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历论文范例6篇

博士学历论文

博士学历论文范文1

一、学历、学位的含义

学历不仅是指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及经历,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受教育年限、水准、能力、素养及判断处理事务的观点、思想、方法等。学历是指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实施学历教育的、由国家认可的、具有文凭颁发权力的学校或其它教育研究机构颁发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或学历学位证书等作为在此机构学习或研究过的人员通过考试或答辩合格取得的学习或研究经历过程的凭证。

学位也是标志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及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我国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指获准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特殊研究经历。学士学位,由国家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家授权的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授予。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辩答,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准者,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学位的机构: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按国家或有关标准规定,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判断被授予者是否达到授予学位的学术水准及研究能力,从而做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判断决定。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授予学位的决定后,要颁发学位证书给相应的学位获得者。

二、学历、学位的认定方式

一是按有关要求规定在学历、学位审核认定过程中,要求具有下列相关材料:1.考生报名登记表;2.学生登记表;3.学习成绩表;4.毕业生登记表(鉴定表);5.毕业证书;6.外语水平及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成绩书;7.论文答辩评审书;8.学位证书等。对取得博士学位人员的学历、学位的审核认定还需要有下述相关材料:1.专家推荐书;2.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3.博士研究生登记表;4.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表;5.博士毕业研究生登记表;6.授予博士学位决定。以上各种相关材料应能够相互印证,构成一个时间顺序合理、各种材料完整、互相不矛盾的材料统一体。

二是查学历、学位授予学校名录和证书式样。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编写的《高等教育学历问题咨询手册》,可查核发证学校是否属实。普通高等教育自1994年到2000年,成人高等教育自1993年到2000年使用的学历证书均为教育部统一印刷。

三是2001年起,全国实行各类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2001年以后的学历证书,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chsi.com.cn)查询。2000年以前的学历证书,向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查询,并有该中心出具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查询报告》 。

四是学位证书的认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与学位授予单位直接进行电话查询;二是将有关材料寄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http://cdgdc.edu.cn)进行认证。

五是在国外攻读正规课程所获大学专科以上(含大专)学历、学位证书和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颁发的国外学历、学位证书的认证,可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际合作处(http://cscse.edu.cn)进行查询或评估认证。

六是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际合作处申请国外学历、学位认证,须出具以下原始材料:本人护照,所获国外学历、学位证书,国外学习学校提供的学习成绩单,出国前最后学历证书及其他相关材料,中国驻外使(领)馆开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

七是申请中外合作办学学位认证的,须出具以下原始材料:所获国外学位证书、国外学习成绩单、合作办学中方机构背景资料、合作办学双方合作协议副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审核批准当期合作办学的批文复印件(加盖学校公章)、当期合作办学学生名单并注明第几期及学生入校、毕业时间。由地方省级教育部门批准的硕士以下合作办学项目,除提供上述材料外,还须提交合作办学外方机构背景材料及我驻当地使馆教育(文化)处开具的对合作办学外方机构资格认证书。复印件须经用人单位(县、团级以上)或当地组织人事部门审核,经办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三、全日制教育学历学位与在职教育学历学位的区分

全日制教育的认定标准为:参加全国统一的学历教育升学考试、考试合格被录取后,在学习期间的全过程采取全脱产方式,不享受单位工资及福利待遇、毕业后重新分配。在职教育就是边工作边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与原单位不脱离关系,享受原单位?P于学习人员的政策及福利待遇。具备以下4个条件才能被认定为全日制教育取得的学历学位。1.通过参加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入学、达到录取分数线、经省级招办批准录取。2.学习期间采取全天在学校学习的方式(即全脱产学习)。3.学习期间须与原单位脱离工作关系和工资关系,转递本人档案。4.毕业时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并重新派遣。不具备上述4个条件而取得的学历学位教育,则称其为在职教育。

四、对博士人员学历学位审核认定的注意点及案例分析

根据上述对博士人员的学历学位审核认定的标准、条件及要求,首先审核认定其学历学位的真实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其次判断认定其取得的学历学位是全日制教育,还是在职教育。在本文(二、学历、学位的认定方式)中列出了学历学位认定所应具备的相关材料及审核认定的方式方法。按着本文(二、学历、学位的认定方式)的要求及规定,通过实例来分析认定博士学历学位的真实性、合理性及有效性。

例1,M高校的A某,其人事档案士学历学位材料有:1.报考南开大学2009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2.南开大学博士生登记表;3.报考南开大学2009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函;4.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自评表;5.南开大学研究生学习成绩表(博士);6.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书;7.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及毕业资格审批表;8.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答辩记录;9.南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学位的决定(博士);10.南开大学毕业研究生登记表;11.南开大学学生体检卡;12.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通知书。根据本文学历、学位的认定方式1中所列博士人员学历学位必要的六项材料对比A某的学历学位材料,A某的12项学历学位档案材料中符合要求的、必要的六项材料全部具备(它们是1、2、3、5、9、10,在材料的顺序号前做了区别标记)。另外又审核验证了A某的博士毕业证书、博士学位证书原件,与A某档案材料中学历学位材料相符,因此可以认定A某的博士学历学位是真实的、合理的、有效的。在对A某个人人事档案中的其他材料的审核验证中,得知A某是先参加过工作,后报考了博士研究生,通过博士研究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在读博士期间没有在原单位上班领取工资福利,属于全脱产学习,而且A某毕业后,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被M高校录用。由此可以判断A某属于全日制教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

例2,M高校的B某,其人事档案士学历学位材料有:1.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2.介绍信;3.博士研究生网报登记表;4.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复式表;5.2009年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情况表;6.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7.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科学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8.毕业研究生登记表(博士);9.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科学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10.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成绩单;11.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婚育状况证明;12.博士学位申请表;13.健康体检表;14.博士研究生就业通知书。B某的人事档案士学历学位材料共14项,其中按规定要求,即本文(二、学历、学位的认定方式1中规定)有效材料5项(1、3、6、8、10,已在材料的顺序号前做了区别标记),缺少授予博士学位决定书,但是,材料7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科学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材料9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科学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及材料12博士学位申请表;可以间接代替博士学位授予决定书,因此可认为博士学历学位材料符合要求。又依据B某拿来的博士毕业证书、博士学位证书原件,与B某的档案士学历学位材料对比、核实、审验,结果一致,符合要求规定。因此可以认定B某的博士学历学位是真实的、合理的、有效的。另外,经过对B某档案中其它材料的审验、核实,得知B某属首次参加工作。B某是2012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被M高校录用,B某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工作,故B某属于全日制的博士研究生毕业,所获博士学位系全日制博士学位。

例3,M高校的C某,其人事档案士学历学位材料只有:1.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成绩单;2.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关于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根据本文(二、学历、学位的认定方式1中规定)。C某缺少4种材料证明自己所获得的博士学位及其学历的真实性。因此需要通过本文(二、学历、学位的认定方式)中其它几项规定来核实、验证C某博士学历学位的真伪。故M高校的档案管理审核人员登录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 http://chsi.com.cn 对C某的博士学历学位的真实性进行了查询,查询结果情况属实。M高校的档案管理审核人员打印了C某的网络查询电子结论表“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存入C某的人事档案中。同时也要求C某交来本人手中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及博士学位证书进行审核、验证,经过审核验证,C某本人手中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及博士学位证书与档案中学历学位材料及网络查询的结论是一致的、相符合的。档案管理审核人员亲自复印了C某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及博士学位证书,盖章签字后存入C某的个人人事档案中。至此C某的博士学历学位审核认证程序完成,证实了C某博士学历学位的真实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另外,经过对C某个人人事档案其它材料的查验,得知C某是在职期间读的博士,而且人事关系没有离开原单位,同时享受着原单位关于在职人员学习的政策待遇,即享受着原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按相关要求规定C某属于在职取得的博士学位,按在职博士对待。

五、对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学历学位的审核认定

对于在国外获得学位的人员,由于国外的情况比较复杂,各国授予学位的要求、标准、式样等各不相同,因此给具有国外学历学位人员的所在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在人事档案审核认定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及不便。为了能快速、准确、方便、统一、有效地对国外获得学位人员的学历学位进行标准的审核认定,相关文件特规定:凡经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定的学历学位,一律视为真实有效,因而给各高校、各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在审核认定本高校、本单位具有国外学历学位人员的档案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就是说:某高校或某?挝辉谏蠛巳隙ū靖咝;虮镜ノ痪哂泄?外学历学位人员时,只要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经过学历学位认定的,就承认其学历学位,并予以认定。如果尚未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学历学位认定的,一定要求其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国外的学历学位认定。如果没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国外学历学位认定书,各高校或各单位不能予以国外学历学位的认定。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分析国外博士学历学位的审核认定(以M高校为例)。

例4,D某是某单位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攻读了国内硕士和国外博士。D某在攻读国内硕士和国外博士期间均属在职学习,享受着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D某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人才招聘被M高校录用。

M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在审核认定D某的人事?n案时,发现D某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材料齐全,但博士学历学位材料只有一份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根据相关的文件要求及规定D某的博士学历学位材料缺失、不达标、不能予以认定,因此M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要求D某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去对自己的国外博士学历学位进行权威的评估认证。经过一段时间,D某拿来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位认证书(博士)”。M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经过审核、查询,认定D某具有在职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而博士只具有国外博士学位,不具备国外的博士研究生学历,即属于持有博士单证人员。所谓单证是指:要么具有博士学历,而没有博士学位;要么具有博士学位,而没有博士学历。

博士学历论文范文2

“其实我本人不太想当公务员,但家人让我当。我本来想去一家大公司,收入不错。”国际经济学专业的M博士当场就填了我发的“博士就业调查表”。他的求职比较顺利,开始找工作的时间是在毕业前一年,先后投了10份简历,而且都是发电子邮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制作厚若砖头装帧如书的精美简历,一趟一趟地把简历送到不同的用人单位。他只参加了4次面试,这在求职博士中算轻松的(在调查的50位博士中,只投1份简历就找到工作的仅有两人,投10份以上的占半数,投20份以上的有10人)。看好公务员这一职业的不仅是博士生,许多社会公众也持这种观点。

在调查中,三分之一的博士考过公务员。多一次考试,就多一次机会,何况,公务员考试时间在毕业前。博士们如是说。

有报道称,和以前博士毕业后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现在博士就业出现新动向,半数以上进入政府,当上了公务员。

近年来,公务员热再度升温,不仅考公务员成了大学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许多硕士,博士生也趋之若鹜。这固然与大学盲目扩招、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政府占有大部分社会资源,必然会吸引大量的人才资源,比如收入稳定,事业有预期,各种福利待遇比一般企事业单位优越。问题是,博士生当公务员是不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是不是一种人才浪费。

在调查中,80%的人攻读博士的原因是“学术追求,导师吸引”,只有不到20%的人出于“学历要求”或“找工作需要”。有人指出,虽然,高学历人才报考公务员,可以有效推进公务员队伍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升,对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执法水平,加强公务员的整体队伍建设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此衍生的问题也值得警惕:国家机关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过大,不利于人才流动到企业、科研机构等一线单位,不利于人才流动到基层岗位。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的“博士就业新动向”,不过是强势政府对人才进行“抽水”的表征。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也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而公务员职位,根本不需要集纳如此多的高学历人才。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朱成钢曾在“两会”上发出呼吁:“人才要留给企业。”事实很清楚,许多博士公务员干的活,本科生照样可以干好。

据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透露,中国的博士培养速度过快,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我国有本科授予权的高校有700多所,美国有1000多所。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2006年,美国培养的博士有5.1万人,我国培养的博士已达4.9万人;2007年,中国博士人数已超过5万人;今年博士人数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杨玉良说:“博士速度增长过快已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15年前一个高校岗位招聘,只会来3~5位博士,现在1个岗位至少会有百余位博士来应聘,以前95%的博士毕业后都会留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现在半数以上都进入政府部门,当了公务员。”

屈尊还是自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S博士是一所名牌大学语言学专业的博士。从本科到博士,他在这里一共读了11年。到今年6月份为止,他仍然没有找到工作。他原以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找一所像样的高校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现在感觉自己错了。最后,他不得不联系读博士后,然而选择读博士后的人也不在少数!直到6月中旬他还在等候消息。

“一开始,我比较自信,求职简历从京城最牛的两所学校投起。等了一段时间没回音,我就投了几个二流高校,后来打电话问,人家说也已经定人了。这时,我感觉情况不妙。”S博士苦笑着说。再往下那些学校,无论从学术水平还是科研条件,他从内心里都不太满意,然而挤在那里的人也很多。读博士后跟读博士一样竞争激烈。“我联系过一所大学,他们要求两年内在他们规定的核心期刊发表4、篇文章,鬼都知道这些期刊的审稿时间长达1年。”

博士求职是不断面对现实的过程,大多数博士求职者最后的去向与开始的选择都有偏差。想去大学,偏偏去了公司,想作研究,却考上了公务员;学的是文学史,却教了对外汉语;想留北京,却没落实户口,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很多人哭笑不得。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会的一个调查显示,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的博士,都面临着就业面狭窄这一问题。特别是文史类专业的博士生,大多表示出就业信心不足。“愿意到高校去当老师”的约占66.7%,而选择“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博士仅为3.6%。特别是文科专业的博士生,由于自身领域狭窄的限制,除了到研究所、高校,或考公务员外,感觉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了。

想去高校而不能,这是京城博士求职的普遍心态。B博士在谈到他的求职经历时说:“根本没有你希望的教师岗位在等你,求职几乎等于央求。”面对蜂拥而来的求职者,高校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你的到来熟视无睹,“噢,求职呀,把简历放下吧,有消息会通知你的”,然后,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种是热情接待,但管事领导往往会对你说一句话:“你很优秀,但我们没有岗位。”B博士先后到过十几个高校求职,“当你到了一家单位的人事部门,将你简历稍稍一瞟,人家就会带着‘那种’眼光挑战性地问你:你来工作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的情况你了解多少?然后就是步步深入的提问。最后你才明白,找工作就像谈恋爱,一见钟情的事情完全是水中花,你需要长期、认真、执着地追求。你了解人家有多少老师吗?他们的研究方向或教学专长是什么?他们的著作或论文你读过多少?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要命的是,他们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这些问题不能说不合理,但是,对于一个要投递二三十份简历的博士来说,他不可能把这些问题弄得一清二楚。很多人求职前会抱这样的心态:有一个博士文凭,有几篇核心刊物的论文,有导师的推荐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尤其是有一部前沿性质的博士论文,到一个不太起眼的高校求职应该有吸引力。但是。你错了,错就错在不切合北京就业实际。”

B博士的说法可能只是一面之词,但却点出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对此,网上出现了大量分析和教导性的说法。比如总结出影响博士就业的错误观念:“一步到位的观念,专业对口的观念,收入第一的观念,户口至上的观念,干部身份的观念,创业太难的观念,―开始就想大事的观念,找一个稳定工作的观念。”还有调查说,许多用人单位表示,招聘时更看重求

职者的综合素质。很多人力资源经理还认为,一些博士有很强的优越感,人际关系不容易处理好,动不动就跳槽。所以还不如选择那些学历虽然不特别高,但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的求职者。

社会认为博士期望过高,博士们自己觉得有些失落,两厢看法谁是谁非,恐怕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学历追查:无理要求还是水涨船高

到很多用人单位求职,不光要看你的博士学历,还要追查学历“三代”,看你的本、硕学历是不是“211”或“985”。本,硕、博都在北大就读的学生有一个雅号叫“三北人员”,比起那些硕士或博士才来北大的学生,他们更有优越感。对此不少“后来博士”无可奈何。据社科前沿网的一条消息,北京大学一位博士毕业生到吉林省一所高校求职,刚接触时高校对他很有兴趣,但一查“第一学历”,发现这位博士毕业生在大学本科时读的不是“名校”,于是将其拒之门外。据了解,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就业时要“追查”本科学历,在很多用人单位已是普遍现象。如果本科不是出自“名校”,那么无论你是硕士还是博士,连人带文凭一起都会打折扣。

这家网站还透露了北京物质学院招聘教师的细节。2007年12月26日,北京物资学院将要进行一场特殊的博士生选拔会,据该校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当年学校将要面向社会招聘30名博士生,凡被录取的博士生进校就可获得两居室的住房。优厚的条件一下吸引了300名博士投递简历。据介绍,由于前来应聘者过多,北京物资学院也在选拔上提高了条件,首先将优先考虑国家认定的“211”重点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其次,学校选拔的博士必须是本、硕、博连读的,如果中间有工作之后再读博的也将先被淘汰掉,“这主要考虑到一个年龄的问题,我们规定,被招上的博士年龄必须在35岁以下。”最后,学校还将专门为此次选拔组成一个由10位专家组成的对博士生进行现场考核的评审团。“我是1996年毕业的博士生,那会儿的博士生真是一个顶一个的,非常抢手,我们班所有同学都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物资学院邢老师感叹道。

一个岗位10名博士争。在名校如林的北京,北京物资学院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但如果你想成为幸运者,就要和另外9名博士激烈拼杀。对许多博士来说,这种激烈的应聘PK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我投了不下100份简历”

“延期”和“读博后”是近两年北京高校毕业的博士们常用的口头语。之所以要延期毕业或读博士后,主要是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T博士是我认识的少数几个往届毕业生,他在两年的求职中,投递了上百份简历。这个数目的确惊人,其中的付出和煎熬常人很难想象。平时见他总是独来独往,说话慢条斯理,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没有想到,他的求职经历如此艰难。

2007年初,他的导师帮他联系了一家出版社。“一个部主任是我导师的同学,他说要人,我就把简历递过去了。但我的女朋友想让我去高校,我有点动摇。我跟导师说了一下,他又给我推荐了高校。不知导师跟人家出版社说了没有,反正人家没有再通知我面试。后来才知道,部主任并非唯一管事的人,他们的社长也推荐了一个人。”他3月份给那家大学投了简历,“大概是4月21日左右,我参加了他们系里的面试,面试完出来。走在楼梯处,教研室主任出来叫住我,说可以。我当时很高兴。没过几天,系里领导又约我见了一次面,安排我的教学工作,并提及出国的机会。他们还让我把别的单位推掉。我一看这边形势不错,就把别的单位都推掉了。5月8日以后,我迫不及待地打电话问他们结果如何。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次面试以后正好是五一长假。刚接通电话,对方就告诉我,他们学校人事处不同意接收我,因为我的硕士就读学校不是“211”,发表的文章也不够多。我当时在各类期刊只发了4篇。但到底多少是个多,很难判定。我知道这是个借口,但也没有办法。后来,导师给我做工作,就办了延期手续导师对这件事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劝我,我能理解,知道他也很为难。”

有了这样的教训,T博士今年积极主动了许多,他不敢再相信任何口头承诺,对面试的含金量也抱有了戒心。高校、出版社、研究院,只要稍与所学专业沾边,他都投简历。后来,他联系了一家不错的出版社,还在那里实习了几个月。“副社长说要人,让我先做一些审稿的工作。”但是,到5月份出版社里定人的时候,他又一次被淘汰了。之后是接连不断的简历投递、初试和面试,他还投了不少京外单位,比如广东、湖南的一些高校,但最后都没有成功。“有一段时间我都到了这样的程度,只要北京有个单位愿意要我,我可以马上签约。”

谈薪:欲说还休的话题

要不要“谈薪”?这个问题困扰着大部分求职心切的博士。不主动问,你根本不了解对方给你开的“价”,等到合同签完才发现,薪水实在跟自己的预期目标差太多,甚至会影响今后的生活水平;主动提出,又忐忑不安,担心用人单位认为你太功利,甚至有可能因此失去即将到手的机会。

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博士明知道工资并不高,但为了争取到一个专业对口、有发展前途的平台,甘愿放弃待遇较好的高校,接受低工资岗位。一位有海外学术背景的北大博士,一心想做学术研究。他曾经当过10年的外语专业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除了年龄,他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他本人联系了好几所高校,都不满意。这些高校不是教公共外语,就是理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几经考虑,他最后选择了一家研究院,而每月工资不到两千元。“我就想老老实实做点研究。”

不要以为他最“惨”,别的博士连这样的选择权都没有。大多数人只能任人“宰割”,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是:能进去就不错了!对于待遇的问题,更多的做法是侧面打听。事先了解。对于想进高校的博士来说,京城几十所院校的待遇已经被前任师兄师姐摸得差不多了,留给他们的任务是想办法挤进去。

因此,谈薪主要是那些想到公司和企业求职的博士要做的。而相当一部分一心想做研究的人文学科的博士只好“望钱兴叹”了。

痛上加痛:遭遇性别歧视的女博士

2004年3月27日,天涯社区网站一个署名“北大又一博士”的网友发出《北大博士征婚,抗议就业性别歧视》的贴子,痛陈自己的求职遭遇。

“从去年开始找工作,有3家单位以不招收女生为由在递简历后拒绝了我;另有一家单位告知我今年不招收我的专业,但是却通知了我专业一个男生面试。另有4家单位在面试之后由于不招收女生拒绝了我,其中有两家单位明确提出性别问题。两家明确以我是女生拒绝的

单位中,一家认为自己单位的女人已经太多,需要男生调节,一家认为自己单位去年刚刚进去一个女生,评职称、发奖金怕发生矛盾、影响团结。”

女博士不仅要忍受性别歧视,还要忍受那漫长而令人疲惫的应聘马拉松。L博士说,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的条件不仅越来越苛刻,应聘过程也越来越漫长。

“这简直是对应聘者心理承受极限的挑战”。她向我详细描述了她的面试过程:我去北京的一家学院面试,第一轮试讲后,我和另一位男生进入了第二轮的面试。第二轮仍然是试讲,不同的是,第一次面对的是领导、老师和人事处的工作人员,讲15分钟;第二次面对一个班40多个学生以及系里的几位领导和老师,讲一小节课,45分钟。第二次试讲结束后,系里的领导和我们谈话,主管领导明显表现出了对我女性身份的种种担心。虽然如此,他们还是一致认为我表现不错,因此仍然无法最后决定,说要把我们同时推荐到学校,让校领导去拍板。于是我又参加了第三轮面试,这一次是面对学校领导和各院系领导作自我介绍,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虽然我自己感觉还可以,结果在这一轮还是被刷了下来。我最后去了一所北京之外的大学,那里的求职过程一点都不比北京简单。先是试讲,试讲通过后学院以1:3的比例上报学校,然后是参加人事处组织的心理测试,最后是校领导亲自面试。而这三次面试都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因此我从北京到那里往返跑了三次“虽然结果还可以,但其中漫长的等待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让人时刻都无法放松,那种焦虑和煎熬真是一言难尽。”

高学历就业冷思考

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现象:职场同学遭遇战;令人疲惫的应聘马拉松,神秘莫测的人际关系;千差万别的家庭压力;要户口还是要单位等等,几乎每一个难题都令人头痛。学生头痛,导师头痛。他们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学生被就业问题碰得头破血流。

高学历就业引出的是对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的思考。

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为什么高学历人才如此热爱首都?L博士或许道出了一个重要原因。他去年分配到重庆一所大学当教师,工资待遇不错,有两室一厅的过渡房,而且当年就评了副教授,这在北京绝对是神话。然而,他对我说,这里缺少学术氛围,缺少可以交流的朋友,信息不畅,资料缺乏,感觉像与世隔绝,每天在混日子,非常枯燥。

人不单单需要物质,还要有精神。

留在北京,尽管住房紧张,消费水平高,生活节奏快,但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特别是走到了学术顶尖的博士。他们有些骑虎难下,既然进了学术殿堂的门,就想一直走下去。有关部门一再提倡大学生到边远地区,但在就业过程中,绝大多数人还是首选留下。北京有好的人文环境、学术环境,以名校和科研单位为中心的文化氛围。发达的信息网络,功能齐全的资料设施和优良的人员素质。这些条件是博士们最需要的。

国外许多名牌大学并不都集中在首都,比如美国,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在波士顿,耶鲁大学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都在剑桥小镇,城以大学名,而不是相反。德国的几所世界知名大学,海德堡大学(海德堡市)、图宾根大学(图宾根市)、哥廷根大学(哥廷根市),都不在首都。不少博士曾表示,如果在中国边远小城有很好的大学、图书资料、信息资源等条件,那些地方也愿意去的,而且不少边远地区的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要好于大城市。而现状是,绝大部分的名牌大学集中在大城市,特别是北京。

学科设置和专业改革。现在许多学科,特别是一些传统学科是在五六十年代设立的,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实行的是计划体制,国家包分配,很多专业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比如文史哲等学科和专业。但是今天,市场需要是最大的现实。许多教授和学者以保存国粹、反对功利等理由来呼吁全社会对这些“务虚”的学科的重视,然而残酷的就业现实使这些学科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博士学历论文范文3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一)报考以公开招考方式招收的博士生的条件是: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思想品德优良,诚信守法。

2.报考者的学位学历应满足以下四种情形之一:

(1)已获教育部承认的硕士学位的人员;

(2)教育部承认学历的国内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已获得境外硕士学位且具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证证明的人员;

(4)符合以下条件的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①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

②已修完所报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

③获得副高以上(含副高)职称;

④具有下列之一的成果:

A.有5篇已发表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国外学术刊物或被SCI、EI、ISTP检索的相关论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不少于2篇;

B.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的学术、科技奖励;

C.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或重大工程技术课题。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要求。

4.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正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我校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在部分学院试点实施“申请考核制”,考生报考需留意试点学院相关报考流程并符合相关申请条件,详情可在登陆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及试点学院网站查询。

(二)报考以硕博连读、直接攻博方式招收的博士生的条件是:

除满足(一)中第1、3、4条规定之外,硕博连读生还必须是品学兼优,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的我校在读优秀学术型硕士生(具体条件由研究生院规定),直接攻博生必须获得2014年推荐免试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

(三)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尚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考生,报考前应征得原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考生与相关单位如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而造成不能录取的后果,由学生自负其责。

三、报考类别

(一)非定向就业

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入学前必须将人事、组织关系转入学校,全脱产学习,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

(二)定向就业

定向就业的博士研究生均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档案、人事、户口、工资关系不进入我校,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

其中我校接收的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博士研究生专项计划、对口支援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专项计划类别考生按国家及学校相关规章制度规定执行。

考生应慎重选择报考类别,报考类别应与最终录取类别一致。报考类别一旦选定将不能修改,由此造成不能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

四、公开招考报名手续

我校2014年博士研究生公开招考实行一次招生。考生在报考前,应先征求所报考导师的意见。实施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学院(专业)报名手续以相应实施细则为准。

1.网上报名:

登录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scut.edu.cn/admission),在网上提交报名信息(考生务必牢记网报编号)。

网上报名时间为2013年11月1日至12月14日。

2.送交报名材料及缴交报名费:

网上报名成功后,考生必须将报名材料寄送至我校招生工作办公室审查,并缴交报名费每人100元,实施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学院(专业)报名材料寄送至相应学院。报名材料现场提交受理时间为2013年12月20日至12月22日(8:30—17:00),其他时间不受理现场提交博士报名材料。

外地考生可以邮寄报名材料和通过邮局普通汇款缴交报名费(汇款单上需填写考生姓名和网报编号,收款人姓名:周茜)。

考生应送交的报名材料包括:

①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报考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考生情况登记卡》,《报考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如是报考定向就业(在职)博士生的考生,须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在“定向就业单位对考生报考的意见”栏内,注明“同意定向就业”的意见;

②两份专家推荐信(模版从网报系统下载);

③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已获硕士学位者提供此项材料,从本人档案材料中复印须加盖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公开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复印件须加盖单位公章);

④本科、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本科、硕士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研究生证复印件及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且必须在入学时补交硕士学历、学位证书的复印件);

⑤身份证复印件;

⑥同等学力者须提交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和报考专业硕士生学位课程成绩证明(须由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出具)、副高或副高以上职称的聘书(复印件,须经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审核盖章)以及论文(科技奖励、重大课题)等证明材料(须经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盖章);

⑦获得境外学位的考生,须提交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认证证明复印件;

⑧近期免冠正面小一寸彩色证件照一张,背面请注明考生姓名和网报编号。

3.资格审查:

(1)考生必须如实、准确提交报名信息并认真核实。如发现考生有弄虚作假行为,将取消考生报考资格或录取资格。

(2)我校对定向就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人数原则限制在10%以内(不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对口支援等国家专项、工程博士考生,下同),凡有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在读的博士生导师将不能再招收此类学生。此类考生报考前应确认导师是否可招收定向就业(在职)考生报考。学院可对定向就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考生另行提出学科背景、科研能力、在校学习时间等具体要求。

(3)通过资格审查并已交纳报名费者,可在考试前在网上打印自己的准考证(具体时间请留意网上通知)。考生凭准考证与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军官证、护照)参加初试、复试。

(4)未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缴交的报名费不予退款。

五、考试科目及考试方式

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

(一)初试

初试时间:2014年3月15、16日

初试地点:华南理工大学(具体地点见准考证)

初试的笔试科目为:政治理论课(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免试)、外国语(不含听力测试)和两门业务课。各科笔试时间为三小时(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等做图科目为六小时)。

考生选考初试科目时,应先征求所报考导师的意见。

考生可在4月上旬自行在我校招生办公室网页上查询本人初试成绩(我校不另寄书面成绩通知),并可查询是否获得复试资格。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自行下载《复试通知书》并按要求参加复试。

(二)复试

复试主要考察考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的程度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专业英语的水平。我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根据, 当年报考人数、招生计划数和考生的初试成绩水平,以宁缺勿滥为原则,对初试成绩提出具体要求,确定各学科最低复试分数线;各学院还可根据报考本学院, 考生的总体情况以及不同学科特点,在不低于学校最低复试分数线的基础上,确定本学院或具体学科的复试要求,总分与单科同时满足分数线要求者才可参加复试。差额复试比例一般为(1.2~2):1。

复试时间暂定2014年4月下旬(具体时间、地点以复试通知书为准)。复试成绩在复试结束后24小时内公布,不另寄发书面成绩通知。

参加复试的考生须携带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军官证、护照)原件和复印件,以及最后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应届全日制硕士毕业生须携带研究生证,境外学历考生须携带学历认证证明原件)至报考学院查验。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者,须持同等学力所有材料的原件至招生办公室查验。

考生在复试时需在我校医院参加体检,体检合格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不参加体检或体检不合格者我校不予录取。

六、招生计划与录取

我校公布的《2014年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所列各专业招生计划数包含直接攻博、硕博连读人数,录取时会根据生源情况适当微调。我校规定2014年每位导师招收博士生人数一般为1名,请考生及时与导师沟通。

我校根据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复试为主)、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结合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综合评估,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我校2014年录取的定向就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比例将控制在10%左右,因而将优先录取以全日制形式攻读博士学位的考生。

人事档案不能转入我校的考生(如现役军人),只能录取为定向就业(在职)研究生,此类考生在复试时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导师和学院说明。

考生可于2014年5月下旬从网上查询是否被录取。不参加复试的考生以及复试不合格的考生均不能被录取。

博士生入学考试成绩仅对当年招生有效。被录取的考生必须当年入学,未被录取的考生的报考材料不能转寄其他招生单位。

七、学费与奖学金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文件要求,2014级秋季学期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均须缴纳学费。非定向就业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每生每年不超过10000元,定向就业学术型博士和工程博士研究生按相关规定缴纳学费。具体收费标准按广东省物价部门批复执行。

2014年,学校将统筹利用财政资金、学费收入、导师科研经费、社会捐助等资金,加大博士研究生奖助力度,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生活待遇水平。对新入学的优秀博士研究生,设立“新生奖学金”,标准为20000元/人。在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中,设立“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学校助学金”,覆盖面达100%,奖助金标准将高于往年(2012-2013年奖助学金标准为免缴学费,每生每月资助2400元)。为了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设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覆盖面达20%,资助标准每生每年6万元。此外,学校还设有多种企业捐赠奖助学金,研究生还可以通过申请“助教、助研、助管”岗位获得更多资助。

各类硕士生的具体学费标准及新的研究生奖助方案请关注我校研究生院网页(网址:scut.edu.cn/graduate)的最新信息。

博士学历论文范文4

引博从政的出现如同巨石落潭。但随着时间流逝,效果究竟怎样?据新华社记者最新调查,有些博士官遭遇了“排异”反应,90%的从政博士认为“博士是官场中的弱势群体”,难以完全融入部门领域,工作不能真正顺利开展。郑州引博从政的“排异”反应在当年年终考核中就有所体现。当时到位的52名博士有少部分博士优秀票不到一半,其中有六七人优秀票还不到30%。郑州市委组织部调查分析后认为,主要原因是博士到位时间短,干部群众对博士了解不够。郑州市引进的博士,2/3曾有工作经历,1/3是“三门”博士(家门、校门、机关门),“排异”反应较突出的主要在这1/3中。对于“博士是官场中的弱势群体”的说法,10名博士在回答无记名调查问卷时,只有1人认为“完全不是这样”,4人选择了“符合真实感受”,另有5人在空格处填写了自己的意见,他们写道:“绝大部分如此”,“这是一次破冰”,“不能突出自己,否则就更加孤立”。

毋庸置疑,“博士官”的到来触动了方方面面的平衡。“一给官职,二给事业平台,三给生活保障。就是因为一个博士的帽子,就可以凭空获得这些东西?我们都是在基层按部就班上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历和资源,难道就因为文凭不够而失去发展的机会?”时过三年,郑州当地一位处级干部仍然不支持这样的“空降兵团”。

据报道,博士们在一起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尽快融入新环境,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接受自己。郑州市某博士副区长说:“排斥的压力来自各方面,刚到任时人家不信任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能担当起重要的职责。”还有位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的博士说:“从政也许不是我最好的选择,有两次我真想一走了之,因为不能做‘逃兵’,我一直挺到现在。我希望有一个合适的机会离开。”这一报道再次引发了人们关于“博士做官能行吗”的疑问。

应该说,博士从政的出现是社会和时代的一种进步,对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积极意义,我们应予以肯定和鼓励。但博士从政遭遇“排异”反应,既说明了那些从政博士本身在行政水平和人际沟通上存在硬伤,也说明当前国家为博士从政构筑的平台还未到位,博士从政还需要有更为完善的行政环境。对此,我们应该有相应理解和冷静思考。

高学历文凭=高行政领导能力?

引博从政标准很明确,“博士以上文凭”。这种讲究学历档次绝对性的惟一合理解释,就是决策者信奉“高学历文凭=高行政领导能力”的逻辑。“千里马犁地不如牛,拉磨不如驴”,用人要因才而用。博士并非“通才”,博士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但这并不表明博士具有较高的行政管理水平,高学位不等于有能力,知识化并不能简单理解成为博士化。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走上行政工作岗位,实际上是让他们到一个并不熟悉的领域重新开发。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个别地方选拔博士当县长、市长,并不是从实际需要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也不注重对实际能力的考察,而是陷入了对高学历人才的盲目引进和追风的泥淖里。这不是真正的尊重人才,而是典型的“学而优则仕”的现代版。

“博士县长”或“博士市长”的涌现,同样不意味着政府管理水平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就有了全面提升。引博从政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高学历人才与党政人才的区别,忽视了对从政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的考核,不仅会造成不应有的专业人才浪费,也为今后政府工作的开展留下了隐患。同时,“学历越高就越会受到重用”的信息导向,也为“惟文凭论”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显然,博士可以用来作为政府的“智囊团”,辅助政府部门参与决策,做高级顾问,同样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而不应该是一刀切下去,用“官位”来衡量和使用人才。

施行范围是否过于泛滥化和错位化?

一方面,引博从政初衷是考虑地方领导专业结构调整。如郑州市引博从政的最初意向是专门针对郑州市规划局的。但是后来却演变成了不分单位、地区和级别,施行范围开始泛滥化。另一方面,引来的博士不管他们曾经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如何出类拔萃,既然当上了行政领导,就应该干行政领导应该干的事情。“官”的本质就是服务,为“官”者最需要的能力是协调。而学术贵在独立,博士最应该坚持的是和“协调”相反的特立独行的思考态度。可以说,“官”和“博士”的轨道在本质上是很难“划”出交叉点的。博士官被“排异”,证明某些“博士官”站错了位置,踏错了节奏。

引博从政最终目的是希望用博士的知识结构来重塑一个秩序,但博士们要融入环境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实现,“不是他们改变了体制,而是体制改变了他们。”博士大多对科研和学术上的“游戏规则”比较熟悉,对行政上的“游戏规则”比较陌生。如果他们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仍沿袭原来的游戏规则,那就很难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同。而且对于博士从政,领导和同事的期望值较高,周围环境压力很大。而一个人实际行政能力与他的理论水平、专业研究能力并不一定成正比。这就可能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如果博士从政不能弥平这个反差,那么就可能发生一定的冲突和危机。再加上政府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博士在受到排挤或打击的情况下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博士所掌握的知识和“怪想法”,往往成为一些人攻击的把柄而成为其进步、发展的障碍。所以,引博从政如果不考虑既有官员的利益,不考虑现任官员的承受力,实施范围过于宽泛和错位,只能制造更多的问题,派生更大的阻力,增加改革的风险和成本,结果得不偿失。

是否违反了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规律?

应该承认,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政府应当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有自身的规律。从人才的成长规律来看,总有一个基层锻炼的过程。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引进的博士大多没有基层工作经验。这样的年轻人一开始就被委以重任,他们是否了解民间的疾苦,是否能够做出反映民意的决策值得怀疑。博士官遭遇“排异”反应不仅是选拔技术操作中的失误,也是决策者不顾人才成长与选拔的规律造成的结果。同时,引博从政也违反了招收公务员的“公开招考”制度和公平、公开的“竞争上岗”机制,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背道而驰。

博士学历论文范文5

第一:博士创业的起点远远高于农民。博士是离学历知识分子,他们有很强的社会认知能力,相对于农民而言,他们能更快的适应这个讯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同样高学历人群一般也有更多的人脉关系,比如有很多大学或硕士时的同学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工作,一旦一个博士创业时,他就可以利用这些现有人脉资源。相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无疑占尽了天机,博士创业的起点远远高于一个农民。

第二:博士创业爆发力逊色于农民。一般高学历人群去创业,让他的公司生存下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一旦这个公司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就开始止步不前了,原因是高学历的人群一般缺乏“狼性”。这里所谓的“狼性”是指那种绝地反击、不成功就成仁的信念。一般高学历人群很少有这样的信念,因为对于一个博士来说即使创业失败,他可以选择的空间依然很大,作为一个中产阶级很好的活着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农民而言,一旦他的创业失败就将意味着他自己连同他的父母、妻儿全家一起破产,极有可能全家要陪着他一起流落街头。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创业失败的代价是他所承受不起的,这是一个危险的游戏。在创业的道路上,农民只有“生”和“死”,而对于一个博士来说除了“生”和“死”之外还有“活着”。这一切就直接决定了农民创业的爆发力会远远超过一个博士创业。

第三:博士的动手能力远远不如农民。现在对于所有的本科生来说读了硕士未必有用,不读硕士肯定没用。然而,在可以预见的5年之内博士却并非是必须的学历。如果你不想做学问,那么还不如拿这个3年的时间来进行社会的实践,来积累社会生存的法则。创业是真刀真枪的活,绝对不是理论阐述。中国的博士基本是在论文中泡大的,这些博士不但被论文泡大,而且还被泡浮肿了,被泡的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了,这样的人去创业不失败就是奇迹。反过来看农民,哪个农民不是从第一天就开始实践呢?他们的知识面虽然不如博士广,但是农民的每一个实践中学会的知识都能灵活万变的运用,而博士纵使有100个理论未必有1个会灵活用到生活中来。

第四:博士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不如农民。今年春季回老家过年,大年初五必须回到北京来给新东方住宿部的考研学员讲课,但是我买不到当天回北京的火车票了,勉强找人买了一张站票,而第二天一到北京要上课,所以如果站到北京我个人在体力上可能不支。爸爸(他是个绝对的农民)在我临上车前给我塞了一包中华香烟,我以为是他老人家让我路上抽就说我戒了,爸爸笑笑说:“这是给列车员的,你上车随便找个列车员把他拉到没人处把这烟给他,请他帮忙安排一个卧铺。”说实话,我极其不屑父亲的这种腐败行为,我也坚信那些列车员原则性的坚强,半信半疑就这么上了车。上车后找了个列车员,在车厢连接处看了看四下无人我便按照父亲的指示操作了一番,说实话我当时脸上发烫,觉得别人会鄙视我的。但是,结果是这个列车员一秒钟也没有忧郁就收了烟让我跟他走,然后就给我安排了一个卧铺下铺(当然还是要补票的)。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和各种人之间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高学历的博士来说,他每天接触的是冰冷的甚至有点迂腐的书本,显然在实战中必然要输给那些老练的“老江湖”。

读书是为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为了美好的活着,为了让自己所爱和爱自己的人美好的活着,为了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自己的最终目标?结合博士和农民的优缺点,我建议农民要多读书,博士要多实践。任何废弃其中一者的说法都是不对的。

博士学历论文范文6

官员博士学位掺水已不是秘密,即便罩上堂而皇之的名目也难有说服力。“论文博士”的培养方式原本是“舶来品”,然而用宽进严出激励终身学习的教育开放,在中国则变形为权力阶层谋取“知识型”身份的通道。

“假的真文凭”

2007年是中国博士数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拐点,自1978年博士学位制度建立以来,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在学界精英阶层膨胀的同时,官员在这一群体中的占比也随之上升。据统计,现任省委(含直辖市市委、自治区区委)397位常委中,平均5个常委中间就有1个博士。高层官员的学历博士化既是公务员队伍整体提升教育背景的引导和激励的结果,也说明在科层的晋升阶梯中,学历的筹码功能变得日益强大。

在此背景下,官员成为有博士学位需求的庞大群体。然而,如果按照现行的博士生报考和学位授予制度,他们能够获得的镀金机会极其有限。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我国目前的博士生培养形式只有三种:正规的入学考试、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而考试显然并不是官员们具备优势的竞争方式。从高校的角度来说,面对如此之大的市场需求,自然很难放弃创收和争取政治资源的机会,于是,各式各样的衍生博士文凭产品由此产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考试,直接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对于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博士学位。”原本为特殊人才开道的培养方式却正在演变为学校替官员铺路的石子。清华大学所谓的“论文博士”便是据此而设立,在该校的博士生招生简章中,除了教育部规定的三种方式,便是“有长期实际工作经验、研究成果突出的在职人员委托培养攻读学位的论文博士生”。

论文博士不独清华,武汉大学也进行优秀人才的单独选拔,“针对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内科研成果及管理业绩突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组织单独入学考试”。越来越多的官员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计划外博士,教育改革的红利被权力阶层所分享。

除了这种在正规与非正规之间模棱两可的方式,完全注水的在职博士生培训班也大行其道。在高校公开的招生简章中,通常查询不到在职博生班的公开信息,他们往往通过委托社会机构进行招生,这样的培训班几乎不用任何考试、学期较短并且价格不菲,一般在5万~10万元。以四川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班为名进行招生的徐枫(化名)说,有硕士学位的话不用任何考试,如果只有学士学位,则只需考一个英语六级证书。“我们跟许多部级刊物的关系都很好,在上可以进行操作,只需要花9万元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徐枫说,而对于在四川大学的公开信息中为何并没有此项招生方式,他表示,四川大学是委托他们招生,报名、交费之后,他们负责把学生带到学校与导师见面。

学位是真的,但从入学资格到攻读过程,无一不是在应付和造假中完成。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证书被称为“假的真文凭”。近日,武汉理工大学就被曝光,近10年来通过廊坊硕士班向百余名无资格入学的学生授予了真实的硕士学位,并顺利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层层复查复审环节。这些涉嫌造假的学生中,如今有人已是处级干部,有人甚至官至局级。

博士文凭的产出方式多样,官员获取文凭的渠道也随证书认可度和含金量而变迁。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将其归为三类:高层次的是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但由于学校的录取信息不公开,考分无从知晓,至于是否上课、完成论文也完全取决于导师的宽松程度。“官员读博风气刚刚兴起时,很多人都会选择这种方式,这类博士学位的含金量高,但是操作成本高昂,需要各个环节的运作,非一般的官员所能为,所以不再是主流。”熊丙奇说。

而随着教育管理的日渐失序,一些人开始选择低层次路线,就是学历造假。由于近年来社会监督和学术打假的强化,这种真的“假文凭”也因为违法成本过高正在被抛弃。

在高低端均日渐失去市场、教育多元模式形成的情况下,中间路线便受到更多人的欢迎,既能成功镀金,也免去了很多“麻烦”。熊丙奇说,将众所周知的EMBA和不为人所知的“论文博士”结合起来,就是把中层招数用到了极致。不考试读EMBA,拿硕士学位;以硕士学位申请论文博士,也无需考试、无需集中上课,最后凭论文拿博士学位。

学位与教育倒置

官员读博带来了对教育公平的破坏和学术资源的侵占,取消官员读博的声音也开始增多。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教授杨春时就表示,不仅是教育部门要关注和解决官员读博的怪现象,包括纪委在内的各个部门都要有所行动,那些已经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名不符实”的官员应该自行摘去“博士帽”,大学也要对授予博士学位者严加审查,官员读博只能通过统考的方式进行。

而在熊丙奇看来,取消官员读博并不能堵住权力换学位的通道,一旦取消单独考试、论文博士和同等学力的存在形式,则会让教育多元化完全无法执行,最终回到所有的教育都要通过考试、按照分数从高到低录取的老路,使正在进行的升学制度改革功亏一篑,让教育制度更加僵化。问题不在于是否有多样化的读博方式、谁去读博士,而在于如何约束行政权力和大学发生交易。在内部严重行政化的机制下,学校本身也是官场的一部分,没有现代大学制度就无法执行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也无法实现人才教育的高质量,任何一种多元化的教育形式都可能被权势所利用。而即便按照现行的流程严格录取,最终结果都可能是降低标准。

官员文凭的获取门槛低、成本低,但一纸证书在兑换职务时却呈现出高价值。1995年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省(部)级领导干部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自此开始,官员的学历要求开始严格化,随着整个社会的学历主导向高层次演进,官员的教育背景也升级换代。“学士相当于科员,硕士相当于科长,博士相当于处级,博士后相当于厅级”,这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学位—官员级别换算表”便是驱动力所在。

低成本、高回报的教育投入同时也获得了体制内的鼓励。合肥市在其2006年出台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资助暂行办法》中表示,对各县区及市直国家机关、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中考取国家计划内统考统招、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在职人员资助学费,最高限额为4万元人民币;威海市则规定,“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在取得国家认可的学位外,单位还给予补助一定数额的学费。在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的,给予补助学费的70%,经费由财政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