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销售合同范例

产品销售合同

产品销售合同范文1

对于科技企业而言,构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最主要目标是: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入手,结合企业下属各个营销分公司的管理模式以及销售网络管理模式,根据营销公司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实际需求,形成一个能够综合兼顾营销分公司与科技企业各方需求的管理系统,在产品销售订单、发货、售后跟踪服务等全过程中通过信息集成实现销售的分布式一体化管理,提高营销分公司市场和客户响应的速度,从而提高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2系统架构及功能

2.1需求计划功能模块

在本功能模块当中,支持实现的应用功能包括三个方面。

2.1.1汇总计划管理

对经销商上报的月度发货计划进行汇总(经过汇总后的上报计划不得无故进行修改);

2.1.2生产计划管理

系统支持根据汇总的计划,在人工调整的基础之上将其作为制定生产计划的最主要依据,同时也支持对生产计划的修改与查询;

2.1.3发货计划管理

系统下属各个经销商在登录系统后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本月度的发货计划进行录入与修改,同时也支持对以前月度发货计划的修改。而对于本部销售管理部门而言,能够支持查询各个经销商在不同时间段下的计划录入情况。

2.2储运管理功能模块

在本功能模块当中,支持实现的应用功能包括三个方面。

2.2.1发运管理

储运管理部分从系统中选择销售合同,根据销售合同录入相应的发运单据,同时也可支持对发运单的修改、打印以及查询,然后以发运单据为依据进行取车;

2.2.2交接管理

接车部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接车信息进行录入、修改以及查询,同时还可以对运输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处理;

2.2.3调拨管理

支持对调拨信息的录入以及修改,同时也支持对调拨车辆的查询工作。

2.3寄售功能模块

在本功能模块当中,可以根据型号或者部门标准进行查询,查询内容包括超期寄售货物、寄售货物当前存量、寄售货物资源占用量、寄售货物退货情况等,并加以综合调节控制。

2.4合同管理功能模块

在本功能模块当中,支持实现的应用功能包括五个方面。

2.4.1合同录入

该模块支持对不同类型销售合同的录入与修改,同时也可录入与之相对应的特殊配置信息;

2.4.2合同审核与管理

该模块能够根据所对应销售合同的类型,完成对合同相关条款的逐项审核工作,也支持有相应权限的操作人员对审核进行撤销;

2.4.3合同查询

根据系统登录用户的身份权限对应分配查询权限,同时支持对合同索引的添加与修改;

2.4.4发票管理

本模块能够对销售合同所对应的发票信息进行填写与修改;

2.4.5退货管理

支持根据已售货物的退货信息进行数据查询与录入工作。

2.5应收帐功能模块

在本功能模块当中,支持实现的应用功能包括四个方面。

2.5.1付款分配管理

能够调用付款分配单的基本模块,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据的输入与修改;

2.5.2应收帐管理

能够根据所输入的原始数据对应收帐进行计算,同时在期末对应收帐项目进行结转。除此以外,各个部门还能够对部门下属应收帐目进行查询,也可通过输入起始日期的方式对阶段性应收帐信息进行分析;

2.5.3预付款管理

能够对销售业务发生过程中产生的预付款项目数据进行输入与修改,配合进行预付款信息的审核;

2.5.4冲抵应收帐管理

本功能模块能够调用付款分配单或预付款对应收帐进行冲抵。可以设定冲抵的金额,并记录冲抵之后各个项目的余额和状态。

2.6经销商管理模块

在本模块当中,可支持实现的应用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2.6.1经销商额度管理

能够根据相应的经销商,支持实现对寄售货物额度以及应收账款额度的输入、修改、查询功能;

2.6.2经销商预警信息

能够在经销商超出额度控制的情况下对预警信息进行查询。

2.7市场分析功能模块

在本模块中,可支持对市场反馈信息的查询,同时提供对市场产品价格的查询与分析工作,以根据市场变化趋势进行相应的调整。

3系统开发价值

在应用了该销售管理信息系统之后,整个科技企业的销售水平都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通过对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销售部门以及相关机构参与销售管理工作的热情得到激发,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加高涨,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同时也为科技企业全面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科技企业应用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显著提高了科技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使业务周转的时间得到了缩短,业务周转环节得到了简化,对于提高销售相关信息的透明度非常重要,同时也能够为管理者对于相关销售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可靠的支持。第二,能够为科技企业相关销售业务的开展提供业务处理支持功能,系统覆盖了企业当前已有的各种业务,管理作业全面且可靠。第三,能够使科技企业当前的业务流程得到合理的优化,销售业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得到有效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销售业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营销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4结语

产品销售合同范文2

一、本企业合同档案主要内容

(一)法律部门归档合同

法律部门归档合同简单的理解为经法律部门审核风险后移交的合同,主要按年度-部门分类,涉及各个部门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合同,主要包括企业质量、安全、环境证件、换证流程评审合同、审计业务约定合同、产品运输合同、图书出版合同、废物处置合同、房屋租赁合同、企业绿化合同等。

(二)销售合同

销售合同是企业销售部门在合同履约完成后移交的合同资料,是在企业产品销售活动中产生的,主要包括产品销售合同、备件销售、维修及服务类合同等。

(三)技术、科研合同

技术、科研合同是在产品、科研项目的研究、设计、试验、推广应用等阶段产生的合同。这部分合同因其移交顺序不同分为两种:一部分归于法律合同中已进行组卷,另一部分则归于科研项目档案内,但内容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产业技术、工艺、零部件、材料等方面,有试制合同,主要零部件加工工艺、测量、控制技术研究合同,产品振动噪声试验、系统改造等合同。(四)设备、基建类合同设备合同是企业在设备购买、清洗、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包括办公设备,机床、计量、清洗、管理系统等设备。基建类合同是企业在基本建设、技改技措、办公用房的修建、工程安装等活动中产生的,[1]主要包括公司消防改造合同、物流、围墙修建、试验台位改造、机床安装合同等。

(五)采购合同

采购合同即在采购活动中公司办公、经营业务、产品生产服务所形成的合同,包括办公用品、生产备件买卖合同等。

(六)其他类合同

主要包括战略协议、技术研究合作协议、外协合同及涉及公司权益的其它合同。

二、本企业合同档案管理模式

根据公司经营业务的实际情况,库藏合同档案未设置单独档案门类进行管理。其中,因部门内部利用方便,采购合同归于采购部门进行管理;劳务合同归人力部门保管利用;法律、销售部门移交的合同则按年度-机构分类进行保管。此外,技术、科研合同大多归集在科研档案内;设备、基建技改类合同分别在设备档案、基建档案中组卷保存;战略合作、协议类合同则因其特殊性,由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单独进行保管和提供利用,故当前笔者所在公司的企业合同档案未形成系统、规范的管理模式。

三、本企业合同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分类模糊、重复件多

根据上述本企业合同管理内容及现状,现存合同档案的管理模式并非企业合同管理中的分类管理模式。由于合同材料的来源广泛,材料多份重复的问题时有发生。合同签订时最少形成三份文件,除为合作方提供一份外,其余法律审查留一份、合同管理员留一份。有时合同承办人为使用方便也会多增加一份,由此造成法律合同包含所有其他类合同,而其他类合同则因业务需求、项目验收归档要求等,又留存一份合同甚至是两份合同并且分散保存在不同类型的档案中,造成合同档案分类模糊、重复归档等问题,影响合同档案的质量,对档案库房的承载力造成压力。[2]

(二)归档合同档案质量不高

在企业合同档案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归档的合同文件材料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存在无法律效力的合同,如无盖章、无签字、无签署日期等信息,合同的法律约束力缺失;二是合同内容不全,如缺少合同技术协议、补充协议等;三是缺少合同过程资料,如合同盖章审签单、合同评审过程资料、合同执行过程资料、合同完成情况及合同的补充说明等资料。因此,归档的合同文件材料不能准确地反映合同业务的整个过程及内容,严重影响了合同档案的齐全性、完整性、准确性,阻碍了合同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三)限制利用效果

档案利用是企业合同档案归档的最终目的,体现了档案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合同档案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原始记录,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协助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档案分类结构模糊、归档不完整、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都直接影响企业合同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严重降低了档案查询利用结果的准确性,从而限制了合同档案的利用效率,影响合同档案利用效果。

四、改进本企业合同档案管理方式的措施

企业合同档案管理贯彻“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业务归口、多部门参与、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合同按类别分为销售类合同,购买类合同,技术、科研类合同,基建、技改类合同,对外合作类合同,涉及公司权益的其它合同六大类。按金额大小分为小额合同、大额合同、重大合同、特别重大合同四类。其中,金额大小按照具体合同类别限定额度阶段,以公司大额合同为例,其销售合同金额限定范围为人民币500万元以下;备件销售、产品服务、维修合同金额限定范围为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其他合同则是1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按照国家档案局颁布的《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10号令)及船舶档案分类表的要求,合同材料作为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反映,可以按企业文件材料中一级类目“经营管理类(C)”、二级目录“其他类(9)”进行归集管理,并参照企业合同管理编码规则,增加单位编码。设备、基建、科研项目等档案中所涉及的合同文件材料则按设备单台套、基建单项工程、科研项目等要求进行“虚拟”组卷,并在卷内目录中添加备注信息。

五、本企业合同档案管理的具体内容

(一)规范管理体系

合同档案管理人员应了解合同管理业务流程,建立健全合同档案管理相关制度体系,包括保密要求、人员职责、[3]移交流程、归档范围、归档质量要求、整理方法、组卷原则、保管期限、查询利用等内容,要充分发挥制度的指导性和约束性作用,规范合同档案管理程序,并不断完善合同档案管理机制。

(二)规范移交手续

合同履约完成一年后需进行文件材料归档工作。要做好合同文件材料的归档移交工作,规范档案移交手续,填写移交清单,合同管理人员应按照规定将合同文件材料整理后移交归档,注明合同编号并保证合同和配套资料(合同章审批单、主件和附件等)的齐全完整、符合形成规律,同时确保移交清单上的签字齐全完整、内容准确。合同文件材料移交清单如表1所示。

(三)明确归档范围

按照合同文件材料产生的阶段过程进行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合同前期:调研报告、合作方资质及“天眼”调查信息文件、技术规格书、投标申请、报价单、比价单、投标评审、结果审批、中标通知书等。2.合同签订:合同章审批单,合同正副本,有关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的补充协议,质保期满前的相关合同等。3.合同履约验收:设备开箱、中期、终期、调试等合同执行过程标的的验收资料,价格凭证、性能、精度、合格单证,保修服务记录,用户说明书,使用、维修说明书等随机资料。4.其他:合同备忘录及合同承办部门认为具有保存价值的其他资料或凭证。

(四)组卷原则

1.组卷遵循合同文件材料形成规律,合同与其附件合订为一件,即一份合同一件,案卷由年度内多份合同组成。2.合同正本在前,附件在后,在有书写内容的页面编写页号,页号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依次标注,附件上有页码的需重新标注。3.归档整理完成后,在首页合同的右上角盖“档号章”,档号由分类号-机构代码-年度-案卷号-件号组成。4.合同案卷内的文件排列顺序依次为合同卷内目录、合同及附件、备考表,案卷内总页数计算时卷内目录及备考表不计算在内。5.卷内目录应与合同文件材料内容相符,能够简明完整准确地反映合同的内容,包括档号、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包含简要的合同内容)、责任者等信息,需特别注意,责任者至少为合同双方。合同档案卷内目录参考格式如表2所示。

(五)质量要求

1.企业应落实合同文件材料收集、整理、归档责任制。设置合同文件材料形成归口部门,设置专(兼)职合同管理员,接受归口部门的业务指导,合同管理员负责收集、保管、整理各个阶段形成的合同文件材料,做好台账记录,并负责合同文件材料的归档移交工作。2.按照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归档合同文件材料不能是复印件,若合同文件材料由于特殊原因无原件时,则需要合同管理员在复印件上签字、说明原因,并标明原件所在位置。3.合同必须有签字、手签日期、盖章等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款项,附件完整、图文清晰。合同文件材料不能有圆珠笔、铅笔、纯蓝墨水等字迹,载体及字迹都应符合档案保管的要求。4.已破损的合同文件材料应予以修整,字迹模糊或已褪变的文件材料应予以复制,热敏传真件必须进行复制,复制件与原件作为一件保管。合同文件材料小于A4的纸张必须托裱成A4规格,托裱文件的右边和底边必须与托裱的右边和底边贴齐,大于A4纸张的文件材料要求折叠到A4规格。5.外文合同文件材料若有译文的,应一并归档,外文材料在前、译文材料在后,作为一件保存,无译文的材料要译出标题后进行归档。

(六)合同档案编号规则

按照此管理方式,确定合同档案文件材料合同档案编号规则。具体编号规则如图1所示。

(七)合理划分保管期限

合同文件材料保管期限的划分,应参考企业合同文件材料分类、金额大小或重要程度,自合同履行完毕后一般保管期限不得少于五年。合同档案文件材料保管期限表如表3所示。

六、管理优势

(一)制度规范,收集齐全

通过对合同档案制度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梳理、明确合同文件材料的流程,确定合同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加强合同档案管理在业务工作流程中的参与度,做好合同档案的预归档工作,确保合同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完整。

(二)有效审核,避免重复

基于这种管理方式,无需对合同档案文件材料进行重新的划分,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归档合同文件材料的质量要求,切实解决合同文件材料重复归档的问题,有效缓解档案库房的压力,力争档案库房容量能够满足档案工作未来10到20年长效发展的需求。

(三)利用准确,提升效率

产品销售合同范文3

1)风险管控审计要对合资企业成立的出资情况,如合资各方出资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出资的设备是否作价过高,出资的技术是否先进、适用等作为风险管控审计的重点,以保证合资企业实收资本的真实性及合法性。

2)风险管控审计要看合资企业董事会能否定期召开,能否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发挥其应有作用。合资企业签订的各种协议及合同的履行情况、公司董事会纪要、投资可研报告是否可行,以及控股股东的权益能否得到维护等情况进行审计。

3)风险管控审计从评价企业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生产管理、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财务核算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识别并防范风险,重点对外方投资者是否以设备出资,以推销设备获得高额利润来冲抵认缴的股本;或为收购廉价原材料,以包销产品出口的名义,尽量压得价格,转手高价抛售获得高额利润;或以高价将原材料卖入合资企业,使企业成本过高而无法盈利。

4)风险管控审计要深入到企业管理的细微环节上查找问题,分析其合理性。要以风险发生可能性为依据,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环节,查找并防范风险。风险管控审计要在各部门风险管理中起到协调作用。不仅各部门存在内部风险,而且各管理部门还共同承担综合风险,风险管控审计可作为第三方,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的综合风险。

2风险管控审计主要内容

××气囊丝制造有限公司是××集团与德国聚纤胺纤维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德国PHP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合资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100万美元,其中××集团占有股份51%,德国PHP公司占有股份49%,由××集团公司控股。审计发现该合资公司的主要设备采购、材料采购、销售均受控于德国PHP公司,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审计结束时,德国PHP公司也没有提供相关资料。因此,无形中增加了审计工作组的审计工作难度。为了使这次合资项目的风险管控审计,起到防范企业合资风险,规范××集团与外资合资合作项目的目的,维护控股股东权益,防止企业利益蒙受重大损失。在项目审计时,针对该公司采购的尼龙切片由德国PHP公司供应,价格的公允性无法保证,而材料成本占该公司成本的70%左右;同时,气囊丝销售又主要由德国博列麦神马上海公司控制,但气囊丝的用户均是国内客户;由于该公司的采购、销售均被德国PHP公司控制,而根据外方投资者通常采用以合资为名,而不考虑合资企业是否亏损,仅以卖设备和原材料实现其利润的一贯做法,以及销售受德方控制,所以判断该单位存在国有资产或利润流失的重大风险。鉴于以上与德方合资时的情况,审计组按照集团审计计划的安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考虑到对××气囊丝公司进行风险管控审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气囊丝公司进行了审计。

1)对××气囊丝公司文件记录风险管控进行审计。查阅了董事会纪要、总经理办公会纪录及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计了公司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任务、职权和责任,以及单位所有的方针和工作程序是否以书面形式予以明确,内部组织图、岗位说明、经济业务系统流程图是否合理、健全。

2)对××气囊丝公司授权批准风险管控制度进行了审计。审查了该公司是否建立了各项授权批准管理制度,管理科室及生产车间的有关人员是否按授权和批准执行。

3)对××气囊丝公司存货管理业务风险管控制度进行审计。着重审计了与德国PHP公司签订的采购合同,原材料——尼龙切片是否按合同或计划购进,价格是否公允,质量是否合乎要求,占用企业资金数量是否合理。(本文来自于《煤炭经济研究》杂志。《煤炭经济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4)对××气囊丝公司签订的合同和销售业务风险管控进行审计。主要审计了与博列麦神马上海公司签订的气囊丝销售合同,检查了签订的订货合同、销售合同是否合法、完整;销售发货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检查销货发票开出的依据,销货发票数量、单价、金额是否与发货通知单相符。重点检查了××气囊丝公司销售内控制度是否健全,能否独立进行气囊丝销售,产品销售价格能否控制等。

3风险管控审计整改措施和对策

针对此次风险管控审计查出的问题,××集团和××气囊丝公司都非常重视,审计组又进行了后续跟踪审计,督促该公司严格按照企业风险控制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整改。

3.1调整风险管控思路,改变经营管理模式

企业应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重视风险管理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构建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风险的承担主体,以形成系统的、全面的、权责分明的风险管理系统。按照以上原则,依据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公司及时召开了董事会会议,调整了董事长人选,并按照合资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决定不再使用德国PHP公司的尼龙切片,改为使用质量价格适中的××集团工程塑料公司提供的尼龙切片,使用后,完全满足了该公司生产的需要,改变了原材料采购成本受制于德国PHP公司的局面。××气囊丝公司重新与博列麦神马上海公司进行协商,主要解决气囊丝用户销售的价格受制于德国PHP公司,并在气囊丝销售供不应求,基本无库存的情况下,该公司还连年出现严重亏损的问题。为此,该公司专门召开了董事会,并通过董事会决议,决定自己直接组织销售,满足了全国气囊丝用户对气囊丝价格、质量提出的要求,避免了中间销售环节,降低了销售费用,从而实现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气囊丝公司对免费提供给用户样品丝的数量,按照市场供给情况严格进行控制,对确实需要提供给用户的样品丝,严格按照公司内部控制审批制度和手续,经过批准后方可提供。对违反国家税法规定,与德国DEG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追回了替德国DEG银行多交的税款。××气囊丝公司经过整改,重新控制了中外合资企业的采购权、销售权,从而掌握了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动权;企业也由当年1~7月亏损397万元,实现了到年末盈利268万元的良好效果,彻底改变了中外合资企业投产3年以来一直亏损的局面。

3.2做好风险管控审计,筑建审计的三道防线

中外合资企业项目存在着诸多风险,为此必须做好风险管控审计,筑建审计的防线。第一道防线:企业经营层具体负责执行的策略与业务,承担管理风险。对经营管理层进行审计监督时,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应辨识、评估、控制及减轻经营风险,指导企业内部政策及程序的建立与运行,以确保各项生产经营符合企业经营的目标。第二道防线:为支持企业经营管理,要界定各种角色及责任,设定施行的目标;提供风险管理的架构;辨别已知及未知的风险;协助企业经营管理层建立管理各种风险及流程控制;促进和监督企业经营管理层实施有效的风险管控;提醒企业经营管理层注意政策法规与风险变动情况;监督企业内控的适当性与有效性、法规的遵循以及风险缺失的及时补救。第三道防线:内控系统风险是指内部控制不能预防、发现和纠正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内控系统没能发现和纠正错弊,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不适当、不健全;二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无效。内控系统风险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进行测试,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对组织的内控系统设计的适当性、执行的效能性、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进行测评,提出审计建议,引起经营管理层的重视,以研究确定企业的防范风险方案。

3.3做好风险管控审计,确定风险管控审计目标

1)确定信用风险管控审计目标。审核客户档案设置的合理性、保密性;客户信息更新速度及实际使用情况;客户信息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特殊管理的适当性;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合理性;信用风险控制设计的适当性,执行中能否做到预防、检查、纠正、指导和补偿一条龙控制。

2)确定融资风险管控审计目标。资本结构的平稳性,在对资本结构的审计中,根据董事会有关资本结构的方针政策,参考风险评价指标的基准数值比照分析,确定融资成本是否得到合理控制;营运资金持有政策的恰当性,营运资金持有量的高低,影响着企业的收益和风险;现金流风险控制是否有效,即公司现金流不足以满足重大支出项目的风险。

3)确定投资风险管控审计目标。投资风险管控政策的合理性;对于拟实施以项目组合风险管理的活动,应该着重审计项目组合是否合适,投资风险是否得到对冲,对于实施风险控制与抑制方式的投资项目,应对控制设计与运行两个方面予以测试。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基准指标的科学性;项目开工与运营中,实际财务指标与基准指标偏离有多大,原因是什么,如何管控;对集团公司有哪些影响,投资项目税务筹划的合理性。

3.4从企业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做好中外合资企业项目

产品销售合同范文4

关键词:新收入准则;政策变化;会计核算;影响分析

收入是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营活动好坏的直观体现,更是企业在改变未来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会计收入核算在会计核算中起到引导作用。自2018年开始实施的新收入准则无疑会产生一些会计核算规则的变化,因此企业也应当不断调整管理模式,加强人员培训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一、新旧收入准则的主要变化

新收入准则发生的变化主要可以体现在确认模型和会计核算理念两方面,从整体上看,新旧会计收入准则最大变化就是明确规定了收入准则的核心原则。新收入准则下核心原则变为根据所有权的风险进行报酬转移,新收入准则合并了原有的建造合同指南和收入应用指南,并且将收入和建造合同采用相同的核算模式。新收入准则的主要变化有以下四点。

(一)适用范围发生变化

因为新收入准则囊括的核算范围更为广泛,因此该原则的适用范围也发生了变化。新收入准则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采用统一的确认模型来规范合同产生收入。旧会计收入准则中,仅仅规范了商品销售、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的收入,因为部分混合销售业务既涉及产品的销售,也涉及建筑的安装,这时候在确定使用收入准则还是建筑合同的时候就发生了冲突,但是新收入准则实施后因为将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企业会计建造合同(第15号)和企业会计收入准则应用指南合并,这也就避免了因为核算方式、计量方法不同导致的会计信息差异。

(二)收入确定条件发生变化

原有的收入准则强调的是企业商品使用权转移的时候确认收入,但新收入准则规定企业按照转让商品的预期所有权的收益价格进行核算。在收入确定条件发生变化以后更强调合同的履行,会计核算中关于判定商品所有权的风险规避到最低,并且与优化确认标准,将薪酬变化的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和解决,打破了产品销售收入与劳务收入的分界。

(三)销售收入计量原则发生变化

针对诸如EPC项目、销售软件的后续服务和升级等含有多重交易的业务,原有的收入准则强调分别核算,即采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核算,或者只作为销售商品处理,但是在新收入准则之下,企业需要识别合同的责任与义务,在合同义务完成时进行收入确认,新收入准则强调按照客户转让商品的预期收取的交易价格计算,并且对可变对价、融资成分和应付客户对价因素进行多方面考虑。“五步法”的确认是新收入准则的一大改革,合同中的履行义务成为计量的标准,提升了会计收入核算的规范性。

(四)成本结转发生变化

新收入准则规定了企业在交易时按照担任的不同角色,进行净值或者总值的收入确认。例如,在有多重交易水平的合同中,往往有人这一角色,那么这时候就要使用合同净值进行收入核算。在成本转结过程中,原有的收入准则规定销售成本与增量成本分开计算,销售成本只有与销售产品相关的生产成本,但是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劳务佣金作为期间费用,在新收入准则下,要求按照合同收入的基础进行摊销。

二、新收入准则的实施对财务会计的新要求

(一)提升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透明性

新旧收入准则的更迭是会计核算事业进步的一大体现,因为新旧收入准则采取了统一的收入确认标准,避免了在以往的收入准则之下,企业会计自行判断导致的收入报表不准确的情况。尤其是新收入准则下更强调合同的作用,强调合同的履行作为风险与报酬履行的重要依据和核算的标准。新收入准则重视业务发生的实质性和延续性,将会计收入核算的过程更为完整,再者,新收入准则确定了统一的核算标准,引入了“五步法”,将核算流程进行了严格规定,使其更加规范严格且合理,为企业管理层决策和经营带来更加科学准确的判断依据。

(二)税务核算更加复杂

因为新收入准则强调合同在收入核算中的作用,但是合同对价可能在收回之时确认收入,在无法收回时不确认收入,但是税法中规定在收到货款或者收到货款的权力时确认收入,并且将商品相关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收货人,这就导致了合同会计收入核算的谨慎并不被税法所认可,税法用刚性的条件避免了企业财务会计人员进行过多的职业干涉导致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但是收入准则则强调财务会计人员从投资者和报表使用人的角度进行核算,在两者的冲突之下,导致新时期企业的会计税务核算更加复杂。

(三)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传统的财务会计人员担任的职责较为单一,记账、算账和报账的传统会计理念之下,与新收入准则的核算方式是不相适应的。因为新收入准则给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赋予了更加广泛的职责,需要会计核算人员从投资人和使用人的角度进行更加广泛的核算。不仅仅包括发票记账,也有合同审核、合同分析、执行等各项情况的跟踪,新收入准则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要求更高,从幕后走向台前,准确识别合同中包含的权利与义务,给投资人和决策者一个更加直观准确的会计核算数据。

三、收入准则变化后企业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掌握和了解新收入准则

为了能提升工作水平,适应新旧收入准则带来的变化,企业方面应当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会计工作人员能尽快适应和掌握新收入准则,企业应当积极参与进来,聘请专家学者开展培训讲座,针对新政策和新规范进行对比分析,解决从业人员的疑问。此外会计人员也应当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以提升自身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为目标,积极进行新收入准则学习。

(二)梳理完善业务流程,完善企业的内部风控

为了能规避风险,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新旧收入准则下核算工作的过渡。积极进行新旧收入准则的核算更迭工作,针对新收入准则的要求对原有的销售合同进行整理,对已经签订的合同确认收入的时点。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企业报表和IT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一切以满足新收入准则为原则,进行系统整改和重新测算。

(三)降低税务规划与收入准则的会税差异

企业应当不断与财税部门沟通协调,减少企业和财税部门的会税差异,保证新收入准则实施下,不会因为双方核算方式错误给企业带来的涉税风险。坚持会计从税原则,依照当地税收政策和销售政策,对收入核算进行调整,特殊问题特殊分析,尽量避免双方角度不同产生的协调难度,降低税务规划与收入准则之间存在的会税差异,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因核算方式不同产生的漏税问题。

(四)建立严明的监督管理制度,责任到人

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和监督制度,保证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此外将个人工作水平与绩效挂钩,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为了能有更加良好的收入核算效果,加强能力考核,调离不能胜任岗位的人员,用竞争的工作机制督促员工投身到工作中来,以达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此外,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因为新收入准则需要核算人员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进行收入核算,这也导致了在核算的时候更加考验员工的公平公正性,建立责任制度,明确核算人员的责任,以保证新收入准则能在企业顺利实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收入准则的变革对企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新收入准则规定了更加严格的核算规范,将以往收入准则中的不确定因子消除,提升了收入核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但是因为新旧准则的差别较大,为了适应新收入准则对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无论是企业或者员工自身都应当严阵以待,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迎接更加严格收入核算工作。企业方面可以采用定期培训的方式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用绩效考核的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且严明监督制度,责任到人,保证会计收入核算的合规性。因为新收入准则实施仅有一年多的时间,对于企业来说仍在适应和改进摸索的阶段,此时更应当重视会计收入核算,将会计收入核算工作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娟.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0).

[2]吴志龙.浅谈新收入准则下成本法在施工企业核算中的利弊[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8).

[3]王维.新收入准则实施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5).

产品销售合同范文5

关键词:存货;问题;对策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的,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企业的存货通常包括在制品、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周转材料等。其中商品是指企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产成品和商品是企业的主要存货。存货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业财务信息。影响着企业成本利润的核算及总资产、流动资产的管理。企业的存货管理如果存在很大的问题,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益,因此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工作,有着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以XX企业为例,分析存货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和改进办法。

一、存货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存货管理也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存货管理是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也是保证企业合理库存的需要,做好企业存货管理既能有效的服务于基本生产,又能参与技术改造的全过程。加强存货管理可以规范产品管理,帮助管理人员对商品进行详尽、全面的管理,满足产品销售的不同需求,提高成品资产核算的准确性,可以保证合理的安排生产,提高生产的全面性,避免物品的积压货短缺,便于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沟通和对账工作,强化产品实物管理。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目前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存货资金占用较多

以XX企业为例:企业目前存货占用流动资金30%左右,根据分析企业存货的构成,一年之内的存货占到存货的70%,其中三个月之内的占到存货的40%,一到两年的存货占到存货的16%,两年以上的占到存货的14%,企业正常的生产周期为15天,为满足生产订单和正常的发货实际需要的理想库存为生产周期内产量的50%,根据企业存货的特点,超过一年的存货已经构成了企业的不良存货,造成生产资金的占用,给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企业生产资金周转困难。

2.存货管理制度已建立,但在执行中存在信息衔接不对称的问题

公司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意识到存货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管理中存在着计划提早报审,采购延迟不能到位、保管不当等环节脱节的问题,在生产销售环节存在生产计划部门、销售部门、储运部门、财务部门信息不能及时共享,相关信息的流程脱节,使得工作未能做到有效的衔接。财务部门的账面信息很难真实的体现出存货管理信息,同时由于存货欠缺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监督机制,使得管理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及时,出现营私舞弊、暗箱操作的问题,使得企业经营管理中潜在着诸多的风险,危害企业的利益。

3.存货管理风险管控不当

在企业的存货中,不同类别的存货风险管控是不同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在制品是属于企业内部资源管理,是企业在生产周转过程中的材料,保证账实相符,重点关注停止时间超过正常期限的产品。库存产成品关注盘点外,重点要关注超过正常存货期限未销售产品的情况。发出商品属于产品已发出、客户尚未验收入库的产品,由于该部分与产品相关的风险尚未转移到客户,尚未满足开票条件,依然属于企业存货,企业需要重点关注产品流转、签收、质量状态,企业销售人员需确保产品质量的状态完好,实物与发出产品明细一致,定期组织专人进行实地盘点,属于尚在运输途中的产品,应取得承运人的确认清单,对于客户未签收、尚未验收入库的,应取得客户确认函,针对盘点过程中账实不符的情况,按程序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针对超过正常验收期限、尚未提请开票的产品,企业应重点核实产品、客户情况,并按核实情况,分类进行账务处理,避免形成低效、无效资产。

三、解决存货管理问题的对策

1.保证合理的库存

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的发展合理的估计市场的需求与发展,根据生产周期和能力,制定相应的库存定额,既能减少企业资金的占用情况,又能缓解库存积压或短缺的问题。企业应根据销售合同情况,合理的安排采购和生产情况。对不能执行的合同应及时的进行注销,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生产库存积压和浪费。

2.应用存货管理ERP信息系统,加强存货管理

装备制造企业存货的数量大小不一,存货品种繁多,传统的库存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使得整个生产销售环节运行不畅。现代ERP信息的合理应用,增强了企业物料管理工作的清晰度,可以对商品的采购、存储、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有利于解决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ERP能准确的核算企业存货成本及期末存货结存存货,有利于提高企业存货管理的精确性和正确性,高效提高企业管理库存水平和质量。为决策层及时地提供准确的企业管理信息。通过共享的库存信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库存,有效地减低了库存资金占用,释放出有用的资金,储备更需要储备的物资,使库存结构得到合理优化。

3.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制度执行力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和销售特点,制定合理完善的存货管理制度。规范存货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应遵守的原则,明确各部门在存货管理中的责任和职能,加强产成品管理负责制度,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和制约,相互监督执行,由财务负责账务管理,销售和储运部门负责实物管理,对于产品的入库、出库、退库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各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要各负其责,做好协调和沟通,及时的办理出入库手续,避免造成库存的不真实。在每月结账前及时的进行存货的实地盘点,并根据实际盘点结果编制盘点表与ERP系统进行核对。各部门应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将结果纳入考核中,以加强制度的执行力。

4.加强存货管理人员的责任心

企业的存货种类繁多,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能负责存货的实物管理,控制各类存货的出入库环节,定期清盘。因此企业应对存货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责任进行落实,与考核相挂钩,提高存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夯实存货管理质量。

四、结语

存货对企业来说,是关系成本管理和资金占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本文从企业存货在管理中的作用和企业在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引进现代化管理的信息,对存货进行定期的清点和盘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益。

参考文献:

[1]刘丽艳.浅析制造企业存货管理[J].经济管理.

[2]何俊冷,边莹.企业加强存货管理有效途径的探讨[J].现代信息经济,2017(1).

[3]张兰兰.制造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要点[J].管理研究.

产品销售合同范文6

关键词: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建议

1财务风险概述

1.1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选取的经营方式不佳等原因,导致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很多因素都会导致最终的财务收益不佳,例如人员及管理成本过大、库存过多、外部某些不可控因素等。

1.2财务风险的特征

(1)具有较大不确定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分不同的种类,每一类财务风险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因素都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企业财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不由主观决定。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时刻都会面临风险,风险不受主观意志影响,只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就会有风险。经营者能做的,只是在可控范围内规避风险。(3)涵盖经营过程的全部环节。企业风险存在于各个方面,不仅是某一个环节。想要合理规避及防控财务风险,就要从整体上了解财务风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防控。

1.3研究财务风险的意义

通过分析财务风险的特征,了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对不同种类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可以使企业可以更好地防控财务风险,规避财务风险,减少企业财务损失,增加企业财务利润,促进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作出长期财务规划[1]。

2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

2.1缺乏风险防控意识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随时会面临财务风险。当财务风险出现时,好的经营者会迅速发现并采取措施,减少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有些经营者对财务风险的反应非常迟缓,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意识到财务风险。

2.2企业盲目扩张

有些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不顾自身资金承受能力,盲目扩大经营范围,招聘大量工作人员,采购大量生产设备等。一旦企业的现金不能及时收回,就会造成资金链断裂,无法及时周转资金,使企业短期内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2.3国家政策影响

根据相关政策,一些特殊行业可以受到政府扶持,有些企业为了享受到国家扶持及政府补贴,投资了相关行业。政府补贴只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一种扶持,不能作为企业的经营利润,有些企业却把政府的补贴作为企业利润,作出错误的财务规划,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

2.4整体经济趋势影响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整体经济趋势的影响。当整体经济趋势向好时,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增强,产品的价格会上升,企业利润也会增加。

2.5地域影响

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就不同,人们喜好的事物也不同。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其质量、款式、特性都一样,可能因为在不同的地域销售,销售结果却截然不同。在一些地方人们非常认可这种产品,产品受到广泛好评,利润非常可观。

3防控企业财务风险的建议

3.1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监督,一旦发现容易带来财务风险的因素,可以及时作出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风险,将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企业要想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建立财务信息共享平台,共享真实的财务数据,方便财务人员对财务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分析,及时发现财务数据背后隐藏的财务风险。

3.2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如果一个企业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将大大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防控财务风险非常重要。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明确每个人的工作,将工作落实到细节。

3.3建立企业内部奖惩制度

防控企业财务风险,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需要企业各个部门互相协调,共同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每个部门都需要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要及时与财务部门专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提供全面准确的相关数据,以便财务部门汇总及归集。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承担的责任也很大。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认真负责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反之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样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3.4控制企业运营成本

如果企业收入可观,可以大大增强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因而必须关注企业的财务利润。要想获得较高的利润,除了提高产品的销售量,还要降低企业的日常运营成本。一是企业的管理费用,包括房租、人员成本、日常管理费用。企业的日常办公地点如果在市区内比较繁华的地段,则租金比较贵。人员成本也需要有效控制,实行专岗专人,招聘专业能力素质较高的人员,减少招聘人数,节省人员成本开支。日常的管理费用也要进行控制,例如控制招待费、差旅费等,避免浪费开支。二是企业的生产费用。应减少产品原材料的存量,如果原材料存货过多,会占用流动资金,影响流动资金的周转能力,降低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企业的产品要及时销售出去,避免过多堆积。不及时销售应季产品会导致产品迅速贬值,不利于回拢资金,减少了企业利润。

3.5加强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企业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减少坏账损失,最大限度避免因此带来的财务风险。销售产品时,签订合法合规的产品销售合同,明确付款相关事宜,确定付款的时间、付款的金额、付款的方式等,注明如果没有按合同付款时会采取的赔偿措施。出现没有按时收到销售款时,应及时与买方企业沟通,询问具体原因。如有特殊原因,可以适当延长付款时限。如果还没有收到款项,保持与买方沟通,可以给予一定的付款折扣,争取尽快收到应收账款,提高资金周转率,减少坏账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产品销售合同范文7

关键词:国有企业;税务;内部控制

据统计,今天我国各类企业总数已经超过4000万家,其中国企数量不到19000家,但国企却贡献了超过全国总税收的50%。可见,国企是国家税收当之无愧的基石。——国企的税务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税收安全,也关系到国企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加强国企税务内部控制。

一、国企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管理观念薄弱

国家的税收方针、政策一直在动态调整中,但许多国企却并不关注国家的税收方针、税收政策。一些国企领导片面强调经济效益,把管理重点放在境外投资、上市融资、营销、成本控制上,却对税务管理置之不理,使之流于形式。而国企的财务人员在进行税务管理时,也以为税务管理不过是申报税务和缴纳税款,没有认识到税务管理的意义,无法运用科学手段进行税务管理,更无法发挥税务管理对于国企的积极作用。

(二)税务管理缺乏专业性

国企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受计划体制的影响,因而在运营方式与企业管理上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许多财务管理人员从未学习过税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不知如何合理避税,让国企资金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或没有及时、足够缴税,严重影响国企的声誉,甚至触犯法律。

(三)税务管理体系存在缺陷

目前,国企基本上由财务部门负责税务管理。财务部门在进行税务管理时,必须做好审核,编制报表,理出成本控制的详细数字,每天的工作量极大(目前大部分国企财务管理仍未实现信息化,更增添了工作难度),因此往往忽视评估税务风险,弱化税务筹划。此外,税务管理的综合性极强,涉及国企采购、物流、存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财务部门的权责过小,难以约束各环节、各部门,使国企税务管理存在工作盲区。——而国企领导往往认为设立单独的税务部门是浪费人力、财力、物力的画蛇添足,独立开展税务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二、加强国企税务内部控制的举措

(一)建立税务内部控制系统

国有企业应根据互相制衡、互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一个权责清晰、运转协调、有效制衡、适应国企发展内在要求的内控体系。要规划国企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权责明确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构成高效运转、内部制衡的监督管理机制;要成立专业的税务管理委员会,研究国家的税收方针政策,评估国企在经营中面临的各种运营风险和税收风险,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税务管理的明确策略;税务管理的策略制定完成后,要确定税务管理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再分解、细化为详细的税务筹划,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头上,让大家都参与到税务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各环节、各部门的积极性。要明确各环节、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完善相互制约与相互监督机制,以期形成税务管理的合力。此外,还要建立税务管理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对严格执行税务内部控制的有功人员予以奖励,对违反制度的人员予以处罚。

(二)开展综合性税务管理

许多国企属于垄断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动辄要出入数以亿计的资金,因而面临着较大的税务风险。因此,这类垄断型国企的业务部门、财务部门、法务部门应当共同参与到税务管理中来,开展综合性税务管理,对税务风险进行预测、评估、控制、防范;更好的治本之策是——设立独立的税务管理部门,下辖各业务部门、财务部门、法务部门,为本国企单位进行全面税务管理。国企在生产运营中,需要建立合同会签制度,由税务管理部门负责每一项经济合同,组织各个职能部门认真研究经济合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会审会签,从源头上消灭税务风险。在签订采购合同时(国企采购原材料的数额往往极大),应实行精细化管理,严格规定发票的类型与税务筹划工作,要分别列示增值税额与采购额,严格规范员工行为,避免员工钻空子,揩油水。在签订产品销售合同时,必须严格规定付款方式与增值税缴纳方式,对各项流程实行精细化管理,避免因工作疏忽产生不必要的税务风险。此外,税务管理部门还要在充分研究本国企单位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各业务部门应用的分税种指引,提高各业务部门的办税能力,降低省税收成本,提高税务管理能力。同时,税务管理部门还须制定适合各业务部门应用的税务风险指引,让各业务部门的业务人员能够识别、分析税务风险,评估风险程度,权衡利弊,从源头上防范税务风险。——常见的税务风险有很多,但只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难应付。如应收账账款逾期2年以上,可能无法收回;所以在财务部门在日常财务管理中,必须随时关注应收账款的截止日期,尤其要关注与本国企单位无经济往来,账龄超过一年的应收账款,及时发出催收函;又如有些销售商会先开具发票,然后赖账不支付货款,这就需要在签订销售合同时明确规定:发票不能作为收款证明;在经济往来中,若对方单位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代收款或代付款,必须要求第三方单位或个人向本国企单位出具书面委托书,明确写明委托第三方单位或个人代收(代付);财务人员在签订任何一项经济合同时,都必须分清定金与订金的区别,定金是履行合同的担保,一旦违约,违约方无权要求返还;而订金则属于预付款;在日常财务管理中,认真核查每一项涉税业务支出,检查国企是否在管理费用中支出了应由职工个人负担的个人所得税。——只要认真学习有关税务风险的法律知识,这些风险都不难应付。

(三)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工作,应缴尽缴

过去,有一些国企通过虚开或虚抵的方式少缴增值税,自以为瞒天过海,税务局查不到。——现在,国家税务机关已正式使用“金税三期”大数据,耍这些小花招的许多企业都经不住大数据分析系统的稽查,不仅要补交抵扣的税款,还要缴纳相当于漏缴税款5倍的罚款及滞纳金,而且国家税务总局还要联查偷税、漏税国企的上下游链条,实在有损国企形象与声誉。——国企必须认识到:缴纳税款是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应缴尽缴;并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工作,欢迎税务机关开展检查监督;国企要通过税务机关的网上平台与税务局保持实时联系,及时传达本单位的税务诉求,若发现税务风险,要请求税务局帮助处理问题。此外,在面临重大经营事项时,应积极与税务机关沟通,寻求税务机关的指导、帮助,充分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四)完善税务管理制度

健全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仅能约束国企内部的管理人员,而且可以制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上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其权限职责。为防范国企的税务风险,需要建立严格的税务管理制度,规定财务行为,协调好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约束各部门的经营管理行为。税务管理制度建立后,还要在实践中进行适当调整,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

(五)提高税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国企必须对税务管理人员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利益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并要求他们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提高他们的税法意识。——做好税务管理工作,必须德才兼备。国企要对税务管理人员加强专业培训,不仅要让他们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审计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习计算机应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网络技术,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能力。——在培训结束后,还要让税务管理人员参与到国企日常生产经营的管理与决策中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培训真正发挥实效。

三、结语

加强国企税务内部控制,是国企健康经营的保证。国企必须本着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研究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本企业的自身情况,建立符合本企业的税务内部控制体系,提高税务管理水平,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颖洁.加强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促进国企发展[J].纳税,2018(32).

[2]艾小春.做好国有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会计师,2017(20).

产品销售合同范文8

[关键词]折扣销售;方案优化;合理纳税

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前,随着跨界大军的奋力崛起,各个经济实体为求生存和发展,在不断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技术同时,更是绞尽脑汁提升销售策略,力求增加各自的市场份额和客户的粘稠度。折扣销售的销售政策是企业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销售策略,传统的折扣销售方式包括打折式销售、赠送购物券式销售及返还现金式销售等等,不同的折扣销售方式往往适用不同的税收政策,本文就当前比较流行的两种“梯度折扣政策”和“超额累计梯度折扣政策”为方向,采取案例分析和实际业务结合的方式研究优化一套即符合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又确保税源不流失的优化方案。

1折扣销售

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实现预期的销售目标,增加各自的市场份额,及时回笼资金,在产品定价时经常会采用不同的折扣方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有销售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折扣销售等。本文所着重研究的是折扣销售政策下企业方案的优化,折扣销售是指销货方在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时,因购货方购货数量较大等原因销售方给予购货方的价格优惠,比如,买100件商品,销售价格折扣5%,购买200件商品,折扣10%等等,上述所列举的折扣销售方式是比较传统的折扣方式,随着各行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为求发展和扩大各自的市场份额,逐步采取了更具有粘合度的折扣销售政策,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有“梯度折扣销售政策”和“超额累计梯度折扣政策”等,以一定期间的销量为评价标准的梯度折扣政策。本文以上述两种“区间梯度折扣政策”为模型,从企业的核算管理和税收政策两方面进行对比优化。

2折扣销售政策税收法律规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国税发1993154号 第二条第二项规定:“纳税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这里强调的是折扣与销售必须同时发生,且在同一张发票上注明。所以,对于用折扣方式销售货物,若折扣额和销售额在同一张发票上注明的,按扣除折扣后的净额确定销售收人和增值税。税法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从保证增值税征税、扣税相一致的角度考虑的,如果允许对销售额开一张销货发票,对折扣额在开一张退款红字发票,就可能造成销货方按照减除折扣额后的销售额计算销项税额,而购货方却按未减除折扣额的销售额及其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的问题。国税函【2008】875号规定了企业所得税销售商品业务收入确认的四个条件,具体如下: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上述税收法律条文分别从增值税和所得税两个角度对企业的应税收入做出了规定,现结合案例数量阐述折扣销售政策方案对比和方案优化模式。

3企业折扣销售政策的方式案例

A政策:梯度折扣销售政策

折扣政策如下:企业以一个财务核算月份为一个周期,产品A标准售价为1万元/件,折扣政策为当月购入量<=10件,政策为每件折扣500元;10<购入量<=50件,政策为每件折扣1000元;50<购入量,政策为每件折扣1500元。

B政策:超额累计梯度折扣政策

折扣政策如下:企业以一个财务核算月份为一个周期,产品A标准售价为1万元/件,当月购入量<=10件,政策为每件折扣500元;10<购入量<=50件,政策为区间每件折扣1000元;50<购入量,政策为每件折扣1500元。案例: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产品标准售价10,000元/件,成本7,000元/件,所得税税率为25%,增值税税率16%;假设甲企业均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售价为不含税销售收入,客户B当月5日购货30件,15日购货30件,25日购货40件,当月累计购货为100件。

4折扣销售政策方案优化

4.1传统方案

每次客户购货时,销售企业按照标准售价确认收入,每月月终企业根据客户的购买数量和折扣政策计算客户折扣金额,并在月终冲减当期收入,相应冲减客户往来账,对于此种核算方法,企业采取A销售政策的销售收入为85万元;因企业折扣销售政策的标准是按客户月累计提货量计算的,所以客户提货时企业无法准确计算客户当月享受的产品价格,所以无法将折扣额开具到同一张发票上,根据国税发1993【154】号第二条第二项规定,企业的应纳增值税的销售额无法扣除当期折扣额的影响,应纳增值税销售额被认定为100万,至此企业多缴纳增值税2.4万元。企业采取B政策原理同A,企业多缴纳增值税1.92万元。

4.2本文建议优化方案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准则《收入准则》规定:商品销售收入必须满足5项条件的第③条,同国税函【2008】875号必须满足4项条件的第③条相同,都强调了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一条件。结合上述的案例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企业采取的上述两种折扣销售政策企业在月份中发出商品时都无法对产品的最终的收入金额进行可靠计量,所以本人结合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对此类按照月份总销量为核算基准制定的折扣销售政策提出了更有优化的方案。具体方案如下:因上述销售企业在月度过程中无法准确可靠计量收入的金额,在产品发出时,企业做发出商品处理,客户按照标准的售价支付公司预付款,公司计入客户往来账,待月份终了,根据客户当月累计的购货数量及折扣政策确认当期的收入,结转客户预付款,此时客户的折扣政策已经可以准确核算,产品销售收入也可以准确的计量;此时可以按照最终客户享受的销售净价给客户开具产品销售发票,确认货款。此方案即解决了增值税征税、扣税相一致的角度,也完全符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杜绝了国家税源的流失。

5结语

类似上述特殊的销售政策,目前传统的标准的财务软件尚且无法实现其核算的要求,本人结合商品销售企业的实际业务情况,将此类商品销售企业的各类折扣销售政策进行了脚本信息的撰写,并与财务软件公司共同开发了“折让反写系统”和“应收辅助查询系统”,目前该软件已经逐步被此类商品销售企业所认可并推广使用,本次开发的管理软件加入了“应收辅助查询系统”和“折扣反写系统”,客户实际购买货物时公司按照标准价格开具发货单,客户依据发货单据作为提货依据,客户按照发货单据上列示的金额支付预付款到销售公司,销售公司将收到的客户预付款项平行计入客户预付款和“应收辅助查询模块”,客户发货单数据与公司收款数据月中在“应收辅助查询系统”进行核算,公司业务人员可以随时在“应收辅助查询模块”查询到公司的销售情况和客户的往来账明细及余额;公司业务人员根据公司制定的折扣销售政策,将折扣政策标准档案登录计入“折扣反写模块”的基础档案,月份终了通过“折让反写系统”的反写功能将根据客户享受的折扣销售政策数据回写记入“销售发票系统”进行核算,从而实现了公司业务上的销售和税务收入口径统一的目的,通过此系统的研发使用即实现了对商品销售类公司设计的复杂的折扣销售政策精准的核算,又杜绝了国家税源的流逝风险。

【参考文献】

[1]许耀汉.商品销售中不同销售折扣会计处理方式的比较[J].中国商贸,2014(33):206-207.

[2]王亚兰.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的购销双方账务处理对比[J].经济师,2015(12):136-137.

[3]张晓磊.用友ERP-U8v10.1下现金折扣销售业务之会计处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1):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