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账户管理范例

财务账户管理

财务账户管理范文1

关键词:结算;风险;措施

一、引言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是指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1]支付结算业务是实现财务公司基本定位的主要渠道和途径,也是财务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业务。因此,财务公司要重视结算业务面临的风险并积极制定应对措施,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及支付的及时性。

二、财务公司本币结算业务概述

财务公司本币结算业务的主要负责部门为结算服务部,业务涉及账户的管理、不同类型的存款业务、支付结算业务等。财务公司为集团内成员单位便捷、高效地办理各类结算业务,并且可以节约成本、提高集团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账户管理主要涉及账户的开立、变更、冻结、解冻及销户。结算服务部根据客户提交的开户资料开展账户开立工作,并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当原开户单位户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印鉴、住址以及其他开户资料出现变更时,需要办理相应变更手续。当收到有权部门的账户冻结通知书时,应对开立的结算账户进行相应的冻结操作;账户冻结分为只收不付冻结、不收不付冻结和部分冻结;冻结期结束后,应取消冻结,或根据有权部门解冻通知书,对账户解冻。当存款人申请撤销账户时,应与存款人核对账户余额并进行账户结息及余额转出等工作;账户余额清零后,方可办理销户手续。存款业务的类型包括活期存款、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及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按财务公司公告的活期利率计付利息;活期存款无起存金额及期限的限制,可随时存取。协定存款是在签订《协定存款协议》后,账户基本留存额度以下部分按普通活期利率计付利息,超过部分按协定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协定存款的优势在于既可以满足日常收支需求,又可以提高资金收益率。通知存款是指成员单位与财务公司不约定存期,存款支取时需将支取日期和金额提前一定时间告知财务公司;通知存款的利率高于活期存款利率,期限灵活,同时可提高企业闲置资金的收益率。定期存款可提前支取或到期后自动支取。各期限档次存款利率由公司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及利率浮动政策确定。定期存款的优势在于利率高于其他存款品种。结算业务主要包括内部转账、付款、收款、资金归集与下拨、存款证明、询证函。内部转账指收、付款单位均为集团成员单位,且均在财务公司开立内部账户,其资金的收付通过财务公司结算系统即可完成。内部转账业务无在途时间,款项实时划转,节省了成员单位的银行结算手续费,提高了集团公司整体资金的使用效率。付款是指财务公司结合各商业银行的先进结算方式和自己的网络平台优势,为客户提供的简单便捷的支付模式,实现了资金支付实名处理,全程监控、快捷高效。收款是指成员单位将款项汇入财务公司提供的银行账号,公司收到银行反馈入账信息后将该笔资金计入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的内部账户。资金归集指根据与集团内成员单位约定的归集方式,将成员单位商业银行账户中的资金上收到财务公司在银行开立的总账户,实现了集团对资金的集中管理。资金下拨是指根据自身资金头寸情况,以及集团内成员单位的实际需要,由财务公司将资金从财务公司在银行开立的总账户下拨到成员单位商业银行账户上。存款证明是指财务公司可接受客户委托,为委托人开办开户以来任意一天的存款证明。询证函是指财务公司可接受客户委托,为委托人开办开户以来任意一天的询证函。

三、财务公司结算业务面临的风险

财务公司的结算业务为集团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财务公司应识别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账户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各种类型的资金结算业务、印章及凭证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等方面,具体如表1所示:

(一)账户管理风险

成员单位结算账户的开立、变更、销户中均存在风险点。其中主要有:开立账户未经集团审批;开销户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疏于审核;成员单位户名、法定代表人的预留印鉴及其他开户相关资料发生变更时,财务公司未及时办理变更手续;成员单位因注销、股权变更等原因需要注销内部账户,但未及时注销等。另外,财务公司没有及时与开户银行对账、编制账户余额调节表,导致差错无法及时发现并进行调整;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开立的账户未及时与其财务账簿相应科目余额进行核对,可能导致不明差额。

(二)资金结算风险

大额指令、重复指令、可疑指令未经核实。例如,某成员单位向供应商支付100万元货款,由于经办人员操作失误,在成功支付后,又从网银端重复提交支付指令。如果财务公司结算系统没有识别、拦截并人工进行核实,会造成支付风险。当结算凭证被伪造且未经识别时,会使成员单位资产受到损失;成员单位临时性支用大额存款,导致财务公司预留的支付头寸不能满足其他成员单位付款需求。结算业务未按制度规定的流程办理,或经办人员篡改系统内的数据、信息和设置,越权操作,导致结算业务出现合规风险。经办人员兼岗频繁,出现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的情况,易导致业务操作混乱,加之交接的内容不明确,造成重复操作,从而出现操作风险。当发生停电、系统故障等突发事件时,未进行有效评估排查,应急处理不当,导致结算业务无法正常进行。

(三)印章、凭证管理风险

印章未实行专人保管、固定存放而被盗用;人员调换时未办理交接手续导致印章丢失。结算凭证未及时整理,造成凭证留存不完整;结算票据及凭证的移交未办理交接手续;结算服务部与银行及财务部之间的凭证传递未进行登记,导致凭证在传递过程中丢失。

(四)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

财务公司行业成立时间较短,工作重心多放在业务发展上,反洗钱及反恐怖融资意识不强,相应的内控制度尚不健全,执行及惩罚力度不足,易产生漏洞。

(五)信息系统风险

财务公司信息化团队一般规模有限,信息化建设需要与外部供应商合作完成,较为依赖外部供应商。另外,部分财务公司业务运营信息系统自动化水平有待提高,交易仍存在较多人工参与的环节,从而影响结算效率及结算正确率。

四、结算业务风险应对措施

针对结算业务面临的风险,财务公司应在账户管理、业务流程、印章凭证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

(一)加强内部账户管理

财务公司应对集团成员单位提交开户资料的合规性、完整性进行审查;并根据监管机构反洗钱相关规定,对客户身份进行识别。当成员单位户名、法定代表人的预留印鉴以及其他开户资料发生变化时,需及时办理相应变更手续。当财务公司收到有权部门冻结通知书时,应对开立的结算账户进行冻结操作;冻结期结束后,应取消冻结,或根据有权部门的解冻通知书,对账户解冻。当财务公司得知成员单位注销、被撤并、由于股权变更不再属于集团内成员单位时,应主动向成员单位发出《销户通知书》。在规定期限内未办理撤销账户手续的,如符合销户条件,对该账户进行销户处理;如暂时无法销户,经审批后,对该账户办理冻结手续,待符合销户条件后,方可办理销户。当成员单位委托其他成员单位(上级单位或委托代管单位)对账户进行操作时,需递交相关授权书,财务公司相应部门进行审核确认,由信息科技部门负责系统设置。

(二)做好账户对账工作

财务公司应定期进行账务核对,主要包括财务公司与开户单位的对账和财务公司与银行的对账(见表2)。

(三)严格业务流程管理

成员单位通过线上向财务公司发起银行付款指令,需要由经办及复核人员双岗完成;对于金额较大的付款指令,应增加审批流程,如公司领导或上级单位审批。对于线下提交的付款指令,业务受理岗须认真核对要素,包括付款方账号和日期是否正确,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加盖的印鉴章是否与在财务公司预留印鉴一致。开户单位存款支取凭证填写信息不符合要求或出现严重错误的,可以拒绝付款。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付款指令,财务公司对重复指令、可疑指令、大额指令,均应向成员单位核实后处理。此外,为保障资金结算业务安全,降低资金结算风险,对结算交易实行分级审批机制。应将金额阶梯式分段,对于每个梯段内的付款设置不同的审批流程。

(四)确保支付头寸的充足性

财务公司应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定期收集成员单位资金收付计划,成员单位临时性大额用款需求须第一时间告知财务公司。财务公司根据成员单位用款需求及时调配资金,确保充足的支付头寸。

(五)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财务公司应设立结算业务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设置充足的岗位操作人员,按照最小化原则授予其操作权限,实现办理资金结算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六)加强对操作员的管理

操作员应该严格按照业务操作手册进行操作,不得任意篡改系统内的数据、信息和设置,严格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操作,不得越权操作。操作员应妥善保管其使用和管理的用户名、密码、U盾等,严格按照规定申请、使用、变更和注销,未经有效授权不得转借或将用户名、密码、U盾告知他人。

(七)加强日常风险防范

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发现潜在风险或风险事件时,业务部门应按照公司风险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业务正常开展。风险管理部在接到风险及风险事件报告后,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参与风险解决,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业务经办人员对业务处理的及时准确性、结算业务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负责;各岗位业务操作人员对其操作行为负责;信息科技部负责对业务运营信息系统的稳定性提供技术支持。违反公司规定,给公司、成员单位造成损失或影响公司声誉的,应追究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责任。

(八)设立应急管理机

制为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给财务公司结算业务造成的影响,保持业务持续性,应成立结算业务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成员应涉及公司领导、结算服务部、风险管理部及信息科技部。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公司结算业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决定启动、终止应急预案,协调各部门共同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决定重大处置措施、对外披露、宣布恢复和后续评价等重大事项;负责与处置工作有关的重要事项的决策。执行小组负责进行突发事件的监测与报告、进行应急处置前的问题排查与会商、根据领导小组的决定与指挥开展应急处置、定期组织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等。

(九)规范印章、凭证管理

各种印章实行专人使用、专人保管、专人负责。各种专用印章应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使用;人员调换时,要办理交接手续。[2]杜绝在空白凭证上预盖印章,应当建立“印章保管交接登记簿”并指定专人负责。交接印章时,须在“印章保管交接登记簿”上予以记录。人员调动时,须办理移交手续。在凭证整理方面,应推动凭证管理电子化,不断提升凭证管理水平。另外,在与银行及财务部的凭证传递过程中,需要建立“凭证交接登记簿”,注明资料名称、数量、金额,由移交人及接收人签字确认。

(十)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

在成员单位首次与公司建立业务关系时,应审查其身份信息,对其身份进行识别,不得为其开立匿名账户或假名账户;在与成员单位的业务关系存续期间,应对其进行持续的身份识别,跟踪其日常业务活动、金融交易情况,及时要求成员单位提供最新的数据及信息。在实施成员单位身份识别程序时,发现或者有合理理由怀疑成员单位、成员单位的资金或者其他资产、成员单位的交易或者试图进行的交易与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相关的,不论所涉资金数额或者资产的数额大小,均须根据公司的反洗钱制度规定提交可疑交易报告。成员单位身份信息和交易记录必须按照规定年限进行保存;如果其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与反洗钱正在调查的可疑交易行为有关,且反洗钱调查工作在最低保存期届满时仍未结束的,公司应保存其资料直至反洗钱调查工作结束。

(十一)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应用系统用户须在权限设置范围内,严格按照操作手册进行系统操作;员工因岗位调整或其他原因导致用户权限发生变化时,应写明权限变更事由及预变更的权限明细,经过线上或者线下审批后由信息科技部门处理。应用系统用户不得将密码告知他人,不可转借他人使用。信息系统开发或重大升级改造时,由系统对应业务部门在系统上线方案中确定用户组、用户角色和权限分配方案,信息科技部门根据该方案进行新建系统或升级系统的权限分配工作。财务公司需要不断完善信息科技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信息科技规章制度的层级关系,把信息科技制度按制度层级、执行范围、实施对象等分级分类全面覆盖信息科技工作。另外,要重视信息科技队伍的建设,通过外聘、内部培养双通道来保证信息科技人才队伍的来源,并在激励考核机制上下功夫,提高信息科技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及能力。[3]

五、结论

财务账户管理范文2

当前个别单位未能统一抓住财力,财权部门杂、审批领导多,形成了财权分散、政出多门的局面,在客观上导致资金管理漏洞多、监督产生空档,使唯利是图者有了可趁之机,诱发经济案件频频发生。因此,要预防经济案件发生就必须搞好资金管理工作,要搞好资金管理工作就必须实现财务集中统管。只有以财务集中统管为核心,才能统揽全局、宏观调控、强化监督、发挥整体效益,确保单位经济工作健康发展。

二、以建立长效内控机制为牵引,确保资金活动合法合规

一是推行全面预算控制。资金活动按预算计划组织实施,严格监督运行情况,资金的划拨、结算、收支、存储、借贷、投资等业务,由财务与业务部门依据年度或专项预算共同监督执行,明确动用资金的项目、金额、时间,经单位党政联席会议集体批准后实施。对大项存款、借款、报销等资金支出活动,严格审批权限控制,贯彻履行按级负责审批制度和党政联席会议集体审批制度。二是强化内控制衡职能。围绕建立健全会计出纳岗位分设、银行预留印鉴分管、报销审核职责分离的内控制度,保证内部管理制衡和多方位监督。积极推动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管理职能转型,由需求部门“一家独揽”向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监督”转变,做到“业务部门花钱不见钱,采购部门购物不付钱,财务部门付钱不购物”。同时,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要摒弃重钱不重物的错误思想,切实建立起存货、工程物资、固定资产账实核对制度,避免实物资产流失。

三、以强化银行账户管理为抓手,防范资金管理失控

一是严格落实开户审批手续。单位开设银行账户,须由财务部门集中审批。凡未经财务部门审批,擅自开设的银行账户,要坚决予以取缔,并给予分管领导和经办人严厉惩处。二是建立规范的账户体系。有些单位,银行账户管理随意松弛,不同业务部门使用账户不同、不同经费类别使用账户不同,埋下了巨大的资金安全隐患。因此,各单位应加大银行账户清理力度,对于重复设立的账户该归并的归并,该撤消的撤消,建立起规范的账户体系,进而完善资金收支秩序,强化资金监管力度。三是严肃账户使用纪律。更改账户用途和性质,必须按规定办理报批手续,不得随意自行更改;禁止私自出租、出借账户;严禁利用账户为其他单位、个人套取现金和从事非法活动;严格银行凭证和票据的购领、使用和保管工作,通过统一登记造册,支票购管、票码分离,不签发远期、无收款单位、空白支票等措施,防止因银行凭证和票据管理失控,而引发资金安全事故。四要落实定期稽查制度。每个会计年度终了时,全面检查清理单位银行账户,根据统一格式,编报《银行账户和存款统计表》,方便跟踪了解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情况,全面掌握资金结存和分布现状,起到有效约束、修正不足、完善管理的作用。

四、以信息化收付手段为补充,构建安全的资金管理环境

财务账户管理范文3

关键词: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策略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内部金融活动中心,是企业集团进入资金市场的主要渠道,是联结、凝聚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单位的资金枢纽,是企业集团运用信贷、利率等经济杠杆进行内部调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财务公司在企业集团经济活动中已具有重要地位,逐步发展成为企业集团内部的融资中心、结算中心、信贷中心和投资中心。“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资金归集是财务公司的安身立命之本。财务公司通过不断优化资金归集模式和管控理念,坚持以利率市场化为契机,褒奖与罚没并行,管理制度与信息系统“两翼”并进,充分运用市场化、信息化手段调动成员单位资金归集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水平持续“跃升”。

1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资金集中管理,是指企业集团将各个部门及公司资金进行集中调配和使用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公司立足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化平台,以资金信息管理系统为载体,依托商业银行的资金结算联动,形成以集团成员单位银行账户开立、使用及管理为载体,资金归集率考核为手段,持续提升集团资金高效运行。资金集中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更高质量地发挥资金使用效果,最大程度地汇集企业的闲散资金,从而有效地助力和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二是更大力度地平衡企业内部资金供需,最大效能地配置企业资源,从而调节好各个成员单位资金的不平衡,为各个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更大效率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大方便地促进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周转,从而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四是更大安全地保障企业集团资金链,最大可能地发挥集团管控作用、洞悉成员单位的财务状况,从而加强对各个成员单位的资金管控,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2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目前,根据银保监会颁布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中关于企业集团成员单位的规定,成员单位包括:母公司及其控股51%以上的子公司(以下简称子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单独或者共同持股20%以上的公司,或者持股不足20%但处于最大股东地位的公司;母公司、子公司下属的事业单位法人或者社会团体法人。这一规定从制度层面决定和限制了财务公司成员单位集中、半集中、未集中的资金管理并存模式。事实上,我国大型企业集团为了提高资金集中度,特别是国有企业,往往更多依靠绩效考核方式来约束各成员单位提高资金归集度。因此,资金集中管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资金归集率不够理想。资金归集率既是监管部门对财务公司进行评级的考核指标,更是衡量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是否有效的关键指标,但在我国很多企业集团中,资金归集率仍然普遍较低。有些企业集团虽然建立了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但实际执行时存在一定的操作与管理缺失,特别对于持股比例不高的成员单位,一般只能采取半集中或未集中的资金管理模式,这些成员单位对资金集中管理存在或多或少的抵触或排斥,甚至以各种理由将资金留在公司其他银行账户(非归集或未加入资金池账户)内,导致集团资金难以真正做到“应归尽归”。

2.2资金集中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企业集团战略目标能否得以实现,内部机制能否顺利运行,均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驾护航”。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顺畅实施需科学的预算管理、财务审批、风险控制等相关制度作为基础保障。但是,部分大型企业集团在资金集中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管理制度未建立,或者虽建立但不完善或未能执行到位等情况,进而导致资金集中管理不顺畅、资金归集率不高。

2.3信息科技管理技术应用不够充分。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说,要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并充分发挥资金效用,需要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支撑,进而建立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监测、预警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化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据调查,目前仍有部分企业集团包括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上,存在一定的技术滞后,不仅未能做到及时的信息记录,大数据分析能力更是不足,更多地单纯依靠图表及人工判断,导致不能快速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资金变化,进而影响企业财务决策,制约资金集中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

3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策略及思考

根据笔者作为多年财务公司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以及对部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情况的了解,结合上述阐述的问题,企业要更好地发挥资金归集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3.1建立完善的资金集中管理机制。“筚路蓝缕,玉汝于成”。要实现资金集中有效管理,必须抓好制度建设、提升系统保障、强化制度执行,建立起权责明晰的组织体系,明确集团公司各部门、财务公司及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与权限。由集团公司与财务公司搭建“双主体”统筹协调、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的资金管理机制,切实全面推进资金集中管理工作。一是有效规范内部融资利率。坚持以政策支持为导向,争取集团公司内外部融资政策的支持,进而统一财务资源配置,提高成员单位资金归集的积极性,从集团公司战略高度推进资金集中管理工作。运用财务公司特色的信用体系,以资金归集率的高低作为成员单位内部融资利率差异化浮动比率的定价依据。例如,以借款企业上年度连续12个月平均全口径资金归集率为标准,低于60%,每低一个百分点,利率上浮0.5%;超过80%的,每高一个百分点,利率下浮0.5%。二是有效管理银行账户。进一步推动集团公司完善资金集中管理相关制度,进而规范成员单位银行账户的开立条件、审批程序,明令禁止成员单位擅自开立不可归集或不可监控的非直联银行账户,严格限制成员单位在商业银行日终资金余额留存。同时,坚持奖罚并行,建立健全成员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情况和资金归集执行情况的奖励及问责机制,对严格按制度规定履行资金集中的公司及个人予以褒奖,对不按制度规定履行的进行相应惩处,确保制度落地见效。三是有效提升服务能力。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公司的金融企业,应以服务集团为宗旨,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资金集中管理工作报告制度,提升财务公司向集团报告的频度及层级,为督促成员单位落实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夯实基础。同时,财务公司应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以恪守金融服务定位,加强与集团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和联系,满足集团及成员单位的结算与投融资需求,不干预成员单位日常经营,主动提高自身的产品创新能力,更加有效地推动资金归集管理。

3.2建立有效的账户日常监管机制。一是源头审查成员单位银行账户开户必要性与合理性。争取集团公司适度下放对成员单位银行账户的审批权限,由财务公司负责并从源头把控账户开立的必要性及合理性。财务公司依据权限对成员单位银行账户从严审查、从紧控制,审查为不合理不必要的可直接驳回,审查同意后呈报集团,并由集团公司相关部门会审及总会计师审批办理,形成有效的成员单位银行账户审批管理体系。二是严格核定成员单位日终资金留存限额与审批权。集团公司应建立健全成员单位留存资金限额审批权限的相关制度。成员单位根据业务需要及账户性质向财务公司申报银行账户日终资金限额。财务公司根据集团公司授权加强对成员单位留存资金限额的审核把关,严控成员单位留存商业银行资金,做到“颗粒归仓”。三是加强成员单位银行账户的常态检查与日常监测。充分发挥资金监控平台作用,以集团为主线,财务公司与集团公司主管部门按期以现场检查方式对成员单位开展银行账户专项清理整治工作,重点关注成员单位不可归集、不可监控的非直联账户运行情况,以及各类银行账户使用不合规等情况。财务公司就检查情况向集团公司管理层作出书面报告,由集团公司下达责令整改通知和销户计划,提升资金集中管控水平。

3.3建立健全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一是建立银行账户的统计和分析监控平台。财务公司应与集团公司密切配合,建构信息化、网络化的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打造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平台。集团及成员单位所有银行账户均应开通网上银行,并赋予财务公司查询权限,以财务公司资金管理系统与集团资金管理系统实行“双轨并行”模式为依托,财务公司通过对成员单位银行账户全流程监控、大额资金支付风险预警、资金使用数据分析等措施,保证资金集中管理的高效实施。二是确保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成员单位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的资金信息系统操作,并将所有银行账户信息逐户、逐笔录入系统。同时,对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集团公司定期对数据质量实施专项检查,对问题突出的单位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督促其整改落实。三是培育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集团公司应高度重视信息化与资金管理业务的融合,做好信息系统平台的顶层设计与开发维护,并培育打造一支精通资金业务与信息化的专业开发、维护队伍,确保信息系统满足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进而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加强资金管理、运营和监控,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尹鸿燕.探讨集团财务公司资金归集模式[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1):119-120.

财务账户管理范文4

1、建立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财务核算制度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及实际结余反映不够全面准确,风险预警作用弱化建立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会计核算,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条件,最大的欠缺是反映的支出不全面。主要表现在没有将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支出项目列入支出,不符合会计核算的谨慎原则。如由定点医疗机构垫支的参保人员发生的应由医疗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基金支付的费用以及个人账户的应计利息等等;这部分支出被称为“隐性债务”。“隐性债务”在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和报表中得不到反映,只有在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实际结算和年终个人账户计息时才能体现支出,致使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医疗保险基金的负债及实际结余情况,人为地增加了基金超支的风险。

2、基金财务信息可比性差,容易误导管理者收付实现制以资金实际收付作为经济事项会计确认、核算的前提条件,不考虑基金收支的均衡性特征,使不同时期的基金收支很容易受到延期缴纳、延期结算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如:企业因破产等原因一次性预存的医疗保险费及部分企业按季度或年度预交的医疗保险费一次性计入基金收入;又如: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延期结算支付,也并不象会计核算中记录的那样没有发生支出等等。一方面是使会计核算记录的收入和支出严重失真;另一方面是使当期记录的收入与支出不匹配,从而使会计核算记录的收支数据在不同会计期间畸高畸低,致使会计核算无法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当期盈亏,更无法对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成果进行比较。

3、编制会计记账凭证工作难以完成会计制度规定:对于经办机构征收的确定归属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应计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收入”,实际业务工作由于涉及到职工个人缴费监管及个人医疗账户的分月注入计算,特别是赖以监管职工个人缴费的工资管理系统还没有与医疗保险业务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的对接,将收缴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分配为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收入难以按月及时准确的编制会计凭证。集团公司职工医疗保险实行“统账结合”模式,已经运行12年,参保职工从1998年医疗保险改革以来,参保职工近6万人,参保单位50多家。参保人员在统筹区内全部实现持卡就医、购药,医疗费用实行网络结算。定点医院18家。随着参保单位和定点医疗机构的不断增加,基金征缴量和医疗费结算、报销量相应增加,财务核算工作量猛增,虽然实现了会计核算电算化,但每月财务人员需手工录入多笔业务记录,不能自动共享业务数据,效率低,准确性差。

4、财务账面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结余与业务明细难以核对会计制度规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收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支出”均应按收入种类、支出去向和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每一位职工设置“个人账户”明细账。此项规定在实际工作中面对近六万参保人员是难以实现的,一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只能依靠业务程序中个人账户收支流水明细代替财务明细账。而业务程序每日上传的个人账户支出随时发生变化,个人账户注入根据新增参保人员的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业务管理程序与财务核算程序没有一体化运行的情况下,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总账与明细账定期核对的工作整体滞后。

二、医保基金会计核算改革建议

1、医保基金核算向权责发生制转换

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可以避免收付实现制在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工作中的诸多不足,增强医疗保险基金财务核算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客观地反映运行状况;还能有效地将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绩效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的责任联系起来,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医疗保险基金现在和未来隐性债务的信息,增强医疗保险基金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可信性和透明度,正确反映医疗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为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规避基金风险、实施稳健运作、制定长期的发展政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此外医疗保险基金改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对大宗的医疗保险费预收预支进行日常核算将更具合理性,可以有效地排除偶然因素对核算准确性的影响。

2、改革预收、延期支付项目的核算方法:

(1)对企业因破产等原因一次性预存的医疗保险费,实行递延确认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暂收款;(2)按期分配时,按本期分配额借记:暂收款,贷记: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等各收入科目。(3)对已经发生但延期支付的支出项目,先确认支出,借记: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支出、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出等支出科目,贷记:暂付款;(4)实际支付时,借记:暂付款,贷记:银行存款。

3、改革“待转保险费”科目核算方法

“待转保险费”科目根据能否确定归属建立明细账户,将经办机构征收的确定归属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计入“待转保险费”——已确定归属科目,月末根据业务程序分配数统一转入各分配账户。

4、稳步推进医疗保险业务软件与医疗保险财务软件的一体化运行通过与医保业务软件供应商协调,按照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口径生成数据,自动生成医疗保险业务相关单据,根据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规定,设定会计分录生成规则。直接引用医疗保险业务相关单据生成会计凭证,实现医保业务软件与财务软件的一体化运行,提高业务与财务的协同效应,提高医疗保险财务核算的工作效率。

5、拓展医疗保险财务分析的深度

财务账户管理范文5

关键词:集团公司;“资金池”;资金效益;资金安全

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特别是集团公司在资金管理上往往面临着不少难题,由于管理层级多,往往很难及时、准确、全面、完整的掌握经营过程中实时资金信息,监管效果大打折扣,导致在集团内部,想要在资金的统筹配置和风险防范上做出更多的管理却无法实施。集团公司通过“收编”各成员单位的资金管理权限,建立“资金池”管理模式,统筹资源配置,强化内部管理,既能提高资金效益,降低资金成本,还极大的解决了下属企业由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可能引发的资金安全风险隐患,有效地解决了资金分散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资金安全、效益和效率上的优势更加凸显。在集团公司推行“资金池”管理模式是未来大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财务管理领域是项值得实践和推广的创新举措。同时,本文也对“资金池”未来更好运营和发展,在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和风险防范上给出一些建议。

一、“资金池”运行模式

集团公司“资金池”的管理,主要通过集团财务管理部门实施,是集团公司借助网上银行和信息化管理手段,选择战略性合作银行,将各成员单位的资金集中归集到总部,实行内部结算管理。资金由总部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和统一使用,它主要内容是资金集中、内部结算、融资管理、支付管理等,其中资金集中是基础。“资金池”的具体操作模式是在集团公司范围内,通过在总部主账户下下挂子账户,利用承办银行电子系统,使两级账户产生联动,将二级子账户的资金通过联动的方式集中到主账户中的一种资金管控模式。该模式在二级子账户收到货币资金时,可直接归集到主账户中;在二级子账户需要资金支付时,可通过透支或主账户实拨资金方式,完成对外支付。集团公司“资金池”业务设置“法人账户透支、日间透支、日终清算、零余额管理、委托贷款、资金计价”等功能。业务功能可根据集团公司实际及承办银行业务发展进行新增和调整。

二、“资金池”运行准备

(一)明确职责分工集团公司负责“资金池”业务框架的搭建;指导成员单位“资金池”业务的开办、日常管理、变更、撤销等并在授权范围内对成员单位履行相关审核、审批职责;负责与承办银行“资金池”业务对接。成员单位负责本单位“资金池”业务的开办、日常管理、变更和撤销等相关工作。

(二)完成银行账户设置。“资金池”业务需要集团公司所有成员在同一家银行系统设置两级账户体系。在承办银行选定一个公司账户作为“资金池”一级主账户,纳入“资金池”的其他账户为二级子账户。一级主账户用于归集成员单位的上划款项或向成员单位拨付款项;二级子账户用于成员单位资金业务收支。

三、“资金池”具体功能

(一)实现法人账户透支功能。承办银行根据集团公司信用评级及资金需求情况(各“资金池”成员单位须提前编报月度资金适用额度,报集团公司备案),授予集团公司每日法人账户透支额度,由集团公司财务部在法人账户透支额度内分配或调整二级子账户日间透支额度。可将“资金池”内全部账户可用资金及法人账户透支可用额度之和作为整池共享额度,以共享额度为限额进行透支支付。

(二)实现日间透支、日终结算功能。当“资金池”内二级子账户对外支付,该账户可在本成员单位授权透支限额内进行透支支付,每日营业终了从主账户划转资金补平透支额度。(1)关于日间透支,是指二级子账户日间透支限额根据承办银行授权公司每日法人账户透支额度、成员单位资金需求及往来等情况,由集团公司财务部统一分配。各二级子账户应当在分配日间透支限额内支付,原则上不得超额度支付;超过分配日间透支限额又确需支付的,成员单位提请集团你公司审批,集团公司财务部根据支付业务性质,调整透支额度或实拨资金。各二级子账户当日未使用完的剩余透支额度当日作废,不得在次日延续使用。(2)关于日终结算,每日承办银行将“资金池”内各二级子账户于约定结算时间将实际透支金额与主账户进行清算。结算完成后,承办银行不再受理二级子账户支付业务,以确保当日余额为零。对于主账户资金未能补平透支额度的情况,由集团公司财务部和承办银行协商解决。(3)关于零余额管理。“资金池”内二级子账户日终余额始终保持为零。

四、“资金池”管理优势

集团公司内各成员单位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利益与集团公司高度相关,却又独立运行,特别是在资金运行中基于各自利益考虑,它们资金管理运行方式不尽相同,目标也不一致,存在不确定的安全风险。且由于资金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集团公司在资金的使用和调度管理上没有很强的控制手段。通过“资金池”,可以实现三大管理优势。一是强化集团内部管理。“资金池”集中了所有成员单位全部的资金资源,集团公司对各成员单位实施额度管理,通过资金的日常拨付和上划,就相当于掌握了成员单位的管理运行轨迹,实现了集团公司对下属成员单位经营管理最直接的延伸,是强化集团内部管理的重大有力举措。二是减少资金管理风险。下属成员单位在资金管理上不再拥有更多的决定权,由于“资金池”内二级子账户日终余额始终保持为零,所有控股子公司成员单位支付资金均通过“一级账户”拨款项完成,集团公司能实现对控股子公司成员单位资金支付的实时监控,相对于财务运营风险控制比较薄弱的成员单位来说,能有效防范资金风险,保障资金安全。三是实现内部资金效益、效率最大化。正因为“资金池”的管理模式,集团公司的资金可以统筹使用,相对于以前各成员单位资金分散管理,存在的“三高”(高闲置资金沉淀银行、高额借入短期借款、高资产负债率)现象能有效解决,如果成员单位有筹资融资需要的,通过集团内部决策,资金可以调剂使用,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相对于资金溢余的成员单位来说,也能取得不错的收益,而且因为内部划转,在资金划转效率、节约转款费用上也具有更多优势。

五、关于“资金池”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资金池”集中了体量巨大的资金,同时也意味着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为了促进“资金池”这种运行模式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顺、更远,需要在管理上不断完善,为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更高需求,为集团公司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更多助力。一是要不断完善“资金池”制度体系建设。随着集团公司“资金池”管理模效益和优势不断凸显,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采用这一模式,而且将会赋予“资金池”管理更多的职能,不断拓展它的业务范围,这将对“资金池”内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首要的就是它的制度保障体系必须不断更新完善,而且要更加科学、健全,才能保证体量巨大的资金管理安全、有效。“资金池”自身管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内部控制体系必然会不断完善,信息管理、决策授权、风险预警、风险控制、评价体系等框架也会逐渐搭建起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健康完善的管理控制模式,才能实现对体量巨大的资金有效管理。二是要做好“资金池”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目前“资金池”管理模式的提法很多,但在当前中国实际运行并不是很普遍,对大多数集团公司来说也不是拿来就能用的事物,从整个“资金池”框架搭建和指导成员单位具体实施及整体管理来说,并非一人就能完成,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支撑,需要良好的团队文化氛围,并且随着“资金池”业务不断拓展,在风险防范、分析决策等方面都需要配备更多的专业人才,培养一支“又专又红”的忠诚于企业的人才队伍是重中之重。因“资金池”管理着集团的所有资金,人员的综合素养至关重要,素养既包括专业素养,也包括品质素养,培养这样一支德才兼备过硬的队伍是重中之重,是运行“资金池”管理模式的首要前提,也是保障“资金池”持续健康发挥最大效能的重要条件之一。三是要做好“资金池”风险防范工作。“资金池”的资金在保障集团本级和各成员单位正常运营的情况下,极大可能存在一定的资金余量,如何管好和用好这部分存量资金是风险防范的重点。如若操作不当,极容易在投资决策、资金调度及资金管控等方面出现安全和廉洁风险。比如可能由于投资决策不当,会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情况发生;资金调度或管控不严,可能导致资金被挪用、侵占等情况发生。“资金池”所有对外调度的资金(对内是指拨付给成员单位),在安全控制和廉洁风险上有三点特别重要:(1)是对外调度资金是否经过充分的资金效益分析,是否有充分的风险预判,是否经过最高决策机构的审议通过;(2)是对外转出资金时,审批复核系统是否控制到位,监管预警系统的设立是否有效;(3)是资金外流期间,是否受全过程有效监管,是否有定期预警分析并传达给管理层,发生非正常情况时,是否有充足的预案将损失降到最低等。

六、结语

财务账户管理范文6

(一)资金的集中管理

资金的集中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境外账户和境外资金的管理。境外账户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账户的分级管理,将资金都集中存入账户中,将资金自动转存到与签约银行的离岸账户中。在针对企业各部门发展的所需资金,在对账户的资金进行划分,并且每个区域的资金都派专人进行管理,并且定期更换个区域的资金管理人员。境外资金管理则是针对海外石油项目的资金,体现在收支两个方面。境外资金实行的存限额的制度,这就需要企业的财务人员在管理时控制各项支出,在核实资金收入之后拨进结算账户进行统一管理。

(二)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

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指海外石油发展项目的财务人员由中央统一指派,这样才可以使企业的人员管理制度贯穿于公司的各个部门。

1、中央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一方面,海外石油项目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从中央的财务人员里调选调,这样就可以对各区域项目的财务人员进行统一的要求,便于企业财务人员的的管理;同时,便于在个项目之间财务人员之间工作定期变更时能够更快的投入到工作中。另外一方面,将海外石油项目的财务人员的奖惩以及职务的续聘,由他们在海外工作的业绩来评定,这种公平、公正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的刺激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境外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境外发展对财务人员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机遇,但是长期的远离家园,境外工作人员会逐渐丧失对工作的热情。针对这一问题,企业提出极具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对境外财务人员实行定期轮岗的管理制度,从而企业达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3、财务人员素质的集中培养。财务人员素质的管理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仅是针对财务人员工作素质的培养,也体现在这些财务人员增加对海内外各个国家法律知识和经济发展趋势方面的了解。定期组织企业的财务人员出国学习,让财务人员和企业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二、海外财务人员集中管理的作用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实行财务制度的集中化管理,对财务人员的集中化管理也逐渐重视起来,从企业的发展来看,主要起到以下三点作用:

第一、让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化。将企业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由中央的财务进行支出分配,增加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同时,在同一管理中可以减少资金的流动环节,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金的短缺问题。

第二、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对海外石油项目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缩减资金流动的中间环节,有效的减少了资金截留、资金挪用等情况的发生。

第三、进行合理科学的预算。这是财务集中管理最大优势之一,由中央对海外石油发展项目资金进行统一管理,明确财务的收支情况,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从而企业制定的预算和企业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三、结束语

财务账户管理范文7

关键词:国库集中收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一、国库集中支付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资金控制工作的开展

目前,各级事业单位均采用了集中给付的方式管理与配置国有资产经费,切实管控了国有资产的使用过程,实时追踪经费的走向,精简与优化了传统会计核算过程,降低了财务管理的费用,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成效。并且,启用国库集中给付模式,还能够充分避免各种违规领用经费行为的出现。

(二)有利于预算执行和监督

现阶段,我国经济尚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建设以及各种工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均离不开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与保障。因此,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给付模式,不但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能够提升内部运作质量。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需面向部门预算经费制定规范且细致的管理制度,从而提高经费利用率,全面凸显会计核算工作的功效,由此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库集中给付机制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人员能够正当且合理地使用公有资产,从而在确保部门财政经费管理质量的基础上,大幅强化自身对公有资产使用过程的监管力度。

二、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会计集中核算的变化

(一)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核算方式的变化

1.收入确认较过去的转变。过去,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方式是:财政部门向各单位划拨经费,单位在获得银行进账凭据后对收入进行确认。而执行了国库集中给付模式后,事业单位在得到了银行的到账通知后,需根据单据中注明的总额对收入进行确认,此类通知书大多是由国库给付部门授权银行下发的。2.财务处理方式的调整。各种机制下会计核算的财务处理方式存在差异。在传统的财政经费模式下,会计核算是以预支付的形式给付采购费用的,换而言之,事业单位需事先制定待采购产品的预算方案,向采购团队提供采购经费以组织招标或竞标,采购团队则应向中标的商家支付商品的费用。但是在集中给付模式中,商家直接从财政部门获取货款,采购部门也无需先支付后核算,仅需由商家提供产品的原始票据,由银行转发财政直接给付到账通知书。倘若部门购置的商品单价偏高,需先行给付适量的定金并在财务核算时对此定金做预支付处理。

(二)财务授权支付方式下会计核算的变化

1.科目设置调整。事业单位在具备了经费给付权限后,倘若需利用财政经费进行给付,仅需向相应的银行传达付款指令。随后银行基于接收的指令,利用事业单位的资金结余账户向商家转账。受托银行在支付款项后应即刻或在当日营业结束时,由人民银行核对金额,核对无误后,由人民银行向事业单位委托的银行拨付相应的金额。2.账务处理改变。事业单位应创建零余款账户并明确支付的限额,倘若需购置商品或服务,在得到授权付款到账的通知凭证后,按照当中提到的金额,借记为“材料”或“经费或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倘若需购置固定资产,则应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事业单位能够对零余额账户作提现操作,应借记“现金”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

三、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会计核算项目方面

尽管国内的事业单位并未对会计核算流程进行大幅地调整,然而因为实行了国库集中给付机制,站在会计核算的层面而言,有关项目必然将随之发生变化。首先,事业单位银行存款的财务核算项目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去掉了给付财政经费项目。其次,实行了国库集中给付机制后,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新增了财政应返还限额、零余额账户支付限额等项目,并且更为细致地论述了相关的明细类目。国库集中给付机制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同样应进行相应地优化和调整。

(二)银行账户管理方面

在未实行国库集中给付机制时,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大多有失规范,同时开立数个银行账户,其中部分账户的利用率较低。在执行了国库集中给付机制后,能够对事业单位银行账户进行集中管理,并且能够基于事业单位的运营现状,将所有的财政经费汇聚到国库账户内,由此既能够切实避免财政经费过于零散的问题,同时便于国家了解和追踪经费的使用情况,从而切实改善财政经费的使用质量

(三)会计监管体系方面

国库集中给付机制的不断普及,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机制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优化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下述三点:其一,国库集中给付机制有助于财政机关全面落实自身的监管职能,从而减少违纪或违法现象的发生。其二,广泛实行国库集中给付机制,能够有效地制衡事业单位的各种违规经济行为,从而高效监督财政经费地使用情况,加快财务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其三,国库集中给付机制从某种层面上改变了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项目和内容。

(四)财政部门控制资金方面

借助于对中间流程的精简和优化,财政部门能够动态掌握下级经费的走向,不但降低了时间和资金成本,同时能够切实防止有关人员利用中间流程滥用或侵吞财政经费。赋予财政部门更多的经费主动权,能够推动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战略的落实,便于政府集中管控和分配经费。中央财政集中给付机制的全面落实,能够深入优化和健全会计核算的工作职责,帮助财务部门全面履行自身的责任,强化部门的直接给付,并且能够增强对财务、财政和会计的监督力度,彻底根除腐败问题。并且,国库集中给付制度的执行,能够精简财政经费的划拨和支付流程,提升作业效率。财政部门应全面监督其他部门的经费使用动态,避免其擅自占用或侵吞经费。另一方面,需防止集中会计核算机制出现内部职责模糊、合作受阻或管理力度较差等问题。详细核实各项财政经费的用途和走向,保留每项经费的真实凭据。防止事业单位设置多个储蓄账户,彻底根除腐败现象,加强中央政府的管控力度。

四、完善和优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事业单位报表体系和内容

伴随着国库集中给付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和财务公开度的日渐提升,优化财务报表,丰富报表的形式和类目现已变成了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要务之一。一方面,需优化财务报表的内容,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类资产、债权和债务等项目,确保报表的完备和全面。另一方面,针对国库集中给付制度导致财政经费流量增加的问题,需设置现金流量表,从而充分且客观地记录现金的收支数据,便于部门动态追踪现金流的变化。最后,健全会计报表系统,核对财务数据,全面整理与核对部门内部的资产与债务信息,在财务报表中增加财务经营项目,从而准确预估部门的收支情况,丰富财务数据的类型。

(二)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对事业单位而言,要想全面改善财务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增强对预算的管控力度,进一步确保各类财务工作全面高效地开展。首先,需优化和健全现有的财务会计系统,合理且准确地研究与预估部门的所有开支信息,正确地分辨基本开支和具体的项目开支,严禁出现挪用项目经费以支持常规基本支出的行为,提升事业单位财政经费预算方案制定的准确性。其次,需加强财务内控能力,构建配套的监管系统,全面管控和追踪政府经费的实际走向,提升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公开性,强化对预算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同时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最后,构建完善的责任机制,落实到所有人员,清晰界定各个财务人员的具体职责和权限,提高财务部门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引导其端正工作态度,从而保证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推进。

(三)全面加强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

在全面实行了国库集中给付机制后,事业单位需切实秉承“缩短支付用时、规范支付流程、强化财务管控、便于监督管理”的理念,对财务核算管理过程予以规范和完善。一方面,国库集中给付机制的全面落实对政府财政经费的流转与使用过程带来了一定的改变,基于收付实现制度的财务核算模式的问题日渐凸显,无法保障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的新需求。所以,应在收付实现制度中运用权责发生制度,通过权责发生制度及时对事业单位的经费预算信息进行核对,同时基于真实的预算数据,确保经费的真实使用情况和核算结果相吻合。另一方面,健全单一账户制度,允许预算单位自行选定预算零余额账户的开户银行,明确基础结算账户,同时将事业单位履职时所产生的所有其他开支项作为财政专项管理的内容,从而保障国库单一账户系统能够全面管控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项目。

(四)规范会计入账依据

票据是财务结算的原始证据,因此加强对票据的管控力度,将有助于会计审计与监管活动的有序推进。一方面,构建票据集中管理体系,对票据的保存、使用、领取和违规处置等环节加以规范,保障所有财务开支票据的真实性,全面监督经费的使用状态。另一方面,强化票据的常规管理过程,针对票据执行月度结算与归口监管机制,财务部门以及相关业务团队需按时对票据进行结报,确保票据证据的完备、规范与真实,强化对零余额账相关票据的管控,对票据的使用过程加以规范。

五、结语

国库集中给付机制的全面落实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及相关决策的制定均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执行质量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效果,所以相关单位以及人员务必密切关注事业单位财政经费的走向,从而不断地提升财政经费开支的公开度。

参考文献:

[1]王晓梅.试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会计核算[J].财经界(学术版),2017(11)

[2]李彩花.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04)

[3]吴宇雷.浅谈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7(17)

财务账户管理范文8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国库资金额度退回;国库项目资金余额核对控制

前言

2001年3月财政部制定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财库[2001]24号),我国各地均启动了国库集中支付下的资金清算及零余额账户试点工作。自方案执行十多年来,各级行政、事业部门极大地提升了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率,政府财政加强了资金的有效监管,提升了宏观调控能力。十多年的国库集中支付实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碰到了若干问题。在此,笔者将对零余额账户方式下遇到的国库资金额度退回以及国库项目资金余额核对控制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对今后的工作带来积极的帮助。

一、国库资金额度退回

(一)存在的问题

国库资金退回国库零余额账户的处置管理有待规范。由于涉及到国库集中支付资金退回业务,尤其是退回以前年度额度业务,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操作流程,未用退回的国库资金会出现无法原渠道退回、恢复原有额度的情况,使我们在会计处理和资金使用上造成诸多困惑麻烦。在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经常会遇到资金支付后因某种原因又退回到零余额账户的情形。按照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规定正常情况下零余额账户的余额应为零,当支付资金因某种原因发生退回时,如果不能及时、合理、准确地进行账务处置,必然影响零余额账户的管理使用。从理论上讲国库集中支付零余额账户资金支付后,发生退款应原渠道退回到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由于国库资金退回国库账户财政部门没有执行细则,所以目前各地区、各预算单位的做法还不够统一。

(二)分析问题

预算单位国库支付业务包括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业务,直接支付方式下退回资金会直接退回国库单一账户。现就工作中常见的授权支付额度国库退回情况分析如下。1.现金国库额度退回。教职工预借差旅费、耗材、打印费等暂付款,余款以现金方式交回国库。如果日常现金业务量较大,预算单位多采取以实有资金账户取备用金进行垫付,定期归集后再按国库类款填写现金支票,从国库账户取现归还实有资金账户。因国库管理制度对此没有明确规定,所以余款退回时预算单位无需对应,无论是当年还是以前年度余款退回均不影响定期归集金额,各预算单位不需要特殊处理。随着各高校财务电子化程度提高,网上银行业务普遍推行,预算单位现金业务逐渐减少,国库现金支付金额可能不足以冲抵退回余款,国库退回业务问题逐渐显现。2.银行国库额度退回。银行国库额度退回情况主要区分退回的预算年度,包括:退回当年额度和退回以前年度额度。退回当年额度时,预算单位需填写《国库集中支付资金退回清单》,并标注退回的是当年的哪一笔业务,银行将款项退至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如果发生退款时预算单位不能明确初始汇款,银行则只能将退款当天再次退回对方单位。国库退回以前年度额度时,理论上如果发生国库集中支付资金退回,只要涉及的是以前年度支付资金退回,不管何种原因导致的资金退回,都应及时将退回资金从零余额账户退回到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这种处置方式,必然影响各预算单位的上年决算报表财政结余资金数额,而且影响财政部门国库额度的当年返还数额,所以许多地区国库银行国库系统未开通以前年度额度退回功能,预算单位需要自行向上级主管部门提请处理意见,手续繁琐不便操作。而实际操作中预算单位多采用自行处置的执行方式,常见方式为开具支票直接转账汇出或提取现金的办法,退款直接转入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甚至有时存在直接开具转支不做账务处理的情况,不仅违背了财政部不得将国库资金转入单位实有资金账户有关规定,而且在内控层面也留下隐患。

(三)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对于退回国库以前年度额度处置,应区分不同情况制定相应政策。退回资金如果是教职工暂付款余额退回,可通过全面执行公务卡政策,先个人公务卡垫付再财务报账支出予以解决;退回资金如果是因为收款单位的账户名称错误、账号错误、开户行错误、账号户名不符、账户状态不正常等原因而发生的资金退回,需要重新办理支付的,预算单位可采用于退款退回当日按正确信息重新汇出,贷:国库银行存款(红字),贷:国库银行存款(蓝字);退回资金如果是因为合同执行变更、学生实习经费借款不确定性、重复汇款等原因发生的资金退回,应由财政主管部门依据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资金等管理办法,严格布置执行退回制度,将款项收回至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单位在收到退回款项时,不应人为冲减当年的财政补助支出,而应增加上年的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借:国库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贷: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从而体现国库管理工作的实际意义。同时,财政主管部门还应完善财政国库银行系统,统一开通各银行的以前年度国库资金退还渠道,简化各预算单位提请财政主管部门办理事项手续,从而便于各预算单位的贯彻执行。

二、国库项目资金余额核对控制

(一)存在的问题

各预算单位在财政部门国库资金新监管模式下,对国库项目资金余额控制管理水平亟待提高。2016年财政部为进一步强化对财政国库项目资金监管,调整了国库项目资金的额度拨付方式,通过“预算信息关联号”标识区分国库项目资金各具体明细项目,并要求各明细项目之间不得串支、超支。新政策执行第一年就出现有高校国库项目资金余额串支、超支情况;新政策执行第二年,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十数家大学国库项目资金存在超支问题,被财政部、教育部多次点名,并严令即刻整改。

(二)分析问题

2016年以前,财政部国库项目资金额度均按(205)、(206)等大类进行总量拨付、总量控制,各高校账务系统均只设置(205-高等教育)、(206-科技实验室、206-科技其他)等银行科目对应大类。2016年,财政新政为了消除各高校年度决算报表中人为调整财政结余资金账面余额的现象,提高财政国库项目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通过“预算信息关联号”标识,明确国库项目资金各具体明细项目额度。这样各高校年终决算报表中列示的财政各专项资金账面结余,均可通过国库银行实际结余进行一一对应,对各高校报表进行勾稽检查。这项措施对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核算管理、国库资金使用及账户核对管理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政策执行后,各高校因为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数量众多,不可能在账务系统中逐一设置银行科目对应,故无法通过账务系统的银行科目控制各项目资金的银行存款余额,常常出现项目串支、项目超支现象。以某教育部重点高校为例,2016年底该校财务前台核算人员报销一笔工程审计费时发生串户,致使该校国库项目资金其中的一明细项目发生超支。2016年底教育部共有三所高校发生国库项目资金明细小项超支,被教育部点名批评。2017年教育部国库项目资金额度返还推迟至6月份,影响极其重大。2017年底该校财务前台核算人员,误将已处理过的国库银行重汇业务,再次进行账务处理。贷记:国库银行存款(红字),贷记:国库银行存款(蓝字)。国库项目银行科目人为增加,致使检查国库项目平衡的功能无法实现勾稽控制,又造成国库项目资金明细小项发生超支。另外因为财政部国库银行系统不具备控制国库项目明细小项银行余额超支功能,如果银行工作人员发生误操作(例如,申请支付额度时填错国库支付码),预算单位根本无法控制,这类情况会使预算单位国库财政资金项目超支、串支的控制面临极大困难。

(三)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