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总结范例

博士毕业总结

博士毕业总结范文1

在长学制和高科学素质的宏观背景要求下,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是近十余年来出现的高层次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毕业实习开展课题研究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微生物学教研室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的带教和指导进行了分析。

1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特点分析

1.1学制的由来和培养模式国内数家医学院校开展了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教育,其宗旨是面向基础医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这改变了基础医学人才长期依赖招其他专业毕业生再重新培养的模式。开设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解决了基础医学的师资问题,可以在医学院校里培养精通医学和理化学科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了基础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模式的接轨。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分成四个阶段:前两年在综合性大学培养,学习数理化等基础课程;然后,回到本校后进行两年医学专业基础的学习,其中包含三个月的科研训练;第三阶段为临床实习阶段,学习临床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约一年半;最后一年半返回基础医学专业完成毕业前研究实习任务,拿到科学硕士学位。本教研室自从1997年至今共指导毕业实习学生25名,其中19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在高校任教,占76%,有6名学生进入疾控中心和医院的检验科工作,占24%。可以看出,培养的大部分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成为基础医学院的师资力量。

1.2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毕业实习包括学生学习、参加课题组的课题讨论、开展课题研究等活动。毕业实习是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增强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1]。毕业实习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是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重要时期,也是建立学生职业道德、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2基础医学七年制学生特点分析

2.1学生素质特点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入学成绩高,生源质量好,有在综合性院校学习数理化基础的经历。学生思维较活跃,科学素养高,具有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挑战权威。整体上学生擅长理论分析。另一方面,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如有些同学容易骄傲,但遇到挫折则会气馁,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指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向老科学家学习客观、严谨、求实和刻苦钻研的品质。指导教师要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醒可能出现的问题,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的研究尝试。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自主性强的学生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工作,自主性差的学生实行博士研究生带教的模式。指导教师需要阶段性地监测学生的课题研究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关注程度和辅助作用直接相关。但是,这也给指导教师和课题组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2.2知识结构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属于科研型人才,科研综合素质突出[2]。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具有精和专的特点,适合从事某一医学专业的研究,尤其是基础学科,而不适合临床主干科室的工作。这是因为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时间短,医学专业知识背景较弱,毕业生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的广和博的特征。尽管本教研室毕业的基础七年制学生的24%的学生从事临床辅助科室的工作,但还是面临医学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这也是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办学目标(面向基础医学师资培养)所决定,很难解决。学校开设的面向临床医师培养的临床七年制能很好地解决医学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3]。

3毕业实习的指导模式

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前的一年半时间为研究实习阶段,目标为达到硕士毕业要求,对发表文章不作硬性要求。在实习前,需要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后,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实习。此时,转为所在学生年级和教研室的双重管理。在实习的开始阶段,由教研室统一组织为期两周的入科培训,包括科室管理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培训、仪器使用培训和知识产权培训等。对于病原生物学专业来说,生物安全培训是培训的重点[4]。经实验室主任考核合格后,填写入科登记,并领取许可证进入实验室。

3.1个性化的讨论式实习指导针对每一位实习学生,进行专门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一个系统的研究方案,把前期背景和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提炼出来,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这个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导师有针对性的实习指导,与学生共同讨论并逐步确立课题,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习过程中,一般由导师指定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带领学生开始熟悉课题组研究,此时,学生主要是熟悉课题组研究方向,逐步参与部分实验操作。在一个月后,导师、高年级博士生和七年制学生共同讨论,在确认实习学生的现有状况和感兴趣的方向后,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进展共同制定研究计划。毕业实习的研究计划与高年级博士生的研究发展方向形成高低搭配的互助模式。在随后的资料查找过程中,高年级博士生参与实验分析,以解决宏观性的背景资料的知识支持问题。在第三个月结束时,完成开题报告,开始实验研究。

3.2课题组支持模式为每位基础七年制学生建立一个支持小组,包括指导教师和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通过建立这样一个研究辅助平台,弥补了学生能力素质的不足,较好地解决了深入研究所需要的医学复合素质。同时,在具体实验上,将一名博士和一名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分配为一个研究方向,两人需要有总体研究计划和阶段目标,阶段性地向导师汇报进展和成果。这样两人形成了一个发展共同体,两者实验研究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共同前进。我们在实践中觉得这种实习模式的研究效率最高。在实践中,学生的研究效率提高,创造性得到发挥,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通过七届学生的实践,毕业生均在省级或部级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著,超标准完成了学校规定的研究目标,其中一位同学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课题设计大赛一等奖。这都源于在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上做好了统筹规划,在宏观上完善了课题组的支持机制。

3.3研究课题的选择课题选择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强调“点”而非强调“面”,不适合选取需要很强背景知识的尖端课题和系统性强的复杂课题研究。这时就需要在指导教师亲自指导下,开展有针对性的可把握的创新性课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发挥基础七年制学生创新性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学生容易突发奇想,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尝试打乱或者否定既定课题研究和实验方案,导致课题组的实验计划受影响。#p#分页标题#e#

4存在的问题

4.1毕业要求达到的标准问题基础七年制毕业学生从事研究的时间短,学校对学生毕业没有发表文章等硬性要求,导致毕业学生在成果方面两极分化。一方面,自主性较强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要求较高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了同期硕士毕业标准;另一方面,自主性较差的学生没有成果,学位论文的水平较差。毕业标准如何要求成为难题。我们发现,基础七年制毕业实习的时间和硕士研究生相比偏短,如果要求过高,则学生负担过重,而且指导教师和课题组承担了过多的压力,出现了一个学生身后跟着一个专业支持组的模式,影响了课题组的正常研究工作。如果要求过低,则获得硕士学位的门槛偏低,不利于该学制的健康发展。

4.2增加实验研究的时间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短,导致学生潜力不能有效发挥,现有的一个解决办法是增加实验研究的时间,这也就是近年出现的基础医学八年制[5]。在具体实施上,增加实验研究时间,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同时,提高毕业要求标准,达到或超过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在试行中发现效果很好,解决了七年制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通过延长研究时间,提高毕业标准,发挥了学生的最大优势,也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

博士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在国际工程教育方面,工程教育认证既是一种通行的的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完成工程教育国际化和工程师资格国际化认可的必要基石。工程教育认证,在我国是由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召集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的职业学会、协会,一起对工程类方面的专业进行的一种合格性评估。认真贯彻围绕学生、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认证理念,针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应该从多角度、多方式出发。在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过程两者的考察中,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要重视在毕业时能否达到标准。在工程专业发展进程中,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南京工业大学(原南京化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简称“过控”)专业身为始建立于1958年的“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历经将近60年的发展和建设,在科研和教育成果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81年,专业支撑学科“化工过程机械”获得硕士学位授权;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在当时众高校中,是最早拥有本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2003年设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设立动力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从1961年首届毕业生走上社会,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4600多名本科毕业生和10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活跃在机械、石油化工、能源、环境、冶金、建材和军工等领域,为国家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本科毕业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杰青2名、长江学者3名。

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特点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简称“过控”)以机械工程为基础,融入过程装备、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和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塑造拥有过控专业知识以及工程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化工设备的设计、生产、制造相关技术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融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和控制工程于一体的复合、交叉型本科专业,体现了现代工程技术日益综合的特点。“过控”专业作为“化—机—电—材”一体化的多科型、交叉型专业,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比如在石化,冶金,机械,建材,环境,食品安全等,本专业在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首先,能源,石油,动力,化工等这些支柱产业支撑国家命脉,而这些产业发展需要过程装备与就控制工程的支撑。过程装备与就控制工程为支柱产业提供具有先导性的工艺过程和先进的控制技术及装备,保障其相关行业的稳定发展。其次,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第三,纵观我过石化行业装备的发展历程,从起初引进国外整套设备,到引进主要设备,再到关键核心设备,到相关辅助设备的国产化。其中经历的每一次发展变革,都倾注着过控专业人员辛勤的付出和不断的创新。在今后的引进、吸收、创新和发展中,本专业将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专业认证过程与方式

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由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颁布),程教育专业认证主要包括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考查和形成认证报告这三个阶段。首先认证学校应向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递交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书,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一、申请认证学校与专业概况,二、专业基本状态数据表,三、本专业培养方案(请见附件),四、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工程教育认证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撰写和提交自评报告。在接到学校的自评报告后,秘书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应与学校协商并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目的是核实学校所提供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且能够去考察学校中的其他未在自评报告中体现的情况。会晤学院(系)负责人及专业负责人、教师、学生、用人代表及毕业生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审阅,对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条件的审查等,都是专家组在进入学校所要考察的重点内容。在整个认证过程中,不对学校进行任何横向比较和评价,只是针对所要认证的标准能否达到要求进行判定。其达成度包括P、P/c、P/w、F。P表示本项指标已经达成;P/c表示本项指标已经达到要求但是在下一次进行认证时可能会出现负面的变化;P/w表示本项指标基本上达到要求但会在某一环节存在弱点,可能会对学生达到预期有负面影响;F表示认证方无法提供可信的材料证明该项标准的要求能够达成。专家组在进行现场考察后,在规定的15天之内,要撰写并提交现场考察报告。接下来专业认证委员会会对“现场考查报告”、“自评报告”及“学校的反馈意见”进行审核,并且给出认证是否通过以及相关建议。“不通过认证”、“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这三部分是认证委员会对校方做出的认证结论及建议。认证方提交认证结果,再由审议委员会审议,最后由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审议结果。

三专业认证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通过说、做、证这三个环节,对学校的投入、资源、过程进行考察,对学生的培养是否达到要求进行判断,最终做出认证结果。“说”就是说明,具体指所要求认证的专业要对自己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毕业要求等清晰明确;“做”就是执行,具体指所有的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毕业要求来实施,而且要对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状况进行跟踪式评估;“证”就是证明,具体指专业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来证明自己达到标准。因此专业的“说”“做”“证”必须一致。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确立了“立足江苏,面向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过程工业发展”的专业定位。结合工程认证标准,制定本专业毕业生几年之内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1)具有从事过程装备特别是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检测与管理的能力。(2)熟悉机械加工过程及机械设计方法、设计标准。(3)具有对先进过程装备及其成套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4)具有良好的经济、安全和环保意识,能正确认识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5)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及国际视野,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结合工程认证标准中的12条毕业要求,制定本专业12个毕业能力要求,如能力(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了解过程装备与控制的创新设计方法,具有对先进过程装备及其成套技术进行初步开发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考虑安全、环保、伦理等制约因素。

四总结及思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学校在谋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人才保障机制;同时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自身素质的提升也离不开良好的人才保障机制。对控制专业市场和确立专业地位需要工程专业准入制度与认证制度相关联为其提供基本“门槛”。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推进了高校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推动了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使毕业生可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同时为我国的工程师走向国际市场,得到国际认可奠定基础。当然和已经发展几十年的国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比,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探索,但是随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顺利实施和发展,未来的专业认证会更加成熟。因此,对于逐渐趋向国际化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积极面对,对工作经验要不断总结,对认证结果的使用和持续性改进更加重视,将会使我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对学生的技能、知识、道德标准进行规范,在工程专业领域为其提供前瞻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2]陈文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7):29-32.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C].2014.

[4]南京工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认证自评报告[C].2014.

博士毕业总结范文3

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在欧美发达国家历经多次变革与调整,已发展得相当完善。为此,通过比较欧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体系,找出其共有的特点,必将为完善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提供重要启示。

一、欧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体系

尽管世界各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各不相同,但总体上讲大致可分为两大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和以英法为代表的欧洲模式。美国的医学教育模式是西方医学教育的典型模式[1],实行本科后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体制,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特别重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2]和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3]。美国学生报考医学院一般有以下要求:高中和大学时期各方面发展均衡;在与研究人体机能相关的课程中有良好的表现;完成综合性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已经获得学士学位;具有良好的学术表现,特别是具有较高的平均绩点分(GPA)(一般为3.5—4分);参加医学院入学联考(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并取得优异成绩。此外,还要向申请学校表明自己有学医的志向,乐于助人,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技巧,同时要有教授的推荐信[4]。符合上述要求后,由医学院校独立进行新生录取。因此,美国医学教育起点高,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英国的医学教育与医学学位体系尽管比较复杂,但出入灵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培养目标明确,医生职业定位清晰,结果使其90%的毕业生走上了医师培训道路;另外,硕士、博士专业学位与研究型学位明确分开,侧重对临床能力的考核和临床资格的认可,而且与毕业后教育———临床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颇具特色。

亚洲地区受英国影响较大,印度、东南亚、中国香港地区的医学教育都采取了与英国相似的模式。法国的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具有学习难度大、竞争性强、淘汰率高、注重临床、注重自学能力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特点[5]。与英国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特点。法国的医学教育有以下特点:(1)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具体,与PhD的培养完全分开,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也不相同,学位也不同。(2)第三阶段的学习培训由院校组织和考核,把临床学习和住院医生(全科和专科)培训结合起来,形成了由院校一体化实施完成医学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6]。(3)筛选严格,学生进入医学院后通过两次国家会考,绝大部分的学生被淘汰,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最终成为专科医生。德国医学教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曾经培养过世界上最优秀的临床医生,其特点为治学严谨,注重能力培养,办学质量高,实行“精英”教育。德国医学教育体系的特点包括:(1)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与欧洲其他国家相似。(2)学校内医学教育完成时可获医学博士学位,即将医学博士培养融入6年医学教育之中,这又与美国模式相似。(3)住院医生培训与学校教育完全分开,属毕业后教育,但学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和严格的医师准入制度有很好的衔接。

二、欧美医学教育体系与我国医学教育的比较

(一)欧美医学教育所呈现的共同规律

综观欧美发达国家医学教育体系,虽各国情况不尽相同,却呈现了许多共同的规律。

1.每个国家都有统一、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这些体系首先是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再者是从招生政策与生源要求、学校内教育与毕业后职业准入及基本职业技能培训、本科教育与学位授予体系、培养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时间分配都有明确的规定和严密的对接,形成医学教育的完整体系。

2.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学制都在5年以上,基本的、单纯的医学教育至少需要4年。

3.无论医学学位是多层次的,还是单一层次的,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是严格分开的两套体系,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评价标准。

4.尽管具体做法和管理体制各不相同,但都有严格的毕业后住院医师培训或注册前医师培训与学校内教育严密对接,都有严格的医师职业准入制度。5.统一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是由相应的完整的制度或法规体系来支撑的。例如,在美国是由行业组织制度来规定的,如全美医学院校资格认证委员会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LiaisonCommitteeonMedi-calEducation,LCME)评估认证医学教育资格,美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NationalBoardofMedicalEx-aminers,NBME)组织全美医师执照考试(USMLE),美国医学学科理事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负责全美统一的各专科住院医师培训与资格证书的颁发;在英国有相当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如《明日医生》(Tomorrow’sDoctor)和《良好的医疗实践》(GoodMedicalPractice)对学校的医学教育、学位授予和行医必备条件进行了规定,《医学法》(MedicalAct)对医师注册制度进行了规定;在法国,1984年法国政府立法制定的《新博士学位》规定了现代法国医学学位授予,1988年颁布的关于第三阶段的医学教育的改革法令,规定了全科医师教育和专科医师教育及其学位授予;在德国,《医师从业条例》则对医师的准入条件,包括6年制大学医学教育计划进行了规定。

(二)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差距

我国大学的医学教育与国外有所不同。在我国,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后,根据志愿就有资格进入医学院学习。除西部地区和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少量三年制医学专科教育(不授学位)以外,我国大部分医学院实行本科教育(5年)和以本科为基础的硕士教育(3年)、博士教育(3年),部分院校还开办7或8年长学制医学教育。但是,我国在医学教育体制中没有一个完善的会考制度,不能对在校学生进行筛选,绝大部分学生只要通过学校每门功课的测试,就能拿到医学本科毕业文凭,从事医生职业。五年的本科教育中,基础教育2年半,临床课程学习包括见习1年半,实习期1年。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和见、实习内容基本按照国家统一教学大纲执行,各医学院校缺乏相对的自主权。近年来,国家批准在一些学校陆续开设7年制或8年制医学教育,增加了学生临床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基础和临床科研训练的时间,并要求完成一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学位论文,毕业时可授予硕士(七年制)或博士学位(八年制)。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有以下特点:(1)学制和培养目标要求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反映了我国的医学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高度不平衡的现状的适应性;(2)5年制本科教育基本要求全国的统一性,规范性较高;(3)学校内教育包括了实习1年,有利于促进从医学生到初级医生的过渡。但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也存在缺陷:(1)长学制(7或8年)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尤其是8年制的培养目标更是众说纷纭,承载了太多的要求,这对于长学制医学教育标准和评价体系、制度的建立与实行极为不利;(2)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有制度和法律法规保障的毕业后教育与医师职业准入制度,学校内医学教育与正在探索建立的毕业后教育、从业资格准入之间缺乏恰当的衔接;(3)虽然也建立了专业学位制度和学术性(科学)学位制度,但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并不一致,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目标、规章,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对学位所反映的职业资格的认知不一致,导致两种学位体系的混淆;(4)医学教育与其他专业高等教育之间缺乏融通的接口,长学制医学教育尤其如此(被称为“七年或八年一贯制”),不利于学生合理地流出或进入;(5)我国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5年制模式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主流模式相比还有差距。#p#分页标题#e#

三、欧美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启示

(一)欧美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启示

认真分析国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医学教育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医学教育必须反映并服务于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多层次、多样的,医学教育也应该是多层次、多样的。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和地域大国,社会经济发展高度不平衡,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更是呈现了高度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在构建我国医学教育体系时必须充分反映这一点。毫无疑问,不同层次医学教育必须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但首先必须设置和明确全国统一的医学教育最基本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其中必须充分反映医生职业的岗位需求,切实保障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模式明确相应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学位授予和后续衔接的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

2.不可否认,美国模式是世界上公认的比较成功的医学教育模式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成功模式。欧洲的医学教育模式也是比较成功的,也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之处。中国具有与美国完全不同的国情,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高度不平衡,高等教育资源,也包括医学教育资源还很不丰富,因此不能完全照搬美国模式来构建中国的医学教育体系。我们应该博采众长,应该从国家的整体实际出发,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选择。

3.医学教育的基础是高中毕业还是大学本科教育之后,其学制是七年还是八年,并不是影响医学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决定因素,甚至不是很重要的因素。重要的是医学教育本身的目标;各个关键环节的完整统一,包括学校教育、学位授予与职业要求的衔接,职业准入制度和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如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制度的完备等。

4.医学教育是一个统一的体系,涉及学校内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终身教育。必须通过顶层设计,构建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有政府主导下的教育单位与社会、用人单位即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协作互动。不能割裂医学教育的不同阶段,尤其不能任由高校自说自话、孤芳自赏,脱离社会现实。

5.尽管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分支,但正越来越显著地回归大学教育、融入共同的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以人为本,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给学生更多的教育选择权,使学生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潜能,这些现代教育原则同样应该在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得到尊重和贯彻。

6.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项涉及国民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重要的公共产品,医学教育为其提供了技术人才的支撑。因此,政府应对医学教育承担起主要的责任。政府在医学教育制度构建与完善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充分体现社会意志。

(二)对完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议

1.关于学制与培养目标定位。5年制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比较规范成熟的培养模式应予保留,同时它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通科医师。多年来的实践证明,5年制培养出来的医学专门人才具有基础扎实、适应面宽的特点,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面向基层医疗单位择业,这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人才支撑。5年制也有学制偏短,学习和训练不够到位的缺陷,但仍不失为我国将来医学教育主流模式的基础。在毕业后教育制度确立并完善的条件下,对5年学制作适当的延伸,可能更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而8年制医学教育作为我国在长学制医学教育方面进行的探索应当予以正确的总结和梳理。如果说5年制本科教育是用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保障,8学制医学教育则是与高等医学教育精英化的国际趋势接轨。无论5年制8年制都必须符合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8年制的特别之处似乎在于较扎实的基础,初步具备向专科医师发展的基础。

2.关于学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建立起制度化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制和标准要求明确的医师执业准入制度,理顺两种不同类型学位(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与执业准入及职业层级的关系是当务之急,其意义远大于推广8年制医学教育。我国需要教育部门———医学院校和卫生部门———医疗卫生单位通力合作,研究协商,构建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实现学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职业准入之间的无缝对接。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博士毕业总结范文4

根据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的,人格—职业匹配理论即职业兴趣理论,并发展成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在他看来,在人的一生中面临许多选择,而职业方面的选择是人生选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体人格的展现和延伸,择业者总是努力寻求与自己人格类型相适合的职业。这种理论有利于引导个体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减少职业选择的失误风险。

二、考研的投资回报率

投资回报率:萨哈罗普勒斯(世界银行高级教育经济学家)指出“,回报率”就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对成本和收益的一种总结,回报率用年收益(百分比)来表示:投资回报率(ROI,ReturnOnInvestment)是指企业税后净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投资回报率(ROI)=净利润/投资总额×100%。考研的投资回报率,与其他投资回报率的含义十分相似,指考研投入的精力,通过对成本和收益的总结,计算在不同时间点上考研的成本和收益比,用年收益来表示该概念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以上含义为本文总结文献并根据实际研究的内容所做出的粗略定义。借鉴投资回报率公式得出考研投资回报率公式:ROI=收益/成本×100%。根据上述投资回报率公式,考研的成本是三年的时光、宝贵的精力、学费和生活费用等。收益是比如我们能够享受到更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能够有更好的社会地位,更好的发展前途,而不是把工作变成一种谋生的工具。考研与就业的辩证关系是一个ROI问题(如图3.1),用一个坐标系来对这个投资回报率做个分析。横轴受教育时间的长短,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纵轴是用人单位对我们应聘时的学历的认可程度。中间的抛物线是读研究生的投资回报率。

三、与工商管理专业相适应的工作类型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现在根据所学的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笔者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上的工作分为四种类型。

1.学者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强,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的特点,也是高学位要求型工作。比如学术型的工作:专家、学者、大学教师、科学研究、设计研究、创造开发人员。如果你想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最低要求学历是硕士、博士。在这种情况下,本科学习阶段ROI几乎是零,因为不可能成为学术型人才,也得不到回报,你一定要读到博士后才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2.研究型工作:这类工作大致包括经济金融分析、市场研究、证券投资、IT软件和硬件开发、产品和技术研发(R&D)等。这类工作的最低要求学位是硕士。(如图3.1:第二条曲线),我们发现它在硕士阶段明显比本科阶段陡峭,从图中看出它的ROI曲线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而提高。因此我们把它定义为“研究型工作”。

3.常规型工作:是职场中最常见的工作类型。大学毕业生中70%左右的人从事此类工作。这类工作对学历要求相对较低。它的抛物线开始是陡峭的,也就是ROI较高,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开始变平。与学历相比,他们更加看重的是综合素质的高低、喜欢竞争、敢冒风险、善于沟通、控制他人来达成组织目标、具有领导才能、忠诚可靠等软件素质。这类工作大部分是人力资源、市场调研、销售员、财务会计、行政办事人员等岗位。

4.实际型工作:这类型的工作对学历要求较低,学历高的毕业生在这样的单位工作不安心,认为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流动性大,不利于企业的稳定。这类人员一般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喜欢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强的工作,技术含量比较低,等等。比如,饭店服务员、物流公司快递,当然不应该根据工作类型区分人的高低贵贱。

四、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1.大学生应踏实走好每一步:很多大学生都在“读研还是这找工作”这个问题上纠结,浪费了很多时间,而忽视了如何使自己的人力资本得到增长。不管你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这才是找工作的核心问题。

2.给自己一个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本科生毕业直接就业的话,你就会失去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成本。

3.提高对职业的认知:对于职业的认知,多数学生还停留在薪酬与福利这个因素上,职业定位更多地是物质上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可得,人们在满足低层次需求之后才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4.提高自我认知。个人兴趣和爱好作为另一重要因素,对于大学生考研还是就业规划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霍兰德的理论表明,个人兴趣对未来选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博士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问题;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且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环境保护人才的责任。本科毕业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本科期间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1],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大学期间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能力[2-5],是学生走向社会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一次演习。环境工程毕业设计主要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自然科学知识、查阅文献以及综合利用专业知识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深造打好基础。此外,作为我国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大力推进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积极申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因此,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毕业前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训练的检验,可深入理解和落实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6]。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的目标。通过毕业设计可使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利用理论知识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进行解决,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完成知识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毕业设计来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也是应用型本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毕业设计时间紧张、学生积极性低、毕业设计内容难度不一、毕业设计过程监管力度弱、教师指导水平参差不齐等实际问题,导致毕业设计质量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因此,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执行情况,本文分析了毕业设计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开展提供参考。

1毕业设计现状及问题

1.1毕业设计时间安排问题

大部分高校将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而这一学期是学生确定工作和研究生复试准备的时期,因此形成了就业升学与毕业设计前期冲突。在毕业设计前期,大部分学生将精力花在找工作或者工作实习上,以及考研复试的准备上。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度不高,导致前期毕业设计进度缓慢,效果较差,到毕业设计后期为赶进度,学生应付了事,导致其毕业设计质量较差。由于学校及学院对毕业生就业率和升学率非常重视,因此学生忙于找工作及准备研究生复试与指导教师期望的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形成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1.2毕业设计内容质量问题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来说,毕业设计开展方式不一,一般可分为两类:实验类和设计类。对实验类毕业设计来说,学生的实验技能基本通过本科学习期间相对简单的化学实验课获得。因此,大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实验技能及素养,在毕业设计实验过程中无法达到指导教师要求的实验水平。此外,由于毕业时间较短,指导教授给学生下达的实验任务一般较简单,创新性不强。最终导致实验数据质量相对较差,毕业设计深度不够,毕业设计成果不理想。以我校为例,环境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题目多为污废水处理工艺设计,选题较陈旧。学生对不同的污废水处理工艺理解不够透彻,针对不同的污废水类型,采取的工艺类似,因此导致部分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着重复的设计内容,CAD图纸相似的情况。在设计计算方面,学生习惯性地根据教材中的案例对构筑物进行计算,未考虑实际施工情况及未选用合理的国家标准或规范进行设计,导致部分构筑物设计计算结果脱离实际[7]。学生在CAD图纸绘制中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图纸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方面还有待提高,例如构筑物的结构和空间布局绘制不清楚、不准确,构筑物尺寸标注不规范或缺失;图纸比例尺设置不合理,图纸说明及字体大小及样式不统一;平面布置图中构筑物的布置以及高程图中构筑物的标高设置太随意,不切合实际。此外,学生提交的设计说明书常常存在着字体格式,段落行距等不统一,页眉页脚设置错误,表格形式不按照三线格要求,表头排版有误等问题。说明学生对word等基本的文档编辑软件使用的不熟练,基本功较差。除格式错误外,设计说明书中引用的相关国家规范标准不够准确,或相关参考文献年代较远。因此,学生对自己毕业设计课题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发展前景以及其他环境工作者的研究成果等不甚了解,无法针对自己的毕业设计内容进行有效地分析以及提出自己独立的想法[8]。说明学生文献检索能力较差,因此,其毕业设计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其课题的创新性。

1.3教师指导问题

大学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外,还面临着职称晋升的压力,因此教学和科研压力大,毕业设计期间指导学生的时间有限,教学科研任务与毕业设计指导之间难平衡。部分教师对毕业设计内容重视程度不高,给学生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书课题雷同,选题陈旧,课题重复程度高。因此,学生可通过网络搜索到相似的设计资料,给了学生抄袭的机会,从而无法检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此外,青年教师缺乏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尤其是部分环境工程授课教师其专业并不属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导致其在指导学生做设计类毕业设计时并不能准确指出学生计算的错误或者CAD图纸绘制不合理的地方。近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引进教师时一般要求其具有博士学位以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然而,目前的博士培养体系大多侧重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而对工程实践素养的要求相对较低,导致多数博士生基础科研能力较强而工程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教授具有工程背景的课程或实践教学时,大部分教师往往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储备,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2毕业设计改进措施探讨

2.1毕业设计提前开展

学院提前开展毕业设计动员,并顾及学生升学就业。针对大部分学生毕业设计时间精力有限,可以将毕业设计开始的时间提前,增加毕业设计的时间。指导教师可在大四上学期布置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可尽早检索资料,利用寒假时间将英文翻译提前完成[9],在最后一学期就全身心进行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针对实验类毕业设计的学生,可在大二时开始结合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参加省部级、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及各类科技创新竞赛项目等提前进入实验室,熟悉实验流程,提高实验技能及素养。在此期间,学生所做的实验数据可作为毕业设计一部分内容,此种方式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也可丰富毕业设计内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这样既可以保证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又不影响学生就业与考研复试准备。

2.2毕业设计全过程监督

指导教师加强监管,师生全流程共管,学院全过程监督。每年在开始进行毕业设计时,学院动员学生培训,强调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过程中关键节点要跟踪查实,同步毕业设计周进展及指导日志,且不定期按比例抽查学生毕业设计执行情况。毕业设计初期阶段是毕业设计实验方案或工艺设计的确定阶段。首先,指导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选题要新,可与新兴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关,这样学生网络搜索的参考内容相对较少,可激发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指导教师在给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后,学生应对课题相关内容,研究背景等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前期的分析总结。此阶段对毕业设计后期实验方案的操作执行、工艺设计的计算及图纸绘制和最终的毕业设计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初期阶段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学生的实验方案或工艺方案设计的合理性进行把关。毕业设计中期阶段是实验开展或工艺计算图纸绘制的阶段,指导教师应按照任务书的工作进度对学生进行全程监管,通过每周当面检查讨论,及时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学生毕业设计顺利进行,以便把控学生的毕业设计的内容及进度。同时在此阶段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格式以及图纸的绘制进行规范化指导,避免后期花费太多的精力为学生修改。在中期的毕业设计监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按照毕业设计评价标准审核学生的态度,对于不主动沟通联系的、态度敷衍的学生要予以提醒或警告。针对严重滞后的学生集中管理,严格督促。各教研室、各专业间互查毕业设计中期进度。教务处在中期阶段应对学院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中期检查,采取督导对各学院集中检查,通过参照毕业设计任务书检查学生是否完成相关毕业设计工作,咨询学生考查指导教师是否认真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并提出意见,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教师予以批评。毕业设计后期阶段主要是论文定稿和答辩阶段。指导教师要对学生毕业论文说明书或图纸格式进行质量把控。主要针对学生毕业论文中排版的合理性、不同标题字体格式,图表绘制格式及参考文献引用形式等按照学校模板统一。针对CAD图纸,指导教师需从构筑物平图面、剖面图的制图规范、图纸图框的规范性、图中文字说明格式等进行把控。

2.3优化教师队伍组成

学校应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交流,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参与课堂授课。学校每年可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10-11]。具备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有效扩展学生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加强学生对环境工程现场的认知,同时可有效解决大学生工程素质低的问题。学校也可尝试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或工程师,尤其对应用型大学来说,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比研究侧重基础理论的博士教师更具备相应的优势。以此逐渐调整教师队伍组成,形成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4持续改进

每年毕业设计结束后,学院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培训,针对当年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互相分享促进,以优带弱,共同提升。具有丰富毕业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学生获得校级或省级优秀毕业论文的教师总结分享其相关指导经验。针对部分青年教师毕业设计指导能力较差的问题,学校可开展相关专题培训以加强青年教师指导能力。

3结语

博士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问题;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且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环境保护人才的责任。本科毕业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本科期间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1],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大学期间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能力[2-5],是学生走向社会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一次演习。环境工程毕业设计主要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自然科学知识、查阅文献以及综合利用专业知识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深造打好基础。此外,作为我国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大力推进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积极申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因此,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毕业前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训练的检验,可深入理解和落实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6]。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的目标。通过毕业设计可使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利用理论知识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进行解决,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完成知识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毕业设计来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也是应用型本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毕业设计时间紧张、学生积极性低、毕业设计内容难度不一、毕业设计过程监管力度弱、教师指导水平参差不齐等实际问题,导致毕业设计质量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因此,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执行情况,本文分析了毕业设计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开展提供参考。

1毕业设计现状及问题

1.1毕业设计时间安排问题

大部分高校将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而这一学期是学生确定工作和研究生复试准备的时期,因此形成了就业升学与毕业设计前期冲突。在毕业设计前期,大部分学生将精力花在找工作或者工作实习上,以及考研复试的准备上。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度不高,导致前期毕业设计进度缓慢,效果较差,到毕业设计后期为赶进度,学生应付了事,导致其毕业设计质量较差。由于学校及学院对毕业生就业率和升学率非常重视,因此学生忙于找工作及准备研究生复试与指导教师期望的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形成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1.2毕业设计内容质量问题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来说,毕业设计开展方式不一,一般可分为两类:实验类和设计类。对实验类毕业设计来说,学生的实验技能基本通过本科学习期间相对简单的化学实验课获得。因此,大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实验技能及素养,在毕业设计实验过程中无法达到指导教师要求的实验水平。此外,由于毕业时间较短,指导教授给学生下达的实验任务一般较简单,创新性不强。最终导致实验数据质量相对较差,毕业设计深度不够,毕业设计成果不理想。以我校为例,环境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题目多为污废水处理工艺设计,选题较陈旧。学生对不同的污废水处理工艺理解不够透彻,针对不同的污废水类型,采取的工艺类似,因此导致部分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着重复的设计内容,CAD图纸相似的情况。在设计计算方面,学生习惯性地根据教材中的案例对构筑物进行计算,未考虑实际施工情况及未选用合理的国家标准或规范进行设计,导致部分构筑物设计计算结果脱离实际[7]。学生在CAD图纸绘制中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图纸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方面还有待提高,例如构筑物的结构和空间布局绘制不清楚、不准确,构筑物尺寸标注不规范或缺失;图纸比例尺设置不合理,图纸说明及字体大小及样式不统一;平面布置图中构筑物的布置以及高程图中构筑物的标高设置太随意,不切合实际。此外,学生提交的设计说明书常常存在着字体格式,段落行距等不统一,页眉页脚设置错误,表格形式不按照三线格要求,表头排版有误等问题。说明学生对word等基本的文档编辑软件使用的不熟练,基本功较差。除格式错误外,设计说明书中引用的相关国家规范标准不够准确,或相关参考文献年代较远。因此,学生对自己毕业设计课题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发展前景以及其他环境工作者的研究成果等不甚了解,无法针对自己的毕业设计内容进行有效地分析以及提出自己独立的想法[8]。说明学生文献检索能力较差,因此,其毕业设计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其课题的创新性。

1.3教师指导问题

大学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外,还面临着职称晋升的压力,因此教学和科研压力大,毕业设计期间指导学生的时间有限,教学科研任务与毕业设计指导之间难平衡。部分教师对毕业设计内容重视程度不高,给学生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书课题雷同,选题陈旧,课题重复程度高。因此,学生可通过网络搜索到相似的设计资料,给了学生抄袭的机会,从而无法检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此外,青年教师缺乏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尤其是部分环境工程授课教师其专业并不属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导致其在指导学生做设计类毕业设计时并不能准确指出学生计算的错误或者CAD图纸绘制不合理的地方。近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引进教师时一般要求其具有博士学位以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然而,目前的博士培养体系大多侧重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而对工程实践素养的要求相对较低,导致多数博士生基础科研能力较强而工程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教授具有工程背景的课程或实践教学时,大部分教师往往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储备,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2毕业设计改进措施探讨

2.1毕业设计提前开展

学院提前开展毕业设计动员,并顾及学生升学就业。针对大部分学生毕业设计时间精力有限,可以将毕业设计开始的时间提前,增加毕业设计的时间。指导教师可在大四上学期布置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可尽早检索资料,利用寒假时间将英文翻译提前完成[9],在最后一学期就全身心进行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针对实验类毕业设计的学生,可在大二时开始结合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参加省部级、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及各类科技创新竞赛项目等提前进入实验室,熟悉实验流程,提高实验技能及素养。在此期间,学生所做的实验数据可作为毕业设计一部分内容,此种方式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也可丰富毕业设计内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这样既可以保证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又不影响学生就业与考研复试准备。

2.2毕业设计全过程监督

指导教师加强监管,师生全流程共管,学院全过程监督。每年在开始进行毕业设计时,学院动员学生培训,强调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过程中关键节点要跟踪查实,同步毕业设计周进展及指导日志,且不定期按比例抽查学生毕业设计执行情况。毕业设计初期阶段是毕业设计实验方案或工艺设计的确定阶段。首先,指导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选题要新,可与新兴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关,这样学生网络搜索的参考内容相对较少,可激发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指导教师在给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后,学生应对课题相关内容,研究背景等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前期的分析总结。此阶段对毕业设计后期实验方案的操作执行、工艺设计的计算及图纸绘制和最终的毕业设计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初期阶段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学生的实验方案或工艺方案设计的合理性进行把关。毕业设计中期阶段是实验开展或工艺计算图纸绘制的阶段,指导教师应按照任务书的工作进度对学生进行全程监管,通过每周当面检查讨论,及时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学生毕业设计顺利进行,以便把控学生的毕业设计的内容及进度。同时在此阶段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格式以及图纸的绘制进行规范化指导,避免后期花费太多的精力为学生修改。在中期的毕业设计监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按照毕业设计评价标准审核学生的态度,对于不主动沟通联系的、态度敷衍的学生要予以提醒或警告。针对严重滞后的学生集中管理,严格督促。各教研室、各专业间互查毕业设计中期进度。教务处在中期阶段应对学院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中期检查,采取督导对各学院集中检查,通过参照毕业设计任务书检查学生是否完成相关毕业设计工作,咨询学生考查指导教师是否认真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并提出意见,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教师予以批评。毕业设计后期阶段主要是论文定稿和答辩阶段。指导教师要对学生毕业论文说明书或图纸格式进行质量把控。主要针对学生毕业论文中排版的合理性、不同标题字体格式,图表绘制格式及参考文献引用形式等按照学校模板统一。针对CAD图纸,指导教师需从构筑物平图面、剖面图的制图规范、图纸图框的规范性、图中文字说明格式等进行把控。

2.3优化教师队伍组成

学校应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交流,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参与课堂授课。学校每年可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10-11]。具备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有效扩展学生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加强学生对环境工程现场的认知,同时可有效解决大学生工程素质低的问题。学校也可尝试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或工程师,尤其对应用型大学来说,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比研究侧重基础理论的博士教师更具备相应的优势。以此逐渐调整教师队伍组成,形成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4持续改进

每年毕业设计结束后,学院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培训,针对当年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互相分享促进,以优带弱,共同提升。具有丰富毕业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学生获得校级或省级优秀毕业论文的教师总结分享其相关指导经验。针对部分青年教师毕业设计指导能力较差的问题,学校可开展相关专题培训以加强青年教师指导能力。

3结语

博士毕业总结范文7

关键词:农业高校;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保障条件

日本作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亚洲邻国,其早期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人文思想等几乎都源自我国古代,尤其受到唐宋中华文明鼎盛时代的影响。而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开展明治维新,学习欧美现代化的改革政策,走向工业化道路,积极兴办学校,开展创新培养模式[1]。日本国土面积约38万km2,人口约1.3亿,相当于我国的十分之一。然而1949年以来,日本在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27人,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位[2]。不难看出,日本在创新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的重中之重。然而相比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畜牧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3]。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向集约化、产业化、健康化、专业化方向转变时期,要求人才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因此,笔者根据日本畜牧兽医类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模式,分析了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其保障条件,通过借鉴和学习日本畜牧兽医类高校的先进经验,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及适合畜牧兽医专业实际的应用创新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案,以期培养出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从事技术、管理、科研与服务一流的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也为相关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日本高校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与高校教学模式密不可分。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在教育思想观念上,具体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途径和教学运行机制等内容[4]。日本国立或公立高校的畜牧兽医专业教育采用产学研合作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畜牧兽医人才教育基本沿承了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日语中的谚语“日荷关系”体现了日本在畜牧兽医人才培养上对荷兰经验的学习和借鉴[5],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兴趣,注重理论及实践相结合,注重创新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并参照欧美的评估标准成立了自己的评估机构,其生产企业也与欧美多数发达国家相似,设有独立完善的职业技术培训系统,做到既强化专业理论教育,又注重应用实践锻炼[1]。在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方面,一些日本高校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和以高校附属农场为主的教育、科研体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教学、科研、开发利用与生产实践一元化体系,建立联合或合作研究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机制,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实现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本位模式。

2日本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

2.1本科生培养阶段

日本多数的国立、私立综合性高校以及以农业为主的农业高校中都设有畜牧兽医专业。其中比较有特色的高校为日本北海道的带广畜产大学,是目前日本唯一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主的国立大学。自1941年建校以来,该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社会需求的发展不断改变,使其在竞争激烈的教育行业中脱颖而出、蓬勃发展。带广畜产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本科阶段包括5个方向[1],即家畜生产学、环境生态学、食品科学、农业经济学和植物学,此阶段与我国的方向划分方法基本相同。在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阶段,学生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并且可以自由选择进入各方向的实验室体验1~2周,通过与该实验室教师、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以及自己对该实验室研究内容的体会和理解,并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个阶段非常关键,但也完全自由,即使选择了某个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学生也可以选择改为其他方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根据的自己兴趣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在本科三年级阶段,学生进入实验室后除了需要学习学校统一要求的课程和自己选择的专业课程外,还需要参加每周例行的以实验室或专业方向为单位的文献研讨会,并完成牧场畜禽饲养管理的实习任务。据调查,本科生对论文研讨会的准备和专业论文的阅读非常重视,多数学生课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于阅读和学习本专业的外文文献[4]。与我国多数高校相同,日本高校也采用学分制度,完成学分要求后方可申请毕业答辩。日本的高校对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都非常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毕业论文试验设计,然后由指导教师给出建议并修正,确认可行后开始试验[4]。在该过程中,指导教师仅需给出建议和指正,研究内容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在日本,除了想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外,几乎所有的本科生都会在本科二年级或三年级完成工作签约,只有少数学生在本科四年级时找工作,学生在找工作时可以参加多家用人单位的面试,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单位进行签约,当然也存在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了非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单位。值得强调的是,尽管日本也有英语、计算机等科目的等级考试,但几乎所有的国立或公立大学都不将此作为毕业资格的考核条件。

2.2研究生培养阶段

日本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由高校的大学院(相当与我国高校的研究生院)负责,有些专业可以连续进行硕士和博士培养,即我国高校的硕博连读,与我国硕博连读不同的是,日本连读和非连读的培养时间是一样的,均为2年的硕士培养和3年的博士培养,共计5年。

2.2.1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与我国不同的是,日本没有国家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只需要学生向大学院提出申请,大学院及其所选导师衡量其本科阶段所学内容和毕业研究内容,决定是否给予面试资格,然后通过大学院组织的简单面试,确定其入学考试是否合格。在日本,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合格率几乎为百分之百,并且多数学生在硕士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即可完成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所要求的学分。在学位授予方面,动物医学和家畜卫生学这两个方向被单独划分出来,学生毕业后分别被授予动物医学和家畜卫生学硕士学位。而植物生产科学、农业环境工学、农业经济学、食品科学、环境生态学和家畜生产科学6个方向的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农学硕士学位。这些方向的课程均包括基础研究科目、专业研究科目和学位研究三个部分,其中基础研究科目4学时、专业研究科目8学时、学位研究18学时,共计30学时,修满方可获得申请毕业答辩的资格,多数学生都能够在1个学期内完成这些科目的学习[1]。值得强调的是,基础研究科目和专业研究科目的课程结束后需要提交课程报告,而学位研究包括每周一次的研讨会、每月一次的阶段总结会、开题报告、中期答辩和毕业答辩[1]。

2.2.2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日本几乎所有国立或公立高校没有国家统一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只需要提交入学申请、硕士学位的相关证明,然后参加大学院统一的面试,申请人针对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口头报告并回答评审专家的提问即完成面试过程,日本的博士入学合格率同样也几乎为百分之百[3]。博士阶段课程以参加学习学术报告或讲座为主,包括36学时共同讲座、44学时特殊讲座和学位论文三部分,参加学习后提交几百字的学习心得或者学习报告即可,无需进行结业考试。多数博士课程只要求完成学习36学时的共同讲座并完成学位论文即可获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因此,博士研究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或在高校附属农场进行畜禽饲养管理。

3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日本高校审议会于1998年提出了高校改革的4个基本观念:1)培养课题探索能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2)建立柔性化的教育研究系统;3)建立决议制订与实施的责任制;4)确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要求[6]。

3.1政府建立制度,推进产学合作

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成立了全国性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并在1988年颁布了《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6],鼓励建立产学合作研究中心。但在初期,日本高校在科研经费的分配、人力资源的使用、知识产权的归属以及运行工作的流程等方面均不具优势,因此高校的管理人员或教师对产学研合作模式没有积极性,并且多数日本高校教师只重视教学和科研,而忽视社会服务或与企业联合。同时,日本企业对日本国内高校科研水平和毕业生不满意或者缺乏信任,从而不屑与日本国内高校合作,更倾向与国外高校或外国教师合作。日本政府为了推动日本国内的产学研有机合作,从战略角度出发,将人事和经费的工作程序制度化,日本政府指导的制度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官方主导性质与特征。

3.2重视人才个性,灵活弹性培养

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是日本高校教育的主旋律。日本高校采用弹性教学理念,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灵活性、柔韧性、机动性的教学方式,弹性教学力求通过多维活动对抽象问题进行形象表征,以获得对知识全面深刻的理解;并且力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精神负担,争取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日本政府重视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给予高校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高校各自开设大量辅修、第二学位,学生可以在不同学校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从而获得双学位。另外,各高校也可以根据本校办学理念和条件自由编制课程,实现灵活而富有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3.3高校间联合办学,增加培养实力

日本政府为避免重复投资,鼓励和引导各高校间对人才联合培养,高校间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日本多数国立高校的联合大学院由2所以上高校的大学院中关系紧密的研究科联合组成,其目的是共享成员院校间的教师、仪器设备等资源,加强某个学科领域的办学能力,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例如,带广畜产大学大学院的畜产学研究科与岩手大学、弘前大学、山形大学大学院的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共同成立了联合大学院农学研究科,获得了农学博士学位授权资格;而带广畜产大学大学院的兽医学研究科与岐阜大学大学院的兽医学研究科共同成立了联合大学院兽医学研究科,获得了兽医学博士学位授权资格[1,3]。

3.4学分学历互认,鼓励国际间交流

日本政府号召和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鼓励各高校实行与国外高等学校学分、学历和学位互认,开展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建立国际间高校姊妹办学关系和交换留学生协议,加大接收国外留学生、外籍教师或研究人员的力度,积极承办各种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日本高校某些学科领域的校内外评估体系将外籍教师岗位数量、留学生人数、留学生来源国别等作为考核指标,督促和推动日本高校进行国际间交流[3]。

4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4.1教师梯队合理,团队安心稳定

国际范围内选择优秀博士后或能力强的研究人员进入高校任教,多数高校同一研究室基本都是由一个教授、一个助教授和一个讲师组成,所有教师只要符合学校对晋职时间和教学科研的要求,即可以顺利晋职,另外有特殊业绩者还可以破格晋职,这不仅可以确保研究团队稳定,也可以使团队成员能够安心钻研教学和研究业务[1]。

4.2科研经费充足,保障科技创新

日本私立、公立和国立高校分别有553所、86所和7所,除了高校教师自己申请横向或纵向科研课题外,国家还定期向学校拨付教育和科研经费,同时,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私人企业也给予高校教师很大的经费援助,如东京大学2006年的教育和科研经费分别约为1400亿元和150亿元人民币[3]。

4.3校内外评估体系结合,保证教学质量

日本高校教育评估采取校内评估与校外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其中校外评估由社会评估和行政评估两部分组成[1]。近年来,日本高校认证评价机构采取透明、弹性的方式对所有高校每七年进行一次认证评价,并由相关机构及时向学校反馈其考核结果,同时向社会公开,其结果可以随时依据不同的认证评价机构和学校的改善情况进行调整。

5构建我国高校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5.1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

研究生入学和毕业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无论是国内学生还是留学生,只要入学资格审查合格,即可获得研究生的入学和学习机会,但在校期间,应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6]。

5.2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设有畜牧兽医专业的高校数量众多,各高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基础条件各异,各高校的定位也各有差异,无法建立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7]。因此,各高校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汲取精华,才能在实践中构建具有特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8]。

5.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和潜力挖掘,针对课程内容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深入开展弹性学分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弹性课程设置体系,增加选修课的比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开展国际和国内第二专业和双学位的学习[9]。

5.4加强合作交流

博士毕业总结范文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变革,城市化、工业化和全球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明显增多,发病呈增长态势,这对现代医学提出了挑战。基础医学研究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根本和核心,因此培养基础医学的高素质人才已刻不容缓,而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任,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于我国在医学领域步入国际前沿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导师的指导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对导师的指导能力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系加以思考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影响导师指导能力的因素

1.1导师的科研水平某种程度上,导师的科研水平决定着其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对于有些年龄偏大的导师来说,知识陈旧,不能经常查阅国际前沿领域的文章,不知道先进的科研方法,所以指导学生的能力欠缺。但对于某些年轻导师,有时面临着科研经费的欠缺,或者指导经验的欠缺,所以指导研究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这两类导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才能更有效地指导研究生[1]。

1.2导师的管理水平作为导师,即使科研水平很高,但在指导研究生时,还面临着管理艺术的问题。现在的研究生大多是80年代后期出生,有的还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使他们缺乏吃苦精神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且往往比较“自我”,或者总是以一种索取的姿态去面对一切。所以,当导师安排课题时,他们总想着是给导师干的,甚至讨价还价,这使导师管理课题组变得比较困难。而导师的说话及思维方式都带有自己成长时代的标记,这样,就与学生产生了“代沟”。这种情况对于刚开始指导研究生的导师来说,更加严重,因为他们刚刚完成了博士或博士后的研究,心理上还没有从“自己是学生”的认知中走出来,便成为导师,所以,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怎么带研究生,怎样严格要求,怎么做研究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其科研积极性,因此这些导师可能因为管理经验欠缺而不能有效地指导研究生。而一些年龄偏大的导师,管理现在的80后研究生时,仍一成不变地沿袭以往的管理经验,因而存在着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等问题,这同样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3导师的责任心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责任心尤为重要。目前,有些导师丢失了做科研的严谨态度,在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把招收研究生仅当做是一种“好名声”,从没有认真思考过怎么带,怎么培养他们。更有甚者,把学生当成自己低薪的打工者,这些导师很少过问或从不过问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有些学生甚至半年也见不上导师的面,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的完成完全是“自导自演”,导师所起的作用甚小。再者,导师自己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培养。所以,缺乏责任感的导师,同样培养不出优秀的研究生[2-3]。

1.4基础医学的生源和质量近年来,临床医学人员的福利待遇明显提高,与基础医学教师人员待遇形成了显著反差,目前真正心甘情愿报考基础医学,专心于做科研的学生越来越少,大多优秀学生都愿意报考临床,因为毕业后临床医学人员的收入高。这种情况造成每年报考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数目大幅度减少,生源匮乏[4]。以基础医学院为例,近三年来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经常因为生源不够而招不到研究生,往往需要通过调剂才能够完成招生计划。在生源没有保证的情况下,导师优中选优的机会根本没有,又怎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呢?另外一方面,调剂来的学生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这令许多导师想培养出优秀学生的愿望破灭。

1.5研究生的科研态度导师的任务是培养研究生成材,这是双向的,总结为以下3种情况:①导师的科研能力很强,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并且对科研有强烈的兴趣。②导师的科研能力一般,但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并且对科研有强烈的兴趣。③导师的科研能力很强,但学生“混”字当头。④导师的科研能力一般,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在上述四种情况中,只有第一和第二种情况的研究生能成为佼佼者,脱颖而出。可见,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只是外因,要想成为优秀的研究生,关键还是要靠研究生自己的努力。目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大难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考研大军,成为研究生中的一员,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科研毫无兴趣,只想早点混毕业,找个好工作。这样的结果便是许多学生对科学的钻研精神不足,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纪律松散,科学素养差,创新动力不足[5]。这样的科研态度,令导师感到“牛不喝水强按头”,从而使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沦为空话。

1.6学校的学习氛围在北京、上海等名校中,优秀生相对集中,研究生大多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所以,科研气氛非常好,大家都分秒必争,非常珍惜读博士、硕士的机会。而在一些省会城市院校,科研氛围不是很好,学生们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将做课题视为苦,以玩乐逛街为乐。这样,即便是导师要求的再严,学生们也会无形中横向比较,甚至产生愤愤不平:为什么他整天什么也不干,就能拿到学位,而我这么辛苦才能拿到学位。这样的大环境给导师的管理带来了难度。

2提升导师指导能力的关键因素

2.1提高导师的遴选和考核标准,实行淘汰制以郑州大学为例,每两年遴选一次导师,每两年也考核一次导师,但很少淘汰过导师,这就造成导师数目的增加和质量的下滑,因此,只有提高导师的遴选和考核标准,实行淘汰制[6],才能提升导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导师的责任心,为培养优秀人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