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失败总结范例

自我失败总结

自我失败总结范文1

良好的歌唱心理,可以克服表演过程中的焦虑、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等不良现象。实践表明,声乐表演过程中,良好的身体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构成了最佳的发声状态,其中歌者的心理状态是能否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到激发演唱者的表演激情,稳定歌唱者的发声与气息,发挥歌唱者的演唱技巧,展示歌唱者的舞台表现力,自然流畅地完成整个演唱过程,正常发挥演唱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良歌唱心理素质的表现及原因

声乐专业学生不良歌唱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各种考试、表演、比赛中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怯场等不良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具体原因很多,除了生理、性格、环境等原因外,主要是因歌唱者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好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个人的功利心太重对于在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怕出差错,怕老师批评,怕丢面子;有的学生面对一些较大的正式比赛或演出机会,功利心过重,希望通过难得的机会一展才华,一举成名。由于对自身期望值过高,使自己在表演之前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同时,“一唱定终身”的观念造成自己过度紧张,考虑过多,心态不纯粹导致演唱频繁失误,表演不能尽如人意,从而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怯场等不良现象的形成。

2.演唱时缺乏自信心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自信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在校的声乐专业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有的是由于声乐基础差,缺乏应有的技术水平;有的是自己的性格原因而胆小怕事;有的是由于缺乏实践锻炼而无经验等等,从而使他们自己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或比赛中缺乏自信,从而影响自己演唱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之中,要自觉加大自信心的自我培养,有了自信心才能临阵不慌,才能更加完美的演绎艺术作品。

3.演唱基本功不扎实由于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到了舞台上由于受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导致在舞台上的紧张、恐惧和胆怯的心理,从而使演唱器官干涩、紧张,气息不能沉下来,也就必然导致声音的艰涩难听,达不到良好的艺术表演效果。

4.缺乏舞台实践经验经验不足导致学生在演唱时无所适从,引发表演前的紧张和担忧。一是缺乏环境适应能力。由于学生缺乏较多的不同环境的实践锻炼,当真正登台演唱时,他们不能及时适应演唱环境的改变,从而给心理带来很大的负担而影响演唱的效果。二是跳不出失败的阴影。有的学生由于曾经表演受挫,记忆中的不快经历使自己心理蒙上阴影,进而引发紧怯场、恐惧、焦虑,背上极重的心理包袱,如学生自己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极有可能陷入心理怪圈,使每次表演都重蹈覆辙,使自己无法正常发挥演唱水平。

良好歌唱心理素质自我培养的途径

1.正确看待失败,培养歌唱心态一是要有不怕失败的心理准备,树立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意识。对于在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希望自己取得好的成绩,得到老师、同学以及观众的好评或早出名,这是正常现象。但由于我们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技巧、实际演唱经验等都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也有一个由观念转化为行为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出现问题都是正常的现象,不要怕挨批评,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期望“一鸣惊人”。同时,要调整心态,让自己心态平和,豁达乐观,用积极自信的态度对待一时的得与失,才能轻松愉快的学习、考试、比赛。二是要不断总结和善于总结。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结束后,都要自觉地进行反思、体会和总结,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长期坚持,那么,每一次失败或效果不好都是迈向成功的阶梯,都应是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也在每一次失败和不断的总结过程中得到培养。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歌唱态度学生能否在学习或演唱中能否获得进步与成功,自身的态度也极为重要,也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因此,学生要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态度。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克服练唱时学习兴趣不浓,精神萎靡不振,思想意识不集中,缺乏应有的激情等现象;才能在练声或练唱前,有意识地调动自己内在的积极性,诱发自己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调动自己的歌唱情绪,从而使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器官处于它们应有的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而发生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进而避免或减少学习和演唱时的失误,也有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要培养自己坚韧的歌唱毅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某一学习阶段,或某一考试、演出、比赛时遭遇失败的情况下,能以积极的态度,乐观向上的情绪,美好的歌唱状态带动积极的歌唱生理活动,这样,才能够克服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从而获得良好的歌唱效果,良好的歌唱心理也得到培养。

自我失败总结范文2

对于创新概念而言,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创造出新的东西来”。这里的“东西”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思想。这里的“新”,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改进升级的”。但是,无论如何理解创新概念,实施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创新人才,而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种人格特征。

1.良好自尊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既然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就要有不同于常人的思考,对现有知识就要有独到的见解或者质疑,而这些都需要建立在独立人格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在创新教育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在人格层面,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包容和鼓励。只有宽容、民主、平等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自尊;具有良好自尊的学生反过来也会以宽容、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的创新活动都会得到尊重,而这种尊重反过来又会促进个体良好“自尊”的建立,从而个体的创新潜能就会充分表现出来,才能形成创新思维。

2.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早在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就提出了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十个“非智力”人格特征,即①独立性强;②自信心强;③敢于冒险;④具有好奇心;⑤有理想抱负;⑥不轻信他人意见;⑦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⑧具有艺术上的审美;⑨富有幽默感;⑩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在这十个方面中,与“自尊”有关的方面包括①、②、③、⑤、⑥、⑨六个方面。可见,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建立良好自尊对塑造“创新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良好自尊是从事创新活动的信心来源。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自尊受到伤害,自信心就会减弱,从而会越来越关注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自己的自尊心和爱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而拥有良好自尊的人,在探索新机遇的时候,即使遭到拒绝或失败,也有能力控制和减少恐惧感。从事创新活动,常常要面对这种新机遇,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此时就需要这种源于良好自尊的自信。

4.良好自尊需要可成为一种创新动机。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的需求为五个层次:一是基本需要或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四是自尊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创新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创新动机主要是受到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驱使的。而且严格地说创新动机是无法训练的,只能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养而间接培养的。因此,作为一种创新动机,个体的自尊需要应当受到保护和尊重。在创新教育中,可通过人文学科潜移默化地加以培养。

二、自尊培养是创新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自尊培养就应当成为创新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那么,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培养良好自尊?

1.构建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环境。为个体提供平等、民主、自由讨论的场所和时间,对于能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学生,要多鼓励引导,使得“爱提问”、“爱思考”的人受到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价值能够被充分尊重,个体的良好自尊也容易形成。特别是师生的人格平等方面尤为重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自尊培养的最基本途经。此外,当学生出现情绪低落或自卑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关注,要充分相信学生自身的调解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施加思想教育。换句话说“,给他一点时间,他会好起来的”。这种运用个体的自我调解反馈机制进行的纠正,要好于那种“谆谆教诲”,也是学生独立人格成长的必由之路。

2.提供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机会,特别是在不断失败中寻求成功的训练。自尊本身属于个体的一种“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却依赖于外界的认可。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应提供给学生适当难度的项目,让他去体验,经过尝试失败和探索努力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三、总结

自我失败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失败;补救意愿

一、概述

服务补救是服务营销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服务营销理论认为,由于服务具有无形性、异质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和不可储存性等特性,无论服务提供者如何努力试图提供完美的服务,服务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服务失败会导致顾客不满意、顾客转换服务提供者和进行负面的口碑宣传等不良后果。因此,对服务失败进行补救,获得顾客的“二次满意”,保留顾客忠诚,避免企业声誉受损等对于服务企业而言极其重要。成功的服务补救甚至能形成“补救悖论”现象,即成功的服务补救之后,顾客会比原先没有出现服务失败时产生更高的满意度、更强的忠诚度和更为积极的口碑宣传等良性反应。作为服务的重要分支之一的高等教育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育服务失败。而作为其核心构件的教学,出现服务失败的情形也很常见。根据服务理论中对服务失败及其补救的定义,结合教学的特点,本文把教学失败定义为由于教学内容或方式等的不当引起的未能达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情形,而教学补救就是指针对出现的教学失败所采取的弥补措施。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承担着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和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等角色的教师在出现教学失败时拥有重要的补救决策权。教学补救是否能得以开展及其成败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补救意愿。因此,探索高校教师的教学补救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根据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得到最为广泛接受的计划行为理论的个体行为意愿模型,个体的行为意愿受个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个体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行为态度指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的偏好程度的评估[1];主观规范指个体在决定是否执行某特定行为时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感知行为控制指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的难易程度[2]。有些学者经过对该模型的修正后发现,在一些道德要求较明显的领域,加入道德因素作为个体意愿的前置因素能提高模型对个体意愿的解释力[3]。计划行为理论的个体意愿模型为探索高校教师的教学补救意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由于教师的道德品质被认为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力量,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有学术造诣高深,品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师德的主要蕴涵,是师德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因此,本文拟借鉴计划行为理论的个体意愿模型并加以修正,在模型中加入教师职业道德,构成高校教师教学补救意愿的概念模型,并加以实证检验。

二、研究设计与调查实施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可以拥有许多价值和作用不同的行为信念,因此,探寻对个体的行为意愿具有关键性影响的显著信念很重要。它们构成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等的认知与情感基础,是编制研究问卷项目的信息来源。据此,本研究量表的编制把访谈和筛选教学失败补救中的相关信念与参考和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中的问项相结合,并在对之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和编排问卷。具体做法是: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等深度调查方法获得教学失败补救的相关信念的专家意见;查阅相关研究的成熟量表并分析其在本研究中的适合性;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现存的量表进行修正;在确保各被测变量都得到一致性测度的前提下[2],综合前述各步骤的结果,设计和编排教学失败的教师补救意愿、补救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教师职业道德等18个问项。量表采用利克特七级分层,其中7为完全同意,4为中立,1为完全不同意。本研究首先进行了预测,确保所有问项均能通过效度检验。本研究通过网下和网上两种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网下的调查在重庆市的三所高校进行。通过请高校教师填写问卷来完成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答卷186份,有效回收率为93%;网上调查利用一些高校教师QQ群,请教师们回答问卷,共收到65份回答,其中有效问卷为58份,有效回收率为89%,总计收到244份有效问卷。

三、调研数据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首先对问卷中的反向问题的数据进行了Recode转化,并进行了缺失值处理。然后,通过SPSS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效度检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检验统计量(KMO)和巴氏球形检定(Bartlett'sTestofSphericity)对因子分析的适用条件进行检验,查看了公因子方差比,并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来简化对因子的解释,对各观测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统计结果显示,量表的各问项的共同度均大于或等于0.757,KMO=0.905,巴氏球形检验显著(P<0.000),累计解释方差为85.3%,强制提取四个因子,分别对应于态度(A)、主观规范(SN)、感知控制(PBC)和教师职业道德(TM)四个因素。其中,态度(A)量表各问项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742、0.790和0.723;主观规范(SN)量表各问项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713、0.802、0.764、0.839和0.860;感知控制(PBC)量表各问项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865、0.727和0.815;教师职业道德(TM)量表各问项的因子载荷为0.825、0.862、0.863和0.847。因变量各问项的分析表明,这些问项都归属于同一个因子,各问项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945、0.963和0.943,与行为意愿对应,故取名为意愿(I)。信度检验采用克朗巴恰阿尔法(Cronbach'sAlpha)信度检验法。检验结果表明,各组问项的克朗巴恰阿尔法数值均在0.913-0.981之间,均符合统计要求。总量表的克朗巴恰阿尔法数值为0.972,F值为7.506(P=0.000),说明总量表的信度较高。

(二)教师教学补救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前述因子分析的结果,以意愿作因变量,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教师职业道德作自变量,通过SPSS构建多元回归方程(Alpha=0.05)。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R2=0.655,处于可以接受的水平,F=45,P值接近于0,说明拟合优度合格,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可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回归系数检验的结果表明,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教师职业道德这四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t检验概率值均小于0.05,说明它们对教师的教学补救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都应该保留在回归模型中。常量的t检验概率值为0.179,大于0.05,说明不应该保留常量。多元回归方程的残差D-W值为1.415,说明残差之间不存在自相关。从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取值来看,容忍度为0.337-0.511之间,远在0.1以上;方差膨胀因子值在1.958-2.968之间,均大于0且小于10,说明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不强,适合建立线性回归方程。最终得出高校教师教学补救意愿的多元回归方程如下:y=0.270X1+0.242X2+0.219X3+0.202X4y为高校教师的教学补救意愿,X1为教师职业道德,X2为主观规范,X3为态度,X4为感知行为控制。上述方程表明,高校教师面对教学失败时的补救意愿y取决于他们对待教学补救的教师职业道德X1、主观规范X2、态度X3和感知行为控制X4。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教师教学补救意愿主要受教师的教师职业道德、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教学补救意愿的影响最大,主观规范次之,态度又次之,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最小。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依然是影响教师教学补救意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同时,教师职业道德、主观规范、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教师的教学补救意愿的影响力差异并不太大的结果说明,教师所处的多元、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对教师的教学补救意愿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为促进教学补救的开展提供师德支持

德为师之本。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但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力量,也是规范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促使教师开展教学补救的重要保障。“教学是一种道德行为”[4],是教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途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应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教学实践,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这里的“教学相长”不仅是知识才能的发展,更是师生道德品质的共同提升和完善。对于在教学中承担管理者和知识传授者等特殊角色的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严格自律,自省,求真务实,“认真备课,追求真知,讲求实效,弘扬科学精神,严守学术道德”[5]。从专业的角度看,教师是具有反思性的专业,“培养反思性实践者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一大重要范式,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追求”[6]。而无论是古代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育思想还是我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都为培养教师直面问题,认识、解剖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支持。教师应具备符合其职业要求的师德,这不仅是社会的期待和制度规范的要求,更是教师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基本标准。教师只有坚守刻恪的道德要求,通过积极自省,自觉地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胜任具有较高道德要求的教师工作,并在面对教学失败时勇于承担责任,积极进行服务补救。

(二)转变教学补救观念,形成鼓励教师进行教学补救的舆论环境

环境舆论对身在其中的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个体的主观规范信息源,传递着群体压力。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比照着环境舆论的要求矫正、导引着自己的言行。因此,通过强化校园中正确的教学补救舆论宣传,转变人们对待教学失败及其补救的观念是很有必要的。在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教学失败讳莫如深,似乎出现教学失败就是术业不够精专、教学能力低下甚至是不称职的表现。即使是在教育理论界,人们也较多地谈及预防教学失败,或者如果出现教学失败时,如何机智地应对教学失败,化腐朽为神奇[7],而较少论及教学失败的必然性。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教学失败不但会发生,而且还普遍地存在着。因此,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等对高校环境舆论具有重要影响的人们都应对教学失败的必然性具有正确的认识,把教学失败当成正常的现象,形成鼓励教师进行教学补救的良性氛围,使教师在面对教学失败时具备外在的环境舆论的支持,从而使之能不担心,不退缩,正确对待教学失败,积极开展教学补救,从失败中学习,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唯有如此,学习者才能够识别和分析实践中的重要因素,并从错误中学习”[8],让教学失败成为教学的成功之母,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改进教学管理,制订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补救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偏重于采取“监管型”和“惩罚型”的教学管理制度,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迫使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9]。不可否认,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确实具有重要的检查和监督的作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然而,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建议》中的建议,“任何检查或监督制度的目的应是鼓励和帮助教师承担其专业任务,而不是限制教师的自由、积极性和责任”[10]。因此,教学管理制度还应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激励性,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其中包括了激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地开展教学失败的补救活动。这也是使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的重要制度保障。毕竟,高校教学的专业性较强,许多教学失败及其严重程度并不易于被尚在专业领域的入门阶段的学生所能认识到,也不易于被对该课程缺乏研究的非专业人士的教学管理人员所察觉,而更多地依赖于“术业有专攻”的教师的判断。因此,“激励型”的教学管理制度比“监管型”和“惩罚型”的制度更有利于促使教师对教学失败及其补救持积极的态度,促进教学补救的开展。

(四)重视教师教学补救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进行教学补救的能力和信心

自我失败总结范文4

【关键词】抗挫力;体育竞赛;实践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开展,小学体育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意志品质的重要阵地,而小学体育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众多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小学生正处于懵懂时期,他们在身体和心理素质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增加培养学生抗挫力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一、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力的原则

1、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不同年龄段对于抗挫力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严格控制体育教学实践的活动强度和教学范围,强度培养学生抗挫力的时机控制和训练量控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学生个体的自尊心,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投入到培养抗挫力的主题活动中来,真正推动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完善。

2、课堂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形式多样化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但是自制能力比较差,喜欢参加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但是缺乏足够的意志力和思想品质,这就需要小学体育老师在培养学生抗挫力时一定注意方式方法,采取科学化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保证在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中建立阶梯型的培养抗挫力教学体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抗挫力和思想品质,实现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双丰收。

二、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力的措施

2.1通过体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抗挫力

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依然是培养学生抗挫力的主要阵地,而小学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也成为培养学生抗挫力质量好坏的关键,它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实践的内容,寻求课堂教学活动与培养学生抗挫力的结合点,进而能够为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自我展现和自我突破创作良好的机会和平台。例如: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拔河比赛,引导学生分为两组进行PK比赛,对于获胜的队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对于落败的队伍,教师应该组织大家进行交流讨论,寻找到失败的原因,也可以从失败中选取出积极的因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比赛表现给予中肯的评价,鼓励胜利的队伍戒骄戒躁,继续发扬敢打敢拼的做法,激励失败方摒弃沮丧懊恼的情绪,总结经验教训,在今后的比赛中扬长避短,继续保持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抗挫力和意志品质。

2.2通过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抗挫力

体育项目最大的魅力就是比赛成绩和竞争意识,它们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组织学生感受体育魅力,总结体育竞赛活动中的得与失,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抗挫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户外限时越野赛,选取一些不同道路状况的户外场所,组织学生开展越野类竞赛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自身恐惧心理,提高应对不同路况的心理应变能力,真正克服恐惧、懦弱、自卑等心理对于挑战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调节心理状态来提高比赛成绩,教师在竞赛活动中要加强语言引导和心理疏导,对于胆大的男同学要加强鼓励,而对于胆小的女同学要积极引导,最终能够保证全班同学都能克服负面情绪,提高心理抵抗能力,真正培养体育竞赛活动中的抗挫力。

2.3通过社会活动情景培养学生抗挫力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创建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体育活动情景,进而增强学生在生理、心理、性格以及情感等多方面的抗挫力,实现体育活动情景与抗挫折教育内容、目标的协调统一。一方面,教师可以创建“我坚强、我快乐”、“我错了、我改正”等体育主题活动,例如:通过课余时间组织跑步类项目与抗挫力教育相结合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面对田径比赛中的挫折所建立的积极心态,真正认识到可能每个人的运动天赋有限,但是面对挫折所展现的心理状态、思想情感和挫折疏导则各不相同,我们应该真正认识和了解跑步活动的意义,才能将比赛中的自卑、懦弱心理转化成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斗志。其次,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积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体育赛事,引导他们理解创建体育赛事的目的,不光要认识到赢者的自豪感,也要深刻体会到失败者身上的闪光点,真正学会在遇到挫折时学会如何生存和发展。

三、总结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意识品德和综合素质,推动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活动。因此,我们的小学体育老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培养学生抗挫力的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重塑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从而能够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力的实践研究.刘亮;杜敏,当代体育科技,2016.04

自我失败总结范文5

一、丰富教学手段,活跃教学气氛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对内容的一次改革,也是对教学手段的一次改革,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主,而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之一,所以利用游戏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有了体育游戏的参与教学,其趣味性、参与性和易操作性都是教学中所看到的优势。我们相信,体育游戏的参与,会使教学方法更为丰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游戏有一定的规则,在规则所允许的范围内,学生的活动范围车活动形式更为活泼,他们的活动少了拘束,多了灵活,所以活动也更自由,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锻炼强健的身体,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而体育游戏就会让单一的教学方式(打球、跑步)更为丰富有趣,体育游戏就有更多的新义,寓教于乐,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另外,体育游戏可以有老师的参与,学生也成为一名学习者,有了老师的参与,游戏就会变得更加有趣,学生在参与中,老师可以随时进行点拨,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游戏的技巧,游戏变得更加紧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成为一种民主的学习方式,体育课也为了师生共同进步的殿堂。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游戏不仅需要合作,也有对抗与竞争,在规则的范围之中,学生要运用是恰当的方法,争取比赛的胜利,或者在比赛中获得本团队的成功。游戏中在允许的规则之内取得胜利,是每个人或者每个队想要的结果,但是游戏的取胜是没有预见性的,这也给游戏增添的魅力。学生在游戏中为了取得胜利不懈努力,也有的队伍虽然失败了,但是,为了取得下次的胜利,不断总结经验,获得老师的指点,学生就会有反败为胜的机会。这样,学生在游戏中锻炼了竞争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一个班集体中有四五十人,而游戏也是需要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一组,或者几十人,游戏是一个团体项目。为了取得胜利,只凭单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而是要小组的人加强合作,紧密配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而且形成一种团队意识,在比赛中相互帮助、以强助弱,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所以游戏的这种功能非常重要。

三、体育游戏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智力

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上看似是锻炼学生的体能,好像智力没有什么帮助,但是,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体育游戏活动内容丰富,其功能也十分丰富,在游戏中能锻炼学生的睿智,开发聪明才智,体育游戏融锻炼学生的体力发展、智力发展、身心娱乐为一体。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可以把枯燥乏味的体能练习与轻松灵巧智力游戏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都得到放松。比如,在“滚圈”“抛接圈”游戏中,需要学生大脑的判断与肢体的协调配合,才能准确的完成动作。再比如以训练学生机智、灵活为目的的“抛球呼号”也有以提高思维分析能力为活动目的的“大圈和小圈”等,这样的游戏非常多。正是因为体育游戏能发展不生的智力,所以,体育游戏给体育赋予了体育更多的功能范畴,增强体质,掌握体育技能,学习体育知识,当然,知识是智力的范畴,便是锻炼身体,掌握技能也是可以展智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他们更注重智力发展,学习的分数论还占据着家长与学生的头脑,但是,这种高分低能的人才不能完成适应社会的发展,甚至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体育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智力发展,体能发展,让他们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合格人才。

四、结语

自我失败总结范文6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教师的效能感会明显影响到他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动力。本文分析了教学改革环境下,影响大学英语教师效能感的因素,以及提升英语教师效能感的对策。

关键词:

英语;教学;教师效能感

一、教师效能感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影响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教师在教学上的效能感是指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教学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一般教学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影响,对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一般看法;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成果的认知和评价。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不同,会明显影响到他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动力,经调查发现,高效能感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上更加投入,愿意接受挑战性的教学任务,更加关注学生对课堂的反馈;而低效能感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生接受程度明显呈现悲观的态度,不愿做出改变和接受新的方式,很难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去实施和应用。

二、教学改革环境下,影响英语教师效能感的因素

第一,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在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获取模式,教学的目的由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技能转向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增强终身教育的意识。教学改革不仅仅在教育理念方面,还有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的创新。在信息化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的当下,对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学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以网络技术为支撑,这些新要求都给教师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新模式和新手段,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传统的教师角色也发生动摇和解体,引起来效能感的降低。[1]第二,通过数据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师的课时量很大,有超过一半的教师周工作量为8-12学时,甚至有接近1/4的教师周工作量达到了16学时以上。这样超负荷的课时工作使得教师身心疲惫。每天置身于重复、繁重的工作之中,教师根本没有时间认真准备课堂和学习新的教学改革动态,也无暇顾及与同事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的水平一直停滞不前,每天处于疲惫应付的状态,也难以形成较高的教师效能感。[2]第三,从理论上上讲,大学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教学。但是跟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最直接挂钩的却是科研成绩,高校并没有重视对教学工作的认定和考核,这样的考核导向必然导致高校教师对教学工作失去热情,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研究教学上,降低了教学上的自我效能感。而有的高校教师像上文分析的课时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科研成果,导致在学校各项考核中处于弱势,无法得到晋升和认可,更加降低了其教学效能感。[3]

三、教学改革环境下,提升英语教师效能感的对策

第一,环境是一项软背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动力。塑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比如校园在物理环境上,应该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建设适合的校园建筑布局,给教师在工作环境上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心情。另外,从文化环境上,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塑造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校风学风,优化学校人际环境,协调好师生之间、教师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教师潜能的发挥,加强教学效能感。第二,在教学管理上要充分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的个人成长规律,尊重以人为本,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比如在安排课时量方面,要根据教师不同的能力和教学工作有针对性的安排,尤其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需要进行学习和观摩,学校应该适当减少其工作量,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准备和观摩学习。为青年教师搭建“传帮带”平台,以老带青,可以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让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引导帮助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工作,免去很多挫折和迷茫,增强了教师效能感。第三,行动的成败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在教学方面也不例外,有过多次成功经验的教学经历会提高教师成就感,反之,失败的经历会让教师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信任,渐渐地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更不用提效能感了,而判定成功、失败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教学的目标。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定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目标太高,总是体会失败,必然导致沮丧,而目标太低,很容易就能完成,也不能获取任何的成就感。因此,要指导教师制定难易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完成的目标是最能够增强教师效能感的。第四,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分析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断总结、进步的过程。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反思越来越受到各个阶层的关注,教师在教案、教师日志里都要体现出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回顾和分析。只有在不断回顾总结的基础上,才能发现自己教学能力的优势和弱势,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及时作出调整和改革,提高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效能感。

作者:席娟芳 单位:长沙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玉升.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高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

自我失败总结范文7

一、培养坚强勇敢、勇于挑战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之“解放孩子的头脑”,意思是鼓励幼儿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怎样战胜胆怯、鼓起勇气去不断尝试和学习,是需要幼儿具有非常坚强的意志的。活动中,幼儿可以探索各种各样的玩法,通过一次次努力克服困难,不断加深自我认识,获得成功的喜悦。“解放孩子的双手”,意思是鼓励幼儿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当通过努力终于获得成功后,幼儿的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也就更有勇气去面对其他困难了。参加有一定难度且具有挑战性的体育活动,是帮助幼儿形成自我概念、树立自信心的有效手段。当幼儿每战胜一次挑战,他就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如教师可利用早点的机会,引导幼儿感知食物会经过身体的哪些地方,在讨论和练习中获得自然生动的知识和经验。

二、培养谦让、分享精神,增加亲社会行为

在幼儿园,每位幼儿都可以享受一定的权利,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懂得为幼儿园、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整理玩具、摆放小椅子、分发碗筷、自己整理衣物等。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入相应环节对幼儿进行培养。幼儿体育活动对幼儿思维发展最明显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儿童的去自我中心化。由于体内过多的能量得到了消耗,此时幼儿很少会对同伴有攻击性行为。同理,幼儿在某项活动中产生成就感后,很有可能会去主动帮助那些动作未完成的同伴,既互相帮助,又增强了友谊感情。幼儿在认识事物时,倾向于从自身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在进行某项思维活动或体育活动时,教师仅从幼儿自身的角度考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引导他们既能认识自身又能认识事物,并能将自己与客体区别开来,从客体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以游戏“捉迷藏”为例,年龄小的幼儿起初只知道自己看不见别人,那么别人也就看不见自己了,因此只会把自己的头藏起来,而不晓得身体露在外面会被很快发现。但经过多次的游戏,互换角色后,幼儿就会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学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三、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是幼儿的特点,什么都想去看看、摸摸、闻闻,一探究竟。但是毕竟他们还很幼小,能力和体力都还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度和协调性较差,缺乏生活经验,因而也就常常不能预见所施行为的后果,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身处危险时缺乏有效的自我保护能力。比如在体育活动中,幼儿不能自己调节活动量,当感觉不适时不会表达等。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教师的职责。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让幼儿主动学会去获得。教师可通过开展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把安全内容融入幼儿喜欢的游戏中,也可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育方式,自然而然地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基本的安全知识教育,以此培养、发展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也是幼儿自我保护教育的重要部分。如:正确系鞋带且要系得牢,可以避免摔倒跌伤;吃东西时不嬉笑打闹,可避免食物呛进气管;有多人同时准备做一件事时,要主动自觉地排队……这些良好习惯的培养需时常加以训练,并要学会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完成,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激发幼儿积极美好的情感

幼儿对运动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他们对一切形体的、运动性的活动有着无法抑制的热情。同时,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为幼儿体验各类情绪情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当幼儿通过努力在运动中获得成功后就会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沮丧、懊恼、生气、愤怒以及悲伤等消极的情绪,也是幼儿在运动中会经历的体验。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比如,当幼儿过独木桥失败后感到沮丧、生气时,教师可以引导启发他:“回忆一下,想想刚才你为什么会掉下来呢?没关系,不要怕失败,我们再来过一遍,你一定会成功的!”幼儿接受鼓励并取得成功,是多么兴奋啊!这对他们在将来人生道路上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类健康活动,培养幼儿的美感、激情、关爱等积极情绪,减少虚荣、急躁、脆弱、自卑等消极情绪。

五、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

自我失败总结范文8

一、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对学困生个别指导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要想转化学困生,那也得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获得提高。作为数学教师,应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所谓“分层指导”,就是让学困生与其他学生一起参加学习活动,但是提出的要求不同、评价也不同。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自学能力较强);B层为中等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层为学困生(需要教师指导和辅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多给予学困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加强关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表现自我。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只要求学困生掌握“S=πr2”这一公式,并利用公式求出圆的面积,至于“通过周长求出圆面积”就不再做出要求。实践证明“,个别辅导”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手段,针对班级中的学困生,教师可以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教学,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主动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切身体会成功与失败。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之情。课后还要帮助学生及时把握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并将学习方法重新梳理一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数学本质。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密切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与表现,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提出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真正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二、教师应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虽然有“自知之明”是一种优良品德,但是人不但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很多学困生由于曾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遭受到失败,所以经常耿耿于怀,导致学生看到数学就产生畏难情绪,提不起学习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低谷,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在初中时期的学困生,往往缺乏自信心,将自己定位成站在一旁的“旁观者”,忘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并指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成功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消除学生的抗拒意识。同时,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类比、归纳、判断、思考、总结等数学学习方法,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鼓励学生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用平静祥和的心态面对数学,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立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与意志力。总之,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重视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同时摸清学困生的成因,在转化教学工作中,激发学困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困生的基础进行分层次教学,并注重心理疏导,让学困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作者:华丁盛 单位:江西省德兴市绕二中学