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金融论文范例

当代金融论文

当代金融论文范文1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全面掌握经济金融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进行市场运作。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是金融学教学担负的主要任务。现阶段,国内高校的教学通常能够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走入岗位后,所学知识无处可用,业绩不理想,创新意识不强,无法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学科建设不完善,课程设置不科学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大量需求,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并进行专业细分,实际上很多细分出来的新专业都是出于包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的金融学并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专业过度细分反而打破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简单的细化与分割,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变窄,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有涉及,却都讲的不透。金融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划定及学科体系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偏重宏观经济理论、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核心课程,对数理分析、计算机技术应用重视不够,比如像经济数学、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等能够辅助学生进阶的课程并未广泛开设;而公司理财、证券投资、财务分析、金融工程、基金管理、资产定价等与时展联系紧密的课程也未能实现知识与应用的互动。此外,金融学教学对国内外金融发展的动态追踪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教材陈旧、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金融体系一直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新问题的出现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国际上新兴资本市场的崛起、金融危机的爆发、跨国并购、资产证券化等问题,以及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影子银行等问题,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跟随社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跟不上时代变化,如此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不达标的。

(三)教学方法单调,对研究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

很多高校在教授金融专业课程时,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这种培养方法下,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为应对考试而强行记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布置课程论文,由学生个人完成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撰写课程论文确实是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难免流于形式。在学生独立撰写论文时,如果缺乏指导,且不存在严格的外部监督,学生可能会在网络上直接抄袭他人已有观点,这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滋长了不诚信的学术之风。而在以小组形式开展学术研究时,往往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单纯的分工再拼凑也严重损害了研究的完整性。在教学改革中,高校也在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验模拟等,然而从长期禁锢的思维向发散创新的思维转变仍需要多年的教学摸索,相应的配套措施也需逐步完善。

(四)教师队伍素质仍需提高

作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与引导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金融学博士培养的跟进与海归博士的引进为高校的教学队伍补充了一大批高学历人才,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然而,高校教师队伍在学术研究、工作经历、教学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与协调也存在脱节。针对教师个人而言,不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还会对其教学任务与研究任务的分配造成负面影响。

二、学术研究在金融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一)学术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

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主要表现在:1.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学术研究活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主角,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分析现实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大大缩小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2.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既要留心观察经济社会运行,发现问题,又要大量地阅读与思考,从实例中归纳分析出一般性结论,检验已有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对金融市场已经发生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交流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国外课堂常采用的小组讨论方式,近年来也备受国内老师追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讨论小组,根据班级的规模,每组可由4~8人组成。挑选经济热点展开讨论,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辩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参与问题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适时引导、简单评论来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分析。这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注重学术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时,教师需要关注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收集、更新、整理数据及案例,这就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高要求。要想讲好金融学的课程,与同学形成良好互动,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业务的实际操作,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和理论研究前沿。另外,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素材也可用于编写教学案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可见,提高学术研究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重视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使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研究能力。

三、在金融学教学中推动学术研究的途径

为了推进金融学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一方面,要转变教学观念,纠正师生“重应试轻学术”的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术思想的讨论与学习;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善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抓住课堂互动、课外实践和评价反馈几个主要环节,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进程。

(一)试验研究型课堂教学

与传统的单向传授课堂不同,所谓研究型课堂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研究理论形成过程为主的教学方式。金融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与现实联系紧密,很多理论都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得出,或者放入现实社会进行验证。老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理论知识的产生,还原经济学家们的思维活动,并鼓励学生质疑反思已有理论,发表独立见解。研究型的教学课堂有很多种实现方式,比如案例探讨,头脑风暴,问题情境,正反方辩论,小组讨论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适用条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教师们通过掌握新型教育理念,就可以不拘于已有模式,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特点,自主设计教学方案,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开展研究型教学试验,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金融学学术研究方法

在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定性分析往往占主导地位,定量分析比重则十分有限。如果没有精确的数量分析,质的规范性就难以把握;但无视定性分析,单纯定量研究也会失去经济学意义。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论,更好地揭示资金运作的内在规律。现代金融学的量化特征日益显现。定量分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理论模型化,即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某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另一种是实证研究定量化,即运用统计数据来验证理论的适用范围与正确性。近年来,西方国家的金融领域研究多数都是通过运用数学工具来研究。国内的量化分析仍处在起步阶段,可以在借鉴国外成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研发,但同时也要防止过度强调数量分析而忽视了经济含义。

(三)推动教学手段的信息化进程

网络通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模式,使得高等教育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对于金融学专业教学而言,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如实验室教学、市场模拟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累市场运作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信息化不仅是对新技术与新资源的有效利用,最根本的是教学理念的变革。在信息化环境下,现代通讯手段实现了信息与知识的瞬时传递,彻底改变了信息获取、知识传递的路径,使得老师和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市场动态。当代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具备挖掘、运用、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运用科学方法从复杂的金融市场捕捉有效信息。

(四)鼓励研究型自主学习与创新

当代金融论文范文2

一、金融学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全面掌握经济金融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进行市场运作。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是金融学教学担负的主要任务。现阶段,国内高校的教学通常能够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走入岗位后,所学知识无处可用,业绩不理想,创新意识不强,无法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学科建设不完善,课程设置不科学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大量需求,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并进行专业细分,实际上很多细分出来的新专业都是出于包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的金融学并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专业过度细分反而打破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简单的细化与分割,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变窄,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有涉及,却都讲的不透。金融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划定及学科体系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偏重宏观经济理论、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核心课程,对数理分析、计算机技术应用重视不够,比如像经济数学、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等能够辅助学生进阶的课程并未广泛开设;而公司理财、证券投资、财务分析、金融工程、基金管理、资产定价等与时展联系紧密的课程也未能实现知识与应用的互动。此外,金融学教学对国内外金融发展的动态追踪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教材陈旧、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金融体系一直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新问题的出现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国际上新兴资本市场的崛起、金融危机的爆发、跨国并购、资产证券化等问题,以及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影子银行等问题,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跟随社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跟不上时代变化,如此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不达标的。

(三)教学方法单调,对研究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很多高校在教授金融专业课程时,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这种培养方法下,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为应对考试而强行记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布置课程论文,由学生个人完成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撰写课程论文确实是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难免流于形式。在学生独立撰写论文时,如果缺乏指导,且不存在严格的外部监督,学生可能会在网络上直接抄袭他人已有观点,这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滋长了不诚信的学术之风。而在以小组形式开展学术研究时,往往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单纯的分工再拼凑也严重损害了研究的完整性。在教学改革中,高校也在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验模拟等,然而从长期禁锢的思维向发散创新的思维转变仍需要多年的教学摸索,相应的配套措施也需逐步完善。

(四)教师队伍素质仍需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与引导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金融学博士培养的跟进与海归博士的引进为高校的教学队伍补充了一大批高学历人才,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然而,高校教师队伍在学术研究、工作经历、教学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与协调也存在脱节。针对教师个人而言,不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还会对其教学任务与研究任务的分配造成负面影响。

二、学术研究在金融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一)学术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主要表现在:1.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学术研究活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主角,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分析现实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大大缩小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2.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既要留心观察经济社会运行,发现问题,又要大量地阅读与思考,从实例中归纳分析出一般性结论,检验已有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对金融市场已经发生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交流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国外课堂常采用的小组讨论方式,近年来也备受国内老师追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讨论小组,根据班级的规模,每组可由4~8人组成。挑选经济热点展开讨论,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辩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参与问题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适时引导、简单评论来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分析。这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注重学术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时,教师需要关注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收集、更新、整理数据及案例,这就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高要求。要想讲好金融学的课程,与同学形成良好互动,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业务的实际操作,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和理论研究前沿。另外,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素材也可用于编写教学案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可见,提高学术研究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重视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使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研究能力。

三、在金融学教学中推动学术研究的途径

为了推进金融学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一方面,要转变教学观念,纠正师生“重应试轻学术”的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术思想的讨论与学习;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善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抓住课堂互动、课外实践和评价反馈几个主要环节,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进程。

(一)试验研究型课堂教学与传统的单向传授课堂不同,所谓研究型课堂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研究理论形成过程为主的教学方式。金融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与现实联系紧密,很多理论都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得出,或者放入现实社会进行验证。老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理论知识的产生,还原经济学家们的思维活动,并鼓励学生质疑反思已有理论,发表独立见解。研究型的教学课堂有很多种实现方式,比如案例探讨,头脑风暴,问题情境,正反方辩论,小组讨论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适用条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教师们通过掌握新型教育理念,就可以不拘于已有模式,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特点,自主设计教学方案,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开展研究型教学试验,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金融学学术研究方法在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定性分析往往占主导地位,定量分析比重则十分有限。如果没有精确的数量分析,质的规范性就难以把握;但无视定性分析,单纯定量研究也会失去经济学意义。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论,更好地揭示资金运作的内在规律。现代金融学的量化特征日益显现。定量分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理论模型化,即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某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另一种是实证研究定量化,即运用统计数据来验证理论的适用范围与正确性。近年来,西方国家的金融领域研究多数都是通过运用数学工具来研究。国内的量化分析仍处在起步阶段,可以在借鉴国外成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研发,但同时也要防止过度强调数量分析而忽视了经济含义。

(三)推动教学手段的信息化进程网络通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模式,使得高等教育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对于金融学专业教学而言,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如实验室教学、市场模拟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累市场运作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信息化不仅是对新技术与新资源的有效利用,最根本的是教学理念的变革。在信息化环境下,现代通讯手段实现了信息与知识的瞬时传递,彻底改变了信息获取、知识传递的路径,使得老师和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市场动态。当代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具备挖掘、运用、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运用科学方法从复杂的金融市场捕捉有效信息。

当代金融论文范文3

近年来,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市场的加速发展,金融学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专业学生高考入学成绩在各高校一直以来名列前茅,成为集中高校高分考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这充分反映了金融专业受到社会青睐的程度;二是很多金融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受到了很多非金融专业甚至非经济专业学生的青睐,选修人数总是名列各专业前茅;三是高校金融专业举办的各类金融活动(如模拟股市大赛等)总是有大量外专业同学参加,而学校组织的金融知识方面的相关讲座也往往成为学校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讲座。在看到金融学科及其相关课程在高校中大受欢迎并不断得以发展壮大的同时,从自身近年来从事金融教育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的金融学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引起足够的认识。

一、目前普通高校金融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金融基本知识严重匮乏

伴随我国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近年来也曾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面对公众的金融教育活动,如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编写了大众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性读物《金融知识国民读本》,中国银监会“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2008年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金惠工程”的教育计划等。然而,这些金融活动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以被称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例,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多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如在笔者承担的一些金融类专业课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对一些最基本的金融知识(如股票、债券等)都缺乏了解,也不清楚我国现实中金融市场的最基本发展情况,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在专业课上挤出大量时间来讲解这些金融学的基本常识。

(二)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对于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学生而言,进入大学之后,其一般要先学习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学习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保险学等,再根据自己的选修方向(如银行管理、投资、保险、金融工程等方向)学习具体的金融专业课。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分析,目前金融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仍是以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传统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并未摆脱以货币、银行为核心的旧有教学内容,并不能反映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实际上,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而国内很多高校的金融学研究其实质还只停留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范畴之内。按照国际的主流观点,货币银行学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则仅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显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来看待,因而也就造成对微观金融活动缺乏研究,缺乏微观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使培养的金融人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很多高校中根据课程安排,他们往往只能选修《投资学》、《金融工程学》等具有一定难度的金融专业课,由于这些学生通常并没有经过金融基础课的学习,因此学好很多专业课上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相当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学习金融学的积极性。

(三)金融英语教育严重滞后

学好金融学必须首先培养英语的基本应用能力。金融人才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即是金融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整体滞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完全是被动学习,英语应用能力极差。这反映在金融专业方面就是国内只有极少数院校有能力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实行全英语授课,多数院校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仍远离英语,很多学生甚至直到毕业也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金融英语词汇。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努力在金融专业开设了诸如金融英语之类的专业课程,但从实施效果看仍是难如人意。从金融学科本身分析,目前国内学界与英美学界相比在理论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诸如《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JournalofFinance》等在英美等国出版的金融学刊物代表了整个金融学科的发展最前沿,而从国内高校在这些国际顶尖期刊的情况分析,能者多数都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而在国内的一些学者虽然金融研究水平较高,但由于英语能力不足而无法在这些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国学者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考试为中心,总是认为掌握了书本上的内容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就是最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事实上,金融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社会科学,也是与社会乃至每个人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科学,存款取款、住房按揭、投资股票、购买保险、刷卡消费这些金融活动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诸如银行卡里的存款不翼而飞、参与“高息”集资血本无归、股市暴跌使资金顷刻化为乌有、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等现象又会直接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金融专业的学习中,只有将这些现实问题与课本中的理论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们才能够真正理解金融学的真谛,进而获得金融学学习的乐趣。因此,在笔者的金融学教学实践中,总是特别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学习在课上,而功夫应下在课外,要多提出问题并勤于思考。虽然在笔者的努力之下金融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感觉受到多年来固有模式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期末考试乃至研究生专业考试的指挥棒依然起着极大的作用。

(五)科研与教学相脱节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的金融学科的科研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具体表现在很多金融专业教师在高级别的期刊发表文章,承担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较多学术著作等。然而笔者始终认为,对于我国的多数普通高校而言,科研应以服务教学为主,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客观上受职称考核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多与教学相脱节。很多教师为了多出快出成果,其研究方向与教学内容几乎毫无关系,如此下去的结果是教学与科研相割裂,两者成为了争夺教师工作时间的竞争对手,本应是促进教学工作的科研任务反而变成了影响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障碍。#p#分页标题#e#

(六)金融道德教育几乎为空白

金融学的基础不是“聪明和勤劳”,而是“诚实和正直”。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良好的职业操守,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在高校中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很多大学生不仅职业道德无从说起,而且就是一些基本做人准则也很难遵守。例如,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在考试中却利用各种手段作弊以获得通过;还有少数学生靠造假获得贫困生待遇,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诚实和正直”,以这种心态从事未来的金融工作也是非常危险的。

二、改革建议

(一)金融基础教育从中小学教育开始普及

拥有金融学的基础知识是每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金融基础知识的教育,以美国为例,美国能够成为金融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金融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美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教育,把对国民的金融教育看作是未来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2003年12月4日,美国国会颁布了FACT法案,其明确提出正式成立美国金融扫盲与教育委员会,其目的就是通过实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提高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程度,并把面向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法案。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等国的经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引入金融教育。事实上,现在中小学的政治等课程中也有少量经济学的知识介绍,应该继续充实这些教学内容或直接开设一门与金融相关的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能够使学生明白现实社会中一些基本的金融学常识。

(二)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应加快课程设置的改革步伐,建议首先压缩合并部分与金融专业关系不大的基础课,部分基础课程还可以进行内容上的改革,如将现行的基础课英语直接调整为金融英语应用,这样可以突出金融专业教学的学科特点,并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这门语言工具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在具体专业课程设置上,建议逐步摒弃传统的以货币、银行为中心的旧有课程的同时,金融专业应争取开设包括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等一系列课程为核心内容的全新专业课程,从而使金融教育能真正反映出当代金融学发展的成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大力开设各类新课的同时,一些新开课程与旧有课程以及新课之间都存在较多的重复,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期货与期权》等课程本身内容设置上就存在大量的重复,究其原因,还是国内金融学教育在追求过快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学科课程自身的合理规划,一些课程只是从国外教材中简单“照搬”,缺乏整合意识,因此这种课程本身也必然是粗放型的。因此,在高校金融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上应尽快进行改革,短期追求的目标应是各门专业课程之间通过教师合理课程安排和分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长期追求的目标则应是打破现有课程设置的框框,根据教学资源的自身情况将现有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开设出内容具有鲜明特色的新专业课,并力争实现金融专业的品牌化特色。

(三)考试改革———以考察应用能力为核心

现阶段多数高校在考试中通常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于注重考试,考试内容集中于教材且多而繁琐,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就以考试为中心,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以获得考试高分;另一个极端则是完全不注重考试,学生的成绩最后以一篇学业论文来决定,很多学生没有考试压力,平时不认真学习专业课,期末之前临阵抱佛脚粗制滥造一篇论文应付了事,而通常情况下教师也不会因为论文质量的原因而不让学生通过。以上两种极端均不可取,第一个极端只能把学生培养成“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机器,第二种极端则容易使很多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完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金融专业课程考试应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试改革。学期论文不能简单地代替考试,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试方面应强调基础知识为辅、应用能力为主的新考试模式,基础知识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对金融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应用能力方面则应特别强调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与解释直至预测。当然,在考察应用能力的试题面前是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这就需要教师从经验出发,从理论联系、逻辑思维、观点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解答给出客观成绩,这种考试改革其实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教学改革———以激发学习兴趣为核心

要想克服学生重知识轻能力的学习倾向,单纯依靠课程设置与考试改革显然是不够的,最关键的还应该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因此,在金融专业的授课中,教师首先应确立全新的教学方向,即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自己去主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我们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应以此为主要标准。只有在兴趣引导下的学习,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突出案例教学,应从学生身边的现实出发分析各类金融问题(如助学贷款与个人诚信、我们身边的通货膨胀等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金融的兴趣开启一扇大门。

(五)科研改革———科研与教学结合

普通高校应改变现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科研应以服务教学为首要任务,在教师晋升职称、评优等活动中优先教学型科研,从而提高教师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积极性。

(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我国高校各金融专业课程的教育中,即使不开设专门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各门专业课程的出发点也应是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在授课中应坚持以诚信道德教育、规则教育为主线,并通过国内外金融法律法规的介绍以及对一些发生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的现实案例分析,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按规则办事”、“诚实”、“守信”等观念,从而培养出既具有很高金融素质又拥有良好职业操守的金融人才。

当代金融论文范文4

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表现在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国际流动速度加快、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涨等方面。随之而来国际金融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严重失衡的状况下,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最切实可行的方案还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

关键词:

国际经济治理;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国际金融体系日益失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如何去规避主要汇率波动给中国带来的风险,如何去更好的参与世界货币体系的重新构建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了解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并且参与到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中。

二、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1.资本跨境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国际负债证券、国际股权在内的所有表内金融工具,都得到了迅猛发展。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终于使其摆脱束缚,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获得了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世界经济随即完全被美元化,各国不得不接受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美元汇率稳定的支柱由黄金转变为债券和金融资产,这种虚拟化的信用体系为美国大规模对外提供流动性打开了大门。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美国在保持了较低的实际利率水平的情况下不断降低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流动性。

2.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当今世界各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因此对资本流动的管制逐渐减少,而各国的金融资产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因此,资本的流动对各国利率的差异极为敏感,细小的差异会使得资本在短期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大规模的流动,这也是美国常年保持较低利率的原因。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利差交易就是一个标志性的结果。

3.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涨。当今世界金融自由化被世界各国广泛的倡导,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加强银行的独立自主性,加强国际资本流动,允许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逐步取消对信贷的控制。近些年来整个世界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它是更近一步的全球金融化的前提,也为其提供了合理的规则。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扮演的角色是不相同的。例如作为金融强国的欧盟和美国,主导并维持着世界金融运行规则和秩序,因此成为推动金融自由化的强大力量。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各国金融发展较为缓慢,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往往成为秩序和规则的被动接受着,受制于发达国家,因此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

三、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

1.作为主权货币的美元充当世界本位货币。(1)市场过度依赖美元,国际金融体系不对称。美元在摆脱了黄金兑换的束缚之后居于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统治地位,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就确立了美元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这种货币体系必然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并且长期存在。以美元本位制为中心的国家及其相关体系国家的交易范围不断扩大加速了资本及资源的流动,使得这些国家从中获利,而其他国家受损,因此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2)美国通过国内货币、财政政策影响外汇市场,导致全球范围货币战争。美国当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大使得美国可以在必要的时间来操控美元的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而使得结果朝着美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对其他国家汇率调整的要求成为美国特有的一种政策。一方面,美国自2010年年初以来就不断给中国政府压力,要求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升值,以期扭转美中之间巨额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国内经济政策间接影响国际经济走向,比如增加货币发行购买金融资产,能够间接帮助金融机构及企业。但是这一政策会导致过度流动性,流向包括中国、巴西等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冲击其国内经济的稳定并导致其货币升值,反过来间接对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产生正面影响。美国的这种做法招致世界各国的严重不满,将会导致全球范围的货币战争。

2.国际金融治理机构本身存在着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组织是目前治理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机构。而这些组织本身存在的局限也是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和出现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缺陷。从建立以来,IMF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但这些都无法掩饰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缺陷。①IMF没有发挥其作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减压阀”和“稳定器”作用。这也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IMF的初衷。但是,由于IMF的主导权掌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手中,所以IMF一直受制于发达国家,而它的这种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发挥有效的作用。②IMF对国际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首先,IMF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监护人的角色缺失,IMF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上,而往往忽略了对美国等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的相关金融部门的监督,另外,IMF没有预见到国际金融体系本身的缺陷以及信任危机在各国之间的传递效果,往往疏忽了对国际金融中心及金融工具的监管,从而造成金融风险。③IMF协调全球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改进。当今社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蓬勃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出现了许多新兴经济体,其中金砖四国尤其显著,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则国际经济话语权如IMF投票权和执行董事代表权也必然会得到提高。目前IMF投票结构和治理结构仍然是依据之前的世界经济力量的分布,因此并不能合理的反映当今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利益代表性。这极大削弱了IMF自身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加剧了IMF各成员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协调性。(2)世界银行自身存在缺陷。①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不足。首先,世界银行会定期的去制定和一系列的战略发展文件,但是在之后的实施上又缺少有效的手段来实践。其次,无论是其单个的执行董事还是作为整体的董事会都无法做到真正的为世界银行的战略发展方向去负责,因此其战略作用大打折扣。再次,世界银行建立了发展委员会,这个机构由24个国家的政府部长组成,它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形成一个具有咨询性质的团体,但是这种“咨询”的性质缺乏相应的工具去监督其公告的执行情况。②世界银行代表性不足,全球经济协调的能力缺失。世界银行从成立至今,一直是由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掌握着世界银行的大多数投票权,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意愿并不能够得到合理的反映,这与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违背。发展中国家不但代表权不足,而且投票权不能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自动与周期性地调整。(3)G20的作用仍有待发挥。诞生于1999的G20作为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论坛之一,G20致力于防范和解决国际金融危机,改善各国经济金融体系透明度,总体而言,G20放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顺应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需要。但是,G20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在多边金融治理方面的作用。①G20集团化特点日渐明显。G20的成员是国际秩序中的重要利益获得者,是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成员国家,G20既有来自发达国家的成员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他们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矛盾冲突,因此,在议题的设计上就需要协调所有成员方的意见,而这些议题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泛,因此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特定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②G20仍然被少数发达国家左右。G20在议题的设计方面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和主导,这无法从根本上去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发展中国家纷纷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议题,但是G20的大部分议题仍然是被特定国家所主导。

3.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机制。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经济在信息技术的进步下加速发展,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使得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联系更为紧密。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金融联系使全球经济产生了连锁效应。在货币政策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各国货币发行必须与一定的经济指标和规模挂钩。也就是说,各国在发放基础货币时,不能只考虑本国的金融目标而采取过禁或者过度的措施,而应该从全球经济合理稳定发展的前提出发。尤其是作为国际货币的国家要合理适度的发行货币,合理地规避系统风险不能任意无度地发行,搅乱国际金融秩序。但是,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平台,协商宏观经济政策。虽然G20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现在还不明显。

四、中国参与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体系的选择

在面对国际金融体系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该如何去面对国际收支失衡,如何尽量降低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所产生的风险,如何与世界各国去参与到国际货币体系新秩序的重建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还是应该积极广泛的参与到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中来。

1.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平稳变化。一国的政府当局会根据本国具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及稳定宏观经济的承诺来选择实行浮动汇率制还是固定汇率制。结合中国国情,中国政府认为应该选择固定汇率制。第一,固定汇率总体上可以有效的稳定本国国内经济水平。在本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的条件下能够有效稳定国内经济,特别是物价水平。第二,固定汇率能够增加就业。固定汇率通过调节储备水平改变货币供给,调节一般价格水平。在固定汇率下如果采用本币一次性贬值的政策,可以达到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增加国内就业以及扩大产品出口。第三,固定汇率可以稳定国际贸易预期,减少汇率风险。因此中国可行的选择是走一条中间道路,即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改变对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

2.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所谓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使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行使其流通手段、价值标准、储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最终成为全球普遍接受的可兑换货币。如何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我国政府对此提出了两方面的“三步走”的方针战略,即在临近的国家和地区逐步推动人民币的流通,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发展,做到适时适度的发展、逐步有序的渐进式发展。(1)在空间上的扩张上实现“三步走”,即首先实现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广泛流通,其次将人民币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即形成区域化,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人民币国际化。(2)在货币职能上也分“三步走”,即实现人民币成为结算、投资、储备货币的三步走。首先在国际贸易的结算中更多的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然后促使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的投资货币,逐步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货币,最后随着前两步的发展最终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3.鼓励与监管金融创新并举。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要求中国未雨绸缪,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加强对国内房地产、期货、证券等资产市场的监管监管力度,并且加大对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加强金融监管的具体方案有:(1)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构。要求加强功能监管而非传统的分机构监管,不同的监管部门要做到分工明确,都要统一接受银监会监管,并且要求保监会以及证监会加大对从事保险业务和证券业务的机构的监管力度。(2)加强配套性条件及外部环境的整治。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创新需要金融法律体系、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体制微观基础等一系列的外部环境和配套条件的改善。我们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具有透明性、稳定性的特点,政府应该具有调控宏观经济的强大能力,和全局把握能力;还要善于从微观上去改革金融体制,强化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建立一个稳定健全的金融市场的目标,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3)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金融监管合作。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的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加深会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到全球金融市场中来,从而会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以防御大规模的系统风险。

4.量力而为,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定位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口和自然资源,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国际组织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在人均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地区间和产业间的不平衡,各个产业发展层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以上事实说明,我国虽然迈入大国行列,但还不是一个强国,只能属于发展中的大国;第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性质使得中国这个大国与其他资本主义的大国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特点对中国的国际环境与国际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面对众多资本主义大国中国如何在国际体系中立足发展便成为中国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合作的核心问题。中国在确定了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定位下,应该合理恰当的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更多的参与到国际经济和政治体系中来,产生的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谭文君 崔凡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冠群.加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建设[J].全球化,2014,(5).

[2]李国安.金融风险全球化与全球金融治理机制[J].国际经济法学刊,2015,(6).

[3]刘东民,何帆.中美金融合作:进展、特征、挑战与策略[J].国际经济评论,2014,(3).

[4]高立红.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1,(3).

[5]徐璋勇,封妮娜.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省区差异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当代财经,2008,(7).

[6]王浩.全球金融治理与金砖国家合作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2).

[7]瞿栋.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发展动向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国外社会科学,2014,(4).

[8]洪小芝.全球金融治理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西南金融,2012,(3).

[9]王达,项卫星.亚投行的全球金融治理意义、挑战与中国的应对[J].国际观察,2015,(5).

[10]蔡伟宏.国家博弈制度形成与全球金融治理[J].国际经贸探索,2015,(8).

[11]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2010.

[12]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13]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3.

[14]郭景平.亚洲金融危机治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6.

[15]杨公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及效果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学位论文,2010.

当代金融论文范文5

关键词:深化;金融学;教学改革

1高校金融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选择不合理

金融学是近年来的热门专业,虽入门容易,但是学精比较困难。市面上关于金融学的教材种类也比较多,但是缺乏权威的鉴定,因此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一些大学的教师专业知识不足,资历尚浅,也无法在众多教材中做出选择。对通用教材盲目追求,也仅仅只利用教材上课,很多教材在编排上都不够合理,前后章节的内容没有连贯性,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也没有提前设置好教学目标,没有办法教授给学生系统的金融知识。教材是为了传授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但是现在的金融学教材却多为一些经典的理论,无法跟上时代需求,每年都会教不同的学生,但是教的内容却没有变化。课堂模式僵化,毫无新意,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专业素质毫无长进,教学效率也很低下。

1.2教学手段单一

如今互联网经济发达,但是许多高校并没有在教学时很好的利用信息化辅助教学。粉笔、黑板、PPT老三样是金融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工具,对于这些也只是在课堂利用而已,知识拓展面非常有限。课堂的信息传递也往往是单向的,无法从学生那里反馈学习成果,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金融课程没有开设足够的实验课,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几乎为零。大学普遍都没有课后作业,因此课堂之外完全没有对知识的总结和回顾,教师和学生是脱离开来的,就算有一些小论文,大多数学生也是敷衍了事。

1.3考核方式不健全

考核不仅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效的一种肯定。如今大学的考核方式大多都是平时的课堂成绩加上期末考试的成绩,计算方法为最终成绩=平时成绩*x%+期末考试成绩*(1-x%),这种计算方式平时成绩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期末的卷面成绩占大部分,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就抱着只要期末考得不错,也不会挂科的心理,临时抱佛脚,学习不上进,甚至在课堂上不用心甚至逃课。学习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并非抱着踏实学习知识技能的心态,这样背离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况且,金融学的卷面考试比较理论化,背诵记忆的考试点居多,在考试中很难体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不利于以后从事金融工作。

2深化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的策略

2.1合理选择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学校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的金融学教材,符合当前金融发展趋势与学生成长的需要,不能完全沿用之前的教材,也不能固步自封仅仅使用通用教材。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转变教学的方式,提前做好备课准备,把金融学的整个体系串起来,搭建一个完整的框架,还要适当的把实事中的金融新闻引入课堂,大家一起思考、创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开始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制定明确的金融学教学目标,有了目标,才有教学的意义,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进步。

2.2利用科技辅助,加大实践环节

互联网经济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利用好信息化科技辅助设备,时刻补充金融知识。一些学习型的APP、微信公众平台、网页等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学习工具,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探索兴趣,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方便快捷。所有的理论学习都是为了实践打基础,因此技能性的金融学教学,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开设实验课程。比如证券投资学习时,要让学生模拟股票投资;保险业务学习时,要进行保险业务的模拟操作等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对于实操经验不足的教师,可以引进课外的专业人员进行教学,比如银行从业人员、保险从业人员,以及证券投资公司职员等,不仅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金融工作的实际操作体验,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2.3制定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在考核的时候要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加大课堂表现的成绩占比,降低期末考试的书面成绩占比,在平时课后要设定小练笔成绩,特别强调实验操作成绩,以及实践环节的成绩,如果其中一环不及格的同学,那期末的总考核就不及格,对于考核不及格的同学给予一定次数的机会重新学习,或者通过平时的一些金融比赛来补足学分,一定要评分合理化。企业实习的学分绩点要让企业负责人评定,尽量保证考核公平。对于评比特别突出的同学,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金融知识应用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深化高校金融学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但是,高校融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有效教学。学生要积极参与配合,主动积累金融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为以后在金融领域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当代经济,2008(07).

[2]张芳.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发展战略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1).

当代金融论文范文6

关键词:深化;金融学;教学改革

1高校金融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选择不合理

金融学是近年来的热门专业,虽入门容易,但是学精比较困难。市面上关于金融学的教材种类也比较多,但是缺乏权威的鉴定,因此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一些大学的教师专业知识不足,资历尚浅,也无法在众多教材中做出选择。对通用教材盲目追求,也仅仅只利用教材上课,很多教材在编排上都不够合理,前后章节的内容没有连贯性,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也没有提前设置好教学目标,没有办法教授给学生系统的金融知识。教材是为了传授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但是现在的金融学教材却多为一些经典的理论,无法跟上时代需求,每年都会教不同的学生,但是教的内容却没有变化。课堂模式僵化,毫无新意,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专业素质毫无长进,教学效率也很低下。

1.2教学手段单一

如今互联网经济发达,但是许多高校并没有在教学时很好的利用信息化辅助教学。粉笔、黑板、PPT老三样是金融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工具,对于这些也只是在课堂利用而已,知识拓展面非常有限。课堂的信息传递也往往是单向的,无法从学生那里反馈学习成果,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金融课程没有开设足够的实验课,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几乎为零。大学普遍都没有课后作业,因此课堂之外完全没有对知识的总结和回顾,教师和学生是脱离开来的,就算有一些小论文,大多数学生也是敷衍了事。

1.3考核方式不健全

考核不仅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效的一种肯定。如今大学的考核方式大多都是平时的课堂成绩加上期末考试的成绩,计算方法为最终成绩=平时成绩*x%+期末考试成绩*(1-x%),这种计算方式平时成绩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期末的卷面成绩占大部分,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就抱着只要期末考得不错,也不会挂科的心理,临时抱佛脚,学习不上进,甚至在课堂上不用心甚至逃课。学习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并非抱着踏实学习知识技能的心态,这样背离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况且,金融学的卷面考试比较理论化,背诵记忆的考试点居多,在考试中很难体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不利于以后从事金融工作。

2深化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的策略

2.1合理选择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学校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的金融学教材,符合当前金融发展趋势与学生成长的需要,不能完全沿用之前的教材,也不能固步自封仅仅使用通用教材。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转变教学的方式,提前做好备课准备,把金融学的整个体系串起来,搭建一个完整的框架,还要适当的把实事中的金融新闻引入课堂,大家一起思考、创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开始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制定明确的金融学教学目标,有了目标,才有教学的意义,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进步。

2.2利用科技辅助,加大实践环节

互联网经济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利用好信息化科技辅助设备,时刻补充金融知识。一些学习型的APP、微信公众平台、网页等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学习工具,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探索兴趣,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方便快捷。所有的理论学习都是为了实践打基础,因此技能性的金融学教学,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开设实验课程。比如证券投资学习时,要让学生模拟股票投资;保险业务学习时,要进行保险业务的模拟操作等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对于实操经验不足的教师,可以引进课外的专业人员进行教学,比如银行从业人员、保险从业人员,以及证券投资公司职员等,不仅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金融工作的实际操作体验,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2.3制定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在考核的时候要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加大课堂表现的成绩占比,降低期末考试的书面成绩占比,在平时课后要设定小练笔成绩,特别强调实验操作成绩,以及实践环节的成绩,如果其中一环不及格的同学,那期末的总考核就不及格,对于考核不及格的同学给予一定次数的机会重新学习,或者通过平时的一些金融比赛来补足学分,一定要评分合理化。企业实习的学分绩点要让企业负责人评定,尽量保证考核公平。对于评比特别突出的同学,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金融知识应用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深化高校金融学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但是,高校融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有效教学。学生要积极参与配合,主动积累金融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为以后在金融领域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当代经济,2008(07).

[2]张芳.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发展战略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1).

当代金融论文范文7

关键词:OBE教学模式;金融实验;交叉化

一、概述

金融学是经济与金融、金融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公司金融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相关知识奠定了理论与应用基础,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学是量化程度较高同时也是应用场景较强的课程,不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近些年,金融学科的发展呈现新的发展趋势[1]:一是国际化。过去20年,金融活动越来越市场化,金融交易越来越国际化;二是数量化。金融学主流发展趋势是研究对象逐步向微观个体集中,产生了资产组合、资产定价、风险管理、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等内容;三是交叉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学交叉化趋势变动愈发明显,从最初金融与物理学交叉,到金融与数学的交叉,再到金融与心理学交叉,到最近金融与计算、神经科学的交叉,交叉化是推动金融学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动力,这些对金融学教学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提出了基于学习成果的教育模式(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2],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教育领域。美国学者(Spady,1994)在《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对此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在OBE教育模式中,学生学习到了什么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国内学者赵毅等认为,OBE教育模式是一种基于学生“产出要求”的新教育理念,核心是从学生的未来工作需要出发设定教育目标,然后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本文试图将OBE教育理念植根于金融学教学改革中,寻求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的特定模式。

二、金融学教学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各大高校在金融学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重定性化,轻定量化;重讲授,轻自主化学习;重考试,轻多元化考核。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金融学教学发展,不利于金融人才培养。

(一)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化

在经济学学科当中,金融学是应用较强学科之一,很多思想与方法被广泛应用商界。如投资组合理论应用于基金投资、风险投资;期货、期权被应用于风险管理;资本结构理论被用于公司投融资与并购重组;货币理论被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等[3]。这对金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将相关理论与对应的应用场景结合起来进行讲授。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教学较偏重理论化教学。首先,与教师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负责知识的传授,而不关心传授的知识到底能否应用于实际,怎样应用于实际等问题;其次,与教学手段落后有关。大多数学校不太重视将定量化工具,如EXCEL、Mat-lab、Stata引入教学当中,而很多金融内容是需要借助相应的定量化软件进行演示的,比如投资组合当中的投资可行集,如果考虑三种以上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不借助Mat-lab的模拟是无法将各种可行集直观地展示出来;其次,与金融案例库建设落后有关。金融学实践教学实现的路径之一是依靠案例进行教学,然而,国内金融教学一直不太重视国内金融案例库建设,导致本土案例较少,尽管国外有很多现成的案例可用,但很多与中国现实情况不符。

(二)教学方法基本以单一讲解为主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金融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才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达到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金融学课程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仅注重课堂的讲解,不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与互动,教学方法单一,很难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一是大课堂教学所致。金融学一般是专业入门与基础课,在很多学校都采用大班、合班教学方式,学生人数较多,很难通过分组讨论、分组作业的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二是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制作成本高昂。微课与翻转课堂可以将教学与实际生活场景、金融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场景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微课与翻转课程设计与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很难大面积的应用;三是教师力量有限。金融学是一门信息量较大的学科,涉及数据、案例、政策、规则等,这些需要一个教学团队来支撑,光依靠单个教师无法完成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因而就难以将这些素材应用到教学当中去。

(三)教学理念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金融学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数学、统计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需要教师有广泛的涉猎,开阔的知识眼界,才能较好地驾驭金融学这架马车。老一辈学金融出身的教师,认为金融学就是货币银行学,只要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货币供给与需求、货币政策等讲好就可以了[4]。在讲解过程中重视历史逻辑,重视思想,但是轻视方法,尤其是数量分析、统计分析、仿真模拟等方面的教学完全忽视,致使学生完全不能适应现代金融的发展需要。究其原因是教学理念落后,没有做到与国际接轨所致。国际上金融学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数量化、微观化阶段,国外很多大学已将金融学教学从宏观转向微观,通过定量化手段学习和观察微观个体金融行为。

(四)实验教学比重较低

实验室尽管不能代表现实,但接近于现实。其是学生理解现实、感知现实的一扇窗口。借助实验室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观察金融交易方式,对于深入理解金融运行规律具有极好的引导作用。金融交易规则十分繁琐,完全靠书本中的文字去理解其中的运行规则十分困难。金融实验室的股票投资模拟软件、外汇交易软件、商业银行柜台操作软件有利于学生直观感知股票交易、外汇交易与商业银行业务。尽管现在一般开设有金融专业的学校都建设有金融实验室,但大多金融实验课开出率不高,难以满足金融教学的需要。首先是对实验课开设没有科学统筹,有的课开出太多,有的开出又太少,有的教师长期占用实验室,有的教师想开设实验课却没有实验室可以利用,致使金融实验课无法从整体上发挥最大效用;其次是对实验环节的设计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每节实验课都有其实验的步骤、实验说明、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总结等,以达到最终的实验目标,这些实验目标应该与专业课程内容一致,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来加深相关理论的理解;最后是教师缺乏系统的实验教学培训。实验教学不是简单地实践操作,而是对整个实验环节的把握,这要求教师有娴熟的实验设计能力,如果没有专业的培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三、基于OBE理念的金融学教学改革思路

OBE金融教学以预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以学生为基本中心,面向结果的教学模式[5]。在构建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时,应依据预期结果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金融基本概念的理解、金融相关理论的掌握与应用、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案例分析能力、国家政策评价、金融交易实际操作能力等。

(一)开展案例教学,注重经典案例的收集与整理

现实中的现象给经济与金融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有不断对现实中的现象进行提炼与整合并上升为案例,才能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一是,收集与整理经典案例。国内外长期的金融实践已经积累大量的经典案例,比如巴林银行倒闭案、美林证券案、日本利率市场化、拉美金融风暴、欧洲央行、3•27国债期货事件、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南海发展银行倒闭等,这些案例对于理解金融概念、认识金融运行规律具有直观的示范效应。二是,提炼归纳本土案例。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经济素材较多,为了让学生对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习有切身的理解,提炼归纳本土案例十分必要。比如东莞证券IPO难产、东莞银行高企信用贷、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贪污案、广发银行惠州分行被开巨额罚单等。在教学中注重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与应用,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二)重视理论讲解,引入例子强化学生对重要理论的理解

生活是最好的教师,应该树立以生活为师的心态。教师教学经验一方面来自专业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的阅历。鼓励教师走出校园,支持青年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去政府部门开展项目合作,去其他兄弟院校参加各种交流与培训,不断丰富青年教师的生活阅历,以此激发教师灵感,从生活中寻找生动、活泼、易于学生理解的例子,帮助其理解重要的术语与理论[6]。一是重要术语的讲解。重要术语是构成一门课程的砖瓦,只有吃透相关术语,学生才能具备学习理论的基础,然而很多概念太过于理论化,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鼓励教师从生活中挖掘例子,通过活生生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术语。比如交易成本,可以用一档节目《非诚勿扰》来解释,目前中国有大量的剩男剩女,主要原因是理解一个人非常困难,尤其是异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是感情,这种了解彼此的代价非常高昂,我们将这种了解的代价与烦恼称为交易成本。二是重要理论的解释。理论来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学生不爱学习理论的重要原因,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甚至喜欢理论,成为摆在我系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讲好一个理论,一定要搞清楚这个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基本思想以及内在逻辑,与现实存在哪些脱节,为什么会存在脱节。比如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式理论,可以用中国货币之谜来反映该理论的局限性。按照交易方程式,应该是货币发行越多,物价就会越高,但当代中国不是这样的,尽管货币出现超发,但没有出现通货膨胀。原因是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提出的背景是当时美国快速工业化时期,当时美国金融业不发达,货币主要应用在商品交换上,而现代社会金融业占比较高,即使货币出现超发也可能被金融业所吸收,这样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发生。

(三)积极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已经习惯将网络作为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善于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一是利用各类金融官方网站进行教学。一类是监管机构网站,比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等,这些网站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最新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一类是营利机构的网站,比如中国银行、东莞银行、东莞证券、团贷网、东莞常平新华村镇银行等,这些机构公布了大量的经营业务与政策,对于了解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业务有非常大的帮助;一类是金融类门户网站,比如金融界、中国金融网等,这些网站公布了大量股票、期货、外汇、黄金、货币、利率等宏微观数据,对于培养同学们的金融直觉大有裨益。二是利用数据库进行教学。积极利用中国知网的文献,搜寻与讲课内容相关的文献,将课本相关知识进行适度的延伸,扩展课堂的广度与深度。通过课题分组,指派每组文献搜集与阅读工作,加深同学们对某些重要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三是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建立了专门的金融实验室,包括证券交易模拟、外汇交易模拟、商业银行业务实操等。凡是证券投资、国际金融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涉及实务部门,尽量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教学。

(四)运用数据处理与实证软件扩展教学手段

经济与金融专业是一门定量化程度较高的学科,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与计算,因此,运用各种数据处理软件、实证软件,通过软件的演示,帮助我系学生直观理解一些重要理论的计算原理与方法,以加深学生对重要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一是利用EXCEL处理数据与画图。许多金融变量的现实特征必须通过数据的梳理才能表现出来,因此需要借助EXCEL整理数据并绘制走势图,帮助学生了解重要金融变量的现实特征;二是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有些复杂的金融模型,运用常规的计算方法很难获得直观地结果,必须借助模拟软件进行。比如,风险投资组合的可行集为什么是破鸡蛋壳形状?为什么加入无风险资产后,投资组合为什么是射线?如果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模拟,学生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三是基本的计算。金融学涉及较多的计算,如货币乘数、预期收益率、预期风险水平、beta值、利率期限结构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EX-CEL、matlab软件进行计算。四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金融学较多内容需要借助数据进行分析,因此要从日常教学当中培养学生收集与整理数据的习惯。将常用的数据门户网站、数据库告诉学生,并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数据,培养学生搜集数据的能力。五是将统计学贯穿于金融学的教学当中。统计学能展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与规律,对于从定量化角度理解金融规律具有直观指导作用。如在讲解金融抑制、金融发展时,可以搜集各地区贷款、劳动力、科技投入、人均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数据,运用实证软件直观展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金融发展理论。

(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科学评价学生

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水平高低不能简单以考试成绩来反映[7]。因此,应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一是课堂小组讨论表现。小组讨论可以反映学生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知识的提炼能力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观测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加分项;二是课程论文写作水平。布置课程论文,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从侧面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上台演讲。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提高自信心。就某一个金融学争议较大的问题展开课题讨论,比如货币的外生与内生问题,以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与思维能力;四是开展炒股大赛。根据炒股大赛的表现给予相应的成绩与奖励;五是实验报告表现。实验报告是反映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实验报告来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结束语

OBE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对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革新,对于优化教学手段、科学化教学方法及评级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金融学教学还处在重视输入而不重视结果的阶段,存在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理念落后、实验教学偏低等问题。通过在金融学教学中引入OBE理念,对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等进行了探索与改革,以期提高金融学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琼.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8):84-86.

[2]李柏林,李胜强.基于OBE教学模式的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18):102-103.

[3]王旭程,封之远.期货与期权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7(12):57-58.

[4]邹新阳.现代教育技术在金融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育研究,2017(05):83-88.

[5]边心田,陈贵宾.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光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18).

[6]刘素坤,李黎.基于问卷调查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研究[J].时代金融,2017(07):299-300.

当代金融论文范文8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材选择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不同于其他以单一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规律(孙久文,叶裕民2010)。区域学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边缘学科,区域经济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这就要求区域经济学教学以及相关人才培养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迫切我们探索能够突出学科特色的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尽管诸多研究者对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当前以下几个问题更应该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课程考核体系如何进一步地完善

课程有诸多种类的考核体系,有的考核体系侧重于基础理论掌握程度,而有的考核体系更侧重于实际操作水平。然而,不同种类的考核体系也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但能够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区域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传统课程考核基本上是“期末卷定输赢”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会导致学生只关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课程考试来临之际,他们通常会采取临阵磨枪和突击方式来应对考试。更有甚者,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考试作弊。由此看来,这种传统的考核体系已经不太适合于当代教学过程。刘迎霞(2011)指出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更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因此,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应该多样化,而不只是关注期末试卷考试考核,应该把过程考核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李刚和鞠佳(2017)以及肖立强(2015)提出课程考核体系应该把“过程考核成绩”的比例提升,使得“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地位同等起来,这样才能科学地完善课程考核体系。课程考核体系中对“过程考核分数”应该设定何种范围才是合理的?一门课程的成绩满分为100分,按照传统的课程考核设置,平时成绩占20%-30%,而期末成绩占70%-80%。那么,势必要调低期末成绩所占比重,以突显过程考核的比例。至于如何设置平时成绩、过程考核成绩以及期末成绩的具体占比,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设置标准,主要是课程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及不同院校的具体教学要求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提升过程考核成绩不仅增强了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弥补了传统课程考核的缺陷。

二、课程教材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

课程所需教材选择是否合理是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前提之一。授课教师在选择课程所需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授课对象的基础以及课程教学目标所需。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课程,不仅包括了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城市学的相关知识点,同时也包括了地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点。因此,选择合适的区域经济学教材尤为重要。国内高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面对同一门课程时选择的教材也应该量力而行。当前“双一流”院校的本科生基础较好、吸收能力较强、更具发散思维,这类院校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和国际接轨,应该选择国外经典教材和前沿教材是比较合理的,理论性较强的教材如藤田昌久等人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奥利沙文的《城市经济学》等,以及偏重于技术方法应用的教材如勒沙杰和佩斯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导论》和J•保罗•埃尔霍斯特的《空间计量经济学:从横截面数据到空间面板》等。然而对于普通院校的本科学生而言,他们基础相对薄弱,面对前沿性较强且相对复杂的理论时吸收能力较差,盲目使用国外前沿教材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从国内现有的教材来看,几乎包含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等主要核心内容,如孙久文和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等,与此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授课老师在讲授《区域经济学》课程时还需要考虑到这门课程的交叉学科的特征,适当增加辅助教材的学习资料,例如李小建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以及《经济地理学探究性学习教程》。国内一般教材基本上满足了本科学生的学习需求,完全没有必要对普通院校学生“拔苗助长”。然而,任何学科都在不断地快速发展,针对区域经济学某些内容的变动和更新,授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引入和前沿介绍(如学术论文)等方式将其引入课程讲授过程中以完善授课内容。在传授学生知识过程中教材只是一种传递知识的媒介,授课老师没有必要完全按照教材“一字不差”进行讲授,完全可以根据授课对象、课程大纲以及课程目标等有针对性选择授课内容进行安排。

三、授课教师自身素质能力如何提升

俗话说的好:“打铁仍需自身硬”。在向学生传授区域经济学相关知识时,授课老师应该对区域经济学发展体系、基础理论以及最新前沿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授课教师不能仅专注于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区域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只有任课教师在充分理解区域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并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对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理论、验证理论,才能充分掌握各种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手段,这样更能为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提供教为良好的基础和经典案例。与此同时,授课教师应该到政府、城市规划部门以及统计部门进行调研和访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接触到第一手资料,为区域经济学的授课提供更为真实的辅助资料,能够多方面的扩充学生的知识体量。更为重要的是,授课教师自身要在授课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授课教师应该怀有谦虚和敬畏的心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认真总结,针对区域经济的新政策、新形式、新热点、新技术等要有基本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丰富授课教师的教学体系,进而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四、授课教师如何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课堂以的填鸭式教学为特征,这种教学方式隔断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导致授课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等地位。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致使课堂氛围变的死气沉沉,老师授课也变的毫无动力。授课教师无法得到学生的正向反馈,而学生也没有及时向老师反映他们的问题。师生有好的互动过程是良好课堂氛围的主要表现之一,授课教师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而学生应该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去接受知识。因此,授课教师应该彻底转变填鸭式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提升起来,使得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授课教师应该通过典型问题引入、经典案例讨论、课程论文撰写及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全方面调动学生们积极性,增强学生和授课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学生们以积极主动心态学习新的知识,这相对容易地克服了传统课堂上所面临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刘迎霞.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集体经济,2011(3):218-219.

[3]李刚,鞠佳.关于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几个重点问题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7(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