过程中能具备批判的精神,辩证地看待相关美术作品和思想等,能从现代美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角度对美术作品的价值进行研究。如此就能在引发学生对美术艺术深刻思考的基础上,使学生在批判探究中强化自身艺术素质,提高学生美术艺术知识学习的科学性,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科学组织实践教学,突出学生情感体验

高校美术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想对学生的艺术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就要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在实践探究中鼓励学生加强对创造性思维的应用,探索多种差异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个性化的艺术审美,做出独特的审美判断,使学生的个人思想和艺术个性得到良好的培养,在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7]。在此过程中,教师结合实践教学的需求,可以将写生实践教学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参与写生训练活动,使学生在美术实践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强化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也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良好的培养,逐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如教师可以结合美术教学写生训练的需求,带领学生深入山区观察自然风光,感受山区房屋建设和农田开垦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进而实现对学生创作灵感的激发,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美术创作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且在写生训练中将自己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以及山区群众热情好客的情感展现出来。如此,就能让学生在参加写生训练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学习感悟,学生的美术写生能力和艺术素质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对新时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美术教育体系中,对大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艺术素质教育培养是较为重要的内容,教师从多角度对艺术素质教育进行分析,并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措施,能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使美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素质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为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大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

参考文献:

[1]张渝.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6,(12):30-31.

[2]黄经庭,杨绍梅.高校美术教育培养大学生艺术素质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7,(14):126.

[3]耿伟.浅谈高校美术教育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拓展中的作用[J].艺术科技,2017,(10):391.

[4]丁阳.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探讨[J].戏剧之家,2017,(7):214.

[5]汤少哲.美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7):135.

[6]王丽芬.艺术教育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艺术教育,2017,(13):209-210.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范文4

摘要:

自现代足球出现之后,就受到了世人关注与推崇。随着其不断推广发展,如今足球运动已逐渐实现了竞技与同识的全面融合。随着阳光体育运动推广不断成熟,已逐渐构建了从小学体育到大学体育的教学体系,而足球教学也在成熟的现代教育理念下,实现了自身创新发展。本文主要运用功能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当前高校的足球教学开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希望通过借助组合训练法这一有效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足球兴趣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组合训练法;高校足球教学;教学体系;教学创新;应用思路

“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元素,才能达到学生成长的综合要求和目标。随着高校足球教学体系日益完善,传统足球教学方法的不足和缺陷日益突出,对学生内涵和精神素养方面的培养尤其不足,因此,选择一种充分融入多种理念和内涵的教学方法极为重要”[1]。而组合训练法就是将学生体质、心理素质和足球技术以及比赛战术紧密结合的训练法。由此,在高校足球教学有效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能够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重要帮助。

一、研究方法

(一)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足球教育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组合训练法的具体内涵和应用进行分析,得出组合训练法是对当前高校足球教学存在问题和不足最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体系化应用这一方法,为深化足球教学效果提供重要帮助。

(二)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是通过设计专门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本文对部分高校学生、足球教师、其他体育项目教师等发放问卷,了解当前高校足球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分析和论证提供依据。

二、组合训练法的定义和具体内涵分析

(一)组合训练法的定义分析

所谓组合训练法,是指应用融合不同练习手段,并有效组合的训练方法。实施组合训练法,主要是依据相关教学规律和目标,将多个组合动作和其他影响实践的行为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着重对影响足球教学的综合要素进行系统化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达到教学效果。

(二)足球教学中组合训练法的具体内涵

“对整个足球教学体系来说,要真正有效培养学生足球意识,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以融入足球教学规律为基础,充分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同时融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战术教学,通过实施组合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有效开展足球运动的教学与训练模式”[2]。然而,它也是一种体系化教学理论,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取得的经验理论升华与内涵提升。通过对学生习惯的准确把握,结合相关教学规律,为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提供基础和保障。并将各种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相叠加,各种元素相融合,充分发挥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优势和作用,不断实现足球教学效果优化。从训练安排、内容选择以及训练量和方法选择等多层次要素入手,从学生、学校场地设施现状和教学实际出发,有效分析后体系化融入,为整个教学体系开展提供全面而完善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思路。无论是运动量,还是学生参与形式,或其他方面都必须以融合切入为基本点,组合各种相关教学元素,最终实现足球教学体系化开展的实践目的。

三、当前高校足球教学开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校园足球运动的全面开展,很多高校已将足球项目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并且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为足球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许多大学生发自内心喜欢上了它。但目前由于对教学理念认识不足,对教学认知不全面等因素,足球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结合开展校园足球的相关要求,针对目前高校足球教学开展状况进行有侧重的核心问题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其中,随机选取学生80人、足球教学教师10人、其他体育教学科目教师10人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实际收回98份,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95%。校学生群体的抽样调查,不难发现,学生在充分认识到足球教学具有吸引力的同时,也对足球教学活动中的理论化现象、实践比赛和教学时间及心理素质培养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质疑。针对足球教学教师共发放问卷10份,收回9份,回收率90%。调查问卷中就足球教学开展认知,多数足球教学教师认为,目前足球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无论是足球比赛的有效开展,还是教学创新性以及教学理论内涵的丰富程度都远远不足,并且教学师资也不完备,认为“想要在整个教学中取得理想效果,不仅需要学生具备相应学习兴趣,还需要具备专业的师资,更需要及时更新观念和思维,从丰富整个足球教学体系的内涵入手”[3]。由此可见,体系化开展足球教学以及组织足球比赛活动,可以为深化足球教师理论内涵提供重要帮助,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从而充分发挥足球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但当前由于融合思维不够,教学创新不足,加之缺乏有效、系统的比赛组织,足球教学实践无法得到体系化开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针对其他体育教学科目教师共发放问卷10份,收回9份,回收率90%。调查问卷就足球教学开展认知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他体育学科教师大多认为,目前的足球教学活动中,忠实兴趣群体虽比其他项目数量多,但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有效协同,如与体育基础教学之间的融入度不够,当学生基础体能较差时,很难在足球教学活动中取得理想效果。同时,他们还普遍认为足球教学实践严重缺乏,在心理健康教学方面也缺乏直接、有效的疏导和培养。由此不难看出,足球教学在教学内容完善、相关教学活动融合等方面缺乏必要经验,在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缺少体系化融入,很难使高校足球教学从单一的教学科目深化为多元化、体系化的教学科目;以此同时,足球教学还缺乏与时展要求的有效融合,大多教师都缺乏必要的创新思维和与时俱进意识,既没有将教学活动充分有效地融合起来,也没有发挥其时代优势和价值,从而大大影响并制约了高校足球教学的创新发展;再加上多数高校尚未形成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导致学生在参加足球运动时缺少环境支持。综上可知,高校足球教学还未形成从外在实践技能到内在理论内涵的体系化融入,对学生深度学习足球运动产生了严重影响。

四、组合训练法在高校足球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分析

(一)从体能素质培养分析组合训练法在高校足球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足球运动是一项体力消耗极大的体育项目,只有具备充足的体能,才能很好地发挥技战术水平和适应其特点,因此,在高校足球教学活动中,应用组合训练法,需要从学生体能训练入手做好体能素质训练和培养。首先,要坚持体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与学生客观实际相结合,要取得理想的体能训练效果,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承受程度出发,结合比赛实战所需最大承载量控制好整个体能训练的强度和力度,科学合理安排体能训练。一旦体能训练量过大,则很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其次,“体能应与足球教学训练紧密结合进行,它必须按照足球运动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训练,紧紧围绕其项目特点开展强化训练,让体能为参与足球活动服务和提供保障”[4]。然而,足球运动还是一项对爆发力要求高、参与强度大,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紧密结合的比赛活动。其比赛时间长,场地大,攻防对抗强,节奏快,要求参与者不仅要有基本的体能作保障,还应根据场上的不同位置进行专门素质训练。因此,必须结合足球运动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体能训练方案。

(二)从技术训练培养分析组合训练法在高校足球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首先,足球运动项目不同于其他球类项目,具有自身特有的技术特征,要有效达到足球教学效果和目的,在应用组合训练法进行教学时,必须在技术训练实效性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在遵循运动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原则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重复和有效组合,逐步针对性提升学生对整个足球运动的理论认知力和技能掌握度。其次,足球运动也是一项需要创新和发展的体育项目,在足球教学开展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塑造和培养,全面提升其足球运动意识和素养。另外,在应用组合训练法时,还应根据足球运动的实战特点,将模拟实战贯穿整个足球教学训练中,不断提升足球教学训练的真实性,为学生真正掌握足球技术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实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开展足球教学技术训练时,要结合本项目的对抗特性,合理、科学地安排训练内容与方法,有效组合各种手段,即科学应用组合训练法。

(三)从战术训练培养分析组合训练法在高校足球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抗色彩极其浓厚的团队运动项目,不仅需要具备实用的技术素养,还需要具有全面的战术意识。在应用组合训练法进行足球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战术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合理的战术方法,全面完善的战术思维,能够为整个足球场上的具体表现提供重要帮助,而想要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了解足球的内涵、魅力,就需要学生掌握具体战术,因此,在高校足球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战术水平,丰富学生的战术思维”[5]。首先,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制定适合学生的战术原则,充分发挥战术对学生学习足球运动的价值与效用。其次,强化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和思维,通过针对性战术训练和足球比赛活动,不断强化学生战术意识,从而实现学生战术水平的持续发展和稳步提升。

(四)从心理素质培养分析组合训练法在高校足球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足球运动既是竞技较量又是斗智斗勇的较量,场上形势变化多样,对抗激烈,处处需要良好的心境和状态,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有效发挥水平的保障。“在开展足球教学训练教学活动中,体系化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足球水平,同时也大大改善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整体提升提供重要帮助”[6]。在高校足球教学应用组合训练法的过程中,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专项心理素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待足球比赛的意识和心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比赛观念和拼搏意识。其次,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积极、主动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最后,以心理素质培养为重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和压力,积极看待竞争问题,通过参与足球比赛,实现自身发展进步。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利用功能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当前高校足球教学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得出高校足球教学存在的问题,而组合训练法对解决这些问题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足球意识和提升足球教学效果。在高校足球教学体系中,应用组合训练法,不仅能丰富足球教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精神内涵,还能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的作用,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足球运动人才。另外,本文在分析影响高校足球教学中的不利因素时,谈到了师资力量等因素,但忽略了教练水平和社会因素等其他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这主要受限于本人的研究水平,期待其他研究者能在这方面得出新的研究成果。

作者:王洪荣 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黄小冰.高校足球组合训练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科研,2013,(11):91-95.

[2]王苗冰.游戏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4,(9):99-106.

[3]杜旭.表象训练法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6):55-59.

[4]曹范.组合训练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体育学刊,2015,(6):105-112.

[5]韩振军.对组合训练方法在训练中运用的思考[J].体育科研,2015,(11):75-79.

[6]董众鸣.上海市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1):9-10.

第二篇:高校足球教学新局面开创分析

摘要:

对于高校的体育教育来说,足球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组成部分。积极推进足球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素质和思想品质,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更好地面对工作压力。现阶段,高校的足球教学工作开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且部分工作的开展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和制约,如何实现创新和突破,打开新的局面,更好地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培养,这对当前的高校足球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

突破瓶颈;构建崭新未来;高校足球教学;新局面

1足球教学工作中开展的不足

1.1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的问题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体育运动来说,足球这一项体育运动对场地和基础设施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如果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那么很多足球教学活动和一些比赛练习都不能很好地开展。足球教学活动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际练习,这样学生的足球运动能力水平才能得到更好地提高。现阶段,部分高校内部对足球基础设施的相关投入还十分有限,部分学校很难确保充足的体育运动场地的条件,并且现有的场地也不能很好地满足足球运动和训练的要求,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实际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体育器材也不够完善,很难为足球教学活动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保障。

1.2教学方式方面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对足球技巧的教学,并且教学中主要依靠示范和讲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陈旧的教学模式较为被动,缺乏对学生们的足够吸引力,学生很难产生足够的参与兴趣,这对足球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也是非常不利的。现阶段,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足球教学活动的开展上,教师占据着主体的教学地位,学生仅仅扮演学习活动中的配角。教师对学生的需求不能进行很好地关注,并且教学活动的开展也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对一些足球基础不佳的学生不能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同时也不能满足一些足球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吸取。部分教学活动开展中,也没有对主动探究的内容进行融入,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相对死板,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

1.3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

对于高校的足球教学活动来说,足球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对足球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现阶段的高校足球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足球教师的数量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足球教学需求。部分足球教师本身没有经过相关足球专业的培训,并且往往以兼职的身份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整体教师队伍缺乏足够的科研能力,对如何更好地提高足球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成效很难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足球专业教师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能很好地给予一个成长和培训发展的环境,整体师资队伍的发展和建设工作遇到了诸多的限制和瓶颈,这也导致了当前高校足球教学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1.4教学理念方面的问题

现阶段足球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理念依然没有走出以往的困境,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没有进行长期的规划,并且部分足球教师认为,大学阶段的足球教学活动,只需要让学生对基本的足球运动技能掌握即可,并且达到学习成绩的标准就可以了,他们并没有将足球教学和终身体育运动理念进行很好地融合,并且也没有对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和意识进行培养,仅仅指导一些具体的短期运动技巧和技能。虽然在校期间可以保持良好的运动量,但是在学生毕业走入工作岗位后,他们很难产生主动锻炼的意识,整个教学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很难得到有效地落实。

2提高足球教学成效的思路

2.1加强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

对足球教学来说,高校的教学活动开展需要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方面的投入上,学校要结合自身的教学需求,并且有计划地进行提前的建设和投入。对一些室内、室外的足球场地和训练环境进行科学地规划建设,并且加强对其他基础设施的教学投入。高校要积极借鉴其他院校的足球教学经验,并且对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进行适当地调整,更好地满足衔接足球教学需求和下一步的足球教学需求。要加强相关经费的投入,对相关教学设备和器材进行及时更新和购置,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效益的提高给予相应的保证。

2.2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改进与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造就新的足球教学局面的关键举措。在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科学的改进,但是也要以科学的发展眼光进行对待,要汲取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并且适当地进行创新和改进。例如,教师在对某一足球运动的技巧和动作进行示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并且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共同参与示范,并且对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这种分组示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一些技巧方面的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在示范学习中集中精力。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足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在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中,多媒体技术也是一个良好的应用方法。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对一些引人入胜的足球信息、资源带入课堂中,组织学生观看足球的一些著名赛事,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开拓视野。在观看的过程中,对一些精彩的足球技术,如停球、运球等采取慢放、重放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一些运动基础技能的应用,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足球比赛中的一些规则等多方面的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在教学方法应用的过程中,要对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创新,并且关注对教学直观性和形象性的保证,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制订的过程中,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学活动,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有差异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足球基础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等的不同,对学生做好分类。对一些身体素质较佳、但对足球运动本身兴趣不足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足球运动所获得的乐趣,并且逐步培养其对足球运动的学习信心。对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应制订合理的任务和目标,逐步、更好地引导其进一步获得成长。对一些基础较好、兴趣较高的学生,教师则要适当提高教学目标和难度,引入具有较强拓展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训练内容,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足球素养。

2.3加强对师资队伍的构建

在师资队伍构建的过程中,要对整个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优秀教师人才的引入过程中,要对师资建设的机制进行很好的创新,并且引入一些优质的教师。在教师人才引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一些专业的足球教师人才的引入,并且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通过对职务岗位、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多方面进行调整,配合相应的激励奖惩制度,更好地提高新晋教师人才的融合度,提高队伍的发展潜力。高校内部也要重视对足球教师人才的培养,给予其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这样才能从根本的角度,激发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工作的热情。高校内部也要对现有的体育教师队伍进行适当调整,增加专业的交流培训内容,给予其足够的素质发展和成长空间。教师本身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个科学的计划作为指引,专业符合新时期教师人才的发展思路和理念。另外,高校也要积极推进相关教学活动的成效,并且做好教学改革工作,更好地加强投入,为师资队伍的构建提供全面的支持和保障。

2.4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

对新时期的足球教育工作来说,要想切实地打开新的局面,就必须从思想意识层面上,对足球教育工作的创新给予全面的支持。对教学理念的创新上,要关注当前对高校大学生足球观念和体育运动观念的全面创新。通过对教育理念的有效创新,可以更好地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改进,并且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树立更加全面的人才培养思路,让学生可以真正地通过足球教学活动来实现创新和改进。高校在展开足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全面地认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构建人性化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的理念改革上,要结合当前足球教学情况的实际进行调整,并且关注对学生体育运动意识、习惯的全面培养,让广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健康可以得到切实的发展和成长。

3结语

对高校来说,足球教学工作的开展要真正且全面地对素质教育的理念进行贯彻和执行,并且将培养学生身心素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原则,全面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技能、运动习惯及运动意识。针对当前高校足球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要对其问题的根源进行充分分析,提出科学、可靠的对策,创新教学思路,真正地让足球教学与时俱进地进行发展,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激发,让高校的足球教学活动的开展打开一个新的篇章。

作者:徐东锋 单位:嘉应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照宇.浅谈对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现状的对策[J].科技信息,2011(20).

[2]杨瑞峰.探究式教学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第三篇:高校足球教学游戏教学法思考

摘要:

目前,足球作为一项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足球的喜爱程度也越来越深。我国高校足球课程也受到重视,足球作为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身体,还能培养大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集体精神。在高校足球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大学生对运动、对足球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大学生能更容易的掌握足球技术与技能。但是高校当下运用的游戏教学法还不够完善,需要通过在不断的改进和摸索中找出与其相适应的措施进行完善足球教学。

关键词:

高校;足球教学;游戏教学法;运用;措施

足球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它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身体,还能培养大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集体精神。随着高校体育的日益改革,体育教学方法也越来越重要,至今为止游戏教学法被运用到高校足球教学中。在高校足球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大学生对运动、对足球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大学生能更容易的掌握足球技术与技能。但是高校目前实施的游戏教学法还不够成熟,甚至由于操作不当而给学生的身体带来伤害。因此,高校在游戏法教学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再结合足球教学现状以及不足的原因找出与其相适应的措施进行完善足球教学。

一、高校足球教学的现状

通过目前我国高校足球教学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让教师能将游戏教学法更好的运用到高校足球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一)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目前,还存在许多高校在足球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在当下信息化发展较快的时代里,大学生呢个的眼界开阔了,接触的新事物也比较多了。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新鲜的事物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能占用他们在课余时间。因此那些传统没有新意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力,则没有办法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足球。

(二)大学生对足球的关注度低

足球与篮球等一些运动相比,关注度较低。喜爱篮球的人和观看篮球赛的人往往要比看足球赛的人要多很多倍,这使很多大学生对足球的相关知识理解的少。还有一些喜欢足球的人可能因为一些有名的球星,但在实际意义上不能算真正的喜欢足球,这样也会导致足球知识的缺失。

(三)足球课程较少

经调查现实,高校设置足球课程普遍都较少,再加上选足球课的学生也不多,导致足球知识缺少。甚至有好多高校把大学生直接分配到足球课,大学生缺少了自主权。而一些足球的大学生被分配到了另一个体育课程中,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

(四)足球课程的教学方式侧重于培养男生

高校足球课程的教学方式侧重于男生,而忽略了女生。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女生来说超负荷,女生承受不了强度训练模式,直接影响女生对足球的兴趣。

二、造成足球教学滞后现状的原因

高校足球教学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原因,限制着足球训练的进行,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没有真正的了解足球,在平时的训练中也不能真正的运用游戏教学法,以下是对造成足球现状进行分析:

(一)高校对足球训练不够重视

我国许多高校都不太重视体育训练,只重视专业和技能的培养。由于学校的领导对足球训练的不重视导致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只是走走形式,大学生学不到专业的足球技能。

(二)缺少专业的足球训练老师

大学生在上足球课时学不到专业的足球技能以及相关知识,因为足球训练老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较弱,上体育课时只是走走形式,让学生随便活动活动。还有一部分足球老师的教学方式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布恩那个给大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

(三)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高校的足球课程中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针对男生进行的,而忽视了对热爱足球的女同学进行训练。很多老师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不能把新颖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足球训练中,导致学生的能力不能充分的发挥,也不能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

三、游戏教学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运用的具体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

在高校足球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式极为重要,老师应该改变以往的传统思想方式,才能够更加全面的运用游戏法教学训练热爱足球的大学生,传授给他们最专业的足球技能和知识,同时把游戏与教学能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轻轻松松的学习,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从而让大学生能全面的了解足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二)在进行游戏教学法时注意因材施教

在高校足球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在游戏教学法中选择不同的游戏,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使学生对足球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更容易的掌握。这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游戏教学中能学到足球的精髓知识。

(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运用游戏教学法

在高校足球教学法中不仅是实践上运用游戏教学法,给学生传授足球理论知识也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呼吁学生积极参与足球知识竞赛,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和学习一些理论知识。

(四)采用多样性的游戏模式

在足球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足球比赛,这种以比赛形式的足球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比赛中学到足球的技巧和知识。老师采用多样性的游戏教学法,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足球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远离电脑和手机游戏的侵害,使学生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

四、结语

足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不仅能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大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集体精神。在高校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不仅能增加学生对运动的热爱,还能了解更多的足球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高校足球的发展。

作者:孙阳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倪斌主编.探讨影响高校足球教学的安全因素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08).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范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1]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将实践育人的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板块,它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只有切实抓好思政课实践育人教学环节,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从而破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点,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有效开展,实现二者融合发展、优势互补,进而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2]。而要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首先必须弄清楚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之间的差异

(一)课程性质的差异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政治、思想、道德等要素的社会传递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个体对这些要素的体验过程;从本质而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社会传递与个体体验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具有特定的思想政治目标、科学的课程结构、系统的实施路径、严格的组织体系、规范的考核管理办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通常情况下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通过组织大学生有计划地融入社会生活,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个体独立的思维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之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学生在学校相关部门的组织下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为了完成规定教学任务并获得一定学分,而利用重要节假日、寒暑假等课外时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劳动锻炼、生产实习,通过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服务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从而进一步认识基本国情、了解民情民意,有效融入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服务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二)课程内涵的差异

从课程内涵的角度来考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之间的差异性,这是从本质上认识二者本来面貌的关键环节。通常情况下,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活动虽然会受到来自于主观方面的诸多影响,实践活动的最终效果与实践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密切联系;然而,实践活动更加强调实践主体自身行为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这里的实践活动特指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社会价值的客观活动。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它虽然打上了“实践”二字的印记,在实施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和手段与社会实践活动也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但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教学活动,因此,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教学过程;它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认真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础,依托思政课理论知识,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充分融入社会生活,用心去体验人民群众的工作状况和现实生活,使大学生的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认知和熏陶,在内心深处引发共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重塑,主观能动性得以优化的一种过程。

(三)课程目标的差异

所谓“课程目标”,顾名思义,它是指在遵循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前提下,为该门课程所设置的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这是毋庸质疑的客观事实,因为课程内容的筛选、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课程目标的引领。课程目标明确规定了在某一个教育成长阶段,学生通过学习某门课程,完成该门课程考核之后,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所期望实现的程度以及所应当取得的学习收获。就课程目标的设置而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强调思想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社会现实、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侧重于主观世界的改造,然后通过正确的意识来影响自己的行为。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其立足点在于以问题为导向,重点是培养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此外,还在于引导学生在面对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提升学生的选择能力,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全面提升,促进自身综合发展,这也正好体现了社会实践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四)课程内容的差异

高校思政课的实施有其特有的范畴,它主要围绕公共政治理论课组织教学活动,其特定目标是德育,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目的。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必须与德育有关。而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还没有成为高校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还不属于独立课程的范畴,其组织形式、结构体系、实施过程、考核办法与正式课程具有一定差异;因此,相较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较为宽泛、形式多样、时空限制相对较小,在组织程序上也没有思政课实践教学那么严格。就课程内容的广度而言,包含思政课在内,各门课程的边际大小存在一定差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宽泛,前者的内容可以包含于后者之中。就课程内容的侧重点而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含与德育相关的素材和信息;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广泛地拓展社会实践的内容,帮助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体验和发展,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课程范围的差异

大学生社会实践首先是一种课外实践活动,其组织者通常是高校团委或各院系团委,一般是利用节假日时间向全校学生发起的一种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由于是在课外开展,所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在教学计划和大纲范围之内,只是课程的一种补充,至多被视为“第二课堂”。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是一种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的组成部分,所涉及的实践活动属于课程范畴,是学校正规教学的组成部分,是明确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上划分出来的课程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刻意区分哪些是课内的、哪些是课外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是搞应试教育,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方法已不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组织大学生融入社会开展实践,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体验社会生活,将知识内化于心,从而构建能够反馈认知结果的活化的认识情景,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培养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不是简单的校园活动就能够替代的,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区别,尤其在课程范围的设置上存在差异。

(六)课程实施的差异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施在时间、空间、运行方面具有一定要求,通常情况下需要安排在寒假、暑假期间开展,大部分高校都是由学校统一组织,一般由学校团委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引导大学生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这些活动的规模很大,参与的学生人数很多,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而有些社会实践活动则是由大学生在假期回乡或者外出实习的过程中自行开展,在时间和地域上限制较小,活动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学生们的活动范围比较宽泛,课程组织安排是临时的、短期的,没有严格固定的时间要求,也没有规定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参与其中。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一门课程的设置,在时间上具有严格要求,是长期性、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规范、系统的课程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又要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因此,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亲自参与,在实践课程的前期筹划、实施运行、后期总结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亲自参与和指导,所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具规范性和系统性。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在课程的性质、内涵、目标、内容、范围、实施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同属高校实践育人范畴,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它们共同承载着一个重要使命即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协同育人[3]。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

(一)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而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4]。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视阈,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客观性与能动性相统一的内在规定性,是普遍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自觉的实践观;因此,是否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是判断我们是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首要标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同属于高校实践育人的范畴,它们二者都非常重视实践在认知世界过程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都注重从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角度来观察现实世界,注重引导大学生从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关系中把握人类活动的一般规律,坚持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共同改造的方法;而上述这些现象正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二)二者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所需要关注的重要领域,都遵循了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渠道,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立足点,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优秀人才为目的。不论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二者都是基于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了解现实社会、服务人民群众为主要出发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与志愿服务、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活动,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思想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充分运用于生产劳动、社会服务中,并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认知国情,了解民情民意,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全方面地提升综合素质。无论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目标上都强调实践性,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交叉性

从广义角度而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在实践的某些特征上具有相似性,两者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交叉。例如,实践的表现方式、活动的内容和开展的方式等。思政课实践教学按照学生参与程度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认识感知型实践教学。例如,组织大学生到革命遗址、高新科技企业、新农村进行参观访问等。二是参与体验型实践教学。例如,可以依托校园文化载体,充分开展演讲、辩论等校园文化活动,并将实践教学内容有效融入这些活动。三是运用拓展型实践教学。例如,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并要求学生提交调研报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有:一是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二是选派优秀大学生到政府机关、国有企业挂职锻炼,三是开展公益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四是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无论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内容上有相互覆盖和交叉的部分,在组织形式上也有接近甚至相同的地方。

三、结语

目前,高校思政类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由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实施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二是由高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二者的组织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实施过程、内容等方面具有很多共通性,本来可以相互配合,现实却是各自为政[5]。因此,要本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原则,在主题、组织、方式和推广上对实践理念加以统筹,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2]艾楚君,焦浩源.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9(6):15-19.

[3]冯刚,高静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维度考察[J].中国高等教育,2019(17):32-35.

[4]汤志华,廖青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96-100.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范文6

关键词:高校;实践教学;改革

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我国高校的重要目标就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则能够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的高校教育改革工作中,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就势在必行。

1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

1.1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之后,虽然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是在该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的领导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理论教学上,却没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学生切身参与的实践活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学校的实践课程也比较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过于随意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1.2实践配套设施不完善

另外很多高校在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之后,虽然对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了创新,但是学校内部的实践教学的配套设施仍然不完善,毕竟高校的教学经费是有限的,很多高校在工作的过程中,更愿意将经费用于科研活动,使得学校内部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配套设施也比较匮乏,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方式和内容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影响了高校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1.3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不完善

高校在教学活动中,考核工作会对整个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内部也设置了专门的教学考核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和考核,但是高校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在考核体系中将重心放在了理论教学的考核上,却忽视了实践教学考核工作,再加上高校的考核体系,更多的将指标放在了科研成果和学术文章发表上,但是实践教学的成果,并不能用这些硬性的指标来评价,所以很多高校就难以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考核。

2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2.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工作中,想要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首先就需要高校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加以重视,正确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以此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打造一支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安排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培训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专业技能和水平,从而使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2.2完善教学设施

完善的教学设施是实践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实践教学设施的完善,高校要先设立好实践教学的目标和教学规划,然后按照教学的目标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并完善相应的实践教学设施,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基础性和专业性的实验室,扩大实验室规模,保证相关实验器材的规范性和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最先进的设备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高校还需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可以与企业或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开展一系列的社会性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

2.3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能够有效激发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特征,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将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与教师的薪酬和职称评定联系在一起,并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此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3结束语

实践教学改革是当前高校改革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践教学改革,能够使高校优化实践教学的环境,改善实践教学的现状,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促进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在高校的教育改革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对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视,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璐.试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西部皮革,2017,39(24):65.

[2]李哲学.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30):209.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范文7

实践能力是设计人员把其思维创新付诸实践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力也是研究能力中最关键的一项。要求大学生能对设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设计创新的目的。通过实践设计与思维创新的互动与调试,判断设计思维与实践是否符合时代需要和客观需求,把握设计思维与实践的正确性与时代性。

二、注重研究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平台。基于研究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优化构建必须从以上三个部分着手。

1.制定科学正确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形式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划定,其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还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尤其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如此之快,教学内容体系还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闭门造车是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制定必须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动态。以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为例,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就不能在教学计划中只列入《手绘效果图》、《建筑制图》、《人体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一系列培养学生设计技能的专业课程,应同时开设《中外设计史》、《园林美学》、《生态学原理》、《景观空间概念设计》等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专业理解的学术性课程,并通过不定期举行设计前沿分享专题讲座、推广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大学生涉猎学术前沿提供广泛的选择与丰厚的土壤,将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成企业急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大学生日后参与设计项目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2.建设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体系的实践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只有学位、文凭,拥有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外出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保持跟专业前沿的对接、对学术思潮的理解,并定期邀请知名设计人员或专家学者为教师做讲座、开展培训,或者选拔优秀教师送到知名企业和高等学府继续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一方面,如果不注重关注设计的前沿动态,其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就缺乏先进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对设计实践加以深度分析和总结,其设计成果也难以形成推广性,不利于行业提升。重视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与设计行业、设计企业、优秀案例的对接,与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为了避免专业教师知识固化,高校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不应只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更要引进一批走在设计实践前沿的知名设计企业、设计研究院所著名设计师、一线施工技术人员,以主题论坛、短期工作坊等各种形式与设计专业教师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不但促进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而且可以补足设计专业教师的能力短板,为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奠定基础。

3.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出真知。要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实际操作与感悟也必不可少。在国外知名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课堂中,一般以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室更类似于一种实训室和工作室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才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为此,需加大对专业实验室、工作室与校外实践基地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使教学活动以工艺实践活动为基础,进而丰富课堂作业形式,形成多样化课堂教学成果,培养掌握具有一定工艺技能、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基于研究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改革

1.开展大学生研究能力训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应在注重知识渗透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实践中,可通过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开展大学生研究能力训练,重点在项目调研、设计理论、参考案例、可能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课堂教学改革设计。①设计主题教学。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设计主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制定出设计思路,还可以针对这一主题展示知名设计师的设计示范,让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通过观察、借鉴、联想的方式,让学生在已有设计形式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创新,有助于学生逐渐构建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形成自身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设计主题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水平,并且有针对性,且与所学内容相关。②项目调研参与。项目调研是研究能力的重要构成。教学过程是全方位的,应该囊括艺术设计的各个环节。在艺术设计理论课上,教师要注意项目调研分析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学会收集相关资料,能够对设计作品的设计环境和市场背景做出合理分析,并指导学生做一些相关的项目调研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本专业的市场动态和需求,了解社会上的流行元素,从而反过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③科研项目渗入。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往往承担着一些科研项目,可以这些把科研活动渗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其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技能,把科研项目中大学生能完成的板块交给学生去做,通过深化课堂作业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2.竞赛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

艺术设计竞赛引入实践教学中,是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式。将学生放到一个竞争环境中,不仅会激发学生设计的热情和潜能,通过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交流学习,还可以了解当今时代的流行特色,学习优秀作品的设计思路和制作工艺,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提升。实践操作是艺术专业设计的主题,加入竞赛的模式无异于锦上添花。平常的实践操作是竞赛中的脱颖而出的基础,而竞赛的督促又让学生反过来更加认真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操作。因此,通过竞赛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四、结语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范文8

一、推进全程化课程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并尝试将其融入到大学生成长发育的方方面面,使其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同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积极构建全程化和全方位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指导,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理想化的条件。首先,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安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教育,并有意识的对大学生实施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能在参与课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其能形成服务社会的良好精神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能在未来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其次,要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育与高校政治教学、心理课程教学以及道德教育的融合,从不同的角度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思想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效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高校大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做出正确的思想指引。例如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规划的过程中,按照《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意见》的要求,学校可以尝试开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并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教学加以调整,从“当代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角度分别开设课程,确保能从不同的层面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中素质教育效果,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课程改革条件。

二、创新多样化教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改革需要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支持。新时期在素质教育视阈下,高校在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为了能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就要尝试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对教学活动加以调整,突出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综合分析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确定,增强教育整体质量。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既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精神思想,也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和道德水平提高等方面的现实要求,要转变传统讲授型的教学方法,按照课程教学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专题讲座法、微课教学法、社会实践法的应用,确保能彰显全新教学方法的作用,促进素质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贯彻落实。如在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由于这部分课程知识的抽象性相对较强,在传统教学方法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存在局限性。所以教师可以加强对案例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的应用,通过案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具体的解析,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指导,并且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加深对这部分课程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感染和熏陶,促进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搭建信息化课程平台

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探索教学活动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可以从搭建信息化课程平台入手进行分析,在信息化课程平台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向学生的生活延伸,使其能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突破时空限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以深化思想认识,能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在优化利用课内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综合素养得到培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整体成效。总之,在对马克思理论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从素质教育视域入手对教学活动加以调整,挖掘马克思理论课程中的素质教育元素,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强化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做出科学的理论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付秀荣,刘蕊萱.“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素质教育翻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

[2]孙焱杰.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教育观察,2015.

[3]孙焱杰.论素质教育视阈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J].世纪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